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mechanism of small-moderate earth- quakes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76
1
作者 吴建平 明跃红 王椿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7-465,共9页
In the paper, source mechanisms of 33 small-moderat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Yunnan are determined by modeling of regional waveforms from Yun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paper, source mechanisms of 33 small-moderat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Yunnan are determined by modeling of regional waveforms from Yun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earthquakes occurred within or near the Chuandian rhombic block have strike-slip mechanism. The orientations of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es obtained from source mechanism are changed from NNW-SSN to NS in the areas from north to south of the block, and tensile stresses are mainly in ENE-WSW or NE-SE.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orientations of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radiate toward outside from the plateau, and the tensile stress orientations mostly parallel to arc structures. Near 28N the orientations of both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and tensile stress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boundary seems to correspond to the southwestern extended line of Longmenshan fault. Outside of the Chuandian rhombic block, the orientations of P and T axes are some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in the block.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source mechanism of small-moderate event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is consistence with that of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determin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which means the source mechanism of small-moderate events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中小地震 应力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遗传算法应用于地震场景下无人机路径规划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章萍 徐鑫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49,共13页
为提高中强震灾害地区的救援效率,对传统路径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传统模型在最大路程限制下优化覆盖人数,但无法均衡路程与覆盖人数,通过引入权重与均衡系数解决此问题并构建了加权路径优化模型。模型以生成路径最短、权重最大为目标,... 为提高中强震灾害地区的救援效率,对传统路径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传统模型在最大路程限制下优化覆盖人数,但无法均衡路程与覆盖人数,通过引入权重与均衡系数解决此问题并构建了加权路径优化模型。模型以生成路径最短、权重最大为目标,采用多无人机、单起降点的调度方法。为改善传统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及对局部解空间的搜索能力,引入2-opt局部搜索算法、权重修复机制、以种群多样性指标动态调整算法的变异率和交叉率等策略,并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在多种运行场景下,该模型生成路径更加优越,算法与传统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A^(*)算法相比,可得到救援效率更高的飞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中强震 改进遗传算法 无人机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小震的中国西南地区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
3
作者 刘平 毕壮 +5 位作者 陈兴周 李春峰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魏长刚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0 g的28条地震记录,对既有Newmark位移模型进行验证,随后选取2008—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4.3≤M_(W)≤7.9且PGA>0.10 g的水平向强震动记录数据,分析不同震级区间lgD_(n)和lgI_(A)的线性关系,并在现有的线性关系模型中加入了震级项。模型的拟合回归显示出了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结果表明断层到场地的距离、场地条件、断层类型以及上下盘差异对Newmark位移具有潜在影响。最后,利用2020—2022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小震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建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性能,能够适用的震级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Newmark位移 经验模型 Arias烈度 中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区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霞 宋美卿 +4 位作者 吴昊昱 梁向军 吕睿 郭文峰 张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3-598,共6页
基于2001年以来山西地区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一维应力场时序曲线。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应力场3个主轴方位角变化总体平稳,σ_(1)和σ_(2)倾伏角呈同步反向变化,σ_(3)倾伏角近水平,揭示研究区处于长期稳定的水平拉张构造应力场环境... 基于2001年以来山西地区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一维应力场时序曲线。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应力场3个主轴方位角变化总体平稳,σ_(1)和σ_(2)倾伏角呈同步反向变化,σ_(3)倾伏角近水平,揭示研究区处于长期稳定的水平拉张构造应力场环境。将倾伏角的时间变化分为2001-02-06—2008-12-19和2008-12-20—2023-07-31两个时段,第1个时段反映走滑性质的应力场,第2个时段为正断性质的应力场;在这两个时段内,山西地区发生的中等强度地震大多符合相应的应力场特征。2001年日本9.0级地震对山西地区应力场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时间变化 山西地区 中等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的广东及邻区区域应力场研究
5
