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与草原交错区两类“土壤水库”的发生与判别研究
1
作者 王恩田 王磊 +1 位作者 陈林 杨新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目的】引入“土壤水库”分析范式,判别归纳荒漠与草业交错区土壤水库发生的性质和类型,为区域土壤水资源工程化管理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尺度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关系拟合,以0~200 cm土... 【目的】引入“土壤水库”分析范式,判别归纳荒漠与草业交错区土壤水库发生的性质和类型,为区域土壤水资源工程化管理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尺度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关系拟合,以0~200 cm土壤剖面上发生水分相对富集的深度和范围为依据,提出并解析了荒漠与草原交错区(宁夏中部)“特征性土壤水库”和“一般性土壤水库”的概念与内涵。【结果】结果表明:(1)在区域尺度上,0~20 cm、20~60 cm、60~140 cm、140~200 cm分层土壤含水量与0~30 cm土层土壤砂粒含量之间普遍呈负线性回归关系,其中20~60 cm土壤含水量与0~30 cm土壤砂粒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最为显著(R^(2)=-0.23,P≤0.05)。(2)以土壤含水量高低和变异系数为指示,特征性土壤水库发生的土壤剖面特征性深度表现为20~140 cm(沙化组)和20~60 cm(壤土组),砂土组在0~200 cm土层内不存在发生位置确定的“特征性土壤水库”。(3)2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表层土壤砂粒含量的空间分布呈旋转对应关系,并与研究区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潜在吻合,凸显其区域“一般性土壤水库”的指示意义。【结论】土壤质地是决定局域土壤水分相对富集程度和位置(即土壤水库发生)的关键因素;在区域尺度上降水和土壤质地共同决定了土壤水库的发生。旱区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水库的发生本质上就是以土壤为介质的降水再分配过程,表现为土壤垂直剖面某一位置上更高且相对稳定的含水量,起着对旱区不确定性降水资源的涵养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与草原交错区 土壤质地 土壤水资源 特征性土壤水库 一般性土壤水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流域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平宗 张峰 +3 位作者 冯滔 王定斌 杨澜 陈晓燕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和土壤侵蚀过程,三峡库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明确其典型植物群落的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 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和土壤侵蚀过程,三峡库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明确其典型植物群落的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库区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特征、持水过程以及枯落物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0.43~5.76 t/hm^(2))和持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库区湿热的气候条件导致未分解枯落物蓄积量均小于半分解枯落物,且未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小于半分解枯落物(除桉树和草地外)。此外,未分解和半分解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分别呈对数函数增加和幂函数减小的趋势。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层(0~20 cm)有效蓄水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桉树林的有效蓄水量最大(208.42 t/hm^(2)),灌木最小(63.90 t/hm^(2))。综合来看,库区各植物群落枯落物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桉树、草地、柏树、马尾松、柑橘、坡耕地、灌木,且其大小主要受控于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枯落物水文效应 土壤水文效应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磷储量空间分布与驱动因素研究
4
作者 张勇 秦赫 +3 位作者 魏玉杰 姚赫 李依潺 杨丽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1,共8页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受水地区供水保障工作。氮(N)、磷(P)是土壤中的关键养分元素,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防控及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丹江...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受水地区供水保障工作。氮(N)、磷(P)是土壤中的关键养分元素,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防控及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345个采样单元,通过野外采样、理化分析与地统计方法,探讨了土壤氮磷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土壤氮磷储量总体呈现“西北和南部高、东部低”的分布趋势,土壤氮储量的空间结构性较强(块金效应<25%),磷储量的空间变异性相对更复杂。②氮磷储量分布与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碳酸盐母质和碎屑沉积物母质区域土壤氮磷储量显著高于其他母质类型。③从自然因素影响来看,河流/湖泊沉积物长期更新导致其氮磷累积水平较低;从人为因素影响来看,旱地和果园的长期施肥导致氮磷储量高值聚集,湿地和水田区域则因养分流失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储量。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库区氮磷流失风险评估与水土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并对优化土地利用和农业施肥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磷储量 水土保持 成土母质 土地利用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主要河流水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延贵 吴钰川 +1 位作者 刘焕永 陈康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2,共7页
