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锂体系中D401螯合树脂对Ca^(2+)、Mg^(2+)的吸附机理及行为
1
作者 杜金晶 马嘉艺 +5 位作者 李小鹏 王东博 冯笑 朱军 左恒 王斌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盐湖副产物粗制磷酸锂因杂质钙镁含量超标而无法充当合成磷酸铁锂的锂源,并且经过初步沉淀除杂后,杂质钙镁含量仍不达标,钙镁的去除难度随之增大。对此,本文模拟同等比例磷酸锂溶液体系,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401螯合树脂对其中的钙... 盐湖副产物粗制磷酸锂因杂质钙镁含量超标而无法充当合成磷酸铁锂的锂源,并且经过初步沉淀除杂后,杂质钙镁含量仍不达标,钙镁的去除难度随之增大。对此,本文模拟同等比例磷酸锂溶液体系,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401螯合树脂对其中的钙镁的吸附效果,发现D401螯合树脂对磷酸盐体系中的钙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可自发进行,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受微观颗粒内扩散和化学反应协同控制;当动态吸附溶液流速为12 BV/h时,钙镁去除率分别为66.67%、70.25%,锂损失率为1.22%,该研究对D401螯合树脂深度脱除磷酸锂中的钙镁杂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锂 等温吸附模型 吸附动力学 离子交换 除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基FeCa-ALE复合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机制
2
作者 王沛淦 李乐利 +5 位作者 谢颂专 宋冰冰 孔巧平 刘改革 麻微微 施雪卿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65-2373,共9页
磷酸盐的过度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环境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而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大的回收价值。为获得成本低廉、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有效回收废水中的磷酸盐,采用高温碳酸钠法从剩余污泥中提取类藻酸盐多聚物(alginate-... 磷酸盐的过度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环境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而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大的回收价值。为获得成本低廉、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有效回收废水中的磷酸盐,采用高温碳酸钠法从剩余污泥中提取类藻酸盐多聚物(alginate-like exopolymers,ALE),制备了FeCa-ALE水凝胶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FeCa-ALE微观形貌及官能团特性进行了分析。静态吸附实验表明,FeCa-ALE对磷酸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且p H为9时的最大吸附量为15.92mg/g。拟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很好地描述FeCa-ALE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说明该吸附过程以非均相化学吸附为主。在实际水环境条件下的吸附性能测试表明,绿色环保、易生物降解的FeCa-ALE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抗盐度抑制效应,可用于实际废水中磷酸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藻酸盐多聚物 磷酸盐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改性植物源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潘伟亮 李姣妮 +3 位作者 文泽宇 吴齐叶 敖良根 李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1,共6页
为处理含磷废水和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小麦秸秆制成生物炭,通过MgCl_(2)溶液对其进行浸渍改性,探究改性生物炭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为600℃,0.1 mol/L MgCl_(2)溶液改性得到的小麦秸秆生物炭(WS-0.1Mg-6... 为处理含磷废水和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小麦秸秆制成生物炭,通过MgCl_(2)溶液对其进行浸渍改性,探究改性生物炭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为600℃,0.1 mol/L MgCl_(2)溶液改性得到的小麦秸秆生物炭(WS-0.1Mg-600)在pH=7、初始磷酸盐浓度为10 mg/L时,对磷酸盐吸附效果最好;WS-Mg-600投加量为1.25 g/L时,对磷酸盐吸附量为(4.02±0.46)mg/g;WS-Mg-600吸附磷酸盐最佳pH为10。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及Langmuir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为单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磷酸盐 农业废弃物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珊瑚结构材料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月 卜岩枫 +3 位作者 孙庆业 汪维峰 黄栋 蔡晨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0,76,共6页
将建筑垃圾、废水泥浆再利用,合成复合珊瑚结构材料。利用XRF、BET、SEM、XRD、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通过表征实验和吸附等温实验分析其吸附机制。分别探究了固液比、振荡速度、接触时间、初始pH和溶液中磷的初始浓度对吸附量及吸附速率... 将建筑垃圾、废水泥浆再利用,合成复合珊瑚结构材料。利用XRF、BET、SEM、XRD、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通过表征实验和吸附等温实验分析其吸附机制。分别探究了固液比、振荡速度、接触时间、初始pH和溶液中磷的初始浓度对吸附量及吸附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珊瑚结构材料对磷的吸附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填料对磷酸根的吸附容量与填料含量、初始磷酸盐含量呈正相关,与振荡速度呈负相关,pH对平衡吸附量的影响不大,实际最大吸附容量为9.442 mg/g。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线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料 表征 磷酸盐 等温吸附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牡蛎壳粉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海水、淡水中氨氮与磷酸盐的去除效果
