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sika deer and red deer using partial cytochrome b and 12s ribosomal RNA genes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波 白素英 +2 位作者 徐艳春 张伟 马建章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0-162,共3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degraded samples of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d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partial Cytb and 12s rRNA genes s...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degraded samples of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d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partial Cytb and 12s rRNA genes sequences. 402 bp Cytb genes were achieved by PCR-sequencing using DNA extracted from 8 case samples, and contrasted with 27 sequences of Cytb gene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database. The values of three nucleotide distance between three suspected samples and sika deer were identical (0.026±0.006), which was smaller than the smallest nucleotide distance between eastern red deer and sika deer (0.036). Furthermor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ika deer and red deer indicated that the evidences located within the same cluster as sika deer. The evidences were sika deer materials. As the same way, other three suspected samples were derived from red deer. The results were further confirmed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387 bp 12s rRNA gene. The method was powerful and less time-consuming and helpful to reduce the related cases with wild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Cytochrome b gene (Cytb) 12s ribosomal RNA gene (12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havioral ecology of sika deer in spring in semi-natural area 被引量:3
2
作者 LIU Zhen-sh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05-208,208-210,共4页
Behaviors of sika deer in spring were studied by scan sampling, ad libitum sampling, and all-occurrence recording methods during 199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haviors of sika deer in spring can be classified by seve... Behaviors of sika deer in spring were studied by scan sampling, ad libitum sampling, and all-occurrence recording methods during 199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haviors of sika deer in spring can be classified by seven categories: grazing, ruminating, bedding, moving, standing, drinking, alert, agonistic and other behaviors. Various behavioral models were more regular. Grazing behavior was a kind of mainly behavioral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natural sika deer BEHAVIOR EC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KA敷料在降低船舶舱室噪声上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丁建 《广东造船》 2009年第5期45-47,共3页
本文简介了船舶噪声的概况以及SIKA敷料在降低船舶舱室噪声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船舶噪声 降低 sika敷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ka砼喷射机组与传统喷射工艺全方位的比较分析
4
作者 陶峰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7-41,共5页
文中介绍了Sika砼喷射机组的喷射原理及工艺流程,并从性能分析、工效对比、成本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表明了在公路隧道应用大型湿喷机组的前瞻性,安全性、经济性、环保美观性,同时保证了喷射砼的施工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
关键词 sika砼喷射机组 湿喷工艺 工效 成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ka收购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聚氨酯粘合剂业务
5
作者 庞晓华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4年第5期17-17,共1页
