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3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SPME-GC-MS和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红枣香气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胡航伟 张仁堂 +6 位作者 张楠楠 梁辰 游新侠 孔欣欣 朱玲 闫信想 刘云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5-271,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红枣的挥发性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5个产地(新郑、灵宝、榆林、和田、德州)枣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51种,其中,新疆和田大枣中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最...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红枣的挥发性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5个产地(新郑、灵宝、榆林、和田、德州)枣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51种,其中,新疆和田大枣中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不同产地红枣的整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得以很好区分。在满足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1、P<0.05的条件下,从红枣样品中筛选出13种差异性特征香气物质,包括己酸甲酯、癸酸甲酯、己醛、苯甲醛等,赋予红枣独特的杏仁味、甜味、水果味。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产地红枣香气品质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红枣产地溯源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进一步对枣果资源的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化学计量学 固相微萃取 风味物质 地理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对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志强 陈罗君 +5 位作者 饶雨 徐璐 饶军 雷志勇 张丽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3-2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级和双井绿茶二级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共鉴定出70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酯类等化合物。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差异主要由反式-β-金合欢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茉莉酮、苯乙醇等14种关键化合物差异引起。在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关键香气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随着芽叶开展,α-椰油烯、石竹烯及己酸乙酯含量降低,而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及水杨酸甲酯含量呈增加趋势,芳樟醇、茉莉酮、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从低到高,随后含量又迅速下降。本文研究了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的组成特征及关键香气物质的分布规律,为今后双井绿茶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井绿茶 不同等级 香气物质 顶空固态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梨酒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结果比较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丽梅 郑振山 +3 位作者 何近刚 冯云霄 程玉豆 关军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14-317,331,共5页
以河北省大面积栽培的品种雪梨、鸭梨、黄冠梨、五九香梨、圆黄梨、黄金梨、香水梨和安梨为原料酿制梨酒,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GC-MS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梨酒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8种梨酒中... 以河北省大面积栽培的品种雪梨、鸭梨、黄冠梨、五九香梨、圆黄梨、黄金梨、香水梨和安梨为原料酿制梨酒,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GC-MS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梨酒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8种梨酒中共鉴定出2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甲基1-丁醇、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在8种梨酒中均有检出。以1μg/m L为界定值,确定了8个品种梨酒的主要挥发性成分。3-甲基-1-丁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是除圆黄梨酒和黄金梨酒外其它6个品种梨酒的全部或部分主要挥发性成分,并且3-甲基-1-丁醇是除圆黄梨酒外的其它7个品种梨酒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除了主要挥发性成分外,梨酒中还含有微量的其他挥发性成分,如乙酸异戊酯、苯乙醇、琥珀酸二乙酯、正己醇、辛酸等。梨酒和葡萄酒的挥发性成分有相似之处,具有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酒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 GC-MS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法分析草鱼汤烹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金林 涂宗财 +4 位作者 张露 沙小梅 王辉 庞娟娟 唐平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9-154,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传统鱼汤烹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草鱼肉块经油煎后与生姜、大蒜混合水煮制作鱼汤,煮制分为3个时间段,0-10 min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46种,其中萜类20种、芳香族9种、醛类5种、酮类2种、醇...