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brication of micro-flow channels on graphite composite bipolar plates using microplaning
1
作者 万珍平 梁德杰 +1 位作者 陆龙生 汤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963-2970,共8页
A new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flow channels on graphite composite bipolar plate(GCBPP) microplaning using specially designed multi-tooth tool is proposed. In this method, several or even dozens of parallel micro... A new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flow channels on graphite composite bipolar plate(GCBPP) microplaning using specially designed multi-tooth tool is proposed. In this method, several or even dozens of parallel micro-flow channels ranging from 100 μm to 500 μm in width can b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But, edge chippings easily occur on the rib surface of GCBPP during microplaning due to brittleness of graphite composite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edge chippings result in the increase of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bipolar plate and carbon paper at low compaction force. While the edge chippings scarcely exert influence on the contact resistance at high compaction force.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view, the edge chipping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erformance of microfuel cell and big edge chippings outperform small edge chippings.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echnical parameters on edge chippings wa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obtain big, but not oversized edge chipp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uel cell graphite composite bipolar plate micro-flow channel microplaning edge chi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径角挤压工艺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研究
2
作者 滕杰 张艳 +2 位作者 梁哲宇 蒋福林 傅定发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3-192,共10页
通过多道次等径角挤压工艺(ECAP)制备了铝基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并对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道次等径角挤压加工后,SiC颗粒在铝... 通过多道次等径角挤压工艺(ECAP)制备了铝基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并对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道次等径角挤压加工后,SiC颗粒在铝基体中分散性较好,且晶粒细小.多道次等径角挤压工艺可以有效改善SiC颗粒在铝基体的分布和细化晶粒,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在相同的摩擦磨损实验条件下,三道次的样品展现出优于单道次的摩擦磨损性能,这表明加工道次的增加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等径角挤压 摩擦磨损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井条件下深层单河道内部结构地震综合表征技术
3
作者 王健伟 雷蕾 +3 位作者 孙莉 刘梦颖 吴文雯 刘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海上A气田花港组为大型复合河道沉积,河道横向迁移、纵向叠置,目的层埋深大、已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难以满足开发精度需求。结合经典河道沉积样式及已钻井特征,利用正演模拟技术明确不同河道沉积样式地震响... 海上A气田花港组为大型复合河道沉积,河道横向迁移、纵向叠置,目的层埋深大、已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难以满足开发精度需求。结合经典河道沉积样式及已钻井特征,利用正演模拟技术明确不同河道沉积样式地震响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刻画复合河道带,综合中小角度叠加数据体、大角度叠加数据体等精确追踪单河道边界,最后在河道内部优选泊松阻抗反演定量预测优势砂体,形成逐级约束的少井条件下深层单河道内部结构地震综合表征技术。根据表征结果在不同河道优势砂体部署调整井位4口,实钻证实不同河道均存在不同的气水界面,表明发育多条河道形成的岩性-构造气藏且具有不同的气水系统,证实了单河道刻画的可靠性。4口井投产后获得平均日产气量20×104m3/d的高产,进一步证实了优势砂体刻画的准确性。