据悉,瑞士Baar的Sika公司已同意收购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旗下Casco公司的聚氨酯(PU)粘合剂和系统业务及部分阿克苏公司涂料业务。Casco公司去年的销售额为2100万美元。有关此次收购的具体情况公司方面并没能透露。Sika公司是全球领先的PU... 据悉,瑞士Baar的Sika公司已同意收购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旗下Casco公司的聚氨酯(PU)粘合剂和系统业务及部分阿克苏公司涂料业务。Casco公司去年的销售额为2100万美元。有关此次收购的具体情况公司方面并没能透露。Sika公司是全球领先的PU粘合剂生产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ka公司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 聚氨酯粘合剂 销售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源藿香假丝酵母菌DZ018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益生特性研究
6
作者 黄姚 么乃全 +3 位作者 袁伟涛 毛爱鹏 张婷 徐超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9-399,共11页
[目的]从梅花鹿瘤胃液中分离和鉴定出具有益生菌潜能的酵母菌,并对其体外益生功能进行评价,为其在动物营养与饲料中应用以及鹿源益生菌制剂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YPD固体培养基从健康雄性梅花鹿瘤胃液中分离出酵母菌菌株,对分离株... [目的]从梅花鹿瘤胃液中分离和鉴定出具有益生菌潜能的酵母菌,并对其体外益生功能进行评价,为其在动物营养与饲料中应用以及鹿源益生菌制剂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YPD固体培养基从健康雄性梅花鹿瘤胃液中分离出酵母菌菌株,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其生长性能及产酸性能,并绘制生长曲线;探究其在不同pH、不同浓度胆盐及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耐受性;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并对菌株进行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从梅花鹿瘤胃液中分离到1株优势酵母菌,并将其命名为DZ018,其菌落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ITS rRNA序列均与藿香假丝酵母菌(Candida rugosa)的特征相符。生长性能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株在YPD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培养2 h时进入对数生长期,且具有一定的产酸能力。耐受性评价结果显示,分离株对低pH有较好的耐受性,在pH为2.5~6.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最适生长pH为4.5;对胆盐耐受性较强,在0.3%和1.0%胆盐中存活率均>100%,在2.0%胆盐中存活率可达74.27%;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31.64%和64.8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氟胞嘧啶、氟康唑和酮康唑表现敏感,对两性霉素B耐药。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小鼠生长性能和脏器系数均无不良影响。[结论]本研究从梅花鹿瘤胃液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一定益生潜力的藿香假丝酵母菌DZ018,其耐受性强、安全性好。试验结果为鹿源益生菌在鹿科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假丝酵母菌 梅花鹿 分离鉴定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CSRP3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7
作者 王晴 马瑜锴 +3 位作者 韩若冰 邢海华 孙子惠 李和平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0-748,共9页
[目的]探究梅花鹿富含半胱氨酸和甘氨酸蛋白3(cysteine and glycine-rich protein 3,CSRP3)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不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梅花鹿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克隆获得CSRP3基因,测序后进行相似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 [目的]探究梅花鹿富含半胱氨酸和甘氨酸蛋白3(cysteine and glycine-rich protein 3,CSRP3)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不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梅花鹿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克隆获得CSRP3基因,测序后进行相似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CSRP3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来研究梅花鹿背最长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肋间肌中CSRP3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克隆出梅花鹿CSRP3基因,其编码区片段大小为585 bp,共编码194个氨基酸。BLAST比对结果显示,梅花鹿CSRP3基因与马鹿的相似性最高,为99.83%,与白尾鹿、牛、羊的相似性均超过95%,说明梅花鹿CSRP3基因在进化中具有高度保守性;根据梅花鹿CSRP3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梅花鹿与马鹿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虎和虎鲸的亲缘关系最远。CSRP3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_(903)H_(1403)N_(263)O_(275)S_(19),相对分子质量为20 952.81,理论等电点(pI)为8.89,脂肪系数为43.81,其二级结构以不规则卷曲为主;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内。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RP3基因在梅花鹿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梅花鹿肋间肌中的表达量最高,与背最长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背最长肌、臀大肌和股四头肌之间CSRP3基因表达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梅花鹿CSRP3基因,其编码蛋白位于细胞核内;CSRP3基因在梅花鹿不同肌肉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本研究结果为CSRP3基因在梅花鹿肉品质方面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CSRP3基因 克隆 肌肉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8
