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耕地爬坡现象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利杰 黄炉斌 +2 位作者 柯新利 陈青芸 宋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7-384,共18页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极有可能迫使耕地上山,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造成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于耕地的水平空间转移,忽视了对耕地爬坡现象的研究。鉴于此,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基于Sen趋势分析、因素分解法以及...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极有可能迫使耕地上山,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造成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于耕地的水平空间转移,忽视了对耕地爬坡现象的研究。鉴于此,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基于Sen趋势分析、因素分解法以及InVEST模型,探究了1990—2020年长江流域耕地爬坡现象的驱动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耕地具有爬坡现象,其中不稳定耕地爬坡更为严重,共上升了2.09°。②建设用地侵占与耕地开垦是加剧不稳定耕地爬坡的主导因素,相反地,耕地边缘化是抑制不稳定耕地爬坡的主导因素。③长江流域耕地爬坡现象,共造成区域碳储量损失4.14×10^(8)t,土壤保持量损失1.44×10^(8)t,产水量损失0.84×10^(8)t,生境质量下降4.33%,以及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下降1.76%。④耕地开垦形成的爬坡现象,造成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下降0.11%;而建设用地侵占形成的耕地爬坡现象,造成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下降33.37%。研究结果有望为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创新思维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爬坡 生态系统服务 不稳定耕地 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坝区退耕坡地风沙输沙率及粒径特征分析
2
作者 许晶晶 杜鹏飞 +2 位作者 陈吟 赵莹 陈康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6,共8页
为明晰接坝区退耕坡地土壤风蚀及输沙特征,选取小坝子流域的退耕坡地作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间集沙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及下垫面类型的输沙率与粒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建议。在季节变化上,春季为风蚀最强时段,坡中... 为明晰接坝区退耕坡地土壤风蚀及输沙特征,选取小坝子流域的退耕坡地作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间集沙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及下垫面类型的输沙率与粒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建议。在季节变化上,春季为风蚀最强时段,坡中沙地和坡下农地的平均输沙率分别达到2.68×10^(-2) kg/(m^(2)·d)和5.43×10^(-2) kg/(m^(2)·d),其次是冬季和夏秋季。从下垫面类型来看,坡顶裸岩沙地、坡中沙地、坡脚草地和坡下农地的场次大风输沙率依次为34.28×10^(-2) kg/(m^(2)·h)、34.08×10^(-2) kg/(m^(2)·h)、7.13×10^(-2) kg/(m^(2)·h)和8.20×10^(-2) kg/(m^(2)·h),差异显著。风蚀物粒径以粉粒为主,其次是极细沙和细沙。坡上退耕地和坡下翻耕后农地为防治重点区域,春季为重点防控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粒径 退耕坡地 接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的影响
3
作者 李森 田耘 +3 位作者 罗雪梅 罗海霞 罗勇 涂卫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168,共8页
为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30、50、70和90 mm/h)和15°坡度条件下川中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和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地... 为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30、50、70和90 mm/h)和15°坡度条件下川中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和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产流量与产沙量显著增加(P<0.05),产流量达到平衡的时间明显缩短,且在70 mm/h和90 mm/h的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达到平衡的时间最短(5 min)。产流结束时,70 mm/h和90 mm/h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30 mm/h和50 mm/h(P<0.05);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则呈现出随降雨强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降雨强度与地表径流流量、地表径流产沙量、壤中流流量以及壤中流产沙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氮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高强度降雨会加大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水力侵蚀和氮磷养分流失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径流 氮磷流失 坡耕地 川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位与利用方式对红壤磷素储存容量的影响差异——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为例
4
作者 郑奕 王艳玲 刘卓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643,共8页
