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gel法制备纳米SnO_2气敏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忠锁 张兴堂 +4 位作者 陈艳辉 田宝丽 程轲 黄亚彬 杜祖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8-100,共3页
用Sol gel法制备SnO2 纳米粒子 ,并用XRD、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光Raman光谱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RD实验证实了所制备的粒子具有较理想的纳米尺寸 ,其粒径随热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大 ;Raman光谱表明 ,低温退火时SnO2 纳米材料的氧缺位较大 ;紫... 用Sol gel法制备SnO2 纳米粒子 ,并用XRD、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光Raman光谱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RD实验证实了所制备的粒子具有较理想的纳米尺寸 ,其粒径随热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大 ;Raman光谱表明 ,低温退火时SnO2 纳米材料的氧缺位较大 ;紫外吸收光谱表明退火温度在 30 0~ 5 0 0℃粒径变化很大 ,但光的吸收稳定不变。可望利用这些性质 ,提高SnO2 气敏器件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制备 纳米SNO2 气敏材料 二氧化锡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烧结条件对Sol-gel法制备Y-123超导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靳建华 白炳贤 +2 位作者 王喜中 戴宪起 张金仓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63,共3页
报道了用 sol- gel 法合成的超导原粉YBa2 Cu3O7-δ和 YBa Cu32 F0 .6O7-δ,在不同的烧结条件下 ,显示出不同的超导转变温度 ( Tc)。从中得到了最佳烧结条件 :Y- 12 3为 980℃ / 6h;Y( F) - 12 3为 980℃ / 6h+管状炉 90 0℃ / 2 4 h。... 报道了用 sol- gel 法合成的超导原粉YBa2 Cu3O7-δ和 YBa Cu32 F0 .6O7-δ,在不同的烧结条件下 ,显示出不同的超导转变温度 ( Tc)。从中得到了最佳烧结条件 :Y- 12 3为 980℃ / 6h;Y( F) - 12 3为 980℃ / 6h+管状炉 90 0℃ / 2 4 h。并分析了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超导材料 TC YBCO 溶液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Y系高温超导材料及烧结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靳建华 白炳贤 +2 位作者 戴宪起 冯妹引 张金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4-47,共4页
介绍了YBa_2Cu_3O_(7-δ)(Y-123)和F掺杂的YBa_2Cu_3F_(0.6)O_(7-δ)(Y(F)-123)高Tc超导材料的Sol-Gel法制备,井对烧结条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超导材料 烧结 高TC 溶胶凝胶法 钆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gel法合成Bi_(1.6)Pb_(0.3)Sb_(0.1)Sr_2Ca_2Cu_3O_x体系的超导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白炳贤 靳建华 +2 位作者 徐新生 李增光 张金仓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1-55,共5页
本文用Sol-gel法合成了Bi1.6Pb0.3Sb0.1Sr2Ca2Cu3Ox体系的高TC超导原粉,对于不同的烧结时间,材料的超导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超导转变温度为108.3~116.1K)并与同种方法合成的Bi... 本文用Sol-gel法合成了Bi1.6Pb0.3Sb0.1Sr2Ca2Cu3Ox体系的高TC超导原粉,对于不同的烧结时间,材料的超导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超导转变温度为108.3~116.1K)并与同种方法合成的Bi1.7Pb0.3Sr2Ca2Cu3Ox体系进行了比较.用Sol-gel法,在Bi系中掺杂Pb,同样会缩短烧结时间(缩短60h),促进高温相的形成,同时掺杂Pb,Sb,形成超导材料所需的烧结时间进一步缩短(缩短153h).利用SEM和X-ray观察和分析了样品的形貌特征和物相结构.Sol-gel法具有工艺简单,烧结时间短,样品颗粒均匀、粒度小、组分易控等优点,在高TC超导材料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材料 溶胶-凝胶法 BPSSCCO 铋系 高T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2+)掺杂对sol-gel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材料Li_3V_2(PO_4)_3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师秀萍 唐致远 刘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27-1129,共3页