作者 张婷 黄姚 +3 位作者 袁伟涛 郭肖兰 王凯英 徐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36-4342,共7页
【目的】探究饲粮维生素D_(3)(VD_(3))添加水平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10月龄、平均体重为(45.32±5.23)kg的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每个重复1头,分别... 【目的】探究饲粮维生素D_(3)(VD_(3))添加水平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10月龄、平均体重为(45.32±5.23)kg的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2000、4000和8000 IU/kg VD_(3)的试验饲粮。试验期共90 d。试验结束后统计梅花鹿体重、采食量,计算生长性能;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水平及丙二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甲状腺旁素、降钙素、1,25羟基维生素D_(3)、钙和磷含量。试验第75天起连续采集3 d粪便样本,测定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及磷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4000 IU/kg VD_(3)显著提高了梅花鹿平均日增重(P<0.05),其他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2)4000 IU/kg组梅花鹿Ca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3个试验组梅花鹿血清T-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在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添加8000 IU/kg VD_(3)显著提高了梅花鹿血清1,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P<0.05),其他各组间该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粮添加适量VD_(3)有利于提高梅花鹿生长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血清1,25羟基维生素D_(3)含量。综合试验结果,4000 IU/kg VD_(3)在10~12月龄梅花鹿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梅花鹿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角盘胶原蛋白的鉴定及其理化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诗萌 王景琦 +1 位作者 皮钰珍 邵俊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2,共9页
本研究以梅花鹿角盘为原料,利用酸法和酶法提取梅花鹿角盘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研究其结构和理化性质,为开发胶原蛋白新资源,提高鹿产品附加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梅花鹿角盘ASC和PSC符合Ⅰ型胶原蛋白氨基酸... 本研究以梅花鹿角盘为原料,利用酸法和酶法提取梅花鹿角盘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研究其结构和理化性质,为开发胶原蛋白新资源,提高鹿产品附加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梅花鹿角盘ASC和PSC符合Ⅰ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的特征分布。其中蛋氨酸含量最低,羟基化程度较高,分别为45.69%和46.30%。ASC和PSC至少由两条α链(α1和α2)组成,β链含量较高,并含有少量的γ链。ASC和PSC二级结构相似,均出现酰胺A、B、Ⅰ、Ⅱ和Ⅲ的特征吸收峰,保存着三螺旋结构。ASC和PSC在280 nm处基本无吸收,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19.0 nm和224.0 nm处。ASC和PSC溶液的pH越接近pI值,其溶解性、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越小。当NaCl浓度为0~2 mol/L时,增加盐量可以增大ASC和PSC的溶解性、起泡性;盐浓度在0~0.4 mol/L范围内,能提高ASC和PSC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蛋白浓度0.5%时,两者的乳化稳定性最大,蛋白浓度4%时,两者的乳化稳定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角盘 胶原蛋白 鉴定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早期妊娠不同时期血液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慧敏 范冰峰 +3 位作者 张旭林 邵静 刘理想 许保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92-3908,共17页
【目的】通过分析梅花鹿早期妊娠不同时期的血液转录组数据,筛选参与梅花鹿早期妊娠的关键基因。【方法】分别采集人工授精后0、7、15和20 d的雌性梅花鹿血液样品,利用Illumina HiSeq TM 3000C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分析。对不同时期的血... 【目的】通过分析梅花鹿早期妊娠不同时期的血液转录组数据,筛选参与梅花鹿早期妊娠的关键基因。【方法】分别采集人工授精后0、7、15和20 d的雌性梅花鹿血液样品,利用Illumina HiSeq TM 3000C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分析。对不同时期的血液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组间表达相关性分析,鉴定梅花鹿早期妊娠的关键阶段,利用DESeq筛选各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以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妊娠第15天时梅花鹿血液出现了转录高峰,比较组D7 vs D0、D15 vs D7、D20 vs D15分别筛选到181、996、265个DEGs。其中比较组D7 vs D0共筛选到ERAS、MET、KDR等7个关键基因。