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in soils with selected antecedent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1
作者 马艳飞 李永霞 +3 位作者 S.H.Anderson 郑西来 冯雪冬 高佩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924-1930,共7页
The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n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in fine sand and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Three physical and two empirical equations express diesel oil i... The effects of soil texture,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n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in fine sand and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Three physical and two empirical equations express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through soils with time, with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greater than 0.99. Diesel oil infiltrates more quickly in the fine sand than in the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 Diesel oil infiltration rates are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for the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 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diesel oil in the fine sand material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water content. The diesel oil saturated conductivity(Kdiesel)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bulk density for the silty clay loam column. Diesel oil sorptivity(S)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increased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f the silty clay loam material. Changes in empirical parameters relative to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are similar to the parameter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diesel oil soil physical and empirical models initial water content bulk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Biocha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llisol and Soybean's Biomass
2
作者 Zhang Shuaikun Xu Zhiyuan +4 位作者 Shi Fangfang Yang Jing Luo Xu Jiang Zhenfeng Liu Zhi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Long term tillage in mollisol of Northeast China has led to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Biochar,a carbon material,changes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t... Long term tillage in mollisol of Northeast China has led to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Biochar,a carbon material,changes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adding to the soil.However,the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and biochar amount.So,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ybean growth in a two-year pot experiment were detected at three level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ree biochar additions(0,1%and 10%).The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wo biochar application rates.The 1%biochar addition had no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ased the two-year experiment.However,10%biochar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water content(8.0%-39.7%),the total porosity(9.7%-21.3%),pH(0.26-0.84 unit),organic matter content(89.0%-261.2%),and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29.0%-109.1%).The biomass of soybean increased by 19.4%-78.1%after biochar addition,yet,the soil bulk density reduced at the range of 12.6%-26.0%by 10%biochar addition.Only the 100-grain weight was cor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of biochar and the native soil organic matter.All the indicator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cha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was weak in mollisol.The effects of biochar on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relied on its amount.When biochar is applied to the soil,the amount of biochar should be considered rather than the native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soil organic matter bulk density available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中庄小流域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