为明确坡位与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的影响差异,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坡耕地红壤磷的流失风险,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不同坡位(坡顶、坡上、坡中、坡底)及不同利用方式(稻田、花生旱地、橘园)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 为明确坡位与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的影响差异,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坡耕地红壤磷的流失风险,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不同坡位(坡顶、坡上、坡中、坡底)及不同利用方式(稻田、花生旱地、橘园)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SPSC的变化规律与差异,探讨了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有效磷、铁铝氧化物含量等因子对SPS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与橘园的SPSC变化范围分别为-410.9~-137.8、-283.8~-128.0 mg·kg^(-1)及-280.6~-36.3 mg·kg^(-1);且随坡位的降低,稻田(坡底除外)与橘园SPSC显著降低,而花生旱地SPSC则增加。与稻田土壤相比,同一坡位花生旱地与橘园SPSC相对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及橘园SPSC与土壤非晶质铁铝氧化物、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极显著正相关,且游离态氧化铝的影响相对最大,而与有效磷、总碳、总氮则显著负相关。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红壤坡耕地SPSC均为负值,意味着此时的土壤均为磷源,土壤磷均具有流失风险;坡底的稻田及橘园、坡顶花生旱地土壤磷的流失风险相对较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有效降低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土壤磷储存容量 利用方式 磷流失风险 孙家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坡耕地施加PAM侵蚀产沙规律及临界坡长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纪根 雷廷武 +2 位作者 潘英华 夏卫生 张晴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4-510,共7页
PAM(聚丙烯酰胺 )作为一种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于地表 ,能显著的减小径流和土壤侵蚀量。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人工降雨模拟试验 ,定量研究了坡度、坡长、PAM覆盖度、雨强对陡坡耕地土壤侵蚀产沙的影响。试验采用三种雨强 :5 0mmh- 1 、10 0... PAM(聚丙烯酰胺 )作为一种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于地表 ,能显著的减小径流和土壤侵蚀量。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人工降雨模拟试验 ,定量研究了坡度、坡长、PAM覆盖度、雨强对陡坡耕地土壤侵蚀产沙的影响。试验采用三种雨强 :5 0mmh- 1 、10 0mmh- 1 、15 0mmh- 1 ,四种坡度 :5°、10°、2 0°、2 5° (8 74%、17 63 %、3 6 4%、46 63 % ) ,四种当量坡长 :8m、16m、2 4m、40m ,五种地表处理 :对照、麦草覆盖、三种PAM覆盖度A、B、C(A <B <C)。通过侵蚀产沙试验结果 ,鉴别了不同坡度、PAM覆盖度、雨强条件下陡坡耕地无土壤侵蚀的临界坡长。结果表明 ,PAM能显著地减少土壤侵蚀产沙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耕地 PAM 产沙规律 临界坡长 试验 土壤结构改良剂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 被引量:18
6
作者 严冬春 文安邦 +2 位作者 史忠林 巨莉 贺秀斌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8-61,66,共5页
采用人工暴雨试验发现:相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10,°15,°20,°25°紫色土小区在130 mm/h雨强降雨下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平均值分别为6.13,4.12,2.72,1.55 m,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与坡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土壤含水量变幅为... 采用人工暴雨试验发现:相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10,°15,°20,°25°紫色土小区在130 mm/h雨强降雨下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平均值分别为6.13,4.12,2.72,1.55 m,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与坡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土壤含水量变幅为16%~26%条件下细沟发生临界坡长先增长后变短。据此总结了采用地埂防治坡耕地细沟侵蚀的治理模式,针对不同坡度地块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采用地埂或者分割地块,并在地埂上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植物篱,既控制了细沟的发生,又弥补了地埂占地导致的农业减产;同时在旱季和雨季分别调整边沟的尺寸,调整地块土壤含水量从而控制细沟因含水量变化导致的细沟发生临界坡长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临界坡长 坡耕地 紫色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紫色丘陵坡耕地细沟发生临界坡长及其控制探讨 被引量:17
7
