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点叉尾肠套叠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5
1
作者 彭亚 刘杰 +4 位作者 胡大胜 黄艳华 黄钧 梁静真 曾桂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2,共6页
从患典型肠套叠症的濒死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1株病原菌GX-1,经API 20NE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该菌株与温和气单胞菌NCIMB 12065株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99.8%。该菌株... 从患典型肠套叠症的濒死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1株病原菌GX-1,经API 20NE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该菌株与温和气单胞菌NCIMB 12065株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99.8%。该菌株对健康斑点叉尾鱼种和成鱼均具有很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发病鱼症状与自然病鱼症状基本一致。药敏试验结果表明,GX-1对头孢拉定、先锋必等15种抗生素敏感,对苯唑青霉素和青霉素G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鱼回) ( ICTALURUS punctatus) 肠套叠症 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 sobr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种中草药煎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抑、杀菌效果 被引量:24
2
作者 梁利国 邴旭文 +2 位作者 张晓君 阎斌伦 杨家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69,共4页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对这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对这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强;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对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为1.56~6.25 mg/mL之间,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 mg/mL之间,其中五倍子的抑菌和杀菌浓度最低,分别为1.56 mg/mL和3.12 mg/mL;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小。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8种中草药中五倍子对防治由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最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唐毅 郑凯迪 +3 位作者 朱成科 李云 丁诗华 孙瀚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共6页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对华鲮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指标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 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维隆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维隆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表明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用22种抗菌类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菌对头孢曲松、硫酸庆大霉素等9种抗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青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烂尾病 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 致病性 药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鱼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曹海鹏 刘丽玲 +1 位作者 李怡 杨先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49,55,共5页
采用常规方法对患病金鱼(Carassius auratus)内脏组织(肝脏、肾脏、性腺)中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共分离了8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3株细菌(菌株LK-T、PL-R和PK-T)具有致病性。ATB细菌鉴定仪... 采用常规方法对患病金鱼(Carassius auratus)内脏组织(肝脏、肾脏、性腺)中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共分离了8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3株细菌(菌株LK-T、PL-R和PK-T)具有致病性。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K-T和菌株PL-R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菌株PK-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这3株致病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对奈替米星、头孢呋肟、头孢拉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先锋必等药物均高度敏感。其中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等常规渔药可作为防治用药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Carassius auratus)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腹水症”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体外芽孢杆菌拮抗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亚军 魏文娟 +3 位作者 潘厚军 颜曦 王芳 石存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77,共6页
为了解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 为了解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通过对健康斑点叉尾的回归感染实验发现,与原感染鱼发病症状相似,且分离鉴定得到相同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温和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耐药。本研究还探讨了4种芽孢杆菌对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该病原的拮抗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 腹水症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病原鉴定 药敏试验 芽孢杆菌拮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沙鳖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22
6
作者 童桂香 韦信贤 +2 位作者 黎小正 吴祥庆 叶欣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4-126,共3页
从患病黄沙鳖的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菌株(NN090617),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鉴定,该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表现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杆菌,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V-P阳性,鸟... 从患病黄沙鳖的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菌株(NN090617),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鉴定,该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表现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杆菌,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V-P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脲酶、七叶苷阴性。采用BioFosun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该菌进行鉴定,将适当浊度的细菌悬液接种GN48板条培养16~24 h后读出结果,将结果输入BioFosun-Ⅰ软件分析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概率达99%,相似指数和距离指数分别为0.858、2.000,鉴定结果良好,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供试的15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拉定、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等6种药物敏感,对苯唑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鳖 温和气单胞菌 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3
