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植被动态演变及其对环境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泓恺 曾珂 +5 位作者 张艺玟 张淑怡 王雅葳 赵铖钰 张佳怡 刘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8-910,共13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认识城市植被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与人为干扰的响应,对于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快速城市化地区植被高度碎片化,目前对城市植被长期演变与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探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认识城市植被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与人为干扰的响应,对于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快速城市化地区植被高度碎片化,目前对城市植被长期演变与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探究较为缺乏。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获取2000—2020年像元尺度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在探究逐像元植被动态时空演变及城乡分异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因子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提出像元尺度上解析环境因子(全球背景环境因子与城市区域环境因子)和土地利用变化(植被建设与植被破坏)对城市植被生长影响的框架,定量解析驱动因子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上海市缓慢绿化(EVI_(slope)=0.053/10a),EVI呈先减少(2000—2007,EVI_(slope)=-0.071/10a)后增加(2008—2020,EVI_(slope)=0.015/10a)趋势。上海市由核心城区向外呈“绿化-褐化-绿化”格局,核心城区、市郊区和农郊区显著绿化,城市扩张区与边缘区褐化明显。其中核心城区绿化趋势最强(EVI_(slope)=0.053/10a),区域内72%的像元显著绿化,城市扩张区与边缘区内分别有31%与33%的像元显著褐化。上海市新增植被像元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与市郊区,减少植被像元主要分布在城市扩张区与边缘区。全球背景环境因子普遍促进上海植被绿化,主导约40%的植被像元绿化,使EVI升高0.013/10a。植被建设在核心城区和市郊区内分别主导42.28%和47.83%的植被像元绿化,是区域绿化的主导因子。植被破坏主导城市扩张区和边缘区的植被褐化,但环境因子和植被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内褐化趋势。研究工作可为全球变化和城市扩张背景下城市植被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演变 城乡差异 环境因子 土地利用变化 landSAT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情景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叶俊宏 刘珍环 刘子瑜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2,共9页
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都以现状为出发点,构建分区分类布局措施,缺少对未来情景变化的推演和预测,特别是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生态修复区的潜在范围和强度变化还不能有效地被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布局中。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 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都以现状为出发点,构建分区分类布局措施,缺少对未来情景变化的推演和预测,特别是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生态修复区的潜在范围和强度变化还不能有效地被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布局中。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退化风险-服务能力-恢复潜力的生态评价体系,设定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代表性浓度路径(SSPs-RCPs)耦合情景,用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及其未来情景方案比选。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城市群可被划分为保护保育区、自然恢复区、辅助修复区、生态重塑区和人工重建区。其中,人工重建区呈现以“广州-东莞-深圳”为核心的连片格局,2020年占比10.8%,未来可能增长至11.7%-14.8%;生态重塑区在2020年占比约14.7%,未来情景下面积比例变化较小,主要随着城市扩张而外移。2)中期2035年,SSP119(可持续发展情景)与SSP585(常规发展情景)生态修复区的空间分布类似,SSP119优于SSP585,而SSP245(中度发展情景)最差;远期2050年,SSP119最好,SSP245次之,而SSP585生态修复需求最多。研究结论: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分区动态化调整以适应城市化扩张是一种较好的优先顺序布局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情景模拟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Ps情景下基于BP-CA的山地丘陵城市增长边界划定
3
作者 冉百松 曹琦 周正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UGB)划定是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当前UGB划定方法缺乏考量气候变化情景。该文以山地丘陵型城市绵阳市为例,构建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UGB)划定是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当前UGB划定方法缺乏考量气候变化情景。该文以山地丘陵型城市绵阳市为例,构建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核心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映射关系,基于优化自适应惯性系数模块的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BP-CA)模型和膨胀腐蚀算法,开展2022—2030年绵阳市UGB划定研究。结果显示:(1)SSPs情景下基于BP-CA构建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山地丘陵型城市UGB智能划定;(2)不同SSPs情景下研究区UGB均处于扩张态势,但扩张土地类型有所差异,SSP1情景下主要占用耕地,SSP2情景下主要占用林地,SSP5情景下侵占大面积林地和耕地;(3)通过对比中心城区各街道UGB增长比例发现,绵阳市城区未来主要沿安昌江向西北以及沿涪江向东南两个方向发展。研究结果丰富了SSPs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实践,可为智能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增长边界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BP-CA模型 土地利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多情景模拟——以厦漳泉城市群为例
4
作者 睢晋玲 吝涛 +3 位作者 李桢 张国钦 曹馨 张喻魁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31,共9页
城市是人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在分析城市区域历史土地利用变化(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基础上,整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因子,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对厦漳泉城市群未来... 城市是人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在分析城市区域历史土地利用变化(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基础上,整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因子,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对厦漳泉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多情景模拟(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碳中和发展情景)。采用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方法评估了厦漳泉城市群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结果显示:(1)厦漳泉城市群区域现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农田,占比超过70%。2010—2020年,厦漳泉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60.2 km^(2);(2)在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碳中和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都将持续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同,分别增加215.5 km^(2)(8.2%),216.0 km^(2)(9.9%),和129.5 km^(2)(4.9%);(3)在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碳中和发展情景下,碳排放量分别增加196.2×10^(4) t,235.4×10^(4) t,49.0×10^(4) t,碳中和发展潜力巨大。厦漳泉城市群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 碳中和 PLUS模型 厦漳泉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990—2019年Landsat影像的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宋奇 冯春晖 +3 位作者 马自强 王楠 纪文君 彭杰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8-209,共12页
