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ulations and patterns of soil moisture dynamic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hilly regions of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
1
作者 余蔚青 王玉杰 +4 位作者 胡海波 王云琦 张会兰 王彬 刘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764-4777,共14页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was used to make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soil moisture to 18 sample points with depth of 2 m for 36 months in a typical artificial secondary oak forest located in a hilly area on Zijin Mou...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was used to make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soil moisture to 18 sample points with depth of 2 m for 36 months in a typical artificial secondary oak forest located in a hilly area on Zijin Mountain in the suburbs of Nanjing,China.The data were then used to examine the patterns of soil moisture variation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and predic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major factors of both meteorology and topography.Water in the topsoil was active,and the upper 30 cm of soil supplied about 43% of the water content variation during the whole year.This difference of water content changes among layers could be due to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of som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When initial soil moisture was in the range from 10% to 40%,the impact of a single storm event on soil moistur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especially on sunny slope.Both climate and slope condition were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change,and the impact of slope gradient on soil moisture was higher that on shady slope.Moreover,root uptake was another important path of soil water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OISTURE precipitation slope gradient ROOT distribution SOIL water consum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fication Method of Lightning Shielding Angle Calculation for Transmission Lines in Mountain Areas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Ping LI Lin GENG Jianghai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45-2451,共7页
Shielding angl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which always stays in the focus of the design and the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A formula for the improved sh... Shielding angl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which always stays in the focus of the design and the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A formula for the improved shielding angle is proposed for evaluating the lightning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terrains.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is used to obtain the micro-topography data,such as the slope gradient,slope aspect,etc.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factors on the improved shielding angle:(1) improved shielding angle non-linear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lope gradient and the slope aspect,(2) improved shielding angle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slope gradient than to the slope aspect,(3) the improved shielding angle in the mountain terrain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designed shielding angle.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he designed shielding angle is limited into the rational range,while the shielding faults occur frequ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屏蔽 输电线路 修改方法 角度计算 山区 防雷性能 地形数据 数字高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daBoost-GBDT模型的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 被引量:1