作者 况文欢 张捷 +1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8-1270,共13页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已经成为地震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M<4.5),由于其低频成分不发育、高频成分受限于速度模型难以准确模拟等原因,反演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为了更好的理解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本文先基于GCAP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几个较大地震事件;然后,应用一种基于主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方法得到了该地区77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已有研究和本文得到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分区反演了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WNW,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分区域看,粤桂交界和广东阳江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40°和45°,而广东河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30°和22.5°.同时,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从粤桂交界向东南方向,经过广东阳江和河源,到珠江三角洲,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从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到以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再到接近纯走滑的规律性空间变化.考虑到粤桂交界地区山地褶皱构造较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平缓,推测广东及邻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与局部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广东及邻区应力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 中小地震 广东及邻区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伪标签算法的地震事件分类识别方法研究
6
作者 范晓易 王夫运 +1 位作者 陈飞 陈传华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7,177,共9页
将伪标签算法引入地震类型识别领域,并设计伪标签神经网络法程序,对山东地区2019—2021年M L1.5以上的天然地震、爆破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事件开展试验。使用优选的有标签样本集预测无标签样本,将其标记为伪标签样本后加入联合训练,并对... 将伪标签算法引入地震类型识别领域,并设计伪标签神经网络法程序,对山东地区2019—2021年M L1.5以上的天然地震、爆破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事件开展试验。使用优选的有标签样本集预测无标签样本,将其标记为伪标签样本后加入联合训练,并对比传统BP神经网络法和支持向量机法,以初步验证伪标签算法在地震类型识别领域的可行性和在小样本条件下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伪标签神经网络法分类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已知样本数量和伪标签样本占比。当已知样本数量介于60~120个、伪标签样本占比20%~30%时,其识别效果最佳。在小样本条件下,伪标签神经网络法的识别率相较于传统BP神经网络法提高了2%~8%,与支持向量机法的识别率差值集中在±4%以内。因此,采用伪标签算法弥补部分地区样本库匮乏的不足,实现小样本地震类型识别,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标签算法 地震类型识别 神经网络法 小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圈磁场年变对河北及邻区中小震震磁特征的分析
7
作者 王朝景 毛丰龙 +1 位作者 张海洋 李博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1211,共11页
基于2016—2021年流动地磁矢量数据和岩石圈磁场年变,结合2017—2022年发生的M S≥3.0地震,对河北及邻区的中小震震磁特征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震中多位于震中位于,或者地震发生在“震中发生在”这个组合是错的磁偏角(D)、... 基于2016—2021年流动地磁矢量数据和岩石圈磁场年变,结合2017—2022年发生的M S≥3.0地震,对河北及邻区的中小震震磁特征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震中多位于震中位于,或者地震发生在“震中发生在”这个组合是错的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零变线附近,其中震中距D、I、F的零变线≤50 km的震例,分别占总数的75.0%、50.0%、46.4%,磁偏角最为显著。(2)统计震中磁偏角、磁倾角、总强度三要素变化量,最大幅值分别为1.37′、0.69′、8.52 nT,其中,60.7%的震中磁偏角变化量在±0.40′之间,60.7%的震中磁倾角变化量在±0.25′之间,75.0%的震中总强度变化量在±3.50 nT之间;各要素的极值区均无震中分布。统计震中矢量模、水平矢量模量值,结果显示震中的量值分布较分散,但震中量值小者占比相对较多。(3)绘制震级与震中岩石圈磁场变化量散点图并计算相关性系数,结果显示,震级与震中岩石圈磁场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年变 中小震 震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前时变重力水平梯度时空趋势分析
8
作者 于飞 吴桂桔 郝洪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强震频发区之一,分析该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趋势对理解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二维水平梯度分析方法,基于2016年9月—2021年9月所获取的5期时变重力数据,计算南北地震带时变水平梯度值,结合研究区地震信... 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强震频发区之一,分析该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趋势对理解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二维水平梯度分析方法,基于2016年9月—2021年9月所获取的5期时变重力数据,计算南北地震带时变水平梯度值,结合研究区地震信息和地质构造资料,分析2017年以来研究区M S≥5.0震中区域地震震前时变水平梯度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M S≥5.3地震震中区域震前时变水平梯度特征与震级呈正相关;M S≥6.0地震震中区域震前时变水平梯度高值带逐渐沿块体边界、大型断裂展布,极大值大于1.7μGal/km,区域标准差大于0.4μGal/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时变重力场 二维水平梯度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小半径弯梁桥梁-轨系统的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汤周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以某高速铁路联络线中400 m半径圆曲线段上一多联小半径弯梁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既可兼顾低频与高频两种频段成分影响,又可调整单项脉冲参数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人工波,研究小半径弯梁桥上梁-轨系统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脉冲类型... 以某高速铁路联络线中400 m半径圆曲线段上一多联小半径弯梁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既可兼顾低频与高频两种频段成分影响,又可调整单项脉冲参数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人工波,研究小半径弯梁桥上梁-轨系统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脉冲类型、脉冲峰值、脉冲周期、脉冲数量和脉冲叠加效应等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半径弯梁桥沿切线方向的纵向梁轨作用和因钢轨侧向分力引起的横向梁轨作用相互耦合,且滑冲脉冲型地震引起的梁轨作用最强烈,破裂前方脉冲型次之,无脉冲型最小;提高脉冲峰值和脉冲数量使得梁轨作用增强,原梁-轨系统受力不利处增幅最显著;脉冲周期接近结构自振周期时,原敏感性较低的活动墩受力出现较大增幅;两类脉冲峰值重合时的叠加效应所引起的梁-轨系统响应增幅较大,增幅低于20%;五项脉冲参数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脉冲类型、脉冲周期、脉冲峰值、脉冲数量和脉冲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半径弯梁桥 梁-轨系统 数值模拟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 人工合成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的沂沭断裂带及邻区波速变化
