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ck Starting-up Scheme of Single-stage Full-bridge Boost PFC Converters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Daqing BEN Hongqi MENG Tao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I0004-I0004,共1页
Single-stage full-brid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technique is all effective solution to eliminate the pollution produced by power electronic equipment.To restrain the DC.1ink voltage and reduce the voltage stress ... Single-stage full-brid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technique is all effective solution to eliminate the pollution produced by power electronic equipment.To restrain the DC.1ink voltage and reduce the voltage stress of the switches.an active power clamp circuit is used in this converter as shown in Fig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conveter single stage full bridge active clamp input inductor over current buck staringup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模块输入阻抗影响的ISOP-DAB变换器系统输入均压控制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善寿 夏虎 +2 位作者 方潜生 叶伟 王浩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0,154,共8页
针对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双有源全桥(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的子模块元器件参数不一致所导致的输出功率不均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输入阻抗的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输入均压控制策略。通过改进传统单移相控制方法,得到一种能够减小回流功... 针对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双有源全桥(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的子模块元器件参数不一致所导致的输出功率不均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输入阻抗的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输入均压控制策略。通过改进传统单移相控制方法,得到一种能够减小回流功率的新型单移相(NSPS)控制方法;进一步,基于NSPS分析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的输入电压均分、输出功率均分与各模块输入阻抗之间的关系,通过调节NSPS的内移相比,使各模块输入阻抗幅值相等,实现系统输入电压均分以及模块输出功率相等,同时减小双有源全桥变换器的回流功率,提高系统工作功率。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全桥变换器 单移相控制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 输入电压均分 输出功率均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螺旋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耦合单电感双输出Buck变换器串级滑模解耦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皇金锋 章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2-604,共13页
针对耦合单电感双输出(CI-SIDO)降压式(Buck)变换器输出支路间的耦合效应导致交叉影响进而影响系统动态性能的问题,提出基于超螺旋扩张状态观测器(ST-ESO)的串级滑模解耦控制策略.首先,建立CI-SIDO Buck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再通... 针对耦合单电感双输出(CI-SIDO)降压式(Buck)变换器输出支路间的耦合效应导致交叉影响进而影响系统动态性能的问题,提出基于超螺旋扩张状态观测器(ST-ESO)的串级滑模解耦控制策略.首先,建立CI-SIDO Buck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再通过具有快速收敛性质的ST-ESO观测估计变换器内外环中的耦合项、内部扰动和未建模部分,并将其视为内外环中的总扰动.其次,结合超螺旋滑模控制器对内外环中总扰动进行补偿,实现系统的解耦,保证系统的鲁棒性和输出电压的稳定.然后,根据Lyapunov理论对ST-ESO和超螺旋滑模控制器进行稳定性分析,理论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最后,利用实验平台对所提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实现了系统解耦,抑制了交叉影响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单电感双输出 BUCK变换器 超螺旋扩张状态观测器 超螺旋滑模控制器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宽输入范围的单电感三端口变换器
4
作者 高圣伟 王昭 孙醒涛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9-308,共10页
针对光伏组件输出电压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宽输入电压范围的单电感非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并通过控制策略可实现3个端口之间的能量流动和功率分配。该文提出的变换器是基于四开关Buck-Boost(FSBB)变换器通过直接构造法和多输入端口构... 针对光伏组件输出电压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宽输入电压范围的单电感非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并通过控制策略可实现3个端口之间的能量流动和功率分配。该文提出的变换器是基于四开关Buck-Boost(FSBB)变换器通过直接构造法和多输入端口构造法结合得到的,光伏组件端口和储能端口串联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分时策略的限制,可进一步拓宽变换器的运行范围,同时由于结构特性还可使得三端口变换器的控制器设计得到简化。