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浮导向混合励磁直线电机的法向偏移自抗扰控制
1
作者 许孝卓 毕征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4-263,共10页
针对无绳电梯用双边初级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HEDPLSM)在垂直运行过程中存在法向气隙波动,引起双边磁拉力不平衡、轮轨间磨损严重的问题,提出HEDPLSM法向偏移改进型自抗扰控制方法,有效提升特殊工况下系统响应速度,提升系统抗扰能力。... 针对无绳电梯用双边初级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HEDPLSM)在垂直运行过程中存在法向气隙波动,引起双边磁拉力不平衡、轮轨间磨损严重的问题,提出HEDPLSM法向偏移改进型自抗扰控制方法,有效提升特殊工况下系统响应速度,提升系统抗扰能力。建立表征HEDPLSM励磁电流调磁特性的法向力解析模型,针对法向偏移控制系统为恒值控制系统以及电机启动前存在初始法向偏移,采用函数发生器代替传统的微分跟踪器改进线性自抗扰法向偏移控制器,为系统安排过渡过程。在初始气隙不平衡工况下,采用改进型自抗扰控制策略的上升时间分别缩短45.7%和9.5%;调整时间分别缩短70.8%和61.1%,最大超调量分别降低95.5%和89.6%;在500N阶跃扰动工况下,调整时间分别缩短51.9%和30%,最大超调量分别降低50.9%和38.6%。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改进型自抗扰气隙调衡控制策略可有效提升系统抗扰能力,消除系统的扰动稳态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励磁直线电机 直线电机法向力 直线电机气隙调节 磁悬浮控制 线性自抗扰控制 微分跟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隙(GAP)干扰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2
作者 臧润国 徐化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0-98,共9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不同森林群落中,林隙干扰的频率和程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不同,但大多数森林的年平均干扰率是在1%左右。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小型干扰的比例不同。小型林隙干扰与大型灾难性干扰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森林景观的时空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林隙动态 干扰生态学 森林生态 森林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干扰对东南沿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组分的即时效应
3
作者 吕乃月 陈宇彤 +9 位作者 林海鹏 罗家顺 潘学飚 寇雨晴 王芝慧 王利峰 王壮 汪沁 曹瑞 杨万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439-8448,共10页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在全球十大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中排名第一,可能会对森林结构和功能以及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著影响。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其组分和含量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台风干扰对沿海森林土壤...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在全球十大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中排名第一,可能会对森林结构和功能以及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著影响。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其组分和含量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台风干扰对沿海森林土壤氮组分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采用模拟林窗大小实验,研究台风“杜苏芮”对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30 cm)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干扰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33.16±31.89)%,土壤硝态氮、可溶性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降低(47.42±25.57)%、(45.70±22.38)%和(32.35±48.62)%。台风干扰两天后,不同大小林窗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34.76%-75.95%,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林下。台风干扰一周后,林下和小林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降低41.47%-62.11%,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大、中林窗。此外,台风干扰一周后,大林窗和中林窗亚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了71.82%和80.54%,增加幅度显著高于表层土壤。综上,台风干扰不仅对土壤氮组分具有显著的即时效应,而且还能通过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增强后续台风对土壤氮库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沿海森林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对台风干扰的响应与适应以及沿海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组分 台风干扰 林窗 土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动空隙对稻谷电容式水分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4
作者 方壮东 孙彬益 +3 位作者 彭远璇 范琴 林少钦 杨旖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173-178,共6页
[目的]揭示扰动空隙对电容式稻谷水分传感器检测精度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Ansoft Maxwell静电场分析模块,建立并试验验证了稻谷群粒电容分析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分别对平行极板式、同轴极板式、平面极板式电容谷物水分传感器开展了扰... [目的]揭示扰动空隙对电容式稻谷水分传感器检测精度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Ansoft Maxwell静电场分析模块,建立并试验验证了稻谷群粒电容分析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分别对平行极板式、同轴极板式、平面极板式电容谷物水分传感器开展了扰动空隙模拟试验。[结果]稻谷含水率为11.39%~30.30%,群粒表观介电常数随含水率升高而增大,平均变化范围为5.74~41.13;稻谷群粒电容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5%,证实了该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扰动空隙模拟试验显示,扰动空隙越大,引起的水分检测误差越大;相同扰动空隙下,含水率越大,检测误差越大,扰动空隙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对检测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分布在电容器中电场线越密集的区域,引起的误差越大;此外,模拟试验获得了3种不同类型的电容式稻谷水分传感器的平均检测极差分布规律,表明平行极板水分传感器检测精度受扰动空隙影响最小,同轴极板次之,平面极板受影响最大。[结论]研究结果对优化电容式谷物水分传感器设计、降低扰动空隙引起的检测误差、提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水分传感器 电容 扰动空隙 Ansoft Maxw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自抗扰的伺服电缸反向间隙控制
