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biochar in soil:Characterizations,interaction with pollutants,and transformation
1
作者 ZHANG Xiu-xiu NAN Hong-yan +2 位作者 LIU Gong-gang SHOW Pau-Loke WANG Chong-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1期122-148,共27页
Biocha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BCDOM),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biochar,plays a vital role in regulating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during biochar application.However,the influenc... Biocha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BCDOM),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biochar,plays a vital role in regulating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during biochar application.However,the influence of BCDOM on soil organisms has not been clearly explained.Hence,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the factors affecting BCDO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soil substances including organic pollutants,heavy metals,and microorganisms.Results displayed that the quantity of BCDOM ranges from 0.17 to 37.03 mg/g,which was influenced by feedstock,preparation methods of biochar,and extraction methods.With the decrease in lignin content of feedstocks,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and acidity of extraction solution,the content of BCDOM increased.Through complexation and adsorption,protein-like components in BCDOM interact with heavy metals,promoting the adsorption and immobilization of heavy metals onto biochar.Furthermore,BCDOM enhances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by biochar throughπ−πinteractions,hydrogen bonding,and redox processes.More importantly,BCDOM promotes plant growth by enhancing microbial activities,providing nutrients,and improving soil properties.However,the transport and fate of BCDOM in soil 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and more researches are neede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BCDOM and soil 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heavy metals organic contaminants 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米槠、杉木土壤DOM浓度和光谱特征差异及其对短期增温的响应
2
作者 黄煖 王海珍 +3 位作者 杨智杰 林伟盛 钟羡芳 郭剑芬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为揭示不同树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根箱增温法,选取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植物幼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C)、杉木(Cunninghamia lanc... 为揭示不同树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根箱增温法,选取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植物幼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C)、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为研究对象,设置未种树作为对照处理,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探究短期增温对种植米槠、杉木土壤DOM浓度和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种植不同树种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杉木处理显著高于米槠和未种树处理;树种对根箱土壤DOM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luI)、生物源指数(Biological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均无显著影响,但米槠根箱土壤DOM芳香性(SUVA254)、疏水性(SUVA260)均高于杉木根箱和未种树处理;②短期增温对种植不同树种根箱土壤DOC含量无显著影响,也未显著影响DOM的SUVA254、SUVA260、分子量大小(SUVA280)、BIX和HIX,但短期增温显著增加了种树根箱土壤DOM的FluI、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的相对贡献率;③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均表明,增温通过调节根系生长、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DOM浓度及光谱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不同树种土壤DOM浓度及光谱特征对短期增温响应不明显,但短期增温后种植米槠、杉木土壤的DOM结构复杂性降低,微生物活动代谢来源增加。本研究可为理解亚热带区域森林土壤DOM的含量及组成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增温 可溶性有机质 树种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系统膜浓缩与分盐过程中DOM的赋存与迁移特征解析
3
