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对Si-C/Li电池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彭龙贵 刘心毅 +2 位作者 李梦鸽 刘安妮 谭一兵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1-166,172,共7页
采用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TMSB)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研究对Si-C/Li电池电化学性能及负极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电解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TMSB,Si-C/Li电池在0.2 C的电流下充放电100次后,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24.7%。利用X射线... 采用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TMSB)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研究对Si-C/Li电池电化学性能及负极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电解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TMSB,Si-C/Li电池在0.2 C的电流下充放电100次后,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24.7%。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循环后的硅基负极进行界面表征,证实了TMSB添加剂有助于在硅基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抑制电解液分解,有效提升了硅基负极的界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材料 电解液添加剂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5.2.1-2025.3.31)
2
作者 孙蔷馥 岑官骏 +12 位作者 乔荣涵 朱璟 郝峻丰 张新新 田孟羽 金周 詹元杰 闫勇 贲留斌 俞海龙 刘燕燕 周洪 黄学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7-1747,共21页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5年2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6847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高镍三元的掺杂改性和表...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5年2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6847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高镍三元的掺杂改性和表面包覆,以及其在长循环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等。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材料制备优化以及黏结剂的制备以缓冲体积变化、复合金属锂负极的制备以及界面构筑与调控。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氯化物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电解液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盐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针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体相改性和表面包覆、复合正极制备与界面修饰、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构筑和三维结构设计也有多篇文献报道。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硫正极的结构设计、功能涂层和电解液的改进,固态锂硫电池也引起了广泛注意。电池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厚电极制备技术等。表征分析涵盖了正极材料的结构相变、锂沉积负极的界面演变等。理论模拟工作侧重于固体电解质钟的离子输运行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电解质 电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笑儒 宋静 +5 位作者 罗来马 孙宏骞 赵聪聪 田硕 田亮亮 吴玉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0,共20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整体性能,设计和制造具有优良性能的固态电解质是推动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分别对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复合固态电解质中Li^(+)传输机制进行了介绍,结合近年发表的文献,全面综述了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掺杂和引入新的制备技术等方法对固态电解质性能进行改善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在国内外各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固态电解质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提供参考,促进固态电解质的产业化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Li+传输机制 离子电导率 电化学稳定性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对LATP基固态电解质膜界面修饰研究
4
作者 李长宇 曾强 +3 位作者 肖杰 张阳杰 张政 林元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4-2982,共9页
