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
1
作者 王展 徐敏 +2 位作者 秦孟晟 徐乐 白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0-851,共12页
构建定量表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的指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对科学防范冬小麦低温冻害至关重要。基于江苏省1972—2022年冬季逐日气象观测资料、2010—2022年冬小麦冻害灾情资料和历史极端冻害年份的产量资料,确定不同类型冻害的致灾... 构建定量表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的指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对科学防范冬小麦低温冻害至关重要。基于江苏省1972—2022年冬季逐日气象观测资料、2010—2022年冬小麦冻害灾情资料和历史极端冻害年份的产量资料,确定不同类型冻害的致灾因子影响权重,构建了低温冻害(11月至次年3月)、越冬期冻害(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和返青—拔节期冻害(2月下旬至3月)三大主要类型冻害强度指数。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k-means等多种数理统计法对冬小麦低温冻害进行时空分析评估,并根据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冻害强度的排序将这两种冻害分别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等级。结果表明:江苏省南、北低温冻害强度指数差异较大,可分为高风险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中风险区(南京、扬州、泰州、南通)和低风险区(镇江、常州、苏州、无锡)。51年的江苏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指数在1989年发生突变式下降,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的重度冻害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一个相对偏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少期。虽然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冻害频次呈减少趋势,但是极端冻害却在增强,甚至部分地区的冻害强度指数在21世纪突破了1977年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低温冻害 风险区 强度指数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的冬小麦冻害评估 被引量:16
2
作者 董燕生 陈洪萍 +2 位作者 王慧芳 顾晓鹤 王纪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72-179,I0003,共9页
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对于灾后及时采取田间管理补救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1号遥感数据(HJ-1),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冻害为例,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对冻害的敏感性,选择了增强型植被指数(... 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对于灾后及时采取田间管理补救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多时相环境减灾卫星1号遥感数据(HJ-1),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冻害为例,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对冻害的敏感性,选择了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作为评估冬小麦冻害的最优植被指数。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冬小麦冻害评估方法,以冻害指数作为冬小麦冻害程度的评估指标,利用地面实测样本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受灾前后冬小麦EVI的变化与冻害程度呈显著线性相关,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冬小麦冻害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遥感 植被 冻害 冬小麦 冻害指数 环境-减灾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冬晓 杨晓光 +2 位作者 赵锦 慕臣英 龚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338-4346,共9页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 冻害是影响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害发生规律和演变特征,对防御冻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淮冬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0—2010年4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在分析越冬期负积温和越冬期长度变化特征基础上,以越冬期负积温为指标分析了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发生频率及站次比演变特征,并利用冻害实际灾情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黄淮冬麦区越冬期负积温绝对值在过去50a平均为17.3—240.8℃·d,空间上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且近50a呈减少趋势,全区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减少1.8—38.3℃·d,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时段内全区越冬期长度呈波动性缩短趋势,尤其是研究区域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越冬期长度年际间变化不显著,且个别站点有些年份没有稳定越冬期,多集中在1985年以后;(3)黄淮冬麦区较轻冻害发生频率较高,为40%以上,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站次比年代际呈增加趋势;中度冻害和较重冻害发生频率较低,多数站点在10%以下,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站次比呈减少趋势;全区无严重冻害和极严重冻害风险。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冬麦区冬季长寒型冻害风险较小,各站点冻害程度随年代变化逐渐减轻,较轻冻害的站点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淮冬麦区 冬小麦 冬季长寒型冻害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冻害胁迫高光谱分析与冻害严重度反演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慧芳 王纪华 +2 位作者 董莹莹 顾晓鹤 霍治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7-1361,共5页