5
作者 杨玉祥 宋可心 +4 位作者 杨光 马晓娜 解思琦 刘子烁 冯志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7,共14页
为实现水中磷酸盐、氨氮的吸附去除,将牡蛎壳粉和高岭土以质量比3∶1比例混合,在不同条件(MgO添加量:0%、2%、4%、8%、12%;温度:0、600、700、800、900、1000℃)下制备并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牡蛎壳粉,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 为实现水中磷酸盐、氨氮的吸附去除,将牡蛎壳粉和高岭土以质量比3∶1比例混合,在不同条件(MgO添加量:0%、2%、4%、8%、12%;温度:0、600、700、800、900、1000℃)下制备并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牡蛎壳粉,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改性牡蛎壳粉进行表征。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并分析初始pH、吸附柱对改性牡蛎壳粉、磷酸盐和氨氮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gO添加量为8%,煅烧温度为800℃时,改性牡蛎壳粉吸附性能最佳,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1.7%(海水)和82.25%(淡水),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6.67%和47.71%;改性牡蛎壳粉对磷酸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最大磷酸盐吸附量分别为108.37(海水)、101.99(淡水)mg/g,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氨氮吸附量分别为0.27(海水)、0.38(淡水)mg/g;酸性条件有助于磷酸盐的吸附,中性条件则更利于氨氮的吸附;在吸附柱中改性牡蛎壳粉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量分别为0.12、78.95 mg/g(海水)和0.17、70.34 mg/g(淡水);应用其处理入海口污水中磷酸盐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6.83%、9.7%,出水达到Ⅰ类水标准。研究表明,改性牡蛎壳粉成本低,具有高效去除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牡蛎壳粉 氨氮吸附 磷酸盐吸附 海水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钙协同负载水凝胶对磷的吸附性能
6
作者 叶超宇 王帅旗 潘明珠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6,共7页
水环境中过量的磷酸盐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吸附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去除磷酸盐的方法。水凝胶因其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和吸附容量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吸附磷酸盐。以海藻酸钠为基体制备水凝胶,通过离子交换反应络合对磷有高选择性的Zr^(4... 水环境中过量的磷酸盐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吸附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去除磷酸盐的方法。水凝胶因其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和吸附容量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吸附磷酸盐。以海藻酸钠为基体制备水凝胶,通过离子交换反应络合对磷有高选择性的Zr^(4+),同时添加Ca^(2+)降低Zr^(4+)的污染问题,从而制备出一种高效吸附磷酸盐的锆钙@海藻酸钠(ZrCa@SA)水凝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光谱仪(XPS)表征了ZrCa@SA水凝胶的微观形貌结构和化学性质,并进一步探究了初始磷质量浓度、锆钙质量比和温度对水凝胶磷酸盐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拟合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水凝胶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当锆钙质量比为1∶4、初始磷质量浓度为50 mg/L、温度为45℃时,吸附量达到124.04 mg/g,剩余磷质量浓度为0.12 mg/L,达到工业污水的磷排放要求(≤0.5 mg/L)。ZrCa@SA水凝胶的磷酸盐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粒子内扩散模型,表明Zr^(4+)水解产生的—OH与磷酸盐的配位交换(化学吸附)主导磷酸盐吸附过程,且吸附过程主要被磷酸盐在ZrCa@SA水凝胶的颗粒内部扩散步骤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磷酸盐 锆钙质量比 吸附性能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蛋壳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金晓丹 王敦球 +4 位作者 张华 游少鸿 苏小浪 陈刘金 张钦库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9,共4页
