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nalysis and field monitoring tests on shallow tunnels under weak surrounding rock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建华 刘晓明 +1 位作者 张永杰 肖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4056-4063,共8页
The Jianpudong No. 4 tunnel is a shallow tunnel, which belongs to Shaoshan County scenic highway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and whose surrounding rock is weak.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field monitoring test... The Jianpudong No. 4 tunnel is a shallow tunnel, which belongs to Shaoshan County scenic highway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and whose surrounding rock is weak.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field monitoring test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were done.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tunnels under weak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stress-strain rule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 were analyze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ttlement caused by upper bench excavating accounts for 44%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and the settlement caused by tunnel upper bench supporting accounts for 56%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The maximum axial force of shotcrete lining is 177.2 k N, which locates in hance under the secondary lining. The maximum moment of shotcrete lining is 5.08 k N·m, which locates in the arch foot. The stress curve of steel arch has three obvious stages during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The maximum axial force of steel arch is 297.4 k N, which locates in tunnel vault. The axial forces of steel arch are respectively 23.5 k N and-21.8 k 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eccentric compression of shallow tunnel and locates in h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larger earth pressure in tunnel vault which is most unfavorable position of steel arch. Therefore, the advance suppor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unnel vault du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engineering shallow tunnel weak surrounding rock numerical analysis field monitoring t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主被动联合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红杰 邢培刚 +5 位作者 马伟斌 赵建军 邹文浩 张金龙 黄新宇 徐浩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0-307,共18页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造特点、岩体特性、地应力情况以及松动圈扩展规律,并结合力学开挖模型阐明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分部开挖防溜塌、抗锚注支护控变形”为核心的主被动联合支护理念,并形成“分部开挖、密排超前、强化钢拱架支护、施作内置式锚杆、扩大径向注浆”的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对比优化前后的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应用大变形控制技术后,围岩变形减少超过40%,前期变形速率降低13.6~20.0 mm/d,钢拱架应力减小57%,有效解决了强挤压碎裂围岩引起的大变形灾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大变形 强挤压碎裂围岩 软岩隧道 变形机制 主被动联合支护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扰动演化规律研究
3
作者 杨朝帅 洪开荣 +1 位作者 黄兴 刘永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2-50,共9页
为揭示深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扰动的演化规律,以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桩号ZK220+020~+090作为监测段,通过从先行隧道向后行隧道施打2个平行钻孔,采用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监测获取后行隧道围岩波速随径向... 为揭示深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扰动的演化规律,以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桩号ZK220+020~+090作为监测段,通过从先行隧道向后行隧道施打2个平行钻孔,采用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监测获取后行隧道围岩波速随径向深度和与掌子面距离的变化特征,反演分析隧道掘进过程围岩扰动时空演化和施工工序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围岩受到大幅度扰动主要集中在开挖前5 d到开挖后10 d,反映出掌子面距离对围岩扰动的影响;2)在空间上,软岩隧道中掌子面开挖支护对围岩的扰动在纵向的影响范围约为1.25D(15 m,D为隧道开挖直径)、径向约为2.08D(25 m);3)在不同施工工序作用下,根据对围岩的扰动程度可以将施工工序分为上台阶与中台阶、下台阶与仰拱开挖2个扰动阶段,其中,上、中台阶开挖阶段对围岩的扰动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 围岩扰动 跨孔声波 时空演化规律 施工工序 双行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仿真的超大断面扁平结构隧道洞口偏压优化分析