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传统鱼汤烹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草鱼肉块经油煎后与生姜、大蒜混合水煮制作鱼汤,煮制分为3个时间段,0-10 min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46种,其中萜类20种、芳香族9种、醛类5种、酮类2种、醇类3种、呋喃类3种、含硫化合物3种、其他1种;11-20 min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43种,其中萜类22种、芳香族3种、醛类4种、酮类1种、醇类5种、呋喃类2种、含硫化合物4种、其他2种;21-30 min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53种,其中萜类21种、芳香族5种、醛类11种、酮类3种、醇类5种、呋喃类2种、含硫化合物3种、其他3种。这些化合物当中,萜和含硫化合物来源于生姜和大蒜,主要形成于煮制的初始阶段且含量在煮制过程中不断下降;醛、醇、酮等化合物主要由脂肪酸氧化形成,且在煮制过程中种类不断丰富,含量逐渐增加。油煎和调料添加是鱼汤风味化合物形成的主要原因,煮制是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不断丰富和含量平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汤 烹煮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HPLC分析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成分 被引量:61
5
作者 殷朝敏 范秀芝 +3 位作者 史德芳 樊喆 程薇 高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4-260,共7页
挥发性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滋味成分是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和杏鲍菇等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5种食用菌... 挥发性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滋味成分是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金针菇和杏鲍菇等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5种食用菌鲜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研究了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并测定了5种食用菌的总游离氨基酸和5'-核苷酸的含量。结果显示:5种食用菌中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5种、酮类5种、醇类9种、烷烃类8种、杂环和硫化物6种、酯类1种和含氮化合物1种;其中共有成分8种,分别为苯甲醛、3-辛酮、1-辛烯-3-酮、3-辛醇、2-乙基己醇、5-甲基-2-乙酰基呋喃、2-戊基呋喃和甲氧基苯肟。平菇鲜品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ROAV≥1)为1-辛烯-3-酮、1-辛烯-3-醇和3-辛酮;香菇鲜品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1-辛烯-3-酮和甲硫醇;双孢蘑菇和金针菇鲜品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酮、3-辛酮和3-辛醇;而杏鲍菇鲜品中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是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5种食用菌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72~3.65 mg/g,总呈味核苷酸含量为154.40~1013.60μg/g,不同品种间总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差别较大。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食用菌风味特征,对食用菌品种的改良、定向培育及食用菌的加工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风味成分 游离氨基酸 呈味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醅微量挥发性成分的HS-SPME和GC-MS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爽 张毅斌 +5 位作者 张弦 吴子君 佟若楠 徐曼 马寒冰 廖永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白酒酒醅的微量挥发性成分。研究不同型号萃取头、水浴温度、超声波萃取时间、以及样品萃取量对微量挥发性成分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65μm PDMS/DVB萃取头、水浴温...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白酒酒醅的微量挥发性成分。研究不同型号萃取头、水浴温度、超声波萃取时间、以及样品萃取量对微量挥发性成分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65μm PDMS/DVB萃取头、水浴温度60℃、不超声萃取、酒醅用量10g。该方法在酒醅整个发酵过程中共检出105种微量挥发性成分,得到发酵过程中微量挥发性物质种类的个数和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酒醅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萃取头对茶油挥发物萃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钟海雁 黄永辉 +3 位作者 龙奇志 李忠海 Paul Prenzler Kevin Robards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148,共6页
固相微萃取目前被广泛地用来测定液态、气态,甚至固态物质的挥发组分,不同待测物的性质决定了萃取头的种类选择。采用4种常用的SPME涂层萃取头(100μmPDMS、85μmPA、65μmPDMS/DVB、50/30μm DVB/CAR/PDMS)对茶油挥发物的提取性能进行... 固相微萃取目前被广泛地用来测定液态、气态,甚至固态物质的挥发组分,不同待测物的性质决定了萃取头的种类选择。采用4种常用的SPME涂层萃取头(100μmPDMS、85μmPA、65μmPDMS/DVB、50/30μm DVB/CAR/PDMS)对茶油挥发物的提取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5μmPDMS/DVB萃取头对较高沸点物质如苯甲醛、正辛醛、正辛醇、正壬醛、正壬醇的吸附比50/30μmDVB/CAR/PDMS萃取头要灵敏,但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对较低沸点物质的吸咐要灵敏很多。DVB/CAR/PDMS涂层萃取头所得的总峰面积的平均值最大,其余依次是PDMS/DVB、PA、PDMS;DVB/CAR/PDMS、PDMS/DVB、PA、PDMS对挥发物吸咐总峰面积与挥发物总量之间存在有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2)分别是0.9939、0.9888、0.9176、0.9917;因此,65μm PDMS/DVB和50/30μm DVB/CAR/PDMS的萃取头较适用于茶油挥发物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萃取头 茶油 挥发物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技术对凤凰单丛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史敬芳 陈栋 +5 位作者 黄文洁 陈庄 吴华玲 张文虎 贝锦龙 晏石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11-117,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凤凰水仙群体茶树品种和蜜兰香、姜花香、杏仁香、夜来香单丛茶无性品系加工的5种代表性凤凰单丛乌龙茶成品茶进行香气分析。