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单片段代换系(SSSLs)研究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芳明 张桂权 +5 位作者 曾瑞珍 杨正林 朱海涛 钟秉强 凌英华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6,共9页
株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QTL和研究QTL上位性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初级单片段代换系间杂交衍生的16个次级单... 株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QTL和研究QTL上位性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初级单片段代换系间杂交衍生的16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15个双片段聚合系分析了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的加性效应及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共鉴定出11个QTL,其中3个株高QTL,1个倒1节间长QTL,2个倒2节间长QTL,2个倒3节间长QTL和3个倒4节间长QTL,分布于第4、6和10染色体上。鉴定出23对双基因互作,其中7对为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16对为有显著效应的QTL与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结果表明,QTL加性效应和QTL间的上位性效应都是株高及构成因素的重要遗传组成。通过单片段代换系杂交衍生的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可提高QTL鉴定和上位性分析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株高 QTL 上位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SL文库的水稻设计育种平台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桂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4-760,共7页
“设计育种”是21世纪初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有目的地利用作物基因组中有利等位基因来设计并培育人们所需要的品种。在过去的20年中,本实验室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开展水稻设计育种研究,构建了基于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ingle-segment su... “设计育种”是21世纪初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有目的地利用作物基因组中有利等位基因来设计并培育人们所需要的品种。在过去的20年中,本实验室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开展水稻设计育种研究,构建了基于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ingle-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L)文库的水稻设计育种平台,并在水稻设计育种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基于SSSL平台开展水稻设计育种,能有效地利用SSSL文库的基因资源,设计并培育出各种各样的水稻新元件、新品系和新品种。本文详细介绍了水稻SSSL文库的构建以及利用该文库开展水稻设计育种的探索,以期为水稻乃至作物的设计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育种 分子育种 单片段代换系 基因聚合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SL群体的玉米穗下节间长QTL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海平 孙高阳 +6 位作者 张晓祥 闫鹏帅 刘坤 谢惠玲 汤继华 丁冬 李卫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2-532,共11页
穗下节间长决定着玉米的穗位高和株高,而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抗倒伏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玉米穗下第7、第8、第9节间长对穗位高具有决定作用,与其他农艺性状相比,对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了解甚少。因此,研究玉米穗下节间长的遗... 穗下节间长决定着玉米的穗位高和株高,而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抗倒伏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玉米穗下第7、第8、第9节间长对穗位高具有决定作用,与其他农艺性状相比,对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了解甚少。因此,研究玉米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对玉米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lx9801为受体亲本,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自交所构建的一套包含260份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两环境的表型鉴定,并结合基因型数据对第7、第8、第9节间长和穗位高的QTL进行定位。共检测到18个第7节间长QTL,23个第8节间长QTL和17个第9节间长QTL,其中8个QTL是为第7、第8、第9节间长所共有。穗位高定位到的20个QTL中,有12个(60%)与第7、第8、第9节间长QTL共定位。说明第7、第8、第9节间长与穗位高有着共同的遗传基础,节间长也是穗位高的重要构成因子,决定着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片段代换系 穗下节间长 穗位高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穗伸出度评价及长穗颈QTL鉴定
4
作者 牟佳美 李成霞 +3 位作者 汤睿 刘艳洁 戴兴鑫 傅雪琳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48-60,共13页
