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典型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1
作者 李婧豪 马英 +1 位作者 张彬彬 吴南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19,32,共8页
为探究北京地区不同林分密度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对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以5个林分密度刺槐林(1300、1700、2100、2500、2900株·hm-2)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林分密度变... 为探究北京地区不同林分密度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对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以5个林分密度刺槐林(1300、1700、2100、2500、2900株·hm-2)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林分密度变化对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刺槐生物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灌木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玛格列夫丰富度指数在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P<0.05);草本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林分密度为29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的草本玛格列夫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②刺槐地上和全株生物量也在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达到峰值;刺槐林下灌木生物量和灌草生物量同样在林分密度为1700株·hm-2时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P<0.05)。③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灌木和草本玛格列夫丰富度指数与灌木生物量、灌草生物量呈正相关。④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林分密度对刺槐林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显著正向影响(P<0.01),且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主要受林分密度的直接效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结构方程模型 刺槐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树种单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研建
2
作者 贺鹏 陈振雄 彭检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2,共12页
【目的】建立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实现湖南主要树种模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及精准预估森林生物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湖南省3个主要树种468株伐倒木数据(杉木160株、马尾松153株和栎类... 【目的】建立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实现湖南主要树种模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及精准预估森林生物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湖南省3个主要树种468株伐倒木数据(杉木160株、马尾松153株和栎类155株),分别比较单木6个组分生物量(地上、地下、树干、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基础模型并寻求拟合指标最优模型,进一步比较不同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量模型,并选择引起参数差异显著的起源作为哑变量,构建比例控制的非线性联立方程组预估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结果】3个树种单木各组分生物量基础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地上B1、地下B2、树干B3和树皮B4这4个组分生物量模型的自变量选择胸径和树高,树枝B5和树叶B6生物量模型选择胸径、树高和冠幅;以起源为哑变量的模型显示,杉木的地上生物量B1(平均预估误差MPE较基础模型降低1.16%)、马尾松的地下生物量B2(MPE降低4.65%)、以及栎类的地上生物量B1(MPE降低3.24%)和地下生物量B2(MPE降低29.13%)均表现出天然林的生物量要显著高于人工林的生物量;以起源为哑变量的单木生物量模型系统的拟合效果较佳,3个树种地上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超过0.90,平均预估误差MPE低于4%;而地下生物量模型的R2同样均在0.90以上,其MPE则低于14%。【结论】以起源为哑变量的单木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非线性联立方程组相容性模型系统,拟合效果最差的是基础模型。虽然模型系统的拟合效果略劣于哑变量模型,但模型系统能解决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的相容性和可加性,且它们参数之间的差异不大,因此优先推荐采用相容性模型系统来预测湖南省杉木、马尾松和栎类3个树种的单木各组分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模型 哑变量 非线性联立方程组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估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佳怡 阮红玉 +6 位作者 邱思玉 梁瑞婷 朱兆廷 文毅 王成雨 王轶夫 孙玉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02-3514,共13页
为了揭示间伐干扰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利用江西省吉水县石阳林场的36块杉木人工林样地的实测数据和研究区气候数据,通过基于经验的引入地位指数(SI)的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和基于机理的3⁃PG模型,模拟并预估林分生物量,分析在... 为了揭示间伐干扰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利用江西省吉水县石阳林场的36块杉木人工林样地的实测数据和研究区气候数据,通过基于经验的引入地位指数(SI)的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和基于机理的3⁃PG模型,模拟并预估林分生物量,分析在间伐和非间伐的情况下,不同立地的林分其生物量0—50a的变化。结果表明:(1)构建了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并在参数a、b、c中引入地位指数SI,发现改进后的模型对于基础模型拟合精度更高,且对数似然比检验表明,改进效果显著(P<0.05)。(2)通过对3⁃PG模型预测精度验证发现,预估值和实测值之间有很高的一致性,各因子的决定系数(R^(2))在0.65—0.96之间,其中,胸径和树高的R^(2)均高于0.92;各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MRE)不超过26%。(3)通过比较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的生物量预测发现,经验模型的预测误差MRE为16.50%,机理模型为23.52%,经验模型预估精度更高。进一步对未来预测对比分析表明,机理模型预估值高于经验模型。(4)两个模型模拟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规律一致,即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并且间伐不会改变这种趋势,但间伐林分在间伐后的生物量生长速率高于无间伐林分。此外,由于SI对经验模型影响显著,改进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参数化后的3⁃PG模型模预估精度较高,能够为江西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提供依据。虽然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在对研究区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预估上均具有较好的表现,但各具特点和局限性。