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撞击荷载作用下PU泡沫防护RC柱抗冲击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何庆锋 张俊峰 +1 位作者 易帆 唐志龙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20-131,共12页
缓冲泡沫构型防护措施具有优良的防护效果,为探究所设计防护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柱在碰撞过程中的耗能效果及防撞机理,基于摆锤冲击试验数据,采用LS-DYNA软件对冲击作用下RC柱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模式进行数值模拟与模型... 缓冲泡沫构型防护措施具有优良的防护效果,为探究所设计防护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柱在碰撞过程中的耗能效果及防撞机理,基于摆锤冲击试验数据,采用LS-DYNA软件对冲击作用下RC柱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模式进行数值模拟与模型有效性验证。对比研究了无防护、采用聚氨酯(polyurethanes,PU)泡沫防护以及钢丝网砂浆综合防护等三种措施下的不同设计参数的RC柱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该研究所采取的两种防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RC柱抗冲击性能。在摆锤冲击荷载作用下,钢丝网砂浆-PU泡沫防护措施具有优异的抗冲击防护效果,相对于仅使用PU泡沫防护,在同样的防护厚度下,PU泡沫外层设置钢丝网复合砂浆相比来说可以分别降低冲击力峰值与位移峰值约20%、25%;在不同冲击速度下均有较好的耐撞性能,增加缓冲层的厚度与密度均能有效提升RC柱的抗冲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锤冲击试验 聚氨酯(pu)泡沫 防护措施 抗冲击性能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PU)泡沫塑料的受热过程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昭君 孙诗兵 +1 位作者 田英良 姚国库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4,共3页
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在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研究聚氨酯泡沫塑料(PU)受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重-红外(TG-FTIR)联用测试方法,研究PU的热解特性,同时研究了其热分解过程中气体产物的释放规律。在烧结影像仪中观察试样加热过程中的... 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在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研究聚氨酯泡沫塑料(PU)受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重-红外(TG-FTIR)联用测试方法,研究PU的热解特性,同时研究了其热分解过程中气体产物的释放规律。在烧结影像仪中观察试样加热过程中的膨胀收缩变形,确定其熔融和流动温度,试样受热过程中无熔融现象,最后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泡沫塑料(pu) 烧结 热重-红外(TG—FTIR) 加热 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MA/PU共混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胡霄 肖长发 +2 位作者 赵健 封严 徐乃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85-1992,共8页
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LMA),将其与聚氨酯(PU)共混、造粒、熔融纺丝制得PLMA/PU共混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单纤维强... 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LMA),将其与聚氨酯(PU)共混、造粒、熔融纺丝制得PLMA/PU共混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单纤维强力仪及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等分析了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同时研究了纤维对有机液体的吸附性能及循环使用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具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吸附后,纤维形态明显胀大;纤维对油性低分子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中对甲苯、三氯乙烯、柴油、煤油和含有原油(质量分数为10%)的甲苯溶液最大吸附率分别为4.86,8.1,2.42,2.04和3 g/g,吸附油品后的纤维经脱附可多次循环使用;PLMA对纤维吸附有机液体起决定作用,而PU的存在对纤维吸油时保持形态和纺丝成形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聚氨酯 共混纤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U/PMMA半IPN_s与BaTiO_3纳米复合体系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唐冬雁 蔡伟民 +1 位作者 周德瑞 赵连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0-262,共3页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通过确定的同步互穿工艺可有效地控制两相间的分离程度;IPN中大量的互穿缠结结构使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区有效衔接,且体系中化学交联结构的引入,可大大改善组分间的相容性,使聚合物两相间及复合体系的相畴尺寸控制在纳米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pu/PMMA IPNS BaTiO3 纳米复合体系 相容性 聚氨酯 钛酸钡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ST/SA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静 邱光美 +6 位作者 陈红 康晓梅 曾宪仕 邱扬 程莉萍 邓阳全 张志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2,36,共4页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合成PU水溶液,将PU、ST、SA溶液按质量比1:1:1、1:1:2、1:1:3进行复合,通过凝聚相分离法制备复合微球。