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tical p-y curve method based on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model in sand soil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G Jie FU Chen-zhi +2 位作者 WANG Shun-wei CHEN Chao-qi OU Xiao-d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987-2004,共18页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buildings,higher requirements are come up with for lat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Consequently,a more accurate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buildings,higher requirements are come up with for lat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Consequently,a more accurate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the pile within an allowable displac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However,the current p-y curve methods cannot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ile-soil interaction,which will lead to a large calculation difference.In this paper,a new analytical p-y curve is established and 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lateral response of pile is proposed,which can consider the separation effect of pile-soil interfac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ircumferential friction resistance.In particular,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i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by dividing the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into two parts:initial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and increment of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In add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pi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asonable assumption.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through four examples.Based on the verified method,a parametric analysis is also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factors on lateral response of the pile,including internal friction angle,pile l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p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ly loaded piles compressive soil pressure model separation effect of pile-soil interface coefficient of circumferential friction resistance analytical p-y curv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黄河流域矿区复垦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慧平 柴春镜 +3 位作者 杨永刚 冯政君 魏健 程芳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1-779,共9页
为解决单独利用煤矸石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孔隙度低、保肥性差等问题,研究了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煤矸石粉中Cl^(-)和K^(+)运移的影响,揭示了多孔材料对煤矸石孔隙分布和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对流-弥散方程(CDE)对K^(+)和Cl^(-)... 为解决单独利用煤矸石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孔隙度低、保肥性差等问题,研究了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煤矸石粉中Cl^(-)和K^(+)运移的影响,揭示了多孔材料对煤矸石孔隙分布和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对流-弥散方程(CDE)对K^(+)和Cl^(-)的穿透曲线(BTCs)进行拟合,求其运移参数。向煤矸石粉中添加0%、10%、20%、25%、30%5种不同含量的多孔材料,通过静态批试验和垂直土柱易混置换试验,获得Cl^(-)作为惰性非吸附示踪剂和K^(+)作为吸附示踪剂的穿透曲线。静态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多孔材料使K+分配系数(K_(d))提高19.40%~45.97%。通过垂直土柱易混置换试验可知,掺入10%~25%的多孔材料,可以通过降低饱和导水率(Ks)延缓Cl^(-)的运移速率,通过降低K_(s)、提高吸附能力延缓K^(+)的穿透时间。施用25%多孔材料能够使出流液中的Cl^(-)浓度降低0.34%~47.64%、K^(+)浓度降低11.86%~92.43%。CDE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Cl^(-)和K^(+)的穿透曲线。煤矸石和多孔材料以7.5∶2.5(体积比)混合的复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溶质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复垦土壤 多孔材料 溶质运移 穿透曲线 CD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高照 景元书 +6 位作者 高晨 蒋一飞 贾仁浩 刘正国 张子杰 李晓鹏 刘建立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6,共8页