作者 徐远豪 刘睿 +5 位作者 焦建业 顾清清 郑利兵 赵鹏飞 付志雄 魏源送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5-1288,共14页
溶解性有机物(DOM)对废水零排放(ZLD)效能与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ZLD系统的DOM,特别是分子学组成与信息的关注和认识仍较少。本研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解构实际煤化工废水ZLD系... 溶解性有机物(DOM)对废水零排放(ZLD)效能与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ZLD系统的DOM,特别是分子学组成与信息的关注和认识仍较少。本研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解构实际煤化工废水ZLD系统中废水的DOM组成和分子特征,并揭示膜浓缩与分盐过程DOM的赋存与迁移特征。结果表明:①煤化工废水ZLD系统进水的DOM主要为木质素、稠环芳烃、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等;预处理阶段主要去除高不饱和度和芳香性的大分子蛋白和木质素类物质。反渗透(RO)浓水中DOM的质荷比(m/zw)、等效双键当量(DBEw)与芳香性指数(AImodw)升高,表明RO优先截留此类大分子量的不饱和的高芳香性物质。RO产水存在小分子蛋白类、脂类和小分子的木质素等物质,揭示了膜表面的微生物污染。②纳滤(NF)分盐阶段,进水中含有蛋白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和腐殖质,同时高盐度下的膜孔溶胀效应导致DOM截留率较低,故产水中仍有少部分的蛋白和腐殖质。③膜污染层中DOM主要是低不饱和度与芳香性的脂类、蛋白、不饱和烃类及少量木质素,其DOM的分子特性与水样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预处理针对DOM去除效果有限,DOM的截留主要依靠RO,RO优先去除高芳香性大分子物质,但产水中仍有部分的小分子蛋白、饱和的脂类和蛋白质吸附沉积在RO膜表面,研究可为ZLD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规律的认识与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废水 零排放 溶解性有机物(dom)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不同林分土壤DOM光谱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4
作者 孟永霞 李鹏 +3 位作者 肖列 张超雅 杨殊桐 刘家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73,共6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反映土壤碳循环及养分循环的重要参数。描述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DOM成分及组成对理解森林碳循环过程尤为重要。采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EM)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子午岭林区油松林(YS)...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反映土壤碳循环及养分循环的重要参数。描述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DOM成分及组成对理解森林碳循环过程尤为重要。采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EM)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子午岭林区油松林(YS)和麻栎林(ML)在不同土壤深0~20、20~60及60~100 cm下DOM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L林地溶解有机碳(DOC)平均含量较高,YS林地较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有显著变化。采用PARAFAC鉴定出4种荧光组分,其中C1和C2为类腐殖酸荧光组分,主要集中在0~20 cm,而C3和C4为类蛋白质荧光组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占比增大。荧光参数指标表明,0~20 cm的DOM来源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而60~100 cm主要以微生物活动等引起的自生源为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2种林分DOC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的相关性,YS土壤中DOC与TN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在ML土壤中,DOC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PM)结果表明,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既可以独立主导DOM,又可以共同作用影响DOM。此结果有助于了解子午岭林区油松和麻栎林地土壤DOM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溶解性有机质 土壤剖面 平行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DOM对N_(2)O生成的影响
5
作者 姜慧琪 于沛涵 +5 位作者 胡振 任延刚 郝泽育 韩珂 薛晨阳 王金鹤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9-1877,共9页
采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法(3D EEMs-PARAFAC)解析了厌氧-缺氧-好氧(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DOM特征,并对各工艺单元生成的N_(2)O进行了定量分析,之后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二者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响应预测.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DOM主... 采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法(3D EEMs-PARAFAC)解析了厌氧-缺氧-好氧(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DOM特征,并对各工艺单元生成的N_(2)O进行了定量分析,之后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二者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响应预测.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DOM主要包含类色氨酸C1,类富里酸C2,类腐殖酸C3和类酪氨酸C4四种组分,并以C1和C4为主,且各组分含量沿污水处理流程逐渐降低,易生物降解的C1和C4的去除速率明显高于C2和C3.N_(2)O排放是直接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处理单元N_(2)O生成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好氧池、辐流沉淀池、缺氧池、厌氧池、细格栅、钟式沉砂池.Shapley Additive ex Planation(SHAP)分析表明,C1和C2对N_(2)O生成影响较大,而C3和C4几乎没有影响,其中C1对N_(2)O的生成表现出促进作用,C2则不利于N_(2)O的生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能够利用易生物降解有机物进行反硝化的Methylotenera和Terrimonas是污水处理厂内的优势菌属.本研究揭示了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N_(2)O生成对不同DOM组分的差异性响应,并为完善当前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优化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氧化亚氮 溶解性有机物 厌氧-缺氧-好氧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土壤DOM的结构组成及其对Cu(Ⅱ)的络合能力