7
作者 苏应兵 邹桂伟 +2 位作者 袁科平 郑蓓蓓 艾晓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1,共5页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暴发性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 病原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鳞鱼气单胞茵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洋 徐革锋 +2 位作者 陈玉春 李永发 牟振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7-280,共4页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体内分离出两种菌株(记为BAS和BAH),均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元荚膜,多数呈单个排列,极端有单鞭毛。对两种菌株的菌落形态鉴定结果表明:BAS的菌落呈圆形,为浅黄色,半透明,无水溶性色素...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体内分离出两种菌株(记为BAS和BAH),均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元荚膜,多数呈单个排列,极端有单鞭毛。对两种菌株的菌落形态鉴定结果表明:BAS的菌落呈圆形,为浅黄色,半透明,无水溶性色素;BAH的菌落也呈圆形,中央微高,为灰白色。经API20NE细菌生化鉴定,BAS和BAH菌株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血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其鉴定率分别为98.1%和99.3%。注射剂量为1×10^7 CFU/mL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感染12d时,细鳞鱼的死亡率为100%。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株对妥布霉素(TOB)、四环素(TET)、庆大霉素(GEN)、卡那霉素(KiN)、氟哌酸(NOR)、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FUR)、呋喃那斯、氯霉素(CHL)、复方新诺明(TST)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AZI)、红霉素(ERY)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鱼 嗜水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育银鲫病原温和气单胞菌表型及分子鉴定与溶血素基因检测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晓君 阎斌伦 +2 位作者 邴旭文 秦蕾 秦国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7,共6页
2008年10月江苏盐城大丰精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发生严重疾病,从病鱼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细菌。对分离做纯培养的4株菌(JY081016-1~JY081016-4)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菌... 2008年10月江苏盐城大丰精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发生严重疾病,从病鱼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细菌。对分离做纯培养的4株菌(JY081016-1~JY081016-4)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菌株(JY081016-1)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菌对供试健康异育银鲫有强致病性,菌株(JY081016-1)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48bp(GenBank登录号:GQ232759),所扩增的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177bp(GenBank登录号:GQ232760),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在97%以上;根据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鉴定的4株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溶血素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温和气单胞菌 16SRRNA基因 gyrB基因 溶血素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发酵蔬菜中拮抗温和气单胞菌的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洋 马欢欢 +3 位作者 吕欣然 孙梦桐 白凤翎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1-235,241,共6页
目的:从传统发酵蔬菜中筛选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乳酸菌。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筛选,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研究蛋白酶、p H和温度等因素对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分析... 目的:从传统发酵蔬菜中筛选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乳酸菌。方法: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筛选,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研究蛋白酶、p H和温度等因素对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结果:从腌渍酸黄瓜中筛选出对温和气单胞菌(10~6CFU/m L)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菌株LZH2-5,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ZH2-5无细胞上清液经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分别丧失29.38%、23.93%、22.30%、19.47%和14.59%;经40、60、80℃处理30 min后其拮抗活性基本不变,在100℃和121℃处理30 min后活性分别下降了16.66%和25.40%,在p H3.0~4.0范围内保持其抑菌活性,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12.0 mg/m L。扫描电镜表明经LZH2-5 CFS处理使温和气单胞菌的细胞结构破坏并溶解。结论:从腌渍酸黄瓜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ZH2-5对温和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初步分析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类,可作为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控制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制剂出发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蔬菜 乳酸菌 拮抗 温和气单胞菌 筛选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三种水产动物病原菌体外拮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罗璋 贾文平 +2 位作者 白晓慧 李建超 杨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8-19,共2页
