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心脾同治”探讨甘麦大枣汤在脏躁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舒 王丰林 +1 位作者 刘婷 张国民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13-1716,1720,共5页
脏躁是一种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容易波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具有相似性。脏躁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与情志失常,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脾受损,阴血不足有关,基于“心脾同治”理... 脏躁是一种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容易波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具有相似性。脏躁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与情志失常,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脾受损,阴血不足有关,基于“心脾同治”理论可用甘麦大枣汤进行治疗,其药简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躁 情志病 心脾同治 心理疾病 抑郁症 多靶点 甘麦大枣汤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脾同调”阐析慢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8
2
作者 叶永安 靳茜 +1 位作者 李小科 杜宏波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5,共4页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核心病机 肝脾同病 肝脾同调 治脾调肝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脉-神”互言探讨肝心同治冠心病合并抑郁(双心疾病)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孟晓媛 宋囡 +3 位作者 王莹 裘雪莹 张艳 刘继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1-254,共4页
双心疾病作为“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同病的复合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其中的冠心病合并抑郁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发病类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焦虑和抑郁是其不良预后的潜在危险因素... 双心疾病作为“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同病的复合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其中的冠心病合并抑郁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发病类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焦虑和抑郁是其不良预后的潜在危险因素。冠心病合并抑郁属中医“胸痹”“郁证”范畴,“心藏脉,脉舍神”,心脏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从心论治”使机体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心血管疾病与情志病是密不可分的,胸痹患者心脉不畅,肝失疏泄,痰瘀互结,气机郁滞加重,由此引发情志的改变。双心疾病与中医的“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心”与“肝”的状态失衡是导致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故“肝心同治”是调节关键病机-肝心失调的必由之法,以疏肝解郁、调气和血为主。基于对“从心论治”“心-脉-神”与“肝心同治”的理论探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旨在为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提供新的思路与机制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神 肝心同治 冠心病合并抑郁 双心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在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磊 武雪亮 +5 位作者 郭飞 郗宇宁 常晓燕 张春泽 张剑锋 马鹏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收治的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切除组(手术切除组)和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同时进行生存期随访,包括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198例,经FOLFOX或FOLFIRI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成功后66例,其中,手术切除组30例,均达到了根治效果,微波消融组36例,共消融57个肿瘤;54个肿瘤在第1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94.74%),后经再次消融后均达到无疾病证据;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手术切除组(P均<0.001);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切口感染(P=0.740)、吻合口漏(P=1.000)、吻合口狭窄(P=1.000)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P=0.191)和无疾病生存时间(P=0.93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经转化治疗后两组均安全、有效,且有着相似的生存结局,但微波消融组在术后恢复、经济及耐受性方面更具优势,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潜在可切除 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 诊疗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肝脾同调、疏运建中”诠释胃癌前状态诊疗教学的创新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伟超 段雨萌 +8 位作者 张柳盟 杜艳茹 白海燕 郎晓猛 娄莹莹 许亚培 贾文文 支政 杨倩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126-3130,3136,共6页
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已于2020年被归类为胃癌前状态,成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应对疾病谱-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倡导“肝脾同调、疏运建中”的学术观点,创新性丰富“肝浊”的理论,深化了肝郁浊毒论。以病证思维为主线,指导临床实践,确立治... 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已于2020年被归类为胃癌前状态,成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应对疾病谱-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倡导“肝脾同调、疏运建中”的学术观点,创新性丰富“肝浊”的理论,深化了肝郁浊毒论。以病证思维为主线,指导临床实践,确立治疗宜以“握枢持中不忘疏肝,防微杜渐不忘补肾,开门祛邪不忘化浊”为治疗原则,并针对此则,创制基于柴胡疏肝散与平胃散的“新肝脾九味药方”;关注炎-癌转化,实践“长期看病不等于长期吃药,慢病管理不等于慢病治疗”的新型管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状态 疏运建中、肝脾同调 防治 “炎-癌”转化 慢病管理 新肝脾九味药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昼夜节律探讨和法治疗恶性肿瘤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晶惠 许云 +1 位作者 谷珊珊 史纪言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92-1797,1801,共7页
