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lO^(-)-HO_(2)-平衡机制的氯介导电催生^(1)O_(2)机理探究
1
作者 孙浩然 殷明明 +1 位作者 唐海亮 王立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4,共8页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i和Pt/Ti电极的性能,并探讨不同条件(Cl^(-)浓度、电极析氯活性、外加H_(2)O_(2)、通入O_(2))对电化学产^(1)O_(2)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O_(2)为主导的电化学体系能够去除超过96%的RhB且可缩短降解路径.高效生成^(1)O_(2)的基础是维持体系中产生的次氯酸根(ClO-)与过氧氢根(HO_(2)-)之间的平衡,任何一方过量都会抑制^(1)O_(2)的产生.本次研究以期为促进不同环境情况下^(1)O_(2)的生成和电极的定向制备与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介导 ^电化学产^(1)o_(2) RhB去除 Clo-—Ho_(2)-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光源模拟标定法测O_(2)(^(1)△)绝对浓度 被引量:5
2
作者 多丽萍 崔铁基 +2 位作者 王增强 陈文武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25-30,共6页
O2 ( 1Δ)绝对浓度的测量 ,一直是 SOG和 COIL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体光源模拟标定法测 O2 ( 1Δ)绝对浓度 ,是把发光气体以某一流速引入一已知体积的流动光池中 ,再通过具有低象差失真的光学系统 ,把该体光源成象在探测器的有效表面... O2 ( 1Δ)绝对浓度的测量 ,一直是 SOG和 COIL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体光源模拟标定法测 O2 ( 1Δ)绝对浓度 ,是把发光气体以某一流速引入一已知体积的流动光池中 ,再通过具有低象差失真的光学系统 ,把该体光源成象在探测器的有效表面上。探测器和测量仪器组成的测量系统 ,要经过标准光源和电学标定。本方法可测出 O2 ( 1Δ)绝对浓度及其分压 ,O2 ( 1Δ)产率等参数。其中 O2 ( 1Δ)浓度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1)△)绝对浓度 体光源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管型射流式O_(2)(^(1)△)发生器的COIL出光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万发 陈方 +4 位作者 徐文刚 王科 赵彤 郭敬为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15-18,共4页
采用列管型射流式 O2 ( 1Δ)发生器在 COIL装置上做了一系列出光实验 ,对该发生器的性能、参数及相关技术等做了实验研究。实验获得化学效率最高达 2 2 .2 %。
关键词 CoIL ^o_(2)(^(1)△)发生器 射流式 列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微观光谱特征及氧化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世龙 张国芳 +5 位作者 束俊 郭瑞华 李一鸣 刘卓承 许剑轶 葛启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3-188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以及与H2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TPR)等方法对固溶体的微观结构、形貌、光谱特征和氧化还原活性进行系统表征及分析。XRD结果表明,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均呈CeO_(2)立方萤石结构,当掺杂量增加到x=0.04时,在36.6°处出现了微弱的Co_(3)O_(4)杂相,可以确定掺杂离子在CeO_(2)晶格中的固溶度x<0.04。样品的(111)衍射峰位向高角度偏移,表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发生畸变。TEM及SEM结果显示样品为球形纳米颗粒,掺杂离子引起晶面间距变小。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与纯CeO_(2)相比,掺杂样品的吸收边逐渐红移,在560~780 nm范围观察到掺杂离子的紫外吸收峰。掺杂引起样品能隙降低,从2.84 eV(纯CeO_(2))逐渐降低至2.10 eV(x=0.05)。其原因可归结为掺杂离子在CeO_(2)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形成新的杂质能级,允许电子从价带跃迁到较低的杂质能级上,继而降低了跃迁能隙。由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内部发生畸变以及氧空位比例增大,阻碍了电子的高能跃迁,也可引起能隙减小。荧光光谱证明,掺杂样品的发射峰强度明显降低。Raman光谱表明,掺杂引起F_(2g)峰位发生偏移,峰强减小,峰宽变大。同时,对应于氧空位峰的相对强度逐渐提高。荧光光谱及Raman光谱均证明掺杂离子引起固溶体晶格畸变程度增加,氧空位浓度提高。H_(2)-TPR测试表明,掺杂可以有效降低CeO_(2)的氧化还原反应温度,提高氧化还原活性,当x=0.03的样品表面还原温度最低,还原峰的面积最大,即氧化还原反应活性最佳,表明样品的氧化还原性能与晶粒尺寸、晶格缺陷及氧空位浓度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证明,四种离子共掺杂CeO_(2)能够有效修饰微观晶体结构,在较低掺杂浓度下即可显著改善样品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 共掺杂 氧空位 氧化还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式O_(2)(^(1)Δ)发生器的理论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万发 郭敬为 桑风亭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8-342,共5页