4
作者 孟陈祥 林厚权 +2 位作者 李响 陈国政 刘建坤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2,共14页
针对超大断面扁平结构矿山法公路隧道洞口段偏压问题展开研究,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对所提出的反压回填加固方案进行分析,且在数值模型中考虑了双线隧道不同开挖顺序对偏压问题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反压回填能够有效解决浅埋偏压隧道... 针对超大断面扁平结构矿山法公路隧道洞口段偏压问题展开研究,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对所提出的反压回填加固方案进行分析,且在数值模型中考虑了双线隧道不同开挖顺序对偏压问题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反压回填能够有效解决浅埋偏压隧道的拱顶塌落、不均匀沉降、水平变形大和不对称应力分布等问题,验证了反压回填方案的可行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反压回填后先开挖深埋侧隧道对围岩变形的影响更小。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施工方案深入分析了超大断面扁平结构隧道的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现场施工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匹配度,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以及所提出优化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结果可为超大断面扁平结构隧道洞口偏压段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断面 扁平结构 双线隧道 洞口偏压 软弱围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以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谭忠盛 赵金鹏 张宝瑾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07-2315,共9页
为解决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工程中,由于地应力高围岩软弱而产生的严重大变形、初期支护频繁拆换等问题,以丽香铁路哈巴雪山隧道工程为例,研究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在分析超大埋深隧道大变形特征基础上,揭示隧道大变形机理... 为解决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工程中,由于地应力高围岩软弱而产生的严重大变形、初期支护频繁拆换等问题,以丽香铁路哈巴雪山隧道工程为例,研究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在分析超大埋深隧道大变形特征基础上,揭示隧道大变形机理,提出“超前应力释放+长短锚杆结合+强注浆+多层支护”的大变形隧道控制技术。哈巴雪山隧道大变形特征主要体现在掌子面易失稳、支护变形速率快、变形量大及结构破坏严重。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哈巴雪山隧道大变形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实测表明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减小60%以上,隧道变形量减小40%以上,且结构受力显著减小,围岩压力及接触压力均小于结构设计荷载(按1.0 MPa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软弱围岩 隧道大变形 变形特性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下淋水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解盘石 房嘉睿 +3 位作者 胡博胜 张波 张希 段思宇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35,92,共10页
在采动影响及淋水浸蚀双重作用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严重,且淋水使锚固剂失效,造成锚杆及锚索锚固力衰减,承载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针对该问题,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实验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 在采动影响及淋水浸蚀双重作用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严重,且淋水使锚固剂失效,造成锚杆及锚索锚固力衰减,承载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针对该问题,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实验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淋水软岩巷道围岩在采动影响及不同支护参数条件下的破坏情况,揭示了采动下淋水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并给出了合理的支护参数。实验结果表明:①采动影响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形态具有非对称性,且在淋水条件下,巷道围岩破坏范围进一步增大。②锚索长度从9 m增加至10 m,巷道围岩破坏范围减小了4.3%;使用12.2 m长锚索支护顶板时,两帮破坏范围大于使用9 m锚索与10 m锚索,主要原因为12.2 m锚索贯通至顶板含水层,导致水体渗流加剧,巷道围岩进一步软化;使用9.2 m长锚索+4.2 m短锚索联合支护时,相较前3种支护参数,巷道围岩破坏范围减小,水体渗流情况明显改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9.2 m长锚索+4.2 m短锚索联合支护时,顶板下沉量、两帮变形量、底板鼓起量比采用原支护参数时分别减小77.5%,65%,76.5%,有效提高了巷道围岩抵抗变形破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顶板淋水 支护优化 联合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荷载模式研究