3
作者 江松 李涛 +3 位作者 李锦源 李研博 张存良 张立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98,共10页
针对露天矿排土场失稳数据获取困难,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算法的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模型;结合陕西省F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的实际地质条件和降雨情况,设计降雨条件下排土场不同土石混合比边坡的相似模拟试验方案,... 针对露天矿排土场失稳数据获取困难,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算法的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模型;结合陕西省F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的实际地质条件和降雨情况,设计降雨条件下排土场不同土石混合比边坡的相似模拟试验方案,并采集和处理试验中边坡模型的含水率、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数据;考虑到小样本数据集对梯度提升回归树(GBDT)模型分类精度的影响,运用迁移学习思想,利用迁移自适应增强算法(TrAdaBoost)对源域数据集和目标域数据集样本权重进行迭代更新,以GBDT模型作为数据样本训练的弱学习器,最终根据弱学习器的分类结果,通过加权多数表决法生成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TrAdaBoost-GBDT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性判别模型,以提高小样本数据标签类别的判别准确率。结果表明:相对其他算法模型,提出的排土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模型在稳定状态判别上有更好的表现,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和曲线下面积值(AUC)分别达到93.3%、87.5%、100%和93.8%,能够作为边坡稳定状态判别的分类器。该模型相对其他算法模型可以提高小样本数据集的边坡稳定状态判别的准确性,弥补机器学习对小样本数据集分类结果精度较低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边坡 稳定状态判别 迁移自适应增强梯度提升回归树(TradaBoost-GBDT) 迁移学习 小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土层底部透水性和坡度对径流产沙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刘纪根 路良伟 +2 位作者 童晓霞 陈锦阳 郭雨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8,90,共8页
坡面径流产沙过程作为山区暴雨洪水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规律及特征对完善山区暴雨洪水过程研究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山区坡面土层底部透水性和坡度对径流产沙特征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连续降雨试验方法,设计了坡顶薄坡底厚的试... 坡面径流产沙过程作为山区暴雨洪水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规律及特征对完善山区暴雨洪水过程研究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山区坡面土层底部透水性和坡度对径流产沙特征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连续降雨试验方法,设计了坡顶薄坡底厚的试验土槽,选取官山河流域土壤作为试验用土,研究并总结了不同坡度条件下土质坡面的径流变化规律及土壤侵蚀规律。结果表明:①土槽坡度为5°和25°时,地表径流产流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且均呈现底部不透水侧产流量大于底部透水侧的规律;坡度为15°时,地表径流产流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不同底部透水性土槽的地表径流产流量差异不大。②单场降雨条件下壤中流产流率随产流时间增加呈现增加趋势,各坡度之间壤中流产流率变化规律差异较大,但基本呈现出底部不透水土槽的壤中流产流量大于底部透水侧的;坡度为5°时壤中流产流率与地表径流产流率呈负相关关系,坡度为25°时则为正相关关系。③坡面地表流速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坡度为5°和15°时不透水侧流速明显大于透水侧,坡度25°时流速差异不大。④不同坡度条件下,坡面侵蚀主要在第2场降雨和第3场降雨产生;坡度为5°和25°时不透水侧坡面侵蚀速率远大于透水侧,15°时呈现交替波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坡度 基岩渗透性 产流产沙 连续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降雨特征和作物覆盖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影响
5
作者 李建明 丁文峰 +4 位作者 冉文建 杨贺菲 梁增芳 童晓霞 孙宝洋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146,共10页
为探索解决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效应,该研究基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万州付沟小流域6个标准径流小区(5个不同坡度作物覆盖小区,1个裸坡作对照)2021—2023年观测的108场自然降雨和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数据,利用K-mean聚类、Pearson相关分... 