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和秸秆影响农田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机理分析
1
作者 付强 陈旭阳 +1 位作者 李天霄 侯仁杰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11,共11页
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分、热量及盐分发生显著迁移,这些动态变化加剧了土壤盐碱化,进而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和土壤肥力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大田试验,将生物炭和秸秆分别施加于0~15 cm土层(BQ和CQ)、15~30 cm(BS和CS),另设空白对照... 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分、热量及盐分发生显著迁移,这些动态变化加剧了土壤盐碱化,进而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和土壤肥力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大田试验,将生物炭和秸秆分别施加于0~15 cm土层(BQ和CQ)、15~30 cm(BS和CS),另设空白对照组(CK),监测冻融期0~15 cm、15~30 cm、30~45 cm 3层土壤的含水率、温度及含盐量,探讨生物炭与秸秆在不同施用深度对土壤水、热、盐动态变化的影响。同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土层间水分、温度和盐分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周期内,施加生物炭和秸秆显著改善了土壤水、热、盐特性。其中,BQ、BS、CQ、CS处理在0~45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85、3.13、1.56、2.15个百分点;各处理均有效提升了土壤温度并减小了冻融期温度波动;BQ和BS处理在0~45 cm土层平均含盐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0.34、0.40 g/kg,且施加生物炭通过吸附盐分有效抑制了盐分迁移。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水分迁移会对热量传递和溶质运移造成影响,生物炭和秸秆施用改变了不同土层间水、热、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生态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农田冻融土壤 结构方程 水热盐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滴灌埋深对棉田根系分布与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2
作者 赵豫浙 张耀珑 +2 位作者 盛统民 任卫东 陈文岭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2,共12页
地下滴灌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节水抑盐、增产稳产的优点。探究地下滴灌不同埋深根区土壤水盐及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确定干旱区棉田最适宜的地下滴灌埋管深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野外微区试验,设置T1(0 cm)... 地下滴灌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节水抑盐、增产稳产的优点。探究地下滴灌不同埋深根区土壤水盐及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确定干旱区棉田最适宜的地下滴灌埋管深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野外微区试验,设置T1(0 cm)、T2(5 cm)、T3(15 cm)和T4(30 cm)4个滴灌带埋深处理组,对比分析棉花各生育期内不同滴灌带埋深下的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棉花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棉花根系较集中分布于土壤0~30 cm浅层区域,且由于根系的向水性和向重性,其有向滴头生长的趋势,从铃期到吐絮期,T3处理组棉花根系生长最快;T2处理组和T3处理组由于滴灌带距离根系发育位置较近,可直接将水分输入根系附近,利于根系吸水发育;由于灌溉水下渗和棉花根系吸水作用,生育期内T3处理组剖面平均电导率最低。因此,综合分析棉花根系发育和根区土壤水盐及最终产量,建议采用地下滴灌埋深15 cm的模式,使得灌溉水更多地向根系发育密集处聚集且促进盐分淋洗排出,达到节水控盐效果,促进根系生长和棉花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滴管埋深 根系分布 土壤水盐运移 生育期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氮肥耦合管控对盐渍化土壤地力综合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牟云芳 史海滨 +4 位作者 闫建文 祁茜 冯壮壮 胡智远 苏永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1-1785,共15页
为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秸秆配施氮肥模式下土壤水盐迁移特征规律,明晰该模式下地力提升综合评价效应,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C0)、4500 kg·hm^(-2)( C1)、9000 kg·hm^(-2)( C2)]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 为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秸秆配施氮肥模式下土壤水盐迁移特征规律,明晰该模式下地力提升综合评价效应,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C0)、4500 kg·hm^(-2)( C1)、9000 kg·hm^(-2)( C2)]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传统施氮量减氮30%即210 kg·hm^(-2)( N1)、300 kg·hm^(-2)( N2)]。