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复苏压力对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性心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梁飞行 李佳佳 +5 位作者 杨欣悦 屈金权 卫玮 是文辉 宋来阳 刘江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0-477,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复苏压力对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心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长白猪18只,2~3月龄,根据不同的复苏压力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低复苏压力组(LRP60组)、中复苏压力组(MRP70组)、高复苏压力组(HRP90组),每组6只。... 目的探究不同复苏压力对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心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长白猪18只,2~3月龄,根据不同的复苏压力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低复苏压力组(LRP60组)、中复苏压力组(MRP70组)、高复苏压力组(HRP90组),每组6只。构建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按照目标复苏压力进行液体复苏,复苏成功后观察24 h。分别于T0(环境暴露前)、T1(环境暴露3 h)、T2(休克0 h)、T3(休克1 h)、T4(复苏0 h)、T5(复苏1 h)、T6(复苏2 h)、T7(复苏3 h)、T8(复苏4 h)、T9(复苏6 h)、T10(复苏8 h)、T11(复苏12 h)、T12(复苏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在复苏24 h检测平均动脉压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对实验猪进行改良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在对实验猪进行安乐死后,留取心脏和脑海马组织,观察心脏和海马区病理切片,测量脑组织干湿重比,检测心脏和脑组织中炎症因子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MRP70组的平均动脉压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均优于其余组;3组CK和CK-MB在T0时间点(环境暴露前)相较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T2~T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K和CK-MB的值在T0~T3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T4开始,同时间点MRP70组CK和CK-MB的值均比其余组低(P<0.05);改良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MRP70组与其余组相比均升高(P<0.05);脑组织含水量:MRP70组与其余组相比均降低(P<0.05);MRP70组的心脏病理损伤评分、海马病理损伤评分、心脏组织和脑组织的TNF-α、IL-1β和IL-6含量比其余组低(P<0.05或0.01)。结论中复苏压力能够取得更好的复苏效果,能够缓解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性心脑损伤,其作用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干热环境 创伤失血性休克 复苏压力 继发性心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冻干血小板联用乳酸林格氏液救治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观察
2
作者 代承麟 杜文琼 +9 位作者 唐婷 杨昊洋 陈丽缘 张冬朝阳 钟鑫 蒋仁庆 陈灿 贾益君 宗兆文 胡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6-765,共10页
目的评估新型冻干血小板(lyophilized platelet,LP)即凝血酶刺激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方法将5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 5组(n=10),3%戊巴比妥钠按1 mL/kg剂量麻醉家兔,给予左下肢... 目的评估新型冻干血小板(lyophilized platelet,LP)即凝血酶刺激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方法将5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 5组(n=10),3%戊巴比妥钠按1 mL/kg剂量麻醉家兔,给予左下肢软组织损伤,同时以纱布止血,计量下肢软组织损伤的失血量。右下肢进行股动脉插管,随后按照家兔总血容量的26%进行抽血,后将家兔竖直浸泡在3%人工海盐模拟海水中,海水没过剑突,15 min后捞出。按照A组:致伤后不复苏;B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C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及新鲜血小板;D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加LP;E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加新型LP,给予对应复苏策略。实验在致伤前及伤后1、2、4 h检测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气、血栓弹力图等指标。结果成功制备出具有功能活性的LP及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损伤模型。在致伤后1 h,联用血小板制剂复苏的C、D、E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显著高于未复苏的A组(P<0.05),C组的乳酸值(lactate,Lac)显著低于A、B组(P<0.05),C、D、E组的碱剩余(base excess,BE)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致伤前显著延长(P<0.05)。伤后2 h,C、D组的MAP高于A、B组,E组MAP高于A组(P<0.05),C、E组的Lac低于A、B组,而D组Lac低于A组(P<0.05),C、D、E3组的BE、BUN值均低于A、B组(P<0.05),C组的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高于A组,A、D组此刻MA值较本组致伤前显著下降(P<0.05),A、D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clotting time,APTT)较致伤前延长(P<0.05)。伤后4 h,C、D、E组的MAP高于A、B组,B组MAP高于A组(P<0.05),C、D、E组的Lac、BUN值均低于A、B组(P<0.05),C、D组BE值低于A组,E组BE值低于A、B组(P<0.05),B、C、E组的MA值高于A组(P<0.05),而A、D组的MA值、APTT值较致伤前本组初始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能显著提高家兔的MAP,降低其乳酸值,维持血凝块强度及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血小板 失血性休克 海水浸泡 复苏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Nrf2/HO-1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改善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空间学习与记忆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牛志伦 张丽 +3 位作者 胡溯 吴雨洁 万晓静 胡宪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认... 