为探索解决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效应,该研究基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万州付沟小流域6个标准径流小区(5个不同坡度作物覆盖小区,1个裸坡作对照)2021—2023年观测的108场自然降雨和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数据,利用K-mean聚类、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区降雨特征和坡面产流产沙对降雨和坡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根据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4个特征指标,观测期内研究区降雨可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A雨型(低频率、长历时、大雨量、小雨强)、B雨型(中频率、中历时、中雨量、中雨强)和C雨型(高频率、短历时、小雨量、大雨强),其中C雨型是研究区侵蚀性降雨的主要类型,诱发坡面侵蚀发生的临界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分别为6~21 mm、1.1~3.6 mm/h和1.2~7.6 mm/h;2)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对裸坡和作物覆盖试验小区产流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坡面产沙仅与产流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同产流下,C雨型产沙量达到A雨型和B雨型的1.06~20.18倍;3)不同雨型对裸坡和作物覆盖试验小区产流产沙的贡献均呈现为C雨型>B雨型>A雨型,C雨型对坡面产流和产沙的贡献均值分别为48.19%和81.82%,作物覆盖试验小区相较于裸坡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61.67%和77.15%,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流产沙影响越小,且坡面侵蚀随坡度增大可能存在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方差贡献率分析表明雨型对作物覆盖坡面产流产沙贡献均超过60%,其贡献达到坡度的2.60~5.05倍。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开展农业耕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导致的侵蚀问题,结论可为研究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作物覆盖 坡度 产流产沙 水沙效益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中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气象要素梯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月月 何清 +4 位作者 毛东雷 付光祥 李晶晶 王永强 张乾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掌握尚不全面,因此开展关于中昆仑山北坡气象要素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利用中昆仑山北坡9个不同海拔气象台站连续一年(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的气象要素数据,探究该山区1.5 m高度处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海拔梯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风向变化显著,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738~3044 m的站点受山谷风影响,存在两个主导风向且风速日变化呈“双峰型”;(2)中昆仑山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Temperature lapse rate,以下简称TLR)均低于标准大气气温直减率,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ean)、最高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ax)和最低气温垂直递减率TLRmin分别为-0.56℃·(100m)^(-1)、-0.60℃·(100m)^(-1)和-0.47℃·(100m)^(-1),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季陡,冬季浅;(3)不同海拔存在多个逆温层和逆湿层,逆温和逆湿强度的季节差异较大,表现为夏季逆温强度最小,逆湿强度较大,冬季逆温强度最大,逆湿强度最小,最强逆温和逆湿均出现在海拔1256~1409 m;(4)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的逆温逆湿均大于阴雨天,晴天最大逆温强度是阴雨天的4.32倍,晴天比湿变化范围大于阴雨天,逆湿强度是阴雨天的1.11倍;(5)中昆仑山北坡4-9月占全年总降水的86%以上,随海拔升高降水梯度变化明显,表现为“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在2800~3200 m存在一个明显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垂直递减率 温湿廓线 降水梯度 海拔梯度 中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现状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守昊 孙蕾 +3 位作者 JAMSHIDI Abdul Hakim 牛勇 刘霞 FAN Zhaofei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蒙东黑土区粮食安全与黑土的可持续利用。为理清区域坡耕地退化现状,选择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研究区,以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数据集、序贯高斯模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空间...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蒙东黑土区粮食安全与黑土的可持续利用。为理清区域坡耕地退化现状,选择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研究区,以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数据集、序贯高斯模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空间分布及退化形式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有机质、腐殖质层厚度、水稳性大团聚体、pH、坡度和垄坡角;2)蒙东黑土区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分布范围为0.0811~0.7998,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坡耕地共占坡耕地总面积的83%;3)土壤退化指数与腐殖质层厚度的相关性最高(P<0.01),与坡度和垄坡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坡度和垄坡角的相关系数为0.356(P<0.05)。