探明西北干旱区典型人工绿洲阿拉尔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为类似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和管理提供参考。将逐年各月份影像进行多时相合成后,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获得逐年土地利用分类图,从面积变化、类型转化、空间动... 探明西北干旱区典型人工绿洲阿拉尔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为类似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和管理提供参考。将逐年各月份影像进行多时相合成后,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获得逐年土地利用分类图,从面积变化、类型转化、空间动态变化3方面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采用CA(cellular automaton)-Markov模型模拟2050和208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累积距平法和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其突变情况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9年,阿拉尔垦区耕地、园地、水体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由塔里木河沿岸区域之外的未利用地转换而来。至2080年,垦区东北和东南部的未利用地将被逐渐开垦,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将大幅增加。阿拉尔垦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2005年发生转折性变化,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急剧增加;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总人口、农业生产总值和棉花价格。研究结论:在未来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开发政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面积,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空间动态模拟 长时间序列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一体化的城乡土地市场:制度变迁与动态效率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永华 戈丹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16,共9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研究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效率问题,并从制度变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研究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效率问题,并从制度变迁视角考察其内在逻辑及特征,通过构建土地经济的世代交叠基准模型,提出动态有效率的充分条件,并根据我国城乡土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上述基准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行调整,分别论证市场分割及一体化制度下各经济部门的动态效率,然后运用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从市场分割到一体化改革的路径、渐进性及经济绩效予以阐释。本文认为市场分割的城乡土地经济均是动态无效率的,市场一体化的土地经济则是动态有效率的,促进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该制度变迁具有渐进性及路径依赖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土地市场 一体化改革 动态效率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67
7
作者 何丹 周璟 +3 位作者 高伟 郭怀成 于书霞 刘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5-1105,共11页
以滇池流域为例,基于1990和1999年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化的方向。采用GIS中多标准评价(MCE)方法,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CA-Markov)模型,对2008年土地利用... 以滇池流域为例,基于1990和1999年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化的方向。采用GIS中多标准评价(MCE)方法,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CA-Markov)模型,对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解译结果的Kappa系数达0.7338,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在此基础上,运用CA-Markov模型对2017和2026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快,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压力很大。2008—2026年,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将有所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将迅速增加;与1990—2008年相比,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趋势相反,而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相同。建设用地在原有基础上往外扩展,水域变化则较小。林地资源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是流域主要的用地类型。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了滇池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土地利用不合理是造成目前滇池水质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将加剧未来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压力。因此,保有足够的人均耕地,降低施肥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保留足够量的生态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降低该区域非点源污染潜力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管理、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 多标准评价方法(MCE) 动态模拟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志 周生路 +2 位作者 陆长林 李达 王晓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4-318,共5页
以江宁区为例,在VENSIM软件平台上,构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及预测,以为揭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防可能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变化仍处于"土地洛沦兹曲线&qu... 以江宁区为例,在VENSIM软件平台上,构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及预测,以为揭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防可能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变化仍处于"土地洛沦兹曲线"的前段,耕地仍将持续减少,在加大农村建设投入情况下,直至2015后耕地面积才开始回升;②2013年后,耕地减少的主要动力将从城市经济发展驱动转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驱动方面,因此农村建设投入及调控、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应列入今后政府及土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城市边缘区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江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上海市区水灾灾情模拟 被引量:29
9
作者 葛怡 史培军 +1 位作者 周俊华 邹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30,共6页