结果表明:灌水后秸秆隔层形成了“蓄水层”和“隔盐层”,秸秆隔层及上层土壤储水量较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22.19%、脱盐率提高18.20%,在秸秆下层土壤呈现不同程度积盐,耕层土壤盐分始终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C2处理脱盐效果最好。秸秆腐解呈指数衰减趋势增长,秸秆腐解速率前60 d快,后90 d逐渐减缓。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均对秸秆腐解有显著影响,C2N2处理秸秆累计腐解率为67.02%,较C2N0处理提高29.57%,配施氮肥可刺激秸秆中有机物分解和营养物质释放。单施氮肥严重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供应,同时添加秸秆明显降低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量。秸秆还田与氮肥的互作对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影响,C2处理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氮素过多会抑制秸秆腐解,降低土壤中养分的积累,从而影响作物生长,C2N1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6985 kg·hm^(-2),较当地常规施肥C0N2处理提高9.47%。综合考虑土壤结构、水盐运移、养分释放及作物产量,采用熵值法建立综合评价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配施氮肥210 kg·hm^(-2)为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秸秆腐解 土壤水盐分布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播湿出”处理方式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热盐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董欣 柴仲平 +3 位作者 白云岗 刘洪波 丁宇 肖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气候干旱,棉花出苗影响因素复杂的现状,为探索在“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出苗期适宜的处理方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开展大田试验。试验共设计5个试验处理,即单膜覆盖(CT)、双膜覆盖(ST)、施用改良剂(GT)、滴...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气候干旱,棉花出苗影响因素复杂的现状,为探索在“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出苗期适宜的处理方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开展大田试验。试验共设计5个试验处理,即单膜覆盖(CT)、双膜覆盖(ST)、施用改良剂(GT)、滴灌冬灌(DT)以及对照组冬灌漫灌(CK),试验通过“水肥一体技术”,随出苗水滴施改良剂,播种时机械覆双膜,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含水率、含盐量以及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棉花出苗期0~20 cm土层的含水率变化表明,土壤含水率由高到低排序为ST>GT>DT>CK>CT;对0~100 cm土壤含水率分析,在0~30 cm土层含水率由高到低排序为ST>GT>DT>CK>CT,各处理方式在3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别不大。在5cm土层,双膜覆盖处理的升温效果最好,保温效果最好,有效积温最高;在15 cm土层,双膜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小,保温效果最好。分析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发现,施用改良剂处理能有效改变0~10 cm和20~30cm土层土壤盐分,但在10~20 cm和30~40 cm土层范围内盐分较对照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双膜覆盖能有效改变0~1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盐分,但在10~40 cm土层范围内盐分较对照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在干播湿出不同技术处理中,双膜覆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棉花苗期土壤含水率与温度,提升棉花出苗率,有效改善水土环境,拥有更适合棉花出苗和生长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播湿出 双膜覆盖 土壤改良剂 出苗率 土壤水热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传热水道与土壤换热强度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甄琦 杜嘉玮 +2 位作者 塔娜 闫彩霞 孙云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7-263,共7页
以呼和浩特市某日光温室铺设的传热水道为研究对象,为提供传热水道在土壤中铺设间距、深度的准确依据,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传热水道在不同供水温度(30、40、50℃)、不同埋管深度(30、40、50cm)、不同管道间距(20、40、50cm)的情况时... 以呼和浩特市某日光温室铺设的传热水道为研究对象,为提供传热水道在土壤中铺设间距、深度的准确依据,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传热水道在不同供水温度(30、40、50℃)、不同埋管深度(30、40、50cm)、不同管道间距(20、40、50cm)的情况时对温室土壤的换热强度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埋管深度越深对土壤地面温度影响越小,管道间距越宽则土壤的温度分布越分散,使土壤不容易达到温度扩散的饱和值,管温越高对管道以下的土壤影响越大,造成资源浪费;当埋管深度为30cm、管间距为20cm时,土壤的换热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温室传热水道对土壤加热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计算流体力学 传热水道 换热强度 日光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旱区土壤水热盐及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可为 毛晓敏 郭同铠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0-1271,共12页