由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化学结构,发现PU与ST和SA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复合;由SEM观测微球表面及剖...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合成PU水溶液,将PU、ST、SA溶液按质量比1:1:1、1:1:2、1:1:3进行复合,通过凝聚相分离法制备复合微球。由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化学结构,发现PU与ST和SA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复合;由SEM观测微球表面及剖面的形态结构,发现复合微球平均粒径约为2-3mm,表面光滑且内部有很多均匀致密的管状孔隙,适合用作药物释放载体材料;血液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的动态凝血时间、溶血率以及血小板消耗率均达到了与血液接触材料的国家标准,说明PU/ST/SA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淀粉 海藻酸钠 血液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PU IPN灌浆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海霞 王晖 +2 位作者 庄彩虹 刘有才 尹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129-3136,共8页
在自制的环氧丙烯酸酯(EA)及聚氨酯(PU)预聚体的基础上,制备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化学灌浆材料,考察聚氨酯预聚体n(—NCO)/n(—OH)、聚氨酯预聚体用量、活性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促进剂用量、环境温度等对灌浆材... 在自制的环氧丙烯酸酯(EA)及聚氨酯(PU)预聚体的基础上,制备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化学灌浆材料,考察聚氨酯预聚体n(—NCO)/n(—OH)、聚氨酯预聚体用量、活性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促进剂用量、环境温度等对灌浆材料各方面性能的影响,同时分别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分析浆材固结体的官能团组成、拉伸断面微观结构及热稳定性。FT IR表征说明:IPN材料固化时发生聚氨酯预聚体的扩连反应及环氧丙烯酸酯与活性稀释剂的自由基共聚;SEM观察表明:IPN材料的拉伸断面出现韧性断裂特征,两网络之间的聚合与交联限制相分离;TG DTA曲线表明:IPN材料的热分解温度较高,耐热性能好。制得的聚氨酯预聚体n(—NCO)/n(—OH)为2.5:1,用量为15%时,IPN材料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值,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灌浆要求,选择适宜活性稀释剂用量的灌浆材料,浆液胶凝时间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烯酸酯(EA) 聚氨酯(pu)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化学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S-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被引量:2
7
作者 宋晓艳 李涛 杨飞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1,共5页
研究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OSS-PU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纺丝电压、纺丝液浓度、接收距离、挤出速率、POSS浓度,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各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OSS-PU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纺丝电压、纺丝液浓度、接收距离、挤出速率、POSS浓度,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各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DMF/THF混合溶剂质量比为1∶2、电压为20 k V、接收距离为20cm和挤出速率为0.8 m L/h时所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形貌最好.而且POSS的加入有助于纳米纤维的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 聚氨酯(pu)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PGMA同步互穿网络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轶群 高同斋 谭惠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9年第6期774-777,共4页
目的 研究影响高增塑聚氨酯 ( PU)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PGMA)同步互穿网络 ( SIN)力学性能的因素 ,寻求最佳力学性能配方 .方法 制备不同配方的样品 ,对其进行拉伸试验以及动态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 改变 PU与 PGMA的组成比 ,... 目的 研究影响高增塑聚氨酯 ( PU)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PGMA)同步互穿网络 ( SIN)力学性能的因素 ,寻求最佳力学性能配方 .方法 制备不同配方的样品 ,对其进行拉伸试验以及动态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 改变 PU与 PGMA的组成比 ,SIN的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呈非单调变化 ,在 PU含量为 60 %附近时出现极大值 .在体系中引入 PGMA组分的交联剂及引入网间接枝剂均使体系的交联密度上升 ,导致抗张强度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氨酯 PGMA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与PU人工革物理化学破损性及鉴别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袁鸿昌 庄伟华 +2 位作者 单志华 杨萌 朱洪亮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1,共6页
