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strategy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oil pH via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coupled with random forest 被引量:1
1
作者 Mingjing ZHAO Chunhua YAN +4 位作者 Yaozhou FENG Jia XUE Hongsheng TANG Tianlong ZHANG Hua LI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1-27,共7页
pH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roperties of soi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anion-cation balance,growth of plants and many other soil processes.In the present work,laser-induced ... pH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properties of soi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anion-cation balance,growth of plants and many other soil processes.In the present work,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technique coupled with random forest(RF) was proposed to quantify the pH of soil.First,LIBS spectra of soil was collected,and some common elements in soil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tabase.Then,in order to obtain a better predictive result,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put variables(full spectrum,different spectral ranges,the intensity of characteristic bands and characteristic lines) on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RF calibration model was explored with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an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the characteristic bands of four elements(AI,Ca,Mg and Si) were determined as the optimal input variables.Finally,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RF calibration model was compared with partial least squares calibration model with the optimal input variables and model parameters,and RF calibration model showed a better predictive performance,and the four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R_p^2,RMSEP,mean absolute error and mean relative error were 0.9687,0.1285,0.1114 and 0.0136,respectively.It indicates that LIBS technique coupled with RF algorith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H determination of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random forest soil ph quantitativ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分析评估无机改良剂对酸性农田土壤pH的影响
2
作者 韩天富 柳开楼 +1 位作者 赵彦锋 陈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无机改良剂是改善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然而该措施对酸性土壤pH的影响程度及关键的驱动因素目前仍不清晰。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量化施用无机改良剂对pH的影响,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影响pH对无机改良剂响应强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 无机改良剂是改善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然而该措施对酸性土壤pH的影响程度及关键的驱动因素目前仍不清晰。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量化施用无机改良剂对pH的影响,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影响pH对无机改良剂响应强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与未施无机改良剂相比,施用无机改良剂显著增加pH(增幅为13.0%),增加的幅度受到气候、土壤属性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石灰类改良剂对pH提升的效果优于非石灰类无机改良剂,石灰类改良剂与石膏配合施用的提升效果最好。土壤pH的增加效果随着无机改良剂施用量(换算CaO当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温度小于10℃、年降雨量在800~1600 mm时pH增幅最高。随着初始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施用无机改良剂对土壤pH增加效果逐渐减弱。在种植水稻或者水田情况下,pH增幅最低;在单施有机肥情况下,施用无机改良剂对土壤pH增加效果较强。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无机改良剂用量、作物类型、初始土壤pH和持续时间是影响pH对无机改良剂响应强弱的关键驱动因素,管理因素占比最大(54.8%);其次是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分别占32.2%和13.0%。因此,施用无机改良剂在改善土壤pH时,除了优先考虑用量和作物种类以外,应综合考虑土壤属性和气候因素的差异特征,并结合种植制度和施肥类型针对性地优化无机改良剂施用,进而达到改良土壤酸化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改良剂 酸性土壤 ph Meta分析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分布——以乐昌市为例
3
