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for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unnels crossing strike-slip fault zone considering non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uncertain fault plane position
1
作者 YANG Heng-hong WANG Ming-nian +1 位作者 YU Li ZHANG X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116-2136,共21页
The tunnel subjected to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 exhibits severe and catastrophic damage.The existing analysis models frequently assume 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fixed fault plane position.In contrast,post-e... The tunnel subjected to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 exhibits severe and catastrophic damage.The existing analysis models frequently assume 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fixed fault plane position.In contrast,post-earthquak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displacement near the fault zone is typically nonuniform,and the fault plane position is uncertain.In this study,we first established a series of improved governing equations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unnels under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ncorporated key factors such as non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and uncertain fault plane position into the governing equations,thereby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applicability range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In contrast to previous analytical models,the maximum computational error has decreased from 57.1%to 1.1%.Subsequently,we conducted a rigorous valid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by undertak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a 3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and the results from both approaches exhibited a high degre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greement with a maximum error of 9.9%.Finally,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as utilized to perform a parametric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such as fault displacement,fault zone width,fault zone strength,the ratio of maximum fault displacement of the hanging wall to the footwall,and fault plane position,on the response of tunnels subjected to strike-slip fault dislocation.The findings indicate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the peak internal forces of the tunnel with the rise in fault displacement and fault zone strength.Conversely,an augmentation in fault zone width is found to contribute to a decrease in the peak internal forces.For example,for a fault zone width of 10 m,the peak values of bending moment,shear force,and axial force are approximately 46.9%,102.4%,and 28.7% higher,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ose observed for a fault zone width of 50 m.Furthermore,the position of the peak internal forces is influenced by variations in the ratio of maximum fault displacement of the hanging wall to footwall and the fault plane location,while the peak values of shear force and axial force always align with the fault plane.The maximum peak internal forces are observed when the footwall exclusively bears the entirety of the fault displacement,corresponding to a ratio of 0:1.The peak values of bending moment,shear force,and axial force for the ratio of 0:1 amount to approximately 123.8%,148.6%,and 111.1% of those for the ratio of 0.5:0.5,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tunnel engineering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fault zone width nonuniform fault displacement uncertain fault plane 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ain analysi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across strike-slip faults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滨 李昕 周晶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654-1661,共8页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subjected to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depended on a number of simplifications.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more accurately,a refined strain analytical methodolo...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subjected to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depended on a number of simplifications.