作者 严冬春 文安邦 +2 位作者 史忠林 苏明 贺秀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细沟侵蚀是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介于片状侵蚀与沟道侵蚀之间的一种侵蚀类型,细沟一旦发生,坡面侵蚀量将成倍增加。由于细沟侵蚀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坡长来汇集径流,对于某一坡度的地块,一次暴雨中细沟总是表现在一定的坡长处发生... 细沟侵蚀是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介于片状侵蚀与沟道侵蚀之间的一种侵蚀类型,细沟一旦发生,坡面侵蚀量将成倍增加。由于细沟侵蚀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坡长来汇集径流,对于某一坡度的地块,一次暴雨中细沟总是表现在一定的坡长处发生,这一坡长称为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在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处采取措施控制细沟的发生将大大降低坡耕地水土流失量。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发现:细沟发生过程分为片蚀为主阶段、跌坎发育阶段、细沟侵蚀为主阶段和雨后径流侵蚀阶段,紫色土坡耕地细沟的发生以坡面跌坎的贯穿为标志;10°、15°、20°、25°坡耕地细沟发生的平均临界坡长分别为6.25,4.19,2.77,1.60 m;细沟发生临界坡长与坡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在人工降雨试验基础上,总结了以控制细沟发生为核心的"大横坡+小顺坡"耕作模式,通过构建横坡截流沟分割地块,实施有效的拦截径流,减少坡面侵蚀泥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 临界坡长 紫色土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篱和浅垄作对三峡库区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夏立忠 马力 +2 位作者 杨林章 刘国华 李运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04-111,共8页
为明确三峡库区陡坡地耕作模式和植物篱防护系统对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影响,该文根据陡坡地特点构建了集浅垄作、少耕和残茬覆盖及残茬植物篱为一体的小麦-玉米生态耕作模式(H1),并与小麦-玉米间作香根草(H2)、小麦-玉米间作紫花苜... 为明确三峡库区陡坡地耕作模式和植物篱防护系统对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影响,该文根据陡坡地特点构建了集浅垄作、少耕和残茬覆盖及残茬植物篱为一体的小麦-玉米生态耕作模式(H1),并与小麦-玉米间作香根草(H2)、小麦-玉米间作紫花苜蓿等高植物篱(H3)及常规小麦-玉米管理(H4),就化肥氮磷养分利用和氮磷坡面流失变化特点展开连续2a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管理相比,坡耕地H1处理的作物生物产量、经济产量、肥料氮磷利用率显著提高。其中化肥磷素利用率提高0.06kg/kg。H2、H3处理对作物生物、经济产量及氮磷利用率、农学效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与H4处理相比,坡耕地H1、H2、H3处理均能降低径流量,显著减少坡面产沙量和泥沙态磷素流失量;其中产沙量分别降低48.46%、52.26%和58.59%,泥沙态磷流失量分别降低30.58%、47.70%和44.58%。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的耕作模式和生态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陡坡地 浅垄作 植物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紫色土养分空间变异对土壤侵蚀的响应 被引量:36
9
作者 葛方龙 张建辉 +1 位作者 苏正安 聂小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59-464,共6页
坡耕地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质量降低,并因此造成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利用土壤侵蚀测定的137Cs示踪技术,结合土壤理化分析,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所引起的土壤再分配对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坡耕地... 坡耕地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质量降低,并因此造成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利用土壤侵蚀测定的137Cs示踪技术,结合土壤理化分析,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所引起的土壤再分配对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是水蚀和耕作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强烈的耕作导致坡上部发生最为严重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对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产生深刻影响,坡上部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贫瘠,而在坡下部相对富集;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有效P、K以及土壤粘粒含量在不同坡位之间出现显著差异。反映净余土壤再分配速率的137Cs面积浓度与这些土壤理化特性均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137Cs面积浓度可以作为表征侵蚀坡地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示踪 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 坡耕地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蕊 曹静娟 +2 位作者 郭瑞英 龙瑞军 尚占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 土壤有机碳、氮素和磷素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将会引起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区域内三种利用方式(自由放牧天然草地、开垦20年的燕麦(Avena nuda)耕地、退耕8年的还林草混合植被)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30 cm的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再将其转换为土壤碳、氮、磷储量,分析三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储量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子,旨在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该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储量差异显著(P〈0.05),天然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储量(72.17、6.80 t·hm-2)显著高于退耕还林草地的(66.75、4.96 t·hm-2)和燕麦耕地的(36.61、3.61 t·hm-2)。这是因为,其一,比较而言天然草地受干扰小。其二,对于退耕还林草地和燕麦耕地来说,由于刈割获取地上部分,可能使得从土壤中获取的有机碳和氮素大于归还的。