研究了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及聚氨-聚氯乙烯酯复合(PU/PVC)人工革的抗物理化学破损、燃烧毒性及鉴别方法。结果发现:三类人工革在抗物理破损性能方面存在着差别,但难以作为分类鉴别的依据;三类人工革耐乙酸乙酯腐蚀性较好,而耐四... 研究了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及聚氨-聚氯乙烯酯复合(PU/PVC)人工革的抗物理化学破损、燃烧毒性及鉴别方法。结果发现:三类人工革在抗物理破损性能方面存在着差别,但难以作为分类鉴别的依据;三类人工革耐乙酸乙酯腐蚀性较好,而耐四氢呋喃(THF)和丙酮的性能则较差,PVC人工革能够在短时间内抵抗二甲基甲酰胺(DMF)的侵蚀,PU和PU/PVC人工革则不能,然而PU/PVC人工革却有优异的耐环己酮和二氯甲烷的性能,环己酮、二氯甲烷和DMF可以作为有效的鉴别溶剂;PVC及PU/PVC人工革燃烧后会释放出有毒气体HCl,用甲基橙试剂和AgNO3试剂检测人工革烟气收集液,可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PVC成分;ATR-FTIR法可以对PVC、PU和PU/PVC人工革进行准确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人工革 pu人工革 物理力学性能 化学性能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RIM-PU增强复合材料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士才 李宝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5-70,共6页
在研究RIM-PU增强工艺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增强反应注射成型(RRIM)和结构反应注射成型(SRIM)技术,研究制备了RIM-PU增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RRIM-PU还是SRIM-PU材料,它们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都... 在研究RIM-PU增强工艺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增强反应注射成型(RRIM)和结构反应注射成型(SRIM)技术,研究制备了RIM-PU增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RRIM-PU还是SRIM-PU材料,它们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都优于未增强的RIM-PU制品,而SRIM-PU材料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玻璃纤维 RIM-pu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PGMA同步互穿网络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轶群 高同斋 谭惠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9年第6期769-773,共5页
目的 研究各种动力学因素对同步互穿网络 ( SIN)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 FTIR)跟踪聚氨酯 ( PU)中 NCO基团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GMA)中C C基团特征吸收峰的变化 ,分别得到其转化率与时间曲线 .结果与结论 研究... 目的 研究各种动力学因素对同步互穿网络 ( SIN)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 FTIR)跟踪聚氨酯 ( PU)中 NCO基团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 GMA)中C C基团特征吸收峰的变化 ,分别得到其转化率与时间曲线 .结果与结论 研究了互穿网络中各组分与纯组分反应情况的差异 ;SIN中 PU和 PGMA反应均为二级动力学反应 ,其反应活化能分别为 2 8.1和 3 5 .6k J/ mol;当改变 PU催化剂时 ,根据红外跟踪得到转化率曲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PGMA 固化反应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折光率水性聚氨酯及高光泽水性涂料研究
12
作者 张一 王宁 +2 位作者 乔贞豪 钟锋 王武生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5,共6页
为研究水性聚氨酯折光率对涂膜光泽的影响,以普通含硫小分子二元醇为扩链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催化剂,与聚醚多元醇、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反应合成了含硫高折光率的水性聚氨酯。采用激光粒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阿贝... 为研究水性聚氨酯折光率对涂膜光泽的影响,以普通含硫小分子二元醇为扩链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催化剂,与聚醚多元醇、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反应合成了含硫高折光率的水性聚氨酯。采用激光粒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阿贝折光仪、光泽度仪、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热重分析仪等对分散体的粒径和涂膜的透光率、折光率、光泽、力学性能、热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含硫单体种类及其含量对涂膜折光率与阿贝数的影响,特别是含硫单体含量对薄膜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透光率、光泽等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性聚氨酯涂膜的折光率随着含硫单体的引入得到提高,并随着含硫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较为优异的透光率与光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含硫扩链剂 光学性能 折光率 光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水玻璃破碎岩层注浆模型试验研究
13
作者 康志鹏 余国锋 +2 位作者 罗勇 段昌瑞 蔡志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21-3528,共8页