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的精确反演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的关键,同时及时预测产量损失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冬小麦冻害群体严重度评估方法在经典统计反演模型存在估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首先对冬... 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的精确反演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的关键,同时及时预测产量损失对政府职能部门也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冬小麦冻害群体严重度评估方法在经典统计反演模型存在估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首先对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重采样平滑处理,再用主成分分析(PCA)技术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实现综合原始光谱主成分信息作为自变量参与冬小麦冻害严重度反演过程,最后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度Accuracy三种模型精度验证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冬小麦冻害严重度模型精度分别达0.697 5,0.184 2和0.697 5;同时对反演模型进行验证,其精度也分别达到0.630 9,0.350 3和1.339 6。因此,该方法能有效地对冬小麦冻害严重度进行快速、精确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冻害 高光谱 主成分分析(PCA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魏凤珍 李金才 +1 位作者 屈会娟 沈学善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6-699,共4页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对冬小麦越冬期麦苗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模式显著影响小麦抗冻能力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长度和基部第二节间的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以及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与其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充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模式 冻害 茎秆抗倒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23
6
作者 顾万龙 姬兴杰 朱业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4,共6页
基于河南省冬小麦遥感种植面积数据、DEM数据和111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基于GIS的逐日最低气温空间插值技术,根据冬小麦晚霜冻灾度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计算各空间单元轻霜冻、中霜冻和重霜冻日数,综合考虑霜冻害... 基于河南省冬小麦遥感种植面积数据、DEM数据和111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基于GIS的逐日最低气温空间插值技术,根据冬小麦晚霜冻灾度指标及其等级划分标准,计算各空间单元轻霜冻、中霜冻和重霜冻日数,综合考虑霜冻害日数和冬小麦实际种植面积比例因素,构建冬小麦晚霜冻害风险评价指数,分析河南省冬小麦不同等级晚霜冻害日数及其风险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轻霜冻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北部、东部和西部丘陵山区,中霜冻和重霜冻高值区以分布在西部丘陵山区为主,霜冻日数最大值分别为67 d、48 d和120 d;轻霜冻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除郑州地区以外的驻马店和南阳盆地以北地区,中霜冻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丘陵山区,重霜冻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部丘陵地区,风险指数最大值分别为28%、18%和17%。总体上看,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害日数和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轻霜冻日数及其风险的覆盖面积最大,其次为中霜冻,重霜冻最小;河南省的东部、北部和西部丘陵山区为晚霜冻害的主要防御区域,各级霜冻之间以防御轻霜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霜冻害 灾度函数 风险区划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与冻害风险 被引量:7
7
作者 俄有浩 霍治国 马玉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结果表明,33a来,观测站点年平均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3℃和1.98℃,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58℃和2.83℃;冬小麦生育期>0℃的有效积温增加了340℃·d;日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0℃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4.6,5.6 d/10a和57,233.8℃·d/10a;日最低地面温度<-18℃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6.7 d/10a和143.5℃d/10a;1月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显著升高了2.54℃。这些变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向西北扩展。气候资源的显著变化为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提供了气候依据。然而,影响冬小麦安全越冬的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和1月平均地面温度并没有显著升高,最低地面温度<-18℃的冻害日数和积温从1997年前后的平均13d和1200℃·d又增加到2012年的20d和3500℃·d左右。适合种植冬小麦的区域范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害风险 冬小麦 气候变暖 种植结构 春小麦种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增雪对冬麦冻害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高子毅 贾昭茂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27-30,共4页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改良、冬季气温升高和人工增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播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雪 冬小麦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马爱平 亢秀丽 +3 位作者 靖华 王裕智 刘建华 崔欢虎 《农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因子 冬小麦 产量 冻害 春季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冻双重胁迫下的冬小麦幼苗长势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晨红 杨贵军 +4 位作者 董燕生 杨小冬 陈晓宁 徐鹏 王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5-641,共7页
