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dvanced turbulator with blades and semi-conical section for heat transfer improvement in a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1
作者 Seyed Hossein HASHEMI KAROUEI Seyed Soheil MOUSAVI AJAROSTAGHI +1 位作者 Saman RASHIDI Elham HOSSEINIR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491-3506,共16页
In present work,a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is proposed in which an advanced turbulator with blades,semi-conical part,and two holes is inserted in inner section.Two geometrical parameters,including angle of t... In present work,a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is proposed in which an advanced turbulator with blades,semi-conical part,and two holes is inserted in inner section.Two geometrical parameters,including angle of turbulator’s blades(θ) and number of turbulator’s blades(N),are considered.Results indicated that firstly,the best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s achieved at θ=180°.Furthermore,at the lowest studied mass flow rate(m = 8 × 10^(-3) kg/s),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urbulator with blade angle of 180° is 130.77%,25%,and 36.36% higher than cases including without turbulator,with turbulator with blade angle of θ =240°,and θ =360°,respectively.Moreover,case with N=12 showed the highest overall performance.At the highest studied mass flow rate(m = 5.842 × 10^(-2) kg/s),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case with N=12 is up to 54.76%,27.45%,and 6.56% higher than cases including without turbulator,with turbulator with N=6,and with turbulator with N=9,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TURBULATOR BLADE thermal performance swirl flow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finne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using Fe_(2)O_(3)/water nanofluid 被引量:3
2
作者 AFSHARI Faraz SÖZEN Adnan +1 位作者 KHANLARI Ataollah TUNCER Azim Doğu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297-3309,共13页
Heat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their thermal performances need to b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 order to optimize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energy losses.Different nanoparticles in the base fluid are investigated to upgra... Heat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their thermal performances need to b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 order to optimize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energy losses.Different nanoparticles in the base fluid are investigated to upgrad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eat exchangers.In this numerical study,a finne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has been designed and different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nanofluid were tes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utilizing nanofluid on heat transfer.Fe_(2)O_(3)/water nanofluids with volume concentration of 1%,1.5% and 2% were utilized as heat transfer fluid in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ure water.ANSYS Fluent software as a CFD method was employed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mentioned problem.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e successful utilization of nanofluid in the heat exchanger.Also,increasing the ratio of Fe_(2)O_(3) nanoparticles caused more increment in thermal energy without important pressure drop.Moreover,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highest heat transfer rate enhancement of 19.1%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nanofluid Fe_(2)O_(3)/water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NANOFLUI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F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comparison for oil-water heat transfer of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伟晗 程道来 +1 位作者 刘涛 刘颖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2720-2727,共8页
