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sorption behavior of cross-linked chitosan modified by graphene oxide for Cu(Ⅱ) removal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焰 武文琴 +4 位作者 周海晖 黄中原 叶婷婷 刘瑞 旷亚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826-2831,共6页
Cross-linked chitosan(CS),cross-linked chitosan/graphene(CS/RGO10) and cross-linked chitosan/graphene oxide(CS/GO10) were prepared as adsorbents for Cu(Ⅱ).The effects of pH,contact time,adsorbent dosage and initial c... Cross-linked chitosan(CS),cross-linked chitosan/graphene(CS/RGO10) and cross-linked chitosan/graphene oxide(CS/GO10) were prepared as adsorbents for Cu(Ⅱ).The effects of pH,contact time,adsorbent dosage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Cu(Ⅱ) on the adsorbing abilities of CS,CS/RGO10 and CS/GO10 to Cu(Ⅱ)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CS/GO10 and CS/RGO10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CS,especially at pH 5.0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are 202.5,150 and 137.5 mg/g,respectively.Their behaviors obey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model very well.Additionally,CS/GO10 has the shortest time to achiev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mong them and can be used as a perspective adsorbent for Cu(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graphene oxide ADSORPTION Cu(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铜(Ⅱ)配合物基一氧化氮荧光探针及其活体荧光成像研究
2
作者 刘建华 伍玉林 +4 位作者 尚主业 王月 张程 孟庆涛 张志强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9-1306,共8页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香豆素-铜(Ⅱ)配合物的新型荧光探针YCY-Cu^(2+)。在Cu^(2+)存在的条件下,基于香豆素的配体YCY能够特异性地与Cu^(2+)发生1∶1配位生成配合物YCY-Cu^(2+)。由于Cu^(2+)的顺磁特性,导致配体YCY的绿色荧光发生猝灭。而... 该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香豆素-铜(Ⅱ)配合物的新型荧光探针YCY-Cu^(2+)。在Cu^(2+)存在的条件下,基于香豆素的配体YCY能够特异性地与Cu^(2+)发生1∶1配位生成配合物YCY-Cu^(2+)。由于Cu^(2+)的顺磁特性,导致配体YCY的绿色荧光发生猝灭。而荧光探针YCY-Cu^(2+)与NO作用后,NO将顺磁性的Cu^(2+)还原为抗磁性的Cu+并从配合物中解离释放,同时生成强荧光发射的N-亚硝基类化合物(YCY-NO),进而实现对NO的特异性识别。通过Job's分析法、高分辨率质谱(HRMS)和光谱滴定分析证实了荧光探针YCY-Cu^(2+)的结构及其对NO的识别机制。探针YCY-Cu^(2+)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检出限为97.3 nmol/L)、广泛的pH值应用范围(3.5~11.5)以及低细胞毒性等优点,并成功应用于细胞及活体动物体内NO的荧光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香豆素 铜()配合物 一氧化氮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络合Cu(Ⅱ)介导过二硫酸盐降解氧氟沙星的研究
3
作者 张笑萌 周润生 +1 位作者 周磊 修光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Ⅱ)介导PDS体系降解OFX的过程,发现在6.0 mmol/L Cu(Ⅱ)和6 mmol/L PDS共存条件下,2 min内OFX的降解率可达到50.78%。淬灭实验表明,Cu(Ⅱ)介导的PDS体系降解受到了羟基自由基(·OH)、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作用。产物鉴定结果表明,有机络合Cu(Ⅱ)介导作用下,OFX可通过羟基化、脱羧基和去甲基化3条路径发生转化。毒性鉴定结果表明,OFX的6种降解产物中4种属于无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二硫酸盐 氧氟沙星 Cu() 高级氧化法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risideⅡ alleviates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induced PC12 celloxidative injury by activating Nrf2 / SIRT3signaling pathway 被引量:15
4
作者 FENG Lin-ying GAO Jian-mei +2 位作者 LIU Yuan-gui SHI Jing-shan GONG Qi-ha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7-668,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cariside(ICS)Ⅱ protects against PC12 cel damage induced by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 and explore its mechanism.METHODS The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model was induced by ox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cariside(ICS)Ⅱ protects against PC12 cel damage induced by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 and explore its mechanism.METHODS The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model was induced by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 2 h/24 h in PC12 cells.N-acetyl-lcysteine(NAC),a classical anti-oxidant,was used as positive control.Pharmacodynamic experimental study groups as follows:control,control+ICS Ⅱ50 μmol·L^(-1),OGD/R,OGD/R+ICSⅡ 12.5 μmol·L^(-1),OGD/R + ICS Ⅱ 25 μmol·L^(-1),OGD/R + ICS Ⅱ50 μmol·L^(-1),and OGD/R+NAC 100 μmol·L^(-1) groups.Cell viability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leakage rate were measured by MTT assay and LDH ELISA kit,respectively.Moreover,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ELISA kit was used for detection of intracellular ROS generation,Mito-SOX fluorescence staining was used for detecting production of ROS in mitochondria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was detected by rhodamine 123 dye.In addition,PC12 cells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one-step TUNEL assay.Furthermore,the expressions of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s(Nrf2),Keap1,HO^(-1),NQO^(-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IDH2,Bax,Bcl-2 and caspase 3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RESULTS The results of MTT and LDH assay showed that OGD/R reduced the cell viability and improved LDH releas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or ICSⅡ 50 μmol·L^(-1) alone(P<0.01).Meanwhile,OGD/R not only increased intracellular and mitochondrial ROS generation,but also elevate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UNEL staining,at the same time,the MMP was declined when challenged by OGD/R.Furthermore,the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OGD/R induced the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cytoplasm-Nrf2,Keap1,Bax and cleaved-caspase 3 level,while the de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nucleus-Nrf2,HO^(-1),NQO^(-1),SIRT3,IDH2 and Bcl-2(P<0.05).However,ICS Ⅱ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viability of PC12 cells and reduced LDH leakage(P<0.01).Notably,ICS Ⅱ also suppressed ROS generation both in the intracellular and mitochondria,as well as restored MMP.It was also worthy to note that ICS Ⅱ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s of cytoplasmNrf2,Keap1,Bax and the level of cleaved-caspase3,whereas,it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s of nucleus-Nrf2,HO^(-1),NQO^(-1),SIRT3,IDH2 and Bcl-2(P<0.05).CONCLUSION ICSⅡ reduced OGD/R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PC12 cells under the laboratory conditions,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Nrf2/SIRT3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riside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REOXYGENATION oxidative injury apoptosis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s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改性对污泥生物炭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晶然 李琳琳 +1 位作者 卢许佳 谭维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3,共12页
采用KMnO_(4)氧化改性制备一种新型污泥生物炭(KBC)用于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污染物浓度对改性生物炭去除Cd(Ⅱ)的效能,并通过表征技术探究改性生物炭对Cd(Ⅱ)的... 采用KMnO_(4)氧化改性制备一种新型污泥生物炭(KBC)用于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考察了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污染物浓度对改性生物炭去除Cd(Ⅱ)的效能,并通过表征技术探究改性生物炭对Cd(Ⅱ)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KMnO_(4)氧化改性提高了KBC中含O基团的数量、比表面积及石墨化程度。批量吸附试验表明,在最佳条件:温度25℃、投加量1 g/L、吸附时间300 min及pH=5.0时,原始污泥生物炭(BC)和KBC对Cd(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3.27和99.22 mg/g。此外,共存离子NaCl浓度对BC和KBC对Cd(Ⅱ)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经过4次重复试验后,BC和KBC对Cd(Ⅱ)的去除率分别为64.05%和90.34%。Cd(Ⅱ)与含O基团的络合、Cd—π相互作用及静电作用是BC和KBC去除水溶液中Cd(Ⅱ)的主要机理。KMnO_(4)氧化改性能够有效提高污泥生物炭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d(Ⅱ)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nO_(4)氧化改性 污泥生物炭 吸附性能 Cd()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胺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降解有机染料 被引量:1
6
作者 欧杰丽 刘义青 +1 位作者 唐钰琦 付永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47-5555,共9页