为探明枯草芽孢杆菌BHI344菌株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功能,本文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菌共同培养的方法,就枯草芽孢杆菌对三种水产动物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的体外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明枯草芽孢杆菌BHI344菌株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功能,本文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菌共同培养的方法,就枯草芽孢杆菌对三种水产动物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的体外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HI344菌株对三种水产动物病原菌都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并随着枯草芽孢杆菌初始接种浓度的升高,以及培养时间的增长,拮抗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拮抗 嗜水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的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嘉彬 马艳平 +5 位作者 柯浩 郝乐 刘振兴 马江耀 梁志凌 李玉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共9页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分别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与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AS)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嗜水气单胞菌pilin基因、温和气单胞菌zipA基因设计特异性LAMP...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分别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与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AS)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嗜水气单胞菌pilin基因、温和气单胞菌zipA基因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在恒温条件下利用实时浊度仪对2组引物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酸染料颜色变化对扩增结果进行判定。结果显示,LAMP实时浊度法能够特异地检测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最低检出限分别为46 fg·mL-1和320 fg·mL-1,是普通PCR方法的104倍和102倍;并能应用于已知临床样品检测。该研究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高效、特异、灵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嗜水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 实时浊度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溶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性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孙红祥 舒妙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7-180,共4页
从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物分离到两种细菌 ,人工感染试验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 ,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并死亡 ,从人工感染死亡鳖中分别再次获得同种细菌 .根据形态、生长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分别被鉴定为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豚鼠气... 从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物分离到两种细菌 ,人工感染试验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 ,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并死亡 ,从人工感染死亡鳖中分别再次获得同种细菌 .根据形态、生长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分别被鉴定为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豚鼠气单胞菌 ( Aeromonas caviae)和温和气单胞菌 ( A.sobria)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此二种细菌对菌必治、氟嗪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均呈高度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溶血性腹水病 药敏性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鲈细菌性肠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昆明 郭爱民 +3 位作者 马江霞 段成任 谢志胜 岳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51,共10页
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特有的土著鱼类,已开展人工养殖,但其病害相关研究较少。2016年,五家渠某水产推广站河鲈突然大批死亡,作者从发病的河鲈肝脏和肠道分离病原菌,对分离菌进行了传代纯化培养。结果显示,... 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特有的土著鱼类,已开展人工养殖,但其病害相关研究较少。2016年,五家渠某水产推广站河鲈突然大批死亡,作者从发病的河鲈肝脏和肠道分离病原菌,对分离菌进行了传代纯化培养。结果显示,在20℃培养24h后,ZL1能形成边缘整齐、中间微隆起、表面光滑、浅黄色、有特殊芳香气味、大小为1.5~2 mm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圈;ZL3和ZL5可形成圆形、微隆起、表面湿润光滑、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大小为0.5~1 mm的菌落,但在血琼脂平板上不能形成溶血圈。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16SrRNA序列比对和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鉴定ZL1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ZL3和ZL5株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isella tarda)。药敏实验结果显示,ZL1株对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头孢他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ZL3和ZL5株对左氧氟沙星、链霉素和恩诺沙星敏感,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分离菌均具有明显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鲈 温和气单胞菌 迟缓爱德华菌 鉴定 药敏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鳝人工感染温和气单胞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任红梅 何智 +1 位作者 杨德英 杨光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人工感染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12~36h为死亡高峰期,其感染症状与自然发病的黄鳝相似。染病黄鳝的肝脏、肠道和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肝细胞变性,... 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人工感染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12~36h为死亡高峰期,其感染症状与自然发病的黄鳝相似。染病黄鳝的肝脏、肠道和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肝细胞变性,肠绒毛脱落,肾小球结构消失并充满大量红细胞;感染后9~27h,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大并空泡化;感染后3~30h,小肠绒毛脱落,固有层淋巴小结增生,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红细胞增多;感染后3~21h,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严重颗粒变性,肾小球上皮细胞坏死;感染后21~30h,肌纤维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温和气单胞菌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源山梨醇发酵阳性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旭 丁楚楚 +5 位作者 李雪 石慧 陈业翔 胡秀彩 朱爱华 吕爱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1-244,共4页
