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心脾同治”探讨甘麦大枣汤在脏躁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舒 王丰林 +1 位作者 刘婷 张国民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13-1716,1720,共5页
脏躁是一种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容易波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具有相似性。脏躁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与情志失常,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脾受损,阴血不足有关,基于“心脾同治”理... 脏躁是一种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容易波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具有相似性。脏躁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与情志失常,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脾受损,阴血不足有关,基于“心脾同治”理论可用甘麦大枣汤进行治疗,其药简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躁 情志病 心脾同治 心理疾病 抑郁症 多靶点 甘麦大枣汤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心同治”理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天地人三才”诊疗
2
作者 周凯龙 刘陆阳 +7 位作者 苏克雷 李汇博 孙月 顾晓通 梁帅 仲伟伟 杨漪 孙慧媛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199,共5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常见的共病状态,呈进行性发展,也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医药治疗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和不良反应小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常见的共病状态,呈进行性发展,也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医药治疗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和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稳定期是决定疾病预后转归的关键。张仲景首创“心肺同治”之法,程玠基于前人经验提出“心肺同归一治”的学术思想,“肺心同治”是“心肺一体观”的具化,蕴含着深刻的标本兼治和既病防变思维。基于肺心经络相连,共司气血;肺心同位上焦,阴阳相应;肺心统于宗气,相系营卫的生理学基础,阐明肺心不足、痰瘀内生是COPD稳定期合并PH的核心病机,施以气血同调、温运阳气、培补宗气的“天地人三才”治法,以期为COPD稳定期合并PH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同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气血同调 温阳化饮 活血化瘀 天地人三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邪伏心络”探讨冠脉微血管疾病的证治思路
3
作者 杜宜航 张芳 +4 位作者 张雯静 栾玉洁 陈子真 魏艺 胡元会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9-1203,共5页
冠脉微血管疾病(CMVD)起病隐匿,病位入络,病情缠绵,遇感而发,与伏邪致病“伏、留、动”特点相似。从伏邪角度出发,提出CMVD病理演变过程与伏邪致病具有同一性。在CMVD发病过程中,先天伏邪往往藏匿心络,伺时而发,而内生痰瘀,滞于心络是C... 冠脉微血管疾病(CMVD)起病隐匿,病位入络,病情缠绵,遇感而发,与伏邪致病“伏、留、动”特点相似。从伏邪角度出发,提出CMVD病理演变过程与伏邪致病具有同一性。在CMVD发病过程中,先天伏邪往往藏匿心络,伺时而发,而内生痰瘀,滞于心络是CMVD的发病基础。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邪藏心络,伏而不发,正气不足时被外感内伤诱发。治疗上,发作期以祛邪泻实,和畅心络为先,以化痰祛瘀为法;缓解期补益脾肾,顾护正气为主,多用温阳益气,养阴安神之品。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注重虫类及藤类等搜风通络之药的运用。基于“伏邪心络”理论结合CMVD病理演变过程,强调分期辨治CMVD的中医证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冠脉微血管疾病 正虚邪盛 痰瘀胶结 分期辨治 祛邪泻实 和畅心络 补益脾肾 顾护正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脉-神”互言探讨肝心同治冠心病合并抑郁(双心疾病)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孟晓媛 宋囡 +3 位作者 王莹 裘雪莹 张艳 刘继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1-254,共4页
双心疾病作为“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同病的复合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其中的冠心病合并抑郁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发病类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焦虑和抑郁是其不良预后的潜在危险因素... 双心疾病作为“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同病的复合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其中的冠心病合并抑郁属于临床中常见的发病类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焦虑和抑郁是其不良预后的潜在危险因素。冠心病合并抑郁属中医“胸痹”“郁证”范畴,“心藏脉,脉舍神”,心脏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从心论治”使机体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心血管疾病与情志病是密不可分的,胸痹患者心脉不畅,肝失疏泄,痰瘀互结,气机郁滞加重,由此引发情志的改变。双心疾病与中医的“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心”与“肝”的状态失衡是导致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故“肝心同治”是调节关键病机-肝心失调的必由之法,以疏肝解郁、调气和血为主。基于对“从心论治”“心-脉-神”与“肝心同治”的理论探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旨在为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提供新的思路与机制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神 肝心同治 冠心病合并抑郁 双心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脾同调”阐析慢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8
5
作者 叶永安 靳茜 +1 位作者 李小科 杜宏波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5,共4页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核心病机 肝脾同病 肝脾同调 治脾调肝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士铎《石室秘录》辨治胸痹学术特色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汪锦城 胡镜清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159-3161,3166,共4页
