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3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approach to detecting weak signal in strong noise based on chaos system control 被引量:4
1
作者 徐艳春 杨春玲 瞿晓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02-206,共5页
In this paper, a chaos system and proportional differential control are both used to detect the frequency of an unknown signal. In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useful signal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Duffing equation or othe... In this paper, a chaos system and proportional differential control are both used to detect the frequency of an unknown signal. In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useful signal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Duffing equation or other chaotic oscillators. But these methods are too complex because of using a lot of chaos oscillators.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that uses the Rossler equation and proportional differential control to detect a weak signal frequency. Substituting the detected signal frequency into the RSssler equation leads the Rossler phase state to be considerably changed. The chaos state can be controlled through the proportional differential method. Through its phase diagram and spectrum analysis, the unknown frequency is obtai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presented method is feasible and that the detection accuracy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os system proportional differential control spectrum analysis signal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Variable Flocking Control for Multi-Agent Systems via a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被引量:1
2
作者 Xin-Ping Guan Shao-Min Xing Xiao-Yuan Luo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3期231-238,共8页
A novel flocking control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multi-agent systems by integrating the variables of velocities, motion directions, and positions of agents. A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is applied as... A novel flocking control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multi-agent systems by integrating the variables of velocities, motion directions, and positions of agents. A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is applied as a variable to estimate the inter-distance between agents. A key parameter that contains the local information of agents is defined, and a multi-variable controller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parameter. For the position control of agents, the RSSI is introduced to substitute the distance as a control variable in the systems. The advantages of RSSI include that the relative distance between every two agents can be adjusted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it can shun the shortage of the limit of sensors. Simulation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ex Terms---Flocking multi-agent system multi-variable control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Discrete Adaptive Control of Robot Arm Based o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3
作者 龙绪明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08年第1期24-29,共6页
A discrete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ler of robot arm i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the reduced dynamic model of robot,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MRAC)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computer syste... A discrete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ler of robot arm i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the reduced dynamic model of robot,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MRAC)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computer system into an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With the DSP computer system, the control signal of each joint of the robot arm can be processed in real time and independently.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control strategy, the robot achieved a good trajectory following precision, a good decoupling performance and a high real-time adap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MRAC)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Real-time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Control Based on the Phase Step Change Characteristic between Signals