最后,对提出的拓扑设计实验样机,通过实验验证变换器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在真实的光伏组件中运行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BUCK-BOOST变换器 能量管理 三端口变换器 单电感 宽输入范围 串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电池包液冷系统结构设计及流道结构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庆云 周鹏 +1 位作者 刘竹丽 秦东晨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针对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包对液冷系统的温控需求,设计了单进双出并联流道,并提出四置液冷板的冷却方案,以压降和流量均匀性为目标对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冷却时,电池包模组间最大温差的差值... 针对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包对液冷系统的温控需求,设计了单进双出并联流道,并提出四置液冷板的冷却方案,以压降和流量均匀性为目标对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冷却时,电池包模组间最大温差的差值不超过0.08℃,冷却效果均衡,电池间温度一致性高。采用四置液冷板冷却时,2.5 C放电倍率下,模组间放置冷板相较于电池包侧面放置冷板最高温度低1.27℃,最大温差低1.1℃。对流道结构优化后,各流道流量最大偏差从20%下降到2.4%,压降下降了30%。优化后流道结构与蛇形流道散热性能相比,最高温度降低了2.22℃,最大温差降低了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单进双出并联流道 温度一致性 四置液冷板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电压馈入的配电网故障消弧与故障检测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洪华 刘宝稳 +2 位作者 许自强 刘德林 于宝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1,I0002-I0004,共15页
为了提高降压消弧装置的可靠性和便捷性,提出基于线电压串调制阻尼接地的零序电压灵活调控方法,并研究其在故障消弧与馈线保护中的应用.首先,利用配电网线电压不受单相接地故障影响的优势,提出采用隔离变压器、消弧线圈等传统无源设备... 为了提高降压消弧装置的可靠性和便捷性,提出基于线电压串调制阻尼接地的零序电压灵活调控方法,并研究其在故障消弧与馈线保护中的应用.首先,利用配电网线电压不受单相接地故障影响的优势,提出采用隔离变压器、消弧线圈等传统无源设备的有源接地装置替代方案,具有灵活调控零序电压幅值和相位的优势;然后,论证配电网分布参数不对称对有源消弧的影响,提出基于无源装置的基波电流全补偿的消弧控制方法;其次,提出线电压接入的故障相电压稳定抬升方法,有效提升高阻故障的检测灵敏度;最后,分析接入线电压和调制阻尼的优化选择方案,给出配网故障消弧与馈线保护综合控制方案,并利用仿真实验证实有效性.实际应用中,仅需把选定的线电压经隔离变压器接入中性点,并与阻感式调制阻尼相配合,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提高设备可靠性和控制便捷性,为配电网接地故障馈线保护和零残流故障消弧提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接地故障 线电压馈入中性点 故障消弧 馈线接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单相交流输入低纹波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及其控制策略
7
作者 袁硕 张小平 李庆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9-158,共10页
针对目前单相交流输入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存在主电路结构复杂等不足,提出一种新型的单相交流输入低纹波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主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新型拓扑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电压传输特性,根据其低纹波高... 针对目前单相交流输入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存在主电路结构复杂等不足,提出一种新型的单相交流输入低纹波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主电路拓扑结构。介绍了该新型拓扑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电压传输特性,根据其低纹波高稳定度控制要求,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迭代学习控制的参考输出电压幅值自补偿与双闭环比例复数积分(PCI)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最后对其效果进行了仿真与实验验证。同时,与目前常用单相交流输入低纹波直流稳压电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单相交流输入低纹波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拓扑结构具有电路结构简单、输出电压任意可调、纹波小、稳态精度高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交流输入 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新型主电路拓扑结构 改进迭代学习控制 双闭环PCI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RIS辅助的MISO系统吞吐量最大化研究
8
作者 谢文武 张沁可 +3 位作者 梁锡涛 刘晨宇 余超 王骥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2,共10页
近年来,有源可重构智能表面(ARIS)技术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ARIS在多RIS辅助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还缺乏相关研究。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双RIS辅助的无线通信系统模型。模型假设基站(BS)和用户之间的直连链路受阻,仅通过RI... 近年来,有源可重构智能表面(ARIS)技术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ARIS在多RIS辅助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还缺乏相关研究。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双RIS辅助的无线通信系统模型。模型假设基站(BS)和用户之间的直连链路受阻,仅通过RIS形成的反射链路进行通信。在此基础上,根据ARIS与被动RIS(PRIS)的不同组合情况,提出4种RIS组合模型。模型的目标是优化基站波束赋形、RIS的相移矩阵和功率分配因子,以最大化系统通信容量。由于该优化问题为非凸问题,该文采用了交替优化算法(AO)与连续凸逼近(SCA)对问题进行处理。仿真结果表明,无论基站发射功率高或低,TAAR组合模型的性能均显著优于传统单ARIS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RIS MISO 交替优化算法 凸逼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峰值聚类在塔机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胜春 安宏 +1 位作者 安增辉 李文豪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4,共7页
