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协同排烟制式下列车越站对地铁站台排烟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甘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为研究地铁车站协同排烟系统在列车越站时能否有效控制烟气扩散,以武汉某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基于车站排热风机协同站台大系统风机的排烟方案,首先通过现场试验测试有无列车越站运行时站台各通道口的风速,分析列车越站工况下流场的变化特... 为研究地铁车站协同排烟系统在列车越站时能否有效控制烟气扩散,以武汉某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基于车站排热风机协同站台大系统风机的排烟方案,首先通过现场试验测试有无列车越站运行时站台各通道口的风速,分析列车越站工况下流场的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测试结果对车站全尺寸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并计算站台行李火灾工况下站台内能见度、CO体积分数、温度等指标,分析列车越站工况下站台烟气的控制效果。测试结果表明:1)无列车运行工况下,楼扶梯口处向下风速为1.8~3.5 m/s;2)列车以40 km/h越站运行时,楼扶梯口处向下风速经历下降—升高—下降3阶段变化,并低至约0.5 m/s;3)列车越站显著影响楼扶梯口处的风速,且向下气流速度变化时间与列车运行的时间密切相关。烟气模拟结果表明:1)无列车运行工况下,站台内烟气控制效果良好;2)列车以40 km/h越站运行时,协同排烟系统整体表现良好,能够有效控制烟气扩散,仅有近火源处L5楼扶梯口局部位置(约占站台面积的10%)CO体积分数、能见度和温度等指标不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台 站台火灾 列车越站 协同排烟系统 数值模拟 楼扶梯口处向下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风对竖井排烟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扩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利 刘兵 +3 位作者 曹志 陈佳佳 张恒 张志强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3,共9页
为探明隧道内自然风对火灾烟气扩散特性的影响,为隧道火灾的通风与排烟系统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云山特长公路隧道洞内自然风进行现场监测,得到洞内自然风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竖井排烟作用下三维火灾动力学模型,对同向及反... 为探明隧道内自然风对火灾烟气扩散特性的影响,为隧道火灾的通风与排烟系统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云山特长公路隧道洞内自然风进行现场监测,得到洞内自然风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竖井排烟作用下三维火灾动力学模型,对同向及反向自然风影响下隧道温度场及烟气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隧道所处环境的温度能够维持隧道内外相对较大且稳定的热位差,有利于形成自然风,最大自然风速可达5.0 m/s以上。2)在纵向风速3.0 m/s时,同向自然风会扩大隧道温升范围,火源与排烟口之间隧道下部区域温度较低。3)反向自然风会抑制高温场的扩散,且火源与排烟口之间温度随自然风速的增大而升高。4)当隧道内同向自然风速不超过2.5 m/s时火源与排烟口之间烟气质量分数最大,隧道上部空间烟气质量分数大于下部空间。5)当同向自然风速大于3.5 m/s时,下游烟气层结构被破坏,烟气在纵断面内均匀分布。6)反向自然风有利于限制烟气向排烟口下游蔓延,随着自然风的增大,排烟口下游烟气蔓延长度逐渐减小且趋于恒定。7)隧道内同向及反向自然风均会使排烟效率降低,相比无自然风条件,4.0 m/s的同向及反向自然风使竖井排烟效率分别降低22.43%、21.55%,同向自然风对竖井排烟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反向自然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长公路隧道 自然风 隧道火灾 竖井排烟 烟气蔓延 现场测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排烟系统设计及全尺寸火灾实验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秀军 钟茂华 +2 位作者 潘荣亮 岳顺禹 成亮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845m,双向八车道,最宽断面达到双向十二车道,是世界上最宽断面公路沉管隧道及国内首例海底互通隧道。以往,沉管隧道排烟系统主要采用侧向集中排烟技术进行排烟。由于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超宽断面及多节点的特...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845m,双向八车道,最宽断面达到双向十二车道,是世界上最宽断面公路沉管隧道及国内首例海底互通隧道。以往,沉管隧道排烟系统主要采用侧向集中排烟技术进行排烟。由于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超宽断面及多节点的特点,采用传统侧向集中排烟技术的排烟效率下降,不能满足火灾工况下人员疏散安全性要求。为保证人员疏散安全性,首次设计完成了横向排烟道+侧壁排烟口的新型排烟系统。