为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旱区农田土壤水热盐迁移规律及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4—9月在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M0)、全覆膜(M1)和条带覆膜(M2)条件下玉米生... 为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旱区农田土壤水热盐迁移规律及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4—9月在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M0)、全覆膜(M1)和条带覆膜(M2)条件下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对比监测试验,探究覆膜类型对土壤水热盐动态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1处理保水、抑蒸、抑盐效果好,M2处理因裸土区的存在导致水分、盐分分布不均。M0处理下,浅层土壤的贮水量和含盐量更明显受降雨和灌溉影响,降雨量较大时盐分受到淋洗,但土壤蒸发强烈,不利于保水保墒,同时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在M1、M2处理下,5、20、40、80cm土层土壤有效积温较M0分别提高了5.7、58.4、113.7、142.5℃和19.1、83.5、108.8、155.9℃。因此,M1和M2处理下作物生育期缩短了7~10d,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提升,并最先达到峰值。M1处理下,作物生育期总耗水量最少,M2处理次之,M0处理的耗水量最多。覆膜能够有效减少玉米生育前期的无效耗水,玉米在拔节期至灌浆期耗水量大,耗水模系数为13.18%~42.69%,苗期至拔节期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耗水量较少,耗水模系数为3.15%~18.79%。M1处理的产量相较于M0处理增加了2.9%~8.0%,M2与M0处理之间产量差别不大。研究表明,全覆膜和条带覆膜处理可减少玉米生育期总耗水量,提高水分生产力,并有助于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但是长期使用地膜致使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当残膜积累至一定量时,可能会消减覆膜优势,增加减产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盐动态 玉米 产量 水分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W模型的北疆地区不同滴灌年限棉田冻融期土壤水热盐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露 叶含春 +4 位作者 王振华 刘健 吝海霞 邹杰 谭明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8,共16页
为探究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在北疆地区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冻融期土壤水热盐动态模拟的适用性,本研究选用滴灌起始年限为1998年(21 a)的棉田土壤水热盐实测数据对SHAW模型进行率定,以滴灌起始年限为2006年(13 a)、2008年... 为探究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在北疆地区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冻融期土壤水热盐动态模拟的适用性,本研究选用滴灌起始年限为1998年(21 a)的棉田土壤水热盐实测数据对SHAW模型进行率定,以滴灌起始年限为2006年(13 a)、2008年(11 a)、2012年(7 a)和荒地(0 a)的水热盐实测数据进行验证。模型率定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越好;土壤水盐的模拟效果先增强后减弱。模拟土壤温度Nash系数(NSE)、均方根误差(RMSE)和R2分别为0.713~0.993、0.209~2.498℃和0.911~0.994;模拟土壤水分NSE和RMSE分别为0.824~0.967和0.009%~0.032%;模拟土壤盐分NSE和RMSE分别为0.609~0.844和0.001~0.012 g/kg。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随滴灌年限增加模拟效果越好,模拟除荒地20~60 cm土层土壤温度NSE小于0.600,滴灌7、11和13 a地块各层土壤温度NSE均大于0.600,RMSE介于0.143~3.213℃;滴灌0、7、11和13 a地块模拟的各层土壤水分NSE均大于0.670,RMSE为0.009%~0.057%;滴灌0、7、11和13 a地块模拟的除120~140 cm土层土壤盐分NSE小于0.600,其他各层土壤盐分NSE均大于0.616,RMSE为0.000~0.016 g/kg。总体而言,SHAW模型适用于北疆地区冻融期长期膜下滴灌棉田的一维土壤水热盐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W模型 冻融期 膜下滴灌 棉田 土壤水热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南疆“春灌-秋灌”土壤水盐变化及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郭涵 马英杰 +1 位作者 王广宁 马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2-1432,共11页