3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刘广全 安钰 董立国 王月玲 万海霞 郭永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至下设置了5个样地,调查各样地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立地条件等,采用环刀法分层测定了200 cm深度的土壤密度。[结果]在东坡、西坡、南坡,土壤密度随土层加深基本表现为线性增加,土层每加深10 cm土壤密度平均增加0.0062,0.0036,0.0075 g/cm^(3),其原因为植被根系、土壤有机质、压实作用的土层差异。在0—200 cm土层,东坡和南坡土壤密度坡面均值均为1.22 g/cm^(3),低于西坡(1.26 g/cm^(3))。3个坡面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存在差异,东坡、西坡、南坡沿坡变化表现为逐渐增加或先增后减、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整体上为坡面下部大于上部,主要原因包括植被类型、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恢复年限等坡面差异。以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100 m土壤密度坡面滑动平均值的变化量评价坡面尺度效应,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密度坡面尺度效应在东坡为0.032(g/cm^(3))/100 m,在西坡为0.024(g/cm^(3))/100 m(离坡顶0—250 m)和-0.007(g/cm^(3))/100 m(离坡顶250—329 m),在南部为-0.011(g/cm^(3))/100 m(离坡顶0—140 m)和0.018(g/cm^(3))/100 m(离坡顶140—368 m)。构建3个坡面不同坡位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密度与坡面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而变化的关系式(R2>0.80,p<0.0001),且基于拟合关系式预测的土壤密度坡面均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5%,藉此可由任一坡位样地土壤密度测定值准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区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和坡位差异明显,且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等对土壤密度坡面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主要作用因子对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的贡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密度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植被类型 半干旱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娄]土物理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窦春宇 郭赛楠 +6 位作者 高玉婷 韩燕 薛彦飞 胡昌录 徐虎 杨学云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6-1072,共17页
【目的】秸秆和有机肥高效利用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探讨了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土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合理的养分资源管理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 【目的】秸秆和有机肥高效利用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探讨了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土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合理的养分资源管理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关中平原土上连续9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肥投入量定位试验,选择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SNPK)、有机肥替代50%化肥(50%M)以及有机肥替代100%化肥(100%M)、单施化肥(NPK)4个处理小区,采集田间原状土,分析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团聚体分布、团聚体稳定性、水分特征曲线、饱和导水率以及非饱和导水率,并测定作物根系生长以及产量。【结果】与单施化肥(NPK)相比,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施用处理基本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团聚体分布比例及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在30 kPa下100%M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NPK处理,其他吸力下各处理土壤含水量整体趋势表现为:NPK<50%M<SNPK<100%M。100%M处理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0—5 cm)土壤的毛管孔隙体积,并显著提高了土壤亚表层(10—15 cm)无效孔隙的体积。与NPK相比,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施用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但处理间非饱和导水率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表层(0—15 cm)土壤中夏玉米的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对冬小麦根系生长没有显著影响。SNPK和50%M能够维持与NPK处理相近的作物产量和生物量,而100%M较NPK处理显著降低了夏玉米的产量和冬小麦的生物量以及总产量和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和夏玉米生物量。【结论】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中,通过连续9年实施秸秆双季还田配合常规化肥和有机肥替代50%化肥的措施,显著改善了土壤持水能力,促进了夏玉米根系生长,而且产量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近。而100%施用有机肥处理降低了养分对玉米产量的贡献,且对土壤物理性状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因此,该区域不适合100%施用有机肥。此外,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替代50%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仍需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体系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容重 饱和导水率 非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微喷灌布置方式对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5
