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龙德运用疏肝健脾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晓娟 汪龙德 +2 位作者 靳三省 李正菊 毛兰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共3页
介绍汪龙德主任医师运用疏肝健脾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关键病机是肝郁脾虚,发病部位在肝脾,属虚实夹杂证,临证强调运用疏肝健脾法为基本治法,使肝气畅达,疏泄正常,气行血行,则瘀血渐除,气机布... 介绍汪龙德主任医师运用疏肝健脾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关键病机是肝郁脾虚,发病部位在肝脾,属虚实夹杂证,临证强调运用疏肝健脾法为基本治法,使肝气畅达,疏泄正常,气行血行,则瘀血渐除,气机布散津液于全身;脾胃健运,气血津液化生有源,痰饮水湿自化,则清窍腠理得以濡润。辅以清热润燥、养血生津、活血祛瘀,标本同治,可获良效。并结合案例,介绍了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疏肝健脾法 肝郁脾虚 名医经验 汪龙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基于患者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鲁卿 张声生 +3 位作者 沈洪 王垂杰 黄穗平 汪正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690-694,共5页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中药健脾理气方以及安慰剂治疗。中药及安慰剂均为配方颗粒,由70℃温水冲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 m L。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主要评价指标为基于患者评价的消化道症状积分,包括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分别在第0,1,2,3,4和8周观察记录。次要评价治疗为钡条胃排空试验,在第0和4周完成。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治疗4周后及随访试验组患者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钡条胃排空试验中药组对胃肠动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法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健脾疏肝法 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患者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潜在降压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陆妍 杜宇征 +2 位作者 陈爱霞 范晶 孟祥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67-2369,共3页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及社会竞争力的增加,不仅高血压病和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日渐上升,而且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合并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削弱其临床疗效。作者发现"活血散风&qu...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及社会竞争力的增加,不仅高血压病和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日渐上升,而且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合并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削弱其临床疗效。作者发现"活血散风"针刺法不仅可以有效降压,还可以改善焦虑抑郁,以致其降压效果更平稳持久。文章旨在针对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探讨"活血散风"针刺法的潜在降压机制,以引起医护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深入关注,从而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并缩减终点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针刺法 高血压病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钟如帆 黄育生 +5 位作者 唐洪梅 刘媛 柴玉娜 熊芬 祝赫 石玉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74-178,I0007,共6页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各6只,连续给药14 d,正常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IBS-D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神经元形态,检测海马、结肠中BDNF的基因、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减少(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升高(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可明显改善IBS-D焦虑抑郁样行为,下调结肠、海马中BDNF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疏肝健脾法 肠激安方 焦虑抑郁样行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疏肝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9
5
作者 念家云 于明薇 王笑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72-2474,共3页
乳腺癌患者多以脾虚肝郁证为主要病机,应用中医健脾疏肝法不仅能缓解乳腺癌患者疲乏、焦虑抑郁、失眠的症状,且其配合西医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减轻骨髓抑制、降低消化道反应和肝肾损害,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关键词 乳腺癌 健脾疏肝法 疲乏 焦虑抑郁 失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田丹枫 林景峰 +4 位作者 高强 常泽 王育纯 张丹丹 韩振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0-25,共6页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系统及人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9月。收集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随...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系统及人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9月。收集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中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分析,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分类和连续型变量分别用相对危险度(RR)和标准化均数差(SMD)或均数差(MD)作为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15个RCTs,包括10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有效率[RR=1.19,95%CI(1.12,1.26),P<0.00001],HAMD评分[SMD=-0.79,95%CI(-1.12,-0.46),P<0.00001],中医证候有效率[RR=1.35,95%CI(1.15,1.59),P=0.0002],中医证候总积分[MD=-3.96,95%CI(-6.42,-1.50),P=0.002]、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分[MD=-2.57,95%CI(-4.29,-0.84),P=0.004]。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抑郁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健脾法 肝郁脾虚 卒中后抑郁 疗效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原发性肝癌的用药特点及关键策略思考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广辉 田启航 +1 位作者 戴明昊 李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37-41,共5页
原发性肝癌病位在肝,可传及于脾,以正气亏虚为基础,血瘀为重要致病因素。治疗方面应注重全程顾护脾胃以助正气;活血化瘀法以助驱邪。结合临床实践,我们提出:灵活运用动物类活血药,增强活血之力;与扶正法联合应用,谨防活血药单用之弊端,... 原发性肝癌病位在肝,可传及于脾,以正气亏虚为基础,血瘀为重要致病因素。治疗方面应注重全程顾护脾胃以助正气;活血化瘀法以助驱邪。结合临床实践,我们提出:灵活运用动物类活血药,增强活血之力;与扶正法联合应用,谨防活血药单用之弊端,以期为中医药干预原发性肝癌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顾护脾胃 活血化瘀法 动物类活血药 扶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高改娅 薛敬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7期1307-1314,1322,共9页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20年3月各大数据库公开发表关于疏肝健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标准进行二次筛选、质量评估、资料提取,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20年3月各大数据库公开发表关于疏肝健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标准进行二次筛选、质量评估、资料提取,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2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疏肝健脾法组与西药组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OR=4.19,95%CI(2.92,6.01),Z=7.77,P<0.00001]、ALT[MD=-15.36,95%CI(-21.51,-9.20),Z=4.89,P<0.00001]、AST[MD=-11.70,95%CI(-15.96,-7.43),Z=5.38,P<0.00001]、GGT[MD=-24.74,95%CI(-32.47,-17.02),Z=6.28,P<0.00001]、TC[MD=-1.03,95%CI(-1.46,-0.60),Z=4.72,P<0.00001]、TG[MD=-0.70,95%CI(-0.94,-0.45),Z=5.56,P<0.00001]、HDL-C[MD=0.27,95%CI(0.24,0.30),Z=17.63,P<0.00001]、LDL-C[MD=-0.46,95%CI(-0.67,-0.25),Z=4.31,P<0.0001]、中医证候疗效[MD=0.13,95%CI(0.04,0.21),Z=2.85,P=0.004]、中医证候积分[MD=-4.78,95%CI(-6.03,-3.54),Z=7.54,P<0.0001]、B超[MD=3.38,95%CI(1.99,5.76),Z=4.49,P<0.00001]、BMI[MD=-1.57,95%CI(-2.64,-0.50),Z=2.87,P=0.004]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项研究报告了试验的相关不良反应,均未做处理,自行缓解。结论:疏肝健脾法可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改善肝功、调节血脂,缓解症状,且不良反应略低。但因纳入的研究少,证据强度有限,所以疏肝健脾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疏肝健脾法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