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实践及认识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晓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7-219,共3页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中部的新庄、王集和杨楼油田断层极为发育,由56个断块组成的一系列断块群,属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难度较大。近几年针对此类复杂断块油藏进行了滚动勘探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首先以油气成藏规律为指导,强化油气分布规...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中部的新庄、王集和杨楼油田断层极为发育,由56个断块组成的一系列断块群,属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难度较大。近几年针对此类复杂断块油藏进行了滚动勘探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首先以油气成藏规律为指导,强化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认识到断裂系统是北部斜坡带控油和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其次以大断裂分布规律为基础,地震地质相结合,精确刻画断层产状;最后根据油藏具体特点优化井型及井型轨迹,提高油层钻遇率和产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小断块油藏 滚动勘探 实践及认识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小断块油藏水平井井网开发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谢晓庆 丁美爱 +2 位作者 姜汉桥 陈民锋 罗从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105,共4页
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流体性质、油水系统等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水平井与直井夹角、渗透率、有效厚度、水平井段长度、油水粘度比、直井完井井段等因素与注采井距的关系,研究不同条件下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和直井采油、水平井注... 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流体性质、油水系统等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水平井与直井夹角、渗透率、有效厚度、水平井段长度、油水粘度比、直井完井井段等因素与注采井距的关系,研究不同条件下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和直井采油、水平井注水2种组合井网的开发规律,找到合理的井网组合形式。研究证明,油藏的采出程度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水平井段的增长、油水粘度比的减小而不断提高,有效厚度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采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组合井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直井和水平井的双重优势,极大地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小断块油藏 水平井井网 水平井和直井 注采井距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小断块油藏CO_2吞吐工艺技术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炳官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8-70,74,共4页
在总结复杂小断块油田CO2吞吐系列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从油藏规模、物性、能量等角度剖析了71口吞吐井的实施效果,分析了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关键参数,得出了注入量、注入压力、返排速度、吞吐周期等工艺技术参数的取值范围和标准,对提... 在总结复杂小断块油田CO2吞吐系列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从油藏规模、物性、能量等角度剖析了71口吞吐井的实施效果,分析了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关键参数,得出了注入量、注入压力、返排速度、吞吐周期等工艺技术参数的取值范围和标准,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小断块油藏 CO2吞吐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高精度地震技术的发展方向——超密度地震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曲寿利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7-1015,共9页
地震技术已由常规三维经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但仍不能满足地表、构造、储层“三复杂”勘探开发目标对地震资料精度的需求。为满足“三复杂”条件下地震成像的需求,依据高密度地震技术及计算机和物探装备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超... 地震技术已由常规三维经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但仍不能满足地表、构造、储层“三复杂”勘探开发目标对地震资料精度的需求。为满足“三复杂”条件下地震成像的需求,依据高密度地震技术及计算机和物探装备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超密度地震技术”的新思路。通过野外小道距采集实验和小网格正演模拟实验,验证了超密度采集对近地表速度建模与静校正及深层高陡断裂成像的改善。考虑超高密度地震采集的仪器和装备需求及海量数据以及经济可行性,提出了“变道距+插值”的实施策略及相关仪器、存储、计算配套技术,分析认为10×10^(4)道级节点仪、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是实现“超密度地震技术”的基础,“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压缩感知或五维插值技术是重要的关键技术。未来更高精度的地震技术应是炮道密度大于200×10^(4)道/km^(2)的超密度地震技术,为此,需要加快发展超大规模的节点仪单点采集装备、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装备及变道距数据插值技术等,并推进野外地震采集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采集 三复杂 超密度采集 超密度地震技术 小宽高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65
