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吊训练法功能及其应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魏永敬 赵焕彬 +1 位作者 宋旭峰 孙玉龙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8-360,共3页
悬吊训练法(S-E-T)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核心力量、提高肌肉控制能力、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已被国内外体育科研人员应用到了竞技体育,许多竞技运动队纷纷从S-E-T的训练中获得益处。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种新兴的训练方法... 悬吊训练法(S-E-T)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核心力量、提高肌肉控制能力、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已被国内外体育科研人员应用到了竞技体育,许多竞技运动队纷纷从S-E-T的训练中获得益处。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种新兴的训练方法,介绍了悬吊训练法的起源、功能,综述了该方法在"平衡能力"、"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运动康复"和"专项能力"最新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悬吊训练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悬吊训练的方法体系亟待规范;其二,悬吊训练的作用机理研究不足;其三,悬吊训练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并展望悬吊训练在运动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法 核心力量 体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训练激活弱链肌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振文 余秋华 +5 位作者 李丹 龚金生 黄裕恩 周勋琦 林流芳 邝志强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SET)激活弱链肌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58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9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腰椎牵引、低周波等基础治疗;训练组则增加针对弱链肌群的悬吊训练....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SET)激活弱链肌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58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9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腰椎牵引、低周波等基础治疗;训练组则增加针对弱链肌群的悬吊训练.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腰部多裂肌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ODI、VAS评分下降,弱链侧肌群的平均振幅值(AEMG)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训练组的ODI、VAS评分下降显著,弱链侧的AEMG明显上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悬吊训练可能通过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弱链侧多裂肌的收缩能力,改善其失能状况,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弱链肌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余体育训练合理运动负荷评价指标集的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仲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9-262,共4页
课余运动负荷合理性评价指标是课余训练科学化的关键,通过文献查阅、访谈、数学建模方法,得到5个精简的运动负荷评价指标集,对约简后形成的指标集进行专家选择,确定了以运动成绩、动作稳定性、面部表情、注意力、训练沉重感、最大心率... 课余运动负荷合理性评价指标是课余训练科学化的关键,通过文献查阅、访谈、数学建模方法,得到5个精简的运动负荷评价指标集,对约简后形成的指标集进行专家选择,确定了以运动成绩、动作稳定性、面部表情、注意力、训练沉重感、最大心率、血乳酸含量、肌肉酸痛、睡眠、出汗量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结果说明了目前对于控制运动负荷没有统一的模式,合理运动负荷的评定以教练员观察和运动员自述为主,以生理生化指标为辅。对该指标集进行有效性检验,表明该指标集对运动负荷合理控制可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负荷 评价指标 粗糙集课余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悬吊运动系统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6
4
作者 吴德萍 段军 +6 位作者 崔珍珍 刘乐 徐晨烨 吕复莉 吴德 唐久来 赵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3-53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悬吊运动(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系统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个月安徽医科... 目的:探讨基于悬吊运动(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系统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个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收治的72例痉挛型脑瘫(偏瘫和双瘫);随机分为SET组(n=36)和对照组(n=36),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共6个月,SET组同时加用SET系统支持下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入院时)和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功能测试(GMFM-88及D区,E区)、徒手肌力评定(MMT)、儿童平衡量表(PBS)、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GMFM-88评分相比(t=-5.31,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GMFM-D区(t=-9.085,P<0.01)和GMFM-E区(t=-6.239,P<0.01)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PBS评分相比(t=-7.807,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内收肌MAS(t=2.561,P<0.05)、腓肠肌MAS(t=4.12,P<0.01)和比目鱼肌MAS(t=6.035,P<0.01)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ADL评分相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ET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MMT评分相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SET组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能力功能、平衡功能和肌张力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SET组和对照组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日常生活和肌力的治疗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悬吊运动 骨盆稳定性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肌训练联合悬吊技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腹部肌肉张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辛蔚 赵绿玉 +4 位作者 喻勇 沈鲁希 宋梅思 窦祖林 姜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6-323,共8页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悬吊技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腹部肌肉张力和平衡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呼吸肌训练组、悬吊技术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呼吸肌训练组...