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寄生车轮虫宿主新记录及种内分化研究
1
作者 唐发辉 蒋玉椒 +2 位作者 秦微微 夏萍 赵元莙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1,共10页
为探索重寄生车轮虫(Trichodina hyperparasitis Chen&Hsieh,1984)种内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广泛采样分离获得寄生于乌鳢(Channa argus)与月鳢(Channa asiatica)鳃部的重寄生车轮虫3个地理株系,即重庆沙坪坝乌鳢寄生株系(S株系)... 为探索重寄生车轮虫(Trichodina hyperparasitis Chen&Hsieh,1984)种内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广泛采样分离获得寄生于乌鳢(Channa argus)与月鳢(Channa asiatica)鳃部的重寄生车轮虫3个地理株系,即重庆沙坪坝乌鳢寄生株系(S株系)、重庆大足乌鳢寄生株系(D株系)与贵州凯里月鳢寄生株系(K株系),其中贵州凯里为重寄生车轮虫的地理新记录,月鳢为其宿主新记录。结合形态学与分子证据对重寄生车轮虫不同株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附着盘形态学量化与主成分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三地理株系在虫体大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株系是虫体最大的株系(P<0.05),也是齿体最长的株系(P<0.05),K株系是齿体数最少的株系;S株系与K株系在附着盘整体结构与齿体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种内差异(P<0.05);基于SSU rDNA序列的株系比较结果显示,K株系与其他2株系间存在10个碱基变异位点,但3株系间序列相似度为99.45%—100%,遗传距离为0.001—0.003;基于SSU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重寄生车轮虫与近缘种之间形成了宿主种类特有的单系,即“鲈形目Perciformes支系”与“鲇形目Siluriformes支系”;同时在其种内也形成了宿主种群特有的单系,即“乌鳢支系”与“月鳢支系”。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重寄生车轮虫并非一定营“重寄生”生活,且偏好寄生于鳢属(Channa)鱼类;其中乌鳢寄生的两株系间较近缘,与月鳢寄生的株系间则较远缘,且各株系间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与形态分化;推测对于外寄生车轮虫而言,第一生境即宿主的类型可能是影响车轮虫种间或种群分化最直接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种内分化 SSU rDNA 鳢属鱼类 重寄生车轮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乌鳢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熊昭娣 卓婷 +3 位作者 樊威 焦晓磊 夏飞鸿 苏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为探明白乌鳢养殖池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底泥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白乌鳢种鱼繁殖基地7个养殖白乌鳢池溏底泥菌群特征,单个池塘面积约100 m^(2),水深约1.8 m,淤泥深度20~30 cm,放养... 为探明白乌鳢养殖池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底泥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白乌鳢种鱼繁殖基地7个养殖白乌鳢池溏底泥菌群特征,单个池塘面积约100 m^(2),水深约1.8 m,淤泥深度20~30 cm,放养密度约40尾/m^(2),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与底泥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联。试验结果表明:池塘底泥整体偏弱碱性,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四川省环境背景值4.73倍和2.58倍;获得2915个运算分类单元,涵盖36门85纲185目213科293属456种;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未命名菌门、酸杆菌门、脱硫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杆菌门与总磷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P<0.05),变形菌门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放线菌门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果加深了对健康白乌鳢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环境因子的理解,为白乌鳢的绿色健康养殖和池塘底泥改良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乌鳢 底泥 营养盐 微生物群落 土壤酶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合电子鼻分析黑鱼蒸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栗紫慧 曲映红 +4 位作者 施文正 顾金晖 刘一漪 张震 姜昕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2-329,I0014-I0018,共13页
以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结合电子鼻及感官评定分析腌制黑鱼蒸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GC-IMS法从蒸制黑鱼中... 以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结合电子鼻及感官评定分析腌制黑鱼蒸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GC-IMS法从蒸制黑鱼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主导地位,其中醛类物质阈值低,是蒸制黑鱼的主要呈味物质,并于蒸制12 min时在所有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占比最高,达到33.92%;其次是酮类和酯类。GC-IMS结合电子鼻以及感官评定的分析结果表明,生鱼与蒸制黑鱼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腌制黑鱼在蒸制12 min时的挥发性风味最佳,丁醛、异丁醛、(E)-2-戊烯醛、丁醇、2-甲基丁醇、2-丁酮、2,5-二甲基吡嗪、四氢呋喃的相对含量在蒸制12 min时最高,为12 min时的特征风味物质。