5
作者 王峰 王平 邹俊逸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5,109,共5页
针对伺服电缸加载过程中出现的反向间隙问题,提出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的解决方案。搭建全闭环伺服电缸控制系统试验平台,完成位置环PID控制器控制下,反向间隙的测量;以伺服电缸控制系统位置环为控制对象,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 针对伺服电缸加载过程中出现的反向间隙问题,提出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的解决方案。搭建全闭环伺服电缸控制系统试验平台,完成位置环PID控制器控制下,反向间隙的测量;以伺服电缸控制系统位置环为控制对象,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和试验分析,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与位置环PID控制器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相比较PID控制器,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在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作用下,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动态跟踪误差下降明显。针对伺服电缸存在的反向间隙造成的输出滞后问题,线性自抗扰控制器性能优于PID控制器,更加满足压装工艺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间隙 伺服电缸系统 位置环 线性自抗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6
作者 宋新章 肖文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4-119,共6页
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林隙干扰及更新的最新研究进展。林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是森林群落时空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不同的林隙干扰状况导致了林隙内光照的差异,进一步造成林隙内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形成了微生境的... 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林隙干扰及更新的最新研究进展。林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是森林群落时空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不同的林隙干扰状况导致了林隙内光照的差异,进一步造成林隙内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形成了微生境的时空异质性。林隙干扰通过改变微生境而对幼苗的出土、存活、定居和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林隙内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很大,是幼苗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更新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量受林隙大小及幼苗在林隙中位置的影响。指出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微生境 更新 林隙干扰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自然更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程瑞梅 沈雅飞 +4 位作者 封晓辉 肖文发 王娜 杨邵 郭燕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5-967,共13页
森林自然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它保证了种群的繁衍、维持了群落结构稳定,对森林群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伴随着森林经营向多目标化和生态系统经营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开始强调自然过程所达到稳定的森林... 森林自然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它保证了种群的繁衍、维持了群落结构稳定,对森林群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伴随着森林经营向多目标化和生态系统经营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开始强调自然过程所达到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更新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在自然状态下的更新过程。综述了森林自然更新的方式以及影响森林自然更新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讨论了火、采伐和林窗等干扰对森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对森林自然更新的研究大多从野外调查资料和现象对自然更新过程进行描述性分析,很少从生理生态方面揭示森林自然更新的机制。研究对象多是主要的森林类型,局限于林窗的更新及森林群落的建群种,主要以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干扰频发森林中的萌生更新重视不够,促进自然更新困难树种更新的对策研究不足。森林自然更新的范围和深度尚待扩展和加深。对森林自然更新的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研究各种因子的作用;(2)扩展自然更新的研究尺度;(3)深入研究萌生更新的生理机制和生态作用;(4)重视加大更新困难树种以及珍惜濒危物种和生态脆弱区的更新研究力度;(5)开展种子幼苗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水热条件变化的生理响应;(6)加强各种类型不同强度和频度干扰对种子幼苗影响的研究。(7)加强森林群落更新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进一步揭示森林群落的更新规律。总结了森林自然更新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森林经营和生态恢复准备理论,为林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参考,为森林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自然更新 干扰 林窗 更新动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83
8