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more accurately,a refined strai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was proposed,tak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soil-pipeline interaction and pipe steel into account.Based on the elastic-beam and beam-on-elastic-foundation theories,the position of pipe potential destruction and the strain and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pipeline were derived.Compared with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the maximum axial total strains of pipe from the analytical methodology presented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results at small and intermediate fault movements and become gradually more conservative at large fault displacements.The position of pipe potential failure and the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along the pipeline are fair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buffed pipeline nonlinear pipe-soil interaction analytical formula strai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GROWTH MODE OF ALTUN FAULT AND IT'S DYNAMICS
3
作者 Cui Junwen, Li Pengwu, Li Li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60-260,共1页
A set of ENE\|trending fault which locates in the rigid Tarim massif and flexible Qilian massif in the same dynamic system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referred to as the Altun Fault (ALF). ALF dis... A set of ENE\|trending fault which locates in the rigid Tarim massif and flexible Qilian massif in the same dynamic system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referred to as the Altun Fault (ALF). ALF displays a linear geometry or a geometry of overlapping of linear and arcuate segments and a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breakdown segment\|by\|segment, connection segment\|by\|segment and propagation gradually (north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northeast tip, southwestward growth of the southwest tip). The formation of the Altun fault began in the middle or upper Carboniferous. It wa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thrust before Eocene, of the thrust\|sinistral strike\|slip during Oligocene—Miocene, and of the normal slip, and thrust\|sinistral strike\|slip simultaneously since M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un fault sinistral strike\|slip geometry growth MODE o verstep THRUST sequence THRUST propagation transformation fault DYNAMICS MODE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NWW向活动断裂带构造特征: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50
4
作者 索艳慧 李三忠 +5 位作者 刘鑫 戴黎明 许立青 王鹏程 赵淑娟 张丙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3-966,共14页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并控制了第四纪盆地左阶雁列的展布样式;NWW向活动断裂带是孕震断裂,诱发了多次地震活动。在动力学上,这些断裂带是板缘的不同段落变形在板内不同块体间响应调节的产物,且在周边板块的联合作用下,华北和华南南部NWW向断裂可能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占主导,而东北和华南东部NWW向断裂可能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NWW向断裂 左形左阶 孕震构造 板缘 板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被引量:97
5
作者 朱光 徐佑德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6-241,255,共17页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缓的矿物拉伸线理。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了左旋走滑剪切指向。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分析显示大别山东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张八岭隆起南段剪切带主要形成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则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糜棱岩内基质中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指示大别山东端和张八岭隆起南段出露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压环境下,而苏鲁造山带西端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压榴辉岩相环境。这些详细的构造研究显示: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构造型式存在,而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中它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特征 糜棱岩 温压环境 左旋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被引量:44
6
作者 汤加富 李怀坤 娄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6-436,共11页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 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资料,就郯庐断裂带是否南延与消失的原因,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交截形成的假位错效应,以及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等作了新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郯庐断裂带是否为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或转换断层。认为郯庐断裂带可能是在“古郯庐带“的基础上于早侏罗世重新活动、白垩纪强烈活动的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左行平移断层 转换断层 地堑型枢纽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 被引量:362