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失血性休克复苏组、七氟烷后处理组、七氟烷后处理+SIRT1抑制剂组、七氟烷后处理+Nrf2抑制剂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水迷宫检验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海马组织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氧、丙二醛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SIRT1、Nrf2和HO-1蛋白表达。结果再灌注后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SOD、ATP含量降低,丙二醛、活性氧含量升高,SIRT1、Nrf2和HO-1蛋白表达降低;七氟烷处理后减轻了再灌注后小鼠记忆障碍和氧化应激;加用SIRT1和Nrf2抑制剂后,减弱了七氟烷对小鼠认知障碍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可能通过SIRT1/Nrf2/HO-1通路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引起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起到保护作用,机制与其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后处理 失血性休克复苏 SIRT1 NRF2 HO-1 水迷宫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复苏抑制血管组织铁死亡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细胞结构损伤的减轻作用
4
作者 彭小勇 朱娱 +5 位作者 张双博 朱英国 李涛 刘良明 王建民 杨光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7-1234,共8页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铁死亡发生情况和血管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液体复苏(治疗)组,每组18只,每组随机取10只...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铁死亡发生情况和血管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液体复苏(治疗)组,每组18只,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观察存活情况,另8只大鼠用于检测其他指标。观察各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ST)、24 h及72 h存活情况,观察各组大鼠血压(B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乳酸(LAC)、血糖(GLU)、铁离子、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铁死亡标志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铁代谢调节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 (HO-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结果:正常组大鼠全部存活72 h,模型组大鼠最长ST不超过9 h。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ST和24 h存活率(SR)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P、HR和RR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BP、HR和RR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及Scr和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中LAC和GLU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铁离子浓度、GSH水平、MDA水平和LDH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铁离子浓度和LDH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GPX4和SLC7A1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显微病理,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各层细胞排列紊乱,明显肿胀,厚度明显增加;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超微病理,正常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内皮细胞下基质无肿胀;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膜破坏,细胞质溶解破碎,且内皮细胞下基质明显肿胀;治疗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减轻。结论: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组织发生铁死亡,液体复苏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组织铁死亡减轻血管细胞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损伤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铁死亡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犬口服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和吸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琳 蒋纤 +1 位作者 侯经元 胡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犬口服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IMBF)和吸收效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空肠造口置管,24h后按全身血容量的40%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将犬分为口服补液组(... 目的探讨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犬口服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IMBF)和吸收效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空肠造口置管,24h后按全身血容量的40%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将犬分为口服补液组(n=6)和卡巴胆碱组(n=6),失血后24h口服补液组经胃输入3倍于失血量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卡巴胆碱组则输入溶有卡巴胆碱(0.25μg/kg)的GES。测定犬失血前(0h)和失血后2、4、8h的肠黏膜血流量及小肠对水的吸收率。失血8h后处死动物,记录肠道GES吸收总量。结果伤后两组对水的吸收率均较0h明显下降,但卡巴胆碱组对水的吸收率显著高于口服补液组(P<0.05)。伤后8h卡巴胆碱组肠吸收GES总量高于口服补液组(P<0.05)。与失血前比较,各组犬IMBF在失血后均大幅降低(P<0.05)。两组IMBF于伤后2h开始恢复,各时间点卡巴胆碱组IMBF恢复程度要大于口服补液组(P<0.05)。结论 40%血容量失血后口服补液中加入卡巴胆碱能显著改善肠吸收功能,增加肠黏膜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复苏术 卡巴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50% TBSA烧伤犬口服补液时组织灌流和脏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森 王海滨 +3 位作者 车晋伟 杜颖 田易军 包呈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58-1061,共4页