《石室秘录》为清朝医家陈士铎代表作之一,书中对于胸痹心痛病之辨治独具特色,大胆提出邪犯包络为慢性心痛之关键病机,在临床心痛治疗中,执简驭繁,寒热分型论治,并提及了病位在于脾胃而致胸痛的特殊治法。在治疗原则上,强调心肝同治,善... 《石室秘录》为清朝医家陈士铎代表作之一,书中对于胸痹心痛病之辨治独具特色,大胆提出邪犯包络为慢性心痛之关键病机,在临床心痛治疗中,执简驭繁,寒热分型论治,并提及了病位在于脾胃而致胸痛的特殊治法。在治疗原则上,强调心肝同治,善用栀子清肝泻火,提倡多服、久服方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室秘录》 @陈士铎 胸痹 心痛 病机 热邪 心肝同治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丽 张雅凤 +3 位作者 郭振武 秦文艳 甘雨 李建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75-2477,共3页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同治 小儿支气管哮喘 辨证论治 理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机制 被引量:28
8
作者 董万涛 吕泽斌 +3 位作者 宋敏 蒋宜伟 巩彦龙 刘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16-1419,共4页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 NEI网络调控秉承现代医学"元素中心论"建立,而中医理论秉承"系统中心论"建立,两者均强调机体的整体性和时空性特点,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信使不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中西医交融的结合点或共通点。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演变过程中,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机制与其"脾肾同病、骨枯髓空、骨肉不相亲"的病机特点存在诸多联系,或者说后者是NEI网络微观信息的最终表达。鉴于此,本文就骨质疏松(骨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结合NEI网络对骨代谢的调控平衡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 脾肾同治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心同治”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机理及机制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孟晓媛 宋囡 +5 位作者 王莹 李阳 王群 裘雪莹 张艳 刘继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1-205,I0033,共6页
目前,双心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而冠心病合并抑郁是双心疾病的重要部分。冠心病、抑郁分属中医胸痹、郁证,二者彼此影响、互相加重。《灵枢》载“心藏神,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强调了心的病变... 目前,双心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流问题之一,而冠心病合并抑郁是双心疾病的重要部分。冠心病、抑郁分属中医胸痹、郁证,二者彼此影响、互相加重。《灵枢》载“心藏神,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强调了心的病变会引起神志、情绪的变化,同时,情绪的刺激也会影响心脏。可见,心血管疾病与情志病是密不可分的,而调节情志,也离不开对气机的调达和疏泄。胸痹患者心脉不畅,肝失疏泄,痰瘀互结,气机郁滞加重,因此引发情志的改变。情志失调、郁证和胸痹三者密切相关。早在仲景时期,便有以肝论治心病的记载,心肝在血脉运行和精神情志等方面相关密切。课题组前期发现,“心”与“肝”的状态失衡是导致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以“肝心同治”为指导而组方的定心方(人参10 g,丹参20 g,柴胡10 g,郁金15 g,三七10 g)在临床上对于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复方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多机制、多途径、低毒性及个体化等特点而具有独特优势。为解决“肝心同治”中医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机制主要集中于炎症和内皮损伤等局限而不深入的瓶颈问题,基于对“肝心同治”理论的探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旨在为防治冠心病合并抑郁提供新的思路与机制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疾病 冠心病 抑郁症 网络药理学 肝心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论治”法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孔德昭 张哲 +6 位作者 王洋 刘悦 孟繁丽 高晓宇 潘家祥 唐晶 杨关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1345-1350,共6页
目的:探索"从脾论治"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由国内6家中医院招募的24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益气健脾和血祛痰组"... 目的:探索"从脾论治"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由国内6家中医院招募的24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益气健脾和血祛痰组"和"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分别给予基础治疗联合益气健脾和血祛痰方或者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比较3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益气健脾和血祛痰组心绞痛有效率为74.4%,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心绞痛有效率为74.7%,高于对照组的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Ⅱ级患者和既往高血脂病史患者两个试验组的心绞痛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个试验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躯体受限维度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且心绞痛积分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试验组中医证候计分表总分、主证积分、次证积分与试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益气健脾和血祛痰组肢体沉重症状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益气健脾和血祛痰组对脘痞症状改善显著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从脾论治"法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在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从脾论治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维琴教授治疗冠心病从脾胃中焦枢纽调理气血经验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丞莹 王亚红 +5 位作者 刘玉霞 李靖靖 王倩 朱文秀 闫文婷 郭维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1期2669-2671,共3页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及饮食文化的改变等,冠心病发病率均居各种...