【目的】水稻抽穗时出现严重的包穗,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野生稻普遍具有良好的穗伸出度,前期以南方野生稻(Oryza meridionalis)和短舌野生稻(Oryza barthii)为供体构建了单片段代换系群体(SSSLs),拟挖掘稳定表达的长穗颈Q... 【目的】水稻抽穗时出现严重的包穗,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野生稻普遍具有良好的穗伸出度,前期以南方野生稻(Oryza meridionalis)和短舌野生稻(Oryza barthii)为供体构建了单片段代换系群体(SSSLs),拟挖掘稳定表达的长穗颈QTL,为野生稻长穗颈基因克隆及水稻穗伸出度性状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P<0.01为差异显著的标准,筛选出穗伸出度显著长于‘HJX74’的SSSLs,认为其代换片段携带控制长穗颈的QTL,并计算其加性效应及表型贡献率。【结果】在南方野生稻SSSLs鉴定到4个稳定QTL(qPEm5-1、qPEm5-2、qPEm8-1和qPEm10-1),其加性效应均值范围为1.64~2.19 cm,加性效应表型贡献率范围为114.53%~347.98%。在短舌野生稻SSSLs鉴定到11个稳定QTL(qPEb1-1、qPEb1-2、qPEb1-3、qPEb2-1、qPEb3-1、qPEb3-2、qPEb4-1、qPEb5-1、qPEb6-1、qPEb7-1和qPEb10-1),其加性效应均值范围为1.74~4.08 cm,加性效应表型贡献率范围为107.82%~481.80%。从以上两种野生稻SSSLs鉴定的长穗颈QTL中发现qPEm1-1与qPEb1-1、qPEm1-1与qPEb7-1、qPEm10-1与qPEb10-2有重叠区间,表明两个供体野生稻SSSLs的重叠区间存在相同QTL或等位基因;挖掘到3个新的QTL(qPEm5-1、qPEb5-1、qPEb6-1),且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供体野生稻SSSLs。【结论】该研究对以南方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为供体构建的SSSLs进行多季节的穗颈长性状调查,鉴定出15个稳定表达的长穗颈QTL,其中3个QTL未见报道,可为长穗颈基因的克隆与功能解析以及水稻穗颈长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穗伸出度 单片段代换系 代换作图 QTL 加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鉴定株高性状QTL
5
作者 戴兴鑫 刘艳洁 +3 位作者 李成霞 汤睿 牟佳美 傅雪琳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5-27,共13页
【目的】株高是与水稻株型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对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充分挖掘野生稻中优异株高遗传位点,可丰富栽培稻矮源基因,为培育理想株型水稻品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方法】以南方野生稻(Oryzameridionalis)和短舌野生稻(Oryz... 【目的】株高是与水稻株型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对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充分挖掘野生稻中优异株高遗传位点,可丰富栽培稻矮源基因,为培育理想株型水稻品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方法】以南方野生稻(Oryzameridionalis)和短舌野生稻(Oryzabarthii)分别为供体亲本的两套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简称:MER-SSSLs和BAR-SSSLs)为材料,采用多年大田试验,测定多季株高表型,对两套SSSLs和受体亲本‘华粳籼74’(‘HJX74’)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SSSLs与‘HJX74’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测控制株高性状的QTL。【结果】MER-SSSLs和BAR-SSSLs的株高在3个季节均呈单峰分布,群体内株系间株高表型变异范围分别为80.74~116.22 cm和80.26~167.33 cm。利用MER-SSSLs共鉴定到25个株高相关QTL,加性效应在-6.07~6.35cm,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在2.34%~6.63%。其中7个QTL(qPHm2-1、qPHm2-2、qPHm3-1、qPHm4-2、qPHm5-1、qPHm5-4、qPHm5-5)在不同年份被重复鉴定到,表达稳定;且qPHm2-1、qPHm2-2、qPHm3-1、qPHm4-2、qPHm5-4未见报道,可能是来自南方野生稻控制株高性状的新QTL。利用BAR-SSSLs在2024年晚季共鉴定到21个株高QTL,加性效应范围在-5.41~29.28 cm,表型贡献率在2.45%~30.13%。其中qPHb1-4和qPHb10-1表型贡献率均大于18.00%,qPHb10-1可能是来自短舌野生稻控制株高表型的新QTL。【结论】水稻株高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MER-SSSLs鉴定到7个稳定的株高QTL,利用BAR-SSSLs鉴定到2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该结果可为进一步克隆野生稻优异基因奠定基础,为水稻株高性状育种提供材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野生稻 短舌野生稻 单片段代换系 株高 代换作图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恢复基因Rf3和Rf4聚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蔡健 范海燕 +2 位作者 廖秋平 马同富 张桂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6,共7页
为选育水稻野败型和夜公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较强恢复系和分析恢复基因Rf3和Rf4的聚合效应,采用5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3和4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4的单片段代换系两两杂交,配制了11个杂交组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这11个杂交... 为选育水稻野败型和夜公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较强恢复系和分析恢复基因Rf3和Rf4的聚合效应,采用5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3和4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4的单片段代换系两两杂交,配制了11个杂交组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这11个杂交组合的F2和F3群体中筛选鉴定6个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的双片段聚合系和5个携带Rf3(Rf4)的次级单片段代换系。结果表明,对于野败型不育细胞质,这些双片段聚合系具有不同的恢复性。其中,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4Rf4-4的DSPL04-01/23-10P1、DSPL04-01/23-10P2和DSPL04-01/23-10P3的恢复性最强,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2Rf4-2的DSPL11-01/14-10P和DSPL22-01/14-10P的恢复性最弱,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3Rf4-3的DSPL22-01/27-10P的恢复性居中。