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starchy carbohydrate diet aggravates NAFLD by increasing fatty acids influx mediated by NOX2 被引量:1
1
作者 Yuqi Gao Rui Hua +8 位作者 Kezheng Peng Yuemiao Yin Chenye Zeng Yannan Guo Yida Wang Liyuan Li Xue Li Ying Qiu Zhao W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1081-1101,共21页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a high-incidence lipid disorder that affect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population worldwide,and dietary intervention is the recognized treatment.Starch is the main component ...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a high-incidence lipid disorder that affect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population worldwide,and dietary intervention is the recognized treatment.Starch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staple foods that are consumed daily,and the effects,metabolic pathway,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tarch in the context of NAFLD remain unclear.Our study showed that a high-starch carbohydrate diet(HCD)l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exacerbation of NAFLD in mice.Transcriptomics and metabonom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d fatty acid influx mediated by NADPH oxidase 2(NOX2)exacerbated NAFLD.Knocking down NOX2 specifically alleviated HCD-induced NAFLD in vivo and in vitro.Moreover,the large amounts of ROS produced by NOX2 further exacerbat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creased lipolysis in perirenal white adipose tissue(periWAT),thereby providing fatty acids for hepatic lipid synthesis.In addition,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MPKα1 and p47phox was the pathway that mediated the high expression of NOX2 induced by a HCD.Our study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d the effect of a HCD on NAFLD.Elevated fatty acid influx is a unique molecular regulatory pathway that mediates HCD-induced NAFLD exacerbatio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effect of simple sugars.Additionally,NOX2 was suggested to be a specific and effective drug target for 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chy carbohydrat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DPH oxidase 2 fatty acid influ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tty Acid Synthase and Hormone-sensitive Lipase Expression in Liver Are Involved in Zinc-α2-glycoprotein-induced Body Fat Loss in Obese Mice 被引量:12
2
作者 Feng-ying Gong Jie-ying Deng Hui-juan Zhu Hui Pan Lin-jie Wang Hong-bo Y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69-175,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zinc-0t2-glycoprotein (ZAG) on body weight and body fat in high-fat-diet (HF1))-induced obesity in mice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Thirty-six male mice were fed with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zinc-0t2-glycoprotein (ZAG) on body weight and body fat in high-fat-diet (HF1))-induced obesity in mice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Thirty-six male mice were fed with standard food (SF) (n=9) and HFD (n=27), respectively. Five weeks later, 9 mice fed with HFD were subjected to ZAG expression plasmid DNA transfection by liposome transfection method, and another 9 mice to negative control plasmid transfection. Two weeks later, serum ZAG level in the mice was assayed by Western blot, and the effects of ZAG over-expression on body weight, body fat,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adipose tissue of obese mice were evaluated. The mRNA expressions of fatty acid synthase (FAS) and 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HSL) in liver tissue were deterlnin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 Serum ZAG level significantly lowered in simple HFD-fed mice in comparison to SF-fed mice (0.51±0.10 AU vs. 0.75±0.07 AU, P〈0.01). Further statist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ZAG level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dy weight (r =-0.56, P〈0.001), epididymal fat mass (r=-0.67, P〈O. 001), percentage of epididymal fat (r= 0.65, P〈0.001), and increased weight (r= 0.57, P〈0.001) in simple SF- and HFD fed mice. ZAG over-expression in obese mice reduced body weight and the percentage of epididyreal fat. Furthermore, FAS mRNA expression decreased (P〈0.01) and HSL mRNA expression increased (P〈0.001) in the liver in ZAG over-expressing mice. Conclusions ZAG is closely related to obesity. Serum ZAG level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body weight and percentage of body fat. The action of ZA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FAS expression and increased HSL expression in the liver of obese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α2-glycoprotein adipose tissue fatty acid synthase hormone-sensitivelipase OBE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抗性淀粉对胰岛素抵抗的HepG2改善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李寒菊 樊树理 +3 位作者 邢宏宇 尹幸念 吴建美 陈大方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马铃薯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被消化后所得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构成比。