该研究可为黑鱼最佳蒸制工艺的确定及黑鱼加工、开发预制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 蒸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 电子鼻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在斑鳢全雄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慧荣 张淑瓶 +5 位作者 曾芳 李水生 刘云 杨菁 黄晓声 叶树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了快速筛选培育出全雄斑鳢,本研究结合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和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开发了全雄斑鳢的育种方法。将健康的七日龄斑鳢幼鱼随机分成3组进行雌化处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雌二醇(E2)100、300、600 mg/kg,饲养60 d。利用性别特异分子... 为了快速筛选培育出全雄斑鳢,本研究结合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和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开发了全雄斑鳢的育种方法。将健康的七日龄斑鳢幼鱼随机分成3组进行雌化处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雌二醇(E2)100、300、600 mg/kg,饲养60 d。利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引物M12、P2鉴定筛选出决定型为XY型斑鳢,将XY型正常雄鱼与XY型伪雌鱼交配,获得的子代分为两组,一组为投喂正常饲料,另一组进行雌激素投喂,利用MX1和MX3引物筛选出YY超雄鱼,最后将YY超雄鱼和正常雌鱼作为亲本交配生产出全雄斑鳢子代。结果显示,600 mg/kg激素浓度组的性逆转率最高,达75%,从508尾经雌激素E2投喂的家系中筛选获得235尾具有XY基因型斑鳢。XY伪雌鱼与正常雄鱼交配获得的子代在2月龄时检测到22尾YY超雄鱼,7月龄时检测到14尾YY超雄鱼,筛选获得YY超雄鱼个体用于生产全雄子代。本研究方法显著提高了全雄化斑鳢育种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应用价值,为其他鱼类开展性别特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借鉴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 生长二态性 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 全雄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Channa argus)源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移斌 宋怿 +3 位作者 杨秋红 刘永涛 杨先乐 艾晓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对患病乌鳢(Channa argu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乌鳢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江西南昌某养殖场发病的乌鳢肝、肾、脾和溃烂肌肉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JX15,对JX15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对JX15株... 对患病乌鳢(Channa argu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乌鳢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江西南昌某养殖场发病的乌鳢肝、肾、脾和溃烂肌肉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JX15,对JX15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对JX15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理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与gyr B[DNA促旋酶(gyrase)B亚基]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X15株被鉴定为摩氏摩根菌。病理学和致病性试验显示,病鱼肝、肾、脾及溃烂皮肤肌肉等组织器官具有典型病理变化,人工感染的乌鳢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发病乌鳢体内分离到与菌株JX15一致的菌株,可以断定菌株JX15是本次乌鳢发病的病原菌,其LD_(50)为3.4×10~5cfu·g^(-1)。JX15株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及头孢噻肟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氯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苯唑西林及青霉素等11种药物耐药。本研究证明了江西南昌某养殖场的乌鳢溃烂病是由摩氏摩根菌感染所引起的,可选用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6种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channa argus) 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I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袁丽萍 钟比真 +4 位作者 胡明明 余诚玮 彭斌 涂宗财 李金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281,共9页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检测粗鱼油精制不同阶段的挥发性物质,结合化学计量学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筛选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下关键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为0.6%磷酸脱胶,0.7%超量碱(NaOH,4 mol/L)脱酸,5%活性白土脱色,鱼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59 mg KOH/g和2.62 mmol/kg。黑鱼粗鱼油精制阶段GC-IMS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醛类最为丰富(22种),其次为醇类(11种)和酮类(8种)。脱胶油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后续随着精制进行,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逐渐降低。黑鱼内脏粗鱼油经过脱酸和脱臭阶段,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降低最为显著(P<0.05)。