为探讨南疆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春灌-秋灌”期间土壤水盐变化及暗管排水排盐的影响规律,明晰当地盐碱地治理的暗管布设适宜参数,本研究于2023年5月和9月分别进行不同暗管布设参数下的排盐淋洗试验,设置无暗管(CK),间距20 m、埋深1.0 m(... 为探讨南疆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春灌-秋灌”期间土壤水盐变化及暗管排水排盐的影响规律,明晰当地盐碱地治理的暗管布设适宜参数,本研究于2023年5月和9月分别进行不同暗管布设参数下的排盐淋洗试验,设置无暗管(CK),间距20 m、埋深1.0 m(A1),间距20 m、埋深1.2 m(A2),间距30 m、埋深1.2 m(A3),间距40 m、埋深1.2 m(A4),间距20 m、埋深1.5 m(A5),共六个处理,分别测定淋洗前后土壤水盐及暗管排水流量和电导率,分析土壤水盐的动态变化以及暗管系统的排水排盐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含水量、含盐量分别呈现上低下高、上高下低的分布规律。两次淋洗后,土壤含盐量表聚现象明显减弱,各处理0~20 cm土壤平均含盐量降低44.83%。排水流量呈现先快速增大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排水电导率在出流过程中相对平稳。与CK相比,A5处理两次淋洗0~6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显著提高436.88%、404.27%。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法对A1~A5处理进行排盐效果评价,两次评价结果均为A5处理最优。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暗管间距20 m、埋深1.5 m的布设参数可有效提高暗管排水效率,促进土壤脱盐,可以在南疆粉壤土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盐 土壤水盐变化 脱盐率 单位面积排水排盐量 春灌 秋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与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诗景 黄冠华 +3 位作者 杨建国 王军 邰日坤 孟令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3,共7页
为了探究合理的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在宁夏银北惠农引黄灌区开展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了该地区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层(0~30cm)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变化较大,而30cm以下土... 为了探究合理的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在宁夏银北惠农引黄灌区开展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了该地区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层(0~30cm)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变化较大,而30cm以下土层的含水率和含盐量变化相对较小。渠灌条件下,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根区(0~90cm)处于明显的脱盐状态,而井渠混灌处理即使在相对干旱的年份也可保持根区土壤的盐分平衡,但井灌处理根区则出现明显积盐现象。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渠灌相比,井渠混灌模式的春小麦减产较小,而井灌处理的减产为20%~30%。在银北惠农地区,采用井渠1︰1的混灌模式是春小麦的适宜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灌溉 土壤 春小麦 产量 水盐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滩涂水稻微咸水灌溉模式及土壤盐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45
10
作者 王相平 杨劲松 +1 位作者 姚荣江 余世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63,共10页
为研究微咸水灌溉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对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用验证认可的模型模拟并分析了水稻生育期水盐运移规律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并预测了长期... 为研究微咸水灌溉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对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用验证认可的模型模拟并分析了水稻生育期水盐运移规律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并预测了长期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5mg/cm3矿化度微咸水足量灌溉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微咸水处理在60-90cm土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分累积现象,具体累积深度和土壤盐分浓度与灌水量和灌水矿化度有关;采用1.5mg/cm2矿化度微咸水进行微咸水长期灌溉研究,10a的模拟结果显示此灌溉制度不会引起0—100cm土层土壤次生盐渍化。该研究为滨海地区微咸水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盐分 土壤 SWAP模型 微咸水 水分利用效率 盐分动态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覆盖与秸秆深埋对河套灌区盐渍土水盐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1
11
作者 王婧 逄焕成 +2 位作者 任天志 李玉义 赵永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52-59,共8页
