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stability of Mg_2 Si epitaxial film formed on Si(111) substrate by solid phase reac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喜娜 王勇 +8 位作者 邹进 张天冲 梅增霞 郭阳 薛其坤 杜小龙 张晓娜 韩晓东 张泽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7期3079-3083,共5页
A single crystalline Mg2Si film was formed by solid phase reaction (SPR) of a Si(111) substrate with an Mg overlayer capped with an oxide layer(s),which was enhanced by post anneal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0... A single crystalline Mg2Si film was formed by solid phase reaction (SPR) of a Si(111) substrate with an Mg overlayer capped with an oxide layer(s),which was enhanced by post anneal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00℃ in a 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 system.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Mg2Si film was th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post annealing in an oxygen-radical ambient at 300℃,450℃ and 650℃,respectively.The Mg2Si film stayed stable until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reached 450℃ then it transformed into amorphous MgOx attributed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Mg2Si and the oxidization of dissociated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SI solid phase reaction thermal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法制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
2
作者 门明阳 吴敬华 +3 位作者 刘高瞻 张婧 张妮妮 姚霞银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接近甚至超过液态有机电解质的高室温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机械延展性,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固体电解质。其制备方式主要分为固相烧结法、高能球磨法和液相法三类。其中,固相烧结法和高能球磨法耗时长,能耗高,且合成...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接近甚至超过液态有机电解质的高室温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机械延展性,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固体电解质。其制备方式主要分为固相烧结法、高能球磨法和液相法三类。其中,固相烧结法和高能球磨法耗时长,能耗高,且合成的电解质颗粒尺寸较大。相比之下,液相法以有机溶剂为介质,可以合成颗粒较小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工艺简单省时,更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液相法制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基于原料在溶剂中的溶解状态,分析了悬浮型、溶液型和混合型三种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溶剂对电解质纯度、形貌及结晶性的影响。同时,概述了液相法制备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最后,对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液相法合成的优势与局限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电池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液相法 湿化学合成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测定预制菜中15种非法添加化学药物
3
作者 陈芳芳 刘萌 +3 位作者 张亮 张晶 康茂约 李志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1期36-43,共8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的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information dependent acquisition-enhanced product ion,MRM-IDA-EPI)方式结合通过型固相萃取技...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的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information dependent acquisition-enhanced product ion,MRM-IDA-EPI)方式结合通过型固相萃取技术测定预制菜中15种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方法。方法样品用1%(体积分数)甲酸乙腈提取,通过型固相萃取柱Captiva EMR-Lipid净化,以乙腈-0.05%(体积分数)甲酸水(含5 m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_(18)(2.1 mm×100 mm,1.9μm)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MRM-IDA-EPI的扫描方式,外标法定量。结果15种目标物在一定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范围为0.9956~0.9996。该方法的检出限在0.62~62.50μg/kg。预制菜进行3个水平添加实验(n=6),15种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8.33%~109.51%,精密度为0.67%~14.02%。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好,精密度高,适用于预制菜中非法添加15种化学药物的检测,可为预制菜的质量检测及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添加物 预制菜 通过型固相萃取 线性离子阱质谱法 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ttig反应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4