全磷储量则表现为燕麦耕地的(2.51 t·hm-2)显著高于天然草地的(2.17 t·hm-2)和退耕还林草地的(1.96 t·hm-2)。这是因为燕麦耕地中化肥的施用使得磷元素富集起来,所以其储量较高。与天然草地相比,耕种20年的燕麦地0-30 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低了35.56、3.19 t·hm-2,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1.78、0.16 t·hm-2·a-1。与燕麦耕地相比,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升高了30.14、1.35 t·hm-2,年平均增加速率分别为3.77、0.17 t·hm-2·a-1。退耕8年的还林草地轻组有机碳比例(10.93%)显著高于天然草地(9.72%)和燕麦耕地(8.61%)。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微生物量碳氮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重要因子。总结认为,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库具有重要的恢复和改善作用,但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天然草地水平。因此,为了改善和恢复退化的土壤生态系统,应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并保证退耕还林草地具有较长的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北坡 退耕还林草地 天然草地 燕麦耕地 土壤碳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中GPS实测更新GIS数据的实用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卜兆宏 姜小三 +1 位作者 杨林章 张祖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2-719,共8页
介绍了GPS实测更新GIS陈旧处数据的实用方法研究及其在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中的应用。该方法由GPS软硬件接收设备组装的实测仪器、实施实测的要点、实测数据的投影系统转换与对GIS陈旧处数据的更新处理等部分组成。它在实测更新土地利用图... 介绍了GPS实测更新GIS陈旧处数据的实用方法研究及其在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中的应用。该方法由GPS软硬件接收设备组装的实测仪器、实施实测的要点、实测数据的投影系统转换与对GIS陈旧处数据的更新处理等部分组成。它在实测更新土地利用图的应用效果,与测绘界所采用的RTK技术方法比,更为经济、快速和实用,而其所定位置和更新的GIS数据结果在消除系统误差后则更为可信。它在实验研究区应用表明:利用原土地利用图和实测更新后的土地利用图所获得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的两个结果,后者的监测精度明显高于前者7个百分点;为提高监测水土流失和水质面源污染量的精度,必须重视实测、更新变化了的山丘土地利用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IS 水土流失 坡耕地 实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要素-需求-调控”的云南坡耕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31
12
作者 陈正发 史东梅 +2 位作者 何伟 夏建荣 金慧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6-246,共11页
坡耕地作为中国山丘区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其质量状况是实施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该文在分析坡耕地利用特征及质量内涵基础上,构建基于“要素-需求-调控”的坡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云南坡耕地质... 坡耕地作为中国山丘区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其质量状况是实施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该文在分析坡耕地利用特征及质量内涵基础上,构建基于“要素-需求-调控”的坡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云南坡耕地质量进行定量化评价,分析坡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坡耕地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由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质地、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10℃积温、田块规整度、连片度、降雨量、灌溉保证率、田面坡度14个指标构成。2)坡耕地质量指数(Slope Farmland 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SIFI)分布在0.36~0.81之间,均值为0.59,大部分评价单元SIFI<0.6,不同评价单元SIFI差异显著(P<0.05);5种坡耕地主要土壤类型SIFI从大到小依次为:赤红壤、红壤、紫色土、黄壤、黄棕壤;SIFI变化与高程有关,在0~1000 m高程范围内SIFI随高程增加呈增长趋势,而在>1000 m高程范围内SIFI随高程增加而减小。3)坡耕地质量等级以六等地、五等地、七等地、四等地为主,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不同分区坡耕地质量等级洛伦兹曲线均呈“S”型分布格局,云南坡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研究可为完善坡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坡耕地质量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耕地质量 坡耕地 空间分布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陡坡耕地土壤侵蚀变异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勇 张建辉 +1 位作者 杨俊诚 夏侯国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21,共5页