目的观察卡巴胆碱(CAR)对50%TBSA烧伤休克期犬口服补液时组织灌流和脏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静脉置管和肠造口术,24h后用凝固汽油燃烧法分别造成50%TBSA三度烧伤,然后随机均分为口服补液组和... 目的观察卡巴胆碱(CAR)对50%TBSA烧伤休克期犬口服补液时组织灌流和脏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静脉置管和肠造口术,24h后用凝固汽油燃烧法分别造成50%TBSA三度烧伤,然后随机均分为口服补液组和CAR组,伤后第1个24h从胃内分别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和含CAR(20μg/kg)的GES液;伤后24h起实施静脉延迟补液,补液量和速率均根据Parkland公式确定。测定动物非麻醉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浆容量(PV)、尿量、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小肠黏膜血流量(I MBF)以及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并统计72h死亡率。结果口服补液组MAP和PV分别于伤后1h和4h降至最低,仅为伤前的29.8%和67.7%,伤后72h恢复至伤前水平;伤后1h和2h CAR组MAP显著高于口服补液组(P<0.05,P<0.01),但PV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组伤后尿量均明显减少,且CAR组伤后24h尿量显著高于口服补液组(P<0.05)。两组伤后PgCO2均显著升高,I MBF显著减少;CAR组PgCO2低于口服补液组,I MBF高于口服补液组,且伤后72h均未恢复至伤前水平。两组伤后血浆ALT、Cr、CK-MB、DAO水平均明显高于伤前(P<0.01),且CAR组均明显低于口服补液组(P<0.01),但伤后72h仍显著高于伤前。口服补液组和CAR组72h死亡率分别为50%(3/6)和33%(2/6)。结论50%TBSA烧伤口服补液伍用CAR能显著改善组织灌流和脏器功能,提高口服液体复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烧伤 休克 肠内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产兔失血性休克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黄莉萍 余艳红 +1 位作者 盛超 龚时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30-1533,共4页
目的应用产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4组,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 目的应用产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4组,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立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休克30 min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于休克后90 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在实验结束后处死产兔,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肠粘膜形态损伤等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粘膜损伤加重、肠组织SOD活性降低及MDA含量上升,限制性输液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充分快速液体复苏显著缓解了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肠粘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液体复苏链式管理的效果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阿凤 陆关珍 +2 位作者 金培英 钟玉英 胡玉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术室-ICU-外科病房不同科室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链式组合管理;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与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复苏开始时间、术前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须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全程链式管理,有助于实现院内液体复苏的一体化跟踪模式,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链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孕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秦薇 余艳红 盛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肺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孕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孕中晚期新西兰大... 目的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肺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孕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孕中晚期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为5组,建立重度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假休克组(SS组),休克未处理组(SH组),传统复苏组(NS组)、限制性复苏组(NH组)及高渗高胶限制性复苏组(HHH组)分别于休克30min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各组均于休克后90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于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肺脏检测SOD、MDA和MPO水平。结果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肺组织SOD活性降低及MDA、MPO水平增高,其中MDA、MPO水平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P<0.05),HHH组显著低于NH组(P<0.05);SOD活性呈与MDA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较传统快速输液复苏缓解了组织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羟乙基淀粉高渗盐可显著抑制肺组织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快速复苏 低压复苏 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髓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100B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红梅 孙宝迪 +6 位作者 邵旦兵 任艺 杨志洲 唐文杰 许宝华 吴学豪 聂时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28-931,共4页