作者 刘宇芳 张彩红 袁茂森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2,共7页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大多侧重实验技能的训练,设置实验内容时对实验安全性、经典性和可重复性等因素考虑较多,而对反应的绿色化、新方法和新技能等重视程度不够。为此,经典的有机反应也需要不断改进,本文将需要在大量有机溶剂中...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大多侧重实验技能的训练,设置实验内容时对实验安全性、经典性和可重复性等因素考虑较多,而对反应的绿色化、新方法和新技能等重视程度不够。为此,经典的有机反应也需要不断改进,本文将需要在大量有机溶剂中进行的传统Wittig反应改进为无溶剂的固相研磨反应,使得合成方法更加简单、绿色、安全和高效。设计合成了3个不同推拉型(D-π-A)二苯乙烯结构分子,优化了反应条件,测定了它们的光谱性质,并对其进行比较,讨论其构性关系,不仅引入绿色化学理念,而且对知识进行扩展,增加了实验的新颖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学 WITTIG反应 固相研磨合成 构性分析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3+)抑制具有阴离子氧化还原活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压衰减
5
作者 胡紫霖 牛耀申 +1 位作者 容晓晖 胡勇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56,共3页
由于钠资源丰富,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在正极材料中引入适量的阴离子氧化还原可以有效地提升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减少高成本过渡金属元素如V、Co和Ni等的用量。有研究表明,材料循... 由于钠资源丰富,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在正极材料中引入适量的阴离子氧化还原可以有效地提升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减少高成本过渡金属元素如V、Co和Ni等的用量。有研究表明,材料循环过程中不可逆的氧损失以及Mn^(4+)/Mn^(3+)氧化还原的激活,导致了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持续的电压衰减。本工作通过在Na_(x)[Li,Ni,Mn]O_(2)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引入Ni^(3+)作为Mn^(4+)/Mn^(3+)氧化还原屏障,利用Ni^(3+)/Ni^(2+)的氧化还原代替Mn^(4+)/Mn^(3+)的氧化还原,成功抑制了材料的电压衰减。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改性材料在不损失容量的前提下,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也验证了Ni3^(+)的引入有利于维持材料多周循环后Mn价态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阴离子氧化还原 电压衰减 单相固溶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两相介质协同抑制瓦斯爆炸实验及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谯永刚 华杰 +2 位作者 袁丹萍 张泽宇 左文哲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78,共12页
针对传统单相抑爆介质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气固两相介质通过不同抑爆原理的协同作用,实现高效快速抑制瓦斯爆炸。研究使用NaHCO3粉体与CO_(2)气体协同抑制瓦斯爆炸的方法,选用标准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甲烷爆炸微... 针对传统单相抑爆介质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气固两相介质通过不同抑爆原理的协同作用,实现高效快速抑制瓦斯爆炸。研究使用NaHCO3粉体与CO_(2)气体协同抑制瓦斯爆炸的方法,选用标准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甲烷爆炸微观反应机理中各反应物、过渡态、产物进行构型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计算。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16%的CO_(2)和质量浓度为0.35 g/L的NaHCO3单相介质对瓦斯爆炸具有优良的抑制效果,但0.1 g/L粉体存在时会使最大升压速率提升17.9%;气固两相介质抑爆相较单相CO_(2)、单相NaHCO3粉体使最大爆炸压力降低,采用体积分数为8%的CO_(2)协同0.125 g/L粉体时,瓦斯爆炸最大爆炸压力降低72.42%,最大升压速率降至2.345 MPa/s,抑制效果达到最优;但当体积分数为4%的CO_(2)协同0.05 g/L粉体时会使最大爆炸升压速率上升93.68%,反应呈现出一定的加剧现象;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在气固两相介质协同抑制瓦斯爆炸的过程中,NaHCO3粉体裂解会吸收反应体系中的热量,其分解产物会与混合体系中的OH·、H·优先反应,阻碍O·的产生,将链式过程抑制在CH2O阶段,进而抑制链式反应的传递过程;NaHCO3粉体分解产生的CO_(2)与混合体系中的CO_(2)稀释了混合体系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减少甲烷与氧气分子之间碰撞发生的概率,对反应进程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瓦斯爆炸 气固两相介质协同 反应机理 混合体系 吸热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法无压烧结制备高光学质量氮氧化铝透明陶瓷
7
作者 胡悫睿 巫江 +4 位作者 匡波 原保平 马赫 胡斌 马荣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70-73,共4页
采用亚微米级的Al_(2)O_(3)和微米级的AlN粉为原料,通过调整两种原料的混合比例及煅烧工艺,制得纯相氮氧化铝(AlON)粉体,经无压烧结后获得具有较高光学质量的AlON透明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分光光度计等测... 采用亚微米级的Al_(2)O_(3)和微米级的AlN粉为原料,通过调整两种原料的混合比例及煅烧工艺,制得纯相氮氧化铝(AlON)粉体,经无压烧结后获得具有较高光学质量的AlON透明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分光光度计等测试设备对粉体物相、粉体及陶瓷微观形貌、粉体粒径分布和陶瓷透过率等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发现,当Al_(2)O_(3)与AlN的物质的量比为73∶27时,混合粉体可在1720℃保温2 h条件下发生固相反应得到纯相AlON粉,后经1980℃氮气气氛下无压烧结10 h制得光学性质均一、透明的陶瓷,其在400~4000 nm波段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大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透明陶瓷 纯相粉体 无压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20种半挥发性有机物