GC-IMS结合OPLS-DA和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筛选出10种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香茅醛、(Z)-4-庚烯醛、丁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正丁醇、(Z)-2-戊烯-1-醇、1-戊烯-3-酮、(E)-2-己烯和吡啶。ROAV显示,(E)-2-壬烯醛是黑鱼油风味的主要贡献者,与1-辛烯-3-醇、(E,E)-2,4-庚二烯醛、香茅醛、正辛醛、(Z)-4-庚烯醛、己醛、3-甲基丁醛、丙醛、庚醛、壬醛、(E)-2-辛烯醛、3-甲硫基丙醛、2-己酮、戊酸乙酯、2-正戊基呋喃和2-己烯17种关键性风味物质共同构成了黑鱼油的独特香气。综上,脱酸和脱臭精炼显著减少黑鱼粗鱼油中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含量,提升鱼油品质。研究可为后期低腥味鱼油研发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油 精制 挥发性物质 GC-IMS 化学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基圆池循环水条件下循环饥饿模式对乌鳢生长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7
作者 高风 麻艳群 +8 位作者 介百飞 吴一桂 韦云勇 刘宏祥 王梦然 沈佳佳 张圣杰 程光平 李文红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2,共9页
为探索陆基圆池循环水条件下循环饥饿模式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其适宜投饲模式。本实验以生产性陆基圆池(直径为8 m)为养殖设施,设置每投喂3 d饥饿1 d(S1F3组)、每投喂6 d饥饿1 d(S1F6组)、每投喂9 d饥饿1 ... 为探索陆基圆池循环水条件下循环饥饿模式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其适宜投饲模式。本实验以生产性陆基圆池(直径为8 m)为养殖设施,设置每投喂3 d饥饿1 d(S1F3组)、每投喂6 d饥饿1 d(S1F6组)、每投喂9 d饥饿1 d(S1F9组)和正常投喂(S0组)共4个实验组,实验所用乌鳢初体重为(10.25±0.32) g,实验周期60 d。研究结果表明:(1)乌鳢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终末体重S1F6组与S0组无显著差异,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2)饲料系数S1F6组最低,比S1F3和S1F9组分别降低26.40%和18.58%,比S0组降低6.12%;(3)肌肉粗脂肪含量S1F3和S1F6组显著低于S0组,粗蛋白含量组间无显著差异;甘氨酸含量S1F3和S1F9组显著高于S0组,脯氨酸含量各实验组均显著高于S0组;(4)消化酶活性各实验组均低于S0组,淀粉酶活性S1F9组和S1F6组与S0组无显著差异;(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高于S0组,SOD活性S1F3和S1F9组显著高于S0组,GSH-Px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S0组。综上所述,在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每投喂6 d饥饿1 d(S1F6组)在降低饲料能耗的同时,能够使养殖对象获得接近完全补偿的生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饥饿 乌鳢(channa argus) 生长性能 消化酶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胃含物分析法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食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明光 冯广朋 +7 位作者 王海华 陈建华 沈晨晨 张燕萍 章海鑫 傅义龙 姚远 徐维康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2-542,共11页
长江禁渔后,鄱阳湖凶猛性鱼类资源恢复明显,探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对预测鄱阳湖鱼类资源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2年8-11月期间,在鄱阳湖5个采样点(都昌、南矶山、鄱阳、余干和进贤)使用三层流刺网共采集了240尾鲇、... 长江禁渔后,鄱阳湖凶猛性鱼类资源恢复明显,探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对预测鄱阳湖鱼类资源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2年8-11月期间,在鄱阳湖5个采样点(都昌、南矶山、鄱阳、余干和进贤)使用三层流刺网共采集了240尾鲇、乌鳢、鳜、翘嘴鲌样品,并分别使用胃含物分析法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对上述4种凶猛性鱼类的食物组成进行分析。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4种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鲇、乌鳢、鳜和翘嘴鲌的摄食率较高,空胃率低。鱼类在4种凶猛性鱼类的食物组成中占比较高,其次为虾类。鲇、乌鳢、鳜和翘嘴鲌的食物分别由5类10种、4类15种、3类11种和5类12种饵料生物组成,其中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最高的饵料生物分别为鲫、鲫、和鲤;鲫、鲤、泥鳅和日本沼虾均在4种凶猛性鱼类的肠道内容物中出现。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饵料生物种类组成与胃含物分析结果相似,分别在鲇、乌鳢、鳜和翘嘴鲌的肠道内容物中发现了7、5、6和6种饵料生物,其中相对丰度最高的饵料生物分别为鲤、鲤、鲤和鲢。此外,本研究发现新的饵料生物存在,即团头鲂、似鳊、贝氏和黑尾近红鲌,这4种鱼并未在胃含物分析结果中检出。综上,长江禁渔后鄱阳湖的凶猛性鱼类的食物来源充足,食性范围广泛,其中鱼类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为虾类。同时,胃含物分析法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探究鱼类的食物组成,是综合分析鱼类食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食性 乌鳢 翘嘴鲌 胃含物分析法 eDNA宏条形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4
9
作者 李小勤 刘贤敏 +1 位作者 冷向军 王锡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5-510,共6页