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及饮食文化的改变等,冠心病发病率均居各种心脏病之首,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又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病性属本虚标实。综而观之,本病与中焦脾胃斡旋气血环环相扣,鉴古知来,由历代医家及现代研究来探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并总结郭维琴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冠心病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roRNAs探讨冠心病痰浊血瘀证候及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丽 贾连群 +13 位作者 张哲 张会永 王英 王巍 李然 宋囡 闵冬雨 茹艺 赵娜 刘晶晶 庞琳琳 曲文彦 吕晓濛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49-2252,共4页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microRNA参与调节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活动,与冠心病的发病紧密相关。从脾论治冠心病具有坚实的理...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microRNA参与调节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活动,与冠心病的发病紧密相关。从脾论治冠心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确切。从脾论治冠心病痰浊血瘀证候可能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而对microRNA的调节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从脾论治 冠心病 痰浊血瘀 中医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理论探讨“健脾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机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孔德昭 张泽 +6 位作者 姜钧文 王洋 张帆 刘悦 王琪格 张哲 杨关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54-56,共3页
《脾胃论》“调和脾胃,心无凝滞”提出了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在调和脾胃。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虚生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是心脉痹阻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以“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理论为中心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对于中西医结合... 《脾胃论》“调和脾胃,心无凝滞”提出了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在调和脾胃。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虚生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是心脉痹阻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以“调和脾胃,心无凝滞”理论为中心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对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尤为关键,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及其他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发现:冠心病脾虚痰瘀互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细胞凋亡、坏死、自噬等过程有关;健脾祛痰化瘀法可能通过抑制动脉局部的免疫反应、改善动脉弹性、促进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的活性等方面发挥作用。未来需要从基因、蛋白直至关键病理环节的成链式的、系统式的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及健脾祛痰化瘀法的机理机制,并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和脾胃 心无凝滞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痰浊血瘀 从脾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构建冠心病肝心同治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鑫 于睿 石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0-43,共4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气相求”理论的论述最早见于哲学代表作《易经》,其思想内涵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改变及其迅猛发展,人们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气相求”理论的论述最早见于哲学代表作《易经》,其思想内涵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改变及其迅猛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冠心病患者除心脏症状外,还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双心疾病也日益突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而中医药从肝心同治思路出发,对此冠心病甚至双心疾病的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优势。心、肝两脏在阴阳、五行属性、脏腑功能及经络循行等方面关系密切,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本文基于肝心两脏“同气相求”的特点,结合古今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分析冠心病肝心同治“同气相求”的内涵,并根据临床常见病证,总结了常用的肝心同治方法,以期为冠心病及双心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气相求 冠心病 胸痹 肝心同治 双心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思想对肝脾同治的理解和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玉玲 崔向宁 尚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57-60,共4页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肝脾同治 五行制化 脏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德新教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集萃 被引量:27
16