首先依据相关规范和美国防火协会(NFPA502)等相关标准,设计了隧道火灾设计当量、排烟量等相关技术参数。然后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CFD)等手段设计完成了排烟系统的射流风机、横向排烟道、排烟风机功率、轴流排烟风机房等。最后设计完成了不同火灾场景下的排烟控制策略。以往隧道火灾实验验证主要采用小尺寸模型实验或者长度较短的全尺寸隧道开展静态实验,由于受尺寸效应及实验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真实场景下的通风排烟实验验证。该文针对排烟系统,在深中海底沉管隧道现场3个不同位置,首次采用全尺寸火灾实验,对14个工况进行了静态及全要素实验验证。通过现场火灾实验,对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新型排烟系统满足排烟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断面 沉管隧道 新型排烟系统 全尺寸火灾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层分离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效率研究
4
作者 朱代强 徐湃 +2 位作者 蒋树屏 刘奕显 刘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7-828,共12页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率,以某3车道沉管隧道为例,开展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下1∶10缩尺模型试验和FDS数值模拟。通过观测分析排烟口及排烟道内3个边界层分离区域,提出考虑边界层分离区体积的有效排烟空间量化方法,量化排烟风量、排烟口宽高比、排烟口布设高度影响下有效排烟空间和排烟效率大小。从单组排烟口与排烟系统2个角度,分析排烟口、排烟道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的关系,得到排烟口与排烟策略的优化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排烟口内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受排烟口参数和排烟策略的影响强于排烟道内,且受排烟口参数的影响强于排烟策略;排烟效率不仅与有效排烟空间相关,还与排烟速率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排烟口内边界层分离及排烟速率对排烟效率的影响;火源热释放速率50 MW时,排烟口宽高比2∶1、排烟口布设高度5.75 m、排烟风量360 m~3/s为侧向集中排烟系统优化设计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充分挖掘侧向集中排烟潜能提供参考,为实现隧道火灾高效排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 边界层分离 有效排烟空间 排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风下大间距排烟阀集中排烟模式温度及烟气蔓延研究
5
作者 缪文雯 王少锋 +2 位作者 方若全 徐志胜 徐亦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为研究盾构隧道组合排烟模式下火灾时烟气流动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盾构隧道在纵向通风与集中排烟协同作用下的隧道温度分布和烟气蔓延长度。选取火源功率50 MW,分析不同纵向风速、排烟口间距及排烟量作用下隧道内温度分布和烟... 为研究盾构隧道组合排烟模式下火灾时烟气流动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盾构隧道在纵向通风与集中排烟协同作用下的隧道温度分布和烟气蔓延长度。选取火源功率50 MW,分析不同纵向风速、排烟口间距及排烟量作用下隧道内温度分布和烟气蔓延长度。结果表明:大间距排烟阀组合排烟隧道火源下游的顶板下方纵向温度分布符合双指数衰减模型,隧道内温度分布情况主要受纵向风速和火源热释放速率主导,集中排烟量对隧道纵向温度分布影响不大;大间距排烟阀组合排烟模式下,火源下游的烟气蔓延长度随热释放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排烟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纵向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大间距排烟阀集中排烟模式,具体设计应考虑三项原则:(1)纵向风速达到临界风速来抑制烟气向火源上游回流;(2)兼顾人员安全和漏风量的设计标准,在满足漏风量的设计前提下尽量缩短排烟阀间距;(3)排烟量达到一定量来控制烟气在两个排烟阀范围内。通过量纲分析,得到大间距排烟阀组合排烟模式下火源下游烟气蔓延长度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集中排烟 大间距排烟阀 温度分布 烟气蔓延长度 隧道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换乘站火灾排烟及疏散路径研究
6
作者 雷斌 杜依潼 +6 位作者 寻天祥 卢剑鸿 刘伟 李微 雷东波 罗林林 李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8,共9页