采用盐酸羟胺(HA)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亚甲基蓝(MB),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反应物投加量及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天然有机物对HA/Cu(Ⅱ)/PAA体系去除MB效果的影响;通过鉴别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探究PAA在HA/Cu(Ⅱ)/PAA体系... 采用盐酸羟胺(HA)强化Cu(Ⅱ)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亚甲基蓝(MB),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反应物投加量及水环境中常见阴离子、天然有机物对HA/Cu(Ⅱ)/PAA体系去除MB效果的影响;通过鉴别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探究PAA在HA/Cu(Ⅱ)/PAA体系中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pH值为7.0条件下,当Cu(Ⅱ)和PAA投加量均为200μmol/L时,向Cu(Ⅱ)/PAA体系中加入400μmol/L的HA,经过30min的反应,MB的去除率可由14.7%增加到74.1%,降解速率由0.0047min^(-1)提高至0.2271min^(-1);HA的引入推动了Cu(Ⅱ)向Cu(Ⅰ)的转化,促进了PAA的催化分解,导致体系中生成更多的活性物种.基于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羟基自由基(HO•)主导了MB的氧化降解.溶液pH值对MB降解影响较大,中性和弱碱性环境更有利于HA/Cu(Ⅱ)/PAA体系对MB的降解.共存Cl^(-)和HCO_(3)^(-)会抑制MB降解,而天然有机质对MB降解起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酸 Cu() 盐酸羟胺 高级氧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改性泡沫炭对水中镉(Ⅱ)的吸附性能及去除机理
7
作者 蒲小松 吴航凯 +4 位作者 李涛洪 李惠娟 刘守庆 黄元波 李雪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37-1548,共12页
以酶解木质素液化产物树脂(LP树脂)为前驱体,借助微波加热和直接混合法,成功制得了镁改性泡沫炭(Mg/CF)吸附材料,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并借助静态吸附实验对其水中Cd(Ⅱ)的脱除性能... 以酶解木质素液化产物树脂(LP树脂)为前驱体,借助微波加热和直接混合法,成功制得了镁改性泡沫炭(Mg/CF)吸附材料,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并借助静态吸附实验对其水中Cd(Ⅱ)的脱除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负载于CF表面的镁以MgO纳米颗粒的形式集中分布于CF的泡孔孔壁上,MgO的负载并未减少CF的比表面积,但可使其微孔孔容增大。该吸附材料对水中Cd(Ⅱ)表现出优越的脱除性能,与单独使用MgO相比,Mg/CF对Cd(Ⅱ)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可达308.51 mg·g^(-1),约为MgO的2.0倍,且平衡吸附时间为720 min,较MgO明显缩短。Mg/CF对Cd(Ⅱ)的去除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且去除过程为吸热熵增的自发过程。去除机理研究表明,Mg/CF对Cd(Ⅱ)的去除是以离子交换和沉淀等化学作用为主,并伴有物理吸附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炭 氧化镁 改性 Cd()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羧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性能
8
作者 罗鹏 姜茜 +1 位作者 卢凤阳 钟国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0-2166,共7页
以2-吡啶甲酸(2-Hpic)、吡啶-2,6-二甲酸(2,6-H_(2)pda)为主配体,咪唑(Him)、2-甲基咪唑(2-Hmim)为辅助配体,制备了两例Cu(Ⅱ)配合物[Cu(pic)(im)(Him)]·2H_(2)O(1)和[Cu(2,6-pda)(2-Hmim)(H_(2)O)_(2)](2-Hmim)(2),用元素分析、X... 以2-吡啶甲酸(2-Hpic)、吡啶-2,6-二甲酸(2,6-H_(2)pda)为主配体,咪唑(Him)、2-甲基咪唑(2-Hmim)为辅助配体,制备了两例Cu(Ⅱ)配合物[Cu(pic)(im)(Him)]·2H_(2)O(1)和[Cu(2,6-pda)(2-Hmim)(H_(2)O)_(2)](2-Hmim)(2),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制得的Cu(Ⅱ)配合物作为前驱体,分别制备了纳米氧化铜,并探究了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氧化铜均能够很好地降解MB染料,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研究了Cu(Ⅱ)配合物的抑菌性能,发现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尤其是配合物1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6 mm,且两种配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高药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羧酸 Cu()配合物 纳米氧化铜 光催化降解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还原Cu(Ⅱ)制备Cu_2O纳米立方晶 被引量:13
9
作者 曾小巍 张玉红 +2 位作者 骆成才 曾跃武 王彦广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15-1519,共5页
Cuprous oxide (Cu2O) nanocubes have successfully been prepared through a simple and novel method by heating Cu(ethyl acetoacetate)2 (Cu(EAC)2) and poly(ethyleneglycol) (PEG)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chemicals. The PEG ... Cuprous oxide (Cu2O) nanocubes have successfully been prepared through a simple and novel method by heating Cu(ethyl acetoacetate)2 (Cu(EAC)2) and poly(ethyleneglycol) (PEG)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chemicals. The PEG acted as the reducing agent as well as the stabilizer. The XR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 metal Cu or CuO developed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only Cu2O nanoparticles with the cuprous structure were produced. The TEM images revealed that all the Cu2O nanoparticles were cubic-shaped or square-shaped particles. The size and shape of Cu2O nanocubes were dependent on concentrations of the Cu(II) precursor, reactant temperatures, and chain length of