该方法有力支撑了A气田的开发调整,天然气地质储量及日产气量均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特征 复合河道沉积 分角度叠加数据体 单河道识别 泊松阻抗反演 优势砂体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AP对(0.5CNTs+0.5GNPs)/AZ31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吕亮亮 邱玺 +3 位作者 岳慧芳 周毅 周明扬 权高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石墨烯(GNPs)与碳纳米管(CNTs)混杂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等径通道角挤压(ECAP)对(GNPs+CNTs)/AZ31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CAP变形能显著细化该复合材料的晶粒,有效提升该复...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石墨烯(GNPs)与碳纳米管(CNTs)混杂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等径通道角挤压(ECAP)对(GNPs+CNTs)/AZ31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CAP变形能显著细化该复合材料的晶粒,有效提升该复合材料致密度、显微硬度和强度,屈服强度提高的主导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除此之外,ECAP变形基本不改变该复合材料的断裂应变及断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径通道角挤压(ECAP) (GNPs+CNTs)/AZ31复合材料 细晶强化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法制备高导热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5
作者 汤黎辉 肖长江 +1 位作者 周彬 栗正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66-171,共6页
区别于以往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多种制备技术的综述,本文聚焦于高温高压法制备高导热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高温高压法通过提供高温和超高压条件,能有效解决材料致密性和金刚石石墨化问题。本文综述了高温高压法制备金刚石/铜复... 区别于以往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多种制备技术的综述,本文聚焦于高温高压法制备高导热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高温高压法通过提供高温和超高压条件,能有效解决材料致密性和金刚石石墨化问题。本文综述了高温高压法制备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在烧结工艺、原料粒径、金刚石体积分数、金刚石表面镀覆和合金元素添加等方面的关键研究内容。高温高压法与熔渗法工艺的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刚石与铜的界面结合问题,并为热量传递提供金刚石直连通道,极大提升了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未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研究,以促进该领域中高温高压法制备工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金刚石/铜 复合材料 热导率 金刚石热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及邻近水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罗源政 施利燕 +1 位作者 钟俊生 赵路路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共12页
为了探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及邻近水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以考量深水航道对鱼类栖息环境的影响,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及其邻近水域设置14个站点,分别进行了底拖网调查。结果显示:水域内采集到鱼类16035尾,隶属于9... 为了探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及邻近水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以考量深水航道对鱼类栖息环境的影响,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及其邻近水域设置14个站点,分别进行了底拖网调查。结果显示:水域内采集到鱼类16035尾,隶属于9目16科29属34种,以海洋鱼类和河口鱼类占绝大多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表明,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nas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春季优势种主要聚集在横沙浅滩,秋季优势种则以九段沙水域较多,分布格局存在季节差异。ABC曲线分析表明,水域鱼类群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小型鱼类占比较高;聚类分析将鱼类群落划分为不同的组群;RDA分析结果显示,秋季盐度对鱼类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深水航道建设扩大了长江口的低盐度水控制范围,形成了水域内鱼类种类数相对减少、群落结构简单化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深水航道 优势种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机械密封端面引流槽-环槽复合通道冷却特性与密封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学忠 崔元召 +1 位作者 肖晓鑫 李聪聪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针对机械密封在高速工况下跨尺度液膜黏性生热量大,易造成过热的问题,提出端面设有引流槽-环槽复合通道的机械密封端面构型。考虑黏性热效应和湍流效应,通过对比研究螺旋槽(SG)、引流槽-螺旋槽(IG-SG)、环槽-螺旋槽(AG-SG)和引流槽-环槽... 针对机械密封在高速工况下跨尺度液膜黏性生热量大,易造成过热的问题,提出端面设有引流槽-环槽复合通道的机械密封端面构型。