The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oil–water heat transfer in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s with incline angles of 12°, 16°, 20°, 24° and 28°, and com... The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oil–water heat transfer in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s with incline angles of 12°, 16°, 20°, 24° and 28°, and compared with a segmental baffle heat exchang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h_o and pressure drop Δp_o both increase while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_o/Δp_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ss flow rate of all schemes. And the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pressure drop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o/Δp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affle incline angle at a certain mass flow rate. The average values of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_o/Δp_o of the 12° helical baffled scheme are above 50%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egmental one correspondingly, while the pressure drop value is very close and the ratios of the average values are about 1.664 and 1.596, respectively. The shell-side Nusselt number Nu_o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Nu_o·Eu_(zo)^(-1)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eynolds number of the shell side axial in all schemes, and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small incline angled helical scheme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 experiments helical baffled heat exchangers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of baffles incline angle of baffl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间两相流场频域相关性及激振力功率谱密度研究
4
作者 朱国瑞 蔺文静 +2 位作者 齐思久 韩佩泽 谭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为了探究管间两相流流场相关性,给出可靠的两相流激振力包络谱,设计搭建了两相水洞实验装置,创新性地将电子压力扫描阀引入两相流环境中,直接测量管表面的压力.对节径比为1.41的正三角形刚性管阵中单根弹性管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的横向流致振动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直径为0.026 m、长度为0.237 m的柔性管在10%~90%含气率下激振力的频域特征并计算了相关长度,通过分析压力的变化、激振力自相关功率谱密度以及斯特劳哈尔数确定了周期性漩涡脱落现象的出现,获得了不同含气率下基于界面流速的激振力无量纲参考等效功率谱密度.结果表明,压力随界面流速大致呈抛物线形式增加,但涡流脱落会导致管周的压力骤降;管束内部激振力的相干函数在大范围内数值较低,相关长度不到1倍管径.使用1倍管径为相关长度计算了3种不同结构参数弹性管的激振力等效功率谱密度,采用基于界面流速的归一化因子进行了无量纲处理,给出了10%~30%含气率、40%~60%含气率以及70%~90%含气率时的激振力包络谱,其中激振力在40%~60%含气率下能量最高,70%~90%含气率次之,10%~30%含气率下能量最低.研究结果给壳程不同位置管束的磨损计算提供了符合工程实践的载荷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管束 两相流 激振力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参数分析的Gyroid换热器性能
5
作者 杨晓军 张雪丽 李沛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5-1204,共10页
为研究三重周期极小曲面(TPMS)在空气-燃油换热器中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结构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采用田口方法,针对壁厚、晶格大小和偏移尺寸3个结构参数,对努塞尔数和摩擦系数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参考的螺旋套管(TTHC)换热器性能进... 为研究三重周期极小曲面(TPMS)在空气-燃油换热器中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结构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采用田口方法,针对壁厚、晶格大小和偏移尺寸3个结构参数,对努塞尔数和摩擦系数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参考的螺旋套管(TTHC)换热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各个结构参数影响Gyroid换热器努塞尔数和摩擦系数方面的主次顺序,并利用矩阵分析法,确定了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对于热侧出口温度,TTHC换热器比参考的Gyroid换热器最高降低13.13 K;对于压降,TTHC换热器比参考的Gyroid换热器降低3.02 kPa;对于性能评估系数,热侧通道最高为14.72,冷侧通道最高为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yroid换热器 螺旋套管换热器 田口方法 结构参数 矩阵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智能进化算法的管壳式换热器详细设计
