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鼓吹新编》与清初遗民文化和文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避讳,成为清初避明讳的一个样本,丰富了遗民文化的表现形式。入选该书者多明清之际的忠烈遗逸,入选诗歌题材集中于家国兴亡,旧国旧君之哀婉、命运无常之凄愤等情感贯穿全书,较卓尔堪《遗民诗》更具易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新编》 选本 明遗民 避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三月十九日”诗的艺术特质
2
作者 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0,共10页
在清初遗民诗界,以“三月十九日”这个敏感的明亡忌日为题的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了惯例,这是明清之际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是遗民们不同年度的同题之作,体式上以律诗、组诗见长,呈现出幽怨沉郁的格调。同时,这些诗作内容丰... 在清初遗民诗界,以“三月十九日”这个敏感的明亡忌日为题的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了惯例,这是明清之际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是遗民们不同年度的同题之作,体式上以律诗、组诗见长,呈现出幽怨沉郁的格调。同时,这些诗作内容丰富,表达了易代后诗人复杂痛苦的矛盾心情和内心感受,既深化、开拓了同题类诗歌的题材内容,又在创作上表现出多方面的特质,丰富了传统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遗民 “三月十九日”诗 艺术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剑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50,共6页
在明清易代之际,陶渊明首先是被作为晋宋易代之际的"遗民"接受的。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的行为等,得到遗民几乎不约而同的赞赏和效仿,他们效仿陶渊明甲子纪年,桃源避秦,隐逸力田,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陶渊明成为支撑特殊时期... 在明清易代之际,陶渊明首先是被作为晋宋易代之际的"遗民"接受的。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的行为等,得到遗民几乎不约而同的赞赏和效仿,他们效仿陶渊明甲子纪年,桃源避秦,隐逸力田,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陶渊明成为支撑特殊时期民族感情、道德情操和超越情怀的历史基石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通民 陶渊明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遗民寿序的新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代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3-159,192,共7页
自明代中后期到清初,寿序创作日渐兴盛。遗民群体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不良趋向予以针砭,并号召摒弃应酬积习,端正写作态度,取法明人特别是归有光之作,试图改弦易辙。他们在寿序中寄托易代之悲和故国之思,论列世道人心与学术词章,又借鉴其... 自明代中后期到清初,寿序创作日渐兴盛。遗民群体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不良趋向予以针砭,并号召摒弃应酬积习,端正写作态度,取法明人特别是归有光之作,试图改弦易辙。他们在寿序中寄托易代之悲和故国之思,论列世道人心与学术词章,又借鉴其他文体的技法,破体为文,使寿序品格得以提高,表现功能得以扩大。两者形成合力,推动了寿序的新变,也成为清初文学思想演变的重要表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受其时古文创作观念的浸染,又与寿序写作对象的扩大及创作方式的转变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遗民寿序 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被引量:7
5
作者 姜胜利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9-14,共6页
明遗民在民族思想和忠义思想激励下 ,不仕清朝 ,为了保留故国之史 ,他们积极研治明史 ,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私家撰修 ,一是襄助官修。前者重在探讨明亡原因 ,对明季史进行了深刻反思 ,后者从提供史料、审核史稿、提出建议、亲自与修... 明遗民在民族思想和忠义思想激励下 ,不仕清朝 ,为了保留故国之史 ,他们积极研治明史 ,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私家撰修 ,一是襄助官修。前者重在探讨明亡原因 ,对明季史进行了深刻反思 ,后者从提供史料、审核史稿、提出建议、亲自与修等几个方面 ,帮助官方撰修《明史》 ,使之体例完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明亡原因 私修明史 官修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盛弟子对《三子会宗论》的再阐释——以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为中心 被引量:6
6
作者 宋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19,154,共6页
明遗民觉浪道盛著《三子会宗论》,提出以孟子会宗庄子和屈原。道盛的三位弟子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子会宗论》进行再阐释。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暗含着遗民的独特心迹。他们试图会宗庄子之生与屈原之忠,... 明遗民觉浪道盛著《三子会宗论》,提出以孟子会宗庄子和屈原。道盛的三位弟子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子会宗论》进行再阐释。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暗含着遗民的独特心迹。他们试图会宗庄子之生与屈原之忠,由此为自己选择做遗民而非死节的行为寻求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子会宗论》 明遗民 孟子 庄子 屈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金陵胜景图”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吕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8,共12页