为验证经验性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利用典型东北黑土的原状土和填装土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10种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Fredlund-Xing、Logistic、Kosugi、Gompertz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荷载... 为验证经验性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利用典型东北黑土的原状土和填装土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10种土壤压实曲线参数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Fredlund-Xing、Logistic、Kosugi、Gompertz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荷载压力-土壤孔隙比数据,其R^(2)均大于0.998,RMSE均小于0.004,可用于拟合土壤压实曲线。其中5参数的Fredlund-Xing模型效果最佳,R2>0.998,RMSE<0.003,推荐在实际研究中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压实过程定量模拟和压实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压实曲线 参数模型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新安江模型和TOPMODEL模型对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式的描述(英文) 被引量:6
4
作者 周买春 高咏彤 刘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5-253,共9页
改进型新安江模型利用双抛物线型曲线来描述流域土壤蓄水容量的空间分布及进行产流计算.双抛物线型曲线有一种内在结构,能够利用同一组参数对流域空间上同时存在的多种土壤水分模式进行描述.然而,这一曲线为统计积分表达式,需要利用流... 改进型新安江模型利用双抛物线型曲线来描述流域土壤蓄水容量的空间分布及进行产流计算.双抛物线型曲线有一种内在结构,能够利用同一组参数对流域空间上同时存在的多种土壤水分模式进行描述.然而,这一曲线为统计积分表达式,需要利用流域降雨径流观测资料通过最优率定来确定.传统的TOPMODEL模型利用湿润指数或土壤-地形指数,对流域内每一点的土壤水分进行预测.然而,TOPMODEL模型假定整个流域处于稳定状态,且地下水位与地面平行.这种简化处理使得TOPMODEL模型并不适用于流域每一点.本文结合新安江模型双抛物线型曲线和TOPMODEL模型湿度指数,充分利用流域降雨径流观测资料和分布式地形数据,对不同的土壤水分模式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双桥流域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确定,研究得出了该流域划分TOPMODEL模型适用范围的湿度指数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抛物线型曲线 湿度指数 土壤水分 新安江模型 TOPmode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G-PENG收缩特征曲线与收缩各向异性的裂隙率估算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策 张展羽 +3 位作者 曹德君 陈于 齐伟 马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2-121,共10页
为量化农田裂隙发育程度,考虑脱湿过程中土壤孔隙在基质域、沉降域和裂隙域间转化,该研究提出基于土壤收缩特征和收缩各向异性的裂隙体积比率(裂隙率)关于含水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子模型:改进VG型式的基质域收缩特征VG-PENG模型... 为量化农田裂隙发育程度,考虑脱湿过程中土壤孔隙在基质域、沉降域和裂隙域间转化,该研究提出基于土壤收缩特征和收缩各向异性的裂隙体积比率(裂隙率)关于含水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子模型:改进VG型式的基质域收缩特征VG-PENG模型,描述收缩各向异性的几何因子Logistic模型,基于上述VG-PENG收缩特征模型和几何因子模型的裂隙率预测模型。通过土壤收缩试验和裂隙演化监测试验,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裂隙数据,评价了该模型的优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VG-PENG收缩模型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明确的物理意义,可精确描述土壤收缩特征(R2>0.98);该研究引入Logistic曲线描述土壤收缩几何因子,揭示了收缩过程中土壤横向开裂和纵向沉降的各向异性机理,提出了脱湿初期纵向沉降(几何因子趋近1)、中期主沉降-副开裂(几何因子处于1~3之间)、后期趋于稳定3个阶段,Logistic模型可精确描述收缩几何因子随含水率变化;基于VG-PENG收缩模型和Logistic几何因子模型,构建了裂隙率关于含水率的演化模型,该模型呈“S”型曲线,取决于土壤收缩属性及其各向异性特征,裂隙率模拟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呈显著水平(R^(2)>0.90,P<0.001)。该研究裂隙率预测模型修正了土壤收缩各向异性在裂隙率估算中造成的误差,并突破性地将VG-PENG收缩特征曲线进一步推演并应用于裂隙率模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土壤收缩数据预测农田裂隙率随含水率演化规律,为膨缩土裂隙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 干缩裂隙 收缩特征曲线 收缩几何因子 LOGISTIC模型 裂隙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水特征曲线的动态效应试验及模型研究
6
作者 张高翔 刘艳 刘志强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6,198,共10页
室内测量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SWCC)往往需要很长的平衡时间,而实际土体的变化可能并不满足平衡时间要求。当时间尺度较小时,SWCC可能未达到平衡,此时如果仍采用平衡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来建立非饱和土... 室内测量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SWCC)往往需要很长的平衡时间,而实际土体的变化可能并不满足平衡时间要求。当时间尺度较小时,SWCC可能未达到平衡,此时如果仍采用平衡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来建立非饱和土的方程,就会产生误差。为此,研究了在非平衡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的动态效应,基于现有理论给出了土-水特征曲线参数与饱和度变化率的关系,并利用动态参数建立了动态毛细滞回模型。自主设计SWCC快速测量装置,针对粗砂和细砂开展了不同饱和度变化率情况下的土-水特征曲线测定试验。试验研究表明:(1)土-水特征曲线参数具有明显的动态效应;(2)进气值和残余饱和度并非定值,随饱和度变化率的不同有所改变;(3)利用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动态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本研究为解决非饱和土变形、强度和渗流问题提供了更加贴合实际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吸力增量 水力参数 动态效应 滞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微喷灌布置方式对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7