4
作者 Zhao-Min Jia Xu-Hai Yang +3 位作者 Bao-Qi Sun Xiao-Ping Zhou Bo Xiang Xin-Yu Dou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9期29-32,共4页
We present a new digital phase lock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frequency control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high precision multi-cycle group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signals without the frequency transformation circuit.... We present a new digital phase lock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frequency control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high precision multi-cycle group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signals without the frequency transformation circuit. In the case of digital sampling, the passing zero point of the phase of the controlled signal has the phase step characteristic, the phase step of the passing zero point is monotonic continuous with high resolution in the phase lock process, and using the border effect of digital fuzzy area, the gate can synchronize with the two signals, the quantization error is reduced. This techniqu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frequency transformation and frequency synthesis, the phase change characteristic between the periodic signals with different nominal is used. The phase change has the periodic phenomenon, and it has the high resolution step valu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ysical law, the noise is reduced because of simplifying frequency transformation circuits, and the phase is locked with high precision. The regular phase change between frequency signals is only used for frequency measurement, and the change has evident randomness, but this randomness is greatly reduced in frequency control, and the certainty of the process result is clear.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short term frequency stability can reach 10-12/s orders of magn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control Based on the Phase Step Change Characteristic between sign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智能管片拼装机的平移运动电液系统精确控制
5
作者 陈旭阳 黄鑫 +5 位作者 郭俊可 林福龙 贾连辉 龚国芳 杨华勇 祝毅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8-596,共9页
管片拼装机载荷大、滞后大、摩擦扰动大,为了提高管片自动拼装的精度和效率,通过对模型精确辨识和iPIDD2算法实现在摩擦扰动下液压平移系统的精确控制.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多算法融合信号降噪方法对输出信号进行预处理,并采用带遗忘... 管片拼装机载荷大、滞后大、摩擦扰动大,为了提高管片自动拼装的精度和效率,通过对模型精确辨识和iPIDD2算法实现在摩擦扰动下液压平移系统的精确控制.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多算法融合信号降噪方法对输出信号进行预处理,并采用带遗忘因子的偏差补偿递推最小二乘辨识算法,以获得更精确的液压系统模型.针对摩擦扰动下拼装机平移运动的精确控制,提出iPIDD2控制算法实现平移油缸的精确控制.通过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和搭建电液伺服系统实验台及实时控制系统验证研究结果.在不同的负载工况下进行全尺寸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位移跟踪稳态误差小于3mm,与PID相比最大跟踪误差减小77.6%,迟滞时间减少超过10s.在参数不确定和摩擦扰动下具有更好的精确控制性能和更小的迟滞时间,所提算法对提高摩擦扰动下自动管片拼装的拼装精度和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机 管片拼装 信号处理 参数识别 精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 第2部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行业标准解读
6
作者 徐棱 周俊昊 刘成生 《中国标准化》 2025年第6期151-158,共8页
为推动行业标准《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第2部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施和推广应用,支撑道路交通信号联网联控及面向车联网发布。本文从标准的修订背景、适用范围、主要技术变化、主要技术内容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对标准的... 为推动行业标准《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第2部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实施和推广应用,支撑道路交通信号联网联控及面向车联网发布。本文从标准的修订背景、适用范围、主要技术变化、主要技术内容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对标准的重点内容作了解析,并对未来的应用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信号 信号控制系统 通信协议 统一信控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道剩余容量的区域交通信号控制方法
7