本文从氯的气相、液相扩散方程,得到了氯的利用率的解析解,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这对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的O2(1Δ)发生器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扩散方程 ^单重态氧o_(2)(^(1)Δ) 解析解 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酸钠溶液中S_(2)O_(3)^(2-)浓度对12Cr1MoV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苑京久 陈朝轶 +3 位作者 李军旗 权变利 付慧 盖家萱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1-307,共7页
目的通过模拟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母液蒸发条件,研究在含S_(2)O_(3)^(2–)的铝酸钠溶液中12Cr1MoV钢的腐蚀行为,探讨S_(2)O_(3)^(2–)浓度对腐蚀的影响。方法在高压反应釜中对12Cr1MoV钢进行浸泡腐蚀,考察钢的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形貌、... 目的通过模拟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母液蒸发条件,研究在含S_(2)O_(3)^(2–)的铝酸钠溶液中12Cr1MoV钢的腐蚀行为,探讨S_(2)O_(3)^(2–)浓度对腐蚀的影响。方法在高压反应釜中对12Cr1MoV钢进行浸泡腐蚀,考察钢的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结合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测试,分析S_(2)O_(3)^(2–)浓度对12Cr1MoV钢的腐蚀影响。结果12Cr1MoV钢的腐蚀速率随着铝酸钠溶液中S_(2)O_(3)^(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质量浓度由1 g/L增加至5 g/L时,腐蚀速率由0.78 g/(m^(2)·d)增加至1.67 g/(m^(2)·d)。腐蚀产物主要由Fe、O及少量的Al和S元素组成。当S_(2)O_(3)^(2–)的质量浓度小于4 g/L时,腐蚀产物主要为Fe2O3、FeO和Fe(1‒x)AlxOOH(x≤0.19);当S_(2)O_(3)^(2–)的质量浓度大于4 g/L时,产物主要为Fe3O4及少量的Al2O3。Rf和Rct随S_(2)O_(3)^(2–)浓度的升高而先增大后降低,4 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84Ω·cm^(2)和816Ω·cm^(2);5 g/L时,Rf和Rct分别降到963Ω·cm^(2)和434Ω·cm^(2)。腐蚀电流密度随S_(2)O_(3)^(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由1 g/L增加到5 g/L时,腐蚀电流密度由25.25μA/cm^(2)增加至238.28μA/cm^(2)并达到最大。极化曲线测量与高温浸泡获得的腐蚀速率规律一致。结论铝酸钠溶液中S_(2)O_(3)^(2–)浓度对12Cr1MoV钢的腐蚀速率产生重要影响,浓度的增大会加快钢的腐蚀速率。S_(2)O_(3)^(2–)的质量浓度为4 g/L时,钢表面生成的Fe3O4层对钢基体的保护作用最好。S_(2)O_(3)^(2–)浓度越大,12Cr1MoV钢的腐蚀电流密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钠溶液 12CR1MoV钢 腐蚀行为 ^S_(2)o_(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Ruddlesden-Popper结构的杂化非本征铁电体(Ca_(1-x)Sm_(x))_(3)Ti_(2)O_(7)陶瓷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
7
作者 MARCO Antonio López-Aguila 柳志旭 +2 位作者 王守宇 黄聪 刘卫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m^(3+)含量的增加,(Ca_(1-x)Sm_(x))_(3)Ti_(2)O_(7)的晶胞参数逐渐增大.Sm^(3+)掺杂导致氧空位减少,因此样品的漏电流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光学带隙呈现增大趋势.此外,第一性原理研究表明,Sm^(3+)掺杂可在体系中诱导出磁性能,进一步丰富了该材料的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1-x)Sm_(x))_(3)Ti_(2)o_(7)陶瓷 铁电性 氧空位 光学带隙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O_(2)(a^(1)Δ_(g))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武魁军 吴传航 +4 位作者 胡向瑞 王后茂 熊远辉 李娟 何微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64-1875,共12页