为了探讨"旱冻交加"的气候条件下遥感监测小麦苗情的可行性,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利用多时相MODIS为遥感数据源,引入了广泛用于小麦苗情监测的距平植被指数(AVI),同时基于植被健康状态指数(VHI)和晚霜冻害综合指数(I),构建了... 为了探讨"旱冻交加"的气候条件下遥感监测小麦苗情的可行性,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利用多时相MODIS为遥感数据源,引入了广泛用于小麦苗情监测的距平植被指数(AVI),同时基于植被健康状态指数(VHI)和晚霜冻害综合指数(I),构建了旱冻双重胁迫条件下的小麦苗情综合指数(CI),以反映冬小麦拔节期的生长状况,并分别利用实测样点苗情分类和距平植被指数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I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5.00%,Kappa系数为0.74;冬小麦总茎数与CI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y=8.732CI+1.256,决定系数为0.605 3;与实测样本对比,CI预测精度为73.30%,苗情分类分级更符合小麦生长实际情况。因此认为旱冻双重胁迫下可以利用CI对冬小麦苗情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冻双重胁迫 遥感监测 苗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地高光谱和环境星高光谱数据的冬小麦越冬冻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军玲 郭其乐 任丽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3,共11页
基于试验箱冬小麦冻害盆栽试验,得到了识别和评价冻害差异程度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和指数,获得了冻害农学指标;研究了河南省林州市东南部及周边地区2012-2013年的冻害过程,以冻害发生前后的两幅高光谱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冬小麦冻害高光谱... 基于试验箱冬小麦冻害盆栽试验,得到了识别和评价冻害差异程度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和指数,获得了冻害农学指标;研究了河南省林州市东南部及周边地区2012-2013年的冻害过程,以冻害发生前后的两幅高光谱影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冬小麦冻害高光谱敏感指数的研究结果,结合大田试验对农学冻害指标进行尺度转换,获得了HSI遥感冬小麦冻害指标,进行了冬小麦冻害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结果显示,VI_3[VI_3=(SDr-SDb)/(SDr+SDb)]高光谱指数冻害遥感监测结果更精确。研究表明利用HJ-1A星HSI数据进行冬小麦冻害监测是可行的,可为HJ-1A星高光谱数据在农业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敏感指数 冬小麦 冻害监测 农业遥感 环境一号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冬对皖北地区小麦生育前期若干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静 黄义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3-204,235,共3页
研究了暖冬对皖北地区小麦生育前期若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暖冬导致生育前期旺长,形成过多的茎蘖数、较大的群体叶面积及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暖冬使小麦生育进程提前,麦苗抗冻性降低,遭遇低温时易遭受冻害,废弃物含量增加。
关键词 暖冬 小麦 旺长 生育进程 提前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孟繁圆 冯利平 +7 位作者 张丰瑶 张祎 伍露 王春雷 闫锦涛 彭明喜 莫志鸿 余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6-1585,共10页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期 冻害指数 北部冬麦区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被引量:17
14
作者 宋艳玲 周广胜 +6 位作者 郭建平 李勇 潘亚茹 付严 杨荣光 白晓英 徐金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65,共12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冬麦区 冻害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冻害遥感监测 被引量:56
15
作者 杨邦杰 王茂新 裴志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冻害是冬小麦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进行遥感监测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过去对作物冻害的遥感监测研究不多。冻害不但与气温有关 ,也与生育期有关。该文以整个山东省为样区 ,收集了全省 76个气象台站的由 1995年 3月1日至 4月 30日逐日最低气... 冻害是冬小麦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进行遥感监测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过去对作物冻害的遥感监测研究不多。冻害不但与气温有关 ,也与生育期有关。该文以整个山东省为样区 ,收集了全省 76个气象台站的由 1995年 3月1日至 4月 30日逐日最低气温、最低地面温度资料 ,及此期间气象卫星 NOAA- AVHRR的所有晴空数据 ,共 2 1个时相。根据植被指数 NDVI突变的特征 ,并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 ,提出了实用的遥感冻害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害 冬小麦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冬小麦越冬冻害风险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晴 甄文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8期175-178,共4页