建立塔机有限元模型,获取塔机完好状态和各损伤工况的各采集点的动态位移。提出了两种模型建立方法,基于悬臂梁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和基于时域数据的动态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对基于时域数据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初... 建立塔机有限元模型,获取塔机完好状态和各损伤工况的各采集点的动态位移。提出了两种模型建立方法,基于悬臂梁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和基于时域数据的动态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对基于时域数据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初值,进一步利用粒子群优化方法进行参数优化,提高了模型精度。以完好工况的塔机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悬臂梁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和基于时域数据的双输入单输出模型,计算参数,建立损伤识别模型,用待检状态的位移数值拟合模型,用两种模型计算出的残差方差做损伤因子,利用密度峰值聚类方法对损伤因子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塔机的损伤判定和损伤位置的确定。这种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的诊断方法可对塔机微小损伤进行智能诊断和位置确定,该方法只需要塔机完好状态的数据和待检状态的数据即可自动诊断,解决了塔机损伤识别中损伤数据难以获取,因而无法实现智能训练和诊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机 双输入单输出模型 粒子群优化 密度峰值聚类 损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工作点时变特性的并网变流器全工作区间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伟杰 肖凡 +4 位作者 涂春鸣 郑宇婷 肖泽坤 郭祺 葛平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01-2814,I0023,共15页
现有工程运行数据显示,并网变流器(grid-connected converter,GCC)的动态特性与工作点密切相关。受新能源出力波动、负载投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流器工作点呈现随机时变特性。因此,分析整个工作区间中所有工作点的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 现有工程运行数据显示,并网变流器(grid-connected converter,GCC)的动态特性与工作点密切相关。受新能源出力波动、负载投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流器工作点呈现随机时变特性。因此,分析整个工作区间中所有工作点的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阻抗/导纳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分析GCC运行于特定工作点时的稳定性,但考虑系统所有可能工作点时则需重复分析,工作量大且难度较高。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一种考虑工作点变量的多元建模方法。将工作点变量引入导纳模型,通过控制环路重构,建立GCC的多变量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模型。所提模型直接包含工作点变量,因此可以有效分析变流器全工作区间动态特性。此外,综合考虑变流器最大传输限制和动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安全运行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实现多维工作区间中系统稳定性的直观表征。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多变量SISO模型和基于安全运行域的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所提模型和方法在分析电力电子装置运行极限、指导变流器设计和辅助功率器件发挥极限性能等工程场景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变流器 工作点 多变量单输入单输出模型 安全运行域 时变系统 全工作区间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谐波状态空间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SISO阻抗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杨 夏菲 +3 位作者 田旭 肖先勇 徐群伟 马智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5-1998,I0027,共15页
近年来,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on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多位专家学者建议采用谐波状态空间(harmonic state space,HSS)等线性周期时变建模方... 近年来,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on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多位专家学者建议采用谐波状态空间(harmonic state space,HSS)等线性周期时变建模方法对其分析。然而,HSS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建模的复杂度与维数,在面对大规模交直流系统时具有局限性。同时,LCC-HVDC包含多类型谐波耦合,各部分耦合对稳定性的影响大小尚未得到充分论证。为此,文中以HSS为底层理论建立LCC-HVDC的耦合阻抗矩阵,揭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内部的谐波耦合机理。进一步,通过多频电路等效思想,提出三相系统多维阻抗的降维方法,将耦合阻抗矩阵无损降维成单入单出阻抗,以此分析不同次数的谐波耦合对阻抗特性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到13次谐波截断可以有效提升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阻抗模型精度,但对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小于忽略工况变化、简化逆变侧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 谐波状态空间 谐波耦合 单入单出阻抗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右半平面极点的三相并网变换器小干扰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邢法财 蒋哲 +4 位作者 武诚 张志轩 田鸣鹤 赵玉静 叶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0,共9页