7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3 位作者 张建新 姜枚 李海兵 崔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阿尔金北缘断裂及阿尔金在行走滑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所夹持的阿尔金地体自北往南由敦煌地块、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杂岩带、中阿尔金地块及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研究... 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阿尔金北缘断裂及阿尔金在行走滑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所夹持的阿尔金地体自北往南由敦煌地块、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杂岩带、中阿尔金地块及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研究表明这些单元分别可与阿尔金主断裂带东侧的阿拉善地块、北祁连俯冲杂岩带、中-南祁连地块及柴达木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相对比。特别通过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榴辉岩带的详细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产状、矿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原岩特征、温度压力条件、退变质作用和围岩特征以及非常接近的峰期变质时代(500~503 Ma和495 Ma),可能构成了中国又一条被巨型走滑断裂所切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并为阿尔金断裂带左行走滑400 km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天然地震探测剖面显示阿尔金主断裂由近直立低速低密度的物质组成,与低角度向南倾的阿尔金北缘断裂之间夹持由高速高密度组成的阿尔金地体。阿尔金北缘断裂与阿尔金主断裂在80km深度处交汇,并继续向南陡倾下插到150 km,反映出塔里木地块向南陆内俯冲于阿尔金山及柴达木盆地之下。代表上地幔物质剪切流动矢量的高强度各向异性,显示了剪切作用可抵达上地幔,阿尔金断裂的岩石圈剪切作用可能与塔里木地块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阿尔金断裂 构造单元对比 岩石圈剪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新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吴奇 王鹏程 张丙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87,共13页
根据野外观察、测量与分析,特别是综合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第四纪活动性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表明现今华北地块南部NWW NW向断裂活动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在前新生代构造基础上发育的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带和新构造期发... 根据野外观察、测量与分析,特别是综合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第四纪活动性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表明现今华北地块南部NWW NW向断裂活动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在前新生代构造基础上发育的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带和新构造期发育的新乡—商丘断裂带是具有走滑性质的新生代壳内活动断裂。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在介休—新乡—溧阳和巴东—泉州—台湾地震带西北部的深部存在两个NW向构造带,在地幔可能汇聚为一条构造带。综合这些断裂及其所控断陷盆地的展布特征,明确了该区的NE向、NW向及近EW向断裂的运动学关系。即在应力应变基底格局的制约下,两个NW向构造带强烈的左旋走滑拉分运动作用下导致华北地块南部发育拉分盆地,NW向新断裂的形成和先存NNE、NW及近EW向断裂的复活,控制了新生代复杂的断裂或断块构造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 华北地块南部 地震 活动断裂 左旋走滑 拉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8
9
作者 杨庚 王晓波 +3 位作者 李本亮 石昕 李选 管树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2,共7页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组成。其中,达拉布特边界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和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与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交合部位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作用 横向走滑断层 斜向挤压构造 达拉布特边界断裂 油气分布规律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川滇地体旋扭构造体系地壳变形特征的古地磁学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仝亚博 杨振宇 +6 位作者 张旭东 吴中海 赵越 王恒 徐颖超 高亮 安纯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57-2070,共14页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ARF)受川滇地体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南北向偏移速率至少为~13.05mm/a,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DBPF)西侧思茅地体内部自~5Ma以来至少存在~2.08mm/a的东西向伸展分量,而DBPF 5Ma以来的南北向平均左旋走滑速度则至少为~1.66mm/a,与现今GPS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XXF)的左旋走滑运动虽然没有切断ARF,但是川滇地体的南向顺时针旋转挤压作用导致了断裂带的南向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了部分左旋走滑速率,造成左旋走滑运动在跨过ARF传递到DBPF后走滑速率发生了突变,由~10mm/a减小于2~3mm/a.缅泰地块和思茅地体在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以高黎贡山-实楷右旋走滑断裂带和ARF为边界的东南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之后,自5Ma开始,至少思茅地体与川滇地体一起,以XXF和DBPF为旋转边界发生了以东喜马拉雅构造节为近似中心的旋转挤出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体 思茅地体 白垩纪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 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始新世晚期古隆起与阿尔金断裂的形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毛黎光 肖安成 +4 位作者 王亮 吴磊 楼谦谦 沈亚 张宏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76-2882,共7页
研究阿尔金断裂的演化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地震剖面、残余厚度图、沉积相图等资料进行沉积、构造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在始新世晚期开始抬升,因此导致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生长地层的... 研究阿尔金断裂的演化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地震剖面、残余厚度图、沉积相图等资料进行沉积、构造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在始新世晚期开始抬升,因此导致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生长地层的发育。这种抬升作用在平面上则表现为与阿尔金断裂呈~30°相交的NWW-SEE走向古隆起,以及与之相关的如冲积扇等边缘沉积相。本文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在始新世晚期开始孕育,在深部形成左旋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在地表则通过形成左阶雁列式褶皱(即古隆起)来调节深部的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柴达木 阿尔金断裂 左旋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几何学、性质和生长方式 被引量:47