5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代换片段的总长度为133.9 cM,长度分布范围为24.1~28.5 cM,平均长度为26.8 cM。利用恢复性最强的DSPL04-01/23-10P1及其相应的单片段代换系分别与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和夜公型不育系‘Y华农A’杂交,通过考察F1杂种株的花粉育性,研究DSPL04-01/23-10P1中的恢复基因Rf3和Rf4的聚合效应。DSPL04-01/23-10P1较其相应的单片段代换系能够提高F1杂种株的花粉育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选育的双片段聚合系中所聚合的来自不同供体的恢复基因Rf3和Rf4之间没有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双片段聚合系 次级单片段代换系 野败型 夜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为背景的普通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5
7
作者 宋建东 黄悦悦 +8 位作者 阳海宁 郑加兴 马增凤 刘驰 黄大辉 张月雄 李孝琼 黄金艳 李容柏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97-302,共6页
以粳稻日本晴(O.sativa L.subsp.Japonica cv.Nipponbare)为受体和轮回亲本,以广西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DP15为供体,通过连续回交和SSR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普通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用... 以粳稻日本晴(O.sativa L.subsp.Japonica cv.Nipponbare)为受体和轮回亲本,以广西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DP15为供体,通过连续回交和SSR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普通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用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563对SSR引物检测供体(DP15)和受体(日本晴)的多态性,从中挑选212对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引物跟踪供体基因型。结果表明,在BC3F1代获得79个代换片段,这些片段基本上能相互重叠并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其中第1、第2条染色体含有的代换片段数最多,均为9个,第9、第10和第12条染色体含有的代换片段数最少且均为5个。79个代换片段长度为12.65~113.55 cM,平均长度为54.3 cM,总覆盖长度为4285.28cM,是水稻整个染色体组长度的2倍多,覆盖野生稻全基因组达98.89%。随机选取其中的6个代换株系用96个多态性引物检测其遗传背景,发现供体DNA残留率为7.3%~15.6%。今后将继续通过回交和标记辅助选择,以获得一整套覆盖普通野生稻全基因组的SSSL库,这将有助于研究稻种的起源、演变和分化以及普通野生稻的功能基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粳稻 单片段代换系 标记辅助选择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芽期耐冷QTL定位和聚合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梯丰 董景芳 +10 位作者 赵均良 周炼 杨武 马雅美 王健 陈洛 陈建松 吴伟 李雯慧 刘斌 张少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6-1736,共11页
芽期耐冷性是华南双季稻地区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水稻芽期耐冷QTL的标记定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QTL/基因尚未在水稻育种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定位稳定表达的芽期耐冷QTL,开展QTL聚合育种是水稻芽期耐冷性育种取得突破... 芽期耐冷性是华南双季稻地区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水稻芽期耐冷QTL的标记定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QTL/基因尚未在水稻育种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定位稳定表达的芽期耐冷QTL,开展QTL聚合育种是水稻芽期耐冷性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利用以粳稻IR65598-112-2为供体,籼稻华粳籼74为受体构建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开展芽期耐冷QTL定位,并进行聚合育种。通过评价SSSL与受体华粳籼74的芽期耐冷性差异,定位了2个稳定的芽期耐冷QTLs(qCTBB-3和qCTBB-12)。试验表明,分别携带有耐冷QTL qCTBB-3和qCTBB-12的SSSL在冷处理后都比华粳籼74表现出更高的幼苗成活率。通过代换作图,发现在qCTBB-3区间存在2个紧密连锁的耐冷QTLs(qCTBB-3a和qCTBB-3b)。利用本研究携带qCTBB-3a/qCTBB-3b的单片段代换系和前期研究鉴定出的芽期耐冷QTL qCTBB-6的单片段代换系为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2份含有这3个QTL的聚合系。耐冷性评价表明,来源于两个供体/亲本的QTL不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聚合系的芽期耐冷性较亲本显著增强。可见,通过聚合芽期耐冷QTLs qCTBB-3a/qCTBB-3b和qCTBB-6能显著提高水稻芽期的耐冷性,获得的QTL及三耐冷QTL聚合系为水稻芽期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资源和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期耐冷性 QTL定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聚合育种 单片段代换系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单片段代换系对CMS-DA恢复力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蔡健 廖秋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583,共8页