综上,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主要表现为腐殖质层流失和坡耕地面积的缩减,坡度和垄坡角的交互作用可能是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垄坡角 腐殖质层厚度 土壤退化指数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样本优化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齐韵 吴华 +3 位作者 李佳潼 徐悦 陈琳娜 周建伟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8-322,共15页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影响滑坡灾害频发。本文以昌都市为研究区,选取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采用马氏距离对425个正样本数据进行离群值筛选并剔除,选取高程、坡度、坡向、NDVI等15个影响因素为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IV...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影响滑坡灾害频发。本文以昌都市为研究区,选取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采用马氏距离对425个正样本数据进行离群值筛选并剔除,选取高程、坡度、坡向、NDVI等15个影响因素为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IV)选取负样本点,使用准确率、Kappa系数以及ROC曲线指标对优化前后模型性能进行对比,基于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开展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坡度等10个评价因子满足独立性要求;2)RF与XGBoost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且优化后样本性能优于优化前;3)基于ROC精度评价,得出RF(0.993)与XGBoost(0.922)模型预测准确性特别高,且RF模型总体上优于XGBoost模型;4)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是影响滑坡的主要因子。文章通过对正负样本的优化,有效解决了研究区样本的不平衡问题,为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单元 样本优化 易发性 随机森林 极端梯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坡度对生态沟渠磷消纳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9
作者 吴陈晨 徐轩 +2 位作者 段婧婧 陈小锋 薛利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33-2042,共10页
为探究丘陵坡度对生态沟渠磷消纳效能的影响,本研究结合模拟沟渠实验与野外原位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生态沟渠的磷去除机制与效率。模拟实验设置0°与6°两种坡度及常规沟渠与生态沟渠两种类型,监测了24 h内... 为探究丘陵坡度对生态沟渠磷消纳效能的影响,本研究结合模拟沟渠实验与野外原位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生态沟渠的磷去除机制与效率。模拟实验设置0°与6°两种坡度及常规沟渠与生态沟渠两种类型,监测了24 h内上覆水中不同磷组分[总磷(TP)、溶解态总磷(DT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浓度及实验前后底泥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在两种坡度下对TP、DTP、PP的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沟渠;与0°相比,6°坡度使生态沟渠的TP去除率降低了15.34%,表明坡度增加对磷的去除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沟渠系统主要通过促进底泥中活性磷(如NaOH-P)的累积来实现对水体中磷的消纳。南京汤山野外沟渠实验(坡度约7°、种植金钱蒲、铺设火山石)验证了丘陵生态沟渠的实际效能,该50 m长的生态沟渠对TP的平均去除率达到18.06%,去除负荷为29.81 g·d^(-1)。研究表明,坡度是影响丘陵生态沟渠磷消纳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优化沟渠结构设计、基质选择与植被配置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其在丘陵地区农业面源磷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沿程消纳 生态沟渠 丘陵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AQUS的降雨入渗条件下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5
10
作者 李炎隆 陈波 +1 位作者 马成成 周邠鹏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5-161,共7页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评价边坡工程安全的主要依据,对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淇河倒虹吸基坑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考虑降雨入渗的边界条件,采用强度折减法求解了边坡的最大位移与...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评价边坡工程安全的主要依据,对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淇河倒虹吸基坑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考虑降雨入渗的边界条件,采用强度折减法求解了边坡的最大位移与安全系数,进行了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中,降雨入渗强度为15mm/h,持续时间为72h。计算结果表明:边坡一次开挖的水平方向最大位移、竖向方向最大位移、安全系数分别为0.26m、0.67m、1.650;边坡二次开挖后相应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19m、0.62m、1.641;边坡三次开挖后相应的计算结果分别为0.20m、0.63m、1.639。定性分析与数值计算结果均表明,施工过程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淇河倒虹吸基坑边坡是稳定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工程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对降雨入渗时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水利基坑 边坡稳定 强度折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土壤微塑料迁移
11
作者 黄蕃攀 侯磊 +4 位作者 马建刚 王艳霞 刘骐玮 王伟 梁启斌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3-3854,共12页