为探索不同耕作措施的控抑盐效果,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耕翻(CKT)、地膜覆盖(CKP)、秸秆深埋(CKS)为对照,研究了地膜覆盖与秸秆深埋(P+S)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葵花田土壤水盐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P+S措施可稳定蓄水保墒,尤其针... 为探索不同耕作措施的控抑盐效果,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耕翻(CKT)、地膜覆盖(CKP)、秸秆深埋(CKS)为对照,研究了地膜覆盖与秸秆深埋(P+S)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葵花田土壤水盐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P+S措施可稳定蓄水保墒,尤其针对20~40cm土层具有持续保墒效果,收获期P+S处理>20~40cm土层含水率为20.69%,比CKP高5.62%,比CKS高38.03%,比CKT高39.80%;2)P+S措施可显著抑制积盐。播前到收获期,P+S处理积盐量为0.06g/kg,分别比CKS、CKP和CKT处理低35.11%、133.78%和276.89%;3)P+S措施可建立"高水低盐"的土壤溶液系统,显著提升并延续灌溉淋洗在>20~60cm土层形成的淡化效果,形成"苗期根域淡化层";4)P+S措施可降低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含水率,从而抑制矿化度较高的潜水蒸发,防止"盐随水来",提高产量。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实施地膜覆盖与秸秆深埋改良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 水分 河套灌区 盐渍土 地膜覆盖 水盐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224
12
作者 雷志栋 胡和平 杨诗秀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1-318,共8页
土壤水是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纽带, 在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及消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与农业、水文、环境等领域都有密切联系。所以土壤水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 土壤水研究走向多学科的交叉, 如水热盐... 土壤水是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纽带, 在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及消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与农业、水文、环境等领域都有密切联系。所以土壤水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 土壤水研究走向多学科的交叉, 如水热盐的耦合运移, 冻结土壤中水分的运移,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运移等。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也更加深入, 如优先流、土壤水参数的测定及确定、土壤水参数的空间变异性等。土壤水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也有一些突破, 如有限解析法、特征有限元法、交替方向有限元法等。土壤水研究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如用于水资源评价、土壤水分与作物的关系、水环境评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热 土壤盐分 偶合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灌溉条件下不同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离子迁移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卫 郑子成 +2 位作者 李廷轩 余海英 曾礼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99,共8页
通过在设施灌溉条件下的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灌水对不同次生盐渍化水平设施土壤盐分离子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Ca2+与NO3-在灌水后5~15 d表现出随时间的推移剖面分布呈"双峰"特性,随着次生盐渍化水平的升高,Ca2+与NO3-淋... 通过在设施灌溉条件下的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灌水对不同次生盐渍化水平设施土壤盐分离子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Ca2+与NO3-在灌水后5~15 d表现出随时间的推移剖面分布呈"双峰"特性,随着次生盐渍化水平的升高,Ca2+与NO3-淋洗速度变慢同时其返盐时间也较迟。地下水对K+迁移影响不显著,使得K+在灌水后剖面分布呈"单峰"特性,SO42-在所有次生盐渍化水平下一次性灌水很难将其淋洗出耕层。从环境因素看,Ca2+在土层的表层和底层以及灌水后期都表现出与水分和温度较好的耦合效应,并且两者对Ca2+运移具有协同作用。K+在0~20 cm土层运移主要受水分的影响,而30~50 cm土层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从灌水时间看,在灌水后5~15 d内主要受温度影响,而灌水20 d后主要受水分影响。NO3-和SO42-不论从土层还是时间看主要受水分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水盐运移 水热耦合 次生盐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蒸发规律及其与土壤盐分的关系 被引量:59
14
作者 刘广明 杨劲松 李冬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4-389,共6页
用粉砂壤土土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模拟试验 ,对不同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且研究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各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量与试验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地下水矿化... 