10
作者 孙敬雯 吕子强 +3 位作者 孔庆翰 唐泽豪 邱俊辉 刘珈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1371,共11页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由多条近北北东向断裂组成,且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地震波速结构以及波速变化规律是认识地球深部构造特征和介质潜在破坏的重要依据。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介质的演化特征,本研究基...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由多条近北北东向断裂组成,且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地震波速结构以及波速变化规律是认识地球深部构造特征和介质潜在破坏的重要依据。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介质的演化特征,本研究基于沂沭断裂带及邻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固定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监测该区域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变化。结果显示:波速变化与小震活动性密切相关,2级以上小震活动主要集中于波速降低和波速梯度带附近;沂沭断裂带附近的波速变化不显著,表明近期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弱;胶北隆起地区2013—2014年波速变化比较显著,与地表形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区域应力的挤压作用是引起胶北隆起地区波速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成像 波速变化 小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11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中强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共同体治理模式探析——基于江苏省盐城市曙阳村“小田并大田”的实践
12
作者 崔远博 董雅玲 +1 位作者 雷小晴 田素妍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7期38-44,共7页
破解耕地细碎化的难题关键在于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小田并大田”就是有效之举。基于共同体理论构建“小田并大田”耕地细碎化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其内涵机理,并以盐城市曙阳村为例探讨其实践模式与成效。研究发现:曙阳村... 破解耕地细碎化的难题关键在于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小田并大田”就是有效之举。基于共同体理论构建“小田并大田”耕地细碎化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其内涵机理,并以盐城市曙阳村为例探讨其实践模式与成效。研究发现:曙阳村通过政府引导、村社统筹与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治理共同体,有效推动了“小田并大田”耕地细碎化治理进程,在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提升机械化效率与粮食产量方面效果显著。实践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共同破解耕地细碎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规模经营 耕地细碎化治理 小田并大田 共同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震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中等地震破裂方向性:以2008年攀枝花M_(S)6.1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艳 赵里 朱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以及破裂速度,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的破裂方向为几乎正南的184°,破裂长度8.05 km,破裂速度3.35 km·s^(-1),进一步确认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沿南北向的节面是地震实际发震面,主震在水平方向沿着南北向元谋断裂从北往南破裂.攀枝花地震震源破裂速度接近地壳剪切波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破坏性严重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分析主震的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以及构造应力背景等信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以及灾害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破裂方向性 经验格林函数 2008年攀枝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2 位作者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M 6.5地震 小地震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与中强地震联合作用下的曲线独柱墩桥梁倾覆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新锋 方亚茹 +2 位作者 晏万里 黄胄 李茂侬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40,共10页
为探讨移动车辆和中强地震联合作用对曲线梁桥的抗倾覆影响,建立车-桥-地震分析模型,提出考虑地震作用的曲线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以多跨曲线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强地震和重载车辆偏载组合作用下的支座反力和主梁倾覆... 为探讨移动车辆和中强地震联合作用对曲线梁桥的抗倾覆影响,建立车-桥-地震分析模型,提出考虑地震作用的曲线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以多跨曲线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强地震和重载车辆偏载组合作用下的支座反力和主梁倾覆时整体转角大小。研究地震动类型、峰值、车辆关键参数等因素对曲线梁桥倾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车辆和地震荷载组合会改变桥梁的受力情况,纵向间隔2 m的3辆100 t车辆以3 m/s速度行驶时,三跨曲线梁桥的倾覆最明显;综合考虑重载及地震联合作用,对抗倾覆性规范中的稳定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分析了五跨曲线梁桥中墩支座偏心距对抗倾覆稳定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中墩两相邻支座设置偏心时曲线桥最大抗倾覆系数为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梁桥 中强地震 移动荷载 有限元动力分析 抗倾覆稳定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地震学在京津冀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16
作者 孙丽娜 郭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904,共6页