设置盐度为0(对照组)、5.0、7.5、10.0的4个水体,饲养平均体重为(402.4±44.6)g的乌鳢30天,测定乌鳢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肌肉物理性能指标,研究盐度对乌鳢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乌鳢的增重率分别为37.7%... 设置盐度为0(对照组)、5.0、7.5、10.0的4个水体,饲养平均体重为(402.4±44.6)g的乌鳢30天,测定乌鳢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肌肉物理性能指标,研究盐度对乌鳢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乌鳢的增重率分别为37.7%、33.9%、31.5%、6.3%,成活率分别为100%、100%、100%和63.6%,表现出随盐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盐度0、5.0、7.5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在盐度为10.0的水体中,乌鳢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随盐度增加,肌肉水分和肌肉失水率增加,而脂肪含量减少;肌肉蛋白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在盐度0、5.0、7.5各组间无差异,但在盐度10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盐度7.5组的肌原纤维耐折力增加,肌纤维直径减小;随盐度升高,肌肉质构指标(硬度、弹性、黏性、咀嚼性、凝聚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肌肉游离氨基酸方面,随盐度增加,肌肉游离呈味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盐度10.0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8.2%、42.7%(P<0.05)。上述研究表明,适宜的盐度可改善乌鳢的肌肉品质,结合鱼体生长性能,适宜的盐度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盐度 生长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仔稚鱼残食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凯 樊启学 +2 位作者 刘文奎 李波 方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9-283,共5页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较高的残食率;规格差异越大,残食率越高,全长比为0.57∶1.00、0.50∶1.00、0.39∶1.00的3个试验组的残食率分别为18.35%、46.65%、61.67%,差异显著;饵料缺乏时的残食率显著高于饵料充足时,全长2.21cm杂交鳢仔鱼饲养7d,不投饵和饱食情况下的残食率分别为46.67%和1.11%,差异显著;以日投喂率0%、5%、15%饲养杂交鳢仔稚鱼(全长比为0.50∶1.00)5d,残食率依次为83.33%、35.00%、3.33%,差异显著。可见,规格差异和摄食状况对杂交鳢仔稚鱼的残食都有显著影响。生产上,小个体和大个体全长比低于0.60∶1.00时,及时分池饲养是提高杂交鳢仔稚鱼成活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残食 规格差异 饵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乌鳢水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1
作者 李园园 袁倩 +4 位作者 冯晓然 邓思 李娜 姚伦广 秦英惠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1-822,共12页
[目的]明确2021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某乌鳢养殖场乌鳢大量死亡的病原。[方法]本研究通过体表检测、显微观察、细菌分离、PCR检测、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细胞培养、透射电镜观察、人工感染及病理切片观察等方法进行病原体鉴定。[结... [目的]明确2021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某乌鳢养殖场乌鳢大量死亡的病原。[方法]本研究通过体表检测、显微观察、细菌分离、PCR检测、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细胞培养、透射电镜观察、人工感染及病理切片观察等方法进行病原体鉴定。[结果]患病鱼体表无明显机械损伤和出血点,未在患病鱼体表和鳃表面观察到寄生虫的存在,未从患病鱼的组织中分离出致病菌。PCR检测结果显示,患病鱼呈乌鳢水泡病毒(SHVV)阳性。SHVV G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分离株与佛山分离株HSHRV-MS2021相似性最高,达99.85%。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毒株与SHVV-2019、SHVV-YL01和HSHRV-MS2021株等聚为同一分支,属于Siniperhavirus属,与HSHRV-MS2021株亲缘关系最近。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illosum cyprini cells, EPC)和石斑鱼脾脏细胞(grouper spleen cells, GS)均可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病变的EPC细胞内存在大量的子弹状病毒粒子。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感染鱼出现与自然患病鱼相似症状,死亡率高达100%。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回感患病鱼肠道微绒毛消失,肝脏和脾脏血淋巴增多。[结论]本研究从广东以外地区养殖的乌鳢中分离出1株SHVV,命名为SHVV-NY01,该养殖场乌鳢的大量死亡是由SHVV引起的,本研究结果为该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弹状病毒 乌鳢水泡病毒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杂交鳢“雄鳢1号”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12
作者 于宏 宋立民 +7 位作者 赵建 姜巨峰 薄其康 丁子元 韩现芹 徐林通 王宇 宋昀鹏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7,共9页