考虑黏性热效应和湍流效应,通过对比研究螺旋槽(SG)、引流槽-螺旋槽(IG-SG)、环槽-螺旋槽(AG-SG)和引流槽-环槽-螺旋槽(IG-AG-SG)流动传热过程,揭示引流槽-环槽复合通道的冷却机制,进一步参数化分析其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密封腔内低温流体通过复合通道与内径处的高温流体形成混合流动,产生了显著的热混合效应,从而将内径侧高温区域转移到了环槽外径侧与螺旋槽槽根所夹堰区,显著降低了密封液膜与环体温度;在高速、大压差、小膜厚条件下热混合效应剧烈,当槽深超过60μm时冷却效果达到最佳并趋于稳定。热混合效应显著的冷却作用有效降低了液黏度损失,从而密封承载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大幅提升,这对高速机械密封温度的可控设计与性能提升具有显著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机械密封 黏性热 引流槽-环槽复合通道 热混合效应 冷却机制 密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变组分背势垒GaN HEMT器件特性研究
8
作者 张瑞浩 万发雨 +3 位作者 徐儒 徐佳闰 李月华 宋润陶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高频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的短沟道效应是限制其射频性能的重要原因,通常采用背势垒结构来提高二维电子气的限域性,抑制短沟道效应。然而背势垒层的加入会增加寄生电阻与栅极电容,使电流增益截止频率f_(t)与最大震荡频率f_(max)降低。因此... 高频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的短沟道效应是限制其射频性能的重要原因,通常采用背势垒结构来提高二维电子气的限域性,抑制短沟道效应。然而背势垒层的加入会增加寄生电阻与栅极电容,使电流增益截止频率f_(t)与最大震荡频率f_(max)降低。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铝组分渐变的铝氮化镓背势垒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器件的f_(t)和f_(max)。研究结果表明:与组分为0.05的固定组分背势垒相比,0~0.1渐变组分背势垒器件的最大震荡频率f_(max)最高提升了11.1 GHz,达到150.9 GHz。其射频功率特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工作频率为8 GHz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5.2 W/mm,功率增益达到14.8 dB,功率附加效率达到了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器件 渐变组分背势垒结构 短沟道效应 二维电子气限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谷水道壁沉积构成、沉积特征及勘探意义
9
作者 陈韶娟 李东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地质学家对深水峡谷水道的研究长期聚焦在内部充填,忽略了侧壁的刻画,导致“峡谷水道壁的沉积特征及勘探意义”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文利用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地震资料和智利上白垩统Tres Pasos组露头资料,综合钻井揭示、地震正演和... 地质学家对深水峡谷水道的研究长期聚焦在内部充填,忽略了侧壁的刻画,导致“峡谷水道壁的沉积特征及勘探意义”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文利用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地震资料和智利上白垩统Tres Pasos组露头资料,综合钻井揭示、地震正演和露头解剖,系统剖析了峡谷水道壁的沉积构成及特征。钻井显示峡谷水道壁由一套10~40 m厚、高密度、高波阻抗、呈齿化箱状伽马曲线特征的泥岩组成;地震正演证实其呈下切状、厚约半个波长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是与围岩斜交的高密度、高波阻抗泥岩。露头解剖表明峡谷水道壁厚约几十厘米到十余米,轴部被侵蚀,具边缘厚、轴部薄的特点;其底层沉积泥质较多(>80%~90%),顶层沉积泥质减少(>65%),均可见由小型交错层理细砂—极细砂(Tc)递变为水平和块状层理粉砂岩—泥岩(Td—e)的相序。研究提出峡谷水道壁可作为油气横向运移遮挡层,在浊积砂体的上倾方向被后期峡谷水道侵蚀时可形成水道壁遮挡型岩性圈闭,这类岩性圈闭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已经得到实钻验证。本文研究对深水环境岩性圈闭的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水道壁 沉积构成 沉积特征 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红外成像特征级融合的角反射器智能识别算法
10
作者 孙殿星 窦钥聪 +2 位作者 彭锐晖 董云龙 郭玮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4-315,共12页
海面角反射器具有极强的雷达回波特性,其形成的假目标在时域持续干扰,制造虚假态势,给导引头的精准打击带来很大挑战。针对该问题,利用红外传感器不受角反射器干扰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雷达-红外特征级融合的多目标场景下角反射器智能识... 海面角反射器具有极强的雷达回波特性,其形成的假目标在时域持续干扰,制造虚假态势,给导引头的精准打击带来很大挑战。针对该问题,利用红外传感器不受角反射器干扰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雷达-红外特征级融合的多目标场景下角反射器智能识别算法。通过YOLOv8网络对红外图像的目标干扰进行初次判别,高置信度目标图像直接输出识别结果;对低置信度目标图像单独裁剪,利用雷达-红外角度信息进行目标关联并提取雷达特征;将雷达特征与红外图像作为双通道融合网络的输入,实现对低置信度目标的二次判别。经实测数据验证,所提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在96%以上,所做工作对角反射器干扰识别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反射器 目标识别 雷达红外复合制导 双通道特征融合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A和IRCMMPE的旋转机械损伤识别方法
11
作者 李恒亮 张思婉 郭衡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5-1054,共10页