以1980~2022年京津冀地区现代地震目录作为统计样本,采用基于空间分割的非完全中心化Voronoi分割法来网格化研究区域,并以泊松模型为基础建立地震危险性概率模型,开展研究区中期尺度的中小地震概率预测。结果发现,计算得到的概率相对高... 以1980~2022年京津冀地区现代地震目录作为统计样本,采用基于空间分割的非完全中心化Voronoi分割法来网格化研究区域,并以泊松模型为基础建立地震危险性概率模型,开展研究区中期尺度的中小地震概率预测。结果发现,计算得到的概率相对高值区与M_(S)≥3.0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地震学 中小地震 概率预测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N的地震人员死亡样本扩充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煜 李娅妮 +2 位作者 孙艳萍 史一彤 陈文凯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巨大且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震后快速准确评估死亡人员对地震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震例数量有限,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模型的稳定性难以保证。该文采用GAN对历史地震样本进行扩充,得到一个与原始数...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巨大且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震后快速准确评估死亡人员对地震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震例数量有限,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模型的稳定性难以保证。该文采用GAN对历史地震样本进行扩充,得到一个与原始数据集高度相似的增强数据集。为验证增强数据集的可靠性,对使用不同数据集为样本的经验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强数据集不仅对经验模型拟合效果有所增强,对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也有显著提升,样本量扩充后相比于扩充前,各模型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了48.37%。因此,该文研究方案扩充得到的增强数据集可以作为原始样本的有效补充,是一种有效提高地震人员死亡模型精度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人员死亡 生成对抗网络 小样本 样本扩充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与灌溉效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贵芳 逯梦岩 +1 位作者 马栋栋 赵翠萍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6,共12页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与灌溉效率研究是农业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但将二者纳入同一理论框架的成果并不多。通过梳理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和灌溉效率的最新研究,发现有关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研究较少涉及灌溉效率,而在灌溉效率的研究中常把农地经...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与灌溉效率研究是农业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但将二者纳入同一理论框架的成果并不多。通过梳理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和灌溉效率的最新研究,发现有关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研究较少涉及灌溉效率,而在灌溉效率的研究中常把农地经营规模作为关键影响变量之一,指出二者之间存在负向、正向或“倒U型”曲线关系,并揭示农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用水行为和农地细碎化是导致二者呈负向关系的主要原因;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经济和优化种植结构是导致二者呈正向关系的原因;节水设施的高成本和规模报酬递减规律是导致二者呈曲线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小田并大田”和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背景下,改进传统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理论体系,明晰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和灌溉效率双目标优化作用机理,开展二者双目标优化的实证研究,构建双目标优化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框架和总结国内外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成功案例经验等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 灌溉效率 农地细碎化 规模经济 小田并大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净距隧道洞口抗震设防研究
19
作者 郑卢鑫 胡兆兴 +2 位作者 张建俊 孙闯 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为明确净距与岩体等级对隧道洞口段抗震设防长度的影响规律,以云南玉溪宝山高陡边坡段小净距隧道为工程依托,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小净距隧道数值模型,根据室内力学试验确定模型参数,以校正后的汶川地震波作为震动荷载输入,针对... 为明确净距与岩体等级对隧道洞口段抗震设防长度的影响规律,以云南玉溪宝山高陡边坡段小净距隧道为工程依托,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小净距隧道数值模型,根据室内力学试验确定模型参数,以校正后的汶川地震波作为震动荷载输入,针对震动荷载作用下隧道洞口段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探明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特征,进一步确定合理的隧道抗震设防长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净距条件下,围岩等级越高,衬砌结构位移及轴力、应力的响应值越小,反之亦然;宝山隧道最不利工况条件为Ⅴ级围岩、0.5B净距,在震动荷载作用条件下,隧道峰值位移最大值为62.5 cm,衬砌轴力最大值产生于左、右拱脚处,洞口段峰值达1320 kN,位移曲线下降率升高临界点最大值为78 m(6.0B),最终确定宝山隧道洞口合理设防长度为7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隧道 高陡边坡 隧道洞口 震动荷载 抗震设防长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波激励下单层单跨结构地震响应解析解
20
作者 李文博 刘铁林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13,共10页
目的研究地震波中频率成分对小跨度结构响应行波效应的影响,以探究小跨度结构地震行波效应的产生机理。方法给出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单跨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使用相对运动法对方程进行求解;推导地震行波激励下屋面绝对位移和柱剪力的解析... 目的研究地震波中频率成分对小跨度结构响应行波效应的影响,以探究小跨度结构地震行波效应的产生机理。方法给出地震行波激励下单层单跨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使用相对运动法对方程进行求解;推导地震行波激励下屋面绝对位移和柱剪力的解析解,分别研究低频成分丰富和低频成分不丰富地震波激励下的峰值柱剪力。结果地震行波激励下柱剪力解析解不仅与时间延迟有关,还与结构基频和激励频率比值的平方有关;对于低频成分丰富的地震波,行波激励下峰值柱剪力大于一致激励下峰值柱剪力;相反,对于低频成分不丰富的地震波,行波激励下峰值柱剪力要小于一致激励下峰值柱剪力。结论结构响应地震行波效应除取决于时间延迟外,还取决于地震波中的低频成分;在低频成分丰富的地震波激励下,小跨度结构会产生行波效应,且低频成分越丰富的地震波,行波效应越显著;在低频成分不丰富的地震波激励下,不会产生行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跨度结构 地震激励 解析解 行波效应 低频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