作者 杨皓文 杨赟 +2 位作者 郑健 王春霞 宋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4,54,共9页
为探究微喷灌常用布置形式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实际含水量分布和灌溉均匀度的影响,采用试验的方式,选取黄绵土、黄麻土、黑垆土3种黄土高原典型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在1.30、1.35和1.40 g/cm3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 为探究微喷灌常用布置形式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实际含水量分布和灌溉均匀度的影响,采用试验的方式,选取黄绵土、黄麻土、黑垆土3种黄土高原典型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在1.30、1.35和1.40 g/cm3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并通过一维入渗试验获得土壤入渗参数,同时设置3种微喷灌布置形式,测定土壤含水率的实际分布情况与均匀系数,提出3种土壤适宜的微喷灌布置形式。结果表明:黄麻土有3种土壤中最强的持水性能;相同土壤中,土壤的持水能力与容重为负相关关系;黄麻土具有最慢的湿润锋迁移速率和最大的水分入渗累积量;黄绵土具有最快的湿润锋运移速率和最小的水分入渗累积量;3种土壤类型下的累计入渗量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Kostiakov模型精准拟合;黄麻土中,正三角形布置能够获得最佳的灌溉均匀性;在黑垆土和黄绵土中,正方形布置能够得到最佳的灌溉均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微喷灌布置 土壤种类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Kostiakov模型 土壤持水性能 水量分布 均匀系数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分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的M-V模型改进
8
作者 庹建波 陈国强 吕海波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2,共7页
通过压力膜仪测定大理石废粉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不同吸力下土样含水率的变化。使用Gardner(GA)模型、Fredlund-Xing(FX)模型对实测SWCC试验结果进行参数拟合并获取其函数方程,基于颗粒分布曲线结合传统的M-... 通过压力膜仪测定大理石废粉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不同吸力下土样含水率的变化。使用Gardner(GA)模型、Fredlund-Xing(FX)模型对实测SWCC试验结果进行参数拟合并获取其函数方程,基于颗粒分布曲线结合传统的M-V模型预测其SWCC,与实测土水特征曲线比较后发现,在高吸力段出现含水率偏低的情况。针对此问题,对M-V预测模型的含水率计算方法加以改进,在基质吸力计算方法中引入了影响系数因子,考虑了土组类型和湿度因素对基质吸力变化的影响,并基于核磁曲线结合水与自由水临界吸力验证模型预测结合水含量。结果表明:大理石废粉的持水性能较好,模型预测的结合水含量与核磁技术结果基本一致,改进后的M-V模型预测得到的土水特征曲线与实测更加吻合,同时对砂土和壤土均适用,可以有效预测其他土样的SW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石废粉 土水特征曲线 压力膜仪 M-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个水土保持树种幼苗光响应和CO_(2)响应模型拟合
9
作者 张冲 刘芳梅 +3 位作者 彭铁双 刁文颖 陈楚湘 何功秀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筛选闽楠、香樟、赤皮青冈、红榉等4个水土保持树种幼苗光响应与CO_(2)响应曲线的最适模型,分析光合特性差异,为苗木培育与林分经营提供依据。在测定幼苗光合参数的基础上,采用直角双曲线(RH)、非直角双曲线(NRH)、修正直角双曲线(MRH)... 筛选闽楠、香樟、赤皮青冈、红榉等4个水土保持树种幼苗光响应与CO_(2)响应曲线的最适模型,分析光合特性差异,为苗木培育与林分经营提供依据。在测定幼苗光合参数的基础上,采用直角双曲线(RH)、非直角双曲线(NRH)、修正直角双曲线(MRH)和指数函数(EF)模型拟合光响应过程,采用RH、Michaelis-Menten(M-M)和MRH模型拟合CO_(2)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光响应与CO_(2)响应模型拟合的R2均达0.98以上,其中NRH模型对闽楠光响应拟合最优,MRH模型对香樟、红榉和赤皮青冈的光响应及4个树种的CO_(2)响应拟合最优;(2)MRH模型对闽楠、香樟、红榉的光响应参数及4个树种的CO_(2)响应参数拟合值最接近实测值,EF模型则对赤皮青冈的光响应参数拟合最优;(3)红榉和香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暗呼吸速率显著高于闽楠和赤皮青冈的,香樟的光补偿点最低,闽楠的光饱和点最高且具有高羧化能力(高CO_(2)饱和点)和低CO_(2)补偿点。建议采用MRH模型评价香樟与红榉的光合能力,采用NRH+MRH组合评价闽楠的,采用MRH+EF组合评价赤皮青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响应曲线 CO_(2)响应曲线 模型 光合参数 水土保持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的设施番茄地上、地下环境三维曲面模型分析
10
作者 腰彩红 王建春 +3 位作者 李扬 封成智 王志伟 暴廷燊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30-40,共11页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温度随温室外日平均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地下距离土壤表面不同深度(5、15、25、35、45 cm)处日土壤电导率最大差值随肥液电导率值变化的趋势。同时,利用MATLAB的三维曲面拟合建立了地上日平均温度变化模型和地下电导率最大差值变化模型,并明确了定量公式。结果表明,距离后墙9 m处日平均温度最高,距离后墙3 m处日平均温度最低,距离土壤表面深度1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大,距离土壤表面深度4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小。最后,由实测值与地上温度模型、地下电导率模型所得预测值比较结果可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1℃、10.68μs·cm-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9℃、14.71μs·cm-1。综上,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为设施番茄种植中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地下环境模型 三维曲面拟合 多传感器采集 日平均温度 日电导率最大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WCC随机特征的超固结红黏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11