利用河北省10站点34年的气象资料,采用越冬冻害因子权重法分析了冬小麦越冬冻害发生风险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南部的邯郸、邢台南部一带为冻害发生风险低值区,河北冬麦区北部偏东的廊坊、沧州一带为高值区,保定、石家庄、... 利用河北省10站点34年的气象资料,采用越冬冻害因子权重法分析了冬小麦越冬冻害发生风险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南部的邯郸、邢台南部一带为冻害发生风险低值区,河北冬麦区北部偏东的廊坊、沧州一带为高值区,保定、石家庄、衡水等河北平原中部地区为中值区,20世纪80年代冻害发生风险最高,70年代次之,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冻害发生风险依次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选的全部站点其冻害发生风险的线性趋势都呈下降态势。各地34年中越冬期负积温、极端最低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黑龙港区中度以上越冬冻害发生的风险概率明显高于山前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发生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为4年1遇,黑龙港区为3年1遇;2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发生极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约10年1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冻害 风险分析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12月低温事件对昆明市主要小春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梅媛媛 曾艳 +2 位作者 黄中艳 龙荣华 陆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40-1347,共8页
为深入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低温灾害的特点,从气象分析与农业灾情调查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12月中旬昆明地区的严重低温灾害事件。结果表明,此次低温天气过程低温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是伴随降水、雪灾、强辐射降... 为深入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低温灾害的特点,从气象分析与农业灾情调查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12月中旬昆明地区的严重低温灾害事件。结果表明,此次低温天气过程低温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是伴随降水、雪灾、强辐射降温、霜冻和冰冻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湿冷型"低温灾害,它和1999年12月发生的"干冷型"严重低温霜冻是最近39 a来危害昆明市农业最大的2次冬春季极端低温事件;这意味着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低纬高原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和危害加大。分析显示了不同发育期的蚕豆遭受的3个冷冻害等级与低温强度的对应关系,低温霜冻对花期蚕豆危害大(主要造成空秕荚率大增和株籽粒数大减)并导致减产,对分蘖后期至拔节初期小麦危害相对较小;作物遭受的冷冻害程度与降温程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高湿度、积雪、和较长时间的冰冻可加重低温天气对农作物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冰雪冻害 灾情调查 冬植作物 冷冻害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冻害成因及其抗寒机理与对策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建辉 巨伟 杨学举 《河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期33-36,40,共5页
综述了冬小麦冻害的成因、类型及其抗寒机理,以及冬小麦抗寒的遗传性和抗寒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包括可溶性糖、脯氨酸、脱落酸和保护性酶含量升高,丙二醛和赤霉素含量降低)。栽培措施、杂交育种和引种驯化是提高冬小麦抗寒性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冬小麦 冻害 抗寒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灌麦田越冬水热状况及旱冻灾害防御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秦志生 卢志光 郑大玮 《宁夏农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45-54,共10页
本文通过1996—1997年小麦越冬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喷灌麦田越冬期间0~60cm土壤水分及小麦分蘖节深度处(2cm)土温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土壤冻深的因素。本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喷灌补水时期的确定原则,并首次提出补水量... 本文通过1996—1997年小麦越冬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喷灌麦田越冬期间0~60cm土壤水分及小麦分蘖节深度处(2cm)土温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土壤冻深的因素。本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喷灌补水时期的确定原则,并首次提出补水量的估算公式。试验证明,早春适时适量喷灌补水是防御旱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 水热状况 旱冻 喷灌 防御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冬小麦冻害气候及生理生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仝文伟 鲁建立 +1 位作者 张玉娟 张春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2-1533,1536,共3页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春季冬小麦冻害多发的气候和生理生化原因。[方法]以2007年春季北方冬麦区相继发生的2次大范围严重冻害为例,应用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结合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和广大气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田间调查资料,系统分析冻害发生前的气候条件、发生时的灾害天气过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理生化过程与气候适应性。[结果]从冬小麦播种至冻害发生期间温度持续偏高,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加快,植株抗寒能力降低,是造成冬小麦大面积冻害的基本原因;2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冬小麦冻害的直接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技术变化等因素对冬小麦冻害起到一定作用。[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生产上应选用产量、品质、抗逆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并适当调种播期,减少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冻害 气候 生理生化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