在磷酸钒锂材料中掺杂Mg2+,Mg2+取代锂位,其化学式可以写为(Li1-xMgx/2)3V2(PO4)3,Mg(OH)2作为镁源,按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比称取LiOH.H2O,NH4H2PO4,V2O5,Mg(OH)2(x=0.01、0.05、0.1)和柠檬酸,其中柠檬酸用量为n(V)∶n(柠檬酸)=2... 在磷酸钒锂材料中掺杂Mg2+,Mg2+取代锂位,其化学式可以写为(Li1-xMgx/2)3V2(PO4)3,Mg(OH)2作为镁源,按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比称取LiOH.H2O,NH4H2PO4,V2O5,Mg(OH)2(x=0.01、0.05、0.1)和柠檬酸,其中柠檬酸用量为n(V)∶n(柠檬酸)=2∶2,煅烧温度为700℃,煅烧时间为8 h,合成了(Li1-xMgx/2)3V2(PO4)3正极材料。研究了Mg2+掺杂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考察了x=0、0.01、0.05、0.1四种情况。结果显示,x=0.05时材料具有较好的充放电性能。在2.7~4.5 V电压范围内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0.05 C充放电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5 mAh/g,库仑效率高达90%以上,0.1 C循环2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为131 mAh/g;0.2 C循环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0 mAh/g左右,20次循环后仍为130 mAh/g以上;0.5 C循环2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0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ol-gel 正极材料 LI3V2(PO4)3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B位掺杂铝酸镧红外辐射陶瓷材料 被引量:4
6
作者 常晴 李江霖 +1 位作者 刘庆生 游拯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49,共7页
采用sol-gel法制备Fe、Fe-Ni离子B位掺杂的LaAlO3基红外辐射陶瓷材料,通过XRD、FTIR、SEM、IR-2、XPS等手段对掺杂试样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后所得产物皆为钙钛矿结构复合氧化物,掺杂Fe后红外发射率有所提高但增加幅度较小,F... 采用sol-gel法制备Fe、Fe-Ni离子B位掺杂的LaAlO3基红外辐射陶瓷材料,通过XRD、FTIR、SEM、IR-2、XPS等手段对掺杂试样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后所得产物皆为钙钛矿结构复合氧化物,掺杂Fe后红外发射率有所提高但增加幅度较小,Fe-Ni共掺试样的红外辐射性能明显改善。当Fe3+掺杂量x=0.25时,在3~5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从0.345提高到了0.821。红外发射率提高的物理机制在于:B位掺杂后存在产生氧空位和化学价变化两种补偿机制。化学价变化可产生Ni 3+Ni 2+和Fe3+Fe2+等小极化子,有助于电子从价带到导带的跃迁;随着氧空位浓度的增加,吸附氧比例增大,有利于提高材料在近中红外波段的吸收性能。因此,铝酸镧型材料作为炉窑的内衬材料可提高炉内辐射传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镧 B位掺杂 sol-gel 红外发射率 红外辐射 陶瓷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的LiTi2-xMnx(PO4)3@C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储锂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宗梅 胡芳东 +3 位作者 胡语清 赵萌 张雪梅 姜晓蕾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0-626,共7页
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方法成功合成一系列Nasicon型LiTi2-xMnx(PO4)3@C(x=0.02,0.05,0.08和0.1)。掺入异价元素锰增大了LiTi2(PO4)3的晶格参数,从而扩大Li^+的传输通道,并降低了电化学阻抗。同时材料的表面包覆均匀的导电碳层以提高电子... 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方法成功合成一系列Nasicon型LiTi2-xMnx(PO4)3@C(x=0.02,0.05,0.08和0.1)。掺入异价元素锰增大了LiTi2(PO4)3的晶格参数,从而扩大Li^+的传输通道,并降低了电化学阻抗。同时材料的表面包覆均匀的导电碳层以提高电子的传输速率。所有复合材料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LiTi1.92Mn0.08(PO4)3@C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0.1C倍率下,电池循环150次后放电容量高达145 mAh·g^-1,增大至5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达到132mAh·g^-1。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归因于掺杂提高了锂离子扩散系数及包覆碳材料降低了传荷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碳包覆 溶胶-凝胶法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溶胶-凝胶法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电极材料的再生及电化学性能
8
作者 付元鹏 董宪姝 +1 位作者 马晓敏 樊玉萍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61-3569,共9页