明末清初,以"金陵胜景图"为主的实景山水成为金陵画家创作最突出的题材。随着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不同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金陵胜景图"的创作背景、目的、胜景的选择与组合、内涵、意境、甚至风格之间都存... 明末清初,以"金陵胜景图"为主的实景山水成为金陵画家创作最突出的题材。随着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不同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金陵胜景图"的创作背景、目的、胜景的选择与组合、内涵、意境、甚至风格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可以寻找出清初遗民情结在"金陵胜景图"中的聚散与消长,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而总结出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胜景图 明末清初 遗民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遗民对清政权的接受和认可——以陈恭尹交游的转变过程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富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1,共5页
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许多汉族士人对待清政权的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陈恭尹是抗清烈士遗孤,是明末清初标志性的著名遗民。他早年谨慎交接,晚年却与仕清者密切交往,对清政权的态度也逐渐由敌视转变为接受和认同。他虽然终身不... 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许多汉族士人对待清政权的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陈恭尹是抗清烈士遗孤,是明末清初标志性的著名遗民。他早年谨慎交接,晚年却与仕清者密切交往,对清政权的态度也逐渐由敌视转变为接受和认同。他虽然终身不仕,但对地方官员、当朝皇帝多有肯定和颂美,并鼓励自己的朋友和儿子求取当朝功名。覆巢孑遗陈恭尹的这一转变在当时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恭尹 明遗民 仕清者 清政权 康熙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慎行与明遗民社会——关于“明遗民二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解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圣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8-144,160,共7页
"明遗民二代"是中国遗民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推动明遗民社会研究,而且也是清初士大夫研究、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清诗大家查慎行为"明遗民二代"典型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两世遗民之... "明遗民二代"是中国遗民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推动明遗民社会研究,而且也是清初士大夫研究、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清诗大家查慎行为"明遗民二代"典型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两世遗民之家,传海宁查氏家风家训,早年不以科举为业,致力于诗古文词,师辈多遗民耆旧。"胎习之为性"使他亲近遗民,表彰节烈,认同自我寒士身份。后天环境变化也改变着其先天习性,缘生计逼迫,他终未自绝于科举仕途,遂漫而应之,"竿木自随,逢场作戏"。久困科场将他进一步推向江湖,养成江湖寒士心态,以"山水友朋"为性命,以"品逸"为高。江湖心态也影响其十年文学侍从生涯,徬徨自悔,背负沉重的进退失据感,终返山林。慎行"类遗民"的文化心态在"国朝六家"中极为独特,具有典型的认识意义,反映了清初一大批新生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求索与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慎行 明遗民社会 家世家训 师承交接 江湖寒士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前南社的遗民情结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之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6-50,共5页
民国建立以前,出于反清排满的政治目的,南社瞩目于遗民文化。为了遗民话语的营建,南社自发或有组织地凭吊纪念宋明末代帝君陵墓、忌辰。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称宋明末代君主为"先皇",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遗民;还通过表彰缅怀以往... 民国建立以前,出于反清排满的政治目的,南社瞩目于遗民文化。为了遗民话语的营建,南社自发或有组织地凭吊纪念宋明末代帝君陵墓、忌辰。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称宋明末代君主为"先皇",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遗民;还通过表彰缅怀以往遗民烈士,激发勇武阳刚之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表现反清排满的思想;对明遗烈志士诗文遗集的搜集、整理、刊行是南社追步遗民文化的重要贡献。由于对遗民文化的过分偏爱,南社表现出浓重的遗民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前 南社 遗民情结 遗民文化 祭悼活动 崇祯 岳飞 宋明帝君 遗烈志士 整理遗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季士人群体的“明遗民”记忆及其政治文化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4,70,共8页
清季士人群体的“明遗民”记忆,不仅作为一种能动性力量参与到当时政治改革讨论之中,还对清末民初的国族认同结构及其生成路径产生持续影响。通过考察“尚武”“爱国”等“明遗民”记忆共相与殊相,可以看到清季士人群体在互通和共享“... 清季士人群体的“明遗民”记忆,不仅作为一种能动性力量参与到当时政治改革讨论之中,还对清末民初的国族认同结构及其生成路径产生持续影响。通过考察“尚武”“爱国”等“明遗民”记忆共相与殊相,可以看到清季士人群体在互通和共享“明遗民”记忆的同时,还对这些记忆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赋义并由此发生政治论战,也即发生“明遗民”记忆及其所隐喻不同政治观点的角力竞争。清季“明遗民”记忆激起的“民族主义”,经由广义的国族进阶转化,在后来团结国民、抵御外侮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构成“明遗民”记忆参与之下清末民初国族认同重塑或再生的一种演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记忆 士人群体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甲集》看查继佐国变后的心灵轨迹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玉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7-137,159,共11页