经验模型参数较易获得,且经验模型预测生物量、林分胸高断面积和林分平均树高的R^(2)、MRE均优于机理模型;但模型对于建模数据内的评价效果较好,对于建模数据外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即经验模型更适合模拟生长期间的某一阶段的林分生物量。机理模型虽然需要的参数较多,但是考虑了生态学原理,弥补了经验模型的不足,可较好解释和模拟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对校正数据之外生长阶段的林分生物量预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生长方程组 3⁃PG模型 杉木人工林 间伐 林分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区马尾松生物量空间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丘丽萍 张帆 +2 位作者 林嘉源 徐伟涛 赖日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基于长汀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马尾松地上生物量,使用全局Moran’s I指数及热点(Getis–Ord G_(i)^(*))进行空间特征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阐明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林分地上生物量为5... 基于长汀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马尾松地上生物量,使用全局Moran’s I指数及热点(Getis–Ord G_(i)^(*))进行空间特征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阐明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林分地上生物量为53.563 t/hm^(2),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空间特征表现为研究区西部、北部的高值聚类和集中在中南部的低值聚类。郁闭度、海拔、林分年龄、年均气温、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为影响研究区马尾松生物量空间分异较显著的影响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后解释力得到增强。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驱动路径的主要因子为郁闭度、林分年龄、海拔和年均降水。郁闭度通过直接效应影响生物量,海拔通过影响降水和气温从而对林分生物量造成间接影响,林龄和年均降水量对生物量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林龄通过影响郁闭度产生间接效应,年均降水量通过影响土壤全氮产生间接效应。综上所述,长汀县马尾松地上生物量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分布特征,研究区中南部区域为今后马尾松林分质量和生态治理成效进一步提升的重点区域,今后长汀县马尾松的经营管理可以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郁闭度和改善土壤养分等措施提升马尾松林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空间特征 地理探测器 结构方程模型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地上生物量相容性模型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媛 王志波 +1 位作者 叶冬梅 刘凤玲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基于内蒙古苏木山林场44株华北落叶松的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不同测树因子构建单木独立基础模型,并通过3种方法(总量直接控制平差法、总量直接控制联立方程组法和代数和控制法)构建相容性模型,预测单木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1)对于一元模... 基于内蒙古苏木山林场44株华北落叶松的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不同测树因子构建单木独立基础模型,并通过3种方法(总量直接控制平差法、总量直接控制联立方程组法和代数和控制法)构建相容性模型,预测单木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1)对于一元模型,以胸径为自变量的最优独立基础模型和相容性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66~0.943,均方根误差小于20.030 kg,总相对误差在±1.905%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6.905%;各模型预估精度为93.7%~95.6%。2)对于二元模型,以胸径和树高为自变量的最优独立基础模型和相容性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67~0.985,均方根误差小于11.636 kg,总相对误差小于1.893%,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6.823%;各模型预测精度范围93.7%~97.9%之间。3)各模型均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效果,无显著系统偏差,与样本点的拟合程度较好,预估能力较好。4)各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华北落叶松地上生物量,二元模型整体优于一元模型。相容性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地上总量与各器官分量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其中代数和控制法的性能优于其他2种方法。综合考虑建模效率与精度,建议优先采用代数和控制法的二元相容性模型作为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优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地上生物量 独立模型 相容性模型 联立方程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污染对杨树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降低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6
作者 吴贤杰 李品 +1 位作者 闫香如 侯霄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684-6695,共12页
目前尚不清楚地表臭氧(O_(3))污染下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对森林地上和地下固碳功能的影响。采用开顶式气室装置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4种O_(3)浓度下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cv.‘74/76’)的光合性状、叶... 目前尚不清楚地表臭氧(O_(3))污染下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对森林地上和地下固碳功能的影响。采用开顶式气室装置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4种O_(3)浓度下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cv.‘74/76’)的光合性状、叶和细根生化性状、土壤理化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降低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O_(3)浓度升高(86 nmol/mol)分别导致杨树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相比对照分别下降16%、11%和15%,对地上生物量降低的影响大于地下生物量。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光合速率、叶淀粉和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地上生物量有直接的影响;表明O_(3)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过程对地上生物量积累产生直接作用。O_(3)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是通过直接影响叶氮和土壤总碳,叶氮再影响叶淀粉从而间接影响地下生物量。土壤pH、总碳和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对地上产生直接效应,且O_(3)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效应大于细菌群落,表明植物通过地下过程对O_(3)的响应可直接反馈作用于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过程。本研究通过解析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为评估O_(3)污染对杨树人工林地上和地下固碳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结构方程模型 生物量 效应 土壤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生物量碳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胡砚秋 苏志尧 +1 位作者 李佩瑗 李文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8,共5页