作者 梁晓东 叶万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林窗研究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它是森林循环更新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环境。本文从林窗的基础理论、概念、特征、林窗的影响作用、林窗模型以及林窗与森林经营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 林窗研究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它是森林循环更新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环境。本文从林窗的基础理论、概念、特征、林窗的影响作用、林窗模型以及林窗与森林经营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林窗的研究状况、热点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研究 干扰 生物多样性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 被引量:41
9
作者 臧润国 杨彦承 +2 位作者 刘静艳 余世孝 杨秀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5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不随林隙的大小而变化,基本上都在14左右;扩展林隙(...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5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不随林隙的大小而变化,基本上都在14左右;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热带山地雨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352%和2522%,干扰频率分别为134%·a-1和06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160a。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EG的大小一般变化在30~500m2左右,平均约为160m2,大多数CG的大小一般都变化在15~200m2左右,平均约为80m2。大多数的林隙是在40a以前形成的,而10~30a之前形成的林隙最多。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2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通过掘根、枯立、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死亡的比例分别是1688%,1429%,3636%和3247%,在不同的林隙中可见到形成木这几种死亡形式的不同组合。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20余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一层的树种,而且还有第二、三层的树种。文章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海南热带山地雨林的经营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山地 林隙 自然干扰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干扰对森林更新及其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小鹏 王得祥 +2 位作者 常明捷 康海斌 郑玉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0-177,共8页
林窗干扰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小尺度森林干扰形式,对维持森林的更新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成果,在系统阐述林窗形成原因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林窗干扰条件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森林微... 林窗干扰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小尺度森林干扰形式,对维持森林的更新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成果,在系统阐述林窗形成原因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林窗干扰条件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森林微环境的差异,指出林窗大小、形状和边界木特征是造成环境异质性的最直接因素。并从干扰和更新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林窗特征与种子扩散、植物多样性以及幼苗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关系,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林窗理论对于森林经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干扰 森林更新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干扰与森林群落演替 被引量:22
11
作者 段仁燕 王孝安 吴甘霖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9-423,425,共6页
林窗干扰是影响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文从林窗干扰和森林群落演替理论及林窗对森林群落微环境、植物入侵和定居、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影响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林窗干扰与森林群落演替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
关键词 林窗 干扰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荒漠河岸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1 位作者 陈加利 于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99-4708,共10页
对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林隙基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长短轴比率在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52和2.31;林隙密度约为62.5个/hm2,EG和CG在塔里木荒漠河岸林景观... 对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林隙基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长短轴比率在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52和2.31;林隙密度约为62.5个/hm2,EG和CG在塔里木荒漠河岸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9.52%和29.03%,干扰频率分别为1.45%/a和0.61%/a,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64a。林隙大小结构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EG大小40—200 m2,CG大小0—80 m2。林隙形成速率为1.30个.hm-2a-1,20—30 a前形成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枯立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95.73%。林隙大多由2—5株形成木形成,而由4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4.1株。林隙形成木主要为森林建群种,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5—25 cm,高度在4—8 m,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EG面积为27.12 m2,CG面积为11.32 m2。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375株边缘木,林隙边缘木平均胸径比形成木平均胸径高73.1%,表明荒漠河岸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是林隙形成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荒漠河岸林 林隙 干扰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动态特征 被引量:36