6
作者 左强 马双龙 +5 位作者 王竞侦 高博强 宋佳 唐晓丹 化党领 黄岩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8,共11页
在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污染问题日渐加剧的背景下,该文为研究酸化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结构组成及其对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在淮河上游丘陵平原地区选取3处不同酸化程度的黄褐土开展试验,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三... 在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污染问题日渐加剧的背景下,该文为研究酸化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结构组成及其对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在淮河上游丘陵平原地区选取3处不同酸化程度的黄褐土开展试验,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平行因子分析法,并结合荧光淬灭滴定实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化程度的增加,DOM的分子量和芳香性逐渐下降,有更多的内源性DOM浸出,而DOM的腐殖化程度和稳定性则变化不大。随着Cu(Ⅱ)浓度的增加,DOM的羧基官能团减少,可能与部分蛋白质变性有关。土壤酸化增加会导致DOM与Cu(Ⅱ)的络合顺序发生变化,其中羧基为Cu(Ⅱ)络合反应的主要官能团。DOM与Cu(Ⅱ)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土壤酸化条件下重金属离子的环境行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并为改良酸化土壤和控制重金属污染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土壤 溶解性有机质 重金属 络合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曝气梯度对腐殖土中DOM的释放影响
7
作者 陈毅强 蒋栩 +1 位作者 侯俊 苗令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5-1473,共9页
为探讨不同曝气梯度对腐殖土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释放的影响,以揭示腐殖土释碳性能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设置无曝气,低曝气,中曝气和高曝气4种梯度,开展600h的释碳实验,利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 为探讨不同曝气梯度对腐殖土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释放的影响,以揭示腐殖土释碳性能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设置无曝气,低曝气,中曝气和高曝气4种梯度,开展600h的释碳实验,利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及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检测各时间点的释碳量及DOM组分变化.结果显示:曝气强度显著影响腐殖土的释碳量及周期,在中曝气量之前释碳量随曝气强度增加而增加,超过中曝气量后反而减少.曝气因素对芳香蛋白类物质I(C1)与富里酸物质(C3)的释放起到了促进效果,但是对这两种组分的促进强度与效果存在差异,曝气因素对芳香蛋白类物质Ⅱ(C2)与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C4)的释放起到了抑制效果,并且对这两种组分的抑制效果与强度同样存在差异.紫外-可见光吸收分析表明,腐殖土释碳过程中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随时间增加.在600h的试验周期内,腐殖土释碳周期约为248h,较高的曝气强度有助于提高DOM的微生物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土 溶解性有机物 曝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鸡啼门水道汛期污染溯源:基于水质变化及DOM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枫 许伟宁 +4 位作者 陈灿林 陈海燕 刘东萍 于会彬 宋永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87-2697,共11页
鸡啼门作为珠江八大口门之一,是珠江三角洲陆域污染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通道,其水质对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鸡啼门水道承担区域泄洪纳潮功能,具有典型的汛期强径流、枯水期强潮流水文特征,开展汛期污染溯源对精准识别陆域污染... 鸡啼门作为珠江八大口门之一,是珠江三角洲陆域污染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通道,其水质对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鸡啼门水道承担区域泄洪纳潮功能,具有典型的汛期强径流、枯水期强潮流水文特征,开展汛期污染溯源对精准识别陆域污染、实现精细化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2年汛期采集鸡啼门水道干支流样品,开展常规水质参数和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特征分析,追溯、解析水体污染来源及过程,识别重点污染区域。结果表明:①鸡啼门水道干流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但各项参数随流向波动。上游河段自净能力较强,下游受支流汇入影响,总氮(TN)、氨氮(NH_(3)-N)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支流水质整体较差,流经居民区和水产养殖区的环形支流TN、NH_(3)-N和总磷(TP)浓度较高。②DOM特征分析显示,干流水体DOM荧光组分以类酪氨酸、类富里酸和降解中间体为主,M1~M3和M4~M6采样点所处河段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M2、M5和M6采样点附近有较大污染源汇入,为污染排放热点区域。