基于单通道信号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的故障诊断效果通常比较依赖信号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滑先验分析(SPA)、改进精细复合多变量多尺度排列熵(IRCMMPE)和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SA-SVM)的旋转机械损伤识别策... 基于单通道信号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的故障诊断效果通常比较依赖信号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滑先验分析(SPA)、改进精细复合多变量多尺度排列熵(IRCMMPE)和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SA-SVM)的旋转机械损伤识别策略。首先,使用SPA将单通道信号分解为趋势项和去趋势项两种完全不同的分量,减少了分量的冗余,并将其组装为多通道信号以实现对样本的扩充;然后,采用IRCMMPE对多通道信号进行了特征提取以对比验证两个分量之间的相关性,获取了更能反映故障特性的特征;最后,将故障特征输入至SSA-SVM分类器中进行了故障识别,完成了对旋转机械的故障辨识和故障程度的判断,利用三个旋转机械数据集对SPA-IRCMMPE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分析,并与其他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PA-IRCMMPE模型在诊断旋转机械不同故障类型时分别取得了100%和99.2%的识别准确率,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9.76%和99.92%;而自制数据集的诊断精度达到了100%。相较于其他故障诊断方法,SPA-IRCMMPE模型仅需使用单个通道的振动信号且无需进行分量重要性评估,避免了分量取舍的问题,对振动信号的利用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机械单通道信号 故障诊断 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 改进精细复合多变量多尺度排列熵 平滑先验分析 离心泵 滚动轴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复合封窜体系适应性研究
12
作者 杨红 杨康 +4 位作者 刘瑛 沈振振 刘凯 刘芳娜 汪章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和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优化,并通过径向流注采模拟验证了体系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0.2%AOS+0.2%MX-20+0.4%HPAM泡沫体系综合性能最好,起泡体积为510 mL、半衰期为3940 s,较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分别为3∶1、0.3 mL/min和0.4 PV;凝胶与CO_(2)配伍性良好,强度可满足对裂缝的封堵要求;复合封窜体系的较佳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为0.1 PV凝胶+0.4 PV泡沫+0.1 PV凝胶。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复合体系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复合封窜 CO_(2)泡沫 聚合物凝胶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UHPC槽形节段与整体式混凝土板组合梁受剪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宝春 陈逸聪 +1 位作者 周家亮 刘永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4,共11页
将预制的UHPC槽形节段通过干缝连接和预应力张拉形成槽形梁,再与整体现浇的混凝土板组合成的组合梁,称为预应力UHPC槽形节段与整体式混凝土板组合梁(PUCS-MCS组合梁)。它是一种能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性能、施工方便且整体性能好的新型桥... 将预制的UHPC槽形节段通过干缝连接和预应力张拉形成槽形梁,再与整体现浇的混凝土板组合成的组合梁,称为预应力UHPC槽形节段与整体式混凝土板组合梁(PUCS-MCS组合梁)。它是一种能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性能、施工方便且整体性能好的新型桥梁结构。为探究其抗剪性能,开展了9根模型梁的试验。分析了接缝数、接缝处剪力键数、剪跨比、UHPC钢纤维体积率、配箍率和纵筋率等参数对试件变形、破坏模式、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基于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PUCS-MCS组合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PUCS-MCS组合梁均为剪压破坏,所有梁在开裂前的荷载-挠度曲线差异不大,在开裂后刚度不断下降;PUCS-MCS组合梁的抗剪承载力随接缝处剪力键数、UHPC钢纤维掺量、配箍率和纵筋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干接缝数量增加和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干接缝和剪力键,影响最小的是钢纤维掺量和配箍率,因此PUCS-MCS组合梁可不配箍筋,并可采用较低钢纤维掺量的UH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预应力槽形节段梁 整体式混凝土板 组合梁 受剪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通道对引射器红外辐射特性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王忠义 吴雪 +2 位作者 张力敏 孙涛 王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5-1092,共8页