综合GO和KEGG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对刺激的响应、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中;比较组D15 vs D7共筛选到HRAS、HIF 1A、MAPK 1、JAK 1等10个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进程、免疫反应、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中;比较组D20 vs D15共筛选到MAPK 1、MMP 2等4个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雌激素信号通路和松弛素信号通路中。【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梅花鹿早期妊娠关键时间点血液转录组的动态表达,筛选到KDR、HRAS、MAPK 1、JAK 1等关键基因,为梅花鹿早期妊娠诊断标志物的挖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转录组 妊娠标志物 胚胎发育 妊娠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梅花鹿茸多糖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安璐 谭世媛 +2 位作者 鞠美琪 庞春颖 张淑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4-92,共9页
以梅花鹿茸多糖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热水浸提法、水提醇沉法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BBD实验设计原理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实验。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紫外光谱和FT-IR光谱分析检测纯度... 以梅花鹿茸多糖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热水浸提法、水提醇沉法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BBD实验设计原理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实验。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紫外光谱和FT-IR光谱分析检测纯度。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超声液料比34∶1、超声时间43 min、浸提温度54℃、浸提时间2 h,多糖提取率达2.02%,多糖含量70.05%,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等成分并具有典型多糖结构,表明优化的梅花鹿茸多糖提取工艺切实可行,优化结果优于先前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茸多糖 响应曲面法 苯酚硫酸法 FT-IR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假冒和掺假梅花鹿茸粉的快速鉴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萌 杨承恩 +3 位作者 郭瑞雪 陈维佳 李艳春 李雨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8期94-100,共7页
目的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梅花鹿茸粉快速鉴别模型,识别假冒及掺假梅花鹿茸粉。方法采集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梅花鹿茸、马鹿茸、驯鹿茸样品,整只粉碎,得梅花鹿茸粉、马鹿茸粉、驯鹿茸粉样品各60份,并按照质量百... 目的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梅花鹿茸粉快速鉴别模型,识别假冒及掺假梅花鹿茸粉。方法采集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梅花鹿茸、马鹿茸、驯鹿茸样品,整只粉碎,得梅花鹿茸粉、马鹿茸粉、驯鹿茸粉样品各60份,并按照质量百分比5%、10%、20%、40%、60%和80%将驯鹿茸粉掺入到梅花鹿茸粉中,获得掺假梅花鹿茸粉样品60份,共计240份样品。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扫描,采用K-S法划分样本;利用5种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支持向量机建模,确定最优光谱预处理方法;应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连续投影算法提取光谱特征信息;建立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极限学习机识别模型,比较各方法建模效果,确定最优识别模型。结果各样品组红外光谱略有差异,其中纯梅花鹿茸粉组在1029 cm^(-1)附近多糖C-O伸缩振动吸收较强,纯驯鹿茸粉组在3310 cm^(-1)附近氨基酸N-H伸缩振动吸收较强;纯马鹿茸粉组在1659 cm^(-1)附近蛋白质C=O伸缩振动吸收最弱,而各掺假组样品在此波长的红外吸收随着掺假比例增加而增强。多元散射校正-连续投影算法-支持向量机模型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识别率均为100%,且仅需11个特征吸收波长点即可完成建模,识别准确率最高,鉴别速度最快,为最佳识别模型。结论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准确、高效、无损的鉴别出假冒、掺假的梅花鹿茸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茸 中红外光谱法 化学计量学 假冒 掺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梅花鹿肌内脂肪沉积规律及其对风味品质影响
13
作者 彭章蓉 孙皓然 +5 位作者 张乔儒 杨颖 郭鸿莹 常彤 赵卉 张铁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41-3551,共11页
旨在揭示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研究肌内脂肪含量对风味品质的影响。分别选取2、3、4岁梅花鹿母鹿,检测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肉组织特性,并根据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将样品分为高IMF组(IMFH组)和低IMF组(IMFL... 旨在揭示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研究肌内脂肪含量对风味品质的影响。