目的重度失血性休克影响可刺激机体S100B蛋白的表达,但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后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大鼠体内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限制性... 目的重度失血性休克影响可刺激机体S100B蛋白的表达,但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后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大鼠体内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未复苏组,每组1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制成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液体复苏,在复苏止血后的1、6、12 h采血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S100B蛋白含量。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S100B蛋白基本无变化(P>0.05),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及常规液体复苏大鼠在复苏止血后S100B蛋白逐渐上升,而且在6h以及12h的时间点,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S100B含量要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1)。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脑组织S100B蛋白的表达,S100B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 失血性休克 S100B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腹腔高压对心肺基础监测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丽 谢镒鞠 +4 位作者 唐小唪 王正刚 刘道城 张连阳 葛衡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159-216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动物模型的建立观察腹腔内压力变化特点以及心肺监测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小型实验猪经股动脉插管放血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动物模型的建立观察腹腔内压力变化特点以及心肺监测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小型实验猪经股动脉插管放血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约为50 mmHg,持续1 h,同时部分阻断门静脉,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成功建立IAH模型8只,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动态监测呼吸、循环指标。治疗组采用腹腔减张缝合技术治疗。分别于实验动物放血前、放血后1 h、IAH后及IAH治疗后12 h测量、对比膀胱压(vesical pressure,VP)。结果随着腹腔内压力逐步增加,两组动物膀胱压均升高[(12±2)vs(27±8)cmH2O,(12±2)vs(30±7)mmHg,P<0.01];经腹腔减压处理后,治疗组膀胱压降低[(27±8)vs(12±2)cmH2O,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膀胱压之间也有显著差异[(30±7)vs(12±2)cmH2O,P<0.01]。随着失血性休克的逐步形成,平均动脉压下降[(115±9)vs(62±13)mmHg,P<0.01],心率升高[(118±17)vs(55±4)/min,P<0.01]。腹腔高压后与放血前呼吸频率增加[(59±9)vs(32±13)/min,P<0.01]。治疗后,治疗组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4)vs(53±18)/min,P<0.01]。休克后动脉血中乳酸含量明显增高[(1.9±0.8)vs(0.9±0.5)mmoL/L,P<0.01],治疗12 h后乳酸含量下降[(1.0±0.4)vs(1.9±0.8)mmoL/L,P<0.01]。结论模型成功模拟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的形成。随着IAH形成,腹腔内压明显增高。腹腔减压术可以显著降低腹腔内压,改善呼吸频率,降低乳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失血性休克 复苏 腹腔高压症 膀胱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秀来 刘良明 +3 位作者 刁有芳 廖自福 王丽婷 李素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损伤的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48只SD大鼠根据早期复苏压力的不同分为6组:不复苏组(对照)和40、50、60、70... 目的比较不同的复苏压力对大鼠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脾脏损伤的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48只SD大鼠根据早期复苏压力的不同分为6组:不复苏组(对照)和40、50、60、70、80mmHg复苏组,每组8只。伤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降至40mmHg时开始低压复苏,用乳酸林格液加羟乙基淀粉(2:1比例)复苏,使MAP维持在各组设定的水平,持续1h,对照组此期不输注任何液体,然后结扎脾动脉止血,各组均行充分复苏2h。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失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气、肝功及存活时间。结果60、70、80mmHg复苏组的出血量显著高于另3组(P〈0.05),50mmHg复苏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和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和80mmHg复苏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低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70、80mmHg复苏组的酸中毒显著轻于40mmHg复苏组(P〈0.05)。40~60mmHg复苏组的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80mmHg复苏组(P〈0.05)。40mmHg复苏组的肝功指标显著高于50、60、70mmHg复苏组(P〈0.05)。结论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早期复苏中,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量,缩短存活时问;血压过低则抑制心功能,加重肝功能损害。血压在50~60mmHg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 低压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不同组织代谢变化与组织损伤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志刚 肖南 +2 位作者 刘韧 田昆仑 刁有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1-703,共3页