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建立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HepG2细胞模型。通过检测不同浓度(0.01,0.1,1μ...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马铃薯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被消化后所得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构成比。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建立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HepG2细胞模型。通过检测不同浓度(0.01,0.1,1μmol/L)SCFA对IR 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及细胞内AMPK、Akt、PI3K、GLUT2、GLUT4蛋白表达和mRNA含量的影响,探究马铃薯RS消化所得SCFA对IRHepG2细胞改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消化马铃薯RS产生的乙酸、丙酸、丁酸比例为2∶4∶1;葡萄糖30 mmol/L、胰岛素1μmol/L为IR造模适宜条件;SCFA能增加IR 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提高AMPK、AKT、PI3K、GLUT 2、GLUT 4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论:马铃薯RS消化所得SCFA可以通过增强AMPK、PI3K/AKT信号通路和GLUT 2/GLUT 4靶蛋白对葡萄糖的转运,增加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改善细胞IR,且起效浓度低、生物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抗性淀粉 短链脂肪酸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的超临界CO_(2)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4
作者 刘美静 魏晓博 +3 位作者 余君伟 虎丽 方海田 刘慧燕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 探究“药食同源”沙棘籽油的营养保健功效及抗氧化活性,为沙棘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沙棘籽油,测定基础理化指标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利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分析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水平,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等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技术萃取沙棘籽油平均得率为10.83%,所得沙棘籽油各项理化指标符合行业标准;经高效气相色谱仪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88.12%,以油酸(23.11%)、亚油酸(35.60%)和亚麻酸(28.91%)为主;总黄酮含量为27.15 mg RE/100 g,总酚含量为41.60 mg GAE/100 g;清除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IC 50值分别为3.82、16.17、0.50 mg/mL,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的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和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丰富,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超临界CO_(2)萃取 脂肪酸 生物活性成分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对海带粉脂质、岩藻黄素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5
作者 李悦 薛敬林 +2 位作者 张健 徐英江 王共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成和岩藻黄素的变化。[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海带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时间3 h,该条件下海带粉脱脂率为36.23%;萃取前后海带粉中共检测定性到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萃取后海带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料中的明显降低,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脂肪酸组成检测结果发现,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明显较高,达到(28.87±0.23)%,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萃取后的海带粉中占比更高,达到(37.72±2.36)%;海带粉、萃取后海带粉和萃取物中岩藻黄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039,4.766 mg/g。[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去除海带粉中具有腥味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分离出海带粉中脂类物质和岩藻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粉 超临界CO_(2)萃取 挥发性风味 脂肪酸 岩藻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参粉超临界CO_(2)萃取脱脂工艺优化及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6
作者 王共明 黄会 +5 位作者 丁玉竹 薛敬林 舒志强 井月欣 矫春娜 张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48,共8页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出超临界CO_(2)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脱脂率为57.6%±3.89%;海参粉、萃取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明显较高,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萃取后海参粉中占比更高;HS-GC-IMS定性检测到70种挥发性成分,萃取后海参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如二甲基硫醚、丁醛、反-2-丁烯醛、戊醛、庚醛、苯甲醛、戊醇、2-丁酮、2-己酮、3-己酮等物质含量比原料中含量明显减少,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因此,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萃取分离出海参粉中脂类物质,同时去除大量腥味等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粉 超临界CO_(2)萃取 正交试验 脱脂 脂肪酸 脱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地区人乳脂肪脂肪酸组成及sn-2位脂肪酸分布 被引量:13
7
作者 夏袁 项静英 +3 位作者 曹晓辉 曹敏恺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4-47,共4页