废弃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的高效循环利用是缓解我国关键金属供需矛盾的关键。本文以废弃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浸出-溶胶-凝胶法制备LiNi_(1/3)Mn_(1/3)Co_(1/3)O_(2)三元电极材料前体,对基于电极材料的内部晶体结构和晶格... 废弃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的高效循环利用是缓解我国关键金属供需矛盾的关键。本文以废弃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浸出-溶胶-凝胶法制备LiNi_(1/3)Mn_(1/3)Co_(1/3)O_(2)三元电极材料前体,对基于电极材料的内部晶体结构和晶格形貌进行分析,并表征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50℃、CO_(2)无氧环境下煅烧6h后,所制得的电极材料颗粒球形度高、粒度分布均匀,其中-25μm粒级产率为96.76%。制得的材料具备完整的层状α-NaFeO_(2)型晶体结构,且阳离子混排程度较低、层状结构良好,材料内部呈现出晶格条纹清晰且结晶程度良好的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三元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可逆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首周放电容量达到157.5mAh/g,经160周循环周期后可逆容量仍保持为141.6mAh/g,保持率为87%,具备商品化电极材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电化学性能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6)Sr_(0.4)Co_(1-x)Ga_(x)O_(3-δ)作为SOFC氧电极的性能研究
9
作者 董翠翠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642,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_(0.6)Sr_(0.4)Co_(1-x)Ga_(x)O_(3-δ)(x=0、0.05、0.1、0.15、0.2)系列氧电极材料粉体。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粉体形貌,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热膨胀仪对材料的物相结构及热膨胀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Ga元素的...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_(0.6)Sr_(0.4)Co_(1-x)Ga_(x)O_(3-δ)(x=0、0.05、0.1、0.15、0.2)系列氧电极材料粉体。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粉体形貌,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热膨胀仪对材料的物相结构及热膨胀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Ga元素的加入不会引起材料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且随着Ga掺杂量的增加,La_(0.6)Sr_(0.4)Co_(1-x)Ga_(x)O_(3-δ)的热膨胀系数(CTE)下降。进一步,对材料的电导率以及单电池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Ga的掺杂量x=0.15时,单电池性能最优。750℃时其最大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可分别达到1.45A/cm^(2)和0.56 W/cm^(2),具有成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氧电极材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材料 钙钛矿 SOFC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在空气气氛中的锻烧行为研究
10
作者 孙陆毅 邹玉浩 +2 位作者 李明娟 李媛 陈鑫智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3-939,共7页
磷酸钒锂[Li_(3)V_(2)(PO_(4))_(3),简称LVP]因其较高的氧化还原电压和优异的理论比容量,近年来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LVP粉体,并系统探讨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空气气氛中热处理后的物理化学性质演... 磷酸钒锂[Li_(3)V_(2)(PO_(4))_(3),简称LVP]因其较高的氧化还原电压和优异的理论比容量,近年来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LVP粉体,并系统探讨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空气气氛中热处理后的物理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500℃时,灰色LVP粉体发生转变,生成绿色固体,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认其主相为磷酸氧钒锂(LiVOPO_(4));800℃时,灰色LVP粉体转化为熔融的黑色固体,XRD图谱呈现无特征峰的近似平直线条,表明LVP已演变为玻璃态。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对LVP材料的理解,也为进一步优化LVP材料的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钒锂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煅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和g-C_(3)N_(4)共掺杂改性TiO_(2)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宁 臧书杰 +1 位作者 蒋托红 赵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41-1948,共8页