8
作者 蒋晓霞 丛媛媛 +1 位作者 汪碧芬 金晓霞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9期56-63,共8页
建立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测定地表水中20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对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提取、富集,经DB-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用全扫描模式定性,以多反应... 建立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测定地表水中20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对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提取、富集,经DB-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用全扫描模式定性,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联合内标法定量分析。20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质量浓度在20~1000μ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方法检出限为0.010~0.023μg/L。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3.5%~103.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6%~3.08%(n=6)。该方法既可提高萃取效率,又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地表水中微量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 多反应监测模式 半挥发性有机物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制备的Pt/C催化剂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国仙 唐亚文 +3 位作者 杨辉 周益明 邢巍 陆天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Pt/C催化剂(Pt/C(s)),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XRD和TEM测量表明,Pt/C(s)中Pt的平均粒径为3.8nm,结晶度为2.38,远小于用传统的液相还原方法制得的Pt/C催化剂(Pt/C(1))的平均粒径(8.5nm)和结晶度(5....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Pt/C催化剂(Pt/C(s)),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XRD和TEM测量表明,Pt/C(s)中Pt的平均粒径为3.8nm,结晶度为2.38,远小于用传统的液相还原方法制得的Pt/C催化剂(Pt/C(1))的平均粒径(8.5nm)和结晶度(5.56)。因此,Pt/C(s)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远好于液相还原法制得的Pt/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制备 PT/C 催化剂 乙醇 氧化 电催化活性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力固相化学反应法合成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定明 朱达川 涂铭旌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3,67,共4页
以CeCl3·7H2O,La(NO3)3·6H2O,Tb(NO3)3·6H2O,(NH4)2HPO4和适量表面活性剂为原料,采用机械力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磷酸盐绿色荧光粉,用XRD和TG DTA分析技术,研究球磨过程和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用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对材... 以CeCl3·7H2O,La(NO3)3·6H2O,Tb(NO3)3·6H2O,(NH4)2HPO4和适量表面活性剂为原料,采用机械力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磷酸盐绿色荧光粉,用XRD和TG DTA分析技术,研究球磨过程和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用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对材料的形貌、粒径进行表征。用荧光光谱分析样品的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有助于产物的晶化,但其结晶程度较低,煅烧后则形成晶型完整的稀土正磷酸盐荧光粉,所得样品为亚微米级的球型绿色荧光粉,在272nm紫外线激发下发绿色荧光,发射主峰在54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粉 化学反应法 机械力 稀土磷酸盐 固相 (NH4)2HPO4 La(NO3)3 合成 TG-DTA 稀土正磷酸盐 表面活性剂 分析技术 物相变化 煅烧过程 球磨过程 粒度分析 扫描电镜 发光性能 分析样品 荧光光谱 研究结果 球磨时间 结晶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橄榄石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勇 袁磊 +1 位作者 刘涛 于景坤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3,122,共4页