用粉砂壤土土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模拟试验 ,对不同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且研究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各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量与试验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地下水矿化度越低 ,地下水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动越为敏感 ;地下水埋深越大 ,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埋深变动的敏感性越强。建立了地下水累积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分析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动态 地下水蒸发量 土壤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不同灌溉量下后备耕地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宝富 熊黑钢 +3 位作者 张建兵 栾福明 张芳 鲁魁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3-768,共6页
为促进后备耕地改良技术的优化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新疆奇台县对不同灌溉量下盐碱地土壤水盐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研究。试验设8个处理,对应的灌溉定额分别为:6 800 m3/hm2、5 200 m3/hm2、4 400 m3/hm2、3 600 m3/hm2、2 ... 为促进后备耕地改良技术的优化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新疆奇台县对不同灌溉量下盐碱地土壤水盐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研究。试验设8个处理,对应的灌溉定额分别为:6 800 m3/hm2、5 200 m3/hm2、4 400 m3/hm2、3 600 m3/hm2、2 800 m3/hm2、2 000 m3/hm2、1 200 m3/hm2和0 m3/hm2。结果表明:灌后1~8 d,剖面土壤处于洗盐期,土壤洗盐率与灌溉量成正比;灌溉8 d后,剖面进入积盐期,浅层土壤积盐率与灌溉量呈指数关系,而深层土壤积盐率与灌溉量呈线性关系。灌后1~18 d,各处理土壤碱化现象明显,碱化程度与灌溉量呈正比。灌溉18 d后,土壤碱化现象均减弱。综合考虑高效用水、高效洗盐和低碱化的目标,研究区在灌溉高峰期(7~8月)每次灌溉的合理灌溉量应为3 600-4 40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备耕地 灌溉量 土壤水盐 时间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期灌水和覆盖对南疆棉田水热盐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姚宝林 李光永 王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4-120,共7页
为了探索不同冬灌定额和地表覆盖模式对棉田水热盐的影响,该文设置了冬灌裸地(winter irrigation with bare land,WIB)、冬灌留秆(winter irrigation with high cotton stubble,WICS)、冬灌玉米秸秆覆盖(winter irrigation with corn st... 为了探索不同冬灌定额和地表覆盖模式对棉田水热盐的影响,该文设置了冬灌裸地(winter irrigation with bare land,WIB)、冬灌留秆(winter irrigation with high cotton stubble,WICS)、冬灌玉米秸秆覆盖(winter irrigation with corn straw mulching,WICM)、免冬灌裸地(no winter irrigation with bare land,NWIB)、免冬灌留秆(no winter irrigation with high cotton stubble,NWICS)和免冬灌玉米秸秆覆盖(no winter irrigation with corn straw mulching,NWICM)6个处理。经过2013-11-15-2014-04-04和2014-11-15-2015-04-04冬季大田试验,得到:灌水和地表覆盖可以平抑土壤温度的变幅,免冬灌或冬灌条件下,温度变异幅度均为裸地>留秆>玉米秸秆覆盖。玉米秸秆覆盖更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WICM土壤储水量比WIB和WICS分别多29.10%和10.36%,NWICM土壤储水量比NWIB和NWICS分别多14.97%和2.21%,经过两年冻融过程NWIB、NWICS和NWICM 0~100 cm土壤储水量平均减少了18.32、7.36和2.62 mm。(免)冬灌0~30 cm土壤含盐量均为裸地>留秆>玉米秸秆覆盖;0~100 cm土壤范围冬灌盐分淋洗率为玉米秸秆覆盖(34.86%)>留秆(15.82%)>裸地(7.26%);免冬灌0~100cm积盐率为裸地(10.11%)>留秆(7.96%)>玉米秸秆覆盖(3.01%)。研究结果可为南疆冬季休闲期棉田土壤水热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秸秆 南疆 地表覆盖 冻融期 土壤水热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苜蓿田间土壤水盐及苜蓿细根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2
17
作者 鲁为华 任爱天 +3 位作者 杨洁晶 于磊 马春晖 张前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28-137,共10页
为了明确滴灌苜蓿土壤水、盐运移,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动态,该文对苜蓿进行滴灌和漫灌试验,结果表明,漫灌水分集中在15 cm浅层土壤内且分布均匀,含水率在19.5%~20.5%之间。滴灌水分高值区集中在水平方向距滴头15 cm,深度为40 cm的土层... 为了明确滴灌苜蓿土壤水、盐运移,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动态,该文对苜蓿进行滴灌和漫灌试验,结果表明,漫灌水分集中在15 cm浅层土壤内且分布均匀,含水率在19.5%~20.5%之间。滴灌水分高值区集中在水平方向距滴头15 cm,深度为40 cm的土层中,含水率达到18.0%~20.0%。漫灌对0~25 cm深度土层盐分淋洗作用明显,土水比1:5土壤水提液的电导率由灌前的0.4~0.5 m S/cm下降到0.3 m S/cm以下;滴灌可使根区盐分下降至0.2 m S/cm,显著低于灌溉初始的盐分含量(P〈0.05)。与漫灌比较,滴灌苜蓿细根集中分布在水平方向距滴头0~30 cm,垂直深度0~50 cm范围内。生长季各时间节点滴灌细根总量高于漫灌,其平均值分别为211.6和198.3 g/m2。