6
作者 李海东 张奇琪 +4 位作者 杨路 AKRAM Naeem 常承林 莫文龙 申威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55,共15页
管壳式换热器是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热量回收设备,其数学模型通常是十分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现有的商业求解器和优化算法存在运算时间长、收敛困难、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参考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标准,将... 管壳式换热器是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热量回收设备,其数学模型通常是十分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现有的商业求解器和优化算法存在运算时间长、收敛困难、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参考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标准,将换热器内构件尺寸定义成离散变量,分别以最小化换热面积、年度总费用、环境影响因子及最大化传热效率为目标函数,建立管壳式换热器详细设计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同时,对传统智能进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及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改进,使得换热器设计变量能够在一系列离散值中自由选择,不需要对优化结果进行人工圆整处理。案例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智能进化算法能在1.0 s内得到最优设计方案,相对于全局求解器,优化时间节约99%以上,提高了优化求解效率;相对于局部求解器,改进的智能进化算法能够获取全局最优解,换热面积节约15.4%~56.6%,年度总费用节约15.8%~77.8%,保证设计质量。通过多目标优化在不同目标函数之间进行权衡,通过灵敏度分析展示了不同设计变量对目标函数的影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管壳式换热器 优化设计 智能进化算法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换热器壳程振动特性分析与结构优化
7
作者 李俊鹏 万霖 +3 位作者 车刚 刘季君 黄宇佳 郑宇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5-271,287,共8页
针对管壳式换热器在运行中受到壳程振动的影响导致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壳程振动特性分析,并以提高低阶固有频率为目标优化机具结构。借助ANSYS Workbench对换热器壳程的工作状态进行振动动力学分析和结构优化,使用模态分析确定换热器壳... 针对管壳式换热器在运行中受到壳程振动的影响导致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壳程振动特性分析,并以提高低阶固有频率为目标优化机具结构。借助ANSYS Workbench对换热器壳程的工作状态进行振动动力学分析和结构优化,使用模态分析确定换热器壳程的前6阶模态振型和固有频率,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得出5处振动测点的加速度曲线,从而确定易发生共振的频率范围。建立机具振动力学模型,通过JM1811无线网关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提出机具结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显示:仿真结果与实际振动测试数据相对误差为6.16%,换热器壳程部分是造成机具振动剧烈的主要原因,运载状态下整体振动幅值要高于空载工况;实测振动频率为72 Hz,接近机具第二阶固有频率范围。采用正交试验对机构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参数组合:壳程厚度为10 mm,壳程直径为630 mm,阻尼器安装距离为1700 mm。优化后机具前两阶固有频率提升至47.60 Hz和82.13 Hz;振动测试结果表明,空载工况下,壳程装置(测点3)振动幅度下降18.5%,两装置连接处(测点5)振动幅度下降14.0%;运载工况下,壳程装置(测点3)振动幅度下降15.1%。研究结果可为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减振措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模态分析 结构优化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燃-滑油散热器传热性能计算修正模型
8
作者 张司薇 高红霞 +1 位作者 冷子昊 苏壮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09,共5页
为满足飞机和发动机润滑系统热分析及发动机设计方案论证的需求,采用改进的Bell-Delaware法建立了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计算模型,对该类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变工况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 为满足飞机和发动机润滑系统热分析及发动机设计方案论证的需求,采用改进的Bell-Delaware法建立了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计算模型,对该类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变工况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模型计算出的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的单位温差散热量与试验值相比误差在10%以内,且90%的数据点的比较误差均在5%以内;修正后的计算模型能准确地预测散热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性能,能有效地计算出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在飞行剖面上典型飞行状态点的性能曲线,为预测飞机不同飞行状态点或发动机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散热器传热特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发动机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滑油散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传热性能 计算模型 润滑系统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蜂窝状模块化毛细管换热器换热与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9
