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魏酸钠防护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严京 祁明信 +2 位作者 黄秀榕 吴正正 胡艳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氧化损伤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Ca2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揭示天然药物防治白内障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原代和传代培养,...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氧化损伤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Ca2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从细胞信号转导角度揭示天然药物防治白内障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原代和传代培养,以含有过氧化氢(H2 O2 )的培养液孵育LEC复制氧化损伤模型,并加入阿魏酸钠单体共同孵育。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兰(MTT)比色测定法观察在不同时间和浓度条件下LEC活性变化,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时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 +]i)以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不同时间LEC内cAMP、cGMP的含量变化。结果:H2 O2 组可引起LEC吸光度值(A)明显下降(P <0 .0 1) ,阿魏酸钠能明显增强氧化损伤的LEC活性,并呈剂量 效应关系和时间 效应关系。氧化损伤的LEC[Ca2 +]i 升高(P<0 .0 1) ;阿魏酸钠可以降低由H2 O2 引起的细胞[Ca2 +]i 的升高,并呈时间 效应关系。H2 O2 组cAMP浓度升高;cGMP浓度下降(P <0 .0 1) ;阿魏酸钠使cAMP水平下调,cGMP水平上升(P <0 .0 1) ,并呈时间 效应关系。结论:阿魏酸钠可明显抑制LEC氧化损伤及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钙信号系统、cAMP信号系统、cGMP信号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来调节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钠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CAMP CG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融合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姚勇 徐慧艳 +3 位作者 黄红宇 蔡颖 谈旭华 刘丽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74-877,共4页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及联合转核技术对残留后囊膜上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融合的影响。方法将猪眼后囊膜LECs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分为对照组、加药组(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加药转核组(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观察LECs不同时期...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及联合转核技术对残留后囊膜上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融合的影响。方法将猪眼后囊膜LECs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分为对照组、加药组(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加药转核组(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观察LECs不同时期的增生、分化、融合情况及各组细胞的融合时间。结果加药组和加药转核组的细胞融合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药组的细胞出现核固缩现象,加药转核组残留细胞团明显减少。结论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能延缓后发性白内障(PCO)的发生,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能有效降低PCO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融合时间 后发性白内障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智 田博 +2 位作者 黄渝侃 陈雯 高瑞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增生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VPA(0.5mmol·L-1、1mmol·L-1、2mmol·L-1、4mmol·L-1)作用于H...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增生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VPA(0.5mmol·L-1、1mmol·L-1、2mmol·L-1、4mmol·L-1)作用于HLECs,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在不同时间点(24h、48h、72h)VPA对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VPA(1mmol·L-1、2mmol·L-1)作用于HLECs48h后细胞周期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测定在VPA(1mmol·L-1、2mmol·L-1)作用于HLECs48h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在蛋白质水平表达量的改变。结果MTT检测显示VPA浓度≥0.5mmol·L-1对体外HLECs增生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VPA作用48h后,各药物浓度组(0.5mmol·L-1、1mmol·L-1、2mmol·L-1、4mmol·L-1)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1.05%、21.58%、26.67%和38.2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VPA可阻滞HLECs由G0/G1期向S期转换,使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经2mmol·L-1VPA作用48h,G0/G1期及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5.40±3.90)%和(7.35±1.47)%,与阴性对照组[(53.14±1.71)%和(35.31±1.1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PA可促进p21蛋白质水平的表达。VPA处理48h后,各组平均灰度比值分别为0.582±0.082(1mmol·L-1)和0.914±0.113(2mmol·L-1),与阴性对照组(0.303±0.0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A可以通过促进p21表达,使HLECs阻滞于G0/G1期,最终抑制HLECs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增生 后发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素蛋白激活激酶信号途径介导水杨酸钠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27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瑞莹 王智 +3 位作者 李一壮 陈晖 卢善华 田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2-417,共6页