从凤凰单丛乌龙茶中共鉴定出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凤凰水仙群体茶树品种和蜜兰香、姜花香、杏仁香、夜来香单丛茶无性品系加工的5种代表性凤凰单丛乌龙茶成品茶进行香气分析。从凤凰单丛乌龙茶中共鉴定出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55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烯类。研究发现凤凰单丛乌龙茶的共性主导香气成分为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D-柠檬烯、β-月桂烯、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苯乙腈、伞花烃。然而,在不同香型的凤凰单丛茶中主导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单丛乌龙茶 香气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分析近江牡蛎酶解液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晓丽 解万翠 +1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10-414,共5页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牡蛎酶解液,将新鲜的近江牡蛎肉经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水解,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牡蛎肉原料和酶解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探讨酶解对牡蛎风味的影响。经NIST98质谱数据库检索和...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牡蛎酶解液,将新鲜的近江牡蛎肉经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水解,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牡蛎肉原料和酶解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探讨酶解对牡蛎风味的影响。经NIST98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3个样品分别检出57、60、62种成分,主要有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含硫化合物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牡蛎及其酶解液的特征气味;其中牡蛎肉含有较多的酮类化合物,而酶解后则含有较多的醛类和脂类化合物,3个样品中均检出了较多的醇类化合物,归一化含量分别高达40.24%、41.20%和43.28%,中性蛋白酶制备的酶解液比木瓜蛋白酶制备的酶解液风味更加柔和。结果表明:酶解反应能够保持并改善牡蛎的风味,所制备的酶解液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酶解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O-MS分析红枣发酵酒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6
10
作者 焦娇 李凯 +2 位作者 李树萍 苗潇潇 张生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7-203,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对红枣发酵酒中易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条件及GC-MS分离检测条件的系统研究,并采用气味活度值结合香气强度值评价了主要成分对...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对红枣发酵酒中易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条件及GC-MS分离检测条件的系统研究,并采用气味活度值结合香气强度值评价了主要成分对总体香味的贡献。选定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最优参数为:50/30μm 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样品用量8.0 m L/20.0 m L样品瓶、加盐量0.40 g/m L、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40 min、平衡时间20 min、解吸时间5 min。选用Rtx-Wax色谱柱,经GC-O-MS联用对红枣发酵酒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出108种组分,结构推断86种,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97.09%。其中,乙酸-3-甲基丁酯、3-甲基丁醇、己酸乙酯、2-己烯酸乙酯、庚酸乙酯、乙酸、辛醇、癸酸乙酯、苯甲酸乙酯、戊酸、乙酸-2-苯乙酯、己酸、苯甲醇、苯丙酸乙酯、苯乙醇、辛酸、n-癸酸为红枣发酵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其结果为红枣发酵酒的质控及香味评价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红枣发酵酒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分析荔枝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17
11
作者 徐玉娟 肖更生 +5 位作者 廖森泰 温靖 吴继军 潘思轶 郝菊芳 张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66-369,共4页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荔枝汁(妃子笑)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其分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分析的最优条件为:萃取样品温度50℃,时间40min,250℃下脱附5min;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27%~...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荔枝汁(妃子笑)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其分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分析的最优条件为:萃取样品温度50℃,时间40min,250℃下脱附5min;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27%~9.33%之间,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利用该方法在荔枝(妃子笑)中共检测出4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烯类、醛类、酯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法检测油炸藕夹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文君 何慧 +2 位作者 杨尔宁 满媛 马芝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28-234,共7页