目的 :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肠组织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在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组织损伤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磷酸腺苷 (ATP)、二磷酸腺苷 (ADP)和一磷酸腺苷 (AMP)含量 ;生化及比色法... 目的 :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肠组织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在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组织损伤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磷酸腺苷 (ATP)、二磷酸腺苷 (ADP)和一磷酸腺苷 (AMP)含量 ;生化及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 (XO)、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结果 :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心肌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对照的 2 6 3%、30 7%和 6 2 8% ;复苏后 ,心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高于休克组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 ,肠组织XO活化及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SOD活力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脂质过氧化程度较心肌和骨骼肌严重。结论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不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及组织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性 ,肠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及损伤程度重于心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组织损伤 差异性 复苏术 能量代谢 脂质过氧化作用 再灌注损伤 创伤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爱华 陶红 +1 位作者 徐燕 桂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0-42,共3页
综述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复苏补液的量、速度、时机。
关键词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 复苏 研究进展 液体复苏 温度复苏 复苏终点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复苏及监测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马朋林 苏瑾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68-570,共3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古老的临床研究课题。不仅在平时常见,更重要的是与战伤救治密切相关。尽管近10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复苏时机、复苏目标、液体种类的选择、复苏后继续生命支持以及监测技术等仍是临床以及研究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古老的临床研究课题。不仅在平时常见,更重要的是与战伤救治密切相关。尽管近10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复苏时机、复苏目标、液体种类的选择、复苏后继续生命支持以及监测技术等仍是临床以及研究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高对该复杂综合征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复苏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130/0.4不同复苏方案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早期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华琴 李勇 +3 位作者 刘向东 邢玉英 付建峰 王士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6%羟乙基淀粉溶液(hydroxyeth-ylstarch,HES)130/0.4和林格液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早期影响及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sham组,林格液组(RS组),33mlHES组(H1组)...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6%羟乙基淀粉溶液(hydroxyeth-ylstarch,HES)130/0.4和林格液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早期影响及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sham组,林格液组(RS组),33mlHES组(H1组),50mlHES组(H2组)。RS组输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H1组、H2组分别输注33、50ml的HES130/0.4和一定量的林格液(林格液的量为3倍最大的放血量减去相应剂量的羟乙基淀粉)。测定休克前(T0),复苏前(T1),复苏后2(T4)、3h(T5)血气分析、CD11b和CD18的表达;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T0比较,PaO2RS组T1、H1组T1~5、H2组T5升高;复苏组PaCO2T1~5降低;除H1组外,各液体复苏组pH于T4、5降低。RS组肺组织超微结构受损;H1组除线粒体结构轻微改变外基本正常;H2组核周间隙轻度扩张,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有脱颗粒。各液体复苏组于T1、T4、T5CD11b和CD18的表达增强;与RS组比较,H1、H2组于T4、T5CD11b和CD18的表达降低;与H1组比较,H2组于T4、T5CD11b和CD18的表达增强。结论6%HES130/0.433ml·kg-1复合一定量的林格液复苏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炎性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外周血白细胞CDllb和CD18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液体复苏 休克 失血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犬脾创伤急性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期的超声造影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倩 吕发勤 +3 位作者 罗渝昆 宋青 苏轶华 唐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评价实验犬脾创伤急性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期的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特征。