为了解我国南方河流的水沙变化及主要成因,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分析了南方主要河流代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珠江、钱塘江和闽江等南方河流代表站... 为了解我国南方河流的水沙变化及主要成因,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分析了南方主要河流代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珠江、钱塘江和闽江等南方河流代表站年径流量都没有显著的变化态势;除钱塘江代表站外年输沙量都有显著减少趋势;钱塘江2016—2020年为平水平沙期,2011—2020年为平水多沙期,其他河流2016—2020年和2011—2020年均为平水少沙期;影响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库拦沙、水土保持措施、河道采砂、流域过度建设等,其中水库拦沙是南方河流减沙的主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在南方河流减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河道采砂对河道减沙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河流 水沙变化 水库拦沙 水土保持 河道采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鹏 冉义国 +3 位作者 梅渝 马茂华 黄平 吴胜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2-680,共9页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三峡水库消落带采集和测定了受不同水淹强度影响的石灰土、紫色土、黄壤及其植物样品,并运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基于冗余分析的典范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三峡水库消落带采集和测定了受不同水淹强度影响的石灰土、紫色土、黄壤及其植物样品,并运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基于冗余分析的典范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水淹增加了石灰土和紫色土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但降低了黄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此外,石灰土的有机碳分布还受地上生物量、土壤pH和土层深度的影响,紫色土的有机碳分布还受土层深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而黄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则与地上生物量、土层深度和地下生物量有关。总之,周期性水位波动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影响深刻,但土壤类型分异了有机碳对水位波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库水位升降条件下考虑非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的边坡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柳伟 徐长节 +1 位作者 胡世韬 朱怀龙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2,共12页
降雨和水位升降对库岸边坡具有显著影响,传统确定性分析难以准确评估其稳定性。考虑降雨和水位升降联合作用下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非饱和土边坡可靠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库区中的莒洲岛边坡为研究对象,以贝叶斯方法校准的... 降雨和水位升降对库岸边坡具有显著影响,传统确定性分析难以准确评估其稳定性。考虑降雨和水位升降联合作用下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非饱和土边坡可靠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库区中的莒洲岛边坡为研究对象,以贝叶斯方法校准的多元水力参数的联合随机场为基础,建立非饱和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根据有限的岩土力学室内试验数据,采用贝叶斯方法校准土水特征曲线的模型参数,并从VGM、VGB、VG和FX模型中选出最优模型;联合多元水力参数的随机统计特征,生成非饱和土边坡渗透系数的随机场空间分布;针对2021年5月赣江水位快速升降并伴随暴雨的工程背景,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莒洲岛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与水位变化的联合作用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显著,确定性分析的边坡安全系数偏低,考虑非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后计算所得到的SWCC综合可靠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采取额外的边坡工程加固措施以保证边坡的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边坡 土水特征曲线 非饱和渗透系数 贝叶斯方法 可靠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狗牙根根系对紫色土抗剪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郑晓岚 鲍玉海 +3 位作者 贺秀斌 谢航宇 禹妍彤 王英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0,共10页
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为探究根系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及其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和重塑土、采用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2种方法,揭示根系形态特征、含根量以及布... 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为探究根系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及其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和重塑土、采用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2种方法,揭示根系形态特征、含根量以及布根方式对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摩擦角、黏聚力与根系形态特征呈对数正相关;各形态指标对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根径。2)根系含量与土壤抗剪性能呈正相关。含根量分别为0.9、0.6和0.3 mg/cm^(3)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依次比素土提高14.54%~49.56%、9.09%~35.82%和3.80%~17.58%;内摩擦角依次提高13.95%、13.07%和1.98%;黏聚力依次提高29.37%、24.48%和15.34%。3)交叉布根下土壤抗剪性能最强,与垂直布根、水平布根相比,交叉布根的抗剪强度依次提高4.22%~16.95%和11.45%~32.61%;黏聚力依次提高15.61%和16.09%;最大应力值依次提高3.78%~34.18%和36.86%~41.44%。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固土护岸的物种筛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及水库岸线管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系 根土复合体 土壤抗剪性能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富浅层气区工程超前排气井井距优化研究