13
作者 申国珍 李俊清 蒋仕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94-1299,共6页
亚高山针叶林是大熊猫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结构和动态规律严重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及其进化潜力的维持 ,是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唯一科学依据。通过样方法和中心点四分法调查了大熊猫栖息地 4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和该样地所在森林的 ... 亚高山针叶林是大熊猫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结构和动态规律严重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及其进化潜力的维持 ,是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唯一科学依据。通过样方法和中心点四分法调查了大熊猫栖息地 4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和该样地所在森林的 6 2个林窗 ,研究了该类森林的结构及其更新与大熊猫主食竹生长、林窗干扰的关系 ,以期揭示亚高山针叶林的动态规律 ,为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冷杉 Abies faxoniana和紫果云杉 Picea purpurea是亚高山针叶林的主体 ,其所构成的森林是大熊猫重要的栖息环境。岷江冷杉种群年龄呈现连续分布格局 ,而紫果云杉种群年龄呈间歇性分布 ,其在 2 5 0~ 5 0 0 a之间没有更新。该类森林中普遍存在着林窗干扰和更新现象 ,90 %的林窗下分布有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更新的幼苗、幼树和大树。但林窗内不同树种更新密度不同 :岷江冷杉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所有更新树种的 82 .5 % ,而紫果云杉和糙皮桦的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 11.3%。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同时受林下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的影响 :主食竹盖度高 ,更新树种幼苗、幼树的密度低 ,即主食竹的生长抑制了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竹子 林窗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流域云南松天然林林隙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彭建松 柴勇 +3 位作者 孟广涛 方向京 李贵祥 和丽萍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5,共6页
通过对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永仁县响水河和白马河林场云南松Pinusyunanensis天然林中45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云南松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永仁县云南松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扩展林隙和树冠空隙的平均面积分别... 通过对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永仁县响水河和白马河林场云南松Pinusyunanensis天然林中45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云南松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永仁县云南松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扩展林隙和树冠空隙的平均面积分别为469 42m2和181 90m2,扩展林隙和树冠空隙在云南松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 23%和10 49%,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 6721%和0 2497%,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有400 48a。大多数林隙在40a以前形成。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以30~50cm这一范围居多,高度以20~30m居多,林隙形成木通过掘根、干基折断、干中折断、枯立、折枝或枯枝这几种形式形成,其比例分别是33 7%,27 9%,18 6%,17 4%和2 4%,在不同的林隙中可见到形成木这几种形式的不同组合。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永仁县云南松天然林的经营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天然林 林隙 干扰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林林窗自然干扰规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金福 洪伟 +1 位作者 李俊清 杨文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991-1999,共9页
通过对格氏栲 (Castanopsis kawakamii)林林窗自然干扰的基本规律的研究 ,得到了描述林窗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特征。结果表明 :格氏栲林中扩展林窗 (EG)所占面积比例为 34.46% ,而实际林窗 (CG)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1 7.81 % ,干扰频率每年... 通过对格氏栲 (Castanopsis kawakamii)林林窗自然干扰的基本规律的研究 ,得到了描述林窗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特征。结果表明 :格氏栲林中扩展林窗 (EG)所占面积比例为 34.46% ,而实际林窗 (CG)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1 7.81 % ,干扰频率每年分别为 0 .69%和 0 .36% ,林窗干扰返回间隔期为 2 81 a;EG的大小变化为 63~ 1 2 57m2之间 ,平均为 2 4 4 m2 ,而 CG的大小变化为 2 2~ 70 7m2之间 ,平均为 1 2 6m2 ;形成林窗的主要方式是干中折断 ,比例占 36.2 2 % ,其次为枯立 ,比例占 32 .2 8% ;大多数的林窗是由 1~ 5株形成木形成 ,3株形成木形成的林窗最多 ;大多数林窗是在前 50 a形成的 ,其中 1 0~ 40 a之前形成的林窗最多 ;林窗分布格局是均匀分布型的。林窗形成木主要由格氏栲、大叶乌饭 (Vaccinium mandarinorum)、山胡椒(Lindera glauca)、狗骨柴 (Tricalysia dubi)组成。林窗形成木的地径主要集中在 60 cm以下 ,地径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林 林窗 自然干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被引量:28