为降低Li_(1+x)Al_(x)Ti_(2-x)(PO_(4))_(3)(LATP)电解质膜与锂金属负极之间的界面阻抗,抑制LATP与锂金属之间的副反应以及锂枝晶的生长,提高LATP电解质膜的性能,使用PVDF对LATP基电解质膜界面进行修饰,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将LATP陶瓷... 为降低Li_(1+x)Al_(x)Ti_(2-x)(PO_(4))_(3)(LATP)电解质膜与锂金属负极之间的界面阻抗,抑制LATP与锂金属之间的副反应以及锂枝晶的生长,提高LATP电解质膜的性能,使用PVDF对LATP基电解质膜界面进行修饰,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将LATP陶瓷粉末与聚氧化乙烯、LIFSI混合均匀后浇筑成膜,将PVDF溶液均匀涂覆在电解质膜表面,干燥得到修饰后的电解质膜。通过电化学实验、充放电实验、表面表征等方法,研究PVDF修饰后电解质膜的性能。结果显示,PVDF影响了LATP的晶体结构,优化了锂离子迁移通道。修饰后电解质膜的室温离子电导率提升,室温下电化学窗口由3.74 V增加到4.10 V,锂离子迁移数由0.915提升到0.978,组装锂金属对称电池在0.05 m A/cm^(2)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时间从45 h提升到280 h以上,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提升了电解质膜与锂金属界面稳定性。在电流密度0.025、0.050、0.100、0.200 m A/cm^(2)下的极化电压分别为27、60、110、220 m V。在LFP|SSCEs-1|Li全电池中循环超过25圈后形成了良好的SEI界面。从第25圈到第100圈容量保持率为87%,库仑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PVDF修饰层提升了LATP电解质膜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和锂金属界面的稳定性,对全固态锂电池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1+x)Al_(x)Ti_(2-x)(PO_(4))_(3) 固态电解质 界面 凝胶 锂金属电池 固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腈类化合物在高电压电解液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南 马静 +6 位作者 黄挺秀 沈毅星 沈旻 江依义 洪涛 马国强 马紫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7-1009,共13页
提高工作电压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但由此引发的电解液氧化分解、过渡金属离子溶出以及正极材料结构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的电解液成为研究的热点。腈类化合物由于高介电常... 提高工作电压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但由此引发的电解液氧化分解、过渡金属离子溶出以及正极材料结构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的电解液成为研究的热点。腈类化合物由于高介电常数和优良的氧化稳定性,被视为高电压体系中优化电解液的理想选择。本文回顾了腈类化合物作为溶剂和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及性能特点,针对腈类溶剂与石墨及锂金属不相容的问题,讨论了高浓度电解液、弱溶剂化电解液、含氟腈类电解液及共晶电解质等4种优化策略,并总结了各策略的实际应用前景及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局限性,明确指出添加剂是当前最有效的应用方式。此外,通过介绍含硅、硼、硫等元素的化学基团修饰的新型腈类添加剂,探究了不同官能团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潜力。最后,本文阐述了腈类化合物在开发与应用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了通过合成工艺的优化与新型添加剂的开发,获得低黏度、高纯度、界面稳定性更强的多官能团腈类化合物,并探讨其在高电压电解液,尤其是在钴酸锂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腈类化合物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化离子液体修饰的高性能聚环氧乙烷基固态电解质
6
作者 邱安 王子涵 +3 位作者 董鑫 董金超 蒋玉雄 李剑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目的]针对聚环氧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存在高压稳定性差、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导率低等问题,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修饰的PEO基固态电解质.[方法]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作为PEO基固态电解质的锂源和添加... [目的]针对聚环氧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存在高压稳定性差、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导率低等问题,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修饰的PEO基固态电解质.[方法]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作为PEO基固态电解质的锂源和添加剂,运用各种谱学和电化学方法对固态电解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Li(G4)][FSI]含量对固态电解质的影响.[结果]当n(EO)∶n(Li)=20∶1时,与PEO-LiFSI-20∶1(PF-20)相比,制备的PEO-[Li(G4)][FSI]-20∶1(PGF-20)固态电解质的结晶度和机械强度未产生明显变化,在60℃下其锂离子电导率(0.44 mS/cm)和迁移数(0.253)明显提升.随着[Li(G4)][FSI]含量的增加,固态电解质的结晶度和机械性能未产生明显变化,其60℃下的锂离子电导率随之增加,而孔道直径和数量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PGF-20的孔道直径最小、数量最少,且具有最低的对称电池过电位和最高的氧化电位.将PGF-20应用到Li‖LiFePO_(4)全固态电池,可以在60℃、0.5 C的条件下稳定循环100次,且容量保持率可达88.7%.[结论]溶剂化离子液体的引入使得固态电解质表面产生微米级的孔道结构,从而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适量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可生成富含LiF的稳定固态电解质界面,使其锂对称电池具有较低的过电位.本研究成功构筑基于溶剂化离子液体的高性能PEO基固态电解质,可为同类型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乙烷基固态电解质 溶剂化离子液体 固态锂金属电池 锂离子电导率 锂离子迁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_(10)GeP_(12)S_(2)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
7
作者 张文杰 任东生 +4 位作者 吴宇 芮新宇 刘翔 冯旭宁 卢兰光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3-2199,共7页