采集无锡地区150例人乳样品,提取乳中脂肪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人乳脂肪中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人乳脂肪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主要为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随着泌乳期的延长,... 采集无锡地区150例人乳样品,提取乳中脂肪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人乳脂肪中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人乳脂肪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主要为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中碳链饱和脂肪酸(C8∶0、C10∶0、C12∶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含量逐渐增加,而部分长碳链饱和脂肪酸及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明显下降。人乳脂肪中sn-2位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70%,主要为棕榈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 人乳脂肪 脂肪酸 sn-2位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脂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毕艳兰 张根旺 +2 位作者 杨天奎 徐辉 何川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37,共3页
在油脂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产物油脂往往需要进行Sn - 2位脂肪酸组成的鉴别与分析。由于反应生成物 (如脂肪酸、脂肪酸甲酯、甘三酯、甘一酯、甘二酯等 )的性质十分相似 ,要研究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的Sn - 2位脂肪酸组成 ,所需要甘三酯的... 在油脂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产物油脂往往需要进行Sn - 2位脂肪酸组成的鉴别与分析。由于反应生成物 (如脂肪酸、脂肪酸甲酯、甘三酯、甘一酯、甘二酯等 )的性质十分相似 ,要研究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的Sn - 2位脂肪酸组成 ,所需要甘三酯的量往往需要很多块TLC板的分离才能实现 ,致使实验费用增加 ,效率降低。本文主要研究了脂肪酸、脂肪酸甲酯以及硅胶对油脂Sn - 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 :脂肪酸、脂肪酸甲酯以及硅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影响油脂Sn - 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对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方法的改进和补充 ,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与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酯交换 分析方法 甘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 改进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脂肪甘油三酯中sn-2位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韩瑞丽 马健 +1 位作者 张佳程 生庆海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9年第2期71-73,共3页
用胰脂酶专一水解掉牛乳脂肪甘油三酯sn-1和sn-3位置上的脂肪酸得到sn-2单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再通过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分离出sn-2位单甘油酯,甲酯化后,用GC-MS对sn-2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夏季牛乳脂肪sn-2... 用胰脂酶专一水解掉牛乳脂肪甘油三酯sn-1和sn-3位置上的脂肪酸得到sn-2单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再通过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分离出sn-2位单甘油酯,甲酯化后,用GC-MS对sn-2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夏季牛乳脂肪sn-2位脂肪酸主要有六种,分别为:月桂酸2.57%、豆蔻酸7.68%、棕榈酸34.74%、亚油酸11.56%、油酸22.53%、硬酯酸1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脂肪 甘油三酯 sn-2位脂肪酸 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驴油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浮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9-101,共3页
采用高效气相色谱分析驴油中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驴油总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9.301%,sn-2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7.833%;人体必需脂肪酸在sn-2位上的含量比在总脂肪酸中的含量增加了7.702个百分... 采用高效气相色谱分析驴油中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驴油总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9.301%,sn-2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7.833%;人体必需脂肪酸在sn-2位上的含量比在总脂肪酸中的含量增加了7.702个百分点。驴油是一种脂肪酸组成像植物油的动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驴油 总脂肪酸 sn-2位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种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在Sn-2位上的分布 被引量:14
11
作者 冯纳 钟海雁 +3 位作者 周波 钟瑾璟 马力 余姣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3,共4页
试验以十五烷酸为内标,定量分析9种不同物种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用胰脂肪酶专一性地水解茶油甘油三酯中Sn-1和Sn-3位上的脂肪酸,并经薄层层析分离出Sn-2位甘一酯,采用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9个不同物种茶油主... 试验以十五烷酸为内标,定量分析9种不同物种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用胰脂肪酶专一性地水解茶油甘油三酯中Sn-1和Sn-3位上的脂肪酸,并经薄层层析分离出Sn-2位甘一酯,采用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9个不同物种茶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组成,浙江红花油茶的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82.79g/100g和84.77g/100g;且脂肪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n-2位上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短柱茶在Sn-2位的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2.96%,92.89%。表明茶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脂肪酸 sn-2位脂肪酸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油脂肪酸、sn-2位脂肪酸及甘三酯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莉 赵晨伟 +4 位作者 查娟 陈士利 任花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3-146,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沙棘籽油和沙棘全果油,并采用气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脂肪酸、sn-2位脂肪酸及甘三酯组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籽油中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的含量较多,分别为38.71%、25.66%和20.68%,...