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海元 单舜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强“顽症”、着重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地方改革经验有待上升为国家政策等说明了2小时实施的主要依据。从正确认识2小时改革的深意、系统谋划2小时的结构安排、一体化设计2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强化2小时体育活动的条件保障、完善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等方面探讨落实工作的思考,希望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落实好2小时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做出理论引领和实践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小学生 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于素梅 王晓燕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性;家庭层面需要尽心尽力做好“三件事”并体现多样性。研究“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中小学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略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和海 谭闵 +1 位作者 高幸 王贝贝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科学教育关系到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领域,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石。因此,该文致力于深入剖析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其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以期对科学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解读。同时,探讨了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一基... 科学教育关系到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领域,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石。因此,该文致力于深入剖析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其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以期对科学教育的本质进行重新解读。同时,探讨了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素养的培育、以探究与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教育所特有的“加法”理念。在实践策略上,提出持续优化的发展格局、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全面设计的评价框架和多方协同的生态模型,这些措施构成了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科学教育 理论向度 实践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量表的研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本连 刘倩倩 张海燕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依据国家相关文件、教师教育相关理论以及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实际情况,研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量表,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和质量提升提供相应的测量工具。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 依据国家相关文件、教师教育相关理论以及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实际情况,研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量表,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和质量提升提供相应的测量工具。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满意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维度,并建立条目池;随后采用专家问卷调查,完成量表条目初筛;最后运用初始量表进行测试,并分析项目鉴别度、区辨力、信度、效度等对量表进行科学性检验和修订。研制出的量表包括培训制度、培训资源、培训过程、培训服务和培训效果5个维度,共35个条目。分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80~0.919之间(P<0.01),Cronbach’sα系数在0.754~0.904之间(P<0.01);各条目因子载荷在0.415~0.876之间,符合量表研制的测量学指标要求。该量表研制程序规范,信效度理想,可作为相关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的测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教师 在职培训 满意度 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科普教育:价值旨归与实践创新
5
作者 张辉蓉 覃若男 宋乃庆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5,共8页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强国之基;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强国之本;有益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教育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成就强...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强国之基;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强国之本;有益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教育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成就强国之业。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科普教育存在理念滞后、课程缺乏、师资短缺、内容僵化、资源失衡等问题。因此,中小学科普教育的创新应从重塑大众认知,形成校家社齐心育人的合力,加快科普课程建设,打通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壁垒,建立科普教育师资培养保障制度,搭建“大科普”教育平台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科普教育 科学教育 非正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探索——以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应用为例
6
作者 于泓珊 杨薇 钟英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1,206,共10页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作为中文教学实践标准,为海外低龄中文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参考。《大纲》在“中文培优”项目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外语教育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价值,能助力解决“中...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作为中文教学实践标准,为海外低龄中文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参考。《大纲》在“中文培优”项目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外语教育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价值,能助力解决“中文培优”项目面临的三重挑战、达成关键成果目标、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本土实践的深度联结。在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大纲》可以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大纲编写、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设计五个方面具体实施,并在“中文培优”项目暑期来华研修项目的实践应用中提供指导和支持。效果评价显示,《大纲》的应用能显著提升低龄学习者的中文学习积极性,为中外教师搭建合作平台。未来,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及构建中外教师专业共同体进行师资赋能,开展国别化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中文教学需求,进一步提升《大纲》的海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英国外语教育体系 “中文培优”项目 国际中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陶佳 费先凡 +1 位作者 范晨晨 林雨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08,127,共8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究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是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内容与保障。该文首先从理性和感性选择理论维度构建影响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的行为模型。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究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是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内容与保障。该文首先从理性和感性选择理论维度构建影响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的行为模型。随后,通过A省C市的2294份中小学教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影响教师在国家平台上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国家平台教师数字化资源选择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不同阶段与性别、任教学段因素产生相关性;理性选择因素是选择行为的核心要素,感性选择因素是选择行为的补充要素。最后,提出探索先进技术服务,把握行为“画像”智能升级;研制精品数字资源,发挥平台“品牌”优势效应;构建高质量集成生态,强化多元参与信任体系的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行为 数字化资源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理性选择 感性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研究
8
作者 高铁刚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0,共8页