PEG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reducing reactivity of PEG was sensitive to its chain length, and the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 was drastically dropped with the decreasing of polymer′s chain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纳米立方晶 PEG 二价铜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加压素Ⅱ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姜志胜 张勇刚 +4 位作者 齐永芬 许松 徐少平 庞永政 唐朝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研究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Ⅱ ,UⅡ )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 /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系统的影响。方法 :体外血管薄片孵育 ,以生化及放射活性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孵育液中亚硝酸盐 (NO-2 )含量 ,... 目的 :研究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Ⅱ ,UⅡ )对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 /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系统的影响。方法 :体外血管薄片孵育 ,以生化及放射活性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孵育液中亚硝酸盐 (NO-2 )含量 ,血管NOS活性及cGMP含量。结果 :孵育 1.5h到 3h ,UⅡ (10 -9~ 10 -7mol·L-1)呈浓度依赖地刺激血管NO-2 生成增加 (14.8%~ 80 .9% )。UⅡ刺激血管组织总NOS和固有型NOS活性显著增加 (P <0 .0 5或P <0 .0 1)而不影响iNOS活性 (P >0 .0 5 )。 10 -9~ 10 -7mol·L-1的UⅡ呈浓度依赖的增加血管组织cGMP含量 (P <0 .0 1)。实验还观察到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 (GN L nitro arginine ,L NNA)显著抑制了UⅡ刺激的血管组织NOS激活、NO生成和cGMP含量增加。结论 :UⅡ激活血管组织NOS/NO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加压素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代谢 血管升压素 药理学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黄连苷Ⅱ在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郭明川 曹艳 刘建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40-443,共4页
目的:以谷氨酸为工具药建立氧化应激模型,观察胡黄连苷Ⅱ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胡黄连苷Ⅱ和10mmol/L的谷氨酸处理PC12细胞,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CDCFH染色法检测细胞氧自由基水平,DNA琼脂糖凝胶... 目的:以谷氨酸为工具药建立氧化应激模型,观察胡黄连苷Ⅱ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胡黄连苷Ⅱ和10mmol/L的谷氨酸处理PC12细胞,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CDCFH染色法检测细胞氧自由基水平,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表达。结果:胡黄连苷Ⅱ能明显减轻谷氨酸对PC12细胞的损伤,提高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水平,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结论:胡黄连苷Ⅱ对谷氨酸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或清除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苷 谷氨酸 PC12细胞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与糖尿病大鼠足细胞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覃乔静 邓华聪 +2 位作者 曹文富 兰丽珍 刘东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8-451,502,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足细胞损害中的作用 ,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C)、糖尿病组 (D)和氯沙坦治疗病鼠组 (DT) ,实验第 5周末检测肾皮质超氧化物...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足细胞损害中的作用 ,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C)、糖尿病组 (D)和氯沙坦治疗病鼠组 (DT) ,实验第 5周末检测肾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丙二醛 (MDA)和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的水平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足细胞超微结构 ,同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标志蛋白 -desmin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糖尿病组大鼠肾皮质S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 ,而MDA含量明显增加 ,肾小球内desmin蛋白表达上调 ,足细胞部分足突融合 ,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 ;AngⅡ 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明显减轻糖尿病大鼠肾皮质SOD、CAT、MDA及肾小球内desmin蛋白表达的改变 ,减轻足细胞足突融合 ,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结论 :糖尿病时AngⅡ参与增高肾组织氧化应激 ,损害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管紧张素 氧化应激 足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发之 谢志勇 +4 位作者 李国莲 李海斌 汪雪春 岳先名 李振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70-2977,共8页