全固态锂电池具有宽工作温域、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等优势,是最具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候选电池之一。硫化物电解质Li_(10)GeP_(12)S_(2)(LGPS)凭借其超高的锂离子电导率(1×10^(-3)S/cm)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高能量密度... 全固态锂电池具有宽工作温域、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等优势,是最具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候选电池之一。硫化物电解质Li_(10)GeP_(12)S_(2)(LGPS)凭借其超高的锂离子电导率(1×10^(-3)S/cm)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高能量密度体系下的LGPS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并没有被报道。本工作研究了LGPS为固态电解质,正极为LiNi_(0.92)Co_(0.04)Mn_(0.04)O_(2)(NCM92)、负极为SiC的全固态电池的热稳定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同步热分析-质谱联用(STA-MS)技术,分析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正极、负极及其混合物的产热产气特性。在产热产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技术、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不同温度下的产物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当温度升高至200℃时,NCM92正极发生相变,释放大量氧气,与硫化物电解质发生轻微反应,生成P_(2)S_(x)和微量SO_(2)。当温度升高至310℃时,LGPS和正极混合样品发生剧烈放热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磷酸盐等。本研究揭示了NCM92|LGPS|SiC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为全固态锂电池的材料选择和安全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电池 Li_(10)GeP_(12)S_(2) 高能量密度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在高容量高安全性锂基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家琪 王智勇 +2 位作者 黎艳艳 余明明 王辉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31,共11页
锂基电池(lithium-based batteries,LBBs)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是当前和未来储能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锂硫电池(lithium sulfur batteries,LSBs)因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 锂基电池(lithium-based batteries,LBBs)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是当前和未来储能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锂硫电池(lithium sulfur batteries,LSBs)因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选择。聚合物材料因其独特的长链结构和高黏附力,在LSBs黏结剂的应用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优势。本文综述了聚合物材料在提高锂基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聚合物材料在LBBs隔膜修饰材料、固态电解质、黏结剂及阻燃剂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聚合物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及固态电解质对枝晶生长的抑制能力及机理,指出了聚合物的阻燃性能及其作为固态电解质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聚合物优异的可塑性和化学可控性,对其通过分子设计实现高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实现其在LBBs储能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基电池 聚合物材料 锂硫电池 固态电解质 电池黏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线调控固态电池离子输运与界面
9
作者 肖子信 张泓 徐林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6-1039,共14页
固态电解质是下一代固态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开发高性能固态电解质成为发展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固态电解质中存在的离子输运和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在聚合物基体中加入无机填料制备... 固态电解质是下一代固态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开发高性能固态电解质成为发展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固态电解质中存在的离子输运和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在聚合物基体中加入无机填料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被认为是当前最具前景的方案。纳米线具有纳米级直径、大比表面积和优异的长径比等特点,可保持载流子连续传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固态电解质中,以促进锂离子的输运和增强电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固态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本文全面总结了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纳米线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从降低聚合物基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促进锂盐的解离、限制阴离子的运动、减弱锂离子与聚合物链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锂离子输运路径、增强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提高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纳米线调控离子输运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机制。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基于纳米线固态电池的现有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本文旨在提供对纳米线调控固态电池离子输运与界面机制的全面认识,有望促进纳米线在固态电池中应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纳米线 复合固态电解质 离子输运 电极-电解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锂电池用新型复合固态电解质PEO/Li_(6.10)Zr_(0.10)P_(0.90)S_(5)Cl