9
作者 郭江涛 王勇 +2 位作者 贾鹏飞 张军杰 陈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对遭遇浅层气灾害地质的工程,一般防治措施多为建设前期布设超前排气井进行控制性排气。深入了解排气过程中气藏内部的气水运移规律,对于排气井井距的设计和高效率排气有重要意义。基于非饱和土两相渗流原理和杭州湾富浅层气区的典型概... 对遭遇浅层气灾害地质的工程,一般防治措施多为建设前期布设超前排气井进行控制性排气。深入了解排气过程中气藏内部的气水运移规律,对于排气井井距的设计和高效率排气有重要意义。基于非饱和土两相渗流原理和杭州湾富浅层气区的典型概化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有控排气条件下气藏内部气水界面运移过程,探讨了影响超前排气井布设的因素,提出一种井距优化方法,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结果表明:不同井口排气速率下,气藏内部气水分布形态与气体排放效果显著不同;工程超前排气井井距的设置可以淹井时间最长和剩余气藏厚度最小进行优化;原始气藏压力是影响井距优化的最显著因素,而储气层下部渗水系数、气藏厚度等并不影响最优井距的确定;调节井距对改善竖向排气井的排气效果随原始气藏压力系数减小而减弱;原始气藏压力系数大,井距适当减小,反之,可适度增加;对于气藏压力系数小的工程,建议发展水平排气井布设技术,以改善排气效果。此外,工程超前排气井的井距设置还应考虑与建(构)筑物的合理安全距离,达到高效、安全和避免投资浪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 非饱和土 排气井 气水运移 淹井时间 剩余气藏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新沙水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浸出特征及其对水质安全影响
10
作者 袁海光 黎紫珊 +4 位作者 杨洁鑫 黄一航 卢桂宁 党志 黄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为了研究高新沙水库土壤重金属对水质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通过8个采样区域3 m深处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测定,采用地累积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法阐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通过浸提模拟试验来探究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对水质安全影响.结果表... 为了研究高新沙水库土壤重金属对水质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通过8个采样区域3 m深处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测定,采用地累积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法阐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通过浸提模拟试验来探究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对水质安全影响.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Cu、Zn、Cd、Pb、Ni、Cr、Hg和As含量范围分别为11—42.5、70.75—119.5、0.01—0.16、24.5—100、20.25—35、89—177、0.05—0.17、10.15—22.1 mg·kg^(-1),在8处区域普遍未超出农田土壤环境标准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仅有1处As含量为22.10 mg·kg^(-1),超出筛选值20 mg·kg^(-1).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其中Zn、Ni、Cr、Hg和As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所占比例均达到70%以上,总体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水平.在不同pH浸提液模拟作用下(pH=6.34、5.6和3.6),绝大部分重金属浸出浓度未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GB 5749-2022),但浸提液pH=1.0极端情况下,Cu、Zn、Cd、Pb、Ni和As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在实际水体作用下,整体上库底土工膜破损程度对水质未产生不良影响,除了1处土壤点位中Ni出现轻微超标现象.综合以上结果,水库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处于较安全水平,对水质造成的环境风险非常有限,但在水库实际运行中加强重金属含量的监测与管理,尤其是Pb和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水库土壤 风险评价 浸出风险 水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以贵阳市花溪水库为例
11
作者 周玮 姜霞 +1 位作者 姚世菊 张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机碳及其各活性组分含量逐渐增加,A层>B层;竹林中有机碳含量为36.16 g·kg^(-1)、29.68 g·kg^(-1),明显高于草地中的20.48 g·kg^(-1)、18.24 g·kg^(-1);草地中微生物碳含量仅占竹林的54%及49%,水溶性碳在有机碳中的比例最小(0.04%~0.11%),其次是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所占比例最少,仅占全氮中的0.02%~0.20%,随植被变化(草地→灌丛→竹林)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铵态氮的含量远高于硝态氮的含量,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的含量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的C/N在8.49~21.52之间,在A层中表现为草地<灌丛<竹林,A层>B层。因此,植被类型对岩溶地区的土壤质量及附近水域均会产生影响,在岩溶水源涵养区,竹林及灌丛更有利于保持水土及附近水域的水质,草地不适合作为岩溶地区生态修复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溪水库 水源涵养区 土壤碳、氮 活性组分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北赢 徐学选 +1 位作者 李贵玉 白晓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从土壤水分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回顾土壤水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从最初的形态学观点到现在的能量观点;从简单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学科,再到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日趋理论化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扩展... 