以钛酸四丁酯、三聚氰胺、二甲基咪唑和Co(NO_(3))_(2)•6H_(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高温煅烧法,将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和二甲基咪唑钴(ZIF-67)与TiO_(2)共掺杂,制备了TiO_(2)-g-C_(3)N_(4)-ZIF-67光催化剂。采用XRD、XPS... 以钛酸四丁酯、三聚氰胺、二甲基咪唑和Co(NO_(3))_(2)•6H_(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高温煅烧法,将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和二甲基咪唑钴(ZIF-67)与TiO_(2)共掺杂,制备了TiO_(2)-g-C_(3)N_(4)-ZIF-67光催化剂。采用XRD、XPS、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TiO_(2)-g-C_(3)N_(4)-ZIF-67进行了表征,对TiO_(2)-g-C_(3)N_(4)-ZIF-67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TiO_(2)-g-C_(3)N_(4)-ZIF-67同时包含锐钛矿及少量金红石相TiO_(2)、g-C_(3)N_(4)及ZIF-67;g-C_(3)N_(4)的加入使TiO_(2)的带隙降至2.45 eV,ZIF-67将带隙进一步降至1.91 eV;g-C_(3)N_(4)和ZIF-67的共掺杂降低了带隙,显著提高了TiO_(2)可见光吸收范围(492~649 nm);TiO_(2)-g-C_(3)N_(4)-ZIF-67形成了Ⅱ型异质结,TiO_(2)-g-C_(3)N_(4)与金属有机骨架的结合增强了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能力。Co质量分数21.5%的TiO_(2)-g-C_(3)N_(4)-ZIF-67-2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活性,在可见光照射40 min时,甲基橙降解率可达79.92%,3次循环后甲基橙降解率为58.86%(90 min),光催化反应对ZIF-67的结晶度有所影响,进而影响了循环时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溶胶-凝胶法 高温煅烧法 TiO_(2) g-C_(3)N_(4) ZIF-67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La_(1-x)Sr_(x)MnO_(3)催化剂的COK-12纳米浇铸法制备
12
作者 黄学辉 胡祥奥 +1 位作者 陈文臻 邓鹏辉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79-3088,共10页
钙钛矿型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以表面活性剂P123为软模板剂,廉价的硅酸钠为硅源,在近中性条件下制备了介孔材料COK-12。并以此为基础,以对二甲苯为扩容剂对COK-12进行改性,得到了大孔径、有序的介孔材料。... 钙钛矿型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以表面活性剂P123为软模板剂,廉价的硅酸钠为硅源,在近中性条件下制备了介孔材料COK-12。并以此为基础,以对二甲苯为扩容剂对COK-12进行改性,得到了大孔径、有序的介孔材料。随后以改性介孔材料为模板剂,采用纳米浇铸法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La_(0.8)Sr_(0.2)MnO_(3)催化剂。结果显示,在550℃下合成的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72.11 m^(2)/g),表面Mn^(4+)/Mn^(3+)和O_(ads)/O_(lat)摩尔比最高。此外,样品的CO催化性能测试转化表明,550℃下合成的样品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和优秀的高温稳定性,其特征温度T_(50)和T_(90)分别为180和2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K-12 介孔材料 纳米浇铸法 溶胶-凝胶法 CO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用CA-SA@SiO_(2)相变微胶囊制备及其性能优化研究
13
作者 刘凤利 李俏莉 +1 位作者 白建侠 王亚光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96-8102,共7页
为解决脂肪酸相变温度高于建筑应用要求,以及已有脂肪酸相变微胶囊包覆率和相变潜热低的问题,首先制备了二元相变材料癸酸-硬脂酸,热性能结果表明,癸酸-硬脂酸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为24.28℃和178.21 J/g,满足建筑应用要求。在此基础上以S... 为解决脂肪酸相变温度高于建筑应用要求,以及已有脂肪酸相变微胶囊包覆率和相变潜热低的问题,首先制备了二元相变材料癸酸-硬脂酸,热性能结果表明,癸酸-硬脂酸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为24.28℃和178.21 J/g,满足建筑应用要求。在此基础上以SiO_(2)为壁材,采用溶胶凝胶法对癸酸-硬脂酸进行封装,制备不同芯壁比的CA-SA@SiO_(2)相变微胶囊,并对其微观形貌、粒径大小、热性能、化学稳定性及抗渗漏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芯壁比直接影响相变微胶囊的各项性能,其中最优芯壁比为50∶50,此时微胶囊呈球形且光滑致密,粒径范围为2~500μm,主要集中于50μm以下,壁材仅靠物理作用包覆芯材,微胶囊化后壁材可以提高芯材热稳定性,且热分解温度明显高于墙体材料使用环境,平衡渗漏率仅为4.53%,相变温度为24.63℃,处于人体舒适范围内,相变潜热和包覆率为138.16 J/g和77%,有效解决了相变温度高和包覆率、相变潜热低的问题,为相变储能建筑围护结构提供适宜温区、高能效密度与高稳定性兼容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脂肪酸 溶胶凝胶法 相变微胶囊 微观特性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激光照明的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杰 高燕 +2 位作者 朱家艺 毕于铁 任洪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7,共9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Tb_(3)Al_(5)O_(12)(TAG)荧光粉。热分析数据证实,增加H_(3)BO_(3)摩尔比会导致最终相的转变温度降低。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H_(3)BO_(3)摩尔比的提高会导致荧光粉颗粒尺寸增大。在激发波长为275 nm的条件... 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Tb_(3)Al_(5)O_(12)(TAG)荧光粉。热分析数据证实,增加H_(3)BO_(3)摩尔比会导致最终相的转变温度降低。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H_(3)BO_(3)摩尔比的提高会导致荧光粉颗粒尺寸增大。在激发波长为275 nm的条件下,发射光谱在480~650 nm范围内出现了由Tb^(3+)的5d→4f跃迁产生的多个发射峰。