7
作者 石钰锋 张涛 +3 位作者 阳军生 蒋亚龙 胡梦豪 代文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系统考虑隧道埋深、滑移面形式、侧压力系数与地层的关联,提出一种适用于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隧道荷载模式。对于浅埋隧道,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极限状态下滑移面为椭圆的侧压力系数及竖向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构建力学平衡方程推导侧压力... 系统考虑隧道埋深、滑移面形式、侧压力系数与地层的关联,提出一种适用于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隧道荷载模式。对于浅埋隧道,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极限状态下滑移面为椭圆的侧压力系数及竖向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构建力学平衡方程推导侧压力计算式;对于深埋隧道,考虑软硬不均地层突变性并对太沙基理论滑移面宽度进行合理修正,推导对应的围岩压力计算式;再结合软硬不均地层分界线位于隧道水平中线上方、下方2类典型工况,推导出隧底反力表达式;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所提荷载模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修正惯用法荷载体系相比,所提方法得到的软土-硬土隧道顶部、下半拱竖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分别缩小74%和172%;相较于软土-硬土隧道,该方法应用于土层-岩层隧道时,计算得到的下半拱竖向土压力、隧底侧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更小,即所提荷载计算模式更符合隧道实际受荷状态,且当隧道埋深与开挖直径之比较大以及下部地层越坚硬时,其适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软硬不均地层 围岩压力 滑移面 荷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软弱围岩煤巷高效掘进及支护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徐钰斌 赵启峰 +5 位作者 耿宁 蒋大峰 马跃 彭瑞 庄通 杨学红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5,共7页
针对芦岭煤矿9^(#)煤层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掘进技术难题,分析松散软弱围岩煤巷高效掘进支护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关键支护工序,并实现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挖底、控顶、护帮整体控制效果,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对芦岭煤矿Ⅱ946回风巷掘进支护... 针对芦岭煤矿9^(#)煤层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掘进技术难题,分析松散软弱围岩煤巷高效掘进支护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关键支护工序,并实现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挖底、控顶、护帮整体控制效果,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对芦岭煤矿Ⅱ946回风巷掘进支护方案及高效掘进工艺进行计算机模拟,设计松散软弱煤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措施,即“注浆锚杆(锚索梁)超前主动支护+协同柔性支护”工艺,现场试验表明芦岭煤矿Ⅱ946回风巷每日掘进从2.4 m增加到3.0~3.6 m,控制了松散软弱围岩的变形,提高了掘进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软弱围岩 高效掘进 支护工艺优化 掘进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M隧洞软弱围岩不良地质段卡机机理及脱困技术:以我国西北某供水隧洞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宝瑾 谭忠盛 +1 位作者 李林峰 裴成元 《土木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9-35,共7页
TBM(隧道掘进机)因具备安全、高效、快速等优势,已成为特长隧洞施工的主要工法。然而,在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和富水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TBM容易发生卡机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安全。本文通过调研多个工程案例,尤其是我国西北某供... TBM(隧道掘进机)因具备安全、高效、快速等优势,已成为特长隧洞施工的主要工法。然而,在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和富水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TBM容易发生卡机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安全。本文通过调研多个工程案例,尤其是我国西北某供水隧洞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三种典型卡机类型,系统分析了其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力学原理及防控措施。针对软弱围岩,建议刀具扩挖、减少扰动和快速支护;对于断层破碎带,强调超前探测和合理应对;而在富水地层,则推荐埋管引水和注浆堵水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合理工程措施和先进技术手段,能显著降低TBM卡机风险,提高隧洞掘进成功率和效率。本文为TBM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特长隧洞 TBM掘进 软弱围岩 断层破碎带 富水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软岩地层敞开式TBM法隧洞围岩变形控制技术——以香炉山隧洞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斌 杨延栋 +3 位作者 周建军 李凤远 徐海峰 刘超尹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1-348,共8页