1.27μm波段的氧分子近红外气辉是火星大气最重要的气辉辐射之一,该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模型的建立对于研制火星探测载荷,反演火星大气的风场温度场与臭氧浓度,以及研究火星空间物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工程意义.在研究火星大气O_(2)... 1.27μm波段的氧分子近红外气辉是火星大气最重要的气辉辐射之一,该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模型的建立对于研制火星探测载荷,反演火星大气的风场温度场与臭氧浓度,以及研究火星空间物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工程意义.在研究火星大气O_(2)(a^(1)Δ_(g))气辉光化学反应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O_(2)(a^(1)Δ_(g))气辉体辐射率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火星大气气辉辐射传输理论;通过与用于研究火星大气特征的光谱学探测仪(Spectroscopy Spectrograph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e of Mars,SPICAM)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火星O_(2)(a^(1)Δ_(g))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火星与地球大气的O_(2)(a^(1)Δ_(g))气辉,在体辐射率、自吸收效应,以及临边辐射光谱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对比结果表明,火星大气由于密度低、氧气丰度小,其自吸收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但其O_(2)(a^(1)Δ_(g))气辉辐射强度与地球大气相当,可以用于火星大气的风场温度场与臭氧浓度的探测与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o_(2)(a^(1)Δ_(g))←o_(2)(X^(3)∑_(g)^(-))波段 气辉 体辐射率 临边辐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体FMN-700活化过硫酸盐产生^(1)O_(2)降解偶氮有机物 被引量:1
9
作者 钟晴 叶校圳 +3 位作者 曾静 蔡蓝燕 王永全 洪俊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74-6385,共12页
以掺氮普鲁士蓝类似物(PBA)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含铁、锰氮化物的催化材料(FMN-700),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快速降解偶氮有机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催化剂进行表... 以掺氮普鲁士蓝类似物(PBA)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含铁、锰氮化物的催化材料(FMN-700),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快速降解偶氮有机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证明FMN-700具有层状堆叠的正八面体结构,含有铁锰氮化物.研究了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偶氮有机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0.2g/L、PMS浓度为2mmol/L的条件下,60min内可使10mg/L的RBK5脱色率达99.5%.淬灭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显示^(1)O_(2)为降解体系的主要活性物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反应前后Fe(III)/Fe(II)、Mn(III)/Mn(II)比值增大,吡啶N向吡咯N和石墨N转化,该过程可以诱导产生^(1)O_(2).3D-EEM光谱反应后荧光强度大幅升高,表明具有荧光淬灭作用的偶氮键被破坏,实现偶氮有机物的脱色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氮化物 过一硫酸盐(PMS) ^单线态氧(^(1)o_(2)) 异质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1)△)发生器溶液预混及反应换热系统设计
10
作者 廖伟光 金玉奇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19-21,共3页
通过采用离心泵与换热器进行的换热系统设计 ,缩短了溶液预混时间 ,增强了 O2 ( 1Δ)发生器的反应换热效率 ,同时使发生器在反应中具备了动态传质性能 ,改善了氧碘化学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关键词 氧碘化学激光器 ^o_(2)(^(1)△) 发生器 换热器 溶液预混 反应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_xPr_(1-x)O_(2-δ)复合氧化物的XRD和Raman表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闫宗兰 罗孟飞 +2 位作者 谢冠群 黄炜 谢云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5-428,共4页