作者 倪菲 李德新 于睿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67-68,共2页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隶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等范畴。李德新教授从五行中脾与心的母子相生关系着手,火土互用,重在补脾以益心血治疗冠心病心...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隶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等范畴。李德新教授从五行中脾与心的母子相生关系着手,火土互用,重在补脾以益心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收到了极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李德新教授 从脾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脾-肝”轴浅析中风后抑郁症病机及治法 被引量:12
17
作者 詹杰 谭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66-1868,共3页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基于脏腑理论,正气虚衰是PSD的前提条件,"心-脾-肝"轴及其内生转化贯穿PSD发病始终。肝气不足,肝气郁结是该轴核心,也是PSD的始要病...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基于脏腑理论,正气虚衰是PSD的前提条件,"心-脾-肝"轴及其内生转化贯穿PSD发病始终。肝气不足,肝气郁结是该轴核心,也是PSD的始要病机。治疗应以顺气为先,辅以活血化痰,补益气血等,其中疏肝健脾养心法是治疗PSD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抑郁症 “心-脾-肝”轴 病机 治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从脾论治浅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郭仪 石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9-710,共2页
消渴病的病因理论体系大致有四个方面,即劳倦内伤、情志失常、饮食所伤及五脏柔弱,脾虚是消渴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为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为气阴两虚,标为湿浊、血瘀,中医... 消渴病的病因理论体系大致有四个方面,即劳倦内伤、情志失常、饮食所伤及五脏柔弱,脾虚是消渴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为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为气阴两虚,标为湿浊、血瘀,中医治疗本病多以健脾为要,运用补法,重在健脾益气、养阴温阳,本研究探析了从脾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机理。吾师中药复方"益糖康"以"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为立方之法,同时本研究运用"益糖康"佐证从脾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收效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从脾论治 中药复方“益糖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胆同治”麦粒灸对抑郁共病失眠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甜 粟胜勇 +4 位作者 张熙 羊璞 覃美相 蔡慧倩 林欣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5-242,共8页
目的探讨“心胆同治”麦粒灸治疗抑郁共病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用SPF级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麦粒灸组、西药组,每组6只。(2)模型组、麦粒灸组、西药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结合孤养法联合改... 目的探讨“心胆同治”麦粒灸治疗抑郁共病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用SPF级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麦粒灸组、西药组,每组6只。(2)模型组、麦粒灸组、西药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结合孤养法联合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法制备抑郁共病失眠大鼠模型,连续造模21天。造模结束后采用行为学评分及戊巴比妥钠翻正实验进行模型评价。(3)造模成功后第2天,麦粒灸组取大鼠双侧“心俞”及“胆俞”穴麦粒灸干预,每穴每天连续灸3壮,持续10天;西药组予盐酸文拉法辛合地西泮混合溶液(盐酸文拉法辛:13.5 mg·kg^(-1),地西泮:0.9 mg·kg^(-1))灌胃,1次/天,连续灌胃10天;空白组、模型组予0.9%氯化钠溶液(10 mL·kg^(-1))灌胃,1次/天,连续灌胃10天。(4)干预结束后,采用行为学实验及戊巴比妥钠翻正实验评价各组大鼠抑郁及失眠样行为,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ASA)测定各组大鼠海马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表达水平,并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行为学评分、睡眠时长均降低(P<0.01),睡眠潜伏期增加(P<0.01),海马5-HT、DA、NE表达水平降低(P<0.01),海马组织损伤较明显,且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染色模糊不均,出现明显空泡状结构;与模型组比较,麦粒灸组、西药组行为学评分、睡眠时长上升(均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海马5-HT、DA、NE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1),且麦粒灸组上述指标升高更为明显(P<0.05),海马组织中细胞排列整齐,胞体受损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心胆同治”麦粒灸可有效改善抑郁共病失眠大鼠抑郁及失眠行为,其治疗机制与上调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修复受损海马细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胆同治 麦粒灸 抑郁共病失眠 单胺类神经递质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医大师夏桂成从“心-肾-肝-脾-子宫轴”论治复发性流产 被引量:14
20
作者 唐培培 殷燕云 +1 位作者 顾旻 陈颖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1-634,共4页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原有的“心-肾-子宫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肾-肝-脾-子宫轴”。认为“心-肾-肝-脾-子宫轴”失衡是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其中心肾不交是中心环节,肝脾气血升降失调是重要影响因素,肝脾对心肾相交起着重要...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原有的“心-肾-子宫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肾-肝-脾-子宫轴”。认为“心-肾-肝-脾-子宫轴”失衡是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其中心肾不交是中心环节,肝脾气血升降失调是重要影响因素,肝脾对心肾相交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应以调节“心-肾-肝-脾-子宫轴”为主要方法,心肾合治,肝脾同调,同时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进行调周治疗,注重防治结合,如此方可收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桂成 复发性流产 心-肾-肝-脾-子宫轴 中医治疗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