为解决敞开式TBM在滇西地区高地应力软岩地层施工中遭遇围岩大变形而导致的支护破坏、设备频繁被卡、隧洞侵限等工程难题,通过分析围岩允许变形量与变形规律,提出围岩控制时空原则:有效初期支护施作时间为开挖后15 d内、空间位置为距掌... 为解决敞开式TBM在滇西地区高地应力软岩地层施工中遭遇围岩大变形而导致的支护破坏、设备频繁被卡、隧洞侵限等工程难题,通过分析围岩允许变形量与变形规律,提出围岩控制时空原则:有效初期支护施作时间为开挖后15 d内、空间位置为距掌子面30 m范围内,TBM掘进日进尺不低于2 m/d。通过不同类型的支护结构现场试验,得出控制围岩变形的有效措施为预应力长锚索主动控制变形、灌混凝土箱体H型钢拱架被动强支撑。另通过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敞开式TBM施工实践,开发出“掌子面位置刀盘扩挖预留允许变形量、围岩出护盾灌混凝土箱体拱架被动强支撑、隧洞上半圆前置式自动化喷混凝土早封闭、预应力长锚索主动控制深层围岩变形、隧洞底部自进式锚杆后补强”等围岩变形有效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大变形 围岩变形控制 高地应力 引水隧洞 岩石隧道掘进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的隧道锚固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文浩 马伟斌 +5 位作者 刘艳青 张金龙 郭小雄 安哲立 高红杰 徐浩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85-2392,共8页
为解决软弱围岩隧道树脂锚杆施工工艺复杂、工效低的问题,在分析传统树脂锚杆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2种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技术方案;采用工作原理分析、结构设计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其在软弱围岩中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 为解决软弱围岩隧道树脂锚杆施工工艺复杂、工效低的问题,在分析传统树脂锚杆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2种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技术方案;采用工作原理分析、结构设计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其在软弱围岩中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一般破碎围岩工况的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安装合格率为81.9%,高于传统树脂锚杆的50%合格率;2)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杆长为3 m和4 m的净作业时间分别为4.62 min和5.55 min;3)考虑台车进场准备时间等因素,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杆长为3 m和4 m的综合作业时间分别有望控制在6.0~6.5 min和7.0~7.5 min;4)针对极破碎围岩以及预应力长锚杆工况的自进式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能够实现“自进+预紧”的功能,对围岩进行及时支护,同时施工工效与普通自进式锚杆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内置树脂 预应力中空锚杆 锚固支护 软弱围岩 自进式锚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的隧道支护状态感知与方案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浩田 马伟斌 +3 位作者 张金龙 安哲立 邹文浩 王旭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15-2423,共9页
针对破碎软弱围岩隧道树脂锚杆施工难、可锚性差、缺少长期可靠的监测手段等问题,提出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技术,并在西南地区某破碎软岩隧道开展试验研究,验证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的可靠性;将内置树脂预应力测力锚杆应用于隧道监... 针对破碎软弱围岩隧道树脂锚杆施工难、可锚性差、缺少长期可靠的监测手段等问题,提出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技术,并在西南地区某破碎软岩隧道开展试验研究,验证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的可靠性;将内置树脂预应力测力锚杆应用于隧道监测中,结合围岩位移和锚杆受力监测数据对锚杆支护方案进行优化,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研究及现场实测结果表明:1)采用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实现了破碎软岩隧道锚杆机械化快速施工,塌孔段单根锚杆安装时间(含钻孔)为6~10 min,锚杆施工工效提升33%以上;2)采用内置树脂预应力测力锚杆可实现对杆体力学状态的有效监测,波长值与锚杆拉拔力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围岩位移呈非对称性,围岩最大位移为305 mm,锚杆最大轴力为149 kN,均出现在拱顶右侧,需对原支护方案进行右侧补强优化;4)经数值模拟验证,优化方案的锚杆最大轴力减小为126 kN,围岩最大位移减小为204 mm,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 内置树脂预应力测力锚杆 隧道 破碎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前地质预报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迪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2期233-237,共5页
超前地质预报是保障隧道安全高效施工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浅埋软弱围岩隧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围岩自稳能力低,隧道施工易发生坍塌等风险,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对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某浅埋软弱围岩隧... 超前地质预报是保障隧道安全高效施工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浅埋软弱围岩隧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围岩自稳能力低,隧道施工易发生坍塌等风险,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对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某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工程,基于地质雷达和声波反射法,对左、右线开展了超前地质预报分析,结合实际开挖情况验证了预测结果正确性。