12
作者 崔军文 张晓卫 李朋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9-516,共8页
阿尔金断裂具有线性与弧形相叠加的几何学特征及强烈的时空不均一性,阿尔金断裂是一条同时具有逆冲、左行走滑和正滑复杂力学性质的巨型断裂系。走滑作用和正滑作用的主要时期分别为白垩纪-新生代和上新世-第四纪,逆冲作用则是晚古生代... 阿尔金断裂具有线性与弧形相叠加的几何学特征及强烈的时空不均一性,阿尔金断裂是一条同时具有逆冲、左行走滑和正滑复杂力学性质的巨型断裂系。走滑作用和正滑作用的主要时期分别为白垩纪-新生代和上新世-第四纪,逆冲作用则是晚古生代以来一直起主导作用的变形事件(大约305Ma以来)。阿尔金断裂的形成与其两侧地块的强烈不均一变形(阿尔金山腹地以收缩变形为主,祁连地块以逆冲扩展为主)有关,它经历了分段破裂、逐段连接和逐渐扩展的动力学过程,其形成与祁连地块中的上叠式逆冲序列和青藏高原隆升同步,随着自南而北逆冲扩展和青藏高原隆升的不断加剧,阿尔金断裂北东端点往北东方向扩展,南西端点往南西方向生长,这一运动学过程持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学 阿尔金断裂 逆冲序列 扩展 左行走滑 生长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岭下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被引量:35
13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5 位作者 温泉波 邹运鑫 梁道俊 赵英利 李伟 赵立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7-405,共9页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石英组构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和古应力值测量,明确了岭下剪切带变形程度为初糜棱岩-糜棱岩、石英组构以低温底面组构为主,滑移系为{0001},变形温度在400℃左右的变形特征,并初步认为嫩江一八里罕断裂带曾经历左旋走滑变形阶段;结合断裂带相关年代学资料,确定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34~113Ma),其形成机制与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运动与NWW向NNW转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 岭下地区 韧性剪切带 构造变形 EBSD 左行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起源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田 朱光 +2 位作者 向必伟 林少泽 顾承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0-1140,共21页
为探讨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方式,对其印支期变形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研究与综合分析。张八岭隆起带上张八岭群及肥东杂岩表现为上盘向南南西运动的平缓韧性滑脱变形带;庐江地区张八岭群表现为郯庐陡立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大别造山带东缘郯... 为探讨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方式,对其印支期变形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研究与综合分析。张八岭隆起带上张八岭群及肥东杂岩表现为上盘向南南西运动的平缓韧性滑脱变形带;庐江地区张八岭群表现为郯庐陡立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大别造山带东缘郯庐剪切带经历了两期变形事件,早期变形表现为北东走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而晚期变形为叠加的北东-南西向紧闭褶皱;大别造山带内宿松杂岩及造山带南缘张八岭群表现为折返构造特征。结合前人白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及郯庐断裂带周缘前陆变形带特征,提出了郯庐断裂带起源的板片撕裂断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起源 张八岭群 左行走滑剪切带 中三叠世 板片撕裂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8
15
作者 柳祖汉 吴根耀 +2 位作者 杨孟达 郭泽清 温志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右行走滑 左行走滑 沉积响应 柴达木盆地西部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早期走滑运动方向及其活动时间探讨 被引量:71
16
作者 周勇 潘裕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有关阿尔金断裂的地质问题长期存在争论,尤其是有关活动时间的观点最多,运动方向也有不同看法。本文阐述了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在元古宙地层中产出的大型弧形构造、流变褶曲形态完整而清楚,同时镜下的显微构造观察和岩组分析... 有关阿尔金断裂的地质问题长期存在争论,尤其是有关活动时间的观点最多,运动方向也有不同看法。本文阐述了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在元古宙地层中产出的大型弧形构造、流变褶曲形态完整而清楚,同时镜下的显微构造观察和岩组分析,为进一步确定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提供了充分证据。其初始活动时间至少在870Ma前。左旋走滑运动的确定对弄清阿尔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矿产预测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塑性变形 走滑运动方向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常德-安仁NW向断裂左旋走滑与安仁“y”字型构造 被引量:38
17
作者 柏道远 熊延望 +1 位作者 王先辉 马铁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42,共8页
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属NW向常德-安仁断裂的南东段,为基底隐伏断裂。在安仁县城以西,于断裂北侧发育NNW向印支期褶皱;安仁县城以东,于断裂南、北两侧均发育NNE向褶皱,从而组成“y”字型不协调构造。研究认为,“y”字型构造形成机制为:五峰... 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属NW向常德-安仁断裂的南东段,为基底隐伏断裂。在安仁县城以西,于断裂北侧发育NNW向印支期褶皱;安仁县城以东,于断裂南、北两侧均发育NNE向褶皱,从而组成“y”字型不协调构造。研究认为,“y”字型构造形成机制为: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在印支运动中具基底左旋走滑性质,走滑所派生的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及走滑所产生的牵引作用,使安仁以西NNE向构造线产生逆时针旋转,从而形成NNW向褶皱。安仁以东由于紧邻NNE向茶陵-郴州主俯冲汇聚断裂,NW向断裂走滑量相对较小,派生应力与牵引效应小,而区域NWW向挤压应力大,从而于断裂两侧均形成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NNE向褶皱。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使断裂北东面成为隆起区,而断裂南东面则成为拗陷区。