加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是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客观要求。研究以公共管理中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过程机理及有... 加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是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客观要求。研究以公共管理中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过程机理及有效改进途径。通过对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的本质与价值负载分析,揭示了政府利用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破解教育发展难题、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重构教育形态的价值追求;基于平台应用服务下沉过程机理分析,揭示了平台应用服务下沉重在服务机制建设,阐述了平台应用服务下沉在空间维度、质量维度、感知维度的覆盖面、供需匹配度、获得感层级递进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技术赋能、制度赋权、组织定序”的平台应用服务下沉基本途径;并从认识、组织、技术三个维度探讨了平台应用服务下沉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推动平台应用服务下沉的建议。研究注重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建设深度结合,旨在丰富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公共服务改革认知成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下沉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公共服务下沉 数字公共产品 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校开展音乐即兴训练的策略研究
9
作者 冯亚 周骏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59,共7页
音乐即兴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直接相关,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创造力训练价值。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即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占比较少。音乐即兴训练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音乐即兴常用训练手段包括语言即兴... 音乐即兴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直接相关,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创造力训练价值。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即兴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占比较少。音乐即兴训练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音乐即兴常用训练手段包括语言即兴、歌唱即兴、声响模拟即兴、声势即兴、律动即兴、乐器即兴。在实践中,要以音乐即兴促进学校艺术课程的实施,将音乐即兴训练渗透到学校智育的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即兴 创造力 学校艺术课程 智育实践 中小学音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提升乡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质量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柳鸣毅 龚海培 +4 位作者 孔年欣 蔡静洁 尹子康 杜志伟 彭李奥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促进乡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质量提升作为教育部门的职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可探索与建立新机制。研究基于全国8个省(自治区)218所乡村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整体政策效应,并引入两步回归法识... 促进乡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质量提升作为教育部门的职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可探索与建立新机制。研究基于全国8个省(自治区)218所乡村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整体政策效应,并引入两步回归法识别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显著提升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参与、体育课外活动频率、体育支教志愿者认可、体育技能掌握与体能水平等多个维度的表现,验证了其在改善乡村学校体育教学供给与激发学生体育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果在少数民族与初中学段的学生中更为显著,特别是在体育技能掌握和体能水平提升方面,边际效应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主要通过资源支持、师生互动、能力提升3类机制,构建了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供给改善到促进学生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完整作用路径。研究建议: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多元并举改善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基础条件;二是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高乡村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教学水平;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协同联动促进乡村体育支教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 乡村教育质量 中小学体育教育 教育公平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社会学论绎
11
作者 李彦龙 徐帅帅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究认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共同构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三维空间。数字赋能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由实体形态向虚实融合转化,社会空间由协同不足向集成治理转变,精神空间由去情景化向富情境化提升,但存在物质空间失“衡”、社会空间失“联”、精神空间失“真”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体育教育理念、深化数字体育人本底色,实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均衡、社会空间联结、精神空间回归等优化路径,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创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数字赋能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空间社会学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的困境、理念与改进策略
12
作者 杨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1,共6页
美育是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低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其实质是美育的审美性与实施过程呈现的功利性的二元对立与冲突.研究认为,新时代高质量美育实施的重要理念就是要克服二元对立观,建... 美育是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低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其实质是美育的审美性与实施过程呈现的功利性的二元对立与冲突.研究认为,新时代高质量美育实施的重要理念就是要克服二元对立观,建立一元整体论的美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应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目标,开发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开展审美化的课堂教学,实施表现性评价,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以促进美育高质量实施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美育 功利性 审美性 审美经验 高质量美育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学理诠释与策略构思 被引量:2
13
作者 樊三明 吕慧敏 +2 位作者 朱美珍 毛薇 董翠香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通过逻辑推理和政策分析,辨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生成逻辑与内涵要义,明确其实施的思维方式及策略意义重大。研究认为,大中...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通过逻辑推理和政策分析,辨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生成逻辑与内涵要义,明确其实施的思维方式及策略意义重大。研究认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蕴含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理念、以价值塑造为行动导向、以学段统筹为基本要求。为夯实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学理基础,达到提质增效,提出以系统性思维健全教学体系、以开放性思维提升师资队伍、以协同性思维优化教育资源、以规范性思维升级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程思政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 一体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洪亮 许文鑫 +2 位作者 郭永波 于永晖 姚蕾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基于新课改背景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量化评价。运用文献资料法厘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提出其核心要素,并据此采用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初始量表... 基于新课改背景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量化评价。运用文献资料法厘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提出其核心要素,并据此采用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初始量表;选取78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1)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833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2)的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信效度以及恒等性检验;间隔4周后,对来自样本2的12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3)的问卷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信度重测。结果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素养量表由评价知识、评价技能、评价态度、评价习惯、评价品格5个分量表构成,共22个题项。二阶五因子结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达到统计学意义;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系数、内容效度系数、收敛效度系数均介于标准值区间;量表具有跨性别、跨学段、跨地区的测量等值性。研究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测量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小学体育教师 评价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概念建构及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逸文 杨雨萌 +2 位作者 张雅骐 邓林园 田宏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8,共14页