10
作者 袁佳熙 吴嘉栋 +2 位作者 余雪敏 朱金辉 庄小东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6,共11页
为提高聚环氧乙烷(PEO)的室温导电性和抑制锂枝晶生长的能力,本文利用ZrCl4掺杂改性的方法,提高了硫化物电解质作为活性填料在PEO基体中的结构稳定性,并优化筛选出离子电导率高达1.90 mS/cm的硫化物材料Li_(6.10)Zr_(0.10)P_(0.90)S_(5)... 为提高聚环氧乙烷(PEO)的室温导电性和抑制锂枝晶生长的能力,本文利用ZrCl4掺杂改性的方法,提高了硫化物电解质作为活性填料在PEO基体中的结构稳定性,并优化筛选出离子电导率高达1.90 mS/cm的硫化物材料Li_(6.10)Zr_(0.10)P_(0.90)S_(5)Cl(LPSC-10)作为全固态锂电池(ASSLBs)的填料。结果表明,该PEO基固态电解质具有优异的性能,包括高离子电导率(0.44 mS/cm,60℃),适度的杨氏模量(13.7 MPa)以及优异的界面稳定性,在60℃下Li|Li(0.1 mA/cm^(2),600 h)和Li|LiFePO_(4)电池(在2C下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99.2%),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有望推动具有高电化学性能的ASSLBs的发展,为运载火箭等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乙烷 锂枝晶 离子电导率 全固态锂电池 运载火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O基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马静媛 李妍 +1 位作者 周晗洁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方便、有效的储能设备。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固态电解质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单一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存在如离子电导率低、工作电压窗口窄等问题,无法满足全固态...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方便、有效的储能设备。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固态电解质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单一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存在如离子电导率低、工作电压窗口窄等问题,无法满足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标准。PEO基复合电解质因其易加工、成本低,界面接触良好的优势,是目前最有前景的一类电解质体系。基于此,首先对复合固态电解质进行了基本介绍,并探讨PEO基的离子传导机理,然后根据无机填料的不同几何结构,如纳米粒子、纳米线/纳米管、二维片状材料、三维骨架结构,综述了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不同几何结构的无机填料对电解质性能尤其是离子电导率、全电池的循环性能等影响,最后对复合固态电解质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电池 复合固态电解质 无机填料 几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的电解质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及军事化前景
12
作者 陈建安 陈曦 +6 位作者 POTAPENKO Hanna 郭珉 李怡 郝慧敏 李昕钰 聂泽龙 祝付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锂硫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成本优势,在无人驾驶飞行器、地面车辆和海洋无人驾驶船舶等军事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锂硫电池用易燃的硫正极、高活泼的锂负极及低闪点、低沸点的有机电解液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其军用化面临... 锂硫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成本优势,在无人驾驶飞行器、地面车辆和海洋无人驾驶船舶等军事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锂硫电池用易燃的硫正极、高活泼的锂负极及低闪点、低沸点的有机电解液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其军用化面临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通过开发新型电解质、优化负极材料、改性隔膜和改进正极材料等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在这些方法中,电解质是提高安全性的最关键要素。特别是近年来固态电解质的兴起,使针对电解质的研究更具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锂硫电池电解质安全性提升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安全性 阻燃剂 液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固态电解质的共聚改性聚(丁二酸乙二醇酯)的性能研究
13
作者 王思杨 戴鑫柯 +2 位作者 张馨文 吴天宇 叶海木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21-8027,共7页
聚酯具有较为出色的锂离子传输能力和较宽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基体材料。设计了一种具有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的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型SPE,通过共聚草酸二甲酯单体,使得聚酯结晶... 聚酯具有较为出色的锂离子传输能力和较宽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基体材料。设计了一种具有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的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型SPE,通过共聚草酸二甲酯单体,使得聚酯结晶度下降和分子链极性增加。所制备的聚酯SPE(PESOx5 SPE)具有5.1 V(vs.Li^(+)/Li)的宽电化学窗口,2.94×10^(-4)S/cm的离子电导率(90℃)和0.83的锂离子转移数。同时,该电解质与锂阳极具有良好的界面稳定性,在高温下具有超过350 h的稳定锂沉积/剥离行为。所组装的Li||LiFePO 4固态电池在90℃和0.1 C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32.8 mA·h/g,经过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聚(丁二酸乙二醇酯)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磷基复合负极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14