作者 杨皓文 杨赟 +2 位作者 郑健 王春霞 宋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4,54,共9页
为探究微喷灌常用布置形式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实际含水量分布和灌溉均匀度的影响,采用试验的方式,选取黄绵土、黄麻土、黑垆土3种黄土高原典型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在1.30、1.35和1.40 g/cm3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 为探究微喷灌常用布置形式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实际含水量分布和灌溉均匀度的影响,采用试验的方式,选取黄绵土、黄麻土、黑垆土3种黄土高原典型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在1.30、1.35和1.40 g/cm3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并通过一维入渗试验获得土壤入渗参数,同时设置3种微喷灌布置形式,测定土壤含水率的实际分布情况与均匀系数,提出3种土壤适宜的微喷灌布置形式。结果表明:黄麻土有3种土壤中最强的持水性能;相同土壤中,土壤的持水能力与容重为负相关关系;黄麻土具有最慢的湿润锋迁移速率和最大的水分入渗累积量;黄绵土具有最快的湿润锋运移速率和最小的水分入渗累积量;3种土壤类型下的累计入渗量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Kostiakov模型精准拟合;黄麻土中,正三角形布置能够获得最佳的灌溉均匀性;在黑垆土和黄绵土中,正方形布置能够得到最佳的灌溉均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微喷灌布置 土壤种类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Kostiakov模型 土壤持水性能 水量分布 均匀系数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容重缺失数据填补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艾雯 李文丹 +6 位作者 宋靓颖 冉敏 陈丹 成金礼 齐浩然 郭聪慧 李启权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3,共14页
构建土壤容重高精度预测方法是准确补全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四川盆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2883个典型耕地样点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表层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及其... 构建土壤容重高精度预测方法是准确补全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四川盆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2883个典型耕地样点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表层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及其主控因素,采用传统土壤传递函数(PTFs)、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模型和随机森林(RF)模型通过不分区、分流域以及分土类3种建模方式建立土壤容重预测模型,以期实现对该区域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处于0.60~1.71 g·cm^(-3)之间,均值为1.29 g·cm^(-3)。土壤有机质、土壤亚类和夏季降雨量是土壤容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流域构建的RBFNN预测模型能较好地捕捉土壤容重与各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432个独立验证样点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519和0.095 g·cm^(-3),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其不仅有助于提高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精度,也为其他区域土壤性质缺失值的填补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传递函数 四川盆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中国亚热带的土壤田间持水量传递函数的构建研究
7
作者 吴银菇 秦璐 田正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田间持水量(θ_(f))是评估土壤持水性能和农业灌溉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很多水文模型所需的输入变量。直接测量土壤θ_(f)既耗时又繁琐,因此发展用于预测θ_(f)的传递函数(PTF)至关重要。现有的PTF主要是基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土壤θ_(f)数... 田间持水量(θ_(f))是评估土壤持水性能和农业灌溉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很多水文模型所需的输入变量。直接测量土壤θ_(f)既耗时又繁琐,因此发展用于预测θ_(f)的传递函数(PTF)至关重要。现有的PTF主要是基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土壤θ_(f)数据开发的,对于亚热带地区土壤的适用性尚不清楚,亟需构建适用于该区域的新PTF。实测了中国典型亚热带地区175个径流小区土壤的θ_(f)值和质地、容重(ρb)、有机质含量(fom)等基本土壤参数,评估了现有主要PTF预测以上土壤θ_(f)的准确性,并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我国亚热带土壤的新PTF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1个现有主要PTF总体上低估了亚热带土壤的θ_(f),只有由我国湖南地区土壤发展而来的PTF3模型显示出相对精确的预测结果,其均方根误差(εr)和平均偏差(ε)分别为0.051和-0.024 m^(3)/m^(3);利用175个径流小区土壤数据新构建的PTF模型为θ_(f)=0.502+0.0013fcl-0.115ρb,新模型显示我国亚热带土壤的θ_(f)主要受黏粒含量(fcl)和ρb影响;独立数据集验证显示,新模型预测θ_(f)值的R2为0.48,εr为0.035 m^(3)/m^(3),ε为-0.024 m^(3)/m^(3)。将基于温带和热带土壤开发的PTF应用于亚热带土壤时,预测θ_(f)的效果较差,新模型预测结果优于已有的PTF,且新模型仅需2个基本物理参数fcl和ρb,提高了其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土壤 田间持水量 土壤质地 容重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对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
8
作者 李和平 逯嘉川 +1 位作者 吴忆苏 王恒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6-1293,共8页