作者 王长虹 闫宇 +2 位作者 杜昊东 胡世韬 蔡德雍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9,共11页
在分析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边坡的稳定性时,仅考虑边坡土的强度指标,易导致分析结果与边坡实际力学状态不相符合。因此,考虑非饱和红黏土的水力特性,以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的随机统计特征为基础,修正超... 在分析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边坡的稳定性时,仅考虑边坡土的强度指标,易导致分析结果与边坡实际力学状态不相符合。因此,考虑非饱和红黏土的水力特性,以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的随机统计特征为基础,修正超固结非饱和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UH)模型,开展红黏土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以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大道的红黏土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有限的室内试验数据,引入贝叶斯理论,校准Van Genuchten(VG)和Fredlund-Xing(FX)模型的随机统计特征;其次,提出类双曲线函数,表征红黏土的吸力强度规律,改进红黏土的超固结非饱和UH模型;然后,结合SWCC模型参数的随机统计特征,开展红黏土边坡的渗流场分析;最后,通过开发改进的UH模型程序,计算公路边坡的最大水平位移,与采用摩尔-库伦模型计算的位移,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验证了红黏土的超固结非饱和UH模型的有效性,表明雨季易发生滑坡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贝叶斯理论 红黏土边坡 吸力强度 U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加筋固化轻质土力学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
12
作者 杨少坤 杨爱武 +1 位作者 任鹏 任毅青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51-2167,共17页
纤维与土体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是制约纤维加筋效果的关键因素,了解筋/土接触面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对于合理高效利用纤维加固土体的工程性质具备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借助提出的单/多根纤维拉拔试验方法及装置,定量化分析纤维与固化轻质... 纤维与土体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是制约纤维加筋效果的关键因素,了解筋/土接触面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对于合理高效利用纤维加固土体的工程性质具备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借助提出的单/多根纤维拉拔试验方法及装置,定量化分析纤维与固化轻质土基体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力学行为;其次,通过一系列三轴剪切试验,揭示不同纤维掺入比与长度对纤维加筋固化轻质土应力-应变关系及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最后,以结构性剑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而提出一个能够准确表征纤维增强固化轻质土基体效果的本构模型,讨论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埋置长度和铺设角度下的单纤维拉应力-位移曲线均表现出典型的单峰特征,28 d、60 d龄期下大量试样发生纤维断裂破坏,而多纤维数量下的筋/土界面拉应力-位移曲线则呈多峰衰减特征。纤维的掺入使得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由弱软化型向硬化型转变,其中,纤维加筋固化轻质土抗剪强度包线为“上翘型”折线,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能够描述固化轻质土和纤维加筋效应影响的几何参数到结构性剑桥模型(SCC)中,进一步构建了能够反映纤维加筋固化轻质土硬化和软化行为的修正SCC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加筋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加筋固化轻质土(BF-SLS) 界面作用力 全曲线方程 剪切力学特性 修正SC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水特征曲线的非饱和冻土未冻水含量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凤玺 赵文沧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19-2727,共9页
对非饱和土体在冻结温度以下土中未冻水含量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一种简便的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基于非饱和土孔隙中气液两相的化学平衡和力学平衡关系,结合土−水特征曲线,给出了以Van Genuchten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参数表示的土体孔... 对非饱和土体在冻结温度以下土中未冻水含量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一种简便的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基于非饱和土孔隙中气液两相的化学平衡和力学平衡关系,结合土−水特征曲线,给出了以Van Genuchten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参数表示的土体孔隙体积分布密度函数,且水分冻结与土体孔径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初始有效饱和度对应的液态水填充的最大孔径和一定冻结温度对应的起始结晶孔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土体孔隙中冰水相变的特征及其临界有效饱和度。当初始有效饱和度超过临界结晶饱和度后,冻结现象才会发生。给出了非饱和土体在冻结温度以下土中未冻水饱和度的预测公式,并通过已有的试验结果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冻水含量 冻土 土−水特征曲线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冻土分数阶导数应力-应变指数模型参数确定及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兆明 宋梓豪 +1 位作者 陈军浩 左维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5-294,共10页
