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raisement on Contributive Ratio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es in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 by Model C^2GS^2
1
作者 SUN Futian SUN Liqun YANG Guangl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8年第4期41-44,共4页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 has been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terprises development.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 are developing faster and growing better.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ve ratio of 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 has been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terprises development.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 are developing faster and growing better.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ve ratio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And the appraisement could help to develop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The model C^2GS^2 was established to appraise the contributive ratio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 in the research.And the appraisement on the contributive ratio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 was made by the model.In the results of appraise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 a main role in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It is shown that our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 are develop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 while not by input of productiv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C^2GS^2 milk productive enterprises APPRAISEMENT contributive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比较
2
作者 史丹 张国微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44,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企业层面入手,分析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敏感性因素,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找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采用指标法,从要素投入...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企业层面入手,分析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敏感性因素,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找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采用指标法,从要素投入指数、产出形态指数和企业发展效果指数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差异,然后用生产函数法验算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指标法一致。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敏感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得到3个结果。(1)中国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保持增长态势,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由相同所有制企业内部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共同组成。民企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贡献度逐年加大并超过了其他企业。(2)国企敏感性因素由大到小的排序是新技术、绿色效率、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者;民企敏感性因素由大到小的排序是新型劳动对象、绿色效率、新型劳动资料和新业态;外企敏感性因素的排序是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资料、绿色效率、新技术。(3)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市场化水平和区域位置差异对外企、民企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外开放度对国企的影响最大。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所有制企业 新质生产力 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 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杰森 吴宏洛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是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推进。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展现了习近平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原创性贡献、实践原创性贡献和价值原创性贡...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是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推进。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展现了习近平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原创性贡献、实践原创性贡献和价值原创性贡献;创新性发展体现为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 原创性贡献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NPP和固碳释氧量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红璐 唐国中 +2 位作者 崔岚博 王富强 赵衡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3,共8页
湿地的固碳释氧功能对区域大气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为量化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能力并解析其驱动机制,采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5-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通过光合作用方程... 湿地的固碳释氧功能对区域大气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为量化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能力并解析其驱动机制,采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5-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通过光合作用方程换算成固碳释氧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贡献指数识别了固碳释氧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及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2005-2020年多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321.5 g/m^(2),总量为907.9 Gg/a,2005-2020年NPP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固碳、释氧量多年平均分别为309.3 g/m^(2)、836.4 g/m^(2),2005-2020年固碳释氧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固碳释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NPP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一致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林地,其次为草地和农田;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和NDVI是固碳释氧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贡献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农田对固碳释氧功能具有正贡献,养殖池、盐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对固碳释氧功能为负贡献,2005-2020年养殖池、盐田、建设用地的贡献指数呈增长趋势,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城市化、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发展对于黄河三角洲湿地固碳释氧功能的消极影响在逐渐加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及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固碳释氧 地理探测器 贡献指数 黄河三角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5
5