为了探究土壤容重(BD)和有机质(SOM)含量变化对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Cr(Ⅵ)在不同BD和SOM含量下的转化特征,从动态角度探讨BD和SOM含量变化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D和SOM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Cr(... 为了探究土壤容重(BD)和有机质(SOM)含量变化对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Cr(Ⅵ)在不同BD和SOM含量下的转化特征,从动态角度探讨BD和SOM含量变化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D和SOM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Cr(Ⅵ)的还原转化(P<0.05)。与BD为1.00 g·cm^(-3)时相比,随着BD从1.15 g·cm^(-3)增大到1.45 g·cm^(-3),Cr(Ⅵ)还原转化量增加了8.09%~129.27%;与SOM含量为1.13 g·kg^(-1)时相比,随着SOM含量从5.25 g·kg^(-1)升高到10.75 g·kg^(-1),Cr(Ⅵ)还原转化量增加了21.69%~98.15%。在BD为1.45 g·cm^(-3)、SOM含量为5.25 g∙kg^(-1)时,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量最大,转化率达42.6%。在低SOM含量(1.13 g·kg^(-1))下,提高BD和SOM含量,可以显著增加土壤Cr(Ⅵ)的还原转化量;在高SOM含量(5.25 g∙kg^(-1))下,提高BD可以显著增加土壤Cr(Ⅵ)的还原转化量,但提高SOM含量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量的影响却存在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对于低SOM土壤,可以通过提高BD和SOM含量来促进土壤中Cr(Ⅵ)的还原转化,而对于高SOM土壤,适当增加BD有利于提高土壤中Cr(Ⅵ)的还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质 Cr(Ⅵ)的还原 Cr(Ⅵ)的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新青白头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调查分析
9
作者 刘星平 孙雪 +1 位作者 李高雅 高明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2期40-43,共4页
【目的】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内土壤资源、提高土壤生产力以及遏制土壤退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新青白头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七类土壤进行调查采样。【方法】以不同土壤类型的0~10 cm、10~20cm和20~3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 【目的】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内土壤资源、提高土壤生产力以及遏制土壤退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新青白头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七类土壤进行调查采样。【方法】以不同土壤类型的0~10 cm、10~20cm和20~3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保护区内不同土壤类型下各层土壤的pH、密度、有机质和盐分现状。【结果】保护区内土壤pH介于5.47~6.77之间。土壤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原始暗棕壤、草甸暗棕壤、典型暗棕壤、黑钙土、潜育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土、草甸土、草甸暗棕壤、黑钙土、潜育暗棕壤、原始暗棕壤和典型暗棕壤。保护区内土壤盐分含量很低。【结论】保护区内土壤呈弱酸性。保护区内土壤密度和土壤深度成正比关系,同层不同类土壤之间的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 0.05)。保护区0~10 cm层土壤比深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更高,但同层之间有机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0.05)。保护区内土壤无盐碱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州国家森林公园3种典型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10
作者 李新月 王风涛 +1 位作者 杨川 刘小宽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4期68-70,共3页
为探明易州国家森林公园天然阔叶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保持能力,选取云蒙山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土壤容重均值由高到低为油松弛林(1.21 g·cm^(-3))、杨—输混交林(1.09 g·... 为探明易州国家森林公园天然阔叶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保持能力,选取云蒙山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土壤容重均值由高到低为油松弛林(1.21 g·cm^(-3))、杨—输混交林(1.09 g·cm^(-2))、桦一标混交林(0.91 g·cm^(-1));土壤总孔隙度均值由高到低为桦—栎混交林(53.39%)、油松纯林(52.01%)、杨一翰混交林(51.36%);土壤最大持水率与土壤毛管持水率均值呈现出相同的大小关系,由高到低为桦—标混交林、杨—榆混交林、油松纯林。各林分各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土壤物理性质 易州国家森林公园 土壤容重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壤机械压实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修理 秦娜 +1 位作者 王大维 乔金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共9页
农业机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度机械压实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甚至成为降低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已有的土壤机械压实研究多是基于简单的数学统计分析,且研究重点为试验方案的设计,无法挖掘数据内部... 农业机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度机械压实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甚至成为降低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已有的土壤机械压实研究多是基于简单的数学统计分析,且研究重点为试验方案的设计,无法挖掘数据内部关系,也无法进行土壤机械压实程度的预测。近几年,随着机器学习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其引入农业领域及土壤机械压实的研究。为此,分析了机械压实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总结了土壤机械压实的表征属性和常用机器学习算法及评价标准,并归纳了近几年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壤压实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相关应用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土壤机械压实 土壤坚实度 土壤容重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水源对高原夏芹菜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冯静霞 张永胜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50,共7页