对区域构造发展背景分析后认为,印支期可能为湘东NW向断裂中生代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多条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可能与雪峰山弧形构造和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德-安仁NW向断裂 左旋走滑 “y”字型构造 安仁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新生代的活动性质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3 位作者 王金铎 王振兰 韩文功 于建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郯庐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对郯庐断裂的认识制约了大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的认识及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郯庐断裂带与地层的穿切关系入手,借助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以... 郯庐断裂带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大陆大地构造演化中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对郯庐断裂的认识制约了大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的认识及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郯庐断裂带与地层的穿切关系入手,借助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以及第一手野外资料,判定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经历了强烈的活动,表现为左旋兼具逆冲的性质。通过分析覆盖在郯庐断裂带之上火山岩中的断裂发育样式和地震反射剖面上的地层覆盖关系,认为中新世以来,相当于渤海湾盆地的东营运动之后,构造应力场发生了变化,郯庐断裂带不再有显著的活动,发育了新的断裂体系。郯庐断裂新生代兼有垂向位移的走滑活动奠定了中国东部古近纪盆地形成、沉积演化和油气资源成藏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作用 地表地质 地震反射剖面 早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L型构造岩构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4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梁琛岳 温泉波 赵英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22-1934,共13页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 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东缘的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中亚造山带东段。断裂带呈NNE走向,沿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的交界,一直向南延伸至河北省境内与平场-桑园大断裂相接,全长1200km。该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大型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北段的嫩江断裂,但侧重区域地球物理方面,通过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深反射剖面研究确定了断裂带的走向、展布位置,及伸展拆离断层或大型低角度正断层的性质;其南段断裂带(红山-八里罕断裂)的研究,主要与喀喇沁隆起的形成时间、性质、演化阶段等方面相联系;然而对断裂带中段的嫩江-八里罕断裂的研究少有报道。近期,我们报导了嫩江-白令海断裂带岭下及白城地区发现的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并同断裂带南段的红山-八里罕断裂带楼子店地区进行系统的对比。通过对岭下地区韧性剪切带详细的野外调查、构造要素测量、显微构造研究、同构造变形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石英EBSD组构分析以及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我们认为岭下韧性剪切带与楼子店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一致,证实了红山-八里罕断裂带至少可以向北延伸至中段岭下地区,其性质同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并具有相同的早期走滑时限(~130Ma)。本次,我们进一步对嫩江-白令海断裂带中北段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进行研究,通过对带内韧性变形岩石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岩石类型属L型构造岩,具左行剪切特征。综合分析发现除构造岩的类型(岭下与楼子店地区发育S-L型构造岩),其余与岭下与楼子店地区韧性剪切带性质相同。另外,年代学表明L型花岗质岩石中发育的锆石,1)呈自形具有致密的韵律环带,且Th/U比值介于0.06至1.25之间,显示了岩浆成因特点;2)年龄大体分为两个区间258~403Ma(n=5)和207~174Ma(n=15,加权平均年龄为190.0±6.1Ma);3)较老年龄258~403Ma的锆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证实了该区域存在多期古生代岩浆事件。207~174Ma的锆石中,两粒锆石呈现~190Ma核部年龄,反映了区域内曾经历了早侏罗世的一次强烈的岩浆侵入事件,此后尼尔基地区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侏罗世(~170Ma),而并非是前人认为的二叠纪。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显示了一个稳定的年龄坪为158.99±0.61Ma。通过显微构造的观测发现长石残斑与S-C组构指示了左行韧性剪切特征,其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凸式特点(BLG)。而石英颗粒边界相嵌现象明显,为亚晶粒旋转(SR)向颗粒边界迁移(GBM)重结晶过渡阶段。综合长石和石英的重结晶特征指示,其变质条件为高绿片岩相,变形温度在500℃左右,显然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300~400℃),故此我们认为尼尔基左行韧性剪切带的快速隆升时间应为中晚侏罗世(158.99±0.61Ma)。结合最新发表的东北地区黑龙江蓝片岩(前人称之"黑龙江群")与郯庐断裂带北段两个分支(佳依断裂与敦密断裂)的年代学数据,以及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速度和方向的相关证据,我们认为1)嫩江-八里罕断裂可能经历了三期变形演化阶段,包括中-晚侏罗世左行伸展走滑阶段(~160Ma),早白垩世中期左行走滑/斜滑剪切阶段(~130Ma)及早白垩世晚期的伸展阶段;2)两期走滑剪切阶段与郯庐断裂带及其北段两个分支具有相似性,其中早期~160Ma的走滑剪切事件相对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时间(~170Ma)晚近10Myr;3)松辽盆地形成早期受到中-晚侏罗世的左行走滑断裂的控制,该左行走滑断裂的成因应归功于侏罗纪时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快速的斜向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构造岩 左行剪切 尼尔基地区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西端左旋走滑现象 被引量:19
20
作者 江娃利 肖振敏 王焕贞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3-212,共10页
位于大青山山前断裂西端约 10km的地段 ,18条冲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左旋扭曲 ,扭曲量 2 0~ 30 0m不等。冲沟长度与左旋扭曲量显示了较好的正比关系。从山前台地与冲沟的切割关系可以看到 ,这些上游长度 1~ 5km及小于 1km的冲沟形成在... 位于大青山山前断裂西端约 10km的地段 ,18条冲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左旋扭曲 ,扭曲量 2 0~ 30 0m不等。冲沟长度与左旋扭曲量显示了较好的正比关系。从山前台地与冲沟的切割关系可以看到 ,这些上游长度 1~ 5km及小于 1km的冲沟形成在晚更新世末期及全新世以后。同时冲沟沟口河流冲洪积相砂砾石层直接与山边黄色亚砂土断层接触 ,断层下降盘地层年龄早于断层上升盘的地层年龄 ,显示了断层的走滑活动。由断错的地层年代估算 ,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西端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达到 5mm/a。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走滑 大青山 活动断裂带 冲沟 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