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系统模式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庆存 张明华 +1 位作者 戴永久 曾晓东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34,共16页
地球系统是将大气、陆地、海洋、冰冻圈、土壤和岩石圈以及其中的生物视为一个整体,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性的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模式(ESM)是描述这一复杂耦合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式。ESM已超越气候系统模式对大气... 地球系统是将大气、陆地、海洋、冰冻圈、土壤和岩石圈以及其中的生物视为一个整体,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非线性的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模式(ESM)是描述这一复杂耦合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式。ESM已超越气候系统模式对大气、陆地和海洋状态的物理描述,故不仅可用来做天气和气候预测,还可以研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研究人类调控自然界工程的合理或最优的方案。概述了“地球系统模式”提出和研究的一些历史,地球系统模式的构成;简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一些主要特点,以及数值模拟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和应用;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环境生态系统模式 耦合 地球系统模式 数值模拟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展与前瞻
2
作者 张贺 马洁琼 +2 位作者 柴兆阳 张木兰 曹美春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4-479,共16页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简称“寰”)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22年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深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基本规律,探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对地球系统整体和中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融合...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简称“寰”)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22年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深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基本规律,探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对地球系统整体和中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融合模拟与观测数据以提高气候环境预测的准确性,为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在综述地球系统模拟设施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中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构成和功能、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地球系统模式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气候环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2006年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气候预测试验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会军 郎咸梅 +2 位作者 范可 孙建奇 周广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37,共5页
这是首次利用气候模式对我国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地区台风活动频次的实时气候预测的报告.根据这个初步的预测试验结果分析,西太平洋地区夏季(6~10月)对流层低层为异常辐散区而高层为异常辐合区,大气顶向外长波辐射为正距平,对流活动... 这是首次利用气候模式对我国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地区台风活动频次的实时气候预测的报告.根据这个初步的预测试验结果分析,西太平洋地区夏季(6~10月)对流层低层为异常辐散区而高层为异常辐合区,大气顶向外长波辐射为正距平,对流活动异常偏弱;同时,该地区对流层上下层纬向风的切变幅度异常偏大;海洋温度的距平值很小.综合这些气候背景条件,今年西太平洋的台风生成数量将可能比正常年份偏少一些.当然,由于台风生成发展的复杂性,这一预测还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活动频次 气候预测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夏季气候及汛期实时预测与检验 被引量:17
4
作者 林朝晖 孙建华 +4 位作者 卫捷 周广庆 张小玲 陈红 郎咸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41-257,共17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0 0 2年汛期预测的结果。作者首先利用IAPENSO预测系统 ,较好地预测出 2 0 0 2年夏季将有一个强度偏弱的ElN no事件发生 ;IAP动力学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 II)的跨季度预测结果则表明 2 0 0 2年夏...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0 0 2年汛期预测的结果。作者首先利用IAPENSO预测系统 ,较好地预测出 2 0 0 2年夏季将有一个强度偏弱的ElN no事件发生 ;IAP动力学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 II)的跨季度预测结果则表明 2 0 0 2年夏季我国华北和东北大部将持续干旱少雨 ,长江下游和南方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 ;在数值预测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的动力统计预测方法 ,最终得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0 0 2年夏季旱涝趋势的跨季度集成预测结果。与实况比较表明 ,IAPDCP II预测和集成预报均较好地预测出我国夏季旱涝的大范围形势分布 ,特别是动力数值预测的效果在我国东部略优于集成预测。至于汛期 (6~ 8月 )每天的天气分析研究和数值天气预报 ,则表明国内外现有的中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均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并给出了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 2 0 0 2年持续性降水的天气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气候预测 集成预测 数值天气预报 持续性降水 2002年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 PSSCA两组预测试验的评估及比较I.降水部分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彦 林朝晖 +1 位作者 李旭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 (IAPPSSCA) ,采用两种版本的大气环流模式 :AGCM 1 1和AGCM 1 2 ,分别以 2月 11~ 19日的 9天大气观测值为初始场 ,以给定海温为边界场 ,对 1980~ 1994年的 15年的降水异...