滴灌和漫灌各时间节点细根量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其范围分别在193.2~243.6和182.7~219.1 g/m2之间。在整个生长期内,滴灌活根量高于漫灌,且生长前期滴灌死根量变化较漫灌平稳。活细根和死细根之间的周转使得两者呈现出此消彼涨的状态,表明细根具有生长-凋亡-再生长的周期性。该研究可为滴灌技术在苜蓿栽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 盐分 滴灌苜蓿 水盐分布特征 苜蓿细根 空间分布和生物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结冰灌溉与覆膜对滨海盐土水盐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肖辉 潘洁 +2 位作者 程文娟 陆文龙 王立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0-183,187,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及覆膜对天津滨海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以期揭示从结冰融化到雨季之前植物萌发生长关键时期的水盐变化。结果表明,咸水结冰灌溉能降低根层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含水量,且灌溉水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但...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及覆膜对天津滨海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以期揭示从结冰融化到雨季之前植物萌发生长关键时期的水盐变化。结果表明,咸水结冰灌溉能降低根层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含水量,且灌溉水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但春季大风干燥天气,使土壤水分快速蒸发,土壤表层迅速积盐,5月份之后不同处理间差异已经不显著;覆膜能够有效抑制水分蒸发和表层盐分的累积,T4和T5含水量分别比CK和T2高出10.04%和16.51%,表层电导率分别低38.63%和36.82%(4月7日);同时,结冰灌溉和覆膜也提高了土壤pH值,且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结冰灌溉配合覆膜可以有效降低水分损失,维持土壤低盐水平,为早期植物萌发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应注意因此而带来的土壤碱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咸水结冰灌溉 覆膜 土壤水盐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措施对咸水结冰灌溉后土壤水盐动态和棉花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封晓辉 张秀梅 +2 位作者 郭凯 谢志霞 刘小京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对咸水结冰灌溉融冰后不同防止返盐措施处理的土壤水盐动态以及棉花的出苗、生长特征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覆盖措施对抑制土壤表层水分蒸发的效果有显著差异,3月和4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影响5月份的含盐量,而5月份表层土壤... 对咸水结冰灌溉融冰后不同防止返盐措施处理的土壤水盐动态以及棉花的出苗、生长特征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覆盖措施对抑制土壤表层水分蒸发的效果有显著差异,3月和4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影响5月份的含盐量,而5月份表层土壤的含盐量直接决定棉花出苗率。地膜覆盖和保留前茬旧膜的处理保墒抑盐效果最好,棉花出苗率和产量也最高;秸秆覆盖也有一定的抑盐效果;而翻耕和中耕对土壤保墒抑盐的作用较差;液态膜处理的抑盐效果最差,棉花的出苗率和产量最低。可见保留前茬旧膜是简便有效的保墒抑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结冰灌溉 水盐运移 覆盖 重盐碱地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包气带水汽昼夜运移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曾亦键 万力 +3 位作者 苏中波 Hirotaka aito 王旭升 曹文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0-343,共14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包气带水分通量主要由水汽组成,而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换和质量迁移是地表质能平衡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汇项。在野外进行一个沙坑实验,发现土壤水在中午(12:00~15:00)达到最大值(10cm深度...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包气带水分通量主要由水汽组成,而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换和质量迁移是地表质能平衡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汇项。在野外进行一个沙坑实验,发现土壤水在中午(12:00~15:00)达到最大值(10cm深度,5.9~6.1cm^3/cm^3;30cm深度,11.9~13.1cm^3/cm^3),而在凌晨(02:00~05:00)出现最小值(10cm深度,4.4~4.5cm^3/cm^3;30cm深度,10.4~10.8cm^3/cm^3)。为进一步验证该实验条件下的土壤水运移及分布规律,考虑了土壤水、汽、热耦合运移的HYDRUS-ID模型被用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为描述土壤水分昼夜运移模式,笔者将土壤水耦合运移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同步分析;并根据土壤水运移的不同驱动力,分别对温度梯度、基质势梯度作用下的液态水及汽态水通量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土壤水机制 水汽热耦合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