设置不同降雨强度(60,90,120和180mm/h)和坡度(0°,5°,10°和20°)条件,开展为期14d的室内模拟短历时降雨(单次降雨时长10min)实验,观测坡耕地的产流量、产沙量和微塑料流失量,研究降雨结束后微塑料在土壤水平和垂直... 设置不同降雨强度(60,90,120和180mm/h)和坡度(0°,5°,10°和20°)条件,开展为期14d的室内模拟短历时降雨(单次降雨时长10min)实验,观测坡耕地的产流量、产沙量和微塑料流失量,研究降雨结束后微塑料在土壤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特征,探讨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坡耕地土壤微塑料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60和90mm/h处理的短历时降雨下,未发生产流、产沙和微塑料流失,增大降雨强度可显著提高其他处理的产流量(213.11~261.70mm)、产沙量(1191.68~1391.40g/m^(2))和微塑料流失量(23113~39953n/m^(2)).坡度为0°时,产流量、产沙量和微塑料流失量均为0,20°时的微塑料流失量(34570.92n/m^(2))显著高于10°(23113.37n/m^(2)).微塑料流失量随降雨天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微塑料流失量与产流量和产沙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微塑料在表层土壤水平方向的迁移总量为4.73~31.00n/g,迁移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微塑料水平迁移总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中微塑料垂直迁移总量在1.41~11.59n/g范围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微塑料迁移量减小,微塑料垂直迁移总量与降雨强度和坡度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短历时极端降雨会导致坡耕地土壤微塑料流失,降雨强度和坡度是影响微塑料流失和改变土壤中微塑料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迁移 坡耕地 降雨强度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冰碛土滑坡模型试验研究
12
作者 金建立 曹志翔 +2 位作者 宗永臣 陈亮 王康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79,共8页
实践指出降雨是引发边坡破坏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为研究降雨作用下冰碛土滑坡规律和导致滑坡的内在因素,本次研究制作了3种坡度的冰碛土边坡模型,进行了3种降雨强度下的共9组降雨作用下的冰碛土滑坡试验,通过试验观测边坡土含水率、土... 实践指出降雨是引发边坡破坏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为研究降雨作用下冰碛土滑坡规律和导致滑坡的内在因素,本次研究制作了3种坡度的冰碛土边坡模型,进行了3种降雨强度下的共9组降雨作用下的冰碛土滑坡试验,通过试验观测边坡土含水率、土压力变化及边坡变形数据,从而揭示降雨条件下冰碛土边坡破坏的机制。通过对冰碛土边坡降雨试验过程的观测发现,边坡模型坡脚位置的含水率最先稳定,各观测点的土压力没有观测到明显变化规律。实验过程中降雨入渗导致的滑坡变形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首先为局部性土颗粒滑落,其次为边坡表面形成冲蚀沟,然后小范围的冲沟逐渐扩展为中部和上部连片滑动,最后冰碛土边坡浅层形成贯通性滑动体,滑动的泥水混合物流动一段距离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体。3种暴雨工况下各坡度边坡主要特征表现为边坡表层土体产生小范围坡面径流,径流逐渐增强形成冲蚀沟,其后发生滑坡破坏。3种大雨工况下坡度超过45°的边坡发生了滑坡破坏。3种中雨工况下仅60°边坡产生了滑坡破坏。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和边坡坡度是影响冰碛土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土 边坡模型 降雨强度 坡度 滑坡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指标面板堆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13
作者 吕骆婷 岑威钧 +1 位作者 刘清利 马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4,123,共7页
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面板堆石坝,从坝体永久变形、坝坡抗震稳定性、坝体抗拉裂破坏能力、面板抗震安全性等方面阐述面板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和安全控制标准。采用地震波超载法,对大坝开展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三维地震反应计... 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面板堆石坝,从坝体永久变形、坝坡抗震稳定性、坝体抗拉裂破坏能力、面板抗震安全性等方面阐述面板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和安全控制标准。采用地震波超载法,对大坝开展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三维地震反应计算,并基于坝顶震陷率、坝坡最小安全系数小于1.0累计持时、累计滑移量、坝体震后变形倾度、面板应力等指标定量分析面板堆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经过深入综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大坝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其极限抗震能力位于0.55~0.60 g之间。计算分析成果为科学评估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性和合理制定抗震加固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极限抗震能力 永久变形 坝坡稳定 变形倾度 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屋山南坡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分布特征
14
作者 黄明江 郑敬刚 +1 位作者 董东平 王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806-11807,共2页