5
作者 刘池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3,共23页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动力学 盆地成因机制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 后期改造与改造盆地 油气逸散 小型含油气盆地 中国沉积盆地 研究系统 复杂性科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
6
作者 姜宏章 李新峰 +2 位作者 李殿波 袁勇 谭卓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134,共4页
海拉尔盆地为断陷盆地,构造起伏大,断裂复杂。针对断陷盆地地震资料主频低、小断层识别难的问题,通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采用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和第四代相干、三色混相分频等技术开展了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 海拉尔盆地为断陷盆地,构造起伏大,断裂复杂。针对断陷盆地地震资料主频低、小断层识别难的问题,通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采用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和第四代相干、三色混相分频等技术开展了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进行了断点组合,实现了断层"线—面—体"的空间识别和解释,重构了该区的构造认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井—震结合 小断层 构造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东油田超长稳产与高效益开发做法与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北 李丽雄 +2 位作者 李树德 朱丽红 李佳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102,共9页
百色盆地田东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勘探开发难度大、技术薄弱、投资成本高。通过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地震解释技术、油水层测井解释技术、油藏地质描述技术与储量计算方法,建立小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应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 百色盆地田东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勘探开发难度大、技术薄弱、投资成本高。通过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地震解释技术、油水层测井解释技术、油藏地质描述技术与储量计算方法,建立小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应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编制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扩边及调整方案、采用注水驱与边水驱相结合的开发和调整方式、以平台式钻井多井1管集输简化钻采与集输工艺、施行地下与地面经济实用的动态监测方式,田东油田采油速度1%以上稳产27 a、水驱采收率达43.1%,采油综合成本平均为23美元/桶,投入产出比为1∶4.93,实现探明储量100%动用程度。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对小油田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盆地 复杂小断块油藏 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 开发效果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复杂小断块中低渗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兆林 黄伟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4期36-38,共3页
分析了江苏复杂小断块中低渗油藏的地质特征 ,认识到由于中低渗透、多油层、严重非均质、复杂小断块等原因 ,表现纵向、平面矛盾突出 ,非主力层动用状况较差 ,部分单元难于形成注采井网 ,地层压力水平较低等矛盾 ,主力层由于受到层间的... 分析了江苏复杂小断块中低渗油藏的地质特征 ,认识到由于中低渗透、多油层、严重非均质、复杂小断块等原因 ,表现纵向、平面矛盾突出 ,非主力层动用状况较差 ,部分单元难于形成注采井网 ,地层压力水平较低等矛盾 ,主力层由于受到层间的影响 ,也有些水窜现象。针对这些开发中的主要矛盾 ,展开了相关的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寻找其合理的开发方式、层系组合界限、井距和注水时机等 ,提出了新油田采取早期乃至同步注水和老油田实施细分层注水开发试验 ,设计了跨油层组组合层系开发方案。通过实践均取得了明显效果 ,为严重非均质中低渗透多油层油藏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小断块 低渗透 严重非均质油藏 实践与认识 江苏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小断块油藏水驱辅助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曲世元 姜汉桥 +3 位作者 李俊键 周宇 马康 常元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复杂小断块油藏单纯利用注水或注气措施难以兼顾整个剩余油区域,挖潜效果有限。为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采收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水驱辅助注气吞吐的开发方式,同时利用经济和效率双重指标分析了其油藏适应性。依据不... 复杂小断块油藏单纯利用注水或注气措施难以兼顾整个剩余油区域,挖潜效果有限。为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采收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水驱辅助注气吞吐的开发方式,同时利用经济和效率双重指标分析了其油藏适应性。依据不同措施方案下典型模型的开发效果,确定了该方法的最优开发模式为:补充能量—闷井增能—闷井阶段—开发阶段,进一步确定了其技术界限:气水注入速度比为6.5~8.5、阶段二与阶段一增压比为0.1~0.3、注采比为0.4~0.6。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胜利油田a-7区块,模拟预测表明该方法相比基础水驱开发采收率提高12.96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对复杂小断块油藏高含水期调整开发措施、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辅助注气吞吐 提高采收率 人工气顶 数值模拟 复杂小断块油藏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