A series of CexPr1-xO2-δ mixed oxid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 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Raman and XRD techniques. When x value was changed from 1.0 to 0.5, only a cubic phase CeO2 was observed. The samples wer... A series of CexPr1-xO2-δ mixed oxid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 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Raman and XRD techniques. When x value was changed from 1.0 to 0.5, only a cubic phase CeO2 was observed. The samples were very well cr ystallized on decreasing x from 0.50 to 0.99. For CexPr1-xO2-δ samples 465 cm-1 and 1 150 cm-1 Raman peaks are attributed to the Raman active F2g mode of CeO2. The broad peak at about 570 cm-1 in the region of 0.3 ≤ x ≤ 0.99 can be linke d to lattice defects resulting in oxygen vacancies. The new band at about 195 cm -1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asymmetric vibration caused by the formation of oxyg en vacancies.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had great effect on the peak intensity fo r CeO2 but less effect on Ce0.8Pr0.2O2-δ in Raman spectra. It might be due to t 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lors for the mixed oxides, the insertion of Pr atom i nto the ceria lattice could enhance the sintering resistance and thermal stabili ty of the mixed ox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CEo2 表征 XRD SoL-G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_(1-x)Ni_(x)O_(y)氧载体在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林洲 郑燕娥 +6 位作者 李孔斋 王亚明 蒋丽红 范浩熙 王雅静 祝星 魏永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371-4380,共10页
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技术既能生产合成气还可以还原CO_(2)生成CO。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e/Ni摩尔比的系列Ce_(1-x)Ni_(x)O_(y)(x=0,0.2,0.4,0.6,0.8,1)氧载体。通过XRD、BET、XPS及CH4-TPR等表征对氧载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 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技术既能生产合成气还可以还原CO_(2)生成CO。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e/Ni摩尔比的系列Ce_(1-x)Ni_(x)O_(y)(x=0,0.2,0.4,0.6,0.8,1)氧载体。通过XRD、BET、XPS及CH4-TPR等表征对氧载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系统考察了Ce_(1-x)Ni_(x)O_(y)氧载体在化学链甲烷重整耦合CO_(2)还原反应中的反应性能。与单一金属氧化物NiO和CeO_(2)相比,Ce_(1-x)Ni_(x)O_(y)复合氧载体在该反应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热稳定性。在甲烷部分氧化阶段,Ce_(0.2)Ni_(0.8)O_(y)和Ce_(0.4)Ni_(0.6)O_(y)氧载体具有较高的CH_(4)转化率。经历了20次redox循环实验,Ce_(0.2)Ni_(0.8)O_(y)氧载体的CO_(2)转化率几乎保持不变,表明Ce0.2Ni0.8Oy氧载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甲烷重整 Co_(2)还原 合成气 Ce_(1-x)Ni_(x)o_(y)氧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α-Mn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过一硫酸盐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向小倩 夏强 +3 位作者 廖小刚 郑林 李纲 胡学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采用草酸盐热分解法制得由微米板堆垛而成的呈无规则颗粒状形貌的多孔α-Mn_(2)O_(3),探索其作为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模拟染料废水亚甲基蓝(MB)溶液的性能。系统考察催化剂的煅烧温度、催化剂投加量、PMS用量和阴离子种类等... 