作者 叶洋 李莹莹 +3 位作者 张亮彪 赵志明 齐也 丁晓纲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了科学管理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的土壤养分,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以韶关市乐昌市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布点、专题布点和林分布点相结合采集165个土壤样点,检测土壤pH、有机碳和大量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克... 为了科学管理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的土壤养分,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以韶关市乐昌市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布点、专题布点和林分布点相结合采集165个土壤样点,检测土壤pH、有机碳和大量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探究不同土壤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与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有机碳与全氮(TN)、全磷(TP)含量呈正相关,全氮与全磷含量也为正相关,其中有机碳与全氮在不同土壤深度始终保持强相关性(P<0.01)。空间分布图显示,每个指标在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高值和低值的分布区域也相近。结果表明,乐昌市森林土壤表层大多呈强酸或酸性,pH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升高;表层有机碳含量丰富,均在中等及以上水平,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递减;表层全氮含量丰富,均在中等及以上水平,随着土壤深度加深递减;表层全磷含量匮乏,均在中等及以下水平,随着土壤深度加深递增;表层全钾(TK)含量丰富,绝大多数区域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土壤ph 有机碳 大量元素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MICP固化修复镉污染尾矿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江昭明 陈永贵 +2 位作者 文子豪 付俊 周罕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方法是一种生态友好、可持续的污染土固化与修复技术,而对于MICP在不同土壤p H值环境下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影响的研究较少。利用巴氏芽孢杆菌ATCC 11859分别在pH值为5,7,9,1条件下进行了MICP修复Cd溶液试验、C...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方法是一种生态友好、可持续的污染土固化与修复技术,而对于MICP在不同土壤p H值环境下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影响的研究较少。利用巴氏芽孢杆菌ATCC 11859分别在pH值为5,7,9,1条件下进行了MICP修复Cd溶液试验、Cd污染尾矿固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水溶液修复试验中,在pH为5~11范围内均能有效钝化Cd^(2+),当pH值为9时对Cd^(2+)钝化效果最佳;尾矿固化试验中,酸性淋溶液会加快尾矿中的Cd^(2+)浸出,MICP主要将尾矿中Cd的酸可溶态转化为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且钝化效果与碳酸盐生成率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生物矿化沉淀的FTIR、XRD、XPS和SEM-EDS分析表征,揭示了MICP钝化重金属和固化尾矿的机理:MICP通过生物吸附和碳酸钙的吸附、离子交换、共沉淀等作用完成对重金属离子的钝化,通过覆膜作用、黏结作用和桥接作用增大土颗粒内摩擦角和土粒间的黏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ph 固化修复污染土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土pH、电导率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顾鑫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104-107,11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苏打盐碱土pH、电导率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整个生长阶段内,处理HCS与FCS中0~20 cm土壤pH均低于CK,但30~50 cm略高于CK;处理HCS与FCS中各层土壤EC均低于CK;相比CK,处理HCS与FCS玉...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苏打盐碱土pH、电导率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整个生长阶段内,处理HCS与FCS中0~20 cm土壤pH均低于CK,但30~50 cm略高于CK;处理HCS与FCS中各层土壤EC均低于CK;相比CK,处理HCS与FCS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穗粗均增加;二者产量分别比CK高6.70%和18.25%。综上,秸秆还田可有效减轻苏打盐碱土的碱害和盐害,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2 t/hm^(2)的作用效果优于还田量为0.6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苏打盐碱土 ph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豆JD321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影响
6
作者 梁晋刚 周晓莉 +1 位作者 宋新元 张正光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37-1339,共3页
为了评价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豆JD321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其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分析了转基因大豆JD321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影响。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相比,转基因大豆... 为了评价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豆JD321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其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分析了转基因大豆JD321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影响。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相比,转基因大豆JD321的根际土壤含水量和pH值没有明显变化,除草剂处理转基因大豆也没有对土壤含水量和pH值产生明显影响,但土壤含水量和pH值在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转基因大豆JD321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土壤含水量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研究毛竹入侵致土壤pH提升及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施宇森 王杉杉 +5 位作者 方伟 郑梦琦 江秉鸿 邵帅 马晓敏 徐秋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2-877,共16页