陡坡垦荒耕种是黄土高原人为加速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有关坡地景观尺度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资料却相对较少。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铯 - 137技术定量评价了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山坡地顺坡断面 ( 2 4 0 m)土壤重新分布的空间变化及其影... 陡坡垦荒耕种是黄土高原人为加速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有关坡地景观尺度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资料却相对较少。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铯 - 137技术定量评价了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山坡地顺坡断面 ( 2 4 0 m)土壤重新分布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坡地土壤侵蚀速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 ,即山坡中、上部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带 ,土壤平均侵蚀速率高达 82 .8t/ hm2 .a以上 ;山顶和坡脚侵蚀速率较小 ,土壤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17.1t/ hm2 .a及 2 2 .3t/ hm2 .a;而坡下部土壤侵蚀速率居中 ,土壤平均侵蚀速率为 4 6.8t/hm2 .a。坡度变化是影响该区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变异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侵蚀 空间格局 黄土高原 预测预报 综合治理 铯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壤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被引量:40
14
作者 米艳华 潘艳华 +3 位作者 沙凌杰 郭玉蓉 李金城 张晓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云南19.5°红壤坡耕地上设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样方,观测水土流失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观测样方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和养分流失按照裸地(CK1)〉传统单作玉米区(CK2)〉植物篱玉米秸秆覆盖区〉植物篱麻袋覆盖区〉植... 在云南19.5°红壤坡耕地上设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样方,观测水土流失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观测样方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和养分流失按照裸地(CK1)〉传统单作玉米区(CK2)〉植物篱玉米秸秆覆盖区〉植物篱麻袋覆盖区〉植物筒牧草活覆盖区依次降低。2004年较2003年降雨和径流明显增加,各处理土壤养分流失的增幅显著低于土壤流失的增幅;土壤养分流失与施肥量显著正相关;植物篱十覆盖区的养分利用率比传统单作玉米区极显著提高,养分利用率与施肥量负相关。植物篱麻袋覆盖区和植物篱牧草活覆盖区。地表径流减少22.7%~34.0%.土壤流失减少27.1%~67.6%。养分流失减少36.8%~77.8%,养分利用率提高27.9%~45.2%;保持水、土、肥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的效果都优于植物篱秸秆覆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坡位不同高度地埂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周萍 文安邦 +1 位作者 严冬春 史忠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88,93,共6页
对比分析西南紫色土区植物固结地埂和等高植物篱的结构差异,并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西南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坡位不同高度地埂土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有地埂存在的坡耕地地埂土壤的颗粒组成主要分布在0.002~0.02mm粒径范围内,较无地埂的... 对比分析西南紫色土区植物固结地埂和等高植物篱的结构差异,并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西南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坡位不同高度地埂土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有地埂存在的坡耕地地埂土壤的颗粒组成主要分布在0.002~0.02mm粒径范围内,较无地埂的对照坡耕地该粒径范围的含量高2.41%。说明地埂的存在增强了其对坡面上方侵蚀泥沙的拦截作用。而不同坡位地埂土壤的分形维数变化如下:坡面上部>坡面中部>坡面下部,且同一坡位有地埂土壤的分形维数小于无地埂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地埂高度土壤的分形特征变化规律为:CK>LS-H10G>LSH15G。地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值与黏粒和砂粒体积百分含量相关性较好,地埂土壤的分形维数可作为西南紫色土坡耕地地埂土壤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不同坡位 地埂 颗粒组成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化肥对黄土丘陵区坡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强 许明祥 +1 位作者 齐治军 王恒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研究了17年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表层(0—15cm)土壤物理性状没有明显退化,中层(15—30cm)和下层(30—45cm)土壤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长期施用化肥对水稳性团聚体影响大... 研究了17年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表层(0—15cm)土壤物理性状没有明显退化,中层(15—30cm)和下层(30—45cm)土壤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长期施用化肥对水稳性团聚体影响大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在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中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容重和孔隙度在表层和下层土壤中略有恶化,在中层土壤上得到改善。长期不同水平化肥单施对土壤物理性状无显著影响,而氮磷配施交互作用明显高于单施处理,且施肥效果为氮磷配施>氮肥处理>磷肥处理。处理N2P1最有利于改善研究区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长期定位试验 化肥 坡耕地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 被引量:54
17