选用矮败型细胞质(DA-CMS)的不育系协青早A(XqA)对8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3,14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4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和华粳籼74(HJX74,Rf3Rf3/Rf4Rf4)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 选用矮败型细胞质(DA-CMS)的不育系协青早A(XqA)对8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3,14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4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和华粳籼74(HJX74,Rf3Rf3/Rf4Rf4)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定,并利用恢复力最强的SSSL S18与XqA组配,采用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BC3F2群体,筛选鉴定出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BC3F2单株,观察这些植株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并利用213个多态性SSR标记对这些单株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研究恢复基因Rf3和Rf4对于DA-CMS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22个SSSLs和HJX74对于XqA的恢复力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携带恢复基因Rf3的SSSLs恢复力均低于携带恢复基因Rf4的SSSLs,并且低于对照品种HJX74;携带Rf3的SSSL S1和SSSL S2对于XqA的花粉(小穗)育性分别为14.1%(61.7%)和15.7%(62.5%),表现出较弱的恢复力;携带Rf4的SSSL S16-SSSL S22对于XqA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高于87%和95%,其中SSSL S18的表现出最强的恢复力(花粉育性89.2%,小穗育性96.4%)。在构建的BC3F2群体中,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单株的遗传背景片段数平均为1.0,对应于恢复基因Rf3和Rf4座位的代换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8.3 cM和12.8 cM。这4种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大小为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即恢复基因Rf4的恢复力大于Rf3的恢复力,而且这两个基因表现出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恢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水稻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健 王敉敉 +3 位作者 兰伟 范可章 马同富 姜双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3-78,87,共7页
【目的】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07-02-03-01(W11-09-02-,Rf3Rf3/Rf4Rf4)对于野败型(WA)和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分别与WA-CMS和DA-CMS不育系组配,根据其... 【目的】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07-02-03-01(W11-09-02-,Rf3Rf3/Rf4Rf4)对于野败型(WA)和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分别与WA-CMS和DA-CMS不育系组配,根据其BC3F2植株的花粉和小穗的育性,研究这2种不育细胞质的遗传关系、恢复基因Rf3和Rf4的遗传效应及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对这2种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模式。【方法】选用WA-CMS、DA-CMS 2种细胞质的不育系博白A(BoA)和协青早A(XqA)为母本,以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为父本,采用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连续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2个具有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遗传背景的BC3F2群体,在这2个BC3F2群体中,筛选鉴定出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单株,并对其花粉和小穗的育性进行考察,最后利用201个多态性SSR标记对这些单株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在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遗传背景下,WA-CMS的遗传效应大于DA-CMS,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中的恢复基因Rf4的遗传效应大于Rf3,而且这2个基因表现出累积效应。单片段代换系W11-09-02-中的恢复基因Rf3和Rf4,对WA-CMS和DA-CMS均表现出质量性状的遗传。【结论】DA-CMS的可恢复性优于WA-CMS,W11-09-02-中的恢复基因Rf4的遗传效应大于Rf3,这2个恢复基因对WA-CMS和DA-CMS表现出质量性状的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野败型 矮败型 恢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2个恢复基因恢复力的评价(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健 张桂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98-2205,共8页