分别选取2、3、4岁梅花鹿母鹿,检测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肉组织特性,并根据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将样品分为高IMF组(IMFH组)和低IMF组(IMFL组),分析其对肌苷酸、脂肪酸含量以及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脂肪酸合成酶(FASN)、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4种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梅花鹿肌内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P<0.001),里脊肌内脂肪含量最高(P<0.001),前腱子含量最低(P<0.001);梅花鹿年龄越长,肌纤维密度显著降低(P<0.05),肌苷酸、棕榈油酸(C16:1)、C18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高肌内脂肪样本肌纤维面积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0.05),IMFH组4岁龄梅花鹿肌束内肌纤维根数和肌苷酸以及3岁龄梅花鹿C16:1、C18:1和C18:3含量高于IMFL组(P<0.05),肌纤维密度高于IMFL组。油酸(C18:1)和亚麻酸(C18:3)含量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0.05);FABP4和SREBF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0.05),肌内脂肪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呈负相关(P<0.05),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呈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梅花鹿随年龄增长,肉质嫩度降低,风味物质含量增加,高肌内脂肪组肉质更嫩,FABP4、FASN、SREBF1和ACACA四种基因高效表达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肌内脂肪沉积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肌内脂肪 风味品质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位点的吉林梅花鹿分子系谱构建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4
作者 范广轩 王天骄 +4 位作者 董依萌 王洪亮 丁宁 王莘皓 邢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25-3935,共11页
旨在利用全基因重测序技术获得的SNP位点为吉林梅花鹿保种群构建分子系谱,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在锯茸期采集保种群的吉林梅花鹿血液10 mL(n=425),其中成年公鹿132只、成年母鹿208只、仔鹿85只,提取DNA后进行全基因重测序。... 旨在利用全基因重测序技术获得的SNP位点为吉林梅花鹿保种群构建分子系谱,并对其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在锯茸期采集保种群的吉林梅花鹿血液10 mL(n=425),其中成年公鹿132只、成年母鹿208只、仔鹿85只,提取DNA后进行全基因重测序。通过计算血源同源系数(IBD)分析吉林梅花鹿亲缘关系;基于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系统发育树和群体分化指数(Fst)等对吉林梅花鹿保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全基因重测序筛选出25548601个高质量SNPs,425个样本共组成了90100对亲缘关系,平均亲缘系数为0.4351,得出195对父子关系与143对母子关系,占到采样群体原始系谱记录的92%,检出原始系谱错误率为2.2%,纠正了原始记录错误8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分析群体分化指数(Fst),东丰型吉林梅花鹿与伊通型距离较远;绘制系统发育树,将吉林梅花鹿保种群划分为17个家系;采用的SNP标记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5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27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7,吉林梅花鹿保种群平均近交系数为0.078,存在较弱的近交。本研究建立了吉林梅花鹿保种群的分子系谱并对其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这对于保护吉林梅花鹿遗传多样性和规划保种群后续选育计划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梅花鹿 SNP 分子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鹿茸全长转录组测序及鹿茸产量相关基因的挖掘
15
作者 闵祥玉 卫佳丽 +3 位作者 许彪 刘汇涛 郑军军 王桂武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49-5566,共18页
旨在获得梅花鹿鹿茸组织全长转录本和结构信息,并进一步挖掘出影响梅花鹿鹿茸产量的功能基因。本研究采取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的6头2锯龄健康雄性东大梅花鹿,取其相同部位鹿茸组织。根据茸重将鹿茸分为高、低产两组,每组3个重复。利用PacBi... 旨在获得梅花鹿鹿茸组织全长转录本和结构信息,并进一步挖掘出影响梅花鹿鹿茸产量的功能基因。本研究采取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的6头2锯龄健康雄性东大梅花鹿,取其相同部位鹿茸组织。根据茸重将鹿茸分为高、低产两组,每组3个重复。利用PacBio Sequel平台以及Illumina平台分别对高、低产鹿茸混合样品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结合高、低产两组二代测序技术,使用SUPPA、KOBOS-I、Cytoscape等工具对可变剪接、功能富集及Hub基因等预测分析。高、低产组测序分别获得有效插入片段36074385 bp和32413962 bp;转录因子注释显示高产组中bHLH家族转录本数量要高于TF_bZIP家族,低产组中则相反。高产鹿茸组共存在6644个可变剪接事件,而低产鹿茸组则为7626个可变剪接事件;经比对,COL 1A1在多个融合基因中起主效作用;两组样品中共筛选出207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以及胆固醇代谢等通路;鉴定到11个Hub基因,分别是APOB、SH 3GL2、SYT1、ANGPTL4、FGF21、CACNA 1E、SERPINF2、CACNB4、KLK4、LRP2、KCNA 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功能基因鉴定工作和分子育种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鹿茸 全长转录组测序 产茸性状 功能基因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化梅花鹿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研究
16