从鲫鱼肠道中分离出1株细菌,暂时编号为SR-1,进行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征、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SR-1菌株为山梨醇发酵阳性的温和气单胞菌;PCR扩增SR-1菌株的16SrDNA序列为1509bp;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SR-... 从鲫鱼肠道中分离出1株细菌,暂时编号为SR-1,进行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征、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SR-1菌株为山梨醇发酵阳性的温和气单胞菌;PCR扩增SR-1菌株的16SrDNA序列为1509bp;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SR-1菌株与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为99.87%~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R~1菌株对阿奇霉素、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克肟等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温和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系统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中药有效成分对3株水产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 被引量:20
17
作者 聂鲡蓉 郑曙明 仇登高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144,共4页
选择12种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采用平板挖洞法对3种水产常见致病菌做药物敏感试验,然后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各中药有效成分对3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2种中药有效成分对3株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 选择12种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采用平板挖洞法对3种水产常见致病菌做药物敏感试验,然后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各中药有效成分对3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2种中药有效成分对3株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没食子酸、槲皮素、黄岑苷、大黄酸、盐酸小檗碱、大黄素甲醚对温和气单胞菌抑制效果最好,没食子酸、槲皮素对温和气单胞菌MIC、MBC最小,MIC为0.03125mg/mL,MBC为0.0625mg/mL;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甘草酸、槲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抑制效果最好,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甘草酸对嗜水气单胞菌MIC、MBC最小,MIC为0.03125mg/mL,MBC为0.0625mg/mL;大黄素甲醚、甘草酸、没食子酸、盐酸小檗碱对变形杆菌抑制效果为最好,没食子酸,大黄素甲醚、甘草酸对变形杆菌MIC、MBC均最小,MIC为0.03125mg/mL,MBC为0.0625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有效成分 温和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变形杆菌 抑菌圈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体革鯻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言峰 冯伟强 +4 位作者 张辉华 陈建酬 张绮琼 邹记兴 付立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患病的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的致病菌,并研究其药敏特性。[方法]从濒死的高体革鯻体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FS1491、FS1492),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测定2株致病菌对高体... [目的]分离并鉴定患病的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的致病菌,并研究其药敏特性。[方法]从濒死的高体革鯻体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FS1491、FS1492),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测定2株致病菌对高体革鯻的半致死剂量(LD50);最后,通过药敏试验确定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通过鉴定确定2株致病菌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此2株致病菌对高体革鯻的半致死剂量依次为2.1×105和8.5×104cfu/g。该菌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左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该研究可为防治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高体革鯻疾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革鯻 温和气单胞菌 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软骨素裂解酶发酵培养基的获得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苏兰 阎浩林 雷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考察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等因素及各种发酵条件对温和气单孢菌YH311产硫酸软骨素裂解酶的影响,获得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均匀设计法及正交设计法。结果获得的最优培养基配... 目的考察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等因素及各种发酵条件对温和气单孢菌YH311产硫酸软骨素裂解酶的影响,获得硫酸软骨素裂解酶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均匀设计法及正交设计法。结果获得的最优培养基配方(g·L-1)为:葡萄糖2 5 ,牛肉膏5 0 0 ,硫酸软骨素10 0 ,尿素0 5 ,MgSO4·7H2 O 9 0 ( pH 7 0 ) ;最适产酶条件为:2 % ( φ)种子液,2 8℃,2 0 0r·min-1,振荡通气培养2 4h。在优化条件下,硫酸软骨素裂解酶的产率可达110 0 0U·L-1。结论通过对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可将硫酸软骨素裂解酶的产量提高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气单孢菌 硫酸软骨素裂解酶 发酵培养基 发酵条件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病原中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移斌 胥宁 +3 位作者 董靖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第4期45-50,共6页
对患出血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以期为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斑点叉尾鮰血水、腹水及重要组织器官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分离株理化特性测定、gyrB序列分析及回归感染实验,并通过K-B法进行分离... 对患出血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以期为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斑点叉尾鮰血水、腹水及重要组织器官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分离株理化特性测定、gyrB序列分析及回归感染实验,并通过K-B法进行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感染实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经细菌再分离获得相同分离株,表明分离株是引发本次斑点叉尾鮰疾病的病原菌。分离株理化特性与温和气单胞菌基本一致,gyrB基因序列分析分离株与温和气单胞菌同源性达100%,故分离株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及头孢噻肟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分离菌株是斑点叉尾鮰病原菌,紧急时可选用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又尾鮰 温和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回归感染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