诸多研究发现毛竹入侵周围林分提高土壤pH,但未见统计性描述报道。为此,本研究将通过大数据分析证实此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探究伴随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变化。本研究收录包含毛竹入侵有关土壤pH变化的42篇文献总计101组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 诸多研究发现毛竹入侵周围林分提高土壤pH,但未见统计性描述报道。为此,本研究将通过大数据分析证实此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探究伴随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变化。本研究收录包含毛竹入侵有关土壤pH变化的42篇文献总计101组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土壤养分变化时,本文还结合了团队采集的12个毛竹入侵带的样地数据总计92个样品18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数据组中,84.9%的土壤在经过毛竹入侵后其pH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说明毛竹入侵周围林分普遍提高土壤pH;土壤pH增加幅度随入侵阶段、毛竹纯林时间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入侵针叶林致土壤pH增加的幅度高于阔叶林。入侵的毛竹纯林与原生林相比,总体上显著降低(P<0.05)了土壤全氮(–15.9%)、硝态氮(–21.7%)、全碳(–2.0%),却增加(P<0.05)了土壤有效磷(+54.9%)、铵态氮(+14.7%)和碱解氮(+8.2%)。对27篇包含微生物数据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毛竹入侵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P<0.05)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25.86%),而降低(P<0.05)了酸杆菌门(–15.49%)、浮霉菌门(–26.66%)、拟杆菌门(–22.58%)的相对丰度。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证明毛竹入侵周围林分提高土壤pH为普遍自然现象,结合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指标的变化推测了导致土壤pH提升的可能机制,毛竹入侵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表明入侵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正反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毛竹入侵 土壤ph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柑橘园土壤pH值空间变异特征、成因及养分有效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章倩 周卫军 +4 位作者 崔浩杰 周雨舟 商贵铎 李敏 岳晴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730,共14页
[目的]研究湖南省柑橘园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养分的有效性,为减缓柑橘园土壤酸化,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湖南省38个柑橘重点县的15722个柑橘园土壤为对象,利用地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 [目的]研究湖南省柑橘园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养分的有效性,为减缓柑橘园土壤酸化,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湖南省38个柑橘重点县的15722个柑橘园土壤为对象,利用地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湖南省柑橘园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了土壤pH值对地理、气候、土壤性质等因子的响应,并研究了土壤pH值对土壤氮、磷、钾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湖南省柑橘园土壤pH值范围为3.00~8.50,均值为5.58,变异系数为18.06%,空间变异为中等程度。最适合柑橘生长的弱酸性土壤面积占44.35%,而酸性、强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分别占48.92%、1.69%、4.95%和0.08%。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值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气温、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类型与成土母质是解释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导因子。除少量强碱性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外,柑橘园土壤各酸度等级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处于适宜水平。[结论]由于特有的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湖南省柑橘园超过一半(50.61%)的土壤处于过酸状态(酸性和强酸性)。湖南省柑橘园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基本处于适宜水平,因此,应重视改善土壤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园土壤 ph 空间特征 成土母质 地理因素 速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四川省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9
作者 何明江 黑儿平 +8 位作者 晋雷雨 陈志民 秦鱼生 上官宇先 周子军 陈琨 曾祥忠 喻华 郭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51,共10页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期间四川省土壤pH的调查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Spatial Analyst”模块和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插值方法对土壤pH进行空间插值,获得土壤pH空间分布图;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栅格计算器获得两个时期的土壤pH变化状况,并统计分析不同土壤pH分级空间和面积变化。【结果】四川省土壤pH平均值由1980s的7.0降低至2010s的6.54。1980s时期四川省土壤pH在强酸性(pH≤4.5)、酸性(4.5<pH≤5.5)、弱酸性(5.5<pH≤6.5)、中性(6.5<pH≤7.5)、弱碱性(7.5<pH≤8.5)和碱性(8.5<pH≤9.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9%、14.58%、53.17%、12.57%、19.58%和0.01%。2010s时期,以上7个土壤pH分级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6%、4.45%、30.41%、48.65%、16.40%和0.04%。从1980s到2010s期间,四川省土壤pH值升高的面积比例为49.63%,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土壤pH值降低的面积比例为20.13%,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各分级pH土壤面积变化较少,弱酸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碱性土壤面积略减少。川中丘陵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增加,碱性土壤面积减少。盆周山区酸性和碱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南山地区各土壤pH分级面积变化比例较小,其酸性面积比例略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北高原山地区酸性、弱酸性土壤面积分别降低了9.00%、23.67%,中性土壤面积增加29.96%,碱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结论】从1980s到2010s的近30年间,四川省酸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大,然而在川中丘陵区有一定比例的土壤酸化,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土壤ph 时空变化 测土配方施肥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土壤多参数快速检测仪原位测量东北黑土pH