以芹菜品种文图拉为试材,研究引洮水及其引洮水和浅层地下水交替灌溉、浅层地下水3种不同灌溉水源对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及夏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质对耕层内(0~3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后土壤容重... 以芹菜品种文图拉为试材,研究引洮水及其引洮水和浅层地下水交替灌溉、浅层地下水3种不同灌溉水源对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及夏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质对耕层内(0~3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后土壤容重增幅最大;在夏芹菜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变化受灌溉水质和气温影响较大,其中引洮水灌溉后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21.4℃,较地下水灌溉高0.7℃;在全生育期灌溉制度相同的条件下,因地下水含氮、磷等有机物较多,灌溉处理夏芹菜产量最高,达135870 kg·hm^(-2),比引洮水灌溉增产21005 kg·hm^(-2),但芹菜粗纤维含量高,食用品质降低。综上,使用矿化度低的引洮水灌溉芹菜,能使土壤保持较好的理化性质,提高芹菜发芽期土壤表层平均地温,有利于芹菜根系的呼吸和生长,易形成茎,能增加芹菜茎秆鲜质量的比例,达到8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夏芹菜 灌溉水质 土壤容重 土壤温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剂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及土壤物理性状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文涛 郭丽琢 +3 位作者 剡斌 高玉红 马敬 李晓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目的】推进旱区盐碱土的治理和适应性种植,有助于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和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有机肥、粉煤灰、生物炭、糠醛渣、蚯蚓粪、腐殖酸、克碱王7种改良剂单施以及以单施的1/2用... 【目的】推进旱区盐碱土的治理和适应性种植,有助于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和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有机肥、粉煤灰、生物炭、糠醛渣、蚯蚓粪、腐殖酸、克碱王7种改良剂单施以及以单施的1/2用量进行的粉煤灰+有机肥、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蚯蚓粪+腐殖酸4种配施对盐碱地土壤物理性状及燕麦生长的调控效应。【结果】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的配施方式较不施改良剂的燕麦出苗率显著提高了5.47%~5.96%;腐殖酸单施及4种混施使成活率提高了9.47%~11.14%。所有施用改良剂的处理较不施的对照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增幅分别为15.25%~72.88%、11.21%~38.32%和9.91%~45.95%;3个时期混施又较单施提高了9.30%~50.00%、5.19%~24.37%和7.09%~32.79%,且以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的增幅最大。燕麦草产量,配施处理较不施改良剂显著增加16.56%~19.99%,较单施处理增加5.26%~8.14%,4种配施的增产效应无显著差异。糠醛渣、腐殖酸单施以及4种配施方式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和不施改良剂相比,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的土壤容重降低了8.53%~9.38%,孔隙度增加了10.97%~13.42%。【结论】生物炭与糠醛渣、粉煤灰与糠醛渣的两种配施方式更有利于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及土壤物理性状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盐碱地 燕麦 容重 孔隙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翻深度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灿 张敏 +7 位作者 陈永伟 杨波 哈蓉 王昊 靳韦 杨宏波 王琦 马文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1-144,147,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耕翻深度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寻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翻深度,以期为引黄灌区水稻合理耕层构建及作物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 [目的]了解不同耕翻深度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寻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翻深度,以期为引黄灌区水稻合理耕层构建及作物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耕翻深度处理,分别为耕翻22~25 cm、耕翻30~32 cm、耕翻38~42 cm,研究不同耕翻深度对土壤容重、含水率、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耕翻深度下土壤含水率整体表现在耕翻30~32 cm处理下较高;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下以耕翻22~25 cm处理较低,在20~40 cm土层下以耕翻30~32、38~42 cm处理较低,且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低于38~42 cm处理;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以耕翻30~32 cm处理较高,在20~40 cm土层以耕翻38~42 cm处理较高;水稻产量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高于耕翻22~25和38~42 cm处理;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到耕翻30~32 cm处理>耕翻38~42 cm>耕翻22~25 cm。[结论]不同耕翻深度可影响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养分,进而影响土壤的蓄水保温效应,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在该地土壤条件下耕翻30~32 cm处理对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佳,水稻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翻深度 容重 含水率 土壤养分 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矿区环境材料混施下土壤改良及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孔令健 张琳 +2 位作者 任杰 曾杨 黄占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9-311,共13页