背景热休克蛋白(HSPs)是生物体在各种应激情况下产生的高度保守蛋白,HSP27与人晶状体中α-晶状体蛋白在氨基酸和基因水平上高度同源,其结构和表达的异常与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此研究先前的研究证实水杨酸钠对H2O2造成的人品状体... 背景热休克蛋白(HSPs)是生物体在各种应激情况下产生的高度保守蛋白,HSP27与人晶状体中α-晶状体蛋白在氨基酸和基因水平上高度同源,其结构和表达的异常与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此研究先前的研究证实水杨酸钠对H2O2造成的人品状体上皮细胞(LE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水杨酸钠诱导的人LECs中HSP27的表达及与丝裂素蛋白激活激酶(MAPK)信号途径的关系。方法人LECs—B3系在含质量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中进行培养,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钠(0~55mmol/L)加入培养基中刺激人LECs不同时间,然后去除刺激再分别培养。在阻断实验中,分别给予P38MAPK、ERK1/2及JNK/SAPK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SB20350(10μmol/L)、PD98059(20μmol/L)及SP600125(10μmol/L)预孵育细胞1h,在给予水杨酸钠刺激后检测相关指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种处理情况下人LECs中HSP27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SP27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27蛋白在人LECs中的表达。结果正常人LECs仅有微弱的HSP27表达,35~55mmol/L水杨酸钠刺激人LECs1h去除刺激再培养6h后可使HSP27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953,P〈0.01);55mmol/L水杨酸钠刺激人LECsI~5h不能诱导HSP27的表达(F=2.119,P〉0.05),而去除刺激再分别培养6h后可诱导HSP2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534,P〈0.01);55mmol/L水杨酸钠刺激人LECs1h后去除刺激再培养3h后HSP27表达明显增加,6h达到高峰,直至24h恢复到基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9.234,P〈0.01)。水杨酸钠刺激30min时磷酸化p38MAPK表达增加,1h表达显著,各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680,P〈0.01);磷酸化ERK1/2在水杨酸钠刺激时间内未见升高;去除水杨酸钠刺激再培养1h后开始增加,6h达到高峰,各时间点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840,P〈0.01);水杨酸钠刺激1h及去除刺激再培养过程中未见到磷酸化JNK的表达;加入P38MAPK、ERK1/2特异性阻断剂预处理人LECs1h后可使水杨酸钠诱导的HSP27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加入JNK特异性阻断剂未见对水杨酸钠诱导的HSP27表达产生影响。结论水杨酸钠可诱导人LECs中HSP27的表达,P38MAPK和ERK1/2信号途径促进水杨酸钠诱导的HSP27在人LECs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钠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丝裂素蛋白激活激酶 热休克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SZ滴眼液和阿魏酸钠对紫外线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抗氧化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秀榕 祁明信 严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5期904-907,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SZ滴眼液(Compound shui zhi eye drop,SZ)和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对紫外线(Ultraviolet,UV)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抗氧化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UV照射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 目的:研究复方SZ滴眼液(Compound shui zhi eye drop,SZ)和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对紫外线(Ultraviolet,UV)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抗氧化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UV照射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HLEC),同时用SZ、SF和吡喏克辛钠滴眼液(Pirenoxine sodium,PS)与HLEC共同孵育,并检测HLEC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和SODmRNA、GSH-pxmRNA和CAT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UV组的HLEC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SZ、SF和PS组的SOD、GSH-px和CAT的活性显著高于UV组(P<0.01,P<0.05);SODmRNA、GSH-pxmRNA和CATmRNA的表达也显著高于UV组(P<0.01)。结论:SZ、SF和PS均能防护UV照射引起的HLEC氧化损伤,SZ和SF的作用优于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紫外线 氧化损伤 基因表达 复方SZ滴眼液 阿魏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普钠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6
作者 胡建石 翁景宁 +2 位作者 郑志竑 赵蓉 翁景宁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硝普钠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为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传代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经硝普钠处理后,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采用MTT法测定硝普钠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 硝普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目的 探讨硝普钠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为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传代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经硝普钠处理后,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采用MTT法测定硝普钠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 硝普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硝普钠浓度在2.0 mmol/L以下时,作用12 h,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当硝普钠浓度为1.0 mmol/L时,作用 24 h内呈时间依赖性(P<0.01)。ON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清除硝普钠的抑制效应。 结论 硝普钠能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其抑制效应主要是通过ON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硝普钠 晶状体 上皮细胞 抑制作用 后囊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铂、米托蒽醌及阿糖胞苷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的作用