10
作者 张凤 胡文友 +6 位作者 王亮亮 李德成 张超 谢恩泽 严国菁 姜军 徐仁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8-1576,共9页
土壤pH是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快速获取土壤pH对数字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东北黑土地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便携式土壤多参数快速检测仪(SHMI2000)对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黑土pH进行原位测量,并将结果与实验室电位法(HJ 96... 土壤pH是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快速获取土壤pH对数字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东北黑土地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便携式土壤多参数快速检测仪(SHMI2000)对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黑土pH进行原位测量,并将结果与实验室电位法(HJ 962—2018)测定结果比较。结果发现:(1)实验室电位法测定我国黑土区表层和亚表层黑土pH分别为4.04~10.09和4.01~10.06,平均值分别为6.13和6.47,变异系数分别为19.64%和18.37%,属于中等变异强度。整体上,黑土呈现西南(黑龙江西部、吉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地区)偏碱,东部(三江平原)、北部(松嫩平原)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南部偏酸的空间分布格局。(2)利用SHMI2000在野外原位测定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pH,与HJ 962—2018法测定的pH具显著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r达到0.81(P=9.11×10^(-52))(3)以0.2个单位的原位pH为步长,对两种方法获得的黑土pH进行移动平均处理后,皮尔逊相关系数r提高至0.93。因此,SHMI2000原位测定黑土pH准确可靠,适合东北黑土pH的快速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ph 原位测量 电位法 移动平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和重金属铬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以贵州省贵定县为例
11
作者 王宗磊 徐颖 +3 位作者 李作为 文锡梅 朱栋 湛天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5,共7页
【目的】探究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及重金属铬(chromium,Cr)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贵定县423个茶园土壤样品,采用地统计学和半方差函数模型法探究茶园土壤pH和Cr的空间异质性... 【目的】探究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及重金属铬(chromium,Cr)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贵定县423个茶园土壤样品,采用地统计学和半方差函数模型法探究茶园土壤pH和Cr的空间异质性,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研究不同pH下Cr含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高原山区茶园土壤pH值为4.5~6.0的样品占74%,适宜茶树生长。研究区域内土壤Cr含量处于安全水平。土壤pH值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土壤重金属Cr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自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低值斑块多出现在东南区域,高值斑块集中在中西部。【结论】不同土壤pH值对Cr含量的影响不同。在pH≤5.5的茶园土壤中,土壤pH对Cr含量影响最大;在5.5<pH≤6.5的茶园土壤中,土壤颗粒对Cr含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ph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对锥栗园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12
作者 杨晨怡 王明元 +1 位作者 卫瑾怡 王子澍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为探究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对锥栗果园酸性土壤环境的改良效果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福建省建瓯市某锥栗园为研究对象,设置施入土壤改良剂0(CK)、373.13(A)、746.27(B)、1119.40(C)和1492.54 kg·hm^(−2)(D)5个浓度梯度,研究不同... 为探究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对锥栗果园酸性土壤环境的改良效果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福建省建瓯市某锥栗园为研究对象,设置施入土壤改良剂0(CK)、373.13(A)、746.27(B)、1119.40(C)和1492.54 kg·hm^(−2)(D)5个浓度梯度,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施用量对锥栗园土壤pH和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钙、镁、钾、硅)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D组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中镁、硅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5.3%、33.6%。B组显著提高了21~40 cm土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硅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71.9%、52.4%、41.4%、23.1%;D组显著提高了21~40 cm土层中有机质、钾和硅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03.1%、54.8%、35.9%,同时pH值上升,有效改良土壤酸性环境。B组显著提高了41~60 cm土层中全氮、全磷、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上升了93.5%、41.7%、440.5%;D组显著提高了41~60 cm土层中有机质、全磷的含量,分别上升了297.3%、200%。不同浓度的酸性改良剂对锥栗土壤养分含量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综合考虑土壤改良剂最适宜施加量为1492.5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园 酸性土壤改良剂 土壤ph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环境因子对安徽省土壤pH时空异质性影响
13
作者 李欣雨 赵明松 +2 位作者 谷欣逾 姜宗德 祁奥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53-59,共7页