作者 芦光 王贝爻 +3 位作者 曹林 薛攀 时集体 王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80-84,88,共6页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共记录到11种集群模式,单只雌体占总数的36.63%,单只雄性占总数的37.41%;多雌集群的比例达到9.07%;幼体单只占比4.92%。在携有幼体的情况中,以单只或多只雌体携幼为主,拍摄到371张独立有效照片,其余2种情况仅拍摄到69张照片。雌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夏季,而雄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冬季。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别为06:00—08:00和16:00—18:00。冬季的梅花鹿日活动时间段为08:00—16:00,活动峰值在11:00—13:00。春-夏季的重叠系数最大(Δ=0.9350,P<0.01),其次是春-秋季(Δ=0.9134,P<0.01)、冬-春季(Δ=0.8785,P<0.01)和夏-秋季(Δ=0.8760,P<0.01),重叠系数最小的季节是夏-冬季(Δ=0.8214,P<0.01)。该研究基于无人为干扰的野外圈养条件下的调查记录,研究了野化梅花鹿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为梅花鹿下一步野外放归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集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源大肠杆菌ESBLs基因型检测与分析
17
作者 姚茵茵 聂瑞欣 +1 位作者 周航 薛原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2期19-21,共3页
为分析黑龙江省梅花鹿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类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提出指导意见。从黑龙江省4个养殖场中分离出130株梅花源大肠杆菌,采用K-B纸片法,结果显示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为分析黑龙江省梅花鹿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类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提出指导意见。从黑龙江省4个养殖场中分离出130株梅花源大肠杆菌,采用K-B纸片法,结果显示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到10%以上。采用PCR技术对ESBLs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耐药基因OXA、TEM的检出率分别为13.85%(18/130)、76.15%(99/130),CTX-M和SHV均未检出。4个养殖场的ESBLs基因以TEM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ESBLS 大肠杆菌 耐药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以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玥 潘业田 《森林防火》 2024年第2期132-134,140,共4页
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野生种群。通过对四川梅花鹿栖息地现状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设计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基础设施、社区发展等方面内... 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野生种群。通过对四川梅花鹿栖息地现状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设计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基础设施、社区发展等方面内容。实施规划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四川梅花鹿栖息地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种群得以进一步壮大,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保护与修复 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四川梅花鹿 总体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车车窗粘接强度试验装备设计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喜年 林奕含 +1 位作者 杨宏泽 张莎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28-131,共4页
车窗对车厢内外环境起连通作用,在保证列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度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检验CRH3动车组车窗粘接强度为例,选取递增载荷下试验工况作为模拟研究对象,在考虑自身重力影响下,利用有限元法设计分析窗框与车体粘接强度正推(拉... 车窗对车厢内外环境起连通作用,在保证列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度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检验CRH3动车组车窗粘接强度为例,选取递增载荷下试验工况作为模拟研究对象,在考虑自身重力影响下,利用有限元法设计分析窗框与车体粘接强度正推(拉)力试验装备。结果表明,施加10 t载荷情况下窗框最大应力值超出许用应力,故不再添加更大载荷。窗框及Sika结构胶受力均匀,符合车窗试件受力均匀性要求;试验装备整体最大应力值为343.492 MPa,小于材料许用应力值,满足强度刚度要求;三阶屈曲系数均大于2,试验装备系统稳定性良好。分析结果为动车车窗粘接工艺提供可靠数据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粘接强度 试验装备 sika结构胶 屈曲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并联化灌工艺在混凝土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东林 党玉辉 徐勇 《四川水力发电》 2007年第6期8-9,36,共3页
在沙湾水电站混凝土裂缝处理中,采用五~七孔为一序的多孔并联、五~七孔一循环逐步推进的化灌工艺,有效地实现了化学浆液对裂缝的充填、渗透、粘结和修复,同时,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工效;选用SikaLatex材料嵌槽,取代了以往嵌槽使用... 在沙湾水电站混凝土裂缝处理中,采用五~七孔为一序的多孔并联、五~七孔一循环逐步推进的化灌工艺,有效地实现了化学浆液对裂缝的充填、渗透、粘结和修复,同时,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工效;选用SikaLatex材料嵌槽,取代了以往嵌槽使用的材料.简化了操作,降低了成本;灌后钻孔取芯检查和压水试验结果证明,裂缝处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并联化灌 混凝土裂缝 sika Latex材料 嵌槽 沙湾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