为解决矿山开采以及隧道挖掘等地下空间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顶板破碎、支护困难、突水突泥的难题,以聚酯氨/水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注浆加固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相似仿真注浆模型,对模型注浆过程中距注入点不同距离测点的温度、压力进行研... 为解决矿山开采以及隧道挖掘等地下空间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顶板破碎、支护困难、突水突泥的难题,以聚酯氨/水玻璃有机无机杂化注浆加固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相似仿真注浆模型,对模型注浆过程中距注入点不同距离测点的温度、压力进行研究,分析浆液扩散规律;对注浆加固体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检验固结效果。结果表明:聚氨酯(PU)/水玻璃双液注浆材料在破碎岩层试验模型中呈现不规律扩散,固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在浆液注入后10 min达到最大值83.2℃,为室温的6.6倍,最大压力5.7 MPa,为试验加载的1.425倍,温度和压力均随时间表现为先急速上升随后缓慢下降最终趋于稳定。聚氨酯(PU)/水玻璃双液注浆加固体单轴抗压强度区间为15.32~32.57 MPa,三轴加载最大承载能力41.9 MPa,残余强度25 MPa,蠕变破坏最大载荷25 MPa,被注材料固结后强度大大提升。通过对注浆加固体进行细观分析可知岩石与浆液在交界处紧密胶结,注浆加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pu)/水玻璃 双液注浆 模型试验 加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哌嗪为后扩链剂的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佳强 黄泳斌 +2 位作者 关仲翔 冯恩奇 袁腾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36,共6页
【目的】探索哌嗪作为低毒、可生物降解的后扩链剂在开发高性能环境友好型聚氨酯材料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哌嗪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后扩链技术制备了不同哌嗪含量的水性聚氨酯(WPU)... 【目的】探索哌嗪作为低毒、可生物降解的后扩链剂在开发高性能环境友好型聚氨酯材料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哌嗪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后扩链技术制备了不同哌嗪含量的水性聚氨酯(WPU)分散体,系统研究哌嗪对分散体性能及涂膜力学性能、疏水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哌嗪的引入显著优化了材料性能:随着哌嗪含量增加,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的粒径逐渐减小,黏度逐渐增大;涂膜水接触角逐渐增大,拉伸强度最大可达19.42 MPa,断裂伸长率最大为909.81%。【结论】哌嗪作为低毒、可生物降解的后扩链剂,在保持涂膜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的同时还增强了其环保性,为开发高性能环境友好型聚氨酯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二元醇 水性聚氨酯 后扩链剂 哌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链剂对PTMG体系CPUE的力学性能及耐溶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晓东 易玉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5-68,共4页
采用聚四氢呋喃多元醇2000(PTMG 200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合成了NCO封端的预聚体,然后分别采用4,4'-亚甲基-双(3-氯-2,6-二乙基苯胺)(MCDEA),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OCA)以及2,4-二胺基-3,5-二甲硫基甲苯(E-3... 采用聚四氢呋喃多元醇2000(PTMG 200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合成了NCO封端的预聚体,然后分别采用4,4'-亚甲基-双(3-氯-2,6-二乙基苯胺)(MCDEA),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OCA)以及2,4-二胺基-3,5-二甲硫基甲苯(E-300)进行扩链,并对制得的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E)试片进行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的测定,分析并探讨了扩链剂种类对CPUE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的影响,为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在胶辊、胶轮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链剂 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 力学性能 耐溶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CS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徐静 吴波 +5 位作者 陈红 康晓梅 曾宪仕 陈晓浪 张志斌 周先礼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4,共3页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合成PU水溶液,采用凝聚相分离法制备PU微球;考察PU水溶液合成时的预聚温度、预聚时间、搅拌速度,确定合成PU水溶液的最佳条件;考察PEG分子量、-NCO/-OH比值、PCL的引入、CaCl2浓度、CS浓度及溶解度等因素以确...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合成PU水溶液,采用凝聚相分离法制备PU微球;考察PU水溶液合成时的预聚温度、预聚时间、搅拌速度,确定合成PU水溶液的最佳条件;考察PEG分子量、-NCO/-OH比值、PCL的引入、CaCl2浓度、CS浓度及溶解度等因素以确定PU/CS微球成球的最佳条件;对载药复合微球进行药物释放研究,观察微球的降解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 PEG 复合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HSP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7