为研究地铁换乘站火灾排烟及人员疏散路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地铁火灾和疏散模型,选取西安市小寨地铁换乘站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站台层火灾烟气移动,探讨不同工况下的烟气扩散和行人疏散,并对通风排烟系统和疏散路径进行优化。研究结... 为研究地铁换乘站火灾排烟及人员疏散路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地铁火灾和疏散模型,选取西安市小寨地铁换乘站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站台层火灾烟气移动,探讨不同工况下的烟气扩散和行人疏散,并对通风排烟系统和疏散路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排烟口高度和防烟分区划分,以及设置最优疏散路径,可将地铁火灾时的疏散效率提升5.9%。即合理的通风排烟措施可有效降低火灾温度和CO体积分数,提高安全指数。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地铁换乘站应急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换乘站 火灾烟气 疏散安全 疏散路径 排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V形隧道火灾重点排烟排烟效果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郄宇洲 李俊梅 +1 位作者 刘文博 郭志成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61,共6页
为研究非对称V形隧道重点排烟时的烟气控制效果,采用了比例模型试验的方法,以20 MW设计火灾为例,在研究一般隧道重点排烟合理排烟量的基础上,针对V形隧道,研究当火源位于变坡点时,不同坡度组合及不同排烟阀开启方式对烟气控制效果的影... 为研究非对称V形隧道重点排烟时的烟气控制效果,采用了比例模型试验的方法,以20 MW设计火灾为例,在研究一般隧道重点排烟合理排烟量的基础上,针对V形隧道,研究当火源位于变坡点时,不同坡度组合及不同排烟阀开启方式对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对20 MW的设计火灾,能将烟气进行有效控制的合理排烟量约为140 m^(3)/s。对于V形隧道,当火源两侧对称地开启3个排烟口,无法有效地控制大坡度侧的烟气扩散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大坡度侧的排烟阀开启数量;V形不对称隧道两侧坡度差太大,尤其大坡度侧坡度值过大时,对烟气实施有效控制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形隧道 火灾 比例模型试验 重点排烟 烟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烟风速对18650三元锂电池腔室火灾燃烧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袁嘉宁 赵文璇 +3 位作者 赵嘉辉 魏星宇 张馨予 李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1,共7页
为探究腔室环境关键参数排烟风速对于锂电池燃烧特性影响规律,通过构建热滥用实验平台,采用外热源诱导电池组热失控的方法,开展16节18650型LiNi 0.5 Co 0.3 Mn 0.2 O 2(NCM)三元锂电池在不同排烟风速(0,0.5,1 m/s)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实验... 为探究腔室环境关键参数排烟风速对于锂电池燃烧特性影响规律,通过构建热滥用实验平台,采用外热源诱导电池组热失控的方法,开展16节18650型LiNi 0.5 Co 0.3 Mn 0.2 O 2(NCM)三元锂电池在不同排烟风速(0,0.5,1 m/s)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实验研究,系统分析燃烧特征参数与排烟风速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燃烧过程呈现3阶段演化特征(加热阶段、燃烧阶段、熄灭阶段),伴随显著喷射火焰现象;排烟风速改变可显著调控热失控进程,安全阀开启时间、热失控开始时间和峰值温度出现时间均随排烟风速增加呈现递减趋势;最高温度呈现非线性响应特征,其极值在无通风条件达到最高(741.1℃),0.5 m/s工况下骤降至最低值(676.2℃),1 m/s工况又回升至731.0℃;质量损失参数与风速呈正相关,最大质量损失量达127.09 g(损失率达7.8%)。研究结果揭示排烟风速对锂离子电池火灾燃烧特性的复杂影响,建立排烟风速与燃烧特征参数的定量关联模型,可为电池安全设计及火灾防控策略优化提供重要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锂电池 排烟风速 腔室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地下车辆基地运用库机械排烟系统方案优化
9
作者 宋毅杰 周文慧 +4 位作者 杨媛媛 王庆亮 谢宝超 陈珊娜 易俊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0-216,共7页
[目的]地铁车辆基地采用全地下模式,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火情发生后的排烟难度。有必要针对影响地铁地下车辆基地运用库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效果的关键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我国华东地区某城市地铁线路的地下车辆基地为研... [目的]地铁车辆基地采用全地下模式,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火情发生后的排烟难度。