从土壤水分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回顾土壤水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从最初的形态学观点到现在的能量观点;从简单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学科,再到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日趋理论化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扩展等。着重从坡面、小流域和区域尺度总结了土壤水分异质性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异质性的主要影响途径。用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土壤水库”的概念和实际作用。最后对该领域研究价值和未来发展作出评价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异质性 土壤水库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水库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评述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扬 赵世伟 +1 位作者 梁向锋 蒋正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1,共5页
土壤是疏松多孔体,具有存蓄和调节土壤水分的功能。就目前黄土高原土壤水库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评述,重点阐述了土壤水库功能及其与三个主要影响因子(气象因子、植被因子、土壤因子)的关系,并对今后的研究做了展望。土壤水库下边界的界... 土壤是疏松多孔体,具有存蓄和调节土壤水分的功能。就目前黄土高原土壤水库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评述,重点阐述了土壤水库功能及其与三个主要影响因子(气象因子、植被因子、土壤因子)的关系,并对今后的研究做了展望。土壤水库下边界的界定、不同因子对土壤水库的影响以及土壤水库模型的构建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库 气候 植被 土壤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决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申俊峰 孙岱生 +1 位作者 李胜荣 李广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6-98,101,共4页
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土流失 ,即富含营养的土壤由地表向江河湖海迁移。水库的建设截获了部分流失的土壤。目前全国水库已累计淤积了 2 0 6 1亿 t土壤 ,相当于储备了 16 .488亿 t的氮 -磷 -钾资源。对内蒙古留宝窑水库淤积物的调... 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土流失 ,即富含营养的土壤由地表向江河湖海迁移。水库的建设截获了部分流失的土壤。目前全国水库已累计淤积了 2 0 6 1亿 t土壤 ,相当于储备了 16 .488亿 t的氮 -磷 -钾资源。对内蒙古留宝窑水库淤积物的调查分析表明 ,水库淤积物中营养成分高出当地土壤数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库淤积物 土壤改良 土壤退化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库特性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灵 张玉 +3 位作者 孔丽娜 江慧华 陈家晖 周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5,共6页
对武夷山风景区6种林地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土壤水库容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2)6种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为... 对武夷山风景区6种林地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土壤水库容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2)6种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为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非毛管孔隙度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毛管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在0—6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土壤总库容最大,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次之,杉木林的最小。竹林的储水库容最大,而通透库容最小。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特性优于其它林分,最有利于涵养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类型 土壤水分 物理性质 土壤水库 武夷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环境及植被生长响应--以燕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36
16
作者 王力 卫三平 吴发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43-1553,共11页
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 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wrcw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亏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地991.57mm、阳坡荒草地941.21mm、阴坡刺槐林地866.53mm、阳坡辽东栎林地815.89mm、阴坡荒草地790.27mm、阴坡辽东栎林地745.20mm、农地325.55mm。土壤水分的交换深度农地达320cm,阴坡荒草地为240cm,阴坡辽东栎林地为200cm,阴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辽东栎林地均为160cm,阳坡荒草地为140cm,阳坡刺槐林地为120cm。试验期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分别约有10%、14%、30%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林地、荒草地600cm深土壤水库可利用水量62.6~309.0mm,与农地728.6mm相比土壤水库的调节能力很有限。受林木耗水量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双重影响,阳坡刺槐林枯梢现象严重,有整株枯死林木;阴坡刺槐林有明显的枯梢,但没有整株枯死的林木;辽东栎林也存在枯梢现象,但较刺槐林轻微,林木生长仍然十分旺盛。人工林地植被较高的截留和蒸腾耗水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在植被建设中应遵循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水定植,尽量选择低耗水的适生乡土树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栽植为辅的措施,同时实施好水土保持措施。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是当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林地土壤的干燥化是黄土高原气候整体趋于旱化造成的,并不是人为干扰导致植被过度耗水造成的,这种土壤干燥化不宜归属于干层的范畴。判别土壤干层应以当地稳定天然植被群落的生物量水平和土壤水分状况为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水分环境 土壤水库 土壤干化 植被生长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区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水库”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 被引量:11