结果表明:地质雷达和HSP声波法能良好预判岩体完整性和浅埋软弱围岩隧道不良地质,多次准确预报出软弱破碎带、长大结构面等情况。隧道右线(K7+140)~(K7+220)、左线(ZK7+014)~(ZK7+094)岩性为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破碎;其中(K7+182)~(K7+192)、(ZK7+061)~(ZK7+067)段存在长大结构面。预测结果与开挖实际地质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软弱围岩 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雷达 HSP声波反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力学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来弘鹏 林永贵 +1 位作者 谢永利 杨晓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0-395,共6页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力学特征的影响,运用研制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简便实用的隧道开挖工具与方法,系统开展了基于先加载后开洞思路的公路隧道模型试验,研究了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衬砌切向应力...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力学特征的影响,运用研制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简便实用的隧道开挖工具与方法,系统开展了基于先加载后开洞思路的公路隧道模型试验,研究了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衬砌切向应力大小与分布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支护时机对软弱围岩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衬砌切向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影响显著;在不同应力场的软弱围岩(原岩弹模为210 MPa)中开挖隧道,当开挖洞径为12 m左右时,200 mm左右的变形预留量是较为合适的。该工况下衬砌的切向应力、围岩压力均较小,而且各位置分布也比较均匀,对衬砌的受力最为有利。在实际工程中应加强监控量测,不断总结经验,尽可能地选择最佳时机支护以达到衬砌受力较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弱围岩 支护时机 力学特征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围岩隧道取消系统锚杆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43
15
作者 陈建勋 杨善胜 +1 位作者 罗彦斌 王梦恕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0,共6页
在软弱围岩隧道中,提出初期支护结构由钢架+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锁脚锚杆+纵向连接筋组成,即取消系统锚杆用钢架联结处的锁脚锚杆代替。以包家山隧道为依托工程,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选取2个试验段,进行锁脚锚杆取代系统锚杆后,有、无拱... 在软弱围岩隧道中,提出初期支护结构由钢架+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锁脚锚杆+纵向连接筋组成,即取消系统锚杆用钢架联结处的锁脚锚杆代替。以包家山隧道为依托工程,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选取2个试验段,进行锁脚锚杆取代系统锚杆后,有、无拱部锚杆的对比试验研究。对比试验的内容包括:隧道初期支护的净空收敛、围岩压力、钢架应力、喷射混凝土应力、锚杆轴力和纵向连接筋应力等。研究结果表明:2个试验段初期支护变形趋于稳定,结构受力安全,说明取消系统锚杆不影响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与稳定;拱部锚杆有受拉,也有受压,但受力都不大,最大拉应力仅为钢材极限强度的11.8%,其支护作用不明显;锁脚锚杆大部分受拉,最大值达到191MPa,钢架支护作用明显,在支护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消系统锚杆减少了施工工序,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序循环时间,有利于及早封闭围岩以形成完整的支护结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弱围岩 系统锚杆 锁脚锚杆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跨比下浅埋软弱隧道的破坏模式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俊 刘新荣 +2 位作者 赖勇 何春梅 王子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44-1751,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覆跨比条件下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模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隧道围岩破坏的过程进行模拟;利用强度折减法原理对模型试验进行有限差分数值验证,得出了二者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推导基于岩... 为了研究不同覆跨比条件下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模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隧道围岩破坏的过程进行模拟;利用强度折减法原理对模型试验进行有限差分数值验证,得出了二者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推导基于岩柱理论的修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最早从拱顶开始,由于拱顶塌落区的形成,拱顶两边产生类似滑坡的塌落效应,即浅埋破碎围岩隧道的"二阶段"破坏;当覆跨比较小时,围岩的自承能力弱,围岩塌落速度快,塌落体积少,形成塌穿型塌方;当覆跨比为3.0时,形成了浅埋压力拱,破坏已不能到达地表;当覆跨比为2.5时,围岩塌落形成的塌落体体积及破裂区影响区域最大,施工时支护应及时,保证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软弱围岩 覆跨比 破坏模式 岩柱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泡水隧道锚变形破坏模型试验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吴相超 刘新荣 +1 位作者 李栋梁 李维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3-1030,共8页