教育焦虑是我国中小学生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仍缺乏严谨的概念建构研究以及可靠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将家长教育焦虑定义为一种家长因其重视的教育价值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存在焦虑,并通过对访谈文本的主题分析揭示了家长教育焦虑概... 教育焦虑是我国中小学生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仍缺乏严谨的概念建构研究以及可靠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将家长教育焦虑定义为一种家长因其重视的教育价值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存在焦虑,并通过对访谈文本的主题分析揭示了家长教育焦虑概念的内部结构:学业表现焦虑、竞争环境焦虑和教育效能焦虑。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修正了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机制模型,分析了近端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反馈因素对家长教育焦虑的复杂影响过程,为后续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以及预防和干预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长教育焦虑 中小学生家长 概念建构 量表编制 混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的实施现状
16
作者 郑茹 黄剑辉 +3 位作者 陈海华 薛培颖 郭铭杰 刘秀荣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的实施现状,为下一阶段中小学健康教育相关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数据依据。方法2023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7个区作为调查点,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7个区3354名体育老师... 目的分析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的实施现状,为下一阶段中小学健康教育相关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数据依据。方法2023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7个区作为调查点,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7个区3354名体育老师开展线上问卷调查。描述性分析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情况,应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健康教育课开展情况的差异。结果73.43%的学校每学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安排健康教育课≥4学时,26.57%的学校<4学时。高中、完全中学安排健康教育课≥4学时的比例均低于其他学段学校(P均<0.05)。98.75%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有教学计划,99.25%的学校有教学目标。9.69%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没有教师教学用书,41.44%没有学生教材,33.84%没有教具。郊区学校没有教具的比例高于城区(χ^(2)=6.017,P=0.014)。18.19%的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没有考核、评价机制。初中、一贯制学校没有考核、评价机制的比例高于小学(χ^(2)=6.983,P=0.008;χ^(2)=5.263,P=0.022)。92.01%的学校每学期组织体育老师进行1次及以上的健康教育培训,7.99%的学校未组织培训。郊区学校未组织培训的比例高于城区(χ^(2)=11.182,P=0.001),高中学校未组织培训的比例高于小学、完全中学(χ^(2)=17.563,P<0.001;χ^(2)=10.675,P=0.001)。结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课时数不足,缺乏教材教具、考核评价机制等问题,应不断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健康教育课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校 健康教育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共生机制及路径探赜
17
作者 李赵权 柯勇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互惠共生是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实现目标共融、人才共育、成效互利的应然图景。以共生理论为逻辑基点,立足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融合中共生单元能量式微、共生模式关联羸弱、共生环境赋能乏力等困境,搭建共生机制,探赜共生进路。... 互惠共生是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实现目标共融、人才共育、成效互利的应然图景。以共生理论为逻辑基点,立足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融合中共生单元能量式微、共生模式关联羸弱、共生环境赋能乏力等困境,搭建共生机制,探赜共生进路。研究认为,责权共识机制是融合共生的演化趋向,部门协同机制是融合共生的治理方略,资源耦合机制是融合共生的基础保障。据此提出:健全共生单元建设,激发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内生能量;深化互惠共生模式,强化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联结力度;营造正向共生环境,保障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融合条件,旨在助推共生单元向互惠共生理想样态加速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运动学校 中小学校 体教融合 共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本真的旁落与回归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少奇 吴明俊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工程。受制于“唯科学”的科学传统,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知识职能缺位、学科职能错位、课堂职能越位的实践困囿,未能充分遵循“科学”的本真...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工程。受制于“唯科学”的科学传统,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知识职能缺位、学科职能错位、课堂职能越位的实践困囿,未能充分遵循“科学”的本真意涵。科学教育中“科学”之本真意涵在其“人文性”“生活性”“开放性”上得以体现。中小学科学教育回归“科学”本真,亟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科学本质,设计丰富的科学史学习活动,整合跨学科科学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开放的科学教育场域,从而实现“科学”的最大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科学教育 唯科学 科学本真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深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波 于思远 刘皓晖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9-255,313,共8页
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之本、体育强国之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提出,从国家发展的高度上指明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之路。围绕其中关于教育强国“六大特质”的发展要求,明确学校体育的战略要义包括6大方面:凝聚思想,... 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之本、体育强国之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提出,从国家发展的高度上指明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之路。围绕其中关于教育强国“六大特质”的发展要求,明确学校体育的战略要义包括6大方面:凝聚思想,学校体育的思政引领力;培育人才,学校体育人才竞争力;创新引擎,学校体育科技支撑力;惠及全民,学校体育民生保障力;协同育人,学校体育社会协同力;融通世界,学校体育国际影响力。《纲要》关于学校体育的具体工作部署包括以下方面,厘清重点任务:贯彻重点思想,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重点行动,推进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把握重点指标,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推进重点项目,加强校园足球建设;解决重点问题,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标准、体育中考、校园足球和健康发展方面探讨中小学体育推进路径;从育人机制、落实“教练赛”目标、促进身心健康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明确大学体育的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学校体育 中小学体育 大学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授者”到“架构师”: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型研究
20
作者 侯玺超 范尧 +1 位作者 白敬 王戬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7,共7页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型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通过政策驱动、目标转型、专业塑造和价值引领阐明中小学体育教师从运动技能“传授者”向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型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通过政策驱动、目标转型、专业塑造和价值引领阐明中小学体育教师从运动技能“传授者”向全面发展“架构师”转型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型存在机制滞后、理念桎梏、能力约束和价值弱化四重结构性矛盾。据此提出实践路径:推动“评价体系”与“协同网络”的联合共建,促进“技能传授”与“综合育人”的范式重构,深化“学科整合”与“数字赋能”的联动发展,加快“学校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内外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中小学 体育教师 角色转型 全面发展“架构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