作者 方悦 郑智佳 +2 位作者 周恒学 王佳良 陶涛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1,共8页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磷/碳/锂“三元”复合材料,并首次将其作为固态锂电池负极。磷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石墨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界面兼容性,金属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高的理论比容量,将三者复合可兼顾各自特点,具有协同效应。当磷/...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磷/碳/锂“三元”复合材料,并首次将其作为固态锂电池负极。磷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石墨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界面兼容性,金属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高的理论比容量,将三者复合可兼顾各自特点,具有协同效应。当磷/碳质量比为2∶8,预锂化程度为10%,所构建的磷酸铁锂(LiFePO4)丨锂镧锆钽氧与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复合固态电解质(LLZTO/PVDF-HFP)丨磷/碳/锂复合负极(P/C28-10%)固态电池,测试条件为25℃、1.0 C,充放电100次后,容量可保持在107.6 mA·h/g,容量保持率达到80.5%;P/C28-10%Li丨LLZTO/PVDF-HFP丨P/C28-10%Li对称电池能稳定工作200 h以上。此外,P/C28-10%复合负极的放电电势平台高于金属锂电化学电势,减少了锂枝晶的生成。此项工作为固态电池负极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可为发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大规模储能的固态电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磷/碳/锂复合材料 负极 高能球磨 预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电解质界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方法
15
作者 赵利媛 方岩 +2 位作者 王珊珊 陈艳 宋廷鲁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对二次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其成分及化学态通常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测定。然而,由于SEI组成复杂且稳定性差,其化学态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带来错误的电池机理解释,这对XPS测试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XPS... 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对二次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其成分及化学态通常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测定。然而,由于SEI组成复杂且稳定性差,其化学态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带来错误的电池机理解释,这对XPS测试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XPS测试获得的SEI成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值得探究。此外,由于离子溅射时存在择优溅射,XPS深度剖析测试时SEI是否存在组分还原的情况仍未可知。以锂金属电池的SEI为例,结合实际测试情况,详细研究测试位置、X射线、真空静置时间以及溅射条件对谱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测试位置获得的SEI组成不同,真空静置时SEI也不稳定,成分发生变化,离子溅射导致SEI成分发生分解,而SEI在X射线辐照下可以保持稳定。基于此,建立了适用于锂金属电池中SEI组分研究的XPS测试方法,并为其他二次电池体系中的界面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固态电解质界面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化学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能固态锂硫电池研究进展
16
作者 温博华 孟海军 +4 位作者 陈勇龙 李晓辉 罗加严 林琳 张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4-1444,共21页
固态锂硫电池(SLSB)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原材料成本低廉等优势,是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储能器件之一。与采用液态电解液的锂硫电池(LSB)相比,SLSB不存在穿梭效应,且理论上具有更长的循环寿命,然而目前其相关基础理论、高比能电芯制备均面... 固态锂硫电池(SLSB)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原材料成本低廉等优势,是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储能器件之一。与采用液态电解液的锂硫电池(LSB)相比,SLSB不存在穿梭效应,且理论上具有更长的循环寿命,然而目前其相关基础理论、高比能电芯制备均面临诸多难题:如S8到Li2S的固-固转化过程、限制因素及相应的强化手段,高载量电极中电荷逾渗网络的构建方法及动态稳定策略,锂金属负极的枝晶抑制与应变调控等。上述问题需要结合电极材料设计、界面优化匹配结合先进的原位/非原位表征手段来逐步解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固态锂硫电池正极、负极与先进表征手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与重要进展,总结了SLSB在正极材料、电极结构方面与LSB的差异,发现保持电荷(离子、电子)高效导通、调控电极形变是其核心问题;负极方面,提升Li剥离过程的极限电流密度(CCD)是制约高比能固态锂硫电芯的关键挑战。基于此,相关表征技术、机理研究应适当向相关方向侧重,以支撑低应变电芯设计、加速高比能SLSB的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硫电池 含硫正极 复合锂负极 极限电流密度 枝晶 原位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运输规则的近期变化和趋势
17
作者 李明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28,共5页