选取3个天然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包含不同计量参数的生物量碳计量模型,即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及材积源生物量法,分别计算林分碳储量并比较分析各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量因子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所得林... 选取3个天然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包含不同计量参数的生物量碳计量模型,即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及材积源生物量法,分别计算林分碳储量并比较分析各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量因子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所得林分平均碳密度相近,分别为155.56和152.82 Mg·hm-2,异速生长方程法的结果偏低,为118.44 Mg·hm-2,生物量因子法计算的不同群落的林分碳储量比异速生长方程法的高22.11%~43.02%;各群落的立木结构及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均方根误差分析显示生物量因子法对群落碳密度的差异反应最为敏感,计量精度最高;各方法计量结果均显示中、大径级立木是林分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中径级立木与大径级立木中计量精度较高的模型分别是异速生长方程法与生物量因子法。综合考虑计量精度及参数获取的便利性,3种计量模型各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较为适合的模型,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能便利地获得与采用包含木材密度参数的生物量因子法最接近的计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生物量 碳计量模型 木材密度 生物量因子法 异速生长方程 材积源生物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及估计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6
8
作者 符利勇 雷渊才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54,共13页
以南方150株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在考虑林分起源和未考虑林分起源2种情形下,对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法、比例平差法和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3种方法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根据分配层次不同,比例平差法和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将进一步考虑总... 以南方150株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在考虑林分起源和未考虑林分起源2种情形下,对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法、比例平差法和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3种方法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根据分配层次不同,比例平差法和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将进一步考虑总量直接控制和分级联合控制2种方案。从直径、树高、地径、年龄、枝下高和冠幅6个林分变量中选取不同的变量构建一元、二元和三元生物量模型,利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消除生物量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基于独立形式的一元、二元和三元模型,利用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法、比例平差法和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构建相应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在考虑和未考虑林分起源情形下,3种估计方法都能有效保证各分量生物量总和等于总生物量,预测精度较高。总体而言,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预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强,其次是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法,最差的是非线性比例平差法;根据建模数据和检验数据综合比较得知,在考虑和未考虑林分起源情形下,总量控制联立方程组法对应的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预测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法 比例平差法 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 相容性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郁闭度联立方程组模型的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明泽 毛学刚 范文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91,共7页
以黑龙江省长白山地区遥感影像和122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选择包括各波段灰度值、不同波段灰度值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纹理信息以及环境因子在内的171个自变量,分别采用无郁闭度变量常规回归生物量模型、有郁闭度... 以黑龙江省长白山地区遥感影像和122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选择包括各波段灰度值、不同波段灰度值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纹理信息以及环境因子在内的171个自变量,分别采用无郁闭度变量常规回归生物量模型、有郁闭度变量常规回归生物量模型和郁闭度联立方程组模型,估算黑龙江省长白山森林生物量,并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郁闭度联立方程组模型为最优模型,精度最高为83.1%,与其他2个模型相比精度提高6%~7%。本研究可为遥感估算森林生物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闭度 生物量 遥感估算 联立方程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截距的非线性方程与分段建模方法对立木生物量估计的比较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连金 曾伟生 唐守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3-457,共5页
针对用单一的非线性模型拟合生物量方程会导致小径阶林木的估计明显有偏的问题,以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的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提出采用带截距的非线性方程和分段建模方法来改进对立木生物量的估计,并对二者的预估效果进行了比较。结... 针对用单一的非线性模型拟合生物量方程会导致小径阶林木的估计明显有偏的问题,以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的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提出采用带截距的非线性方程和分段建模方法来改进对立木生物量的估计,并对二者的预估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克服小径阶林木的有偏估计问题,同时对整个模型的预估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对比分析结果看,分段拟合方程的预估效果还要略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木生物量 非线性方程 分段建模 截距 比较 落叶松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4种常见树种的异速生长方程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亭 商宏莉 +4 位作者 罗辑 孙守琴 何咏梅 李安迪 张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2-928,共7页