“和法”是中医八法之一,应用范围广泛。恶性肿瘤具有一定节律性,应用昼夜节律抗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尚缺乏针对昼夜节律紊乱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和寒热、和肝脾、和营卫3个方面对“和法”在调节昼夜节律紊乱层面进行探究,并... “和法”是中医八法之一,应用范围广泛。恶性肿瘤具有一定节律性,应用昼夜节律抗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尚缺乏针对昼夜节律紊乱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和寒热、和肝脾、和营卫3个方面对“和法”在调节昼夜节律紊乱层面进行探究,并明确和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可为肿瘤时间疗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恶性肿瘤 和法 中医药 辨证论治 和寒热 和肝脾 和营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士铎《石室秘录》辨治胸痹学术特色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汪锦城 胡镜清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159-3161,3166,共4页
《石室秘录》为清朝医家陈士铎代表作之一,书中对于胸痹心痛病之辨治独具特色,大胆提出邪犯包络为慢性心痛之关键病机,在临床心痛治疗中,执简驭繁,寒热分型论治,并提及了病位在于脾胃而致胸痛的特殊治法。在治疗原则上,强调心肝同治,善... 《石室秘录》为清朝医家陈士铎代表作之一,书中对于胸痹心痛病之辨治独具特色,大胆提出邪犯包络为慢性心痛之关键病机,在临床心痛治疗中,执简驭繁,寒热分型论治,并提及了病位在于脾胃而致胸痛的特殊治法。在治疗原则上,强调心肝同治,善用栀子清肝泻火,提倡多服、久服方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室秘录》 @陈士铎 胸痹 心痛 病机 热邪 心肝同治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火刑金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证治 被引量:2
8
作者 聂天旸 张山 +3 位作者 刘莲莲 解子乐 满天 王成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3,共4页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目前已跃居为慢性咳嗽的第二大致病因,且缠绵难愈,复发率较高。从“木火刑金”理论分析,认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肝、胃三脏,核心病机为木火刑金,中焦不和。治疗当以疏肝泻火,清肺和中,降逆止咳为基础,并且根据不同患...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目前已跃居为慢性咳嗽的第二大致病因,且缠绵难愈,复发率较高。从“木火刑金”理论分析,认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肝、胃三脏,核心病机为木火刑金,中焦不和。治疗当以疏肝泻火,清肺和中,降逆止咳为基础,并且根据不同患者的证候特点选取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等方剂随证加减治疗,并辅以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的调节,可获佳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木火刑金 中焦不和 肝肺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栀逍遥胶囊对肝郁脾虚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臧钰荣 张贺芳 +2 位作者 李硕 何瑞雪 张庚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06-3309,共4页
目的考察丹栀逍遥胶囊对肝郁脾虚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甲巯咪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栀逍遥胶囊,疗程12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 目的考察丹栀逍遥胶囊对肝郁脾虚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甲巯咪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栀逍遥胶囊,疗程12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TT3、TT4)、TRAb、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V_(max)、V_(min))、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FT3、FT4、TT3、TT4、TRAb、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P<0.05),TSH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丹栀逍遥胶囊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肝郁脾虚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血清TRAb水平,改善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栀逍遥胶囊 甲巯咪唑片 常规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肝郁脾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丽 张雅凤 +3 位作者 郭振武 秦文艳 甘雨 李建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75-2477,共3页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同治 小儿支气管哮喘 辨证论治 理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机制 被引量:28
11
作者 董万涛 吕泽斌 +3 位作者 宋敏 蒋宜伟 巩彦龙 刘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6-1419,共4页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中西医交融的结合点或共通点。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演变过程中,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与其"脾肾同病、骨枯髓空、骨肉不相亲"的病机特点存在诸多联系,或者说后者是NEI网络微观信息的最终表达。鉴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骨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平衡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 脾肾同治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肝脾相关”论治急性胰腺炎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经宝 陈彦辰 +1 位作者 庞凤舜 秦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6-748,共3页
急性胰腺炎是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急危重症,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总结,作者提出中医"肝脾相关"理论与本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肝脾相关"理论可有效地指导本病的辨证施治,该理论... 急性胰腺炎是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急危重症,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总结,作者提出中医"肝脾相关"理论与本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肝脾相关"理论可有效地指导本病的辨证施治,该理论治疗急性胰腺炎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肝脾失调 肝脾相关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思想对肝脾同治的理解和应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玉玲 崔向宁 尚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57-60,共4页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肝脾同治 五行制化 脏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脾辨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中的思考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杜宏波 张耀圣 +6 位作者 王彤 梁腾霄 孟捷 吴华阳 杨先照 吴峥嵘 叶永安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348-350,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团队赴武汉疫区开展中医药临床救治,并取得一定效果。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本病病变虽核心在肺,但肝脾在辨治中的作用对于改善预后亦有重要作用。肝郁伤神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团队赴武汉疫区开展中医药临床救治,并取得一定效果。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本病病变虽核心在肺,但肝脾在辨治中的作用对于改善预后亦有重要作用。