电力电子设备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使得电力系统转动惯量和阻尼水平下降,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目前并网变换器系统判稳方法常采用奈奎斯特判据和广义奈奎斯特判据,但这两种判据均适用于阻抗比中不含右半平面(righ... 电力电子设备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使得电力系统转动惯量和阻尼水平下降,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目前并网变换器系统判稳方法常采用奈奎斯特判据和广义奈奎斯特判据,但这两种判据均适用于阻抗比中不含右半平面(right half plane, RHP)极点的场景。针对上述问题,基于考虑正负序耦合和源荷之间耦合的等效单输入单输出(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SISO)系统阻抗模型,提出了考虑RHP极点的三相变换器并网系统判稳方法。首先,对研究系统的RHP极点个数及奈奎斯特曲线包围点(-1, j0)的次数进行估算。然后,在奈奎斯特判据的基础上,利用SISO系统阻抗伯德图进行分析,在系统存在RHP极点的情况下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中搭建电磁暂态仿真模型,验证了在有无RHP极点的不同场景下,所提判稳方法均能对三相变换器并网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变换器 单输入单输出 小干扰稳定性 右半平面极点 源荷耦合 阻抗伯德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整流/逆变不同控制回路动态交互作用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薇 郭春义 杨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43,I0019,共14页
为了研究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整流侧和逆变侧各换流器控制系统间的交互作用,文中首先建立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并推导得到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传递函数模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根据单通道分析设计理论建立等效单... 为了研究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整流侧和逆变侧各换流器控制系统间的交互作用,文中首先建立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并推导得到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传递函数模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根据单通道分析设计理论建立等效单输入单输出反馈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分离出不同控制回路的耦合控制通道,定量评估系统强度、逆变侧交流联络线与控制参数等对控制回路间交互作用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当整流侧或逆变侧交流系统强度降低时,两侧控制回路间交互作用增强;当交流联络线长度缩短时,逆变侧电网换相换流器(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LCC)和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ultilevel modular converter,MMC)控制回路间的动态交互增强,各控制环节参数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最后,在PSCAD/EMTDC上搭建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详细仿真模型,验证所建立单输入单输出反馈控制模型及上述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 多变量反馈控制理论 交互作用 单输入单输出反馈控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电网下提高并网变流器稳定性的导纳重塑方法
14
作者 唐欣 李珍 +3 位作者 唐凯璇 何洋 屈贝 岳雨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23-6135,I0024,共14页
并网变流器接入弱电网易发生振荡问题,基于无源性理论提出一种导纳重塑控制策略来提高系统稳定性能,使并网系统在中低频段不受电网等值阻抗的影响。首先,为了便于构造严格正实的变流器导纳矩阵,将变流器导纳模型分解为两个子系统进行分... 并网变流器接入弱电网易发生振荡问题,基于无源性理论提出一种导纳重塑控制策略来提高系统稳定性能,使并网系统在中低频段不受电网等值阻抗的影响。首先,为了便于构造严格正实的变流器导纳矩阵,将变流器导纳模型分解为两个子系统进行分析,找出可重塑的控制环节;然后,基于正实方法设计了外环重塑矩阵M和内环重塑矩阵N,使并网系统在中低频段内渐进稳定。此外,导纳重塑后的系统是一个对称系统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可方便求取系统的稳定裕度。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所提导纳重塑方法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和简化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正实方法 导纳重塑 系统稳定性 单输入单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压自均衡开关电容多电平逆变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宋 邵云鹏 +4 位作者 叶满园 陈银波 刘文芳 邢瑞新 喻生铭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为了使用更少的器件实现更多的输出电平,同时解决传统多电平逆变器开关器件在高电压下工作时,其电压应力较大,容易损坏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单电源开关电容多电平逆变器拓扑。该开关电容逆变器拓扑通过研究开关电容技术与级联H桥逆变器... 为了使用更少的器件实现更多的输出电平,同时解决传统多电平逆变器开关器件在高电压下工作时,其电压应力较大,容易损坏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单电源开关电容多电平逆变器拓扑。该开关电容逆变器拓扑通过研究开关电容技术与级联H桥逆变器的结合,采用脉宽调制的方式经过逻辑组合进行调制,实现了高效的电压增益和电平输出。在保证电容电压自均衡的前提下,仅使用单个直流电源输入,产生三倍电压增益的七电平输出。然后,为了进一步拓展该逆变器的应用范围,介绍所提逆变器的扩展结构,并简要分析其工作模式。同时与其他类似拓扑进行对比,证明该拓扑优势。最后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设计了仿真和实验样机,对逆变器的性能进行了详细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电容 单输入 基本单元 电压应力 电容电压自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交流输入的无电解电容抽头电感单级升压逆变器在交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玉斐 黄文新 赵健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6-1843,共8页