16
作者 龙翠玲 余世孝 +1 位作者 魏鲁明 熊志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9,共7页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hm-2a-1,返回间隔期为270年;3)林隙密度约为20个·hm-2,林隙平均面积(69.7±45.71)m2,扩展林隙平均面积(152.7±79.43)m2,林隙和扩展林隙占所调查林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和30.6%;4)林隙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但因地形差异,槽谷、坡地、漏斗的主要形成方式分别为干中折断、拔根倒和干基折断;5)大多数林隙由1~4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2.5株。大部分林隙形成木为森林建群种,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别占61.5%和38.5%。林隙形成木以小径级为主,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干扰状况 茂兰 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的红树林林窗边界木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曾群英 刘素青 +3 位作者 黄剑坚 李际平 韩维栋 周元满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7,共5页
应用传统踏查法对特呈岛主要红树林群落林窗边界木开展地径、冠幅、树高、枝下高、叶面积指数、偏冠率、健康指数等调查,分析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红树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结果表明,特呈岛红树林将近一半林窗位于中潮带区,平均每个林窗拥有1... 应用传统踏查法对特呈岛主要红树林群落林窗边界木开展地径、冠幅、树高、枝下高、叶面积指数、偏冠率、健康指数等调查,分析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红树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结果表明,特呈岛红树林将近一半林窗位于中潮带区,平均每个林窗拥有17.9株边界木,边界木以白骨壤和红海榄为主;边界木地径为0-20 cm,树高为3-6 m,呈正态分布;叶面积指数绝大分以Ⅰ级(0-5)为主;3级亚健康、4级不健康和5级垂死等健康指数的边界木株数接近一半;平均偏冠率仅为0.571 9。与健康林窗边界木对比,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红树林林窗边界木以低龄为主、株数多、健康指数及叶面积指数偏低,呈生长衰退现象。过于持续强烈的风浪干扰是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呈岛 干扰 红树林 林窗 边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双燕 侯继华 +2 位作者 赵秀海 何俊 范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以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雪灾林隙与非林隙条件下幼苗的组成、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分析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的个体密度在林隙内外差别不大;(2)乔木幼苗在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非... 以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雪灾林隙与非林隙条件下幼苗的组成、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分析冰雪灾害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幼苗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的个体密度在林隙内外差别不大;(2)乔木幼苗在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非林隙,灌木幼苗在非林隙中的重要值大于林隙;(3)主要乔木树种的幼苗对林隙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4)整体上,幼苗在中度干扰林隙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5)幼苗密度、幼苗种类与受灾程度相关性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冰雪灾害 幼苗更新 林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 被引量:6
19
作者 费世民 何亚平 +3 位作者 何飞 陈秀明 蒋俊明 张旭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28-37,共10页
本文综述了林窗概念、意义,以及林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林窗的概念较多,分别体现了林窗的各个侧面。林窗是森林的自身属性,林窗形成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发展的必然过程。总结了林窗的大小、边界木、形成木、物质和能量环境等特... 本文综述了林窗概念、意义,以及林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林窗的概念较多,分别体现了林窗的各个侧面。林窗是森林的自身属性,林窗形成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发展的必然过程。总结了林窗的大小、边界木、形成木、物质和能量环境等特征的一些基础数据,还强调了林窗干扰时空格局研究的重要性。从林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出发,阐明了林窗干扰和森林管理的问题。最后指出了林窗干扰研究需要重视数据的积累,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林窗动态的长期监测,以及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边界木 形成木 大小 干扰 森林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亚高山云冷杉林林窗的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夏冰 兰涛贺 +2 位作者 善安 邓飞 姚淦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6年第4期1-8,共8页
研究了云南碧塔海两块亚高山云冷杉(Picea-Abies)林内中小尺度林窗的干扰体系,结果表明: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9%和41%,平均面积为44m2和139m2,林窗的形成频率为0.005~0.007/y... 研究了云南碧塔海两块亚高山云冷杉(Picea-Abies)林内中小尺度林窗的干扰体系,结果表明: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9%和41%,平均面积为44m2和139m2,林窗的形成频率为0.005~0.007/y。估计平均林窗周期为167年。大多数林窗(占87%)的制造林窗树木(gap-maker,简记为GM)为1个以上,平均每个林窗的GM为2.9个,同一林窗内的GM常常死于不同的时间。在所有调查的GM中,折断占60%,而根拔和直立死亡分别为28%和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干扰 林窗体系 林窗 云冷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