为降低燃气轮机排气系统中的引射器排气温度,从而减少排出燃气的红外辐射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冷却通道的亚音速引射器结构,并提出了评价冷却通道引射器的综合系数。在原有的引射器喷嘴内增加冷却通道,使冷气直接与主流中心位置的高... 为降低燃气轮机排气系统中的引射器排气温度,从而减少排出燃气的红外辐射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冷却通道的亚音速引射器结构,并提出了评价冷却通道引射器的综合系数。在原有的引射器喷嘴内增加冷却通道,使冷气直接与主流中心位置的高温气体掺混,破坏排气包覆性分布,达到提高主流温度均匀性、降低中心温度的目的。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引射器内冷却通道数量、冷却通道进深和排气通道的排布对引射器内阻力特性、换热特性、出口温度分布特性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排冷却通道排布时,通道数量与换热特性成正比,与阻力损失成反比;双排冷却通道排布时,阻力损失降低。双排12通道引射器可有效降低出流总温,均匀主流温度,综合系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器 冷却通道 温度均匀度 阻力 换热 综合系数 排气系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槽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研究
15
作者 周凌宇 方蛟鹏 +4 位作者 莫玲慧 李分规 戴超虎 曾波 廖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9-2851,共13页
为研究采用螺栓连接的装配式槽钢-混凝土组合梁(PSCCB)的受弯性能,制作了7个不同宽跨比、梁高和剪切连接间距的PSCCB试件,对其进行四点弯曲测试。基于ABAQUS软件建立PSCCB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分析螺栓间距、螺... 为研究采用螺栓连接的装配式槽钢-混凝土组合梁(PSCCB)的受弯性能,制作了7个不同宽跨比、梁高和剪切连接间距的PSCCB试件,对其进行四点弯曲测试。基于ABAQUS软件建立PSCCB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分析螺栓间距、螺栓预紧力、抗剪连接件间距、剪跨比、宽跨比、槽钢强度和混凝土强度对PSCCB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强度螺栓能确保PSCCB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和良好的强度和延性;随着宽跨比增大,PSCCB抗弯承载力和延性分别提高8%~19%和11%~21%;穿孔钢板剪力连接件在槽钢和混凝土板之间提供高效的组合作用,部分抗剪连接与完全抗剪连接PSCCB的延性、强度、刚度差异少于10%;与梁高320 mm的PSCCB相比,梁高400 mm的PSCCB的抗弯承载力提高96%,但延性降低10%。分析结果说明: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反映PSCCB的受弯性能;随着螺栓间距和预紧力的增大,PSCCB受弯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基本保持不变;适当增加抗剪连接程度和宽跨比能有效提升PSCCB的受弯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增加槽钢强度能显著提高PSCCB的受弯承载力,而混凝土强度变化对其受弯承载力影响较小。根据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分析,提出PSCCB受弯性能设计方法,受弯承载力和跨中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可为PSCCB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槽钢-混凝土组合梁 受弯性能 有限元分析 受弯承载力 初始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与D-S证据理论融合的多通道齿轮箱复合故障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舜宇 齐咏生 +2 位作者 魏淑娟 刘利强 李永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5-125,共11页
针对齿轮箱复合故障特征难于提取,诊断缺乏自动识别性,且单通道往往无法全面表征故障信息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与证据理论相融合的多通道齿轮箱复合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小波包变换对各通道复合故障信号进行分解,得到故障信号... 针对齿轮箱复合故障特征难于提取,诊断缺乏自动识别性,且单通道往往无法全面表征故障信息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与证据理论相融合的多通道齿轮箱复合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小波包变换对各通道复合故障信号进行分解,得到故障信号的特征向量;之后引入一种新的特征集组合框架构建针对不同故障的特征数据集,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划分单个分类模型;接着综合考虑各分类模型,合成每个通道下的集成分类器,并提出一种新的迭代自更新策略不断完善分类器的性能;最后设计一种基于Lance距离的改进D-S证据理论算法,该算法采用Lance距离来度量各空间证据间的证据距离,并构造Lance矩阵,由此获得相似度矩阵来衡量各证据体间的相似程度和支持度,通过计算各通道的敏感度权重系数进行BPA修正,获得最终的诊断融合结果。通过齿轮箱试验平台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出复合故障中包含的每类故障,并能全面融合不同通道的故障冗余信息,实现齿轮箱复合故障的精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箱 复合故障 随机森林算法 多通道 证据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流动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浩腾 崔凯路 +3 位作者 张子涛 吴越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102,共11页