以分析纯氧化镁、高纯熔融石英以及电熔镁砂颗粒为原料,研究了固相法合成镁橄榄石的反应动力学.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合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镁橄榄石生成速率的影响,分析了MgO与SiO2的反应机理.根据实验结果,建立... 以分析纯氧化镁、高纯熔融石英以及电熔镁砂颗粒为原料,研究了固相法合成镁橄榄石的反应动力学.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合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镁橄榄石生成速率的影响,分析了MgO与SiO2的反应机理.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 100~1 300℃下MgO与SiO2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并求出了表观反应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合成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镁橄榄石生成率逐渐增加.在反应初期,MgO与SiO2反应生成了镁橄榄石和顽火辉石,在合成反应中后期时Mg2+通过产物层扩散而进一步反应,MgO与SiO2反应合成镁橄榄石的反应过程由Mg2+扩散所控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20±20)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橄榄石 固相反应 动力学 扩散控制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表面固相反应涂层 被引量:5
12
作者 汤文明 郑治祥 +1 位作者 丁厚福 金志浩 《矿冶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1,76,共4页
烧结致密的α SiC片在埋入Cr粉中 ,并经 110 0℃在静态真空环境中高温处理 1h后 ,在其表面形成厚度约 5 μm均匀、致密的涂层。涂层是由Cr的硅化物Cr3Si和碳化物Cr7C3、Cr2 3C6 构成 ,为层状结构 ,其相排列顺序为SiC Cr3Si +Cr7C3 Cr7C3... 烧结致密的α SiC片在埋入Cr粉中 ,并经 110 0℃在静态真空环境中高温处理 1h后 ,在其表面形成厚度约 5 μm均匀、致密的涂层。涂层是由Cr的硅化物Cr3Si和碳化物Cr7C3、Cr2 3C6 构成 ,为层状结构 ,其相排列顺序为SiC Cr3Si +Cr7C3 Cr7C3 Cr2 3C6 Cr。SiC与Cr间的固相反应受Cr在涂层中向SiC反应界面的扩散控制。在热震实验中 ,SiC表面涂层结合仍十分紧密 ,没有出现剥落或产生裂纹 ,说明SiC表面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涂层 固相扩散 热稳定性 碳化硅 金属基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2P/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脱硫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理华 李广慈 +1 位作者 柳云骐 刘晨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8,共5页
以次磷酸镍为原料在氮气气氛中进行低温固相反应,制备Ni_2P/SiO_2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Ni_2P/SiO_2(负载质量分数为20%)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为226.2 m^2/g,... 以次磷酸镍为原料在氮气气氛中进行低温固相反应,制备Ni_2P/SiO_2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Ni_2P/SiO_2(负载质量分数为20%)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为226.2 m^2/g,其活性组分在二氧化硅载体上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颗粒大小为5~8 nm。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型化合物,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对该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进行评价,在反应温度为340℃、氢气压力为2.0 MPa、空速为2.0 h、氢油体积比为300:1时,二苯并噻吩的转化率为99.1%,其直接脱硫与加氢脱硫的选择性之比为4.5。结果表明,Ni_2P/SiO_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镍 固相反应 二苯并噻吩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活化固相化学反应制备木薯醋酸酯淀粉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渊 杨家添 +3 位作者 黄祖强 朱万仁 唐春洁 秦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5-141,共7页
为获得制备醋酸酯淀粉的新工艺,采用机械活化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木薯醋酸酯淀粉。以醋酸酯淀粉的取代度为评价指标,分别探讨醋酸酐用量、NaOH用量、球磨温度、球磨时间、搅拌速度、球磨介质的堆体积等因素对木薯淀粉醋酸酯反应的影响,... 为获得制备醋酸酯淀粉的新工艺,采用机械活化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木薯醋酸酯淀粉。以醋酸酯淀粉的取代度为评价指标,分别探讨醋酸酐用量、NaOH用量、球磨温度、球磨时间、搅拌速度、球磨介质的堆体积等因素对木薯淀粉醋酸酯反应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在醋酸酐质量分数60%、NaOH质量分数2.0%、球磨温度60℃、球磨时间60 min、搅拌速度380 r/min、球磨介质堆体积500 mL的反应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木薯醋酸酯淀粉的取代度为0.263 2,反应效率为25.57%。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木薯醋酸酯淀粉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机械活化对淀粉发生酯反应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活化 固相化学反应 醋酸酯淀粉 酯化 取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炉污泥对氧化球团还原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介超 刘晓荣 +1 位作者 许斌 姜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7-293,共7页
运用XRD,SEM和EDX从矿物组成和矿相结构研究配加转炉污泥和未配加转炉污泥球团的还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热制度下,配加7%转炉污泥的氧化球团还原度均高于无污泥球团的还原度,其原因是污泥球团赤铁矿含量多,污泥球团的主要黏结相... 运用XRD,SEM和EDX从矿物组成和矿相结构研究配加转炉污泥和未配加转炉污泥球团的还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热制度下,配加7%转炉污泥的氧化球团还原度均高于无污泥球团的还原度,其原因是污泥球团赤铁矿含量多,污泥球团的主要黏结相为钙铁橄榄石,基准球团主要为Fe2SiO4与其共熔混合物形成的玻璃质黏结相;基准球团表层致密,且基准球团内部孔隙壁被极难还原的Fe2SiO4与其共熔混合物形成的玻璃质黏结相包裹,不利于还原反应的进行,而污泥球团表层相对疏松且未形成包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污泥 氧化球团 固相反应 还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法三元硼化物陶瓷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壮 王伟 李智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8-102,共5页