肝郁伤神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常见病机,患者常伴有情志异常表现,存在肝郁为本,神乱为标,肺病及肝,金木克伐的旁路病机,并显著加重病情。因此,用药当兼顾调肝安神,改善睡眠,调护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脾失健运是COVID-19的重要病机,健运脾胃应为基本治法之一。总之,肝郁脾虚应当作为COVID-19中医辨治上需要纳入考虑的重要病机,注重肝脾的调理,或是提高疗效及防止复发的另一个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药 辨证论治 肝脾辨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论治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成明 刘力 +3 位作者 王捷虹 唐旭东 刘争辉 高彦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8-861,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功能性肠病、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腹泻型乃其常见临床类型、中医将其主要归于"泄泻"、"腹痛"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本病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功能性肠病、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腹泻型乃其常见临床类型、中医将其主要归于"泄泻"、"腹痛"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本病治疗本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脾虚肝郁证是其最常见临床类型之一、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体会等方面作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脾虚肝郁证 论治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心同治”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机理及机制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孟晓媛 宋囡 +5 位作者 王莹 李阳 王群 裘雪莹 张艳 刘继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1-205,I0033,共6页
目前,双心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而冠心病合并抑郁是双心疾病的重要部分。冠心病、抑郁分属中医胸痹、郁证,二者彼此影响、互相加重。《灵枢》载“心藏神,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强调了心的病变... 目前,双心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而冠心病合并抑郁是双心疾病的重要部分。冠心病、抑郁分属中医胸痹、郁证,二者彼此影响、互相加重。《灵枢》载“心藏神,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强调了心的病变会引起神志、情绪的变化,同时,情绪的刺激也会影响心脏。可见,心血管疾病与情志病是密不可分的,而调节情志,也离不开对气机的调达和疏泄。胸痹患者心脉不畅,肝失疏泄,痰瘀互结,气机郁滞加重,因此引发情志的改变。情志失调、郁证和胸痹三者密切相关。早在仲景时期,便有以肝论治心病的记载,心肝在血脉运行和精神情志等方面相关密切。课题组前期发现,“心”与“肝”的状态失衡是导致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以“肝心同治”为指导而组方的定心方(人参10 g,丹参20 g,柴胡10 g,郁金15 g,三七10 g)在临床上对于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复方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多机制、多途径、低毒性及个体化等特点而具有独特优势。为解决“肝心同治”中医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机制主要集中于炎症和内皮损伤等局限而不深入的瓶颈问题,基于对“肝心同治”理论的探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旨在为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提供新的思路与机制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疾病 冠心病 抑郁症 网络药理学 肝心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洪 郑凯 于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684-686,689,共4页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 调肝理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构建冠心病肝心同治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鑫 于睿 石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0-43,共4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气相求”理论的论述最早见于哲学代表作《易经》,其思想内涵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改变及其迅猛发展,人们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气相求”理论的论述最早见于哲学代表作《易经》,其思想内涵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改变及其迅猛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冠心病患者除心脏症状外,还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双心疾病也日益突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而中医药从肝心同治思路出发,对此冠心病甚至双心疾病的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优势。心、肝两脏在阴阳、五行属性、脏腑功能及经络循行等方面关系密切,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本文基于肝心两脏“同气相求”的特点,结合古今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分析冠心病肝心同治“同气相求”的内涵,并根据临床常见病证,总结了常用的肝心同治方法,以期为冠心病及双心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气相求 冠心病 胸痹 肝心同治 双心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脾-肝”轴浅析中风后抑郁症病机及治法 被引量:12
19
作者 詹杰 谭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66-1868,共3页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基于脏腑理论,正气虚衰是PSD的前提条件,"心-脾-肝"轴及其内生转化贯穿PSD发病始终。肝气不足,肝气郁结是该轴核心,也是PSD的始要病...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基于脏腑理论,正气虚衰是PSD的前提条件,"心-脾-肝"轴及其内生转化贯穿PSD发病始终。肝气不足,肝气郁结是该轴核心,也是PSD的始要病机。治疗应以顺气为先,辅以活血化痰,补益气血等,其中疏肝健脾养心法是治疗PSD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抑郁症 “心-脾-肝”轴 病机 治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燕 陈家旭 +4 位作者 邹小娟 蒋时红 王明晶 张中华 许亚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8期1401-1405,共5页
肝郁脾虚证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精神病等。疾病特点决定着证候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因此,不同疾病的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从神经系统、内分泌... 肝郁脾虚证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精神病等。疾病特点决定着证候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因此,不同疾病的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等几个方面对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总结,以便为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郁脾虚证 证候生物学基础 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