支流DOM荧光强度是干流的9.5倍,类蛋白物质与陆源腐殖质是主要贡献者。③荧光指数分析及多参数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干流DOM荧光组分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而支流则兼具陆源和自生源输入特征。结合水质常规参数分析,识别出支流T5、T7采样点呈现生活污水污染特征,支流T14、T16采样点呈现养殖废水污染特征,T2、T4、T10环形支流上多个采样点受闸控影响呈现自生源污染特征。研究显示,鸡啼门水道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并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织,支流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干流。建议围绕溯源识别的重点污染区域,采取针对性治理与监管措施,加强生活污水与养殖废水污染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啼门水道 溶解性有机质(dom) 荧光特征 污染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V-Vis和EEM-PARAFAC的草海沉积物DOM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龙云川 王龙燕 +1 位作者 胡菁 蒋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98-2709,共12页
为揭示高原湿地贵州草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不同水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析贵州草海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DOM含量、分子性质、来源及荧光组... 为揭示高原湿地贵州草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不同水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析贵州草海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DOM含量、分子性质、来源及荧光组分。结果表明:①草海沉积物中DOM含量为0.79~5.14 mg/g,包含类蛋白(C1)和类腐殖质(C2)两种荧光组分,其中C1为优势组分,其平均荧光强度占比为78.01%。DOM以弱腐殖化特征的富里酸类物质为主,呈现内源为主、陆源为辅的混合来源特征,生物可利用性较高。②除DOM自生源特性外,丰水期沉积物DOM含量、相对浓度、腐殖化程度、芳香度、官能团数均低于枯水期。枯水期各组分的高荧光强度值出现在草海湖心区域及东北区域,可能与草海湖泊地形及北部城市人类活动有关;丰水期C2组分在南部湖滨区域聚集,可能与草海南部农业径流相关。③相关性分析、共现网络分析及Mantel test分析表明,TOC含量、TP含量及CAT酶活性均与DOM组分呈显著相关,人类活动及微生物作用介导着枯水期DOM特征,丰水期DOM来源可能还受风浪扰动、光降解等更多因素影响。研究显示,草海沉积物DOM以类蛋白组分为主、呈弱腐殖化特征、可生化利用性好,需警惕水华暴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dom) 紫外可见光谱 分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过程中DOM的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世杰 吴蔓莉 +2 位作者 徐会宁 康浩轩 严子浩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79-2589,共11页
堆肥是废弃菌菇棒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而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变化特征对探究堆肥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探究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过程中DOM的光谱特征及废弃菌菇棒的腐殖化过程,采用紫... 堆肥是废弃菌菇棒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而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变化特征对探究堆肥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探究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过程中DOM的光谱特征及废弃菌菇棒的腐殖化过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FS),对堆体中DOM的结构与组成变化进行研究。UV-Vis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DOM的不饱和度和芳构化程度增强;紫外光谱特征参数SUVA254、SUVA269和SUVA280增大,E250/E365值(250和365 nm处吸光度的比值)降低,说明堆肥中木质素类物质被分解转化为芳香化合物,芳香化程度加深,且DOM分子量增加;E253/E203(253和203 nm处吸光度的比值)和A240~400(240~400 nm范围内紫外光谱的积分面积)增大表明DOM苯环上脂肪链被氧化分解,产生了羟基、羰基等官能团,使得分子缩聚程度及腐殖化程度加深。FTIR结果表明,DOM中脂肪族类和多糖类物质逐渐减少,芳香族类物质含量增加。发射荧光光谱418 nm处的荧光峰表明初始物料中含有大量结构相对复杂的类腐殖物质;334和418 nm处的荧光峰红移至428 nm附近,说明结构简单的物质不断被分解利用,芳香基团进一步缩合,形成共轭程度高、结构更复杂的类腐殖质物质。同步荧光光谱中蛋白质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PLR)降低了42.1%,富里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FLR)和胡敏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HLR)分别增加14.0%和152.3%,说明类蛋白质物质和单芳香族化合物不断被分解利用,而类胡敏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不断形成,同时存在富里酸类物质向更稳定的胡敏酸类物质转化的过程。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将DOM解析为类富里酸(C1)、类胡敏酸(C2)和类蛋白物质(C3)三类组分。与堆肥初期相比,堆肥结束时C1和C2组分占比分别增加22.42%和126.91%,C3组分占比降低73.32%,且C1和C2组分占比之和达90.04%,表明类蛋白物质含量降低,类腐殖物质显著增加,最终成为DOM的主要成分。研究显示,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DOM的芳香化和腐殖化程度随堆肥的进行逐渐加深,且主要发生在堆肥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菌菇棒 牛粪 溶解性有机物(dom) 堆肥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DOM组成与有机碳收支对江湖水力连通的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庄奔 李冰 +2 位作者 郭燕妮 周永强 谷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6-1475,共10页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通江湖泊之一,为探究洞庭湖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DOC)收支与江湖水力连通间的内在关联,于2018年5月、7月、9月和11月在洞庭湖湘、资、沅、澧4支流和长江荆南松滋、虎渡、藕池3个入湖口以及洞庭湖出湖口城陵矶采...