陆基高位圆池养殖模式因具有节地节水、养殖环境可控等优势,近年来在水产集约化养殖中备受关注。为评估该模式对鱼类综合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杂交鳢“雄鳢1号”幼鱼为对象,设置陆基高位圆池精养组与池塘养殖组,开展365 d养殖对比试验,... 陆基高位圆池养殖模式因具有节地节水、养殖环境可控等优势,近年来在水产集约化养殖中备受关注。为评估该模式对鱼类综合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杂交鳢“雄鳢1号”幼鱼为对象,设置陆基高位圆池精养组与池塘养殖组,开展365 d养殖对比试验,养殖结束后检测生长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氨基酸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精养组与池塘组相比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高、饵料系数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精养组与池塘组相比肌肉粗脂肪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精养组与池塘组相比,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锌、硒、铁、钠含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精养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N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DAA)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但两组EAA/TAA比值均超40%,均属优质蛋白;精养组检出16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且独含EPA等6种脂肪酸。研究表明,陆基高位圆池模式可提升肌肉脂肪与功能性脂肪酸含量,但需通过饲料强化优化矿物质与氨基酸平衡,为优化养殖策略及提升水产品营养价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雄鳢1号” 肌肉营养成分 陆基高位圆池精养 传统池塘养殖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肠道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评估
13
作者 赵浩航 汪志文 +5 位作者 温依铭 夏洪丽 喻大鹏 甘桢 夏立群 鲁义善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共11页
分离鉴定乌鳢(Channa argus)肠道芽孢杆菌,评估分离菌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益生潜力。收集乌鳢肠道样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高温、酸碱、胆盐耐受性测定,黏附性测定和安全性测定等多... 分离鉴定乌鳢(Channa argus)肠道芽孢杆菌,评估分离菌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益生潜力。收集乌鳢肠道样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高温、酸碱、胆盐耐受性测定,黏附性测定和安全性测定等多项实验。从乌鳢肠道分离得到2株芽孢杆菌,经测序及BLAST比对,发现均为芽孢杆菌属,其中CA-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高同源性菌株,CA-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高同源性菌株。通过生化鉴定分别鉴定为CA-1贝莱斯芽孢杆菌和CA-2枯草芽孢杆菌。2株分离菌均为α-溶血,不具有生物膜,疏水性57.7%—73.4%,自凝集性71.5%—81.3%;可在强酸强碱环境和低浓度(0.5%)胆盐中存活;经过不同高温处理后仍可生长;2株菌对常见的20种抗生素均不耐药及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贝莱斯芽孢杆菌CA-1和枯草芽孢杆菌CA-2可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和一定的安全性,可作为乌鳢养殖中的潜在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益生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乌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Channa argus)胃蛋白酶原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翠红 黄圆圆 +2 位作者 蔡秋凤 郑志松 曹敏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3-738,共6页
采用RT-PCR和3′RACE技术,首次从乌鳢胃组织中克隆了一种胃蛋白酶原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086bp编码361个氨基酸,递交Gene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GQ303143。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该乌鳢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鳜... 采用RT-PCR和3′RACE技术,首次从乌鳢胃组织中克隆了一种胃蛋白酶原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086bp编码361个氨基酸,递交Gene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GQ303143。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该乌鳢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鳜鱼类的胃蛋白酶原A2亲缘关系最近,从而推测本研究克隆的乌鳢胃蛋白酶原属于胃蛋白酶原A2类。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和工具预测了该乌鳢胃蛋白酶原的理化参数及其高级结构,结果表明,该乌鳢胃蛋白酶原的相对分子量为38.8kDa,理论等电点为4.56。采用同源建模法建立了乌鳢胃蛋白酶原的三维结构模型,预测了其活性位点及6个必需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乌鳢胃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胃蛋白酶原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营养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恒甲 黄辉 +4 位作者 戴瑜来 郭炜 王宇希 谢楠 刘新轶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57,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干虫、虫粉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6.87±0.62)g的乌鳢幼鱼13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用黑水虻幼虫干虫(BSF,粗蛋白33.30%、粗脂肪3...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干虫、虫粉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6.87±0.62)g的乌鳢幼鱼13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用黑水虻幼虫干虫(BSF,粗蛋白33.30%、粗脂肪39.20%)、黑水虻幼虫虫粉(DBSF,粗蛋白53.00%、粗脂肪11.80%)替代基础饲料(鱼粉含量40%)50%的鱼粉。