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 (IAPPSSCA) ,采用两种版本的大气环流模式 :AGCM 1 1和AGCM 1 2 ,分别以 2月 11~ 19日的 9天大气观测值为初始场 ,以给定海温为边界场 ,对 1980~ 1994年的 15年的降水异常进行了两组集合后报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定量评估表明 :IAPPSSCA对降水异常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受东亚季风及海温异常影响的地区 ,IAPPSSCA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 ,其中以东南区域 (包括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 )最高 ,尤其是对有洪涝灾害的降水异常年 ,距平相关系数在 0 50左右 ,接近可供业务使用的要求 ,说明模式能够抓住在东亚季风区存在的某种物理机制 ,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区的预报技巧 ;另外 ,两个大气环流模式相比 ,改进了地表反照率的AGCM 1 2的 15年集合平均预测技巧略高于AGCM 1 1,特别是在华北地区 ,预测效果有明显提高 ,这表明改进地表反照率从而改进了模式的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能提高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 ,说明较好的陆面过程引入模式对短期气候预测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气候预测 海温异常 降水预报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忠贤 陈海山 +1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3-430,共8页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进行了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的22a(1979—2000年)5—8月的2组集合试验。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表层土壤湿度情况下,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进行了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的22a(1979—2000年)5—8月的2组集合试验。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表层土壤湿度情况下,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观测海温条件下,采用气候态的土壤湿度时,CAM3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气候的潜在可预报性偏低;而采用年际变化的土壤湿度时,模拟的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有所提高,尤其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后者模拟的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潜在可预报性比前者的模拟结果提高0.1以上。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年际变化的土壤湿度时,模式可以更好地模拟出中国西北地区的地表蒸发量和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进而使得模式对该地区夏季气候的预报技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可预报性 夏季气候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春季沙尘天气趋势的数值气候预测试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红 林朝晖 周广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82-190,共9页
利用IAP动力学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对 1 980~ 2 0 0 0年共 2 1年进行了集合后报试验 ,首先考察了IAPDCP对我国春季气候异常的预测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动力学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我国... 利用IAP动力学气候预测系统 (IAPDCP)对 1 980~ 2 0 0 0年共 2 1年进行了集合后报试验 ,首先考察了IAPDCP对我国春季气候异常的预测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动力学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我国春季气候具有一定的跨年度预测能力 ,特别是对春季西北地区降水异常和近地面风场具有较好的预报技巧。实时预测及其检验表明 ,IAPDCP对我国 2 0 0 3年春季沙尘的预测结果与实况比较一致。对 2 0 0 4年春季气候异常及沙尘趋势的实时预测结果表明 ,2 0 0 4年春季我国北方 ,特别是西北及内蒙沙源地区降水偏多 ,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弱 ,因此 2 0 0 4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趋势应为正常或略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数值预测 气候异常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自忆预测模式的计算方案及其结果 被引量:5
8
作者 封国林 曹鸿兴 魏凤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0-477,共8页
区域气候预测的自忆模式是由描写温度、降水变化的差分-积分方程构成的.文中推导了用EOF展开的预测方程组,给出了该方程组的数值计算方案和递推格式.运用我国1951~1992 年的月温度、降水场和区域500 hPa 高度场... 区域气候预测的自忆模式是由描写温度、降水变化的差分-积分方程构成的.文中推导了用EOF展开的预测方程组,给出了该方程组的数值计算方案和递推格式.运用我国1951~1992 年的月温度、降水场和区域500 hPa 高度场格点资料,对6~8 月汛期预测作了回报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的预测能力是很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预测模式 记忆 数值计算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初始场对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官元红 周广庆 +1 位作者 陆其峰 陆维松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1-641,共11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九层大气环流模式(简称IAP 9L2°×2.5°-AGCM)分析了大气初始场对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影响,分别从实际观测海温、海冰的外强迫和气候态海温、海冰的外强迫出发,进行两组集合回报试验,每...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九层大气环流模式(简称IAP 9L2°×2.5°-AGCM)分析了大气初始场对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影响,分别从实际观测海温、海冰的外强迫和气候态海温、海冰的外强迫出发,进行两组集合回报试验,每组包含3个试验,分别将实时NCEP-Ⅱ资料和对NCEP-Ⅱ资料经5 d平滑、11 d平滑后的资料作为大气初始场,进行17 a(1988—2004年)集合回报试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比较相关系数定量检验出大气初始场对热带地区可预报性影响较小,而对中、高纬度地区影响很大。通过对6个试验中对应气象要素在对流层各层距平时间相关系数以及17 a空间异常相关系数均值比较分析发现对东亚(中国)地区夏季气候而言,NCEP-Ⅱ资料经5 d平滑后生成的大气初始场对应回报试验结果相对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初始场 短期气候数值预测 集合回报 相关分析 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华东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新周 刘晓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9-391,共13页