对上海市区近50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重建,并计算了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上海市区水位变化量。以特定的1962年水灾为参照,模拟在同等雨强情况下,由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面沉降引起的淹没范围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损失的变... 对上海市区近50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重建,并计算了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上海市区水位变化量。以特定的1962年水灾为参照,模拟在同等雨强情况下,由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面沉降引起的淹没范围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损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9mm/d降水条件下,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使2001年的径流系数比1950年增大了34.0%,2001年的水位比1950年增高了45.9%;2001年的水灾灾情为1950年的1.0629倍;即使在目前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下,亦可造成相当于2001年地均GDP值0.088%(约为4.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这是1991年相应数值的2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灾灾情模拟 上海市区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实证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1 位作者 何长元 张凤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1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呈现...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10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得出社会发展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素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是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变化的四大类主要驱动因素;总体上,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约低于累计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该区域耕地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土地相对变化率 数理统计方法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模型的中国2010―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被引量:44
11
作者 田贺 梁迅 +4 位作者 黎夏 刘小平 欧金沛 洪晔 何执兼 《热带地理》 2017年第4期547-561,共15页
通过将中国划分为4个生态区,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分区构建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模拟4种发展情景下205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将中国划分为4个生态区,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分区构建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模拟4种发展情景下205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设定下,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其中平稳发展情景较理想,生态用地保持良好,城市扩张较为合理;建设用地发展给予的压力以及气候条件的不断恶化,使得4种情景下水域面积在2045年前都呈现减少趋势,需要管理者严控城市扩张,提早规划布局以应对相应挑战;气温和降水对4个生态区的林地和草地影响程度不同,水域面积主要受到降水影响,而技术进步带来的粮食单产提高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情景模拟 系统动力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秦钟 章家恩 +1 位作者 骆世明 吴志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3,共5页
利用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得到的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TELLA对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系统动力学... 利用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得到的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资料,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TELLA对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未来10年广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和未利用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的趋势,但其变动幅度将逐渐趋向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系统动力学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模型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演变模拟——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冠伟 龚建周 +1 位作者 谢建华 李江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6-62,共7页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的多地类CA模拟方法,并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方法:选取典型城市边缘区——广州市花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C#语言结合ArcEngine GIS平台编程进行花都区土地利用演变CA模拟研究。以不同时间研究区土...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的多地类CA模拟方法,并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方法:选取典型城市边缘区——广州市花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C#语言结合ArcEngine GIS平台编程进行花都区土地利用演变CA模拟研究。以不同时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比较研究期内各地类的变化数量与方向以确定地类转换之间的优先级,并确定各地类的转换概率阈值。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结合控制因素进行判断,最终确定元胞的转化状态。研究结果:模拟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新增建设用地分布在除北部山区以外的所有区域,但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而且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流向上,仍然有不少数量的农用地(主要为耕地和林地)转向建设用地。与实际情况相比,模拟的数量精度为84.8%,位置精度为71.3%。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便于理解与操作,同时模拟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方法 元胞自动机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边缘区 蒙特卡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邓祥征 战金艳 +2 位作者 苏红波 姜群鸥 迟百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42-1546,共5页
研究了黄淮海平原1988~2000年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在1km栅格尺度上建立空间显性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驱动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机理,并且结合每个1km栅格上的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不同情景,模拟了未来2... 研究了黄淮海平原1988~2000年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在1km栅格尺度上建立空间显性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驱动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机理,并且结合每个1km栅格上的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不同情景,模拟了未来2000~2020年黄淮海平原每个1km栅格上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988~2000年,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以耕地向城镇居民地、工矿用地转移为主,林地呈增长的趋势。尽管2000~2020年参考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与经济发展情景下土地系统结构演替有所差异,但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林地增加的趋势是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土地系统 土地系统结构 土地系统结构变化 土地利用 动态模拟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与GIS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仿真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聂云峰 陈红顺 +1 位作者 夏斌 冯里涛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613-2616,共4页