以Mo粉、Fe-B合金粉、Fe粉、Al粉为基本原料,磷酸二氢铝为粘结剂制备成型料浆,采用刷涂法在Q235钢基体上形成涂层,在真空烧结炉中通过固相反应法于860℃制备了三元硼化物陶瓷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 以Mo粉、Fe-B合金粉、Fe粉、Al粉为基本原料,磷酸二氢铝为粘结剂制备成型料浆,采用刷涂法在Q235钢基体上形成涂层,在真空烧结炉中通过固相反应法于860℃制备了三元硼化物陶瓷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粉体和涂层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和反应机理,并对涂层的结合强度、耐磨性和耐蚀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球磨过程中有少量Mo2FeB2、AlFe3生成,860℃固化后Mo2FeB2、Mo2FeB4等新相生成;涂层和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结合强度可达14.15MPa;涂层具有比钢基体更优异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封孔后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三元硼化物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硫酸固相反应中表面形貌与化学组成变化特性的表面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阮湘元 彭敏 +1 位作者 陈小明 蒋致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研究了粉煤灰在与H2SO4固相反应过程中表而形貌与组成变化特性。室温下反应约4h后,粉煤灰表面产生直径20—100nm的结晶颗粒并由此相互粘结,反应产生的水溶物可结晶成.花辨状铝铁硫酸盐。在150℃及以上...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研究了粉煤灰在与H2SO4固相反应过程中表而形貌与组成变化特性。室温下反应约4h后,粉煤灰表面产生直径20—100nm的结晶颗粒并由此相互粘结,反应产生的水溶物可结晶成.花辨状铝铁硫酸盐。在150℃及以上温度反应3h,粉煤灰表面生成大量硫酸盐结晶并由此紧密粘结,大颗粒表面产生纳米级圆形凹陷点,形貌几乎完全改变。固相反应过程中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变化特性揭示,粉煤灰是由可被硫酸剥离的硅、铝、铁等元素纯氧化物构成的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色散谱 扫描电镜 粉煤灰 表面分析 固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固相有机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喻爱明 张政朴 +2 位作者 杨华铮 张春香 刘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1608-1610,共3页
固相有机合成是组合化学中构建化合物库的主要工具之一[1,2],但是,由于它是连接在固相载体(如树脂等)上的试剂与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试剂之间的反应,因此反应比较缓慢.考虑到微波技术对有机反应的协助作用,我们将微波技术应... 固相有机合成是组合化学中构建化合物库的主要工具之一[1,2],但是,由于它是连接在固相载体(如树脂等)上的试剂与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试剂之间的反应,因此反应比较缓慢.考虑到微波技术对有机反应的协助作用,我们将微波技术应用到固相有机反应中,对比研究了微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树脂 固相有机合成 仲胺 异氰酸酯 加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莫来石陶瓷界面反应的俄歇电子能谱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岳瑞峰 王佑祥 +1 位作者 陈春华 徐传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12,31,共5页
在200℃抛光的莫来石陶瓷衬底上用电子束蒸发200nm的Ti膜,并在高真空中退火.首次利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从200~850℃Ti与莫来石的固相界面反应,并用热力学解释了实验结果... 在200℃抛光的莫来石陶瓷衬底上用电子束蒸发200nm的Ti膜,并在高真空中退火.首次利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从200~850℃Ti与莫来石的固相界面反应,并用热力学解释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在淀积过程中,最初淀积的Ti与衬底表面的氧形成Ti-O键,界面区很窄;450℃退火1h后,有少量元素态Al、Si原子析出,界面区有所展宽,但变化不大;650℃退火1h后,界面发生强烈反应,有TiO和Ti-Al、Ti-Si化合物生成.850℃退火1h后,除上述反应产物外又生成了Ti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装 钛膜 莫来石陶瓷 界面 俄歇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表面SO_2的催化氧化三相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8
20
作者 程振民 蒋正兴 袁渭康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3,共7页
在氧和水蒸汽共存的条件下,SO2在活性炭表面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硫酸而使反应体系变为三相。整个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反应控制步骤为:H2SO3*+O*H2SO4*。通过对反应速率随硫酸蓄积量线性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氧和水蒸汽共存的条件下,SO2在活性炭表面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硫酸而使反应体系变为三相。整个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反应控制步骤为:H2SO3*+O*H2SO4*。通过对反应速率随硫酸蓄积量线性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无法采用内部效率因子的概念加以解释。根据Langmuir-Hinshelwood原理得出活性炭表面存在两类不同的活性中心,其中H2SO4和O2占据一类活性中心;SO2、H2O和H2SO3占据另一类活性中心。证实了大孔不参与反应,仅起到输送和蓄积硫酸的作用,反应是在剩余的微孔表面上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活性炭 脱硫 三相反应 烟气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