研究基于1980、2010、2021年安徽省的土壤和环境数据,从地形、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方面选取了与土壤pH值相关的10个环境因子,运用GTWR模型探讨了安徽省pH值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安徽省1980、2010、2021年土壤pH值的... 研究基于1980、2010、2021年安徽省的土壤和环境数据,从地形、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方面选取了与土壤pH值相关的10个环境因子,运用GTWR模型探讨了安徽省pH值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安徽省1980、2010、2021年土壤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40、6.35、5.84,总体上存在酸化趋势,且呈现南酸北碱的空间分布特征。(2)各环境因子对土壤pH值的作用表现出时空异质性。1980、2010、2021年对土壤pH值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春季平均温度、秋季平均降水量、春季平均温度。(3)总体而言,1980—2021年10个环境因子中对安徽省pH值正向作用的因子为地形湿度指数、多尺度山谷平坦指数、多尺度山脊平坦指数和夜间灯光数据,负向作用的因子为海拔、坡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归一化植被指数、春季平均温度、秋季平均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WR模型 土壤ph 土壤酸化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沙县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钰 徐泽 +3 位作者 阳冬秀 张丹 苏翔 吴海勇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37-40,共4页
为了解长沙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丰缺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采集了长沙县2 118份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了不同母岩母质、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沙县耕地土壤主... 为了解长沙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丰缺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采集了长沙县2 118份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了不同母岩母质、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沙县耕地土壤主要以微酸性为主,其中部和北部耕地土壤酸性更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不同母岩母质中,除砂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呈酸性,其他类型的母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均呈弱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范围为27.2~38.3 g/kg;不同土壤质地中,轻壤的pH均值最高,为6.3,砂壤的pH均值最低,为5.5,有机质含量排序为轻壤>砂壤>中壤>黏土>重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的pH值平均为5.92,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4.2 g/kg,旱地的pH平均值是5.89,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0.5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土壤有机质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长沙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冶炼企业土壤重金属污染与pH分布特征分析
15
作者 周虹 王密 周学峰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2期79-81,84,共4页
土壤p H值是土壤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最能直观反映土壤污染变化且最易测得的参数。本文以某铅锡冶炼企业地块为例,通过对地块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土壤重金属与p H分布特征。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阶段共布设159点位,采集样品1 049个。调... 土壤p H值是土壤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最能直观反映土壤污染变化且最易测得的参数。本文以某铅锡冶炼企业地块为例,通过对地块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土壤重金属与p H分布特征。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阶段共布设159点位,采集样品1 049个。调查结果表明,地块超筛选值指标有铅、镉、砷、锌、锑、铊,其中砷在不同浓度段超标率均占比最大。pH多数为酸性及以下,部分出现强碱性的碱化现象。土壤pH与超筛选值重金属指标含量大致成正相关,随着p H的升高,重金属含量超筛选值占比增加,且浓度升高;不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超筛选值占比排序为砷>镉>铅。本实例可为同类型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污染 ph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68
16
作者 蔡泽江 孙楠 +3 位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黄晶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kg/hm2,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下降24-210kg/hm2;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01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ph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pH对硝酸根还原过程中N_2O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封克 王子波 +2 位作者 王小治 张素玲 汪晓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86,共6页
采用氢氧化钠和盐酸将中性和碱性土壤分别分步调节成具有不同pH的系列土壤 ,加入等量硝态氮后 ,在添加易有效碳源葡萄糖和不添加葡萄糖的厌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的N2 O和N2 产生速率。结果表明 ,不加碳源培养 2 4h后 ,... 采用氢氧化钠和盐酸将中性和碱性土壤分别分步调节成具有不同pH的系列土壤 ,加入等量硝态氮后 ,在添加易有效碳源葡萄糖和不添加葡萄糖的厌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的N2 O和N2 产生速率。结果表明 ,不加碳源培养 2 4h后 ,原中性土壤系列中N2 O的最大产生速率位于pH 5 2 5左右 ,碱性土壤系列的该值位于 5 90左右 ;加入葡萄糖后 ,中性土壤系列中最大N2 O产生速率的pH值不变 ,但产生N2 最大速率的pH已提高至 6 50。而碱性土壤系列中N2 O产生最大速率时的pH值已移至 6 90处 ,即碳源的加入对产生N2 O所需的最佳pH有所提高。试验还显示 ,酸性条件可提高总还原气体中N2 O所占的比例 ,但就N2 O产生速率的绝对值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ph 硝酸根 还原过程 N2O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土壤活性锰与pH、Eh关系及其生物反应 被引量:27