将公用气候系统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CCSM3-RegCM3),分别对1950—1999年和2000—2099年进行大气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A1B)下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连续数值模拟试验,以分析其对我国华东降水量时空变化的模拟能力,探讨未来华东地区极... 将公用气候系统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CCSM3-RegCM3),分别对1950—1999年和2000—2099年进行大气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A1B)下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连续数值模拟试验,以分析其对我国华东降水量时空变化的模拟能力,探讨未来华东地区极端降水的可能变化。与CRU、CMAP实际降水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驱动的RegCM3模拟结果的对比显示,模式系统较好地重现了我国华东降水水平分布、日变化以及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1B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后期降水以及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变化。(1)未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普遍增加,以南沿海地区降水相对变化不明显甚至减少,21世纪末期相对21世纪中期更为明显;(2)极端降水指数显示未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加10%~15%,干旱程度减弱,而南部沿海地区小范围极端降水减少,最大持续无雨期天数增加最大可达30%;(3)未来东亚夏季风偏强,尤其是西南气流加强,致使夏季风明显北推,这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气候预测 华东地区 极端降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气候数值预测中海温和初始场作用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彦 郭裕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A06期21-30,共10页
该文利用 AGCM L2 AGCM1 - 1模式 ,对两种类型的大气初始场 ( ICs)异常和海表温度( SST)异常进行了一系列的跨季度敏感性试验 ,用大量的试验结果考察了 ICs异常和 SST异常对东亚夏季 50 0 h Pa高度场和降水距平场的影响 ,得到以下主要结... 该文利用 AGCM L2 AGCM1 - 1模式 ,对两种类型的大气初始场 ( ICs)异常和海表温度( SST)异常进行了一系列的跨季度敏感性试验 ,用大量的试验结果考察了 ICs异常和 SST异常对东亚夏季 50 0 h Pa高度场和降水距平场的影响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热带东太平洋的 SST异常型对我国夏季降水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在 El Nino型 SST异常影响下 ,我国从西南到华北地区降水距平为负 ,东南沿海到日本及其以东海域为较强的正距平 ,中心位于海上 ,当 SST异常为 La Nina型时 ,我国东南沿海的正距平区向西、向北伸展 ,中心位于江淮流域 ,强度减小 ;ICs异常对中高纬度地区降水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某些地区 ,当其与某种 SST异常配置时 ,可能引起降水距平反向 ;热带东太平洋的 SST异常对全球的大气环流有着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 ,ICs异常的作用是局地的 ,却是重要的 ,对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形势影响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数值预测 大气初始场(ICs) 海面温度(SST)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考大气在中期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嘉滨 舒静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60-673,共14页
本文概述了根据应用参考大气概念提出的参考大气谱模式计算格式(或称静力扣除法)在国内外一些气象机构的中期天气预报、后处理和四维同化、以及气候模拟中的应用。计算表明,这种参考大气谱模式计算格式,能有效的减少截谱误差,明显... 本文概述了根据应用参考大气概念提出的参考大气谱模式计算格式(或称静力扣除法)在国内外一些气象机构的中期天气预报、后处理和四维同化、以及气候模拟中的应用。计算表明,这种参考大气谱模式计算格式,能有效的减少截谱误差,明显地改进中期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大气 中期天气预报 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所数值预报和气候模拟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正安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5-305,共11页
回顾了从60 年代中期以来,我所开展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1964 ~1972 年间的地转模式阶段;1973 ~1986 年间的四个原始方程模式的发展阶段;以及1987 年后至今的模式业务化及全所广泛开展... 回顾了从60 年代中期以来,我所开展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1964 ~1972 年间的地转模式阶段;1973 ~1986 年间的四个原始方程模式的发展阶段;以及1987 年后至今的模式业务化及全所广泛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阶段。总结了这三个阶段中的主要研究活动和进展,也提出了今后我所进一步开展数值预报和气候模拟研究的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有限区域模式 气候模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静 刘凑华 +5 位作者 陈法敬 韦青 李嘉鹏 赵滨 杨东 张志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7,共13页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员暴雨预报信心的主要因素(暴雨气候统计特征、天气影响系统运动尺度特征及数值模式预报能力等)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4—10月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5 km×5 km分辨率的多源降水融合格点分析资料、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中国国家级业务区域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以及扩展空间暴雨样本统计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Synthetic Predictability Index of Heavy Rainfall,以下简称SPI)数学模型,以定量描述中国各区域的暴雨可预报性特征。SPI数学模型由暴雨气候频率、暴雨面积比率和模式暴雨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3个分量组成,计算了2008—2016年4—10月SPI的3个分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暴雨面积比率对SP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最大,两者偏相关系数大于0.9;其次是暴雨气候频率的影响,两者偏相关系数值为0.8左右;第三是模式暴雨预报TS评分的影响,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为0.7左右。