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型发酵模型检验的产细菌素乳酸菌防腐功能的研究
1
作者 赵露 郭信志 +4 位作者 吴家明 陈文丽 迟乃玉 张庆芳 李田田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5-63,共9页
为探究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在食品保鲜中的效果,该实验将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戊糖片球菌SU-1(P.pentosaceus SU-1)接种于小型独立发酵菜模型中,测定理化性质,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防腐功能研究;进一步将该菌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应用于葡... 为探究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在食品保鲜中的效果,该实验将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戊糖片球菌SU-1(P.pentosaceus SU-1)接种于小型独立发酵菜模型中,测定理化性质,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防腐功能研究;进一步将该菌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应用于葡萄保鲜研究。结果表明,由高通量测序可知,接种发酵的物种丰富度降低,在接种P.pentosaceus SU-1的小型独立发酵抑菌模型中,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Uncultured_Enterobacteriaceae分别下降了98.98%和98.52%;进一步经过P.pentosaceus SU-1的CFS处理后,葡萄样品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降低。该研究中P.pentosaceus SU-1可以应用于食品防腐保鲜中,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安全期,增加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小型独立发酵模型 高通量测序 防腐功能 葡萄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豆瓣酱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提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治华 黄驰 +5 位作者 王自鹏 姚英政 董琳 谢江 李浦 陈福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63-2665,共3页
宏基因组DNA提取是免培养方法研究微生物菌落多样性的基础。本研究对常用的几种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郫县发酵豆瓣酱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发酵豆瓣酱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结果表明,使用磷酸缓冲溶液(pH7.... 宏基因组DNA提取是免培养方法研究微生物菌落多样性的基础。本研究对常用的几种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郫县发酵豆瓣酱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发酵豆瓣酱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结果表明,使用磷酸缓冲溶液(pH7.2)+溶菌酶+(蛋白酶K-SDS)+(CTAB-NaCl)提取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发酵豆瓣酱微生物群落宏基因组DNA的质量和产率,宏基因组DNA能满足后续研究的要求。本研究对其他发酵食品宏基因组DNA提取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培养 发酵豆瓣酱 微生物菌落 宏基因组DNA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邱卫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11-317,共7页
红茶菌(Kombucha)是通过多种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落(symbiotic consortium)"发酵茶糖水而成的一种富含益生生物及活性成分的功能性饮料。大量研究表明红茶菌对多种疾病都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因而其销售量在... 红茶菌(Kombucha)是通过多种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落(symbiotic consortium)"发酵茶糖水而成的一种富含益生生物及活性成分的功能性饮料。大量研究表明红茶菌对多种疾病都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因而其销售量在全球市场近年来呈指数增长。但是,在我国红茶菌仍停留在家庭自产自销的阶段,市场上鲜有相关产品。近年来,国内外对红茶菌中微生物的研究逐步由依赖培养基的单个菌株独立研究,发展到以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微生物群落进行非培养依赖的整体分析。本文将对红茶菌中微生物及其多样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红茶菌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功能性发酵饮料 微生物多样性 非培养依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征空间递归更新的ICA算法及发酵过程监测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世成 高彦臣 +1 位作者 王海清 李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830-2836,共7页
及时更新监测模型以适应过程的时变特性,对准确检测出化工过程异常和设备故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普通独立元分析(ICA)算法在更新计算监测模型时计算复杂度高、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空间递归更新的在线独立元分析(RUFS-ICA)... 及时更新监测模型以适应过程的时变特性,对准确检测出化工过程异常和设备故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普通独立元分析(ICA)算法在更新计算监测模型时计算复杂度高、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空间递归更新的在线独立元分析(RUFS-ICA)算法。将算法应用于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在线建模与监测中,与普通ICA方法相比,仿真统计结果表明,平均误警率降低至1.67%,基本克服了漏报现象;与其他在线更新算法相比,复杂度明显降低,计算时间减少54.1%,节省了存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元分析 过程监测 特征空间 青霉素发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工业化独立发酵凝固型发酵乳的发酵工艺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娟 黄燕燕 彭小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8-156,共9页
工业化独立发酵凝固型发酵乳受发酵温度波动、发酵时长及发酵后剪切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成品乳清析出量过多和凝固状态不佳等现象,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探究了发酵温度波动、发酵温度、发酵时长、发酵菌种配比及模拟工业化灌装... 工业化独立发酵凝固型发酵乳受发酵温度波动、发酵时长及发酵后剪切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成品乳清析出量过多和凝固状态不佳等现象,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探究了发酵温度波动、发酵温度、发酵时长、发酵菌种配比及模拟工业化灌装后破坏对产品质构和风味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组合试验,对发酵温度、发酵时长、发酵菌种配比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灌装后发酵2 h内剪切破坏影响不大,但超出时间后将严重影响产品质构和酸化速度,灌装后发酵温度波动将显著影响产品的酸化速度和不良率,这提示工业化发酵过程中应当尽量缩短灌装后段液态乳在常温环境中的暂存时间,由于机器故障导致的灌装延迟超过2 h的液态乳应直接发酵为成品再进行二次利用,不适宜再经管道剪切后进行灌装。响应面模型最优解的结果表明,在实际发酵温度42℃,发酵时长5.6 h,菌种配比1:1最佳工艺条件条件下制备的工业化独立发酵凝固型发酵乳的质构完好率为100%,终止发酵的酸度为68.56°T,冷库后放置12 h的酸度为70.2°T,发酵乳的综合感官评分为8.24分,与预测值接近,证明模型有效。流变学特性曲线结果显示该发酵乳的抗剪切能力较弱,200 s-1高剪切后的酸奶黏度恢复率仅为25.55%,符合脆软嫩滑形式的凝固型发酵乳的感官特点。响应面法可有效拟合该凝固型发酵乳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长、发酵菌种配比之间的关系,为工业化生产中不可避免的菌种配比称量误差、发酵温度堆热传热波动、人为取样时机导致的发酵时长误差等情况给予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方便在实际操作中,快速提出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型发酵乳 感官评价 工业化 独立发酵 剪切破坏 温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生长和非生长相结合的拟干酪乳杆菌高效生产L-乳酸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悦 田锡炜 庄英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81,89,共6页