通过研究时间、温度、磷初始浓度、pH和灼烧温度等因素对磷在鸡蛋壳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壳在吸附的初始阶段(0~2h),吸附量上升很快,此后趋于平缓,鸡蛋壳对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很好地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鸡... 通过研究时间、温度、磷初始浓度、pH和灼烧温度等因素对磷在鸡蛋壳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壳在吸附的初始阶段(0~2h),吸附量上升很快,此后趋于平缓,鸡蛋壳对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很好地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鸡蛋壳吸附磷过程中,系统的△G0<0,△H0>0,鸡蛋壳对磷的吸附作用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鸡蛋壳对磷的等温吸附可采用Freundich等温模型拟合,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鸡蛋壳在酸性条件下吸附量远远大于在碱性条件下的吸附量;随着灼烧温度升高,单位吸附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壳 吸附动力学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对磷吸附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曾鸿鹄 张爱莉 +5 位作者 佟小薇 纪锐琳 王双飞 朱义年 李峰 玉正红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8,共7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吸附时间、磷初始浓度、pH值、温度、吸附剂量和盐度等因素对磷在泥炭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在泥炭上的吸附量在反应的初始阶段(0~2h)增加很快,此后趋于平缓;泥炭对磷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随着磷... 通过试验研究了吸附时间、磷初始浓度、pH值、温度、吸附剂量和盐度等因素对磷在泥炭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在泥炭上的吸附量在反应的初始阶段(0~2h)增加很快,此后趋于平缓;泥炭对磷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随着磷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上升而吸附率下降;泥炭对磷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分配系数&和吸附量均降低;泥炭对磷的最大吸附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由Langmuir等温方程计算出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2380.95mg/kg(25℃)〉2008.03mg/kg(35℃)〉1848.42mg/kg(45℃);随着吸附剂量的增加,吸附量下降而吸附率上升;盐度对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石铁/铝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潘敏 黄晓鸣 +2 位作者 陈天虎 谢晶晶 吴光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4,共6页
用铁/铝盐水解法制备了凹凸棒石/铝氢氧化物(PNCMⅠ)、凹凸棒石/铁氢氧化物(PNCMⅡ)和凹凸棒石/铁铝氢氧化物(PNCMⅢ)3种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对比了这3种纳米复合材料对水中磷的吸附净化能力,并利用吸附动力学实验探讨了3种材料对磷... 用铁/铝盐水解法制备了凹凸棒石/铝氢氧化物(PNCMⅠ)、凹凸棒石/铁氢氧化物(PNCMⅡ)和凹凸棒石/铁铝氢氧化物(PNCMⅢ)3种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对比了这3种纳米复合材料对水中磷的吸附净化能力,并利用吸附动力学实验探讨了3种材料对磷的吸附机理。结果发现:负载了铝/铁氢氧化物后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没有改变;温度对于3种吸附剂吸附磷的动力学参数影响不显著;3种吸附剂对磷的实际吸附量、理论吸附量和初始吸附速率均随着磷的初始浓度增大而增大。PNCMⅠ对磷的理论吸附量为18.18 mg/g,较其他2种吸附剂大。当磷的初始浓度从5 mg/L增加到50 mg/L,PNCM I对磷的初始吸附速率从0.125 mg/(g·min)增加到1.425 mg/(g·min)。3种凹凸棒石黏土纳米复合材料对磷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其吸附均为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铝双氢氧化物和镁铁铝改性蒙脱土去除水体中磷的吸附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文豪 饶伟 +4 位作者 张亚楠 王代长 胡媛媛 张永全 黄国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61-2067,共7页
通过间歇式批实验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磷酸盐在镁铝双氢氧化物(Mg-Al-LDH)、钠基膨润土(Na-Mt)及镁铁铝改性膨润土(Mg-Al-Mt、Fe-Mt和Fe-Al-Mt)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pH4.5~9.0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Na-Mt,Fe-Mt和Fe-Al-Mt... 通过间歇式批实验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磷酸盐在镁铝双氢氧化物(Mg-Al-LDH)、钠基膨润土(Na-Mt)及镁铁铝改性膨润土(Mg-Al-Mt、Fe-Mt和Fe-Al-Mt)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pH4.5~9.0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Na-Mt,Fe-Mt和Fe-Al-Mt3种矿物对磷的吸附率相应减少,镁铝双氢氧化物对磷的吸附率有所增加;Mg-Al-LDH、Fe-Mt和Fe-Al-Mt的对磷吸附率约为95%,比Mg-Al-Mt高40%,比Na-Mt高80%。用Langmuir方程描述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最大吸附容量(Qm)大小顺序为Fe-Al-Mt>Fe-Mt>Mg-Al-LDH>Mg-Al-Mt>Na-Mt,b值大小依次为Mg-Al-LDH>Fe-Mt>Fe-Al-Mt>Mg-Al-Mt>Na-Mt,最大缓冲容量(Qmb)以Mg-Al-LDH的为最大,Na-Mt的为最小;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参数KF代表相对吸附容量,以Mg-Al-LDH的KF值最高,依次是Fe-Mt、Fe-Al-Mt和Mg-Al-Mt,Na-Mt的KF值最小,这与Qmb的结果一致;决定系数(R2)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更好地拟合铁改性蒙脱土和铁铝改性蒙脱土,而Freundlich方程对钠蒙脱土,双氢氧化物和镁铝改性蒙脱土的拟合效果要好。磷酸盐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用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更好的拟合改性蒙脱土和Mg-Al-LDH对磷的动力学吸附数据,其决定系数为0.999;Elovich方程拟合改性蒙脱土磷酸盐的吸附数据也有很好的相关性(R2为0.89~0.94)。