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化硅量子点制备及其活体细胞荧光成像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祥鸣 宋月鹏 +7 位作者 高东升 李江涛 陈义祥 李永 许令峰 郭晶 谭钺 康田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60-264,共5页
采用化学腐蚀法制备无细胞毒性的SiC量子点荧光材料,以硝酸及氢氟酸为腐蚀剂,通过超声分散及高速离心处理,获得碳化硅量子点水相溶液,对其微观组织、光学性能进行了检测,而后在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ans)活体细胞上进行了荧... 采用化学腐蚀法制备无细胞毒性的SiC量子点荧光材料,以硝酸及氢氟酸为腐蚀剂,通过超声分散及高速离心处理,获得碳化硅量子点水相溶液,对其微观组织、光学性能进行了检测,而后在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ans)活体细胞上进行了荧光成像,结果表明,碳化硅量子点呈近球型,直径约为2.5nm,小于体材激子波尔直径(5.4nm),光致发光光谱证明了量子限制效应,激发光波长为320~360nm时,发射光强最大。激发光波长增加时,其Photo Luminescence(PL)峰发生红移,而当量子点直径减小时,会导致发射光蓝移。活体细胞荧光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该量子点无细胞毒性,对细胞生长生理机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可以实现活体细胞长时程的荧光成像。同时对其标记特征及原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荧光 荧光光谱 细胞 碳化硅量子点 荧光成像 化学腐蚀法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碳化硅量子点标记及其长时程荧光成像 被引量:21
2
作者 宋月鹏 康杰 +4 位作者 高东升 李江涛 王晓波 尹承苗 毛志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6-292,共7页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荧光标记与活体细胞的长时程荧光成像示踪是研究其侵染机制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采用化学腐蚀法制备出SiC量子点标记材料,研究了化学腐蚀法制备工艺过程,对SiC量子点标记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光学性...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荧光标记与活体细胞的长时程荧光成像示踪是研究其侵染机制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采用化学腐蚀法制备出SiC量子点标记材料,研究了化学腐蚀法制备工艺过程,对SiC量子点标记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光学性能进行检测分析,而后对尖孢镰刀菌进行标记及长时程荧光成像,结果表明,SiC量子点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光学性能,发射光颜色与其尺寸有内在关联性,腐蚀过程中即可在表面形成多种亲有机物功能团。尖孢镰刀菌生长初期SiC量子点将标记在分生孢子细胞膜处,而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活体细胞内部并形成稳定标记。进一步研究发现,SiC量子点无细胞毒性,可以实现活体细胞的长时程荧光成像,同时对其标记特征及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这对于尖孢镰刀菌侵染致病过程组织学与细胞学特征研究,揭示其致病机理、发展新型植株枯萎防治方法提供直观依据和理论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标记 成像技术 长时程荧光成像 尖孢镰刀菌 活体细胞 碳化硅量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量子点研究现状及其生物学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宋月鹏 朱彦敏 +3 位作者 康杰 毛志泉 高东升 KIM Hyoungseop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9,共5页
碳化硅量子点生物相容性、光学性能优良且稳定性强,不易淬灭,禁带宽度较宽更容易蓝移到可见光区,是一种潜在的活体细胞多目标荧光标记及长时程示踪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生物学应用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分析了碳化硅量子点的光学... 碳化硅量子点生物相容性、光学性能优良且稳定性强,不易淬灭,禁带宽度较宽更容易蓝移到可见光区,是一种潜在的活体细胞多目标荧光标记及长时程示踪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生物学应用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分析了碳化硅量子点的光学特性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碳化硅量子点不同制备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讨论。腐蚀法制备碳化硅量子点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量子点微观结构及尺寸可有效调控等特点而备受瞩目。同时可以在表面一步法形成亲有机物基团且物化特性相对简单,可对活体细胞形成稳定荧光标记并可实现长时程示踪。同时,由于碳化硅量子点在实现生物学多目标标记及长时程示踪方面存在较多基础性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量子点 光致发光 制备方法 荧光成像 活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腐蚀法制备SiC量子点组织演变及其粒度调控 被引量:4
4
作者 柳洪洁 朱彦敏 +1 位作者 郭晶 宋月鹏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35,共7页