然后通过物理掺杂和超临界干燥工艺成功制备了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与荧光粉相比,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的内量子产率显著增加,可达63.64%。采用波长为355 nm的激光源激发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可实现长距离无导线方式发光,并具有良好均匀性。以上结果证明了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在激光应急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TAG荧光粉 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 内量子产率 激光源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溶胶包覆制备核壳结构VO_(2)(M)@SiO_(2)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心瑜 孙恒辉 +3 位作者 袁新强 张伟 蒋鹏 张立斋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通过SiO_(2)包覆VO_(2)(M)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其可见光透过率(T_(lum)),有效减缓VO_(2)(M)的氧化过程,对于增强智能窗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Stöber法是制备核壳结构VO_(2)(M)@SiO_(2)的传统方法,采用硅溶胶凝胶法来... 通过SiO_(2)包覆VO_(2)(M)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其可见光透过率(T_(lum)),有效减缓VO_(2)(M)的氧化过程,对于增强智能窗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Stöber法是制备核壳结构VO_(2)(M)@SiO_(2)的传统方法,采用硅溶胶凝胶法来简化制备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工艺调控要素。通过对硅溶胶凝胶实验的初步研究,探讨硅溶胶凝胶包覆VO_(2)(M)的工艺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硅溶胶凝胶包覆VO_(2)(M)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pH为5~6、固含量为15%~20%(质量分数)时,硅溶胶的凝胶化能力最佳。此外,随着凝胶温度升高,凝胶时间缩短,焙烧后得到的SiO_(2)粉体结晶性和热稳定性增加。根据优化后的硅溶胶凝胶工艺参数成功制备了致密稳定的核壳结构VO_(2)(M)@SiO_(2)材料,其包覆程度达到93.3%,薄膜的光学透过率提升至65%,且其相变温度降低和热滞后回线宽度变窄。因此,硅溶胶凝胶法为制备高性能的核壳结构VO_(2)(M)@SiO_(2)材料提供了一种简化工艺和降低成本的方法,对于智能窗等应用具有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溶胶凝胶法 包覆 核壳结构 VO_(2)(M)@SiO_(2)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仲丰 李万贤 +3 位作者 安卢 王佳一 刘欢欢 陈垒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7,共4页
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先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丙烯酸热聚合法和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分别合成了纳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并进行Mg^(^(2+))掺杂改性。通过扫描... 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先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丙烯酸热聚合法和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分别合成了纳米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并进行Mg^(^(2+))掺杂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制备的正极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并组装成纽扣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酸热聚合法合成的正极材料粒径均匀,结晶度更高;与未掺杂样品相比,掺杂Mg^(2+)的正极材料首次库伦效率从67.66%提高到73.34%,循环性能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镁离子掺杂 丙烯酸热聚合法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P2型Na_(0.67)Ni_(0.33)Mn_(0.67)O_(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辉 闫共芹 +1 位作者 蓝春波 张子杨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3,162,共10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形貌规则、表面光滑的Cu掺杂层状P2型Na_(0.67)Ni_(0.33-x)Cu_(x)Mn_(0.67)O_(2)(x=0、0.05、0.10、0.15、0.20、0.25)。采用SEM、XRD、EDS、XPS对材料进行了形貌、结构和成分表征。将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正...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形貌规则、表面光滑的Cu掺杂层状P2型Na_(0.67)Ni_(0.33-x)Cu_(x)Mn_(0.67)O_(2)(x=0、0.05、0.10、0.15、0.20、0.25)。采用SEM、XRD、EDS、XPS对材料进行了形貌、结构和成分表征。将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获得了最佳掺杂比例。