分析还发现,SPI大值区随季节而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4—5月,可预报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6—7月,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 7月中旬至8月,大值中心从江淮北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副热带高压南撤,大值中心也相应南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暴雨 暴雨气候频率 暴雨面积比率 数值模式暴雨评分 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气候预测应用简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淑贤 零丰华 +2 位作者 应武杉 杨松 罗京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1-659,共19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许多研究工作者尝试将地学研究与人工智能跨学科结合,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其中气候预测与人类生活以及防灾减灾等息息相关,准确的气候预测至关重要。本文...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许多研究工作者尝试将地学研究与人工智能跨学科结合,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其中气候预测与人类生活以及防灾减灾等息息相关,准确的气候预测至关重要。本文简要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气候预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料同化、模式参数化、求解偏微分方程、构建统计预测模型、改进数值模式产品释用等领域。这些研究证明了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气候预测技巧的可能性和适用性,可以极大地节省计算成本和时间。然而人工智能应用也存在诸多挑战,例如数据集的构建、模型的适用性和物理可解释性等问题,对这些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攻克,可以让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时代中更好地补充传统地球科学方法,产生更多有益的效应,极大地改进气候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值产品释用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大雾分区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德花 夏丽花 +2 位作者 石顺吉 郑礼新 吕文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12073-12075,共3页
通过统计福建省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成雾的气象要素特征,总结出成雾的气象要素指标。基于福建省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利用完全预报(PPI)方法,建立由降水、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逆温等因子的预报概率方程,对大雾分区进行了客观... 通过统计福建省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成雾的气象要素特征,总结出成雾的气象要素指标。基于福建省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利用完全预报(PPI)方法,建立由降水、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逆温等因子的预报概率方程,对大雾分区进行了客观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MM5中尺度数值模式 PPI方法 释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考虑SST变化的月数值预报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Shanxi Research Group of Climate Prediction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Taiyuan,030002)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根据陈隆勋等对海温月季变化研究的结果提出除了从冬到春的过渡月份外,SST距平的相邻月的月际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选了1996年6月并利用CCM1动力气候模式作了月数值预报。在预报中,利用1996年6月1日00Z中国国... 根据陈隆勋等对海温月季变化研究的结果提出除了从冬到春的过渡月份外,SST距平的相邻月的月际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选了1996年6月并利用CCM1动力气候模式作了月数值预报。在预报中,利用1996年6月1日00Z中国国家气象中心T64的客观分析资料作初值,利用1996年5月的SST距平加到6月气候SST作为6月的SST,作了一个月数值预报。结果表明,考虑了SST变化的数值预报优于用气候海温作的数值预报。前者的500hPa高度场预报距平、850hPa纬向风预报距平、中国地区气温预报距平和降水预报距平分布均十分接近于实际观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气候模式 月数值预报 SST变化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人工气候室飘雪实验参数设计研究
18
作者 梁士民 张泽群 +5 位作者 田忠浩 赵维豪 肖健 胡松涛 石宝山 李斌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21-4332,共12页
列车驾驶员视野能见度直接关乎行驶安全,国际标准规范CEN-TR 16251中要求列车需进行覆雪实验,但目前规范中并未明确飘雪实验参数设置。为明确列车人工气候室飘雪实验参数,并满足均匀覆雪要求,以某列车人工气候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冰... 列车驾驶员视野能见度直接关乎行驶安全,国际标准规范CEN-TR 16251中要求列车需进行覆雪实验,但目前规范中并未明确飘雪实验参数设置。为明确列车人工气候室飘雪实验参数,并满足均匀覆雪要求,以某列车人工气候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冰雪粒径、初始风速和人工气候室风速等参数,依据列车人工气候室飘雪过程冰雪粒子运动特性预测模型,设计9个实验工况,并进行数值模拟及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列车头模型加入后,会引起气候室内气流组织产生变化,影响冰雪粒子的运动特性,降低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而导致依据预测模型设计的9个实验工况中,仅有5个工况的列车头冰雪粒子捕捉率达到了85%~96.7%,列车头冰雪粒子覆盖率达到80%~85.7%,能满足列车头玻璃均匀覆雪要求,另外4个设计工况未能满足列车头玻璃均匀覆雪要求。进一步地,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不满足要求工况中的设计参数,结果显示,优化后列车头冰雪粒子捕捉率最大可达64%~98.1%,列车头冰雪粒子覆盖率可达80.1%~92.2%。本文以“均匀覆雪,兼顾节能”为原则,设计、优化并最终确定了能满足列车头玻璃均匀覆雪要求的9个实验室测试工况,结果可为列车人工气候室飘雪实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飘雪实验 列车人工气候室 飘雪预测模型 数值模拟 均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海面温度初值和边界值影响的区域月数值预报结果分析
19
作者 Shanxi Research Group of Climate Prediction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Taiyuan, 030002)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6-329,共14页
运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对1996年6月进行了一个月的区域性月预报的初步试验。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月数值预报 海面温度 初值 边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