人工冻土可看成是理想固体和理想流体以某种比例进行的勾兑,其力学特性既不符合胡克定律,也不遵守牛顿黏性定律,而是遵守介于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分数阶导数能够很好地描述这种勾兑效应。对合肥膨胀土在不同冻结温度下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人工冻土可看成是理想固体和理想流体以某种比例进行的勾兑,其力学特性既不符合胡克定律,也不遵守牛顿黏性定律,而是遵守介于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分数阶导数能够很好地描述这种勾兑效应。对合肥膨胀土在不同冻结温度下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冻结温度对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将分数阶导数引入指数模型,将它改进为人工冻土单轴压缩下应力-应变分数阶指数模型。通过对建立的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不同温度下应力-应变线性方程组,求解建立方程组确定出分数阶导数模型参数。为进一步验证所建立模型的适用性,引用一组南京冻结粉质黏土三轴剪切试验,在分数阶系数中考虑围压的影响,将它改进为能考虑围压影响的应力-应变分数阶指数模型。将改进的人工冻土应力-应变分数阶指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能准确地预测单轴压缩、三轴压缩剪切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改进后的分数阶导数模型参数较少且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便于工程应用。当前的模型仅仅适用于应变硬化型,为了能进一步描述应变软化型的力学特性,下一步将在模型中考虑损伤进而建立应变软化型分数阶指数模型。同时,如何在模型中反映冻土的结构性与各向异性对应力-应变的影响也将是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土 指数模型 应力-应变曲线 分数阶导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原状花岗岩残积土非饱和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雪强 王坤 +2 位作者 刘攀 朱海平 林楷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6,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和微观结构等,借助变水头试验研究原状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性,结合非饱和三轴固结排水试验与原状土的微观试验,解释微观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对残积土的渗透系数、崩解及基质吸力等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土体土水特征曲线差异的原因。【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花岗岩残积土为残积黏性土,主要由高岭土、石英和云母等组成,土体内部孔隙大小不均匀且相互贯通。饱和状态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有效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分别为29.17 kPa和20.99°。【结论】结果表明,非饱和状态下,随饱和度的减小,基质吸力对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均有着明显的影响;Khalili给出的非饱和抗剪强度方程式对花岗岩残积土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花岗岩残积土 强度参数 饱和度 土水特征曲线 微观结构 基质吸力 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根系含量对膨胀土持水和渗透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许英姿 汤鸿 +3 位作者 廖丽萍 黄政棋 郭彦彦 黄全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298-7304,共7页
为探究植被根系含量对膨胀土持水和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南宁市膨胀土地区的膨胀土,掺入狗牙根根系制备不同含根率的试样,进行室内压力板仪试验和变水头渗透试验,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预测不同含根率的膨胀土非饱和渗透系数... 为探究植被根系含量对膨胀土持水和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南宁市膨胀土地区的膨胀土,掺入狗牙根根系制备不同含根率的试样,进行室内压力板仪试验和变水头渗透试验,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预测不同含根率的膨胀土非饱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掺入根系后,膨胀土持水能力减弱,根系掺入增加膨胀土内部大孔隙的比例,含根率越高,大孔隙体积占总孔隙体积比例越大,持水能力相较于纯土下降的幅度越大;饱和状态下,膨胀土渗透系数随含根率增大而增大;非饱和状态下,低吸力阶段(0~25 kPa)的膨胀土渗透性随含根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基质吸力增加到高吸力阶段(200~1 000 kPa),根系优势流效果减弱,含根膨胀土渗透性逐渐趋近低于纯土;细观结果表明根系的掺入使膨胀土内部产生贯通裂缝,是影响膨胀土持水和渗透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植被根系对膨胀土增渗作用的机理和规律,为综合评价植被防护膨胀土边坡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根率 膨胀土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系数 模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模型超固结状态演化分析及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17
作者 姚仰平 张奎 +1 位作者 王祖乐 朱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7-1135,共9页