作者 代亮 黄自彬 +1 位作者 张中昊 李臣富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路网整体通行能力的瓶颈,是城市路网交通组织、交通渠化和交通治理的重点。深度强化学习通过智能体与环境交互寻找目标策略,契合交通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领域。本文提出考虑车道容...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路网整体通行能力的瓶颈,是城市路网交通组织、交通渠化和交通治理的重点。深度强化学习通过智能体与环境交互寻找目标策略,契合交通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领域。本文提出考虑车道容量的区域交通信号协同控制方法,通过建模上下游交叉口协作关系,在最大压力方法中引入交叉口下游车道容量信息设计奖励函数,同时,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提出分布式区域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方法。通过使用济南与杭州真实路网和交通流数据集进行性能验证,与现有区域交通信号控制方法相比,平均行程时间降低6.05%,平均延误降低18.39%,平均排队长度降低21.86%,吞吐量提升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交通信号控制 深度强化学习 多智能体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8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DDQN的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算法
9
作者 王鼎盛 丁磊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2,214,共8页
针对当前交通阻塞状况日益增加,传统的交通灯固定时长控制方法灵活性较差,无法根据环境自适应配时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局部随机探索的Double DQN算法的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法MP-DDQN.本方法首先在Double DQN方法的基础上引入M... 针对当前交通阻塞状况日益增加,传统的交通灯固定时长控制方法灵活性较差,无法根据环境自适应配时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局部随机探索的Double DQN算法的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法MP-DDQN.本方法首先在Double DQN方法的基础上引入MLCA注意力机制,增强交通信号灯控制模型对于不同情景和特征的学习能力,优化交通流量的效率.其次,结合偏好引导随机探索的方法,根据当前状态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探索动作,减少了随机探索的开销,高效的学习到最优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交通流量优化方面表现较好,1000车流量中车辆的平均排队长度为2.32辆,车辆平均行驶速度为3.97m/s,相比于主流的控制方法更加高效,可以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信号灯控制 混合局部通道注意力 偏好引导 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通信技术在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华伟 高阳 +3 位作者 李海龙 张子奇 刘聪 董维金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3,147,共5页
[目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有线网络在高速列车运行环境中的诸多问题。但由于高速列车运行环境比较复杂,无线通信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仍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次测试的... [目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有线网络在高速列车运行环境中的诸多问题。但由于高速列车运行环境比较复杂,无线通信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仍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次测试的硬件系统,阐述了NDT(网络传输时延测试仪)的构成及待测网桥设备的具体规格。设置了工况1(楼道环境)、工况2(贴近地面)和工况3(有铁门阻挡)3个模拟环境工况,采用测试软件得到了3个工况下信号吞吐量、无线通信单程传输时延的测试数据。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出无线信号在3个工况下的传播特性和潜在干扰因素。[结果及结论]3种工况对无线信号传输的信号吞吐量和传输时延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车厢间的金属物质会对无线电波产生显著的屏蔽效应。工况1下无线信号的表现最优,工况2次之,工况3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无线通信 信号吞吐量 传输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3QN的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11
作者 金志琦 张正华 +1 位作者 姜邦宇 孟达 《无线电工程》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近年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用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对交通信号灯进行自适应控制是缓解交通拥堵的研究热点。针对决斗双重深度Q网络(Dueling Double Deep Q-Network,D3QN)算法在交通信... 近年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用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对交通信号灯进行自适应控制是缓解交通拥堵的研究热点。针对决斗双重深度Q网络(Dueling Double Deep Q-Network,D3QN)算法在交通信号控制中存在的样本利用率低、学习速度慢,以及路网状态信息复杂且灵活性差等问题,基于非均匀划分道路的离散交通状态编码(Discrete Traffic State Encode,DTSE)方法,提出一种D3PQN2交通信号控制算法。该算法在D3QN算法基础上引入噪声网络、优先级经验回放技术来提高样本的利用效率以及学习速度,通过噪声扰动代替传统的ε-贪婪策略,使得算法能够更快更好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以扬州市文昌路和扬子江路交叉口为例,在Weibull分布生成的车流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相较于对抗深度Q网络(Dueling Deep Q-Network,Dueling DQN)算法和固定配时的控制方法,车辆平均排队长度分别减少了12.11%和67.44%,累计延误时间分别减少了13.89%和42.88%,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信号控制 噪声网络 决斗双重深度Q网络 离散交通状态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联混合动力汽车队列的生态驾驶与能量管理分层控制
12
作者 张富椿 尹燕莉 +3 位作者 马永娟 肖杭洋 陈海鑫 余凯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为解决智能网联环境下混合动力汽车(HEV)队列通过连续交通信号灯路口时的舒适和经济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联HEV队列的生态驾驶与能量管理分层控制方法。上层控制器针对连续交通信号灯路口建立目标车速规划模型;根据目标车速范围建立纵... 为解决智能网联环境下混合动力汽车(HEV)队列通过连续交通信号灯路口时的舒适和经济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联HEV队列的生态驾驶与能量管理分层控制方法。上层控制器针对连续交通信号灯路口建立目标车速规划模型;根据目标车速范围建立纵向约束限制,建立以安全、舒适、跟随、经济和通过性为指标的目标函数;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求解多目标函数获得最优车速。下层控制器采用深度强化学习(DQN)算法优化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将上层求解的最优车速作为下层输入获取发动机电机的最优输出。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控制策略可以保证汽车队列的行驶安全,生态驾驶汽车队列平均油耗比普通队列降低了8.51%,在避免停车等待的同时改善了乘坐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HEV) 汽车队列 生态驾驶 交通信号灯 模型预测控制(MPC) 深度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环控制的高频LLC谐振变换器的空间电源设计