研究了太行山中段王屋山南坡分布最为广泛的乔木树种——青冈群落在海拔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方面,小叶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是青冈群落内最常见的乔木树种,樱桃忍冬(Sambucus willamsii)、珍珠梅(S... 研究了太行山中段王屋山南坡分布最为广泛的乔木树种——青冈群落在海拔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方面,小叶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是青冈群落内最常见的乔木树种,樱桃忍冬(Sambucus willamsii)、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两种灌木在青冈群落内分布较多,分布最广的草本植物是羊胡子草(Carexrigescens)、风花菜(Rorippa palustris)、还亮草(Delphiniumanthriscifolium)和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folium);就海拔梯度上青冈的数量分布而言,中海拔地区单位面积内的青冈数量最多,最大值为15.3±1.5株,远高于低海拔带的3.3±1.5株和高海拔带的4.7±1.2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海拔梯度 南坡 王屋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保圆形隧道排水沟可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的调坡设计方法研究
15
作者 刘明 李驰宇 +1 位作者 刘茹冰 杨帆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1,共6页
[目的]地铁圆形隧道铺轨前,如果轨下净空较小将导致隧道内排水沟无法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在区间缓坡段做顺坡处理容易导致积水,而对道床结构及排水沟做特殊设计将使得水沟路径曲折,同样容易导致排水不畅,且对道床结构强度有一定影响。... [目的]地铁圆形隧道铺轨前,如果轨下净空较小将导致隧道内排水沟无法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在区间缓坡段做顺坡处理容易导致积水,而对道床结构及排水沟做特殊设计将使得水沟路径曲折,同样容易导致排水不畅,且对道床结构强度有一定影响。需开展调坡设计,以确保圆形隧道排水沟可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方法]基于内径5 400 mm的单洞单线圆形隧道及长枕式整体道床侧向排水沟,分别对直线地段、实测隧道偏移方向与设计偏移方向一致的曲线地段、实测隧道偏移方向与设计偏移方向相反的曲线地段,提出保证排水沟能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所需最小轨道下部净空的计算公式;在轨上净空容许范围内进行优化调坡;将调坡后轨下净空与确保排水沟能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所需最小轨下净空进行对比,验证所提调坡设计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及结论]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优化调坡后,轨道适当上抬,轨下净空满足确保排水沟能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所需最小轨下净空要求,排水沟可按标准几何形位施工,排水沟底部坡度与轨面坡度一致,排水通畅,验证了所提调坡设计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圆形隧道 排水沟 几何形位 调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度条件下连续降雨及汇流对黑土坡面侵蚀的影响
16
作者 王婷婷 沈海鸥 +4 位作者 梁羽石 刘建祥 赵强 王雪滢 田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2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坡度及降雨径流条件下坡面细沟侵蚀特征。[方法]采用连续模拟降雨和上方汇流试验的方法,研究2种坡度(5°、10°)和3种降雨径流阶段(降雨、汇流、降雨+汇流)下坡面侵蚀过程。[结果]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随坡度的... [目的]为探究不同坡度及降雨径流条件下坡面细沟侵蚀特征。[方法]采用连续模拟降雨和上方汇流试验的方法,研究2种坡度(5°、10°)和3种降雨径流阶段(降雨、汇流、降雨+汇流)下坡面侵蚀过程。[结果]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5°坡度下降雨条件的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是汇流条件的1.06、2.23倍,而在10°坡度下其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是汇流条件的1.26、3.34倍。产流率随时间变化均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变化特征,初始产流时间随降雨次数的递增和坡度的增加不断提前,且稳定产流率和产沙率也呈增大趋势。同一坡度下,连续降雨坡面径流量和坡面侵蚀量的贡献率均随降雨次数的递增不断降低;连续汇流条件下坡面径流量的贡献率第1场次最大,为56.40%,而坡面侵蚀量的贡献率第3场次最大,为87.50%。相关性分析表明,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与降雨汇流处理、坡度-降雨汇流处理的交互作用均呈极显著相关(p<0.001);方差分析发现,降雨汇流处理对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极显著(p<0.001),坡度对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较显著(p<0.01)。2种坡度下细沟侵蚀量分别占坡面侵蚀量的37.69%~85.45%和53.99%~90.65%,且细沟侵蚀量随坡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细沟侵蚀机理,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坡度 降雨 汇流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细沟输沙能力对坡度和流量的响应
17
作者 朱启明 齐小倩 +3 位作者 刘俊娥 程西科 王宁 周正朝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6,共9页