作者 马福运 李嘉玮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通过对生产力演进理论和生产力范畴的原发性创新,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通过对生产力衡量标准理论和发展目的理论的推进性创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理论和动力理论的拓展性创新,回答了怎么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理论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氯联用降解卡马西平动力学及活性氯物种的功能
6
作者 马丙瑞 段学斌 +6 位作者 陈澄 王松雪 陈琳 王守成 李金成 武桂芝 闫博引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12-4222,共11页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神经性药物,但其在水生环境中具有抗逆性。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UV/氯工艺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当p H从5增加到11时,反应速率常...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神经性药物,但其在水生环境中具有抗逆性。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UV/氯工艺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当p H从5增加到11时,反应速率常数从0.8259min-1降低到0.0343min-1,这可能与自由基种类的更替和表观量子产率的变化有关。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Cl·和·OH是CBZ降解的主要物种,稳态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Cl·和·OH是单体贡献最高的两种自由基;但在特定条件下,其他活性物质的单体贡献可能会超过Cl·或·OH。在考察实际水基质对CBZ降解速率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天然有机物(NOM)的内过滤效应和竞争效应可以导致CBZ的降解被显著抑制,HCO_(3)-则会轻度抑制CBZ降解,而Cl-对CBZ的降解影响最小。通过UPLC-MS/MS检测获得14种不同的降解产物,并提出了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路径,CBZ的降解主要包括了羟基化、脱氨、多组分重组、双键加成和C—N键断裂过程。综上可以推断UV/氯工艺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药物废水污染问题的水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氯 卡马西平 高级氧化 稳态动力学预测 单体贡献 转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及增产贡献因素研究
7
作者 王福红 夏咏 +3 位作者 丁宁 吕毅 郭冰心 袁瑞帆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3-244,共12页
厘清西瓜生产波动演化规律及增产动因有助于促进西瓜生产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基于H-P滤波法、LMDI等模型分析了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贡献因素及动因。结果表明,(1)1978—2022年中国西瓜生产波动周期总体呈现波动周期加快、波... 厘清西瓜生产波动演化规律及增产动因有助于促进西瓜生产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基于H-P滤波法、LMDI等模型分析了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贡献因素及动因。结果表明,(1)1978—2022年中国西瓜生产波动周期总体呈现波动周期加快、波动时长缩短、波幅缩小的特征;(2)2000—2022年西北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的西瓜增产量最为显著,西瓜生产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集聚特征;(3)全国层面西瓜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单产水平的提升,但在省域层面多数省域西瓜增产则呈现面积主导型特征。西瓜单产和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经费投入、农药化肥等要素的投入。未来西瓜产业发展需坚持以提升单产水平为主的内涵式增长路径,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品种,改良栽培模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中国 生产波动 增产贡献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叶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8
作者 毛昭庆 张晓娇 +2 位作者 刘树芳 曾贞 伏成秀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88-100,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茶叶产量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及其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分析1991—2022年中国各省域的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模型,从全国、区域和省域3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增长数量来看...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茶叶产量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及其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分析1991—2022年中国各省域的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模型,从全国、区域和省域3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增长数量来看,1991—2022年中国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前3位的四川、云南、贵州共贡献了茶叶种植面积总增长量的47.73%,茶叶产量增长前4位的四川、湖北、福建、云南共贡献了茶叶产量总增长量的59.53%,西南茶区是中国茶叶增产的主导区域。(2)从增长幅度来看,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滞后增产”层级和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超速增产”层级的省份最多,均有6个省份,分别是浙江、安徽、重庆、湖南、江西、广东以及云南、湖北、贵州、陕西、河南、山东,西南茶区位于“快速增产”层级,江北茶区位于“超速增产”层级。(3)西南茶区的茶叶种植面积贡献最明显,华南茶区的茶叶单产贡献最显著,全国有16个省份的茶叶种植面积贡献较大,仅有3个省份的茶叶单产贡献较大,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对增产贡献极显著的省份有贵州、山东、甘肃、江苏和西藏,茶叶单产提升对增产贡献极显著的省份仅有海南。为提高全国茶叶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应加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深化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叶品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叶 西南茶区 茶叶 增产 空间格局 贡献因素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及动态演进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分析
9
作者 张宸熙 李慧玲 +1 位作者 陈高科 奥布力·塔力普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262,共9页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既要追求粮食总产量的上升,又要追求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合理化,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基于197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粮食贡献率模型测算了各省份小麦、玉米、稻谷和豆类对全国粮食贡献程度,分析...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既要追求粮食总产量的上升,又要追求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合理化,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基于197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粮食贡献率模型测算了各省份小麦、玉米、稻谷和豆类对全国粮食贡献程度,分析了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空间分布,运用BCC、CCR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运用核密度图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呈“V”型分布,稻谷对全国粮食作物贡献率最高(37.72%);(2)中国粮食生产效率可分为三阶段,1978—1998年我国粮食处于高效率生产阶段,1998—2003年为非规模生产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阶段,2003—2022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推动粮食生产效率提高;(3)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区间内略有下降,技术进步对于推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依据各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不同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推动粮食生产效率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贡献率 MALMQUIST指数 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增长的贡献测度
10
作者 范栖银 谢昊伦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0-81,共12页