【目的】异速生长方程是构建林木生物量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川西亚高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测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异速生长模型优化以及植被原生演替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 【目的】异速生长方程是构建林木生物量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川西亚高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测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异速生长模型优化以及植被原生演替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实测数据,通过模型将树木的总生物量及不同组分(如枝、叶、树干、根等)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等易测指标联系起来,建立了各树种总生物量及各组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结果】引入树高(H)的二元模型拟合效果要优于一元模型,同一模型对地上和树干生物量估计精度要优于枝叶和地下生物量的估计。【结论】以D^2H为自变量的方程对树干和地上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更好,而以D^3/H为自变量的方程更适合枝叶和根的生物量拟合。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野外测量的难度,可以采用一元模型W=aD^b。本次构建的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对于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以及植被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的动态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区 异速生长模型 生物量 一元模型 二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膏桐人工林单木生物量回归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永清 郎南军 +3 位作者 杨旭 李江 谷丽萍 阮宏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37,共3页
通过实测膏桐(Jatropha curcas)人工林膏桐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探讨了膏桐各器官生物量与地径、株高和地径平方乘株高(D2H)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以地径平方乘株高(D2H)因子与叶、干... 通过实测膏桐(Jatropha curcas)人工林膏桐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探讨了膏桐各器官生物量与地径、株高和地径平方乘株高(D2H)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以地径平方乘株高(D2H)因子与叶、干枝、根和全株生物量相关关系最显著,可以用来估算膏桐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桐 生物量 回归方程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华西箭竹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春花 周小平 王小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23,共11页
测量75株标准竹,建立各龄级华西箭竹地上生物量、地上各构件生物量关于基径和高度的一元和二元回归方程。运用二元幂函数回归方程,结合野外样线样方法的调查结果,得出卧龙邓生野牛沟区域有竹地华西箭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干物质基础)为:200... 测量75株标准竹,建立各龄级华西箭竹地上生物量、地上各构件生物量关于基径和高度的一元和二元回归方程。运用二元幂函数回归方程,结合野外样线样方法的调查结果,得出卧龙邓生野牛沟区域有竹地华西箭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干物质基础)为:2005年春10.32t·hm-2,2005年冬10.56t·hm-2,2006年春12.68t·hm-2,3次调查间无显著差异。2005年冬,回归法和称重法算得的生物量除当年生外,无显著差异。2006年春与2005年冬之间相比,各龄级华西箭竹单位面积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各地上构件生物量除多年生杆外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箭竹 地上生物量 基径 高度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贵州省通用性生物量方程 被引量:49
14
作者 曾伟生 唐守正 +2 位作者 夏忠胜 朱松 罗洪章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291,共7页
以贵州省人工杉木和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了适合不同树种和区域(中心区和一般区)的通用性立木生物量方程,为简化生物量建模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相同直径林木的地上生物量估计... 以贵州省人工杉木和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了适合不同树种和区域(中心区和一般区)的通用性立木生物量方程,为简化生物量建模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相同直径林木的地上生物量估计值随树种、区域的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带随机参数的线性混合模型和带特定参数的哑变量模型比总体平均模型的精度高;线性混合模型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均同等有效,可推广应用于其它通用性模型(如材积方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线性混合模型 哑变量模型 通用性方程 杉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木生物量方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 被引量:196
15
作者 曾伟生 唐守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6-113,共8页
以建立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为例,对模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在综合分析各种常用模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6项基本评价指标,并通过对2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进行评价,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然后,基于... 以建立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为例,对模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在综合分析各种常用模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6项基本评价指标,并通过对2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进行评价,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然后,基于线性回归估计的基本假设及其置信区间计算公式,提出适合立木生物量模型预估的条件均值和单一预估值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并确定2个树种生物量模型的置信区间;最后,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进行随机再抽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检验样本进行适用性检验的做法不可取,应该利用全部样本(不分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来建立模型,它能充分利用样本信息,使模型的预估误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木生物量 相对生长方程 拟合优度 模型评价 蒙特卡罗模拟 预估精度 置信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木生物量线性联立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贺东北 骆期邦 曾伟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98-303,共6页