作者 王钊远 谭思聪 +2 位作者 姜玉雁 郭聪 赵建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6,共12页
针对毛细管换热器插管困难以及毛细管弯曲强度低等问题导致功率受限、难以批量化制造,提出了一种应用仿蜂窝状结构设计的组装式毛细管换热器设计方案,通过芯体模块的标准化发挥其固有的低成本、高紧凑度、高换热系数等优势。换热器样件... 针对毛细管换热器插管困难以及毛细管弯曲强度低等问题导致功率受限、难以批量化制造,提出了一种应用仿蜂窝状结构设计的组装式毛细管换热器设计方案,通过芯体模块的标准化发挥其固有的低成本、高紧凑度、高换热系数等优势。换热器样件采用外径为3 mm、内径为2 mm的316L不锈钢毛细管,换热面紧凑度达到1073 m^(2)/m^(3),壳体紧凑度达到234.6 m^(2)/m^(3),高于同类型普通毛细管换热器。在搭建的水-水换热实验测试台上,壳程雷诺数在200~1400范围内时,测量了换热器的换热与流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毛细管换热器的壳程换热系数是常规管壳式换热器的5倍,模块之间的挡管对壳程换热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防止模块间隙流体旁通;通过对内部结构的仿真与优化分析,有效降低了壳程流阻,壳程管束摩擦因子低于同类型普通毛细管换热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换热器 仿蜂窝状结构 壳程换热特性 壳程流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增良 徐伟胜 +4 位作者 丁晨 阮晓 吴哲 王琦超 洪炳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0,共12页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与水力学性能进行多方面探究。结果表明当油气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中流动时,热流可以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油气在壳程流动时,CIRF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热力学性能,RAW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水力学性能。综合油气回收工况与计算结果配置CIRF型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在油气回收工艺中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其可以在有效提高油气的冷却效果的同时兼顾换热器的水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CFD 管壳式换热器 翅片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有限元模拟合理性研究及失稳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志颖 于洪杰 +2 位作者 朱国栋 钱才富 吴志伟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7,共9页
针对某DN300 mm、热管长度3 m的浮头式换热器管束失稳的数值模拟问题,首先,不考虑换热管和折流板之间的间隙,采用直接绑定接触将换热管和折流板连接在一起进行非线性失稳分析,结果是由于管束抗失稳,刚度显著增加,在壳程等效轴向压力达到... 针对某DN300 mm、热管长度3 m的浮头式换热器管束失稳的数值模拟问题,首先,不考虑换热管和折流板之间的间隙,采用直接绑定接触将换热管和折流板连接在一起进行非线性失稳分析,结果是由于管束抗失稳,刚度显著增加,在壳程等效轴向压力达到42.606 MPa时,管束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发生塑性失效,没有出现失稳;然后,针对换热管和折流板之间存在间隙而出现非线性接触分析难题,提出间隙等效法,即在间隙中填充软材料,从而改变接触形式,实现非线性失稳分析。同时,还针对该浮头换热器,采用间隙等效法成功进行了在壳程等效压力作用下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换热器没有筒体支撑,管束会发生整体失稳,失稳变形呈整体偏斜,此时的等效轴向压力为18.6 MPa,小于换热管和折流板直接绑定的结果。另外,由GB/T 151—2014确定的基于欧拉公式计算的单根管临界失稳压力为89790 N,远大于本算例中整体失稳平均每根管承受的轴向压力,这意味着基于欧拉公式的换热器常规设计可能无法保证不会发生管束整体失稳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头式换热器 壳程压力 临界压力 管束整体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套管换热器大变形与热应力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少北 鲍泽威 +1 位作者 范沐易 黄卫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1,共4页
采用“流-固”共轭传热与“热-固”单向耦合的方法,分析了螺旋套管换热器对流换热特性、热膨胀大变形以及对热应力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离心力影响,螺旋管及夹层流体质点形成二次流混合强化螺旋外侧换热,螺旋内管外侧比同一截面内侧... 采用“流-固”共轭传热与“热-固”单向耦合的方法,分析了螺旋套管换热器对流换热特性、热膨胀大变形以及对热应力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离心力影响,螺旋管及夹层流体质点形成二次流混合强化螺旋外侧换热,螺旋内管外侧比同一截面内侧点温度更低;在高温换热工况下,在螺旋管因热膨胀而出现显著的变形,其变形量与管壁厚度处于同一数量级,高温工况下螺旋套管换热器热应力计算属于大变形问题,采用大变形有限单元非线性计算结果比小位移线性计算的热应力更大、更加符合实际。最后,以减小热应力为优化目标,对螺旋套管T型接头布置方位进行了优化,当接管径向布置时热应力比轴向布置减小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套管换热器 热膨胀 大变形 热应力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管移动的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储热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少斌 曹红梅 +4 位作者 付宁 张民 郭丰瑞 王晓龙 高明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17,共9页