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通江湖泊之一,为探究洞庭湖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DOC)收支与江湖水力连通间的内在关联,于2018年5月、7月、9月和11月在洞庭湖湘、资、沅、澧4支流和长江荆南松滋、虎渡、藕池3个入湖口以及洞庭湖出湖口城陵矶采集水样,并探究洞庭湖流域DOM的组成分异特征及其对江湖水力连通的响应.结果表明,入湖河流和城陵矶DOM吸收系数a254和陆源类腐殖酸组分C1在7月最高.DOC由入湖口(2.4±1.3mg)/L下降至出湖口(2.1±0.3)mg/L,而a254由入湖口(9.7±2.2)m^(-1)上升至出湖口(10.1±1.7)m^(-1).微生物培养前的DOC浓度为(2.4±1.0)mg/L,微生物降解后的DOC浓度为(2.1±0.9mg)/L,DOC的微生物活性,即BDOC最高值出现在澧水为50.3%.5月、7月、9月和11月入湖的DOC通量分别为(63.7±43.6)×10^(3)t,(60.1±7.3)×10^(3)t,(27.6±3.6)×10^(3)t,(31.9±13.9)×10^(3)t.洞庭湖因自身水力滞留时间短,导致DOM在湖内运移过程中较少被降解,全湖DOM来源组成受流域不同季节来水条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dom) 洞庭湖 水力联系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反硝化及DOM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砚涛 苏培兴 +3 位作者 张代钧 袁淑培 张峻通 刘寅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70-3279,共10页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N)平均浓度分别为31.32,28.63和19.23mg/kg,均高于落干期.在淹水期,与高海拔区域土壤中硝酸盐氮(NO_(3)^(-)-N)平均浓度相比,低海拔土壤中NO_(3)^(-)-N平均浓度分别增大了46.91%(镇安镇)、37.89%(涪陵区)和29.69%(鱼嘴镇).在淹水期,土壤有机质(SOM)平均浓度随着海拔高程的降低而降低,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分别从109.16,80.93和82.61mg/kg降至65.63,64.53,53.41mg/kg.土壤中NH_(4)^(+)-N和NO_(3)^(-)-N的含量与现场反硝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提供充足的碳(C)和氮(N)营养元素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表现出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在由DOM驱动的反硝化实验中,DOM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3),N2O累积量符合Logistic模型(R^(2)>0.97).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中,反硝化功能微生物主要是Bacillus和Comamonadaceae,其丰度变化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消落带 土壤反硝化 溶解性有机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小型闸控入海河流DOM特征及藻源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丹 范中亚 +5 位作者 罗千里 贾政博 陈钢 赵长进 曾凡棠 黄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922,共12页
本研究以华南地区中小型闸控入海河流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三河)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逐月持续监测三河DOM特征,探讨DOM浓度时空分布、来源和藻类大量增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溶解有机碳(DOC)占总有机碳(TOC)比例分... 本研究以华南地区中小型闸控入海河流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三河)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逐月持续监测三河DOM特征,探讨DOM浓度时空分布、来源和藻类大量增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溶解有机碳(DOC)占总有机碳(TOC)比例分别为78.6%、81.3%和67.2%,DOC为三河有机碳主要存在形式;三河DOC年均浓度分别为2.6,4.3和5.1mg/L,低于世界河流平均浓度但高于华南地区大型河流.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三河DOM具有陆源内源双重特征,内源贡献更明显.利用吸光特征量化藻源DOC贡献,三河藻源DOC浓度分别为1.2,1.8和2.2mg/L,藻源DOC占比分别为49.6%、42.6%和48.0%,进一步表明藻类内源是三河DOM主要来源.平行因子解析出3种类蛋白组分和2种类腐殖质组分,其中,受藻类异常增殖影响,表征内源类蛋白组分C1和C3总荧光强度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表征来自陆源类腐殖质组分C2和C4总荧光强度呈练江>东溪河>黄江河.因此,藻类大量增殖是三河DOC浓度高于华南地区大型河流、枯水期类蛋白组分C1和C3显著高于丰水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源输入及河流理化参数,包括降雨、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以及人为干扰(闸控调度)共同影响三河DOM浓度和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质(dom) 闸控入海河流 藻类增殖 吸光特性 三维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氮磷输入对泥炭地DOM结构复杂性的影响
14
作者 朱晓艳 卢禹晗 +4 位作者 武忠 董向前 王琪琛 柳钟惠 路永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07-6816,共10页