方法:15只健康杂种犬常规麻醉,开腹制造40处脾脏III^IV级创伤出血灶,并模拟建立失血性休克及休克复苏动物模型。于休克前,休克... 目的:评价实验犬脾创伤急性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期的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特征。方法:15只健康杂种犬常规麻醉,开腹制造40处脾脏III^IV级创伤出血灶,并模拟建立失血性休克及休克复苏动物模型。于休克前,休克期及休克复苏期,观察并记录活动性出血灶的CEUS表现,并与增强CT进行对照。应用CEUS动态评价失血性休克复苏前后创伤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廓清时间)的变化。结果:无论在休克前、休克期还是复苏期,CEUS与增强CT比较,创伤灶的显示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休克前,40处脾脏创伤出血灶,CEUS显示34处(显示率85.0%),呈无增强和/或低增强创伤区内的异常增强。随休克进展,CEUS显示脾脏动脉的微小分支减少,呈"枯枝状",造影剂聚积于小动脉分支末梢,却无活动性出血的异常增强。复苏后,30处创伤灶再出血,CEUS显示28处(显示率93.3%)。CEUS动态监测创伤脾脏血流灌注变化,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异于其他两组(P<0.01),体现在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明显减低,而廓清时间显著延长。结论:CEUS不仅可以动态监测失血性休克时脾创伤出血灶的变化及休克复苏期再出血的发生,还可以对实验犬脾脏血流灌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脾脏 创伤 失血性休克 复苏 活动性出血 定量研究 增强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晨虹 涂新枝 +3 位作者 张铨富 余艳红 龚时鹏 胡冬煦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孕兔的治疗效果。方法:15只孕兔制成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假休克组(P组)、传统液体复苏组(TFR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分别于实验0分钟、30分钟、90分钟、180分钟、4...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孕兔的治疗效果。方法:15只孕兔制成未控制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假休克组(P组)、传统液体复苏组(TFR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FR组),分别于实验0分钟、30分钟、90分钟、180分钟、4小时检测和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和碱缺失(BD)水平,并比较各组72小时孕兔的存活率。结果:急性失血后各组PT、APTT、Fbg未发生明显改变。给予液体复苏后,LFR组实验90分钟、180分钟、4小时时PT、APTT较TFR组明显缩短(P<0.05),但较P组明显延长(P<0.05)。两个治疗组Fbg含量从实验90分钟开始下降,然而LFR组实验180分钟后开始上升(P<0.05)。急性失血后,两个治疗组BD持续增加(负值升高),实验90分钟后,两个治疗组BD程度开始减轻,尤以LFR组下降明显(P<0.05)。P组5只孕兔全部存活超过72小时,LFR组为4只,TFR组为3只。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减轻凝血功能障碍,减少出血量,改善组织灌注和细胞代谢,减轻酸中毒,可能是临床上重度产科失血性休克理想的复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失血性休克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复苏治疗进展与评价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郭剑颖 于小千 林洪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74-576,共3页
传统的复苏方法和目标对于出血尚未被有效控制的失血性休克可能是有害的。存在的证据支持对该类伤员采取低度干预的策略,直到进行决定性手术。对复苏液体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晶体液和胶体液联合使用看来更合理,并能够被多数医生所接受... 传统的复苏方法和目标对于出血尚未被有效控制的失血性休克可能是有害的。存在的证据支持对该类伤员采取低度干预的策略,直到进行决定性手术。对复苏液体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晶体液和胶体液联合使用看来更合理,并能够被多数医生所接受。应该注意,新的复苏策略不适用于合并某些类型创伤的休克,如合并创伤性脑损伤的休克。另外,新复苏策略对预后的长期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氢气对休克复苏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海梅 周华成 +3 位作者 刘金锋 王雅 曹净净 贾雅蕊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0-493,共4页
目的观察吸入2%氢气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休克组(C组)、H2组(H组)。C组和H组通过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制作大鼠压力控制型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S组只进行气管插... 目的观察吸入2%氢气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休克组(C组)、H2组(H组)。C组和H组通过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制作大鼠压力控制型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S组只进行气管插管、股动静脉穿刺;C组全程吸入50%O2-50%N2混合气,H组灌注开始前10min改为吸入2%H2-48%N2-50%O2混合气至灌注结束。于放血前(T0)、放血15min(T1)、休克60min(T2)、复苏15min(T3)、再灌注60min(T4)和120min(T5)时记录MAP,并于T0、T2和T5时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实验结束时取血和肺组织标本,检测肺湿干比(W/D)、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血浆中TNF-α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时点三组大鼠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时C组和H组PaO2、PaCO2;T5时C组PaO2和C组、H组PaCO2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T2时C组和H组PaO2、PaCO2;T5时C组PaO2和H组PaCO2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5时H组PaO2明显升高(P<0.05),H组肺泡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充血及水肿减轻,肺实变组织减少。与C组比较,H组血浆TNF-α和IL-6降低,肺组织W/D、损伤评分和NF-κBp65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吸入2%H2可减轻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失血性休克 复苏 急性肺损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