根据当今区域性森林生物量资源清查和监测的需要,针对以往生物量模型存在总量与各维量互不兼容和与森林蓄积量清查不兼容等实际问题,并以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和适用性为目标,通过引进材积变量、线性联立方程组的建模原理和二段加权最... 根据当今区域性森林生物量资源清查和监测的需要,针对以往生物量模型存在总量与各维量互不兼容和与森林蓄积量清查不兼容等实际问题,并以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和适用性为目标,通过引进材积变量、线性联立方程组的建模原理和二段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建立了马尾松超总体立木生物量线性联立方程模型,解决了2个不兼容的实际问题,并使模型的预估精度和适用性相对于以往生物量模型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生物量 线性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段建模方法建立东北落叶松立木材积和生物量方程 被引量:14
17
作者 党永峰 王雪军 曾伟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8-563,共6页
以东北落叶松(Larix spp.)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和分段建模方法,研究建立了相容的立木材积方程、地上生物量方程及生物量转换函数。结果表明: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能确保立木材积与地上生物量之... 以东北落叶松(Larix spp.)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和分段建模方法,研究建立了相容的立木材积方程、地上生物量方程及生物量转换函数。结果表明: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能确保立木材积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估计结果的相容性,而分段建模方法能有效解决常用模型在小径阶存在的系统偏估问题;本文所建立的分段一元模型,地上生物量和立木材积的总体预估误差均不超过5%;分段二元模型,地上生物量的预估误差基本在4%以内,立木材积的预估误差则小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木材积 地上生物量 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 分段建模 平均预估误差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量动态模型与Euler-Lotka方程估算亲体-补充量模型的陡度参数 被引量:4
18
作者 官文江 唐琳 +1 位作者 田思泉 朱江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8-56,共9页
陡度是亲体与补充量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能反映补充量受亲体量的约束程度,但该参数难以通过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直接估计,而随意假设则可能会降低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生物量动态模型(Biomass dynamic model)与Eule... 陡度是亲体与补充量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能反映补充量受亲体量的约束程度,但该参数难以通过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直接估计,而随意假设则可能会降低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生物量动态模型(Biomass dynamic model)与Euler-Lotka方程估计陡度经验分布的方法。先利用贝叶斯生物量动态模型估计内禀增长率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Euler-Lotka方程估计陡度的经验分布,再以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陡度估计为例,展示了该方法。研究表明:陡度的估计受资源丰度指数、自然死亡系数、性成熟率、生长参数等数据的影响;当使用中国台湾延绳钓渔业在15°S^45°S、55°E^100°E海域的标准化CPUE、4种自然死亡系数与4种性成熟率时,生物量动态模型能较好估计内禀增长率,估计的陡度均值在0.80~0.87之间,与大西洋、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陡度值基本一致,估计结果具有合理性;同时,本文陡度估计支持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处于健康状态的判断。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陡度估计方法,为陡度的合理假设及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度 亲体-补充量关系 Euler-Lotka方程 生物量动态模型 印度洋长鳍金枪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混合模型方法建立全国和区域相容性立木生物量方程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曾伟生 唐守正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开展全国森林生物量监测和评估,建立适合较大区域范围的通用性立木生物量模型将成为必然趋势,而如何保证不同尺度范围森林生物量估计值的相容性,是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以南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利用混合... 开展全国森林生物量监测和评估,建立适合较大区域范围的通用性立木生物量模型将成为必然趋势,而如何保证不同尺度范围森林生物量估计值的相容性,是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以南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利用混合模型方法,同时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立木生物量方程,为解决不同区域尺度范围内森林生物量估计的相容性问题提供有效途径。从模型反映的结果看,相同直径林木的地上生物量估计值随起源、地域的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差异大小可以通过混合模型中的随机效应来估计。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通用性模型(如材积方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木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 混合效应回归模型 通用性方程 相容性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异速生长方程对生物量建模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曾伟生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第1期1-3,19,共4页
利用5个树种的1 055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对3种常用的异速生长方程的建模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元生物量模型M=aDbHc的拟合效果通常要好于一元生物量模型M=aDb;基于组合变量的常用二元模型M=a(D2H)b并不适合于各类生物量的估... 利用5个树种的1 055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对3种常用的异速生长方程的建模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元生物量模型M=aDbHc的拟合效果通常要好于一元生物量模型M=aDb;基于组合变量的常用二元模型M=a(D2H)b并不适合于各类生物量的估计,仅对树干生物量和干材生物量的估计是有效的,对其它生物量的估计其效果还不如一元模型;建立树冠、树枝和树叶生物量模型时,采用组合变量D3/H可能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速生长方程 地上生物量 组合变量 生物量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