基于C-D生产函数测度我国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发现2010—2022年,全国、三大地区与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稳步增长但区域异质性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为12.37%,但略低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 基于C-D生产函数测度我国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发现2010—2022年,全国、三大地区与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稳步增长但区域异质性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为12.37%,但略低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层次差异上呈现出专科<本科<研究生的规律,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增长的主力军;“十三五”以来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较“十二五”时期有所提升。为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质量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以“三融”战略为落脚点: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科教融汇一体化发展提升时代适应性;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动能,以产教融合协同化发展增强区域均衡性;科学统筹类型与层次布局,以职普融通多样化发展优化结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贡献率 C-D函数 “三融”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区节水贡献率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凯 沈建强 +5 位作者 刘敏昊 杨开静 白明皓 雷波 徐立荣 翟林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4-240,254,共8页
为挖掘灌区节水目标实现路径,提高灌区用水效率,研究分析了大中型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对节水战略目标的贡献程度。以江苏省为例,选取6个典型灌区,收集了2015-2022年统计数据,分别计算渠系工程、田间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节水潜力,并据此... 为挖掘灌区节水目标实现路径,提高灌区用水效率,研究分析了大中型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对节水战略目标的贡献程度。以江苏省为例,选取6个典型灌区,收集了2015-2022年统计数据,分别计算渠系工程、田间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节水潜力,并据此计算灌区总节水潜力。以水利工程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技术进步作为自变量,灌区总节水潜力作为因变量,利用改进C-D生产函数来构建“双对数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运用步进法剔除无关变量后建立最优方程,通过弹性系数测算不同变量对节水目标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在灌区总节水潜力组成中,渠系工程节水占比最大,田间工程节水占比最小;水利工程投入、土地投入、技术进步对节水目标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5%、30.4%、5.2%,但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水利工程收入贡献率先减小后增大。大型灌区水利工程对灌区节水的贡献率高于中型灌区。该研究将C-D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到节水评价当中,结果较为合理可靠,可为大中型灌区节水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 节水潜力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格局与贡献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志高 李艳敏 +4 位作者 袁征 刘晓涵 舒馨月 刘嘉毅 郭超凡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2-1200,共9页
为摸清新疆棉花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本研究基于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对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棉花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 为摸清新疆棉花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本研究基于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对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棉花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动增长时期(1988—2014年),棉花产量由17.12万t增至337.85万t,种植面积由22.13万hm^(2)增至197.00万hm^(2);波动下降时期(2015—2020年),棉花产量波动降至302.70万t,种植面积减至163.67万hm^(2)。1988—2020年,新疆大部分地市棉花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显著增加,但各地差异明显,南疆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地位突出,阿克苏、喀什和巴音郭楞三地对新疆棉花增产贡献为65.43%。北疆和东疆哈密棉花产量增速快于南疆地区,致使棉花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300.96 km,由喀什迁移至阿克苏。从贡献因素看,新疆棉花增产主要为种植面积主导(74.61%),未来新疆应将提高棉花单产作为保障棉花产量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生产 时空格局 棉花增产 贡献因素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里堠井田煤系气合采产气来源及贡献判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小明 冯冬 +2 位作者 郝少伟 王凯 苏二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2-958,共7页
查明煤系气合采时的产气来源及产气贡献能为合采方案制定奠定基础。以潞安矿区五里堠井田的煤系气勘探开发资料为基础,开展了3+4号煤系地层、15号煤层中CH4气体的碳、氢同位素测试,结合二元气体分源模型,判识出6口合采井的产气来源及占... 查明煤系气合采时的产气来源及产气贡献能为合采方案制定奠定基础。以潞安矿区五里堠井田的煤系气勘探开发资料为基础,开展了3+4号煤系地层、15号煤层中CH4气体的碳、氢同位素测试,结合二元气体分源模型,判识出6口合采井的产气来源及占比。基于突变理论,考虑影响煤系气产量的含气性、渗透性和解吸性等因素,计算出3口合采井中3+4号煤系气和15号煤层气的产气量贡献。结果表明:多产气层气体的碳、氢同位素值存在差异时,可以据此判识各产气层的来源及占比。当3+4号煤系地层稳定产气但15号煤层未解吸时,产出的气体均来源于3+4号煤系地层;当3+4号煤系地层和15号煤层均稳定产气时,3+4号煤系地层产气来源占42%~45%,15号煤层产气来源占55%~58%。基于突变理论计算出的3口合采井的产量劈分系数与实验测试结果相差不大,印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成果为准确判识该井田煤系气合采产层来源及贡献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合采井 产气来源 产气量贡献 碳、氢同位素 突变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的经济法促进——以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兵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1,共13页
作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理想载体,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不仅需要新质生产力为支撑,而且随着相关基础技术集成创新的跃升,其有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人形机器人产业虽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重... 作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理想载体,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不仅需要新质生产力为支撑,而且随着相关基础技术集成创新的跃升,其有望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人形机器人产业虽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重视,但是仍面临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间价值与功能需进一步适配、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安全风险与漏洞需解决、经济创新发展目标与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待协调等经济问题。为此,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法治时代内涵,重视经济法推动新质生产力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安全可控为底线、以公平竞争为支撑、以包容开放为保障,推动负责任人形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的高质量发展。建议以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为前提,构建多元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全面准确理解系统观念,以激励创新为导向,以市场公平竞争为支撑,建立和完善容错机制,有效促进人形机器人在包容开放的全球合作生态中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 新质生产力 经济法治 安全发展 动态平衡 共商共建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地区差异的要素分解与政策启示
15
作者 吴利学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9,共8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各增长要素作用差异明显。利用发展核算基础上的地区差异分解框架和1978—2022年中国省级地区数据,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对南北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南北地区总产出差异... 21世纪以来,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各增长要素作用差异明显。利用发展核算基础上的地区差异分解框架和1978—2022年中国省级地区数据,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对南北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南北地区总产出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但劳均产出近十多年来变化不大,劳动力和资本流入成为南方地区总产出更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一直是影响南北差异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将会主导未来的区域差异趋势;物质资本差异受区域政策影响比较突出,但政策效果需要多方面协调考虑。要素分解对于缩小中国南北差异的政策启示在于,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从而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区差异 发展核算 要素贡献分解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创新性贡献 被引量:36