试验包括鱼粉组(D0组)、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三种硬颗粒缓沉性饲料,开展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水虻干虫和虫粉替代50%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饵料系数和成活率等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鱼粉组(D0组)相比,黑水虻干虫对乌鳢的摄食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脏体比显著提高(P<0.05)。黑水虻干虫和虫粉替代试验饲料50%鱼粉对鱼体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干虫组(D1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粗脂肪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替代50%鱼粉后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肌肉部分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及呈味氨基酸含量都有所降低。替代50%鱼粉后,肌肉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提升(P<0.05),EPA、DH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D2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D1组。研究结果揭示,黑水虻干虫、虫粉替代乌鳢饲料50%鱼粉对其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其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说明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补充鱼油后乌鳢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生长性能 饲料利用 营养组成 乌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提取黑鱼内脏鱼油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16
作者 伍欣雨 章传奇 +6 位作者 姚峥 钟比真 彭斌 余诚玮 胡明明 涂宗财 李金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177,共9页
本文以黑鱼内脏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声辅助正己烷提取黑鱼内脏粗鱼油的制备工艺,并对所得粗鱼油的理化性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正己烷提取黑鱼内脏粗鱼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50... 本文以黑鱼内脏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声辅助正己烷提取黑鱼内脏粗鱼油的制备工艺,并对所得粗鱼油的理化性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正己烷提取黑鱼内脏粗鱼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50 min,超声功率300 W,液料比3:1 mL/g,在最佳条件下,黑鱼内脏粗鱼油得率为79.80%。超声辅助溶剂法所得粗鱼油理化性质良好,酸价和茴香胺值相比传统的蒸煮法或溶剂法更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64.95%),其中油酸、亚油酸分别为23.67%、24.29%,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的总含量为8.84%,挥发性风味物质以无机硫化物、甲基类和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为主。超声辅助提取黑鱼内脏鱼油具有较高的提取得率以及特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氧化酸败,提高粗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内脏 鱼油 理化指标 脂肪酸组成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田鲤鱼汤风味和滋味特性的分析
17
作者 桂美娇 栗紫慧 +4 位作者 韩梦丽 宋震晧 施文正 徐冠洪 曲映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96-303,共8页
在传统的鱼汤制作中,鲤鱼因其土腥味重,肉质不佳不常作为鱼汤的制作原料,青田鲤鱼采用稻田养殖法,土腥味淡,鳞软可食,常用来制作汤品。为探究青田鲤鱼汤(田鱼汤)的风味特性,寻求最佳的熬煮时间节点以获得最佳风味,分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 在传统的鱼汤制作中,鲤鱼因其土腥味重,肉质不佳不常作为鱼汤的制作原料,青田鲤鱼采用稻田养殖法,土腥味淡,鳞软可食,常用来制作汤品。为探究青田鲤鱼汤(田鱼汤)的风味特性,寻求最佳的熬煮时间节点以获得最佳风味,分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等测定汤中总固形物、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并结合感官评价,与传统黑鱼汤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田鱼汤在煮制时间为50 min前的总固形物含量要高于黑鱼汤,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鲜甜味氨基酸在煮制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黑鱼汤相当。继续煮制,黑鱼汤的含量高于田鱼汤,但苦味物质含量增多,不利于整体滋味的呈现。同时,田鱼汤中的主要呈味核苷酸为GMP,与黑鱼汤中的主要呈味核苷酸IMP相比,前者鲜味更加突出。电子鼻的结果表明,与黑鱼汤在20~70 min内逐渐增加的气味属性强度相比,田鱼汤的气味属性强度在煮制20~40 min时变化明显,50 min时后趋于稳定,说明合适的煮制时间对田鱼汤的气味影响更大。通过GC-IMS能够分别鉴定出田鱼汤和黑鱼汤中的41和46种风味化合物,其变化在煮制60 min后趋于稳定。两者都含有酯类和醛类,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中酚类物质种类更多,且鱼腥味物质含量少,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后者则含有的更多的酮类物质。综合分析,熬煮时间在50~60 min时最有利于两种鱼汤中风味物质的析出和整体口感的协调,与黑鱼汤的对比表明,田鱼汤同样适宜于制作汤品。本研究为改善田鱼汤的风味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鱼汤的品种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鱼汤 黑鱼汤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 电子鼻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LECT2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18