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沙棘籽油和沙棘全果油,并采用气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脂肪酸、sn-2位脂肪酸及甘三酯组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籽油中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的含量较多,分别为38.71%、25.66%和20.68%,这3种脂肪酸也是其主要的sn-2位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6.46%、25.49%和23.02%;LOL(13.65%)、OLO(12.06%)和LLn O(11.23%)是沙棘籽油的主要甘三酯类型;沙棘全果油中棕榈油酸(36.86%)、棕榈酸(27.27%)和油酸(18.00%)的含量较高,主要的sn-2位脂肪酸为棕榈油酸(45.57%)和油酸(32.06%);沙棘全果油的主要甘三酯为POPo(14.38%)、PoOPo(13.77%)和OPO(1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油 沙棘全果油 脂肪酸 sn-2位脂肪酸 甘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麻油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丽 聂小彤 +3 位作者 张林 刘苗 周思 谭微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8-142,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火麻油中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与其他9种常见植物油进行对比,旨在为火麻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3种不同品牌火麻油主要由软脂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n9c)、亚油...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火麻油中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与其他9种常见植物油进行对比,旨在为火麻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3种不同品牌火麻油主要由软脂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n9c)、亚油酸(C18∶2n6c)、α-亚麻酸(C18∶3n3)组成,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57%~78.73%,sn-2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61%~83.74%,说明以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连接在甘三酯结构的sn-2位上。另外,对比其他9种常见植物油,火麻油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中油酸含量均最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77.90%和83.74%;n-6系脂肪酸与n-3系脂肪酸比例分别为3.7∶1和4.2∶1。研究结果表明,火麻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易于被人体吸收代谢的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麻油 脂肪酸 sn-2位脂肪酸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牦牛乳脂肪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西娅 张玉 +1 位作者 索化夷 王洪伟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62,共5页
以采自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的牦牛乳脂肪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仪及薄层层析法测定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并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青海牦牛乳脂肪... 以采自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的牦牛乳脂肪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仪及薄层层析法测定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并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青海牦牛乳脂肪的甘油三酯的总脂肪酸共有12种,含量较高的为棕榈酸(31.35%~36.48%),油酸(24.91%~30.99%)和硬脂酸(9.82%~13.87%)。青海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为:己酸(0.66%~1.02%),癸酸(2.46%~3.98%),月桂酸(2.43%~4.88%),十四烷酸(14.66%~20.68%),十五烷酸(1.19%~1.76%),棕榈酸(39.91%~46.23%),棕榈油酸(2.81%~5.35%),硬脂酸(4.75%~8.31%),油酸(17.42%~20.81%),亚油酸(0.00%~1.72%),亚麻酸(0.00%~1.71%)。显著性分析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结合在牦牛乳甘油三酯Sn-2位上的饱和脂肪酸(SFA)占比先逐渐升高,后显著降低(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占比先逐渐降低,趋于平缓后显著升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乳脂肪 甘油三酯 sn-2 sn-2脂肪酸组成 位置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醇解-气相色谱法分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sn-2脂肪酸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婷婷 杨虹 +2 位作者 董朝青 曹文明 姜元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5-89,共5页
建立了一种测定中长碳链甘油三酯sn-2脂肪酸的分析方法。将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利用Novozym435酶法醇解得到2-单甘酯,采用BSTFA-TMCS(体积比99∶1)硅烷化衍生后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测定sn-2脂肪酸。最优测定条件为:200 mg油脂样品,脂肪酶添... 建立了一种测定中长碳链甘油三酯sn-2脂肪酸的分析方法。将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利用Novozym435酶法醇解得到2-单甘酯,采用BSTFA-TMCS(体积比99∶1)硅烷化衍生后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测定sn-2脂肪酸。最优测定条件为:200 mg油脂样品,脂肪酶添加量88 mg,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 h,硅烷化试剂添加量200μL,HP-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60 m×0.25 mm×0.25μm),柱温从100℃以5℃/min升温至180℃,再以1℃/min升温至230℃,再以5℃/min升温至300℃。该方法用于分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样品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RSD小于1.5%,分析长链甘油三酯样品时,结果与猪胰脂肪酶法、Novozym435法结果一致,RSD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2脂肪酸 中长碳链甘油三酯 Novozym435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n-2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改性椰子油制备低热量型有机凝胶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泽放 白新鹏 +2 位作者 高巍 杜晓静 张芳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2,共7页