采用草酸盐热分解法制得由微米板堆垛而成的呈无规则颗粒状形貌的多孔α-Mn_(2)O_(3),探索其作为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模拟染料废水亚甲基蓝(MB)溶液的性能。系统考察催化剂的煅烧温度、催化剂投加量、PMS用量和阴离子种类等工艺参数对锰氧化物催化PMS降解MB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450℃煅烧温度下所获产物表现出最为优异的活化PMS的能力,α-Mn_(2)O_(3)/PMS体系对MB的降解率达75.88%,而单一PMS或α-Mn_(2)O_(3)对MB的降解率仅为22.19%和5.72%。该催化体系降解500 mL浓度为10 mg/L的MB溶液的优化实验参数为:PMS(0.1 mol/L)用量为3 mL,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反应50 min后MB的降解率可达83.55%。反应体系中引入C_(2)O^(2-)_(4)或PO^(3-)_(4)后会对MB溶液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9.11%和10.27%,但Cl^(-)的存在对MB降解无影响。此外,借助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对反应体系中存在的活性物种进行鉴定,α-Mn_(2)O_(3)催化PMS可产生·OH,SO^(-)_(4)·,·O^(-)_(2)和单线态氧(^(1)O_(2)),且1O 2是参与直接氧化降解MB的最主要活性中间体。动力学分析表明,α-Mn_(2)O_(3)催化活化PMS对MB溶液的降解为二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3.53 L·mmol^(-1)·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盐法 α-Mn_(2)o_(3) 过一硫酸盐 亚甲基蓝 单线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_(185)对偶氮染料酸性红G的降解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徐庆 唐玉朝 +4 位作者 伍昌年 黄显怀 王坤 马雪雨 冯琪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该文以UV_(185)为光源,研究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中酸性红G(ARG)的光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_(185)对ARG降解具有显著效果,远远优于UV254光源,光照20 min后降解率可达97.4%。光照功率增加对ARG降解效果显著。酸性条件对ARG的... 该文以UV_(185)为光源,研究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中酸性红G(ARG)的光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_(185)对ARG降解具有显著效果,远远优于UV254光源,光照20 min后降解率可达97.4%。光照功率增加对ARG降解效果显著。酸性条件对ARG的降解速率有提升作用,碱性条件有抑制作用,pH为3.0、6.7、9.0、11.0时,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是0.261、0.174、0.151、0.093 min^(-1)。降解反应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0。自由基捕获实验说明UV_(185)光照中产生的活性物种·OH和^(1)O_(2)对ARG降解贡献程度较大,而·O_(2)_(-)无贡献。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到·OH和^(1)O_(2)存在,未检测到·O_(2)_(-)。CO_(3)^(2-)、Cl^(-)对ARG的降解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加入10 mmol/L时,20 min降解率分别降至对照试验的71.0%和80.7%;NO_(3)^(-)和SO_(4)^(2-)对降解过程无明显影响。印染助剂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存在均显著阻碍ARG的去除。H_(2)O_(2)的存在能显著加快ARG的降解。根据UV-Vis吸收光谱显示,509 nm处吸收峰的强度不断减弱,ARG分子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在ARG降解过程中,共检测16种主要降解产物并提出了可能的转化路径。总有机碳数据显示,在30 min时ARG矿化度达到4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_(185) 酸性红G ·oH ^^(1)o_(2)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硫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光催化降解双酚A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燚凡 佘少桦 +2 位作者 孙传智 朱明山 陆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59-2866,共8页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广泛分布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为探究超薄硫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US-CN)对B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及其降解机理,使用US-CN对BPA进行了光催化降解,使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了光降解过程中产...