通过对兴凯湖长期N、P添加平台设置不同浓度的处理,分析DOM的浓度和光谱学特征,来探究外源N、P及其交互效应对泥炭地DOM结构复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N、P输入没有显著改变DOM的浓度,但DOM的芳香化程度在高氮(N_((2)))、低磷(P_((... 通过对兴凯湖长期N、P添加平台设置不同浓度的处理,分析DOM的浓度和光谱学特征,来探究外源N、P及其交互效应对泥炭地DOM结构复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N、P输入没有显著改变DOM的浓度,但DOM的芳香化程度在高氮(N_((2)))、低磷(P_((1)))以及NP交互效应下显著提高了58.5%~82.9%.此外,高磷(P_((2)))和低氮高磷(N_((1))P_((2)))处理增加了DOM的内源输入.DOM的荧光组分主要以类腐殖质物质和类蛋白质物质为主,单独N、P处理提高了类蛋白质含量,而NP交互效应增加了类腐殖质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外源N、P输入会通过刺激植物生长以及促进微生物活性来增加DOM的结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外源氮磷输入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 抗分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OM光谱特征的泥页岩产气特征评价
15
作者 郑晓璇 田继先 +4 位作者 田聪 蒋峥文 杨磊 贺秋芳 薛红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泥页岩中可溶有机质(DOM)组成和可降解性是影响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开发简便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官能团特征和微生物活性等,可为泥页岩生物气田产气机制分析提供关键的基础信息。采集了柴达木盆地涩探1井1219~1309 m... 泥页岩中可溶有机质(DOM)组成和可降解性是影响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开发简便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官能团特征和微生物活性等,可为泥页岩生物气田产气机制分析提供关键的基础信息。采集了柴达木盆地涩探1井1219~1309 m泥质岩心,基于有色可溶有机质(CDOM)的三维荧光(E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分析了可溶有机质的组分、官能团特征和易降解程度,了解了产甲烷菌可利用底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涩探1井岩心有机质以易降解的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1和C3为主,占比70.54%;荧光组分、荧光参数HIX、BIX和吸光系数E_(253)/E_(203)、SUVA_(254)共同指示1219~1222 m和1285~1301 m2个层位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芳香性较弱,为潜在的产气活跃层位。研究表明CDOM光谱可以作为分析泥页岩可溶有机质特征的有效方法,其结果反映了产甲烷菌可利用底物和微生物活性等特征,为烃源层系内生物产气预测提供有效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可溶有机质(dom) Cdom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柴达木盆地 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对生菜生育期土壤剖面DOM分布的影响
16
作者 潘红卫 陈惠茹 +4 位作者 史利利 雷宏军 王逸飞 孔海康 杨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83-2691,共9页
施用有机肥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研究不同来源有机肥施加下土壤剖面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优化有机肥利用及进一步了解DOM环境行为。采用二维相关光谱(2DCOS)等方法,研究施加不同来源有机肥(猪粪、鸡粪、... 施用有机肥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研究不同来源有机肥施加下土壤剖面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优化有机肥利用及进一步了解DOM环境行为。采用二维相关光谱(2DCOS)等方法,研究施加不同来源有机肥(猪粪、鸡粪、羊粪、牛粪和沼渣)对土壤剖面DOM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肥还田主要影响土壤DOM的相对含量及组分构成。施加不同来源有机肥后,土壤中DOM相对含量始终大于对照(CK)处理,其中0~10cm土层DOM相对含量影响最大,平均增加14.67g·kg-1。不同类型有机肥对增加剖面DOM有一定差异,其中鸡粪有机肥对剖面DOM增加影响最大,增加了21.42%。有机肥的施加主要提高了类酪氨酸组分(C4)的相对含量,对10~20cm土层C4相对含量的影响最大,平均增加4.12%,其中羊粪和沼渣有机肥影响最大,分别增加了7.80%、7.89%。2D-COS分析显示,不同来源有机肥施用对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蛋白质组分(295nm、315nm)影响最大,CK、鸡粪有机肥处理主要影响的是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其他处理最先响应的是类蛋白质组分;不同来源有机肥施用下,腐殖化指数HIX和Fn(330)、Fn(280)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HIX和Fn(330)、Fn(280)的变化随有机肥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牛粪有机肥对HIX和Fn(330)影响最大,羊粪有机肥对Fn(280)影响最大。生物指数BIX和新鲜度指数β∶α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其中沼渣的影响最显著,但荧光指数FI并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来源有机肥 dom 土壤剖面分布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二维相关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湿地草海不同覆被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17
作者 龙云川 蒋娟 +1 位作者 胡菁 万合锋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6-906,共11页
土地覆被类型差异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探究高原湿地不同覆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 土地覆被类型差异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探究高原湿地不同覆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及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解析草海湿地林地、耕地、草地、灌丛和滩涂等5种覆被土壤DOM的组成及特征。结果表明:①草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1.11±10.58)g/kg,DOM含量为0.37~1.02 g/kg。DOM以植物源等陆源输入为主,呈弱腐殖化、较强自生源特征。土壤DOM共解析出3种组分,即类富里酸(C1)、陆源类腐殖质(C2)和类蛋白(C3)。②土地覆被类型影响土壤DOM特征,滩涂和灌丛土壤中C1组分占优势,林地和耕地土壤中C2组分相对占优,草地土壤中以C3组分为主。