本构模型是土力学求解强度变形问题的关键。研究揭示了剑桥模型在超临界侧强度过高、超固结状态下无法应力三维化、应力应变关系发生突变等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H模型建立的超固结状态耦合演化机制及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实现的超固结状态... 本构模型是土力学求解强度变形问题的关键。研究揭示了剑桥模型在超临界侧强度过高、超固结状态下无法应力三维化、应力应变关系发生突变等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H模型建立的超固结状态耦合演化机制及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实现的超固结状态与正常固结状态计算理论的统一,并基于三轴试验预测证明了UH模型能更加合理地描述超固结状态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开展载荷板离心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验证可以发现,相较于剑桥模型,UH模型计算的地基土荷载变形曲线、侧压力系数分布更加准确,其本质是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更加科学、合理。研究证明UH模型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超固结状态土体强度变形计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复杂岩土工程问题的计算求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固结状态演化 UH模型 剑桥模型 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地基荷载变形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微膨胀泥岩破碎土非饱和渗透特性研究
18
作者 余云燕 丁小刚 +2 位作者 薛彦瑾 罗崇亮 李永鹏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非饱和渗透系数是非饱和膨胀泥岩土体渗流分析及水-力耦合研究的基础,对工程建设和工程病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哈密地区微膨胀泥岩破碎土为例,制备4种不同初始干密度重塑土样,采用压力板法和滤纸法试验测量其土-水特征曲线,采用... 非饱和渗透系数是非饱和膨胀泥岩土体渗流分析及水-力耦合研究的基础,对工程建设和工程病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哈密地区微膨胀泥岩破碎土为例,制备4种不同初始干密度重塑土样,采用压力板法和滤纸法试验测量其土-水特征曲线,采用变水头试验测量土样饱和渗透系数;通过自主研制的土柱渗流试验装置进行恒定体积条件下一维土柱入渗试验,探究湿润锋前进法和瞬态剖面法的适用性,以获得不同初始干密度土体的非饱和渗透性曲线,并结合试验值对Childs和Collis-Geroge (CCG)渗透系数预测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新疆哈密微膨胀泥岩破碎土的基质吸力范围为1~10^(5)kPa,渗透系数范围为10^(-9)~10^(-4)cm·s^(-1);试验土样初始干密度越大,大孔隙占比越小,阻渗作用越明显;CCG渗透系数预测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土体渗透性曲线发展趋势,但在量值上随吸力的增加逐渐“远离”土体实测渗透性曲线;修正后的CCG渗透系数预测模型可反映不同初始干密度下土体渗透性曲线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膨胀泥岩 瞬态剖面法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系数 CCG渗透系数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原状黄土渗透性及其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常洲 晏长根 +4 位作者 安宁 兰恒星 石玉玲 包含 许江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166,共9页
为评估干湿循环作用对原状黄土水力特性的劣化效应,对甘肃Q 3黄土进行了4组不同干湿循环路径下的饱和渗透试验与土-水特征测试,分析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和土-水特征曲线随干湿循环次数、循环幅度和下限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状黄... 为评估干湿循环作用对原状黄土水力特性的劣化效应,对甘肃Q 3黄土进行了4组不同干湿循环路径下的饱和渗透试验与土-水特征测试,分析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和土-水特征曲线随干湿循环次数、循环幅度和下限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状黄土饱和渗透系数劣化度与干湿循环次数间关系可采用双曲线函数进行描述,6次循环后劣化度变化趋于稳定;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劣化度随循环幅度增大而线性增大,随下限含水率增大而线性减小。V-G模型对干湿循环下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拟合效果良好,模型参数θs、α、n变化幅度较小,而参数θr随循环次数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干湿循环3参数的饱和渗透系数劣化模型与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并对土体非饱和渗透系数进行了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干湿循环 渗透系数 土-水特征曲线 劣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压实过程及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晨 李晓鹏 +3 位作者 刘毅仁 贾仁浩 张红霞 刘建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农田土壤受到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影响发生压实板结,造成土壤孔隙率降低,容重和紧实度增大,限制水分入渗和根系生长,影响作物产量。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壤压实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调研,... 农田土壤受到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影响发生压实板结,造成土壤孔隙率降低,容重和紧实度增大,限制水分入渗和根系生长,影响作物产量。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壤压实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土壤压实过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土壤压缩行为、压缩曲线与预固结压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梳理,综述了土壤压实机理和压实模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动向,可为推进农田土壤压实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压实 压缩曲线 预固结压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