研究发现,掺杂未改变材料的层状结构和形貌,通过Cu掺杂引入了高电化学活性的Cu^(2+)作为取代基,增加材料的表面活性储钠位点,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2.0~4.3 V的电压范围和0.1 C的倍率下,Cu掺杂比例x=0.15时Na_(0.67)Ni_(0.18)Cu_(0.15)Mn_(0.67)O_(2)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26.74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9.10%,与未掺杂材料相比提高了50.92%。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增强可归因于Cu^(2+)插入过渡金属层,由于Cu^(2+)(0.73A)的半径大于Ni^(2+)(0.69A),过渡金属层间距扩大,为Na+扩散提供了通道,进而提高了Na+扩散速率。当充电到高压时可抑制Na+脱/嵌过程中Na^(+)空位的产生,从而稳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并抑制材料发生P2-O2相变,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CU掺杂 Na_(0.67)Ni_(0.33)Mn_(0.67)O_(2) 层状氧化物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TiO_(2)基地聚物微球的制备及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开拓 陶龙瑞 +5 位作者 易敏 董德志 戴雨杏 李承泉 邱羽茜 覃琳乔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0-408,共9页
为了解决光催化材料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降解完成后难沉降、回收率低,原料和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混合法、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ZnO-TiO_(2)前驱体粉末;通过分散悬浮固化法制备成ZnO-TiO_(2)基地聚物微球;通过氙灯模拟可见... 为了解决光催化材料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降解完成后难沉降、回收率低,原料和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混合法、固相反应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ZnO-TiO_(2)前驱体粉末;通过分散悬浮固化法制备成ZnO-TiO_(2)基地聚物微球;通过氙灯模拟可见光条件,探究其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O-TiO_(2)基地聚物微球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性能最好。在pH=5、时间为150 min和固液比为1.5 g/L的条件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O-TiO_(2)基地聚物微球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率达到98.71%,在循环利用4次后,其降解效率仍能达到90%以上,羟基自由基(·OH)在光催化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材料 盐酸四环素 循环性能 溶胶凝胶法 地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纳米催化剂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性能
19
作者 马超 胡洁琼 +5 位作者 谢明 陈永泰 张巧 陈松 方继恒 邱乐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3-166,173,共5页
Pt/C是目前被广泛商业化应用的氧化还原催化剂,因此对于Pt/C材料的研究仍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介绍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Pt/C纳米催化剂的方法和基本原理,使用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利用透射电镜(TEM)对Pt纳米颗粒... Pt/C是目前被广泛商业化应用的氧化还原催化剂,因此对于Pt/C材料的研究仍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介绍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Pt/C纳米催化剂的方法和基本原理,使用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利用透射电镜(TEM)对Pt纳米颗粒的形貌、粒径和晶面间距进行了研究,使用能量散射X射线谱(EDS)分析了样品的成分,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材料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价态。从实验结果看,使用溶胶-凝胶法所制备的Pt/C纳米材料,具有粒径小(平均粒径2.85nm),分布均匀,分散度高和表面含有较多吸附羟基氧物种等特点。合成路线具有反应条件容易控制,过程简单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 溶胶-凝胶法 Pt/C纳米材料 材料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被引量:46
20
作者 黄传真 艾兴 +1 位作者 侯志刚 陈元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9,13,共3页
简述了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全面概述了溶胶-凝胶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已有的研究表明,此法是一种有前途的制备新型材料的新方法,指出了今后溶胶-凝胶法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涂覆 材料 涂层 粉末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