作者 刘丽 蒋龙孙 +2 位作者 郝新敏 陈晓 黄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3-781,共9页
以聚醚多元醇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olyaryl polymethylene isocyanate,PAPI)为原料,汉麻秆芯粉(hemp stem powder, HSP)为改性填料,水为发泡剂制备了聚氨酯(polyurethane, PU)/HSP复合发泡材料,研究了HSP的添加量对其75%压缩永... 以聚醚多元醇和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olyaryl polymethylene isocyanate,PAPI)为原料,汉麻秆芯粉(hemp stem powder, HSP)为改性填料,水为发泡剂制备了聚氨酯(polyurethane, PU)/HSP复合发泡材料,研究了HSP的添加量对其75%压缩永久变形、回弹性等力学性能以及抗菌性的影响,并探讨了HSP对75%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随着HSP添加量的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PU/HSP复合发泡材料的回弹性、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75%压缩永久变形和抗菌性都随HSP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HSP的添加量为15 phr时, PU/HSP复合发泡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密度小于50 kg/m3,压陷硬度可达256.1 N,回弹性接近50%, 75%压缩永久变形小于等于5%,拉伸强度达到124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汉麻秆芯粉 链滑移机理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改性PU/PMMA接枝型半IPNs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18
作者 唐冬雁 蔡伟民 +1 位作者 金政 周德瑞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78-81,共4页
采用“同步”法制备了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的接枝型聚合物网络 (IPNs)体系 ,通过红外光谱跟踪检测了其固化过程 ,用TEM对所形成的多相体系形貌进行检测 ,并对不同软 /硬组成比及交联密度的IPNs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 采用“同步”法制备了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的接枝型聚合物网络 (IPNs)体系 ,通过红外光谱跟踪检测了其固化过程 ,用TEM对所形成的多相体系形貌进行检测 ,并对不同软 /硬组成比及交联密度的IPNs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 ,从IPNs体系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作用角度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IPNs所形成的复相体系中接枝结构的存在可使组分在较宽范围内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 ,这为从分子设计及工艺设计两角度获得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改性 pu/PMMA 接枝型半IPNs 制备 力学性能 半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氨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链增韧的可再加工热固性聚氨酯的合成
19
作者 呼延辰熙 韩祥 +3 位作者 王子币 王天雨 刘栋 陈飞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以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1,2-己二醇(HDO)为反应单体进行预聚,丙三醇(GI)进行后交联,制备了一种具备微相分离的纯硬段热固性聚氨酯(HMDI-HDO-GI)。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动态热机械分... 以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1,2-己二醇(HDO)为反应单体进行预聚,丙三醇(GI)进行后交联,制备了一种具备微相分离的纯硬段热固性聚氨酯(HMDI-HDO-GI)。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对聚氨酯的微相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含有悬挂链的HDO含量,可以调控HMDI-HDO-GI的微相分离结构,并赋予其高韧性。同时通过HMDI与HDO和GI反应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氨基甲酸酯键与氢键可使交联网络实现再加工及自修复。该材料的微相分离结构使得纯硬段聚氨酯具有高达540.29 MPa的杨氏模量和63.89 MJ/m3的韧性,并且在160℃热压1 h的条件下可实现再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微相分离 韧性 再加工 悬挂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UE的动态黏弹性能与其硬段结构的关系研究
20
作者 陈晓东 易玉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78,共3页
从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E)的硬段–––异氰酸酯种类、扩链剂类型等方面考察CPUE分子结构对其动态黏弹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对三种异氰酸酯体系的CPUE及醇/胺类扩链剂制备的CPUE的动态黏弹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对比分析。结果表... 从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E)的硬段–––异氰酸酯种类、扩链剂类型等方面考察CPUE分子结构对其动态黏弹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对三种异氰酸酯体系的CPUE及醇/胺类扩链剂制备的CPUE的动态黏弹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异氰酸酯链段结构规整及扩链剂带有苯环等刚性基团的CPUE体系在特定频率下具有较低的内生热,表现出较好的动态黏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 黏弹性能 硬段 异氰酸酯 扩链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