[目的]为揭示细沟输沙能力随坡度和流量的变化规律,完善泥沙输移理论和构建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室内水槽加沙试验,在5个坡度(9°、12°、15°、18°和21°)和4个流量(5、7、9、11 L/min)组合条件下,测定... [目的]为揭示细沟输沙能力随坡度和流量的变化规律,完善泥沙输移理论和构建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室内水槽加沙试验,在5个坡度(9°、12°、15°、18°和21°)和4个流量(5、7、9、11 L/min)组合条件下,测定黄土高原4种土壤(砂土、沙黄土、黄绵土和黑垆土)的细沟输沙能力,分析细沟输沙能力随坡度和流量的变化趋势,构建细沟输沙能力的预测模型。[结果]1)4种土壤的细沟输沙能力均随坡度或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坡度为15°或流量为7、9、11 L/min下,不同土壤间的细沟输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2)4种土壤的细沟输沙能力在相邻坡度(或流量)间的增加速率呈非线性变化趋势。3)不同坡度(或流量)下,4种土壤的细沟输沙能力对流量(或坡度)的响应关系均可用幂函数较好地描述(R2为0.713~1.000)。基于细沟输沙能力受到坡度与流量间耦合效应的影响,构建基于坡度和流量的二元指数函数型的细沟输沙能力预测模型,且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较高(R2为0.839~0.945)。[结论]黄土高原土壤的细沟输沙能力对坡度和流量响应关系复杂,并揭示幂函数模型在表征细沟输沙能力对坡度或流量的响应关系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能力 细沟侵蚀 黄土高原 坡度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忻高铁长大坡段方案设计与运营影响分析
18
作者 贾文博 龙许友 +3 位作者 童发明 刘金旺 张宝文 石星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0,共6页
研究目的:雄忻高铁作为连接雄安新区与山西忻州市的重要交通线路,穿越太行山脉等复杂地形区域,尤其在阜平至五台县段,地形陡峭、高差大,面临连续长大坡段的设计难题。针对该区域的坡度设计,既需平衡施工难度、投资成本,又需确保列车的... 研究目的:雄忻高铁作为连接雄安新区与山西忻州市的重要交通线路,穿越太行山脉等复杂地形区域,尤其在阜平至五台县段,地形陡峭、高差大,面临连续长大坡段的设计难题。针对该区域的坡度设计,既需平衡施工难度、投资成本,又需确保列车的运营安全和通过能力。为此,本文研究不同坡度方案对线路运营的影响,旨在提出最优的坡度设计方案,为雄忻高铁及其他类似地形条件下的高速铁路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对30‰和20‰两种坡度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与仿真分析,推荐采用30‰最大坡度方案,该方案在施工可行性和经济性方面表现更优,符合地方发展规划需求;(2)30‰坡度方案下,列车的最高惰行速度虽有所增加,但仍在安全范围内,能够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并满足线路的通过能力要求;(3)本研究结果可为复杂地形条件下高速铁路的设计与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提升线路运营效率,保障运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忻高铁 长大坡段 坡度设计 运营安全 通过能力 技术经济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排水沟除草护坡及生态净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建文 邢益恺 +2 位作者 史海滨 李仙岳 马鑫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5,共9页
对农田排水沟除草护坡及生态净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主要使用的除草技术,生态护坡技术,以及发展前沿的生态净化技术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技术单一、影响环境等缺点,在对各影响因素的协... 对农田排水沟除草护坡及生态净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主要使用的除草技术,生态护坡技术,以及发展前沿的生态净化技术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技术单一、影响环境等缺点,在对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对沟道运行面临的问题与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现代农业灌溉排水区域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排水沟 除草剂 护坡 生态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典型丘陵山区坡耕地径流及氮磷碳流失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祥 陈炜 +4 位作者 黄国鲜 童思陈 徐向舟 聂玉玺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9-1598,共10页
持续的坡面降雨可能引发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形成。其中,地表径流可通过溶蚀、侵蚀、运输等方式将大量富集在表土(通常为0~20 mm厚度)的养分从土壤中转移到受纳环境。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坡面径流强度,从而改变径流中总氮(TN)... 持续的坡面降雨可能引发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形成。其中,地表径流可通过溶蚀、侵蚀、运输等方式将大量富集在表土(通常为0~20 mm厚度)的养分从土壤中转移到受纳环境。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坡面径流强度,从而改变径流中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有机碳(DOC)等养分浓度与通量过程。通过模拟降雨试验,设置3种典型降雨强度(40、60、90mm/h)和坡度(6°、12°、18°),探讨不同条件下丘陵山区紫色土坡面径流及坡面TN、TP、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产流临界坡度不是一个定值,降雨强度在60 mm/h及以下时,临界坡度介于6°~18°;降雨强度达到90 mm/h时,未出现明显的临界坡度。2)相同降雨强度下,径流中TN和DOC浓度与坡度呈正相关(18°>12°>6°);降雨强度为90 mm/h时,径流中TP浓度与坡度的关系为6°>12°>18°,其余降雨强度下,则为12°>18°>6°。除12°坡面外,DOC流失量随降雨强度增加呈上升趋势;TP最大流失量出现在90 mm/h降雨强度下的6°坡面,为0.91 mg/m^(2),表现为来源限制,其余坡度坡面的TP流失表现为携带限制。3)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主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产流量和降雨强度与径流中TP流失量和DOC流失量显著相关,坡度与碳、氮、磷流失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径流中TN流失量与TP和DOC流失量显著相关。研究显示,高强度降雨和小坡度组合下,径流量、TP流失量、DOC流失量显著高于其余降雨强度和坡度的组合,而在高强度降雨和大坡度组合下,TN流失量达到峰值。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强降雨、小坡度下紫色土中TP、DOC流失及强降雨、大坡度下TN流失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降雨强度 坡度 模拟降雨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