不同覆被土壤中DOM含量表现为滩涂>灌丛>耕地>草地>林地,林地土壤中DOM含量最低;耕地和草地土壤中DOM呈现较低的芳香化程度,滩涂和灌丛土壤中则有较高的芳香性,且DOM光谱参数呈表聚性。③共现网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C1组分与陆源输入密切相关,C2和C3组分与微生物活动联系紧密。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分析(VPA)表明,pH和总氮(TN)浓度是影响草海湿地土壤DOM光谱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显示,高原湿地不同土地覆被通过植物资源输入、微生物转化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对土壤DOM组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pH和TN浓度是关键环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高原湿地 紫外-可见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混施对盐碱土壤改良与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萌 李大智 +2 位作者 马建 宋俏博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0-451,共12页
通过盐碱土菠菜盆栽实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混施对盐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特征的影响,并明确其改良效果。实验共设置对照(CK)、单施秸秆(S)、单施生物炭(B)、秸秆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SHA)、生物炭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BHA)5个... 通过盐碱土菠菜盆栽实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混施对盐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特征的影响,并明确其改良效果。实验共设置对照(CK)、单施秸秆(S)、单施生物炭(B)、秸秆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SHA)、生物炭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BHA)5个处理,同时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进行DOM荧光特征表征,解析菠菜产量、土壤养分与荧光组分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相比有机物料单施,有机物料混施对提高菠菜产量、缓解土壤盐碱效果更好,SHA、BHA处理菠菜产量较CK分别增加159.2%、81.6%,施用有机物料的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显著增加66.3%~70.2%,实验结束时SHA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4.8 g·kg^(-1);SHA处理主要通过增加盐碱土DOM中腐殖类物质和色氨酸组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研究表明,活性有机物料与腐殖类物质组合施用更有利于盐碱土壤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壤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 秸秆 生物炭 尾菜水热裂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及其与Cd^(2+)络合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以豪 倪才英 +2 位作者 黎衍亮 肖罗长 简敏菲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尚未清晰。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二维相关分析、修正型Stern-Volmer络合反应模型等方法,以稻虾种养(RS)和水稻单作(CK)两种模式作为试验对象,对稻田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S与CK土壤DOM组分相似,包括一个色氨酸物质组分(C1)和三个类腐殖质组分(C2、C3、C4),相比CK,RS的C2和C4比例低,C3比例较高,C1差异不显著;紫外吸光度CK较RS高,吸收峰位于200~230 nm;同步荧光和二维相关分析表明,两种稻田系统土壤DOM荧光强度随Cd^(2+)增加而发生变化,但不同模式土壤DOM与Cd^(2+)的络合顺序不同,RS土壤DOM与Cd^(2+)发生络合作用的顺序依次为腐殖质(310 nm)、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而CK为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腐殖质(310 nm);络合反应模型表明稻田土壤DOM中色氨酸组分C1和富里酸组分C4与Cd^(2+)络合后发生了显著的荧光猝灭,且C1和C4的络合常数lgK值表现为RS>CK。上述结果表明,RS与CK的土壤DOM均以腐殖质为主,但二者组成比例不同,DOM中存在较多芳香结构,这影响了腐殖质DOM与Cd^(2+)的络合稳定性,种养同时也增强了色氨酸和富里酸DOM与Cd^(2+)的络合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稻田土壤Cd的污染机理研究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稻虾种养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DOM的来源、特性及流动 被引量:60
20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4 位作者 陈光水 陈银秀 于占源 董彬 刘东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47-558,共12页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已有研究表明 DOM在森林生态系统 C、N、P循环、成土作用、污染物迁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今后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研究应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 )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中 DOM源和汇 ;(2 )评价森林水文条件对 DOM释放与存留的调节作用 ;(3)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影响 ;(4)可溶性有机氮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可溶性有机磷 (DissolvedOrganic Phosphorus)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动态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物质 森林生态系统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