为研究油炸藕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正交试验对固相微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油炸藕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其最适萃取条件为:40mL样品瓶中装入14.00g样品,CAR/PDMS萃取头90℃萃取70min。藕夹中共... 为研究油炸藕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正交试验对固相微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油炸藕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其最适萃取条件为:40mL样品瓶中装入14.00g样品,CAR/PDMS萃取头90℃萃取70min。藕夹中共检出化合物53种,主要为醛类、含硫化合物、酯类、酮类以及呋喃类化合物;其中醛类等小分子化合物主要源于油脂氧化;含硫杂环化合物以及部分醛、酮、酯类化合物主要源于肉馅美拉德反应、Strecker降解反应,非杂环含硫化合物源于香葱;吡喃和吡嗪源于裹衣在高温下的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解反应等。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用于分析藕夹挥发性风味物可行,结果表明肉馅、调味品、裹衣及藕均对油炸藕夹风味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藕夹 挥发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联用法分析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21
13
作者 潘科 冯林 +1 位作者 陈娟 杜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1-186,共6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通氧发酵工艺的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红茶样品中鉴定出香气化合物47种;通氧45 min处理鉴定出53种;通氧60 min处理鉴定出48种;通氧75 min处理鉴定出79种;...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通氧发酵工艺的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红茶样品中鉴定出香气化合物47种;通氧45 min处理鉴定出53种;通氧60 min处理鉴定出48种;通氧75 min处理鉴定出79种;通氧90 min处理鉴定出72种;通氧105 min处理鉴定出77种。6个样品检测出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为主,相对含量占60%以上,其次为酯类、醛类、碳氢类及酮类。通过分析比较,在同一茶树品种条件下,红茶通氧发酵加工工艺不会改变红茶主要香气成分的组成结构;通氧发酵加工工艺有利于增加红茶香气化合物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通氧发酵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O-MS联用法分析红枣发酵饮料易挥发性成分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凯 焦娇 +4 位作者 李树萍 许曼筠 张婕 李美萍 张生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62,共9页
以红枣发酵饮料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易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固相微萃取操作条件的萃取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样品用量、平衡时间和解吸时间进行系统的优化,旨在建立一种分... 以红枣发酵饮料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易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固相微萃取操作条件的萃取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样品用量、平衡时间和解吸时间进行系统的优化,旨在建立一种分析红枣发酵饮料易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并通过嗅闻检测结合气味活度值和香气强度值确定红枣发酵饮料的特征风味成分,采用草酸二乙酯做内标对特征风味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选用50/30μm 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Rtx-WAX色谱柱、样品用量8.0 m L/20.0 m L样品瓶、加盐量3.00 g、萃取时间70 min、萃取温度70℃、平衡时间20 min、解吸时间3 min,分析红枣发酵饮料易挥发性成分,共检出114种组分,确定结构96种,占总易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86%;气味活度值及香气强度值分析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2-辛酮、2-十一酮、乙酸-2-苯乙酯、苯丙酸乙酯、6-甲基-5-庚烯-2-酮、苯甲醛和3-羟基-2-丁酮为红枣发酵饮料的特征风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 红枣发酵饮料 条件优化 易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法分析南果梨不同部位及状态香气成分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博 辛广 +2 位作者 董萍 冯帆 李铁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7-280,共4页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果梨果皮与果肉、完整果外释与破碎后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完整果实的外释香气成分种类比破碎后果汁中的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从完整果实外释香气共鉴定出18种香气成...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果梨果皮与果肉、完整果外释与破碎后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完整果实的外释香气成分种类比破碎后果汁中的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从完整果实外释香气共鉴定出18种香气成分,主要为乙酸乙酯(1.49%)、丁酸乙酯(7.48%)、2-甲基丁酸乙酯(1.43%)、己酸甲酯(1.46%)、己酸乙酯(41.76%)、乙酸己酯(11.78%)、2-辛烯酸乙酯(1.07%)、辛酸乙酯(6.73%)、和α-法呢烯(21.6%)。南果梨果皮和果肉中有5种共同香气成分,但相对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果皮和果肉中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己酸乙酯,分别为46.89%、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果梨 香气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与GC-MS联用分析不同季节艾纳香叶香气成分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远辉 王洪新 +4 位作者 田洪芸 马朝阳 陈涛 邹纯礼 王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66-170,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对秋季和冬季艾纳香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9种(91.3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43种(81%);冬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7种(95.8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37种(88.48%)。