相变储热技术能够实现对固态储放氢过程热量的回收和供给,实现固态储氢罐内的自热平衡,提高储放氢性能。研究针对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内管偏心放置绕中心轴线旋转的运动方式,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基于动网格技术... 相变储热技术能够实现对固态储放氢过程热量的回收和供给,实现固态储氢罐内的自热平衡,提高储放氢性能。研究针对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内管偏心放置绕中心轴线旋转的运动方式,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基于动网格技术编写了用户自定义函数UDF,重点研究了内管偏心距离与旋转速度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中心内管静止布置相比,偏心内管的旋转运动能够显著提高储热性能,当偏心距离为9 mm,旋转速度为0.10 r/min时,储热时间达到最小值,储热时间减少了92.16%,时间平均储热速率是内管静止布置的11.51倍;当偏心距离为9 mm,旋转速度由0.30 r/min减少至0.10 r/min时,储热时间减少了13.57%;当旋转速度为0.10 r/min,偏心距离由3 mm增至9 mm时,储热时间减少了70.48%。该研究结果可为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在储氢领域的性能优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管壳式相变储热器 固态储氢 内管移动 储热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装螺旋导流板的双层铜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亚茹 李德权 +1 位作者 季家东 华子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3,共10页
为提高螺旋铜管(SCT)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通过在换热器内加装螺旋形导流板,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入口流速和导流板安装位置下对换热器内部双层SCT的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双层SCT换热器外层SCT的振动强... 为提高螺旋铜管(SCT)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通过在换热器内加装螺旋形导流板,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入口流速和导流板安装位置下对换热器内部双层SCT的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双层SCT换热器外层SCT的振动强度明显高于内层;无振动时内层SCT的传热系数高于外层,有振动时外层SCT的传热系数高于内层;随着入口流速增加,内外层SCT的振幅均增大,传热系数提高;导流板的安装位置会直接影响SCT的振动和传热特性,且在SCT呈现最大振动强度和最佳传热性能时的安装位置并不相同;对比振动强化传热参数Q PEC和综合传热性能因子R JF发现,双层SCT换热器的Q PEC和R JF均高于单层,两螺旋导流板分别安装在换热器的左、下位置时,Q PEC最大,安装在换热器的左、上位置时,R JF最大且比安装在左、下位置时最高增大了7.99%。该研究可为高性能SCT换热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铜管 换热器 螺旋导流板 综合传热性能 振动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内逆向折流板对螺旋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季家东 倪旭旺 +2 位作者 赵金辉 潘玉玲 陈清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6,共9页
为了提高换热器的综合传热能力,以逆向折流板螺旋管(RBST)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折流板与螺旋管的安装方式,获得了更高综合传热性能的RBST换热器;采用双向流-固耦合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流速和不同结构方案下流体诱导螺旋管振动对R... 为了提高换热器的综合传热能力,以逆向折流板螺旋管(RBST)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折流板与螺旋管的安装方式,获得了更高综合传热性能的RBST换热器;采用双向流-固耦合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流速和不同结构方案下流体诱导螺旋管振动对RBST换热器综合传热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螺旋管振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RBST换热器内的折流板与螺旋管采用间隙安装时,螺旋管的振幅随入口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振动频率始终保持不变;螺旋管振动能够增强RBST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但是强化传热评价指标最高仅为1.0303,效果并不显著,且振动强化传热效果会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加而削弱;当RBST换热器内的折流板与螺旋管采用无缝安装时,换热器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最高为1.018,这既延长了螺旋管的使用寿命,又提升了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强化传热 螺旋管 换热器 折流板 安装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条件下螺旋弹性铜管振动强化传热性能分析
16
作者 孙亚茹 李德权 +1 位作者 季家东 华子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9,共9页
为了充分利用流体诱导螺旋弹性铜管(helical elastic copper tube,HECT)振动增强传热,以获得更高综合传热性能的HECT换热器装置,基于安装正向螺旋引流板的螺旋弹性铜管(helical elastic copper tube-forward spiral baffle,HECT-FSB)换... 为了充分利用流体诱导螺旋弹性铜管(helical elastic copper tube,HECT)振动增强传热,以获得更高综合传热性能的HECT换热器装置,基于安装正向螺旋引流板的螺旋弹性铜管(helical elastic copper tube-forward spiral baffle,HECT-FSB)换热器和逆向螺旋引流板的螺旋弹性铜管(helical elastic copper tube-reverse spiral baffle,HECT-RSB)换热器,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法,研究了旋流条件下入口流速(U_(in))对HECT振动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U_(in)在计算范围内增加,HECT的振幅增大、传热系数提高,HECT换热器的进出口压降增大、PEC(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值减小;HECT-RSB换热器的HECT振幅和传热系数、进出口压降明显高于HECT-FSB换热器。HECT-FSB换热器的PEC值高于HECT-RSB换热器,振动强化传热性能更佳,当U_(in)=0.3 m/s时,PEC值高出了9.00%。HECT-RSB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因子JF值最大,综合传热性能最佳,与已发表文献中的换热器相比,U_(in)在计算范围内综合传热性能因子JF值平均提升了2.7%。该研究可为HECT换热器装置综合性能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弹性铜管(HECT) 综合传热性能 引流板 旋流 振动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翅式相变储热系统结构/热源条件强化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刘云龙 龙威 +1 位作者 别玉 林婷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5-661,共7页