本研究以拟干酪乳杆菌发酵生产L-乳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最适初始葡萄糖浓度以及稳定期静息细胞的代谢能力进行研究,开发了基于细胞生长和非生长相关组合的高细胞密度L-乳酸生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40 g/L初始葡萄糖浓度下,细胞能够快... 本研究以拟干酪乳杆菌发酵生产L-乳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最适初始葡萄糖浓度以及稳定期静息细胞的代谢能力进行研究,开发了基于细胞生长和非生长相关组合的高细胞密度L-乳酸生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40 g/L初始葡萄糖浓度下,细胞能够快速生长而且将葡萄糖完全耗尽生产L-乳酸。此外,在发酵结束后6~7 h之内,细胞仍然能够维持非常高的代谢活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的高细胞密度生产策略,能够使细胞在正常批发酵结束后高密度发酵阶段的产率较常规发酵阶段提升1.4倍,而且L-乳酸转化率也明显提升,达到0.985 g/g。本研究通过过程策略能够有效延长细胞高速率生产L-乳酸的周期,从而提升L-乳酸生产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缩短发酵过程所需的辅助时间,包括种子制备和细胞生长,因此有望应用于工业乳酸的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干酪乳杆菌 乳酸 细胞生长和非生长相结合 静息细胞 高密度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肉制品菌群的非培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稳航 徐倩倩 +1 位作者 滕安国 刘安军 《肉类研究》 2014年第9期17-21,共5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为基础的非培养鉴定技术在发酵肉制品菌群鉴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方法主要有种特异性PCR、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与传统的分离培养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为基础的非培养鉴定技术在发酵肉制品菌群鉴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方法主要有种特异性PCR、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与传统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相比,非培养方法具有直接、快速、准确、实时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样品复杂程度、DNA(RNA)提取条件、PCR反应过程的差异等均可影响鉴定结果。非培养鉴定技术与传统微生物鉴定技术相结合,能够对发酵肉制品菌群多态性和动态变化做出准确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菌群 非培养方法 种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糖蜜发酵液中酒精含量
8
作者 郭晓菲 姚志湘 +2 位作者 童张法 粟晖 张小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69-371,共3页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可满足糖蜜发酵酒精生产中酒精含量实时检测需求。本文以蒸出酒精后的发酵原液作参比获取的近红外透射光谱,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酒精含量定量模型,用"残差平方和"和"独立变量数"两种方法判断模型...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可满足糖蜜发酵酒精生产中酒精含量实时检测需求。本文以蒸出酒精后的发酵原液作参比获取的近红外透射光谱,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酒精含量定量模型,用"残差平方和"和"独立变量数"两种方法判断模型主成分数,模型预测能力评价表明"独立变量数"判断更准确。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可用于糖蜜酒精发酵的常规检测,符合酒精发酵过程的在线监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蜜发酵液 近红外光谱 酒精 偏最小二乘法 独立变量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独立发酵体系制备的发酵菜中菌群结构及功能代谢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夏水英 孙全敏 +3 位作者 王严 袁文涛 迟乃玉 张庆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9,共10页
为探究发酵菜在不同发酵阶段的菌群结构,解析优势乳酸菌与功能代谢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小型独立发酵体系制备发酵菜,以大白菜发酵液及其平板培养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Alpha多样性分析,解析发酵过程中的菌群... 为探究发酵菜在不同发酵阶段的菌群结构,解析优势乳酸菌与功能代谢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小型独立发酵体系制备发酵菜,以大白菜发酵液及其平板培养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Alpha多样性分析,解析发酵过程中的菌群结构并挖掘优势乳酸菌与功能代谢的关系。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随发酵的进行逐渐降低。在发酵汤汁中,Chryseobacterium(金黄杆菌属)、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terobacteriaceae(未培养的肠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分别在发酵12 h、24 h和15 d占据绝对优势;在优势菌中,Lactobacillu s(乳杆菌属)与Carbohydrate metabolism(碳水化合物代谢)、Transcription(转录)等代谢途径呈正相关;Leuconostoc(明串株菌属)与Infectious diseases:Bacterial(细菌性传染病)、Nucleotid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核苷酸代谢与运输)等代谢途径呈正相关;Lactococcus(乳球菌属)与Amino acid metabolism(氨基酸代谢)、Cell wall/membrane/envelope biogenesis(细胞壁/细胞膜/膜结构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呈正相关。该研究阐明了发酵菜中优势乳酸菌与功能代谢的关系,为后续发酵菜风味的改善、发酵工艺的改良提供了新思路,为研发最佳菌种配比的发酵菌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菜 小型独立发酵体系 优势乳酸菌 功能代谢途径 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发酵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继伟 邓祥宜 何立超 《农产品加工》 2022年第13期113-114,117,共3页
“食品发酵工艺与设备”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优化了课程内容,理论课采用“翻转课堂”,实践课程“实习化”,实习内容“开放化、延伸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 实习 自主选题 食品发酵工艺与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