有必要针对影响地铁地下车辆基地运用库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效果的关键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我国华东地区某城市地铁线路的地下车辆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FDS(火灾动力学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基于GB 51298-2018,选取了排烟量、挡烟垂壁底部与排烟口距离、排烟口数作为参数,针对这3个参数不同取值条件下的排烟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及结论]地铁地下车辆基地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应以降低经济损失及环境影响为前提,保证人员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在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内安全疏散。3个参数的建议取值为:排烟量应不小于21m^(3)/s;挡烟垂壁底部与排烟口距离应不小于1.0 m;排烟口数对排烟效果影响较小,其数量可根据最大允许排烟量、漏风量及垂直空间占用等因素综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地下车辆基地 运用库 机械排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基地排烟系统布置优化及排烟量研究
10
作者 房烁 周文慧 +4 位作者 杨媛媛 王庆亮 谢宝超 陈珊娜 易俊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3-228,共6页
[目的]带上盖车辆基地因建筑结构特殊,难以设置自然排烟口。发生火灾时,机械排烟是控制烟气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故有必要优化车辆基地的机械排烟系统布置方案以提高烟气排出效率。[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试验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研... [目的]带上盖车辆基地因建筑结构特殊,难以设置自然排烟口。发生火灾时,机械排烟是控制烟气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故有必要优化车辆基地的机械排烟系统布置方案以提高烟气排出效率。[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试验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固定排烟量下排烟口高度、排烟管道间距、排烟口间距对车辆基地排烟效果的影响;同时,在最优布置方案下分析不同排烟量对车辆基地排烟效果的影响,以得到车辆基地排烟系统的合理排烟量。[结果及结论]以排烟效率作为考核指标时,不同排烟系统布置参数对车辆基地排烟效果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排烟口高度、排烟口间距、排烟管道间距;车辆基地机械排烟系统的最优布置方案为:排烟口高度0.4 m,排烟口间距4.5 m,排烟管道间距6 m;车辆基地排烟量为41.35 m^(3)/s时,烟气被控制在库区一定范围内,此时排烟效率变化量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大排烟量,排烟效果提升不显著。计算理论排烟量时,适用于车辆基地的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值为0.6倍的车辆基地空间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辆基地 机械排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冷站燃油火灾排烟策略实验研究
11
作者 黄峙 王馨 +2 位作者 余阳 余光辉 林锦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针对舰船冷站火灾排烟策略不明等问题,设计舰船冷站典型燃油火灾场景,构建舱室模型和火源模型,开展不同排烟策略下舱室排烟试验研究,评估排烟策略对舱室内火灾热释放速率、温度变化、气体浓度及能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排烟策略对火场内... 针对舰船冷站火灾排烟策略不明等问题,设计舰船冷站典型燃油火灾场景,构建舱室模型和火源模型,开展不同排烟策略下舱室排烟试验研究,评估排烟策略对舱室内火灾热释放速率、温度变化、气体浓度及能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排烟策略对火场内多项指标有显著影响。策略1(火灾初期立即开启排烟)能够有效抑制舱室内热量积聚,但对火源附近的温度控制效果有限;策略2(延迟开启排烟)在抑制火灾初期热释放的同时,对温度、气体浓度和能见度的控制均表现出较好的平衡效果,尤其适合持续时间较长的火灾场景;策略3(火灾熄灭后开启排烟)能够在火灾后期迅速改善能见度和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但会导致初期舱内有毒气体积聚。对比不同排烟策略,策略2在整体烟气控制效果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船火灾 排烟策略 热释放速率 气体浓度 能见度 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相向射流排烟功率对吸穿现象的影响
12
作者 侯云飞 王永东 +3 位作者 乔博翔 兰兴昊 任雨桐 陈媛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136-6145,共10页