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锂电池的火灾和事故常有发生。为安全防范和正确应对,锂电池运输规则在频繁更新和调整。需正确及时了解各项规定的变化,掌握新的UN代码和规则,做到安全规范的运输。对近5 a来锂电池运输规则变化和修改条目进行总... 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锂电池的火灾和事故常有发生。为安全防范和正确应对,锂电池运输规则在频繁更新和调整。需正确及时了解各项规定的变化,掌握新的UN代码和规则,做到安全规范的运输。对近5 a来锂电池运输规则变化和修改条目进行总结,预测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规则更新 电动车辆 锂电池运输 固态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Li_(6.4)La_(3)Zr_(1.4)Ta_(0.6)O_(12)复合层的3D多孔集流体用于构建稳定的锂金属负极
18
作者 童志远 李子源 张可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9-508,共10页
通过相转化共带浇筑法制备了一种基于Li_(6.4)La_(3)Zr_(1.4)Ta_(0.6)O_(12)(LLZTO)固态电解质和3D多孔结构的铜复合层的集流体。LLZTO的加入为锂离子提供了丰富的离子传输通道与成核位点,而且具有3D多孔结构的铜为复合材料提供了丰富... 通过相转化共带浇筑法制备了一种基于Li_(6.4)La_(3)Zr_(1.4)Ta_(0.6)O_(12)(LLZTO)固态电解质和3D多孔结构的铜复合层的集流体。LLZTO的加入为锂离子提供了丰富的离子传输通道与成核位点,而且具有3D多孔结构的铜为复合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比表面积,并可容纳大量的死锂等其他负极反应的副产物,同时相转化共带浇筑法操作简便,适合大面积商业化运用。制备的CuLLZTO@Li对称电池在4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实现了280 h的长循环寿命与25 mV的超低电压滞后,相较于铜箔和3D-Cu分别提升了4倍和3倍。得益于稳定的固态电解质(SEI)膜与无锂枝晶的生成,Cu-LLZTO@Li对称电池相较于Cu foil@Li和3D-Cu@Li对称电池表现出最低的欧姆电阻(2.749Ω·cm^(-2))和界面电阻(0.544Ω·cm^(-2))。Cu-LLZTO半电池在70圈循环中未产生软短路并保持了98.4%的库仑效率,循环中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始终维持在0.15 V的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集流体 锂负极 固态电解质 界面接触 锂金属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用Li_(2)S的高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19
作者 杜岳勇 朱骏昌 +4 位作者 何特特 张宗良 刘丝靓 卢洋 刘芳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9-1759,共11页
随着全固态电池的快速发展,硫化锂(Li_(2)S)作为合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材料受到广泛关注。Li2S的纯度会影响电解质和电池的性能,并且基于Li_(6)PS_(5)Cl(LPSC)电解质的性能对其合成工艺进行评价和研究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手段,但目... 随着全固态电池的快速发展,硫化锂(Li_(2)S)作为合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材料受到广泛关注。Li2S的纯度会影响电解质和电池的性能,并且基于Li_(6)PS_(5)Cl(LPSC)电解质的性能对其合成工艺进行评价和研究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手段,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以硫酸锂和石墨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法合成Li_(2)S,Li_(2)S无需提纯即可直接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合成。对反应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探究烧结强度与Li_(2)S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杂质碳酸锂对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装配的全固态电池5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5.34%,平均库仑效率超过99.94%。本研究可为降低Li_(2)S和LPSC电解质的生产成本、研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锂 固态电解质 碳热还原法 全固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锂硫电池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
20
作者 阮明皓 李龙飞 +3 位作者 徐建平 金哲宇 方如意 夏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共6页
全固态锂硫电池利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源解决液态锂硫电池穿梭效应,同时,可以改善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实现高比能、高安全、低成本全固态锂硫电池,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然而,将传统液态电解液... 全固态锂硫电池利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源解决液态锂硫电池穿梭效应,同时,可以改善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实现高比能、高安全、低成本全固态锂硫电池,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然而,将传统液态电解液的固态化,带来了电解质/电极界面物理接触不佳、化学/电化学稳定性差、固态电解质电导率低等系列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重点围绕近5年内聚合物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硫电池中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讨论了固态电解质电导率、电解质/电极界面稳定性等问题对全固态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及其改性策略,并对全固态锂硫电池的设计进行展望,为高比能、高安全锂硫电池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硫电池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高比能 高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