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广泛分布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为探究超薄硫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US-CN)对B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及其降解机理,使用US-CN对BPA进行了光催化降解,使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了光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性氧自由基(ROS),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自然布局分析(NPA)计算了BPA的原子电荷值,使用LC-MS检测了BPA光催化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结果表明:①US-CN在可见光(VL)下(简称“US-CN/VL体系”)100 min内对BPA的去除率可达66.39%,去除率的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约为石墨相氮化碳(CN)的6倍.②在US-CN/VL体系中添加L-组氨酸后,60 min内BPA的去除率从50.00%降至6.45%,表明单线态氧(^(1)O_(2))是导致BPA降解的主要ROS.③在US-CN/VL体系中,^(1)O_(2)可能由超氧自由基或溶解氧转化产生.④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BPA分子易被^(1)O_(2)攻击的富电子原子位点,并检测出BPA的5种降解中间产物,推测BPA在US-CN/VL体系中可能存在去甲基化和羟基化两种降解路径.研究显示,US-CN在可见光下能产生以^(1)O_(2)为主的ROS,攻击BPA的富电子原子,对BPA有良好的光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中间产物 ^单线态氧(^(1)o_(2))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乙酰丙酮高级氧化体系降解甲基橙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琪瑞 唐玉朝 +6 位作者 王坤 伍昌年 黄显怀 张欣宇 朱先胜 陈彩虹 刘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38,共10页
该文研究了UV与乙酰丙酮(AA)联用的高级氧化体系对甲基橙(MO)的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AA体系对MO的脱色效果远远优于UV/H_(2)O_(2)体系,当MO初始浓度为15 mg/L、AA投加量为0.5 mmol/L时,光解12 min后MO降解率可达98.4%。UV/AA体系... 该文研究了UV与乙酰丙酮(AA)联用的高级氧化体系对甲基橙(MO)的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AA体系对MO的脱色效果远远优于UV/H_(2)O_(2)体系,当MO初始浓度为15 mg/L、AA投加量为0.5 mmol/L时,光解12 min后MO降解率可达98.4%。UV/AA体系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MO的降解均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0.990。当pH=2.0左右时,6 min MO降解率为99.3%,较pH=9.0左右时提升58.1%。无机阴离子HCO_(3)^(-)对体系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低浓度Cl^(-)轻微促进,高浓度NO_(3)^(-)会产生抑制作用,SO_(4)^(2-)对降解速率无明显影响,印染助剂柠檬酸钠对MO降解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测试结果表明,UV/AA体系中的活性氧化物主要为^(1)O_(2)。TOC结果显示,体系具有一定的矿化能力,UV-Vis吸收光谱分析表明,12 min时偶氮键基本被破坏,AA浓度随反应进行而降低。依据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提出了MO在UV/AA高级氧化体系降解过程中的可能转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丙酮 甲基橙 ^^(1)o_(2) UV/AA 高级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牛肉预煮汁中肌肽含量与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政霖 邢子鑫 朱秋劲 《肉类研究》 2011年第8期12-16,共5页
牛肉预煮汁是目前熟肉制品加工环节的主要副产物,本研究对牛肉预煮汁进行超滤和去离子两种方法处理,采用DPPH法和微生物法测定处理后牛肉预煮汁的抗氧化效果。结果显示:10~100mmol/L的肌肽标准溶液对DPPH自由基有显著的清除能力(P<0... 牛肉预煮汁是目前熟肉制品加工环节的主要副产物,本研究对牛肉预煮汁进行超滤和去离子两种方法处理,采用DPPH法和微生物法测定处理后牛肉预煮汁的抗氧化效果。结果显示:10~100mmol/L的肌肽标准溶液对DPPH自由基有显著的清除能力(P<0.05),肌肽标准溶液浓度与清除率呈高度正相关性r=0.9958;牛肉预煮汁对DPPH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效果,其中,预煮牛肉汁超滤液浓度与清除率呈高度正相关性r=0.9995,而预煮牛肉汁去离子液浓度与清除率呈高度正相关性r=0.9641;从抑菌效应考察牛肉预煮汁的表观抗氧化率得出:牛肉预煮汁的表观抗氧化率随着汁液中肌肽含量的递增呈现极强的正相关性,预煮牛肉汁超滤液与表观抗氧化率相关系数达到0.9977,且预煮牛肉汁超滤液的表观抗氧化率弱于肌肽标准溶液,肌肽标准溶液的抗氧化率又弱于VC,而VC的抗氧化率弱于茶多酚。结论:牛肉预煮汁含有除肌肽以外的更丰富的抗氧化性成分,具有比纯肌肽标准溶液更好的抗氧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预煮汁 肌肽 抗氧化活性 单线态氧 二苯代苦基苯肼(DP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铈二元材料催化臭氧降解草酸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振东 孙艳梅 +2 位作者 李士娜 刘东方 李慧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38,84,共7页