采用PyroSim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不同排烟功率对相向射流条件下顶部集中排烟系统吸穿现象的作用机理。深入分析了排烟效率提升对隧道内烟气层厚度、温度分布以及气流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确定了对于不同火源热释放率下吸穿现象发生的... 采用PyroSim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不同排烟功率对相向射流条件下顶部集中排烟系统吸穿现象的作用机理。深入分析了排烟效率提升对隧道内烟气层厚度、温度分布以及气流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确定了对于不同火源热释放率下吸穿现象发生的临界排烟效率,给出相向射流条件下集中排烟发生吸穿现象的临界Froude数和预防吸穿现象发生的临界排烟速率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随排烟功率增加,远离火源的排烟口R3率先发生吸穿现象,继而排烟口R2也发生吸穿,而R1未受影响,火源热释放率的增大导致发生吸穿现象的临界排烟功率相应增大。适度提升排烟功率可以提升排烟效果,但排烟功率超过特定临界值将发生吸穿现象,使排烟效率降低。在20、30、50 MW火源热释放率下,临界排烟功率分别为80、100、150 m^(3)/s,最佳排烟功率分别为50、70、110 m^(3)/s。同时,确定了发生吸穿的临界Froude值为35,临界排烟速率系数为0.8。研究结果为优化排烟系统设计、提升效率和节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相向射流 排烟功率 吸穿现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盖综合利用地铁车辆基地自然排烟系统有效性热烟试验研究
13
作者 欧明辉 任彤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1-916,共6页
针对上盖综合利用地铁车辆基地这种创新的建筑形式,通过开展热烟试验,在1.5 MW试验火源下分析地铁车辆基地不同功能区域(列检区与咽喉区)的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和温度场分布关键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排烟模式下,列检区和咽喉区火灾工... 针对上盖综合利用地铁车辆基地这种创新的建筑形式,通过开展热烟试验,在1.5 MW试验火源下分析地铁车辆基地不同功能区域(列检区与咽喉区)的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和温度场分布关键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排烟模式下,列检区和咽喉区火灾工况产生的烟气均能通过自然排烟口有效排出,烟气层高度始终维持在安全清晰高度以上,火源附近区域能见度保持良好,未受明显影响,表明本研究中的上盖综合利用地铁车辆基地自然排烟系统能够有效保障消防安全。火源位于咽喉区时,烟气易受环境风影响蔓延至库区,建议在库区与咽喉区之间设置挡烟垂壁,以限制烟气扩散,提升库区消防安全性能。对狭长空间采用加密排烟口布置方案,以优化排烟效率。将排烟口优先布置在主导风向下游位置,以降低环境风对排烟效率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基地 自然排烟 热烟试验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喷雾水枪在室内火灾中的排烟技术应用研究
14
作者 王佩 王耀凯 张彩莉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3-1109,共7页
火场排烟是建筑火灾扑救的重要战法,能够为灭火救援创造有利条件。直流喷雾水枪排烟作为一种新兴的排烟方式,在国内外已有应用,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亟须开展相关试验进行验证支撑。本文通过设计移动式正压送风排烟机排烟、自然排烟、... 火场排烟是建筑火灾扑救的重要战法,能够为灭火救援创造有利条件。直流喷雾水枪排烟作为一种新兴的排烟方式,在国内外已有应用,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亟须开展相关试验进行验证支撑。本文通过设计移动式正压送风排烟机排烟、自然排烟、直流喷雾水枪正压喷雾排烟和直流喷雾水枪液压通风排烟4种试验方案,模拟其在相同条件下的排烟效果,通过量化分析可见光线穿透烟雾的衰减程度,评估各排烟方式的排烟效率。试验数据显示,利用移动式正压送风排烟机的排烟效果最好,用时最短;利用直流喷雾水枪液压通风排烟在有效排烟时间内的有效排烟量最高,效率最高;自然排烟效率最低,用时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喷雾水枪 火场排烟 正压送风 液压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坐式单轨大坡度隧道大功率火灾排烟方案研究
15
作者 唐海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1-303,308,共4页
[目的]跨坐式单轨隧道因火灾功率增大,坡度增陡,导致火灾临界风速增大,排烟设备配置增加,需对跨坐式单轨大坡度隧道和大功率火灾下的排烟方案进行研究。[方法]建立1∶20缩尺模型试验平台,计算不同火源热释放率和不同坡度下的隧道临界风... [目的]跨坐式单轨隧道因火灾功率增大,坡度增陡,导致火灾临界风速增大,排烟设备配置增加,需对跨坐式单轨大坡度隧道和大功率火灾下的排烟方案进行研究。[方法]建立1∶20缩尺模型试验平台,计算不同火源热释放率和不同坡度下的隧道临界风速。采用SES(地铁环境模拟)软件建立跨坐式单轨隧道火灾一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不同坡度隧道所需排烟设备配置。[结果及结论]根据模型试验得到跨坐式单轨隧道在20 MW大功率火灾下的临界风速值:坡度为-6%、-3%、0%、3%、6%时,对应火灾临界风速分别为3.55 m/s、3.33 m/s、2.91 m/s、2.57 m/s、2.46 m/s;车站隧道风机配置风量与坡度呈线性相关:坡度为0%时,单台隧道风机风量约75 m^(3)/s;坡度为-6%时,单台隧道风机风量约110 m^(3)/s;坡度为6%时,单台隧道风机风量约46 m^(3)/s。针对洞口隧道,洞口处射流风机配置可通过车站隧道风机结合隧道坡度反算得到;针对大坡度隧道、大功率火灾,向上坡和向下坡排烟时对应的设备配置差异较大,提出优先选用向上坡排烟的方案,以减少设备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坐式单轨 大坡度隧道 大功率火灾排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排烟作用下腔室火灾行为仿真研究