17
作者 于东升 史学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6-664,共9页
本文在江西红壤区选择 5种具有代表性的红壤生态利用模式 :稀疏林生态 (Ⅰ )、林草生态(Ⅱ )、草灌生态 (Ⅲ )、经果生态 (Ⅳ )、农田生态 (Ⅴ )和对照模式侵蚀裸地 (Ⅵ )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生态模式“土壤水库”调... 本文在江西红壤区选择 5种具有代表性的红壤生态利用模式 :稀疏林生态 (Ⅰ )、林草生态(Ⅱ )、草灌生态 (Ⅲ )、经果生态 (Ⅳ )、农田生态 (Ⅴ )和对照模式侵蚀裸地 (Ⅵ )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生态模式“土壤水库”调节雨水的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结果表明 ,红壤区土壤入水通道受阻是“土壤水库”发挥防洪减灾效能的主要障碍因子 ;人工草灌生态模式 (Ⅲ )的防洪减灾效能最好 ;经果生态模式 (Ⅳ )不但具有较高的防洪减沙效能 ,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是该区首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区 生态模式 “土壤水库” 特征特性 防洪减灾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朱钟麟 卿明福 +2 位作者 郑家国 姜心禄 吴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5期565-568,共4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土壤水分的测定,探讨了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对小麦、油菜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稻草覆盖还田对土壤有明显的抑蒸保墒作用,其效果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10 cm),稻草覆盖对小麦的保墒效果大于油菜的保墒效果...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土壤水分的测定,探讨了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对小麦、油菜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稻草覆盖还田对土壤有明显的抑蒸保墒作用,其效果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10 cm),稻草覆盖对小麦的保墒效果大于油菜的保墒效果.小春阶段与对照相比,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土壤储水量增加13 560~33 360 m3·hm-2,麦油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5.9 %~26.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还田 土壤水库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库与降水资源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辜世贤 熊亚兰 +2 位作者 徐霞 魏朝富 刘刚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S1期29-32,共4页
在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占总降水量的60%~70%;若在作物参与下有80%降水都转化为土壤水,而土壤水是作物的直接水源,是降水资源化的最有效形式。坡地表层50cm的土壤水分变化直接影响降水径流的形成,从而决定降水利用率的高低。土壤水分变化... 在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占总降水量的60%~70%;若在作物参与下有80%降水都转化为土壤水,而土壤水是作物的直接水源,是降水资源化的最有效形式。坡地表层50cm的土壤水分变化直接影响降水径流的形成,从而决定降水利用率的高低。土壤水分变化和降水产流机制是降水资源的理论基础。依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采用合理的雨水利用方法,使降水资源最有效地直接贮藏在土壤水库中或间接的形成土壤水,以实现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土壤水库 降水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库蓄水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1 位作者 王勇 陈云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8-132,共5页
以空间图形和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将安塞县的土壤水分样点数据与地理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坡度分级的浮点型土壤含水率字段,对安塞县域尺度土壤水分制图及其定量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安塞县不同土层土壤水分... 以空间图形和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将安塞县的土壤水分样点数据与地理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坡度分级的浮点型土壤含水率字段,对安塞县域尺度土壤水分制图及其定量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安塞县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状态和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0~60 cm土层,雨季前,土壤水分基本处于极难效或难效状态;雨季后,土壤水分基本处于迟效或速效状态;土壤水分补偿率高。60~120 cm土层,雨季前,土壤水分主要为极难效水、难效水和迟效水;雨季后,土壤水分基本处于迟效和速效状态;土壤水分补偿率小于上层。120~200 cm土层,雨季前,土壤水分主要为极难效水、难效水和迟效水;雨季后,土壤水分基本处于难效水、迟效水和速效状态;土壤水分补偿率明显小于上层。200~300 cm土层,雨季前,土壤水分主要为极难效水和难效水;雨季后,土壤水分基本处于极难效和难效状态;土壤水分补偿率很小。300~500 cm土层,雨季前,土壤水分主要为极难效水、难效水和迟效水;雨季后,土壤水分基本处于极难效、难效状态和迟效状态;土壤水分基本不能得到补偿,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安塞县 土壤水库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