采用燃烧合成的均质纳米碳化硅颗粒,化学腐蚀法制备SiC量子点水相溶液,研究了量子点成型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过程,由于燃烧合成的碳化硅颗粒由于表面及基体内具有大量组织缺陷,表面快速腐蚀形成沟槽,颗粒最后形成镂空结构。在机械研磨及... 采用燃烧合成的均质纳米碳化硅颗粒,化学腐蚀法制备SiC量子点水相溶液,研究了量子点成型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过程,由于燃烧合成的碳化硅颗粒由于表面及基体内具有大量组织缺陷,表面快速腐蚀形成沟槽,颗粒最后形成镂空结构。在机械研磨及超声空化作用下,镂空结构破碎,形成尺寸更小的颗粒。研究了超重力场中水相溶液内不同粒径的SiC量子点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沿超重力场方向,SiC颗粒粒径逐渐增大且越来越分散,根据不同粒度颗粒在水相溶液内的沉降距离,可以实现SiC量子点的粒度调控。化学腐蚀法制备的SiC量子点为单一、均匀的3C晶型,不同粒径的量子点在相同波长激发光下呈现不同颜色的荧光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量子点 化学腐蚀法 运动学特征 微观组织演变 粒度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量子点荧光特性及其致病镰刀菌活体细胞标记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柳洪洁 孙丰飞 +3 位作者 宋月鹏 朱彦敏 康杰 Kim Hyoungseop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85-5189,共5页
研究了腐蚀法制备的碳化硅量子点荧光特性及其致病镰刀菌活体细胞标记强度与机制。结果表明当激发光为340nm时SiC量子点光致发光强度最大,随着激发光波长增加,发射光波长出现红移现象,且具有较高的斯托克斯(Stokes)位移,由于荧光发射可... 研究了腐蚀法制备的碳化硅量子点荧光特性及其致病镰刀菌活体细胞标记强度与机制。结果表明当激发光为340nm时SiC量子点光致发光强度最大,随着激发光波长增加,发射光波长出现红移现象,且具有较高的斯托克斯(Stokes)位移,由于荧光发射可以全色调谐,从而实现了致病镰刀菌的近紫外检测,可用来对自发荧光细胞的有效检测与定量分析。进一步对致病镰刀菌活体细胞SiC量子点荧光标记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量子点通过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吞方式进入活体细胞内部,并均匀分布,从而实现了对致病镰刀菌的稳定荧光标记。另外基于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提出了致病镰刀菌SiC量子点荧光标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量子点 致病镰刀菌 活体细胞 荧光特性与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溅射功率对含硅量子点SiC_x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飞 杨雯 +2 位作者 莫镜辉 张志恒 杨培志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14,共6页
采用射频和脉冲磁控共溅射法并结合快速光热退火法制备了含硅量子点的SiC_x薄膜.采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喇曼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脉冲溅射功率对薄膜中硅量子点数量、尺寸、晶化率和... 采用射频和脉冲磁控共溅射法并结合快速光热退火法制备了含硅量子点的SiC_x薄膜.采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喇曼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脉冲溅射功率对薄膜中硅量子点数量、尺寸、晶化率和薄膜光学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溅射功率从70 W增至100 W时,硅量子点数量增多,尺寸增至5.33nm,晶化率增至68.67%,而光学带隙则减至1.62eV;随着溅射功率进一步增至110 W时,硅量子点数量减少,尺寸减至5.12nm,晶化率降至55.13%,而光学带隙却增至2.23eV.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溅射功率为100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溅射功率 硅量子点 SiCx薄膜 磁控溅射 快速光热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碳化硅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磊 杨丽娟 +1 位作者 高剑森 顾世浦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0-553,共4页
采用脉冲激光烧蚀法,以多晶3C-SiC陶瓷片为靶材,制备了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的非晶SiC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光致发光谱(PL)等测试... 采用脉冲激光烧蚀法,以多晶3C-SiC陶瓷片为靶材,制备了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的非晶SiC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光致发光谱(PL)等测试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纳米颗粒由大量的非晶SiC构成,粒径在8~9 nm,光学带隙为3.28 e V;样品表现出较强的光致发光,发光峰位于415 nm处,这主要是由于量子限制效应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脉冲激光烧蚀法 量子点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量子点荧光标记串珠镰刀菌及其活体示踪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彦敏 宋月鹏 +3 位作者 柳洪洁 高东升 尹承苗 毛志泉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6-1601,共6页