16
作者 李堃 郝文杰 +1 位作者 张宇伦 毛少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为深入理解机械排烟对腔室火灾行为的影响,研究机械排烟作用下火源大小、开口面积和形状、火源水平位置等因素对腔室火灾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参数对腔室火灾行为的影响,以及机械排烟作用下不同结构腔室火灾行为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火源... 为深入理解机械排烟对腔室火灾行为的影响,研究机械排烟作用下火源大小、开口面积和形状、火源水平位置等因素对腔室火灾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参数对腔室火灾行为的影响,以及机械排烟作用下不同结构腔室火灾行为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火源尺寸是决定火源热释放速率和室内平均温度上限的关键因素,而不同的火源水平位置会在通风条件改变后影响火灾行为的走向;机械排烟对腔室火灾的火源热释放速率同时具有“供氧助燃效应”和“通风散热效应”,对室内平均温度同时具有“助燃效应”和“散热效应”,这些对立效应之间的竞争关系将决定火源热释放速率及室内平均温度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机械排烟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火灾救援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室火灾 机械排烟 火源尺寸 温度场 热释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烟口朝向与挡烟垂壁对地铁站台排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钟委 吴英昊 +3 位作者 田英 梁天水 王珍珍 高子鹤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为提高地铁站台的排烟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站不同排烟口朝向的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效果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比挡烟垂壁高度对排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烟口朝向不是影响烟气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顶面排烟的排烟效果最佳,其总... 为提高地铁站台的排烟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站不同排烟口朝向的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效果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比挡烟垂壁高度对排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烟口朝向不是影响烟气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顶面排烟的排烟效果最佳,其总排热量是底面排烟的1.32倍,总排烟量是底面排烟的1.19倍;并通过分析3种排烟系统吸入烟气的方式和温度解释排烟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增设挡烟垂壁可起到良好的控烟效果,当挡烟垂壁下沿高度分别降低至3.5,3.0,2.5 m时,顶面排烟,侧面排烟和底面排烟能够将烟气控制在起火防烟分区;挡烟垂壁与机械排烟系统具有协同作用,设置挡烟垂壁可以有效改善排烟效果,因此建议采用排烟管道顶面开口的排烟方式,并可通过设置一定高度的挡烟垂壁提高现有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地铁站台排烟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台 排烟口朝向 机械排烟 挡烟垂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单侧集中排烟模式下烟气蔓延距离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志胜 刘祎 +3 位作者 刘邱林 陈玉远 陈俊伟 谢宝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11-2919,共9页