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悬吊技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腹部肌肉张力和平衡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呼吸肌训练组、悬吊技术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呼吸肌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呼吸肌抗阻训练,悬吊技术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悬吊技术,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呼吸肌训练和悬吊技术。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最大吸气压力(MIP)、最大呼气压(MEP)、腹直肌张力和腹外斜肌张力、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的MIP、MEP、腹直肌张力和腹外斜肌张力、BBS评分、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01);组间比较,联合训练组的MIP和MEP、腹直肌张力、PASS评分、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呼吸肌训练组和悬吊技术组(P<0.05)。腹外斜肌张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呼吸肌训练联合悬吊技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和呼气肌肌力、腹直肌张力、腹外斜肌张力、平衡功能、姿势控制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并且较单独使用呼吸肌训练或悬吊技术更有利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和呼气肌肌力、腹直肌张力、平衡功能、姿势控制功能的恢复。临床中推荐对有平衡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联合悬吊技术的呼吸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肌训练 悬吊技术 老年 脑卒中 平衡功能 腹肌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悬吊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 被引量:58
6
作者 邹燕齐 张光正 +4 位作者 安礼 陈新明 陈俊琦 程吟 徐晓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53-1357,共5页
目的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悬吊训练(SET)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12月,产后腹直肌分离>2 cm、盆底肌肌力Ⅲ级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单纯盆底NMES(A组)、NMES结合SET(B组)和单纯SET(C组... 目的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悬吊训练(SET)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12月,产后腹直肌分离>2 cm、盆底肌肌力Ⅲ级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单纯盆底NMES(A组)、NMES结合SET(B组)和单纯SET(C组)治疗,共4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4周,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治疗后,各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明显缩小(F>8.327,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组腹直肌分离距离最小(F>8.327,P<0.01);多重比较,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盆底NMES和SET均可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两种方法结合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康复 腹直肌分离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悬吊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桡尺远侧关节损伤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寒 陈朝晖 +3 位作者 姚梦莉 张文娣 王婷婷 胡荣庭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00-303,307,共5页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训练对桡尺远侧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损伤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训练,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训练对桡尺远侧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损伤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训练,对照组给予中频电疗法结合前臂支具固定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度、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m, i EMG)以及腕关节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得分进行评估、比较,并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观察(评估过程采用盲法)。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下降、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度增加、i EMG值增加、PRWE量表评分下降(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训练可有效减轻桡尺远侧关节损伤患者的疼痛,提高前臂旋转活动度,增加旋前方肌的募集程度,改善患者腕部功能,疗效优于中频电疗法结合前臂支具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尺远侧关节损伤 理筋正骨手法 运动训练 中频电疗法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强度对不同性别代谢综合征患者骨骼肌mRNA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及其强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骨骼肌mRNA表达谱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及潜在功能。方法从NCBI的GEO数据库下载代谢综合征患者骨骼肌基因表达数据集GSE48278。在不运动,小量中、高强度有氧运动组分别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与...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及其强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骨骼肌mRNA表达谱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及潜在功能。方法从NCBI的GEO数据库下载代谢综合征患者骨骼肌基因表达数据集GSE48278。在不运动,小量中、高强度有氧运动组分别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与领头亚群基因分析,对比不运动或不同强度运动对骨骼肌生物功能的潜在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结果与入组时比较,6个月后男性不运动组的骨骼肌细胞富集了“凋亡”,“炎症反应”,“上皮间质转化”,“KRAS信号”等通路;领头基因包括TIMP2、IL2RB、LYN、SERPINE1等。女性低强度和高强度组的骨骼肌细胞分别富集了“氧化磷酸化”,“过氧化物酶体”和“氧化磷酸化”,“脂肪酸代谢”,“HEDGEHOG信号”等通路;领头基因包括ECHS1、DLD、SDHC、ECH1、ACAA2、MDH2、ACADM、DECR1、RETSAT等。结论不运动的代谢综合征男性患者骨骼肌出现凋亡、炎症、异常增生相关的基因组学改变,运动训练可防止出现此种改变。低、中、高强度运动可增强代谢综合征女性患者骨骼肌有氧代谢、调节快慢肌纤维特性,促进骨骼肌发育及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性别差异 运动强度 基因富集分析 领头亚群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