采用SiC量子点荧光标记与示踪技术,对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并实现了长时程荧光成像示踪,结果表明,碳化硅量子点标记的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具有可调谐的荧光颜色,这是与其光学特性所决定的,即在不同激发光波长下呈现不同的荧光... 采用SiC量子点荧光标记与示踪技术,对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并实现了长时程荧光成像示踪,结果表明,碳化硅量子点标记的串珠镰刀菌活体细胞具有可调谐的荧光颜色,这是与其光学特性所决定的,即在不同激发光波长下呈现不同的荧光颜色;SiC量子点通过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吞方式进入活体细胞内部,实现了对串珠镰刀菌的稳定标记;同时这种标记由于量子点表面官能团与活体细胞的化学键耦合而显示出较强的抗漂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量子点 串珠镰刀菌 荧光调谐性 抗光漂白性 长时程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衬底温度对含硅量子点的SiCx薄膜结构及其光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飞 杨雯 +2 位作者 陈小波 袁俊宝 杨培志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44-2049,共6页
采用磁控共溅射沉积法,以Si靶和SiC靶为靶材,单晶Si(100)和石英为衬底,在不同衬底温度下沉积了富硅SiC_x薄膜。在氮气氛下于1100℃退火,得到包含硅量子点的SiC_x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掠入射X射线衍射和吸收谱... 采用磁控共溅射沉积法,以Si靶和SiC靶为靶材,单晶Si(100)和石英为衬底,在不同衬底温度下沉积了富硅SiC_x薄膜。在氮气氛下于1100℃退火,得到包含硅量子点的SiC_x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掠入射X射线衍射和吸收谱对退火后的SiC_x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衬底温度从室温(25℃)升至300℃时,薄膜的晶化率增至71.3%,硅量子点尺寸增至8.9 nm,而光学带隙则减至2.42 e ;随着衬底温度进一步升高,薄膜的晶化率降至63.1%,硅量子点尺寸减小至7.3 nm,而光学带隙却增加至2.57 e ;当衬底温度从室温(25℃)升至400℃时,薄膜的吸收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衬底温度为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底温度 硅量子点 SiCx薄膜 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量子点荧光材料光谱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彦敏 宋月鹏 +3 位作者 康杰 高东升 毛志泉 KIM Hyoungseop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3,共5页
通过腐蚀法制备SiC量子点荧光标记材料,以硝酸和氢氟酸为腐蚀剂,通过超声空化破碎分散及超重力场层析剪裁,得到SiC量子点水相溶液,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酸清洗次数、超声时长对量子点光致发光峰值(荧光强度)... 通过腐蚀法制备SiC量子点荧光标记材料,以硝酸和氢氟酸为腐蚀剂,通过超声空化破碎分散及超重力场层析剪裁,得到SiC量子点水相溶液,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酸清洗次数、超声时长对量子点光致发光峰值(荧光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腐蚀剂成分及配比、超重力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光致发光强度及发射光波长,同时腐蚀剂成分中氢氟酸含量的增加使得光致发光峰值位置发生红移,而超声时长及超重力系数的增加使得SiC量子点光致发光峰值位置发生蓝移。并对SiC颗粒腐蚀过程相关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量子点 腐蚀法 工艺参数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及其生物学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康杰 孙为云 +3 位作者 丁紫阳 周喜 雷腾飞 宋月鹏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5-751,756,共8页
通过一步法完成SiC量子点的合成和表面改性,并对其微观结构、光学性质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量子点半径小于激子波尔半径,导致了量子限制效应现象而产生光致发光,通过对其红外光谱的分析发现碳化硅量子点表面既已耦合了巯基,... 通过一步法完成SiC量子点的合成和表面改性,并对其微观结构、光学性质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量子点半径小于激子波尔半径,导致了量子限制效应现象而产生光致发光,通过对其红外光谱的分析发现碳化硅量子点表面既已耦合了巯基,因此该量子点可以作为量子点标记技术中又一种新型的标记材料,然后用SiC量子水相溶液对有、无根皮苷环境下的串珠镰刀菌进行标记并长时程荧光成像,同时让已成功标记的该菌侵染苹果植株幼苗,试验表明,根皮苷能够促进串珠镰刀菌的生长,主要表现在菌落成长的速度和数量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串珠镰刀菌生长态势随周围环境中根皮苷含量的增加而更趋旺盛,此外串珠镰刀菌对苹果幼苗侵染的动态示踪过程表明幼苗的第一感染部位为根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量子点 串珠镰刀菌 根皮苷 长时程示踪 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