为研究复杂三元体系中HA(Humic acid,腐殖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探究HA对重金属Cu(Ⅱ)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通过改变HA的添加顺序及添加量,系统研究了HA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添加HA能... 为研究复杂三元体系中HA(Humic acid,腐殖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探究HA对重金属Cu(Ⅱ)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通过改变HA的添加顺序及添加量,系统研究了HA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添加HA能显著降低氧化锌对Cu(Ⅱ)的吸附量,在p H为5.05时添加50mg/L的HA,Cu(Ⅱ)的最大吸附量降低了61.74%;离子强度增大会促进氧化锌对Cu(Ⅱ)的吸附,在NaNO_3浓度为1.0mol/L时最大吸附量为21.79mg/g;p H值为5.05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升温有利于氧化锌对Cu(Ⅱ)吸附,氧化锌对Cu(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HA不同添加顺序对Cu(Ⅱ)的吸附量的影响表现为对照>后添加HA>同时添加HA>先添加HA.红外光谱特征表明,HA和Cu(Ⅱ)在氧化锌表面吸附位点形成竞争吸附,并且氧化锌表面的羟基在吸附HA和Cu(Ⅱ)的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氧化锌 Cu()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态氧化石墨烯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福 张帆 +1 位作者 王波 孙华菊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8-1464,共7页
以乙二胺(EDA)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得一种吸附材料,即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RGO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利用Lagergren准一级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 以乙二胺(EDA)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得一种吸附材料,即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RGO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利用Lagergren准一级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agergren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RGO的吸附在所研究的Zn(Ⅱ)浓度范围内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经验式,ΔH0=-21.60 k J/mol,吸附焓变小于零,表明该吸附为放热过程;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0为正值,表明该吸附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氧化石墨烯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亲性席夫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苯甲醇的催化氧化 被引量:23
15
作者 袁淑军 蔡春 吕春绪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8-280,共3页
An amphipathic Schiff base complex with Cu(Ⅱ) was synthesized from p-cresol a nd dodecanoyl chloride with total yield of 36 8%. The structure and amphipathic property of the ligand and Cu complex have been invest iga... An amphipathic Schiff base complex with Cu(Ⅱ) was synthesized from p-cresol a nd dodecanoyl chloride with total yield of 36 8%. The structure and amphipathic property of the ligand and Cu complex have been invest igated. The 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catalyzed by the complex in alkali solution gave benzaldehyde in yield of 57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亲性席夫碱 铜()配合物 合成 苯甲醇 催化氧化 催化剂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Ⅱ型阴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金和银性能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邹海峰 李胜华 +2 位作者 田丽玉 姜桂兰 陈博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24,共4页
研究了VS-Ⅱ型阴离子交换纤维分离富集金和银的性能,并用于矿石中金银的预富集,硫脲洗脱,再用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方法经标准物质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一致;同时就该纤维对金、银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 研究了VS-Ⅱ型阴离子交换纤维分离富集金和银的性能,并用于矿石中金银的预富集,硫脲洗脱,再用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方法经标准物质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一致;同时就该纤维对金、银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以及对有关选择性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其吸附机理为[AuCl4]-、[AgCl2]-借与H+缔合而吸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交换纤维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MMP-2、iNOS表达及自由基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蒋平 陈鸣 +2 位作者 吕军 陈翀 焦炳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酮ⅡA(TanⅡA)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及自由基释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Aβ)定向注射法建立AD大鼠模型,并使用TanⅡA干预,通过观察大...