为研究隧道火灾单侧集中排烟模式的烟气流动特性,采用缩尺寸模型试验研究了隧道温度分布和烟气蔓延距离。定量分析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及排烟量作用下单侧集中排烟模式隧道纵向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温度场判断不同火灾工况下的烟气蔓延... 为研究隧道火灾单侧集中排烟模式的烟气流动特性,采用缩尺寸模型试验研究了隧道温度分布和烟气蔓延距离。定量分析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及排烟量作用下单侧集中排烟模式隧道纵向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温度场判断不同火灾工况下的烟气蔓延距离,探究火源热释放速率、排烟量与烟气蔓延距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隧道单侧集中排烟模式下,温度场呈非对称分布,排烟风机侧烟气蔓延距离大于封闭侧;火源上、下游的烟气蔓延距离随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排烟量的增大而减小;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单侧集中排烟模式下火源上、下游烟气蔓延距离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隧道火灾 单侧集中排烟 温度分布 烟气蔓延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段的地下空间环路通风排烟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洁 赵炳欣 姜学鹏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2,共8页
为实现多匝道、多地块、内部空间复杂的地下空间环路烟气控制,提出一种区段式排烟方法:将地下空间环路与地块通过防火门分隔,形成独立的构筑物,结合隧道结构,确定风机房位置,划分区段,使烟气在一定区域内排出。以滨江地下环路为例,在隧... 为实现多匝道、多地块、内部空间复杂的地下空间环路烟气控制,提出一种区段式排烟方法:将地下空间环路与地块通过防火门分隔,形成独立的构筑物,结合隧道结构,确定风机房位置,划分区段,使烟气在一定区域内排出。以滨江地下环路为例,在隧道主线上均匀布置6个排烟风机房,并以此为节点,将隧道划分为8个区段。当火灾发生时,开启所在区段两端的风机进行排烟。由于各区段不设置固定分隔,整个风道是贯通的,因而各个风机房里的风机可互相作为备用排烟风机,以降低成本。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对排烟口开启数量和间距进行模拟,确定排烟量为90 m^(3)/s、排烟口间距为30 m、开启8个排烟口的排烟方案。从人员疏散环境以及排烟效率对典型区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人员疏散环境安全,排烟效率达到90%,证明方案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烟气控制 地下空间环路 通风排烟设计方法 区段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烟雾与机动车尾气暴露建立的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德富 叶园园 +5 位作者 章洪萍 侯润华 何耀军 张春云 胡杰英 陈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8-1044,共7页
目的对比烟草烟雾(CS)暴露和机动车尾气(MVE)暴露两种方法构建的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的模拟程度。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CS组与MVE组,每组8只。CS组与MVE组大鼠分别采用CS或MVE暴露建立COPD模型。建... 目的对比烟草烟雾(CS)暴露和机动车尾气(MVE)暴露两种方法构建的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的模拟程度。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CS组与MVE组,每组8只。CS组与MVE组大鼠分别采用CS或MVE暴露建立COPD模型。建模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肺功能;收集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其中炎性细胞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黏蛋白5AC(MUC5AC)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和气道病理变化;PAS染色检测气道杯状细胞增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组和MVE组大鼠的肺功能参数吸气阻力(RI)、肺总量(TLC)、肺静态顺应性(Cchord)均明显增高(P<0.05),而呼气流速参数FEV50/FVC明显降低(P<0.05);与MVE组相比,CS组大鼠的RI、TLC、Cchord均明显增高(P<0.05),FEV50/FVC降低(P<0.05)。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CS组和MVE组大鼠平均肺泡截距(MLI)均高于对照组(P<0.05),CS组MLI高于MVE组(P<0.05)。CS组和MVE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数,以及IL-6、TNF-α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CS组中炎性细胞数、IL-6及TNF-α含量均高于MVE组(P<0.05)。肺组织PAS染色结果显示,CS组和MVE组大鼠大气道杯状细胞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且CS组杯状细胞数高于MVE组(P<0.05);CS组和MVE组BALF中MUC5AC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CS组大鼠BALF中MUC5AC含量高于MVE组(P<0.05)。结论应用CS或MVE暴露均可建立大鼠COPD模型,但CS暴露比MVE暴露能更好地模拟COPD急性加重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烟草烟雾 机动车尾气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