采用富含月桂酸的椰子油与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为原料,对椰子油进行酶法改性,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Sn-2位富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的结构脂。以此结构脂为基料油,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的混合物作为凝胶剂制备油脂凝胶。以熔... 采用富含月桂酸的椰子油与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为原料,对椰子油进行酶法改性,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Sn-2位富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的结构脂。以此结构脂为基料油,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的混合物作为凝胶剂制备油脂凝胶。以熔点和机械稳定性为指标,确定了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制备结构脂凝胶油的最优工艺条件,并研究了油脂凝胶的质构、流变性质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改性椰子油Sn-2位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66. 62%;制备油脂凝胶的最优工艺条件为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质量比6∶4、凝胶剂含量8%、加热温度90℃、冷却温度5℃。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油脂凝胶的熔点为35℃,机械稳定性达到95. 3%,硬度为60. 61 g,固体脂肪含量为1. 33%。该油脂凝胶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特性,样品的表观黏度-剪切速率的关系符合幂律方程关系,在频率扫描范围内,油脂凝胶体系的G'明显大于G″,样品形成较为紧密的凝胶结构,具有较好的涂抹性和可塑性。样品微观网络结构分析表明,晶体呈现玫瑰状形态,形成了完整致密的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椰子油 有机凝胶 γ-谷维素 Β-谷甾醇 sn-2位脂肪酸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酪蛋白寡肽的W_(1)/O/W_(2)双重乳液体系构建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萍 王筠钠 +3 位作者 张书文 逄晓阳 于景华 吕加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16,共7页
酪蛋白寡肽的生理活性取决于其活性物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实验以酪蛋白寡肽为芯材,营养较丰富的亲脂性乳化剂磷脂作为外水相(W_(1)/O),亲水性乳化剂磷酸酯双淀粉作为外水相W_(2),制备W_(1)/O/W_(2)双重乳液体系,探究乳化条件... 酪蛋白寡肽的生理活性取决于其活性物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实验以酪蛋白寡肽为芯材,营养较丰富的亲脂性乳化剂磷脂作为外水相(W_(1)/O),亲水性乳化剂磷酸酯双淀粉作为外水相W_(2),制备W_(1)/O/W_(2)双重乳液体系,探究乳化条件(高压均质和高压微射流)对双重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探究其在胃肠中的变化,分析消化过程寡肽缓释特性。结果表明,25 MPa压力下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包封率为95.5%。双重乳液体系能够抵抗胃酶及较低的pH环境,酪蛋白寡肽的包封率>70%。在胰酶作用下随消化时间增加,该体系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增加,酪蛋白寡肽的包封率降低,达到酪蛋白寡肽的缓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埋 W_(1)/O/W_(2)双重乳液 体外消化 游离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丹 禤雨鹏 +3 位作者 莫楠 莫忠海 武朝霞 葛发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3,112,共6页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8 MPa、分离釜Ⅱ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6 MPa。在此条件下,澳洲坚果油得率达51.33%,酸价为0.43 mg/g。产品品质分析表明,澳洲坚果油中油酸相对含量62.26%、棕榈油酸相对含量15.89%、角鲨烯含量(31.960±1.21)mg/g,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澳洲坚果油是高品质的木本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澳洲坚果油 脂肪酸 角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及其对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丹 曾竟轩 +3 位作者 何日凤 周雪 史庆龙 葛发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0,共8页
研究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萃取效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萃取压力进行对比。在萃取温度40℃、分离压力11 MPa、分离温度50℃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65、50、35 MPa的萃取压力条件对3种功能性油脂萃... 研究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萃取效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萃取压力进行对比。在萃取温度40℃、分离压力11 MPa、分离温度50℃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65、50、35 MPa的萃取压力条件对3种功能性油脂萃取效率的影响。通过GC-MS、HPLC法及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研究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3种油的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成分、活性营养成分及理化指标等质量的影响。萃取压力对3种油脂的萃取效率有明显的差异,萃取压力越高,收率相应升高,油脂萃取效率也越高;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油脂脂肪酸组成几乎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萃取;从理化指标上看,高压萃取条件有助于降低食用油的酸值,提高油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核桃油 灵芝孢子油 高压超临界CO_(2)萃取 脂肪酸分析 营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配方乳粉中甘油三脂Sn-2脂肪酸的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云虹 李朝旭 +1 位作者 房新平 杨凯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1,共5页
建立了方便、快速、准确检测婴儿配方乳粉甘油三酯分子中2-位脂肪酸的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14156的方法提取乳脂肪,利用猪胰脂酶专一水解甘油三酯分子的1,3位脂肪酸,得到2位单甘脂,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制备2... 建立了方便、快速、准确检测婴儿配方乳粉甘油三酯分子中2-位脂肪酸的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14156的方法提取乳脂肪,利用猪胰脂酶专一水解甘油三酯分子的1,3位脂肪酸,得到2位单甘脂,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制备2位单甘脂,用气相色谱(GC)分析2位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方法的重现性良好,2-位棕榈酸RSD为1.99%,油酸RSD为3.22%,亚油酸RSD为4.37%。本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代替传统的薄层色谱法(TLC)分离单甘脂,省时省力,应用本方法检测婴儿配方奶粉中的2-位脂肪酸,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精密度高,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配方乳粉 2-位脂肪酸 胰脂酶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