18
作者 刘鑫 朱端卫 +2 位作者 雷宏军 耿明建 周文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7-323,共7页
以灰潮土为对照研究了湖北省 3种有代表性的酸性土壤在盆栽条件下 ,不同酸化处理土壤pH、Eh与活性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供试的棕红壤和黄棕壤酸化后 ,在盆栽油菜生长的前 70d内 ,土壤交换性锰含量增加 ,土壤交换性锰与碳酸盐结... 以灰潮土为对照研究了湖北省 3种有代表性的酸性土壤在盆栽条件下 ,不同酸化处理土壤pH、Eh与活性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供试的棕红壤和黄棕壤酸化后 ,在盆栽油菜生长的前 70d内 ,土壤交换性锰含量增加 ,土壤交换性锰与碳酸盐结合态锰呈一定负相关 ,且交换性锰含量增加明显滞后于碳酸盐结合态锰的增加 ;30~90d内 ,碳酸盐结合态锰与易还原性锰呈一定正相关。虽然土壤pH和Eh在作物生长季节不断变化 ,但其 pe +pH仍维持不变。土壤 pH、Eh与交换性锰的关系能较好地反映土壤锰的转化机制 ,在进一步酸化时 ,供试的棕红壤MnO2 Mn2 + 电对是该土壤锰化合物变化的主要形式 ,MnO2 是变化过程的电子受体。供试的黄棕壤则以MnOOH MnO电对为其锰化合物氧化还原的主要形式 ,土壤酸化对其锰电对电位的影响没有直接引起Mn2 + 的变化 ;Mn2 +的增加可能是MnO在该过程中进一步溶解所致。试验结果还表明 ,油菜体内的锰铁比随锰中毒程度的加强而急剧增加 ,这一趋势远高于土壤锰铁比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活性锰 ph EH 生物反应 灰潮土 动态变化 生长季节 作物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土脱盐过程中pH变化及碱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71
19
作者 陈巍 陈邦本 沈其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21-528,共8页
对滨海重盐土室内淋洗模拟脱盐过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盐量的下降,Na+、Cl-、SO4-2、Mg2+、Ca2+和K+的绝对含量都逐渐减少,HCO3-逐渐增加;Cl-和Na+的相对含量逐渐下降,而SO4-2、Mg... 对滨海重盐土室内淋洗模拟脱盐过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盐量的下降,Na+、Cl-、SO4-2、Mg2+、Ca2+和K+的绝对含量都逐渐减少,HCO3-逐渐增加;Cl-和Na+的相对含量逐渐下降,而SO4-2、Mg2+、K+特别是Ca2+、HCO3-;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当含盐量降至 1g/ kg以下时结果更加明显。由于各离子的迁移能力不同,导致土壤的盐分化学类型由Cl-Na向HCO3一Ca转化。淋洗试验中淋洗液的盐分化学类型变化滞后于土样。pH值在整个脱盐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pH值下降时的土壤含盐量在小于1g/ kg范围。在 pH值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中,Ca2+含量是先下降后上升,而HCO3-;含量是先上升后下降,残余碳酸钠(RSC)的变化趋势也与HCO3=一样,土壤pH值与可溶性Ca2+含量呈互为增减的关系。钠吸附比(SAR)和土壤碱化度(ESP)在整个脱盐过程中始终下降。 pH值上升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脱盐导致Ca2+淋失,相应提高了HCO3-含量所致,而非交换性Na+水解的结果。滨海盐土脱盐同时脱碱,不会发生碱化现象。淋洗试验盐渍性状变化过程基本反映了实际条件下滨海盐土脱盐过程盐渍性状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土 ph 碱化 脱盐过值 土壤离子含量 海涂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pH的关系 被引量:27
20
作者 郭志华 张莉 +4 位作者 郭彦茹 文菀玉 曹萌 郭菊兰 李志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5,共8页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研究我国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离文昌河河口和海洋的距离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及土壤有机碳与pH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取样区域内,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分布深;近河口各样地土壤pH为4.9~6.2,远河口各...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研究我国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离文昌河河口和海洋的距离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及土壤有机碳与pH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取样区域内,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分布深;近河口各样地土壤pH为4.9~6.2,远河口各样地土壤pH为7.9~8.5;近河口红树林土壤厚度在85 cm以上,取样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1±1.08)^(66.2±5.17)g·kg-1,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60~70 cm处有机碳含量达到最高;在水平方向上,近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0~80 cm)随离海洋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近海、中间、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依次为(36.76±3.04),(35.12±3.78)和(17.20±1.56)g·kg-1;近河口红树林近海和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显著(P<0.05);近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与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和帕劳地区的红树林一致;远河口红树林湿地土壤平均厚度约60 cm,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为(8.35±0.94)^(38.3±2.53)g·kg-1,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且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双峰递减型,在40 cm处有另一峰值;在水平方向上,远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0~60 cm)随离海洋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远河口红树林在近海、中间、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22.12±2.57,14.83±1.01和13.18±1.20 g·kg-1,且近海和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pH均显著负相关(P<0.05),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有机碳分布 土壤ph 清澜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