秋季样品相对...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对秋季和冬季艾纳香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9种(91.3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43种(81%);冬季样品香气成分为47种(95.87%),其中萜类化合物为37种(88.48%)。秋季样品相对含量前5位的依次为(E)-石竹烯(24.88%),L-龙脑(17.86%),(+)-γ-古芸烯(12.27%),花椒素(7.83%),(E)-罗勒烯(3.6%)。冬季样品相对含量前五位的依次为L-龙脑(47.3%),樟脑(13.64%),(E)-石竹烯(7.41%),(+)-γ-古芸烯(3.9%),β-石竹烯环氧化物(2.75%)。两种样品相同的香气成分有31种,因此两样品的主体香气相似,即樟脑香、胡椒香和药香,但两样品中相同组分相对含量差异很大。此外秋季样品还含有18种独有组分,冬季样品含有16种,因此不同季节生产的艾纳香精油香气不同,各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艾纳香叶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和SDE-GC-MS分析贾永信腊羊肉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34
17
作者 陈海涛 张宁 +2 位作者 徐晓兰 孙宝国 周月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87-191,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贾永信腊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9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烃类16种、醛类13种、醇类22种、酮类11种:脂肪酸类3种、酯类2种、酚类2种、...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贾永信腊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9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烃类16种、醛类13种、醇类22种、酮类11种:脂肪酸类3种、酯类2种、酚类2种、醚类3种、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7种。两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到较多的酯类(28.99%)和醛类(17.09%),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到较多的醛类(45.50%)和醇类(17.27%)。两种方法均检测到的化合物有14种:戊醛、己醛、庚醛、苯甲醛、乙醇、桉叶油素、月桂烯醇、4-松油烯醇、3-羟基-2-丁酮、乙酸乙酯、对甲基苯酚、茴香脑、2-糠醇和2,5-噻吩二甲醛,这些物质可能对腊羊肉风味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永信腊羊肉 挥发性风味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法分析焙火对铁观音品质及挥发性香气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贤明 冯林 +2 位作者 罗赛 赵国飞 龚正礼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53-58,共6页
以市售清香型铁观音为原料,通过控制高、中、低温组合方式及烘焙时间对其进行焙火工艺处理。处理后茶样经感官审评及SPME-GC/MS技术分析茶样品质及挥发性香气组分。结果表明:焙火铁观音茶样品质均高于对照茶样,其中c样品质最好。清香型... 以市售清香型铁观音为原料,通过控制高、中、低温组合方式及烘焙时间对其进行焙火工艺处理。处理后茶样经感官审评及SPME-GC/MS技术分析茶样品质及挥发性香气组分。结果表明:焙火铁观音茶样品质均高于对照茶样,其中c样品质最好。清香型铁观音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脱氢芳樟醇、反-β-罗勒烯、苯乙酸香叶酯、茉莉内酯、苯乙腈、柠檬烯、苯乙醛等。焙火后带花香/果香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降低,同时检出一些带烘焙香/火香类物质如:2-乙基-3,5-二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1-甲基-1-H-吡咯、2-正戊基呋喃等杂环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 焙火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涂层SPME与GC-MS联用比较分析两种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28
19
作者 潘见 杨俊杰 邹英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9-172,共4页
为全面了解定远黑猪肉与瘦肉型猪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将一定量的这两种新鲜猪肉分别熟制后,采用不用涂层的固相微萃取装置和气质联用法分析、鉴定这两种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比较其差异。在这两种猪肉挥发性成分中有6种醛、3种醇、... 为全面了解定远黑猪肉与瘦肉型猪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将一定量的这两种新鲜猪肉分别熟制后,采用不用涂层的固相微萃取装置和气质联用法分析、鉴定这两种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比较其差异。在这两种猪肉挥发性成分中有6种醛、3种醇、4种酮和6种酸差异明显,其中醛、醇和酮在定远黑猪肉风味物质中的含量很高,并且这几种物质的阈值较低,对这两种猪肉风味差异有较大的贡献。6种酸在瘦肉型猪肉风味物质中的质量浓度相对较大,但这些酸类的阈值较高,质量浓度较低,所以对这两种猪肉的风味差异影响不明显。结果表明:醛、醇和酮含量不同是造成这两种猪肉风味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质谱联用法 定远黑猪肉 瘦肉型猪肉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分析比较热处理乳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伟 闫宁环 +3 位作者 邬子燕 李洪亮 于景华 母智深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3,27,共4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对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能够有效达到富集样品中风味成分的目的,通过GC-MS分离与检测,UHT牛奶共检出74种风味物质,UHT灭菌乳...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对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能够有效达到富集样品中风味成分的目的,通过GC-MS分离与检测,UHT牛奶共检出74种风味物质,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存在57种共同风味成分,但二者在某些风味物质的组成及质量分数方面也存在差异,UHT灭菌乳的特征性风味物质为酮类、酸类及烃类物质,巴氏杀菌乳的特征性风味物质为烃类、酸类和醇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