Na-Mt矿物磷酸盐的吸附用抛物线扩散方程描述最为合适,原因可能是磷酸盐镶嵌在矿物层间是一个扩散过程,不涉及化学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双氢氧化物 镁铁铝改性蒙脱土 磷酸盐 等温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渣作为人工湿地除磷基质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林永 王敦球 +1 位作者 张华 金晓丹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6-251,共6页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煤渣的磷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及等温线进行了模型拟合,并分析了pH值、离子强度和有机酸浓度对煤渣吸附磷的影响。拟合结果表明,煤渣对磷的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E 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对煤渣的磷吸附动力...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煤渣的磷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及等温线进行了模型拟合,并分析了pH值、离子强度和有机酸浓度对煤渣吸附磷的影响。拟合结果表明,煤渣对磷的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E 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对煤渣的磷吸附动力学过程拟合效果最好,煤渣吸附磷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Freundlich方程对煤渣的等温磷吸附曲线拟合最好,Langmuir方程其次。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当4.28<pH<7.14时煤渣的吸附容量最小,在此范围外吸附容量均显著升高;离子强度的升高对磷的吸附有促进作用;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3种有机酸随浓度的升高对煤渣磷吸附抑制作用增强,其中以草酸抑制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渣 磷酸根 热力学 动力学 吸附等温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锦2~#土复合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丽萍 段毅文 斯钦达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72,共5页
通过静态试验考察杭锦2#土/聚合硫酸铝复合吸附剂对生活污水中磷酸根的吸附特性,研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杭锦2#土/聚合硫酸铝复合吸附剂用量5 g.L-1、吸附时间60 min、废水pH值6.0、温度2... 通过静态试验考察杭锦2#土/聚合硫酸铝复合吸附剂对生活污水中磷酸根的吸附特性,研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杭锦2#土/聚合硫酸铝复合吸附剂用量5 g.L-1、吸附时间60 min、废水pH值6.0、温度25℃、磷初始质量浓度小于16.72 mg.L-1条件下,磷酸根的去除率在96%以上;复合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符合假二级方程,吸附速率在前10 min为内扩散控制,后期由膜扩散和内扩散共同控制,且膜扩散占主导地位;磷酸根的初始浓度越高,吸附质粒子的表观内扩散系数和表观传质系数越小;使用不同再生次数的再生吸附剂(添加量为5 g.L-1)处理16.72 mg.L-1含磷生活污水,随着再生次数的增加,吸附能力有所下降,但磷酸根的去除率均大于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剂 吸附 磷酸根 机理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海造田水稻土磷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辉 刘忠珍 +2 位作者 杨少海 胡正义 赵言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沿海农田N、P排放是沿海湿地和近海水质污染源之一。研究围海造田土壤P化学行为对评价其水质污染风险,制定兼顾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P肥管理措施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3个代表性时期(宋代,明代,现代)围海造田水稻田土壤为研... 沿海农田N、P排放是沿海湿地和近海水质污染源之一。研究围海造田土壤P化学行为对评价其水质污染风险,制定兼顾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P肥管理措施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3个代表性时期(宋代,明代,现代)围海造田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温度条件下(15℃,25℃,35℃)土壤P吸附动力学,并获得了其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①水稻土的P吸附动力学曲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等温吸附方程拟合,而以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最高;水稻土壤P吸附热(△H0)分别为4.39,11.40,15.97 kJ/mol,对照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围海造田土壤P吸附作用力是氢键力和偶极间力为主。②土壤最大吸附量(Qm)依次为:宋代>明代>现代土壤,说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土壤保持P容量增加,土壤固P能力增强。土壤最大吸附量(Qm)与有机质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1),因此,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增强土壤P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上升,土壤最大吸附量逐渐增大,建议选择高温季节使用P肥,可有利于P吸附,降低农田土壤P排放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海造田 吸附动力学 热力学参数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相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对磷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谢发之 汪雪春 +4 位作者 杨佩佩 李海斌 圣丹丹 胡婷婷 谢志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3-480,共8页