为了解决高寒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层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低下等问题,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通过土壤培养模拟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混施羊板粪(A)、TG改良剂(B)、保水剂(C)3种材料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效果最佳的混合比... 为了解决高寒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层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低下等问题,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通过土壤培养模拟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混施羊板粪(A)、TG改良剂(B)、保水剂(C)3种材料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效果最佳的混合比例。正交极差结果表明:羊板粪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密度、孔隙度和全盐含量的影响较强,TG改良剂对pH的影响较强,保水剂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较强。综合极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处理1(A含量6 g/kg,B含量1.85 g/kg,C含量0.06 g/kg)为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最优组合。通过冗余分析得出,羊板粪和TG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解释最好。有机质、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与环境材料的相关性较强。有机质与羊板粪呈正相关,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与保水剂、TG改良剂呈正相关。pH、全盐含量和土壤密度与环境材料的相关性较小。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正相关性强,二者与有机质呈负相关。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最优组合A3B3C2和土壤其他理化性能最优组合A1B1C1,通过中值法得到高寒矿区土壤基质恢复最优配方结果为A2B2C1.5,即A含量12 g/kg,B含量3.7 g/kg,C含量0.09 g/kg为最优配比。通过工程应用,总结出以“边坡修整、挂椰网/铁丝网、挂生态棒、设置排水沟、客土筛分、客土喷播、铺设保水毯、养护管理及监测”为主的技术应用流程,将试验配方研究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结合。3种环境材料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量也得到明显改善。此研究为解决青藏高海拔矿区土壤肥力和结构的恢复提供参考,对水土保持产生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土壤密度 土壤有机质 TG改良剂 保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丘陵山地5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梦 袁丛军 +3 位作者 舒德远 龙文峰 戴晓勇 丁访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目的]探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营造合理的林分类型和树种结构,有效提升森林碳汇潜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天柱国营林场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 [目的]探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为营造合理的林分类型和树种结构,有效提升森林碳汇潜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天柱国营林场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5种林分类型中分别设置3个25.82 m×25.82 m样地,采集各样地0—20 cm,20—40 cm,40—60 cm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总碳、pH、含水量、容重、石砾含量、氮、磷、钾等理化指标及相关性,并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1)马尾松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2.25~42.08 g/kg,杉木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0.12~50.33 g/kg,针叶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2.93~48.17 g/kg,阔叶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24.01~67.68 g/kg,针阔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2.99~92.36 g/kg。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且各林分类型均出现表层富集特征。(2)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解氮极显著正相关;杉木林与全氮、水解氮显著负相关;针叶混交林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全氮及全钾显著正相关;阔叶混交林与土壤pH极显著正相关;针阔混交林与土壤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极显著正相关。(3)各相关因子中,水解氮是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全氮是杉木林与针叶混交林的主导因子,土壤pH是阔叶混交林的主导因子,土壤含水量是针阔混交林的主导因子。[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环境的差异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有所不同。受枯落物、根系、养分迁移等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其他4种林分类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土壤有机碳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容重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鸡粪有机肥及其套餐式施肥技术对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佳琳 陈江生 +1 位作者 张海 李世清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72-76,共5页