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S15对于野败型(WA)和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以野败型不育系博白A和矮败型不育系协青早A为母本,单片段代换系S15为父本杂交,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构建了2... 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S15对于野败型(WA)和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以野败型不育系博白A和矮败型不育系协青早A为母本,单片段代换系S15为父本杂交,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构建了2个BC3F2群体。利用与第1、第10染色体上恢复基因Rf3和Rf4两侧紧密连锁的SSR标记,从这2个BC3F2群体中筛选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单株,观察这些单株花粉和小穗育性,并利用202个多态性SSR标记分析这些单株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1)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S15),DA型细胞质的可恢复性好于WA型细胞质,单片段代换系S15中的恢复基因Rf4的恢复力大于恢复基因Rf3的恢复力。(2)单片段代换系S15中的恢复基因对于WA型不育系博白A和DA型不育系协青早A表现出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在单片段代换系S15中,除了主效恢复基因Rf3和Rf4外,微效基因或者修饰基因也表现出对于博白A和协青早A的恢复性作用,而且效应较大。(3)在构建的2个BC3F2群体中,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单株的遗传背景片段数平均为1.0,对应于恢复基因Rf3和Rf4座位的代换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2.9cM和18.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野败型(WA) 矮败型(DA) 恢复基因(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QTL鉴定及重叠群作图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仅婷 李广贤 +3 位作者 柳絮 蔚亦沛 姚方印 刘开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以40个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为试材,分别在2012和2013年对水稻抽穗期QTL进行分析,其中30个SSSLs能够在两年中重复检出,占检出SSSLs的78.9%。经重叠群作图分析,鉴定出11个抽穗期QTL,分别位于第1、2、3... 以40个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为试材,分别在2012和2013年对水稻抽穗期QTL进行分析,其中30个SSSLs能够在两年中重复检出,占检出SSSLs的78.9%。经重叠群作图分析,鉴定出11个抽穗期QTL,分别位于第1、2、3、4、6、8、10染色体上,这些QTL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且受环境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抽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QTL的聚合及其互作分析
13
作者 吴丹妮 柳絮 +4 位作者 徐仅婷 李广贤 王文英 姚方印 刘开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35-37,63,共4页
本研究以10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进行抽穗期QTL鉴定,得到4个存在抽穗期QTL的单片段代换系:W11-15-7-39-2、W02-15-7-3、W08-16-3-2、W22-9-5-2-4-9-3,其上的QTL分别命名为qHD2-1、qHD8-1、qHD3-1、qHD10-1;基因聚合、互作分析结果表明q... 本研究以10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进行抽穗期QTL鉴定,得到4个存在抽穗期QTL的单片段代换系:W11-15-7-39-2、W02-15-7-3、W08-16-3-2、W22-9-5-2-4-9-3,其上的QTL分别命名为qHD2-1、qHD8-1、qHD3-1、qHD10-1;基因聚合、互作分析结果表明qHD2-1对qHD8-1、qHD8-1对qHD3-1、qHD3-1对qHD10-1分别表现上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基因 单片段代换系 基因聚合系 互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玉米叶形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向阳 陈建军 +7 位作者 卫晓轶 吴迅 祝云芳 王安贵 刘鹏飞 汤继华 陈泽辉 罗红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29-1938,共10页
【目的】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也是蒸腾作用和抗逆的主要器官。在施氮(N+)与不施氮(N–)条件下鉴定玉米叶片相关性状的QTL,为高光效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玉米骨干系综3为供体,许178为受体,通过杂交... 【目的】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也是蒸腾作用和抗逆的主要器官。在施氮(N+)与不施氮(N–)条件下鉴定玉米叶片相关性状的QTL,为高光效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玉米骨干系综3为供体,许178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以许178为背景的综3单片段代换系(SSSLs)群体,其中包含160个单片段代换系。以这套SSSLs以及许178为材料,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通过一年三点(贵州贵阳、德江和云南罗平)的表型评价,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穗下绿叶数3个叶片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基因组范围内,两种氮处理条件下共检测到42个主要叶片相关性状QTLs,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N+条件下,在3个地点共检测出8个叶面积的QTLs,5个穗下绿叶数的QTLs,8个叶绿素QTLs。其中,qLAI1b在3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qLAI1b在德江、贵阳和罗平点对叶面积的贡献率分别为14.41%、14.47%和16.38%,来自于综3的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同时,穗下绿叶数QTL(qLN7a和qLN7b)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在氮胁迫(N–)条件下,3个环境中共检测出9个叶面积QTLs,7个穗下绿叶数QTLs,8个叶绿素QTLs;其中,位于bin3.08的叶面积QTL qLAI3b,片段大小为120.48 cM,在德江、贵阳和罗平的贡献率分别为20.4%、12.8%和13.2%,来自于许178的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玉米穗下绿叶数QTL,位于bin9.01区的穗下绿叶数QTL qLN9(umc1957~umc1867~umc2078),片段大小为62.7 cM。位于bin4.08的叶绿素含量QTL qCHL4a,片段大小为18.69 cM,在德江、贵阳和罗平点对叶绿素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7.6%、10.6%和11.4%,且来自于亲本综3的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结论】不同氮素处理下,检测出一些共有的玉米氮响应的主效QTLs,如qLAI3b(umc1844~umc1320~bnlg1182)、qLN7a(umc1642~umc2160~umc1929)、qLN7b(phi328175)。