采用乙醇辅助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纯相Ca-Al-LDH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考察了Ca-Al-LDH的投加量、吸附时间、p H值、无机电解质(Na2CO3,KCl,Na2SO4,KNO3)和温度等因素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相Ca-Al-LDH对磷酸根离子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 采用乙醇辅助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纯相Ca-Al-LDH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考察了Ca-Al-LDH的投加量、吸附时间、p H值、无机电解质(Na2CO3,KCl,Na2SO4,KNO3)和温度等因素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相Ca-Al-LDH对磷酸根离子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最大饱和吸附量可达160.78 mg/g,当p H值为5.1、温度为45℃、吸附时间为600 min、LDH投加量为0.6 g/L、磷初始浓度为80 mg/L时,磷的去除率高达95.88%;无机阴离子会抑制磷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当Cl-浓度从2.5 g/L升高到25 g/L时,Ca-Al-LDH对磷酸盐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从69.96 mg/g降至53.18 mg/g,降低了23.99%;当SO2-4浓度从2.5 g/L升高到25 g/L时,Ca-AlLDH对磷酸盐的最大饱和吸附量降低了24.79%,其它无机阴离子对磷在吸附剂上的吸附也有一定的影响。Ca-Al-LDH对水中磷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技术手段对制备的纯相Ca-Al-LDH及其吸附磷酸根后的产物进行表征,揭示了Ca-Al-LDH对磷酸根的吸附可能是静电吸引、化学吸附和阴离子插层等过程协同作用的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辅助液相共沉淀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磷吸附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北罡 马钦 刘培怡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01-1905,共5页
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0个不同表层沉积物在黄河水体中对磷酸盐(P)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但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吸附速率均在前8h内较快,以后逐渐趋缓,... 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0个不同表层沉积物在黄河水体中对磷酸盐(P)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但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吸附速率均在前8h内较快,以后逐渐趋缓,在48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量均随P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沉积物含量增大而减小;(2)不同沉积物在不同P初始质量浓度下对P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及Weber-Morris扩散方程,求得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和扩散速率常数分别在11.9866~157.55g·mg-1·h-1和0.0005~0.0119mg·g-1·h-1/2之间,吸附过程由P在沉积物内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沉积物 磷酸盐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性土壤在连续液流条件下吸附、解吸磷酸根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薛泉宏 尉庆丰 薛喜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采用连续液流法研究了黄土性土壤吸附、解吸磷酸根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1)供试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解吸按速率可分为快、中、慢三种反应类型;(2)描述吸附、解吸反应的最优模型均为Elovich方程,最差模型分别为一级... 采用连续液流法研究了黄土性土壤吸附、解吸磷酸根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1)供试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解吸按速率可分为快、中、慢三种反应类型;(2)描述吸附、解吸反应的最优模型均为Elovich方程,最差模型分别为一级反应方程及双常数方程,拟合差的模型对反应速率变化“敏感”,可用于反应类型划分和机理研究;(3)粘粒含量及代换量对吸附速率有显著影响,游离铁对吸附速率、CaCO_3对较低温度下的吸附及较高温度下的解吸速率也有明显影响,速效磷含量是控制解吸速率的重要因子;(4)升高温度吸附加速,但对解吸速率无明显影响;(5)不同土类及同一剖面不同层次的吸附、解吸速率,反应时间及吸附、解吸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动力学 磷吸附动力学 磷解吸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e水滑石吸附水中磷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商丹红 王琦 张志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2,共6页