作者 王玉宽 文安邦 张信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0,共4页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对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嘉陵江上游陕南陇南地区和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流失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类型、坡度等因子对坡耕地土壤流失速率的影响较大,...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对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嘉陵江上游陕南陇南地区和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流失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类型、坡度等因子对坡耕地土壤流失速率的影响较大,陕南区砾质土、三峡库区黄壤坡耕地的土壤流失速率相对较小,34°砾质土坡耕地,多年平均土壤流失率为985t/(km2·a),31°黄壤坡耕地为2059t/(km2·a);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紫色土、陕南区黄褐土、陇南区黄绵土和金沙江燥红土坡耕地土壤流失速率较高,一般在2000~10000t/(km2·a);坡度越大土壤流失速率也越高。同时,对坡耕地地块内部土壤侵蚀与堆积的空间分异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坡耕地地块内部,土壤在流水和犁耕共同作用下,侵蚀速率从峁顶至坡底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地块中下部出现堆积大于侵蚀的区域。侵蚀小于堆积的临界点,一般出现在距坡顶20~30m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 坡耕地 土壤侵蚀 铯137 同位素示踪 土壤流失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斑块评价的三峡库区腹地坡耕地优化调控方法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永艳 李阳兵 +2 位作者 邵景安 李源 杨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45-3256,共12页
三峡库区腹地坡耕地大量存在,且>25°的陡坡耕地实现全部退耕还林难度很大,同时还存在农户自发弃耕撂荒现象。有必要深入探讨库区腹地不同地域特征下坡耕地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考虑坡耕地的分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 三峡库区腹地坡耕地大量存在,且>25°的陡坡耕地实现全部退耕还林难度很大,同时还存在农户自发弃耕撂荒现象。有必要深入探讨库区腹地不同地域特征下坡耕地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考虑坡耕地的分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设定了坡耕地优化调控的6个原则,提出空间优化适宜性评价和农户对坡耕地资源的需求压力数量评价相结合的坡耕地综合优化调控方法。选取库区腹地典型流域草堂溪流域进行案例研究。根据草堂溪流域特点以及坡耕地分布特征,从坡耕地可达性、生态功能和坡改梯适宜性3方面选取相关指标作为格局适宜性调控体系,选取耕地压力指数和果园对农户需求的补充能力作为数量调控体系。综合优化将研究区坡耕地分为优化利用型、重点整治型、逐步退耕型和优先退耕型4种类型,结合研究区坡耕地特点在保持耕地压力不增加、减少陡坡不适宜耕地和土壤侵蚀的前提下设置了4种退耕情景。最后根据农户自发撂荒地的空间分布特征,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斑块尺度 优化调控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高挖方边坡锚杆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佳龙 贺雷 +1 位作者 冯自霞 王宝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75-380,396,共7页
针对某220 kV变电站岩质高挖方边坡,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法,设置不同锚杆打入角度和长度方案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优化了锚杆设计参数,评价了坡顶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和锚杆应力监测对锚杆加固效果。结果表明,... 针对某220 kV变电站岩质高挖方边坡,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法,设置不同锚杆打入角度和长度方案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优化了锚杆设计参数,评价了坡顶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和锚杆应力监测对锚杆加固效果。结果表明,(1)随着锚杆打入角度的增加,边坡安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优锚固角度,确定22°为最优锚固角度;(2)边坡下部锚杆受力大于上部锚杆受力,设计时应有重点考虑下部锚杆参数。当边坡安全系数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增大下部锚杆截面尺寸或增加锚杆长度;(3)各排锚杆应进行不等长设计,锚杆长度通过极限平衡法量取潜在滑动面到坡面的距离进行确定和验算;(4)现场监测结果显示优化设计后的锚杆参数加固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高挖方边坡 锚杆加固技术 锚固角度 锚杆长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预报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吴发启 赵晓光 刘秉正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2-76,共5页
在系统分析了淳化县泥河沟及彬县、黄龙、永寿、耀县和西峰1964~1995年部分径流小区试验资料、降水自记资料497组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了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预报的基本方程,并根据理论推导得出径流量... 在系统分析了淳化县泥河沟及彬县、黄龙、永寿、耀县和西峰1964~1995年部分径流小区试验资料、降水自记资料497组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了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预报的基本方程,并根据理论推导得出径流量方程式,通过量纲分析和实测数据资料验证后,建立了规整均匀坡面上的土壤侵蚀预报动力模型,为该区域土壤侵蚀预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侵蚀预测 黄土高原 统计模型 动力模型 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