7
作者 彭惠 李平华 +2 位作者 罗莉霞 骆云鹏 汤为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研究顺铂(Cisplatin ,PDD),米托蒽醌(Mitoxantrone, Mit),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 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増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兔晶体囊膜行组织细胞培养,传代的2~... 目的:研究顺铂(Cisplatin ,PDD),米托蒽醌(Mitoxantrone, Mit),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 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 RLECs)増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兔晶体囊膜行组织细胞培养,传代的2~3代RLECs在96孔板培养24h,然后用不同浓度的PDD、Mit及Ara-c作用细胞24h及72h,用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比色法进行测定。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PDD及Mit作用于传代培养RLECs 24h IC50分别为38.92μg/ml 、8.92μg/ml ;72h 的 IC50 分别为6.71μg/ml、2.04μg/ml。结论:PDD及Mit均为剂量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药物,均能有效抑制兔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在此试验条件下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上皮细胞 抑制 顺铂 米托蒽醌 阿糖胞苷 细胞增殖 白内障 后囊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类晶体上皮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石磊 盖春柳 +2 位作者 濮伟 陈晓隆 高殿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人类晶体上皮细胞(HLEC)增殖和贴壁行为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抑制作用的发生原理。方法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取出的人类晶体前囊膜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传代培养的HLEC经计数后加入浓度...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人类晶体上皮细胞(HLEC)增殖和贴壁行为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抑制作用的发生原理。方法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取出的人类晶体前囊膜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传代培养的HLEC经计数后加入浓度为10μg/ml的ATRA完全培养基作为实验组,并与所设空白对照组对比,继续培养72h后进行活细胞计数观察药物抑制作用。观察传代细胞培养24h后ATRA对传代细胞贴壁的抑制作用。光镜、电镜下观察ATRA对HLEC形态学改变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结果在体外培养HLEC的增殖和贴壁的研究中,ATRA实验组细胞存活数量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ATRA能诱发HLEC发生凋亡现象,药物作用72h后发生凋亡细胞多为早期凋亡细胞。结论ATRA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类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贴壁,发生抑制作用的原理与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人类晶体上皮细胞 抑制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9
作者 刘娜 宋耕 +2 位作者 郑力芬 王美华 阎蕴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在培养液内加入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并以高三尖杉酯碱作为对照。测定药物对细胞的半效抑制量 ;观察药物对细胞贴壁和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在培养液内加入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并以高三尖杉酯碱作为对照。测定药物对细胞的半效抑制量 ;观察药物对细胞贴壁和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作用 2 4h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半效量ID50 为 0 78μg/ml,72hID50 为0 63 μg/ml,作用时间对细胞的抑制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 2 4h的ID50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 72hID50 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试验有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抑制 双氯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抑制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作用的免疫组化研究
10
作者 吴宁玲 杜之渝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从免疫组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双氯芬酸钠抑制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组加入双氯芬酸钠药液使其终浓度为12.5mg·L-1,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 目的从免疫组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双氯芬酸钠抑制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组加入双氯芬酸钠药液使其终浓度为12.5mg·L-1,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biotin-enzyme complex,SABC)法检测凋亡指标的改变。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加药组细胞野生型p53、Caspase-3表达增加,PCNA表达减弱。结论双氯芬酸钠可能通过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止而发挥其抗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角膜上皮细胞 抑制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硒性白内障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炎华 宋秀君 +2 位作者 韩英 赵平 高惠英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6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亚硒酸钠诱发的硒性白内障形成的关系。 方法 给SD 大鼠注射亚硒酸钠后1 ,3 ,7 天剥取晶状体囊膜。用流式细胞仪(FCM) 计数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DNA 片断凝胶电泳检测晶状体上皮...