研究将无电解电容的单级升压逆变技术应用于变频调速系统。采用的抽头电感单级升压逆变器(tapped-inductor single-stage boost inverter,TISSBI)包含由1个抽头电感和2个二极管构成的无源网络,通过调节直通占空比和电感抽头的位置,能够... 研究将无电解电容的单级升压逆变技术应用于变频调速系统。采用的抽头电感单级升压逆变器(tapped-inductor single-stage boost inverter,TISSBI)包含由1个抽头电感和2个二极管构成的无源网络,通过调节直通占空比和电感抽头的位置,能够实现单级升降压功能。将无电解电容的TISSBI应用于单相输入的变频调速系统,实现抗电网电压跌落、母线脉动抑制和提高输入功率因数的功能。用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电解电容 单级升压逆变器 单相输入 输入功 率前馈 谐波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模态振动机构输入整形振动主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董明晓 张明勤 +1 位作者 张瑞军 脱建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0-42,共3页
小阻尼单模态振动机构的动力学特性表现为长时间减幅振动特性,如果仅仅采用小冲击的输入信号来抑制系统的振动,就可能降低系统的响应速度。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时滞环节引入控制系统中,提出PD结合输入整形控制策略,研究在S型曲线输... 小阻尼单模态振动机构的动力学特性表现为长时间减幅振动特性,如果仅仅采用小冲击的输入信号来抑制系统的振动,就可能降低系统的响应速度。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时滞环节引入控制系统中,提出PD结合输入整形控制策略,研究在S型曲线输入信号作用下PD结合输入整形控制系统的振动特性,定量分析输入整形对单模态振动机构振动幅值的作用规律。在相同反馈增益的情况下与PD反馈控制相比较,PD结合输入整形控制系统的响应无超调,而且输入整形在半个振动周期内消除单模态振动机构的残留振动,从而减小了系统的稳定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模态 弹性机构 输入整形 主动控制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直变换器输入滤波器的设计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成花 石健将 严仰光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90,94,共7页
基于MiddleBrooksExtraElementTheorem,分析了输入滤波器与DC/DC变换器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出输入滤波器的设计准则:既能限制谐振峰值和保证稳态滤波效果,同时不影响变换器稳定性和抗扰能力,并给出单级式输入滤波器和多级式输入滤波器的... 基于MiddleBrooksExtraElementTheorem,分析了输入滤波器与DC/DC变换器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出输入滤波器的设计准则:既能限制谐振峰值和保证稳态滤波效果,同时不影响变换器稳定性和抗扰能力,并给出单级式输入滤波器和多级式输入滤波器的具体设计方法。仿真和实验表明,按该方法设计的输入滤波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损耗低、谐振峰值低及衰减速率快等优点,在开关变换器场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式输入滤波器 多级式输入滤波器 DC/DC变换器 谐振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FFT方法的抗阶数过估计信道盲辨识算法 被引量:26
19
作者 白曜铭 蒋建中 +1 位作者 孙有铭 郭军利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71,共7页
针对二阶统计量信道盲辨识算法在小样本观测数据条件下性能恶化且对信道阶数误差敏感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FFT变换的信道盲辨识算法(FFT-MCR),该算法充分利用MCR算法只需最小冗余度信息求解信道向量的特性,有效地降低了原... 针对二阶统计量信道盲辨识算法在小样本观测数据条件下性能恶化且对信道阶数误差敏感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FFT变换的信道盲辨识算法(FFT-MCR),该算法充分利用MCR算法只需最小冗余度信息求解信道向量的特性,有效地降低了原算法(BI-FFT)的计算复杂度且性能相当。研究表明FFT-MCR算法在信道阶数过估计情况下额外引入的公零点具有单位圆聚集性,同时提出一种具有较强阶数鲁棒性的盲辨识算法(R-FFT-MCR),算法通过聚类的思想搜索单位圆周围的公零点并将其移除,实现准确的信道估计。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盲辨识 单输入多输出 二阶统计量 小样本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SBL迭代的稀疏SIMO信道频域盲均衡算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凯 于宏毅 +1 位作者 胡赟鹏 沈智翔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2-380,共9页
针对单输入多输出系统下稀疏信道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频域迭代均衡算法.首先将多天线联合均衡问题建模为非完整观测数据集下频域信号序列的最大似然估计问题,利用期望最大化算法进行近似迭代求解,最终得到各个单... 针对单输入多输出系统下稀疏信道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频域迭代均衡算法.首先将多天线联合均衡问题建模为非完整观测数据集下频域信号序列的最大似然估计问题,利用期望最大化算法进行近似迭代求解,最终得到各个单频信号加权求和形式的均衡输出表达式.在每次迭代过程中,算法依次完成均衡输出的更新和信道参数联合条件后验分布的更新.考虑到信道固有的稀疏特性,在求解信道参数联合条件后验时,引入具有稀疏促进作用的先验分布对信道系数加以约束,使用稀疏贝叶斯学习迭代求解信道参数联合条件后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特性和稳态性能,在中高信噪比条件下可以获得接近信道已知条件下的稳态系统误符号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均衡 单输入多输出系统 期望最大化算法 稀疏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