13
作者 刘澳慧 王少宁 徐霆豪 《电子技术应用》 2025年第2期97-101,共5页
研究了基于双环控制的高频LLC谐振电路在电推进二次电源中的应用。给出选定的LLC谐振转换器拓扑的设计过程,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所使用的功率开关管在高频操作的情况下原边采用软开关技术,副边利用同步整流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开关损耗。... 研究了基于双环控制的高频LLC谐振电路在电推进二次电源中的应用。给出选定的LLC谐振转换器拓扑的设计过程,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所使用的功率开关管在高频操作的情况下原边采用软开关技术,副边利用同步整流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开关损耗。对谐振转换器——LLC拓扑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采用脉宽调制(PFM)代替传统的脉宽调制(PWM)。同时,提出一种电压-电流的双环控制的方案,能够在负载变化和电压变化的范围内恒压操作。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源变换器在较宽输入电压和不同负载阶跃下内都能获得恒定电压,并且控制器的功能和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C谐振变换 同步整流 小信号分析 双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流预测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研究
14
作者 付韵竹 孙海义 +1 位作者 吴泉江 张清晨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3期93-96,共4页
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不断增多,交通拥堵问题愈加严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流预测对交通信号灯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TFPLight,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的预测结果提前控制交通信号灯,同时可以根据车流量多少调整绿灯的持续时间:先对交通流... 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不断增多,交通拥堵问题愈加严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流预测对交通信号灯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TFPLight,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的预测结果提前控制交通信号灯,同时可以根据车流量多少调整绿灯的持续时间:先对交通流量进行预测,把结果应用于交通环境当中,加入图注意力机制以实时应对交通环境的变化,通过深度Q学习输出交通信号灯的相序,模糊逻辑算法输出绿灯的持续时间,此方法已在大规模路网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几个基线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信号灯控制 深度Q学习 模糊逻辑算法 图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油井壁取心装置高压双相供电电源研制
15
作者 张缘健 张全柱 +1 位作者 张怡晗 杨辉煌 《电子质量》 2025年第3期70-73,共4页
针对海洋油田井壁取心检测仪内双相驱动电机的供电需求,研制出一种双相互差90°、电压在600~1200 V内可调的交流供电电源。提出了一种三相逆变器加变压器隔离、升压的双相电压供电方式,基于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335为内核的控... 针对海洋油田井壁取心检测仪内双相驱动电机的供电需求,研制出一种双相互差90°、电压在600~1200 V内可调的交流供电电源。提出了一种三相逆变器加变压器隔离、升压的双相电压供电方式,基于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335为内核的控制器来设计控制电路和软件,实现双相电机的变压变频控制。最后,搭建实验样机,验证所提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电源 三相逆变器 变频变压控制 数字信号处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telligent separated zone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principle
16
作者 YANG Qinghai LIAO Chenglong +5 位作者 JIA Deli ZHU Yingjun YU Chuan KONG Lingwei YU Yang DU Ka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5年第1期230-244,共15页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existing separated zone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ies,such as incompatibility with pump inspection operations,short effective working life,and poor communication reliability,an ...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existing separated zone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ies,such as incompatibility with pump inspection operations,short effective working life,and poor communication reliability,an innovative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intelligent zonal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proposed.The core and accessory tool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field tests.This technology employs a pipe string structure incorporation a release sub,which separates the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 pipe strings.When the two strings are docked downhole,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enables close-rang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signals between the strings,powering multiple downhol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allocators(IPAs)and enabling two-way communication.Core tools adapted to the complex working conditions downhole were developed,including downhole electricity&signal transmission equipment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EST),IPAs,and ground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s(GCCs).Accessory tools,including large-diameter release sub anchor and cable-crossing packers,have also been technically finalized.Field tests conducted on ten wells in Daqing Oilfield demonstrated