为了研究软岩隧道锚锚体及其围岩泡水后变形破坏的特点,以在建的几江长江大桥为依托,开展了泡水状态(M2)和自然状态(M3)两组缩尺比例为1:30的现场模型试验。通过对各关键测点的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不同状态的模型锚锚体和围岩在破坏过... 为了研究软岩隧道锚锚体及其围岩泡水后变形破坏的特点,以在建的几江长江大桥为依托,开展了泡水状态(M2)和自然状态(M3)两组缩尺比例为1:30的现场模型试验。通过对各关键测点的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不同状态的模型锚锚体和围岩在破坏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及规律,并对隧道锚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模型锚表面还是深部,试验过程中,M2各测点(锚体外侧岩体、锚间岩体等)的位移总体大于M3测点的位移,且破坏荷载值要低于M3。隧道锚围岩含水率不同,破坏模式有所差异。对于含水率为7.39%的M2,其裂隙出现顺序为先洞脸后地表,先西锚后东锚;对于含水率为5.36%的M3,其裂隙先出现在锚体上部地表,然后出现在锚洞斜面,最后在锚碇区大量出现。此外,地形条件也会使得同一含水状态的隧道锚的两个锚体的变形有所差异。研究成果可为软岩隧道锚的修建以及类似的工程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隧道锚 模型试验 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跨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曹成勇 施成华 +1 位作者 彭立敏 雷明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39-1446,共8页
为评估浅埋大跨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和优化施工措施,结合深圳市红棉路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建立基于功效系数法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分析表明,现有的施工措施无法满足下穿高速公路段施工安全要求,施工风险等级极高,需要... 为评估浅埋大跨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和优化施工措施,结合深圳市红棉路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建立基于功效系数法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分析表明,现有的施工措施无法满足下穿高速公路段施工安全要求,施工风险等级极高,需要及时对其调整。经综合分析,采取合理的施工步序、台阶长度、开挖进尺、掌子面封闭加固措施、隧道施工工序优化、及时封闭初支、加快二衬施工等一系列优化控制措施,并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验证其可行性。同时,通过现场实施效果与监测数据的反馈,并应用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发现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段施工风险等级已降为低度,证明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合理可行,能够保障隧道成功穿越机荷高速公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 大跨 软弱围岩 下穿高速公路 隧道 风险评估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卸荷渐进破坏特性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徐前卫 丁文其 +2 位作者 朱合华 唐卓华 李元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14,132,共12页
以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为背景,针对谷对岭"Y"形喇叭口大断面分岔隧道,通过室内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大断面隧道围岩的渐进性破坏过程、岩体内部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 以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为背景,针对谷对岭"Y"形喇叭口大断面分岔隧道,通过室内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大断面隧道围岩的渐进性破坏过程、岩体内部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是始自拱腰以下的岩体,而后自拱腰向上继续扩展成拱,为此必须要对拱腰以下岩体施作锁脚锚杆,从而制止岩体的初始剪切破坏;当采取左右导洞分块开挖时,后开挖导洞会引起既有洞室围岩的破坏,因此需要对导洞之间的隔墙进行加固;拱顶上方0.95B(B为隧道跨度)范围内的岩体变形受到隧洞开挖影响,但最终塌落成拱的高度为0.55B;隧道开挖后,拱顶上方岩体应力升高区主要集中在0.4B^0.95B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围岩 深埋隧道 渐进性破坏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台阶法施工过程力学效应规律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宋曙光 李术才 +3 位作者 李利平 刘钦 原小帅 石少帅 《隧道建设》 2011年第S1期170-175,共6页
超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台阶法施工方案容易引起大面积塌方,但是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工期,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台阶法施工特别是作为台阶法核心问题的台阶高度选择值得进一步分析。依托兰渝铁路两水隧道,采用三维数值仿真手段... 超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台阶法施工方案容易引起大面积塌方,但是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工期,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台阶法施工特别是作为台阶法核心问题的台阶高度选择值得进一步分析。依托兰渝铁路两水隧道,采用三维数值仿真手段,分别建立台阶高度取H/3,H/2,2H/3和最大宽度处模型,模拟了铁路隧道在极软弱围岩中采用台阶法施工选择不同台阶高度的施工过程,对比不同台阶高度下隧道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和掌子面挤出变形,揭示了台阶法施工过程中围岩力学效应的演化规律,并最终得出最优台阶高度,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断面 铁路隧道 软弱破碎围岩 台阶法施工 台阶高度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