16
作者 陈慧玲 陶文昭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创新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在关于“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上达到了新高度,阐明新质生产力是指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和思维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创新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在关于“什么是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上达到了新高度,阐明新质生产力是指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和思维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追求实现生产力水平整体优化跃升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在关于“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上进行了新阐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的根本要求和现实保障,以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质要求和关键举措。在关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上提供了新方案,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方法和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深刻论述其现实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基本内涵 重大意义 现实进路 创新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视角下黑龙江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增产效应研究
17
作者 张慧琴 曾佳乐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0期104-110,共7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优化粮食生产的结构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21年黑龙江省13个主要城市的水稻、玉米、大豆生产面板数据,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空间重心分析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优化粮食生产的结构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21年黑龙江省13个主要城市的水稻、玉米、大豆生产面板数据,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空间重心分析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水稻的生产相对稳定,大豆生产占比较低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生产结构调整对增产贡献率较大。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提升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必须重视粮食结构的调整,可通过优化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条件与技术,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生产结构调整 时空演变 政策调整 贡献率 粮食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能源绿色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静静 杨庆舟 李杨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Meta-SBM-DDF-Luenberger模型 要素贡献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牛鸿波 田少国 +7 位作者 祖鹏举 曹满红 曲少东 董起广 李冰倩 姜泽玉 毕银丽 岳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7-277,共11页
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植被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定量描述这种影响,该研究利用区域蒸散模型,计算神东矿区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p),并利用MODIS17A3数据集(2001—2022年)... 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植被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定量描述这种影响,该研究利用区域蒸散模型,计算神东矿区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p),并利用MODIS17A3数据集(2001—2022年)表征实际净初级生产力(Act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a)),同时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逐月净初级生产力栅格数据集(P_(NP,al),1988—2015年),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构建校正方法,对P_(NP,al)进行校正获取1988—2000年的P_(NP,a)数据,以二者之差(Huma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h)表征煤炭开采的影响,评估了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植被P_(N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利用GWR模型校正的P_(NP,al)数据精度约为0.76,校正后的P_(NP,al)数据与MODIS17A3数据集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说明了校正模型精度的可靠性;②神东矿区的整体上P_(NP,a)和P_(NP,h)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恢复的趋势,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并未恢复至采矿前水平。采矿前P_(NP,h)均值和采矿后P_(NP,h)均值分别为21.50 g/m^(2)、-60.20 g/m^(2),P_(NP,h)<0表明矿区P_(NP)植被生长受到采矿活动的干扰,发生退化的矿井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开采区域(以C计,下同);③1996—2022年神东矿区P_(NP)值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退化的占比分别为35.7%、8.2%,1996—2015年人类活动贡献率指数(Relative Contribution Index,I_(RC))主要集中在0.5左右,表明煤炭开采对植被退化占主导作用,2016年后光伏电站建设对P_(NP)的影响表现出促进作用。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煤炭开采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神东矿区的植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环境 净初级生产力 煤炭开采 光伏环境效应 贡献率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价值演替、理论辨识及中国路径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伯睿 朱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共7页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内核,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奠基、支撑与赋能。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依次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三个阶段的价值演替过程。古代农业文明体现了量的增长与质的...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内核,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奠基、支撑与赋能。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依次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三个阶段的价值演替过程。古代农业文明体现了量的增长与质的缓慢进步,而工业文明则昭示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诞生与全球文明的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全方位驱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学理原点不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代延伸,而且产生了与生产力形态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重构了新型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互动关系。因此,要坚持破立结合的辩证立场,推动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实现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关注新质技术的隐藏风险,秉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与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理论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