that the downhole docking of the two strings was convenient and reliable,and the EST worked stably.Real-time monitoring of flow rate,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 separate layers and regulation of zonal fluid production were also achieved.This technology has enhanced reservoir understanding and achieved practical production results of increased oil output with reduced water c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arated zone oil productio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power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signal real-time downhole monitoring collaborative regulation of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oil production stabilization and water cut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轴系及艉部结构振动监测的综合显控设备
17
作者 邵德立 蒋川东 +2 位作者 邹佳鑫 曾山 麦东花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9,共5页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轴系及艉部结构状态所引起的异常工况,设计一套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综合显控设备。通过接线盒将轴系及艉部传感器组与综合显控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实现对轴系及艉部结构振动各信号的监测和存储功能,同时能实时显...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轴系及艉部结构状态所引起的异常工况,设计一套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综合显控设备。通过接线盒将轴系及艉部传感器组与综合显控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实现对轴系及艉部结构振动各信号的监测和存储功能,同时能实时显示轴系运行状态,提示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并反馈日志用于指导调试工作。结果表明:该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满足使用要求,对于综合显控设备的设计、生产和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系及艉部结构 信号采集 综合显控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能纺纱构建的单锭监测系统及其应用
18
作者 赵龙飞 李辉 +2 位作者 张阳 贾政清 薛元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针对传统环锭纺纱生产过程中人工巡检断头效率低、用工成本高的问题,重点叙述了环锭纺单锭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给出了对环锭纺牵伸机构、加捻机构和卷绕成型机构中主轴、牵伸罗拉、单锭、钢领板等部件运动信号的采集与数据处理的... 针对传统环锭纺纱生产过程中人工巡检断头效率低、用工成本高的问题,重点叙述了环锭纺单锭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给出了对环锭纺牵伸机构、加捻机构和卷绕成型机构中主轴、牵伸罗拉、单锭、钢领板等部件运动信号的采集与数据处理的方法;通过数字孪生与数据融合提取纺纱过程中各种异常情况的信息特征,给出了纺纱过程中断头、弱捻、空锭以及捻不匀等异常情况的数字判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单锭监测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该单锭监测系统能够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15%,用工和原料综合成本降低22%,纱线全年不良率降低12%。该单锭监测系统能够减少挡车工无效巡回,帮助企业达到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锭监测 智能纺纱 信号采集 数据分析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持四网融合的市域铁路列控系统关键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友兵 陈志强 +3 位作者 王硕 张家兴 田换换 黄睿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在深入分析市域铁路特性的基础上,对列控制式选择、CTCS列控系统的适用性、车地兼容方式以及车载设备兼容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鉴于CTCS系统在网络级指挥、标准规范完整性、互联互通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推荐市域铁... 在深入分析市域铁路特性的基础上,对列控制式选择、CTCS列控系统的适用性、车地兼容方式以及车载设备兼容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鉴于CTCS系统在网络级指挥、标准规范完整性、互联互通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推荐市域铁路主要采用CTCS制式。为实现四网融合及跨制式运营,未来应研究开发兼容CTCS和CBTC的列控系统。短期内,可以在高速铁路CTCS2+ATO列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构建适应市域铁路需求的列控系统。同时,建议开发兼容型车载设备,通过车载设备兼容地面设备实现跨线运行,提倡开发融合CTCS与CBTC制式的一体化车载设备,以简化系统结构和降低设备成本,为市域铁路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对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水平、增强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网融合 市域铁路 中国列车控制系统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 互联互通 跨制式运行 地面兼容 车载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毫米波检测系统试验研究
20
作者 牛磊 肖耀猛 张代祥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09,共9页
智能开采与控制是煤矿开采的重要发展目标,针对综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和对支架行程、姿态高精度测量的需求,提出了采用毫米波雷达进行非接触式测量物位的技术方法。介绍了毫米波雷达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毫米波检测系统设计。该系统搭载... 智能开采与控制是煤矿开采的重要发展目标,针对综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和对支架行程、姿态高精度测量的需求,提出了采用毫米波雷达进行非接触式测量物位的技术方法。介绍了毫米波雷达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毫米波检测系统设计。该系统搭载喇叭天线有效强化了信号幅度,通过上位机系统实现了毫米波雷达对于支架行程与姿态的探测。通过在黄陵一号煤矿812工作面实际应用表明,在76~81 GHz工作频段范围内的毫米波雷达可以完成7 m范围内的物体测距,探测精度达到±5 mm,实现了毫米波雷达检测系统在工作面的精确测距应用,同时为后续解决支架点云姿态、“上窜下滑”监测、基本材料识别等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开采与控制 毫米波雷达 精确测距 中频信号 喇叭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