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酮ⅡA(TanⅡA)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及自由基释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Aβ)定向注射法建立AD大鼠模型,并使用TanⅡA干预,通过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定量分析大鼠海马MMP-2和iNOS基因及蛋白表达差异及表达相关性、自由基释放量的影响以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注射法所建立AD模型大鼠海马内iNOS及MMP-2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两者的表达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正相关(P<0.05)。AD大鼠海马内诱导释放的一氧化氮(NO)、ONOO-及活性氧(ROS)自由基含量显著增高(P<0.05),同时AD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而TanⅡA(50mg/kg)干预可显著降低AD大鼠海马内的NO、ONOO-及ROS含量,并降低iNOS(P<0.05)及MMP-2蛋白的表达(P<0.01),明显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论TanⅡA可有效缓解AD症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D诱导的iNOS及MMP-2蛋白的表达,减少氧化性毒害自由基的产生,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丹参酮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黄连苷Ⅱ对乙醇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军 赵渊源 +2 位作者 孙靖涵 侯志文 于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3-526,537,共5页
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对乙醇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MTT检测细胞存活率,LDH、SOD、Gpx、MDA及ROS试剂盒检测H9C2细胞在乙醇干预及胡黄连苷Ⅱ预处理条件下的氧化应激状态。结果100mmol/L及以上浓度的乙醇可导致H9C2细胞... 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对乙醇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MTT检测细胞存活率,LDH、SOD、Gpx、MDA及ROS试剂盒检测H9C2细胞在乙醇干预及胡黄连苷Ⅱ预处理条件下的氧化应激状态。结果100mmol/L及以上浓度的乙醇可导致H9C2细胞的存活率下降,100-200mmol/L之间细胞存活率下降最为明显,200mmol/L的乙醇可导致上清液中LDH活性的增加、细胞匀浆中SOD及Gpx活性的下降、细胞匀浆中MDA及细胞内ROS含量的增加。而胡黄连苷Ⅱ预处理可部分改善乙醇所致细胞存活率的下降,其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提高细胞中SOD及Gpx活性实现的。结论胡黄连苷Ⅱ对乙醇所致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提高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苷 H9C2心肌细胞 乙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患者AngⅡ和NO与IGF-1关系研究及通心络疗效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琦琳 杨天伦 +5 位作者 孙明 李元建 汤参娥 陈锋 贺石林 陈方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91-1294,共4页
目的研究临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相关性,探讨通心络干预疗效。方法观察入选的40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TC>5.72mmol·L-1或LDL-C>3.64mmol·L-1)和35名健康体检者... 目的研究临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相关性,探讨通心络干预疗效。方法观察入选的40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TC>5.72mmol·L-1或LDL-C>3.64mmol·L-1)和35名健康体检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检测血清中AngⅡ、NO、IGF-1和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AngⅡ与IGF-1以及NO与IGF-1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将4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双盲分成两组,通心络组:20例,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予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粒为0.26g),每日3次,安慰剂组:20例,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服用安慰剂,疗程为8wk,观察通心络对上述指标以及血脂的影响。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NO和IGF-1含量明显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下降,而AngⅡ、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明显增高。高胆固醇血症患者AngⅡ与IGF-1呈负相关(r=-0.406,P<0.01),NO与IGF-1呈正相关(r=0.718,P<0.001)。使用通心络治疗8wk后,IGF-1、NO明显增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AngⅡ和可溶性E-选择素降低。结论IGF-1含量降低可能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机制,通心络提高IGF-1水平可能是其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保护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 血管紧张 一氧化氮 胰岛素样生 长因子 通心络 内皮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醚化双Schiff碱钴(Ⅱ)络合物对异丙苯催化氧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仲辉 秦圣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2年第4期93-94,共2页
在研究异丙苯的均相催化氧化反应中,多以金属-卟啉,金属-酞菁和乙酰丙酮合钴作催化剂。用双Schiff碱的金属络合物,如双(水杨基)乙二亚胺合钴1仅见一例,而以四个配位原子共平面性更佳的双(水杨基)邻苯二亚胺合钴2作催化剂则未见报道。在... 在研究异丙苯的均相催化氧化反应中,多以金属-卟啉,金属-酞菁和乙酰丙酮合钴作催化剂。用双Schiff碱的金属络合物,如双(水杨基)乙二亚胺合钴1仅见一例,而以四个配位原子共平面性更佳的双(水杨基)邻苯二亚胺合钴2作催化剂则未见报道。在乙酰丙酮合钴的催化体系中添加少量冠醚,能加速对异丙苯的氧化。我们合成的络合物3a—d则将刚性桥链双Schiff碱和冠醚环结构集为一体.有可能成为具有特殊催化性能的新型络合催化剂,在常压条件下以空气为氧源,用乙酰丙酮钴和1、2作对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balt ()complexes CROWN ETHER SCHIFF base catalytic oxidation CUM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