基于焓法的凝固/熔化模型,在考虑自然对流的情况下,建立管壳式相变换热器的熔化模型,并研究管翅片布局和热边界条件对相变材料瞬态熔化行为的影响机理。针对均匀的管翅片布局和恒定壁温热边界条件,设计一种具有方形波动热源的偏心结构,... 基于焓法的凝固/熔化模型,在考虑自然对流的情况下,建立管壳式相变换热器的熔化模型,并研究管翅片布局和热边界条件对相变材料瞬态熔化行为的影响机理。针对均匀的管翅片布局和恒定壁温热边界条件,设计一种具有方形波动热源的偏心结构,并对两者之间的强化传热规律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偏心布局可使相同传热面积中热传递盲区的熔化得到改善,而方形波动热源可增强前熔化阶段中央区域的自然对流;能量存储参数对比表明,相比原始结构,偏心布局结构或方形波动热源的熔化时间分别缩短12.5%和6.25%,而同时优化热源和结构的熔化时间缩短31.25%。方形波动热源和偏心结构能显著提高换热器的熔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传热性能 管壳式 传热盲区 自然对流 数值模拟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热储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及应用分析
18
作者 陈香玉 黄圣尧 +3 位作者 张锋 汪洋 顾鹏程 周昊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研究搭建了一小试规模的潜热储能系统,能对200~300℃的热量进行存储、释放,通过不同方式表征所使用相变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其与应用场景的匹配性,同时分析所设计系统循环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研究系统热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用二元硝... 研究搭建了一小试规模的潜热储能系统,能对200~300℃的热量进行存储、释放,通过不同方式表征所使用相变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其与应用场景的匹配性,同时分析所设计系统循环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研究系统热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用二元硝酸盐能够稳定的储存温度200~290℃的余热,所使用的带螺旋型翅片换热管的潜热储能系统具有较高的热效率,试验台储热耗时51.75 min,完成47.809 MJ的能量储存,放热耗时43.5 min,释放出46.209 MJ能量,系统的储热效率为79.16%,放热效率为79.15%。在系统的循环过程中,系统累计输入能量60.398 MJ,输出能量36.578 MJ,循环效率为6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储能 相变材料 中高温余热 管壳式换热器 热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与预测 被引量:18
19
作者 谢公南 彭波涛 +4 位作者 陈秋炀 王秋旺 罗来勤 黄彦平 肖泽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04-108,共5页
设计并建立了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的综合性能实验台,对1种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2种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介质管侧为水,壳侧为油;同时基于壳侧传热实验数据;应用遗传算法预测了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实... 设计并建立了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的综合性能实验台,对1种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2种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介质管侧为水,壳侧为油;同时基于壳侧传热实验数据;应用遗传算法预测了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壳侧流量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要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高于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高于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而且流量越大这种优势越明显。预测结果表明通过遗传算法得到的传热关联式所得的换热量比采用线性回归所得的更加接近实验数据,表明遗传算法可应用于工程中换热设备性能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压降 管壳式换热器 实验研究 连续螺旋折流板 预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及流动特性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杜文静 王红福 +1 位作者 曹兴 程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123-3129,共7页
针对现有四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心区域漏流明显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建立了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三维物理模型,应用Ansys CFX软件对其壳程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螺旋角(10°、... 针对现有四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心区域漏流明显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建立了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三维物理模型,应用Ansys CFX软件对其壳程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螺旋角(10°、20°、30°、40°)和不同工况下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侧性能,并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作对比。结果表明,六分扇形螺旋折流板可以显著减少三角区漏流现象的发生,壳程流体旋流特性较好。随着螺旋角的增大,壳侧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综合换热性能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螺旋折流板 六分折流板 弓形折流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