采用水热/焙烧法合成了铜铈二元复合催化剂(CuO-CeO_(2)),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征。以草酸为模型化合物,应用CuO-CeO_(2)为催化剂进行连续流催化臭氧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25 min时草酸去除... 采用水热/焙烧法合成了铜铈二元复合催化剂(CuO-CeO_(2)),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征。以草酸为模型化合物,应用CuO-CeO_(2)为催化剂进行连续流催化臭氧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25 min时草酸去除率达到97.66%,远高于臭氧(2.66%)、CuO/臭氧(7.38%)和CeO_(2)/臭氧(5.47%)反应体系,草酸矿化率为95.21%;CuO-CeO_(2)/臭氧反应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pH=7、臭氧质量浓度30 mg/L、催化剂投加量0.20 g/L;CuO-CeO_(2)经5次循环再用仍可去除90%以上的草酸,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可再用性。CuO-CeO_(2)催化臭氧过程中有羟基自由基的产生但并不起主导作用,单线态氧是导致草酸降解的主要活性氧化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eo_(2) 草酸 臭氧 单线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铪锆氧铁电材料与器件先进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郭志愿 邱飞龙 +1 位作者 倪金玉 赵毅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7-345,共9页
重点阐述和总结了近年来面向高性能氧化铪基铁电材料和器件的先进调控技术,包括应力调控、氧空位调控、界面微结构调控以及尺寸调控等。通过电极材料对铁电薄膜施加拉伸应力以提高其铁电性能,应力工程为先进2D/3D结构铁电存储器(FRAM)... 重点阐述和总结了近年来面向高性能氧化铪基铁电材料和器件的先进调控技术,包括应力调控、氧空位调控、界面微结构调控以及尺寸调控等。通过电极材料对铁电薄膜施加拉伸应力以提高其铁电性能,应力工程为先进2D/3D结构铁电存储器(FRAM)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氧空位的存在降低了铁电相与稳定相之间的能量差从而稳定铁电相;界面微结构调控有效减少界面副反应和缺陷;尺寸调控可以限制晶粒大小、改善均匀性。这些调控技术不仅能显著提高单一铁电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将在改善铁电存储阵列均匀性、铁电多值存储特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性 铪锆氧(Hf_(x)Zr_(1-x)o_(2) HZo)材料 应力 界面 氧空位 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下菲罗啉钌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
20
作者 高梁河 杨建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89,共7页
该研究中一种钌(Ⅱ)基配合物[Ru(phen)_(3)][PF_(6)]_(2)(phen=1,10-phenanthroline)被成功合成,用^(1)H NMR、FTIR和UV-vis表征其结构,并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TC·HCl)的性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可见... 该研究中一种钌(Ⅱ)基配合物[Ru(phen)_(3)][PF_(6)]_(2)(phen=1,10-phenanthroline)被成功合成,用^(1)H NMR、FTIR和UV-vis表征其结构,并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TC·HCl)的性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可见光下能有效催化TC·HCl的降解,影响TC·HCl降解的主要因素是体系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在20℃、辐照强度50 mW/cm^(2)、[Ru(phen)_(3)][PF_(6)]_(2)和TC·HCl浓度分别为6.4 mg/L和20 mg/L的条件下,pH值由4增加到10,5 h TC·HCl降解率由7.8%增至88.9%。pH值为7.5时,去除体系溶解氧,5 h TC·HCl降解率由61.9%降至10.7%。TC·HCl降解过程复杂,主要涉及的活性种为单线态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配合物 盐酸四环素 光降解 ^^(1)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