以十年生桃园为实验材料,以施用化学肥料为对照,以一般的农家肥(处理Ⅰ)、和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有机肥(处理Ⅱ)为对比,研究了自制鸡粪有机肥(处理Ⅲ)及其套餐式施肥技术对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P、K供给量一致的情况下,自制... 以十年生桃园为实验材料,以施用化学肥料为对照,以一般的农家肥(处理Ⅰ)、和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有机肥(处理Ⅱ)为对比,研究了自制鸡粪有机肥(处理Ⅲ)及其套餐式施肥技术对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P、K供给量一致的情况下,自制发酵鸡粪可以明显的改善桃园土壤结构、提高鲜桃品质和质量,其产量分别比CK、处理I提高了8.98%、4.03%,效益分别比CK、处理Ⅰ、处理Ⅲ提高了36.27%、30.72%和21.51%;处理Ⅱ与处理Ⅲ两组的鲜桃果实个大且果面光滑,着色好,含糖量高,商品性好,可以证明自制发酵鸡粪与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有机肥相比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成本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有机肥 土壤容重 土壤养分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矿区蛇纹石渣土配制及其改良种植基质的试验——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令健 张琳 +3 位作者 王颖南 张明 史兴萍 黄占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针对青藏高原高寒矿区“客土”资源缺乏、土壤结构质量差和植被建造困难等问题,研究蛇纹石渣土与当地原土配制和改良,为植被建造提供种植基质。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通过土壤模拟、盆栽种植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蛇纹石渣土与当地... 针对青藏高原高寒矿区“客土”资源缺乏、土壤结构质量差和植被建造困难等问题,研究蛇纹石渣土与当地原土配制和改良,为植被建造提供种植基质。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通过土壤模拟、盆栽种植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蛇纹石渣土与当地原土进行种植基质配制,并通过改良试验确定种植基质的改良方案。蛇纹石渣土与原土不同比例配制极大影响基质的理化性能。蛇纹石渣土与原土配制比例6∶4时,种植基质土壤密度、pH和土壤电导率分别与纯蛇纹石渣土对照(CK)降低2.20%、7.95%和19.88%,土壤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以及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水解性氮的质量分数分别显著增加15.12%、7.02%、75.23%、328.88%、117.65%和32.38%,达到绿化基质基本要求;盆栽种植表明,蛇纹石渣土与原土配制比例6∶4时,单种植披碱草和混种6种草籽等牧草的出苗数较对照CK提高10.34%和25%,披碱草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分别较对照CK提高7.25%、87.00%和246.95%;田间小区种植试验表明,蛇纹石渣土与原土配制比例为6∶4且添加TG改良剂1 kg/m^(2)、KM 3005保水剂12 g/m^(2)和羊板粪3.12 kg/m^(2)时,羊板粪和TG改良剂梯度试验出苗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8.30%和200.43%、21.43%和358.02%,并得到工程示范应用。蛇纹石渣土与原土按照6∶4配制并通过TG改良剂、保水剂和羊板粪改良后,能达到矿区生态修复的植物种植的基质要求,试验结果对促进青海高寒矿区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蛇纹石渣土 种植基质 土壤密度 田间持水量 披碱草 TG改良剂 保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佳龙 迟铭 +2 位作者 高燕 王祥 沈海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60-2069,共10页
采用田间原位监测试验方法,设计CK(不施加生物炭)和SW(施加生物炭30 t·hm^(-2))2个处理,研究施加生物炭当年(5—10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率、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主要理化指标的... 采用田间原位监测试验方法,设计CK(不施加生物炭)和SW(施加生物炭30 t·hm^(-2))2个处理,研究施加生物炭当年(5—10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率、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当年土壤容重降低,其中,6—10月垄丘土壤容重降低6.42%~11.21%,且随时间延长,其降幅减小。施加生物炭当年6—8月的土壤质量含水率降低,且垄丘的降低幅度小于垄沟,随坡位由上到下,土壤质量含水率的降幅逐渐减小;而9—10月的土壤质量含水率增加,且垄丘的增加幅度大于垄沟,随坡位由上到下,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增加幅度逐渐增大。此外,施加生物炭能够增加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减小电导率。综上,施加生物炭当年即可改变土壤主要理化指标,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容重 土壤质量含水率 土壤化学指标 坡位 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黑土区土壤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王文慧 孟祥海 +4 位作者 王佰成 张星哲 杨冰 时新瑞 徐德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共7页
合理的种植有助于改变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对于农作物高效种植具有积极意义。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设置长期玉米连作、大豆连作和玉米—大豆—马铃薯(玉豆薯)轮作3个处理,对比多年连作、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土... 合理的种植有助于改变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对于农作物高效种植具有积极意义。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设置长期玉米连作、大豆连作和玉米—大豆—马铃薯(玉豆薯)轮作3个处理,对比多年连作、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土壤碳氮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玉米连作降低0~40 cm土壤容重,增加了0~10 cm耕层含水量,玉豆薯轮作在30~40 cm土层中含水量达到最大值,形成保水层;0~30 cm耕层中,玉豆薯轮作处理的广义土壤结构指数为99.60,无限趋近理想值,其三相比例最接近2∶1∶1;>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作为最理想的团聚体在0~50 cm土层中轮作处理比例显著高于连作处理,轮作对土壤碳氮含量影响较小。综上,玉豆薯轮作处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轮作 容重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