作者 翟奕翔 李玉保 +6 位作者 黄聿翠 刘健如 任庆腾 任庆海 陈端端 冯秀娟 滕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3,共9页
为了解乌鳢(Channa argus)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CaLECT2)在抗菌免疫过程中所调控的配体蛋白,克隆获得CaLECT2基因,并对其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体内注射试验分析了CaLECT2对乌鳢机体的免疫增强作用。利用His-pull down联合质谱、Co-I... 为了解乌鳢(Channa argus)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CaLECT2)在抗菌免疫过程中所调控的配体蛋白,克隆获得CaLECT2基因,并对其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体内注射试验分析了CaLECT2对乌鳢机体的免疫增强作用。利用His-pull down联合质谱、Co-IP分析了CaLECT2的互作蛋白。结果显示,在感染鰤诺卡氏菌的乌鳢脾脏、肾脏和肝脏中,CaLECT2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获得了CaLECT2重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证明rCaLECT2抗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CaLECT2重组蛋白。向乌鳢体内注射CaLECT2蛋白可以显著提高脾脏内巨噬细胞数量。Pull down联合质谱鉴定得到Fetuin-like protein、Serotransferrin和CD209等253个潜在的互作蛋白。Co-IP结果进一步确认了CaLECT2与CD209存在互作关系。研究为深入探讨CaLECT2所调控的配体蛋白功能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 His-pull down 质谱 互作蛋白 乌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
19
作者 李娴 冯绣云 +6 位作者 朱永安 孟庆磊 牟长军 安丽 朱树人 青丽霞 王俊鹏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6,共10页
为建立乌鳢(Channa argus)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了不同激活液、稀释液、稀释比例、抗冻剂、保存时间对乌鳢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0.50%KCl溶液作为激活剂,精子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且与其他浓度激活液有显著差异... 为建立乌鳢(Channa argus)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了不同激活液、稀释液、稀释比例、抗冻剂、保存时间对乌鳢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0.50%KCl溶液作为激活剂,精子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且与其他浓度激活液有显著差异。使用Hank′s或D-Hank′s作为稀释液、1∶5~1∶7的稀释比超低温冷冻保存乌鳢精子复苏效果较好。乌鳢精子超低温冷冻3 d复苏,6%~15%甘油和15%乙二醇保存精子与鲜精激活率无显著差异;冷冻5~360 d复苏,9%~15%甘油和15%乙二醇作抗冻剂保存的精子在激活率、运动时间和寿命方面均有较好表现,但与鲜精仍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使用Hank′s或D-Hank′s作为稀释液、甘油和乙二醇作抗冻剂,并选择合适稀释比,可长期有效保存乌鳢精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channa argus) 精子 超低温保存 精子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仔稚鱼生长、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覃瑶 胡波 +4 位作者 熊攀 梁浩辉 邹记兴 朱喜锋 王国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为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仔稚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00 mg的杂交鳢2 4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0尾鱼,饲养于室外养殖系统水... 为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仔稚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00 mg的杂交鳢2 4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0尾鱼,饲养于室外养殖系统水体体积为50 L的尼龙网箱中,分别饲喂蛋氨酸添加量为0%、0.5%、1.0%、1.5%、2.0%、2.5%(实测值分别为0.67%、1.08%、1.43%、1.78%、2.22%、2.61%)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升高,试验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08%、1.43%、1.78%组的WGR、SGR均显著高于0.67%组(P<0.05),FCR显著低于0.67%组(P<0.05);脏体比(VSI)1.78%组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P<0.05);肝脏中甘油三酯(TG)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胆固醇(TC)1.08%组显著大于2.22%和2.61%组(P<0.05),谷草转氨酶(AST)1.78%组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在1.78%组时显著高于0.67%试验组(P<0.05);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1.78%组显著大于2.22%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0.67%组显著大于1.42%、1.78%和2.61%组,丙二醛(MDA)2.61%组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蛋氨酸可以提高杂交鳢仔稚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本研究为杂交鳢养殖提供营养素需求参数和开发其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仔稚鱼 蛋氨酸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消化酶活性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