为动态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集成多智能体、GIS和元胞自动机建立城市发展模型,并以Repast和ArcGIS为基础设计实现了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系统,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 为动态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集成多智能体、GIS和元胞自动机建立城市发展模型,并以Repast和ArcGIS为基础设计实现了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系统,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有效方法,可以为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 地理信息系统 元胞自动机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下垫面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叶丽梅 江志红 霍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2-652,共11页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简称WRF)分别耦合多冠层、单冠层和平板模式三种情况进行南京地区2007年8月1日的天气过程模拟,分析不同城市冠层方案对南京气象场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简称WRF)分别耦合多冠层、单冠层和平板模式三种情况进行南京地区2007年8月1日的天气过程模拟,分析不同城市冠层方案对南京气象场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模拟效果最好的城市冠层方案,研究南京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对其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冠层方案对近地面气温、10 m风场的模拟效果最好;城区的扩张使南京地区近地面气温升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区域夜间升温显著,并且导致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城市扩张后,城区白天风速大范围地减小,同时热岛环流更加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的"下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变化 城市热岛 WRF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的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 被引量:16
17
作者 邢容容 马安青 +2 位作者 张小伟 于欣鑫 马冰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114,共4页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配置提供参考。以青岛市为研究区,采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基于2000年、2011年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DEM、人口、GDP、距离等因素...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配置提供参考。以青岛市为研究区,采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基于2000年、2011年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DEM、人口、GDP、距离等因素模拟出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11年解译数据对比,得到模拟精度为94.27%,说明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接着对2022年、2033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预测。Logistic-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11—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将保持2000—2011年的变化趋势,表现在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以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2022—2033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仍然增加,但是增加速率明显小于2011—2022年。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以应用于模拟多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演变。该研究可为青岛市的土地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动态模拟 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城市化进程中唐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潘洪义 门明新 +1 位作者 许皞 范文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76-1678,共3页
利用1993和2003年影像,分析了唐山市区1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唐山市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城镇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 利用1993和2003年影像,分析了唐山市区1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唐山市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城镇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遥感与GIS 唐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不同区域城市群下垫面变化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莉 江志红 +1 位作者 李肇新 杨修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610,共15页
本文利用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LMDZ)对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区域(简称京津冀)城市群下垫面变化的东亚气候进行模拟试验,以探讨不同区域城市群下垫面变化带来的夏... 本文利用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LMDZ)对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区域(简称京津冀)城市群下垫面变化的东亚气候进行模拟试验,以探讨不同区域城市群下垫面变化带来的夏季气候效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下垫面类型改变后,地表潜热蒸发显著减少,为了平衡地面能量收支,地面温度升高,进而感热通量、地表有效长波辐射增强,地表通过升温对能量进行再分配和再平衡,且下垫面改变引起的温度、地表能量变化基本集中于城市群下垫面变化区域,温度响应具有显著的局地性;对比不同区域城市化温度响应的强弱,发现各区域地表气温变化和能量变化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总能量变化远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其局地增温也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一倍以上;局地温度增加,虽有利于低层形成热低压,出现明显上升运动,但蒸发减弱使局地水汽明显减少,最终导致降水减少,表明水汽条件改变是降水减少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中国东部高层呈现南正北负的异常变化,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使降水减少区域并没有集中在局地,特别是东部城市带试验中,出现了东部地区大范围的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下垫面变化 城市化 夏季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服务价值影响评价——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小梅 柴彦威 +1 位作者 程财 卜奕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35-439,共5页
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支撑,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使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的小于其他区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人类的任何扰动都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西宁市为例,将城市化作用下不同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 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支撑,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使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的小于其他区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人类的任何扰动都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西宁市为例,将城市化作用下不同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反映了市域整体生态环境服务价值趋于动态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性变化明显,并表现出西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性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西宁市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