以MgCl2和FeCl3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g/Fe水滑石,并对其进行焙烧得到了焙烧态Mg/Fe水滑石。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焙烧前后的水滑石作吸附剂吸附处理含磷废水,比较了两者对... 以MgCl2和FeCl3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g/Fe水滑石,并对其进行焙烧得到了焙烧态Mg/Fe水滑石。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焙烧前后的水滑石作吸附剂吸附处理含磷废水,比较了两者对磷的吸附能力,并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焙烧前后的水滑石对磷都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但300℃焙烧后水滑石的吸附能力提高了约5%。动力学实验表明,水滑石对磷的吸附可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其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以上。在15∽35℃下进行了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发现水滑石对磷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方程。经热力学研究发现,标准吸附焓变(ΔH0)〉0J/mol、标准吸附自由能(ΔG0)〈0J/mol和标准吸附熵变(ΔS0)〉0J/(mol·K),说明水滑石对磷的吸附反应是自发的吸热反应,且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Fe水滑石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有机酸对聚合羟基铁铝-蒙脱石复合体吸附磷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葵英 朱茂旭 +1 位作者 董静 孙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钠基化蒙脱石(Na-Mt)合成聚合羟基铁铝-蒙脱石复合体(HyFeAl-Mt),M3+/Mt比为10mmol/g,Fe3+/Al3+摩尔比分别为0.1、0.2和0.5。研究了酸性和弱酸性条件下低分子有机酸(以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为代表)及其添加顺序对HyFeA...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钠基化蒙脱石(Na-Mt)合成聚合羟基铁铝-蒙脱石复合体(HyFeAl-Mt),M3+/Mt比为10mmol/g,Fe3+/Al3+摩尔比分别为0.1、0.2和0.5。研究了酸性和弱酸性条件下低分子有机酸(以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为代表)及其添加顺序对HyFeAl-Mt复合体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有机酸对HyFeAl-Mt复合体吸附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低分子有机酸浓度的增加愈加明显,酸性条件下的抑制作用比弱酸性条件下明显;低分子有机酸羧基个数越多、分子结构越大,对HyFeAl-Mt对吸附磷的影响越大;酸性环境中低分子有机酸与磷共存时,磷吸附曲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其对磷在HyFeAl-Mt0.2上的最大吸附量影响较小;磷与低分子有机酸的添加顺序不同也影响HyFeAl-Mt复合体对磷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羟基铁铝-蒙脱石 低分子有机酸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磷酸钙对没食子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玉红 徐想丽 +1 位作者 李利军 周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6-130,共5页
研究了新生磷酸钙对没食子酸的吸附特性。根据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的粒内扩散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可知,当没食子酸的初始浓度分别为25、50、75mg/L时,新生磷酸钙对没食子酸的吸附过程均可用准二级动力... 研究了新生磷酸钙对没食子酸的吸附特性。根据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的粒内扩散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可知,当没食子酸的初始浓度分别为25、50、75mg/L时,新生磷酸钙对没食子酸的吸附过程均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R2=0.9943~0.9946)。pH是影响吸附作用的重要因素,当pH在7.2~7.5之间时,没食子酸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9965),由Langmuir线性拟合方程可得新生磷酸钙对没食子酸的饱和吸附量为8.4317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磷酸钙 没食子酸 吸附动力学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废料粉煤灰砖块作为人工湿地填料的除磷能力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超 杨永哲 宛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0-33,共4页
试验以建筑废料粉煤灰砖块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其对磷的吸附能力;并构建以粉煤灰砖块为填料的多级串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反应器探索对磷的去除效果。填料的吸附等温特性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模型进行分析,... 试验以建筑废料粉煤灰砖块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其对磷的吸附能力;并构建以粉煤灰砖块为填料的多级串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反应器探索对磷的去除效果。填料的吸附等温特性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模型进行分析,其中Langmuir方程最适合描述吸附过程,计算的饱和吸附量达44.62mg/g。动态湿地反应器的原水采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生活污水,其中磷酸盐平均为2.43 mg/L,在水力负荷为0.012、0.017及0.023 m3/(m2.d)条件下系统对磷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9%以上。粉煤灰砖块的吸附沉淀作用是湿地系统除磷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粉煤灰砖块作为湿地填料对磷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同时又可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数量,是一种以废治废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粉煤灰砖块 吸附等温式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