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亚硒酸钠诱发的硒性白内障形成的关系。 方法 给SD 大鼠注射亚硒酸钠后1 ,3 ,7 天剥取晶状体囊膜。用流式细胞仪(FCM) 计数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DNA 片断凝胶电泳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核提取物,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给药后第1 天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即显著增高,第3 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晶状体混浊程度持续加重,给药后第7 天形成典型的核性白内障。DNA 片断凝胶电泳显示各期晶状体上皮细胞核提取物均出现明显的梯状带纹。透射电镜下见核染色质凝集现象及特征性凋亡小体形成。 结论 亚硒酸钠可快速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亚硒酸钠 白内障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nd1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对囊外摘出术后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宏 孙慧敏 +2 位作者 李筱荣 张红 苑晓勇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2期892-895,共4页
目的探索Ccnd1反义寡核苷酸(Ccnd1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Ccnd1-ASON)脂质体对晶状体囊外摘出术(extracapsular extraction of lens,ECLE)后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探索Ccnd1反义寡核苷酸(Ccnd1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Ccnd1-ASON)脂质体对晶状体囊外摘出术(extracapsular extraction of lens,ECLE)后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双眼行ECLE,术中前房内分别注入Ccnd1-ASON脂质体溶液(反义组)、Ccnd1基因正义寡核苷酸(Ccnd1sense oligonucleotides,Ccnd1-SON)脂质体溶液(正义组)、无药脂质体溶液(无药组)50μL;每组随机取4只分别于术后即刻、1d、7d、14d处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ECCcnd1表达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测单位面积LEC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EC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应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1d、7d、14d,Ccnd1表达量反义组分别为0.1415、0.2743、0.3406,低于正义组(0.7861、1.1623、0.7537)和无药组;晶状体组织单位面积(mm2)LEC数量反义组分别为633±65、1636±212、2440±359,低于正义组(808±73、2476±349、3115±316)和无药组(845±78、2242±303、3133±331)(P<0.05),正义组和无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晶状体组织单位面积(mm2)Cyclin D1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反义组分别为6.18±0.67、11.20±1.66、17.38±3.00,低于正义组(7.74±0.88、16.03±2.40、24.56±2.49)和无药组(7.60±0.66、16.17±2.03、25.93±2.21)(P<0.05),正义组和无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cnd1-ASON前房注射能有效降低大鼠ECLE后LEC Ccnd1和Cyclin D1表达,抑制LEC增殖,减轻后囊膜混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ndl 反义寡核苷酸 晶状体囊外摘出术 晶状体上皮细胞 抑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的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廉飞玥 李阳 +5 位作者 姜凌峰 沈皓月 赵江月 严肖啸 于佳明 秦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5-402,共8页
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OL)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 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OL)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对照组。人LECs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中PCO早期病理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根据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植入的IOL类型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不植入IOL为空白对照组。应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IOL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并计算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IOL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数目并计算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结果模型组细胞培养48 h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后囊膜区可见细胞形成类似早期Soe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g珍珠样小体等PCO特征性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迁移的细胞呈纤维状。对照组中均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前囊膜区域单位面积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18.80±5.53、24.67±9.80和34.47±10.80,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56.43±9.00、162.20±16.38和121.30±12.01,IOL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2.02±1.94)%、(89.76±3.10)%和(86.27±4.54)%;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1.60±3.65)%、(70.14±5.35)%和(78.43±3.48)%。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少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数、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袢HydroSmart组和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成功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与C型袢HydroSmart IOL、C型补偿袢Hydrophobic IOL相比,HydroSmart平台板式袢IOL能更有效抑制LECs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后囊膜混浊 细胞迁移抑制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上皮细胞 体外囊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