由于武装抗清、非议国是、私撰明史,查继佐迭遭案狱打击,生平行事极触忌讳,其人湮没不闻几二百年。直至晚近,因其史著的被发现而受到史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对其文学创作,则因文献不易弋获而令人兴望洋之叹。笔者多方收罗查氏诗歌稿本... 由于武装抗清、非议国是、私撰明史,查继佐迭遭案狱打击,生平行事极触忌讳,其人湮没不闻几二百年。直至晚近,因其史著的被发现而受到史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对其文学创作,则因文献不易弋获而令人兴望洋之叹。笔者多方收罗查氏诗歌稿本,细加排比,通过对其《后甲集》的解读,梳理了查继佐由义士到遗民再到布衣隐者的诗路历程和心灵轨迹。藉由对查继佐诗歌创作的考察,可以结论为:查继佐不仅是出色的历史学家,也是明清易代之际极具风骨的江南文人的杰出代表,更是首开海宁查氏一族之文运的诗人,是海宁查氏的精神仪型和创作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继佐 《后甲集》 遗民心灵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四明山寨粮饷问题及遗民心态的转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美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7,共5页
明清易代之际,浙东义旗四起,遗民以气节相砥砺,虽然死难众多,反抗时间却持续最久。宁波一地,遗民气节最著,但因四明山寨粮饷分配矛盾而引起的民众冲突、南明政权混乱等诸多问题,使得遗民历尽"怨"、"痛"、"疚&q... 明清易代之际,浙东义旗四起,遗民以气节相砥砺,虽然死难众多,反抗时间却持续最久。宁波一地,遗民气节最著,但因四明山寨粮饷分配矛盾而引起的民众冲突、南明政权混乱等诸多问题,使得遗民历尽"怨"、"痛"、"疚"等心理,遗民心态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四明山寨 义兵粮饷 遗民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同”与“存异”:明清之际儒学社会性格的转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86,共14页
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是传统儒家士人的最终职志,因此他们必须时时与他们的行道对象——同处于此世的社会大众保持联系。这种联系与儒学的内在逻辑和外缘环境两方面同时相关。在不同时代,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是变动不居的,儒家与社会大众... 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是传统儒家士人的最终职志,因此他们必须时时与他们的行道对象——同处于此世的社会大众保持联系。这种联系与儒学的内在逻辑和外缘环境两方面同时相关。在不同时代,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是变动不居的,儒家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变动而表现为接纳大众或疏远大众两种倾向,即所谓"求同"和"存异"两种社会性格。明清之际,儒学的理论重心出现了从"道在人心"到"道在六经"的转移,同时又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和明清鼎革剧变的外缘环境中。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儒学的社会性格从主动地"求同"转变成为有意识地"存异",从主动地接纳大众调整为有意识地与大众保持距离。以往的研究通常将清代考据家埋首故纸、不问世事的姿态解释为政治压力的结果。这自有其依据。但是如果把考据家的不问世事理解为始终与一般大众的世界保持一种距离的话,那么他们的表现也许就不全是因为政治压力的"被动"姿态,而更是一种"主动"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儒学 道在人心 道在六经 遗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周容散文简论
15
作者 张则桐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周容是清初颇有成就的散文作家,长期以来不为文学史关注。周容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清初的遗民心史。他的寓言小品简约深厚,呈现浓郁的诗意。他的画记生涩奇奥,深化了这个题材的精神内涵,开拓了它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 周容 散文 遗民心史 寓言小品 画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域外明朝移民的“前朝记忆”与自我认同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7-132,共6页
明清鼎革之际,朝鲜、日本、越南是明朝遗民异域流亡的主要目标国,三国根据与清廷外交关系的不同,对明朝移民实行不同的政策。流亡域外的明朝移民对其自身流亡域外的合理性解读呈现多元化,坚守华夷秩序、"忠明抗清"是主流的清... 明清鼎革之际,朝鲜、日本、越南是明朝遗民异域流亡的主要目标国,三国根据与清廷外交关系的不同,对明朝移民实行不同的政策。流亡域外的明朝移民对其自身流亡域外的合理性解读呈现多元化,坚守华夷秩序、"忠明抗清"是主流的清雅之论。这些移民在异域国度坚守明朝的衣冠制度和礼乐文化,寄托对故国的追思和记忆。他们坚守中华正统、诠释春秋大义、抒发故国情怀,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之际 明朝遗民 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禧“真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论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泽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111,共9页
"真气"说是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内涵而言,"真气"说强调尊重作家的个性禀赋,也不背离"理义",同时还蕴含着对多元化文风的倡导。"真气"对魏禧文论体系的建构意义至为重要,... "真气"说是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内涵而言,"真气"说强调尊重作家的个性禀赋,也不背离"理义",同时还蕴含着对多元化文风的倡导。"真气"对魏禧文论体系的建构意义至为重要,可以避免由过度依赖"法""理""识"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魏禧的"真气"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味,呼应着明遗民群体反思明朝灭亡的时代背景,也寄寓着以改造文风来挽救士风的意图。"真气"说对于桐城派文论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成为评判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禧 “真气”说 遗民色彩 “文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