这些区段可能在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下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玉米叶片相关基因的重要候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sls 氮胁迫 叶相关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胜男 张华 +3 位作者 柳絮 李广贤 杨永义 姚方印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本试验以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与华粳籼74杂交得到的F2代次级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与华粳籼74农艺性状差异极显著的单株进行重叠群作图分析,在W06-40-48-06-2-1代换片段上鉴定出了一个株高QTL、一个粒长宽比QTL和一个... 本试验以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与华粳籼74杂交得到的F2代次级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与华粳籼74农艺性状差异极显著的单株进行重叠群作图分析,在W06-40-48-06-2-1代换片段上鉴定出了一个株高QTL、一个粒长宽比QTL和一个千粒重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农艺性状 重叠群作图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向阳 陈建军 +5 位作者 卫晓轶 祝云芳 王安贵 刘鹏飞 汤继华 陈泽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7-303,共7页
【目的】探究施氮与不施氮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变异的影响,并定位相关QTLs。【方法】以玉米的骨干自交系综3为供体亲本,许178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以许178为遗传背景的综3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目的】探究施氮与不施氮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变异的影响,并定位相关QTLs。【方法】以玉米的骨干自交系综3为供体亲本,许178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以许178为遗传背景的综3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SSLs)群体,其中包含160个单片段代换系。以这套SSSLs以及许17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施氮(N+)和不施氮(N–)条件下,通过一年三点(贵州贵阳、德江和云南罗平)的表型评价,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散粉期、吐丝期和散粉–吐丝间隔期(ASI)3个开花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基因组范围内,2种氮处理条件下共定位到54个开花期相关性状QTLs,主要定位在第1、3、6、9和10染色体上。其中5个QTLs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施氮条件下,吐丝期(DTS)相关位点q DTS9a,位于第9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05%;吐丝散粉间隔期(ASI)相关位点q ASI10a,位于第10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0.74%。不施氮条件下,散粉期(DTP)相关位点q DTP9,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43%;吐丝期相关位点q DTS9a,位于第9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08%;ASI相关位点q ASI10,位于第10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0.28%。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定位结果比较发现,不施氮条件下检测到的QTLs数目显著高于施氮条件下的检测数量。【结论】不同氮素处理下存在一些共有的控制玉米开花期相关的遗传区段,分别位于Bin9.02(umc1170-umc1636-bnlg1401-umc1271)和Bin10.04(umc1077-umc1053-umc2350),这些区段可能在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下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玉米开花期相关基因的重要候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sl 不同氮处理 开花期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紫色叶鞘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旭 柳絮 +3 位作者 李润芳 王文英 姚方印 刘开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10期22-24,共3页
紫色叶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利用带有紫色叶鞘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W23-07-6-02-14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杂交,发展F2次级分离群体,对水稻紫叶鞘基因进行鉴定。该代换系的代换区间为RM190-RM204-RM225-RM217-RM253-RM50-RM40... 紫色叶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利用带有紫色叶鞘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W23-07-6-02-14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杂交,发展F2次级分离群体,对水稻紫叶鞘基因进行鉴定。该代换系的代换区间为RM190-RM204-RM225-RM217-RM253-RM50-RM402-RM539-RM136-PSM388-RM3-RM541-RM162-RM275-RM340,在第6染色体上,叶色基因暂时被命名为PSH(t)。研究发现F1代单株表现为紫色,F2代单株紫色与绿色分离比例符合3∶1,证明紫色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本研究为叶色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ssl) 紫色叶鞘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