为探究微肋与二次通道复合结构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增强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的压降、流场结构、摩擦系数、基底温度、相对努赛尔数和综合流动换热性能,并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 为探究微肋与二次通道复合结构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增强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的压降、流场结构、摩擦系数、基底温度、相对努赛尔数和综合流动换热性能,并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肋二次通道微通道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流动特性方面,引入二次通道结构对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和相对摩擦系数没有影响,但引入微肋结构会产生节流效应并诱发漩涡结构,导致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增大3~10倍;在传热特性方面,引入二次通道结构能够强化换热,在二次通道结构基础上增加微肋结构能进一步增强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相比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肋二次通道微通道,复合微通道换热器的基底温度最高下降13.52 K,相对努塞尔数最高增大35.36%;在综合性能方面,对于所研究的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前三角肋复合微通道具有最优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并具有高流速、低泵功率、低热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复合微通道 二次通道 微肋 流动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通道整体叶轮套料电解加工过程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群 赵建社 +2 位作者 张昌昊 王忠恒 柳世豪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6-82,共7页
等截面叶片整体叶轮广泛应用在航天及武器装备发动机上,套料电解加工在降低等截面叶片加工成本和提高加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对窄通道整体叶轮套料电解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创新设计了复合阴极和封闭式流场工装夹具,据此... 等截面叶片整体叶轮广泛应用在航天及武器装备发动机上,套料电解加工在降低等截面叶片加工成本和提高加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对窄通道整体叶轮套料电解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创新设计了复合阴极和封闭式流场工装夹具,据此开展了电解加工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阴极能有效解决叶顶圆和叶根圆叶片间距差异大带来的不稳定问题,封闭式流场改善了加工区域电解液压力及流速分布均匀性,叶片加工表面质量高、加工过程稳定,为窄通道整体叶轮优质高效电解加工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叶轮 套料电解加工 复合阴极 加工稳定性 窄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戴纹硕 郭骞远 +2 位作者 陈向南 张华民 马相坤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0-1325,共16页
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种液流电池,作为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平滑输出,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应用提供保障。其中,双极板是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从三种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 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种液流电池,作为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平滑输出,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应用提供保障。其中,双极板是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从三种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耐腐蚀性、导电性、力学性能及电池特性等角度,首先综述了金属、石墨以及碳塑复合双极板材料的优缺点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根据加工工艺和制造成本两方面,展望了三种双极板材料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然后,结合新型液流电池双极板的结构优化研究,从双极板平板结构扩展到双极板流道和电极-双极板一体化结构,分析介绍了不同新型双极板流道结构设计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适用性,并从制备工艺和电池性能等方面分析了电极-双极板一体化结构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最后,针对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的研究现状,总结展望了相应双极板材料及新型双极板结构设计的技术突破要点,为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双极板 碳塑复合双极板 双极板流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i_(3)C_(2)T_(x)/ZIF-8异质结构增强NO_(2)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性能
20
作者 杜倩 侯明 +3 位作者 高冀芸 杨黎 鲁元佳 郭胜惠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46-3954,共9页
采用自组装法合成了具有异质界面的f-Ti_(3)C_(2)T_(x)/ZIF-8复合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N_(2)等温吸脱附测试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自行设计的四通道气敏测试设备对其气敏性能进行了研... 采用自组装法合成了具有异质界面的f-Ti_(3)C_(2)T_(x)/ZIF-8复合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N_(2)等温吸脱附测试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自行设计的四通道气敏测试设备对其气敏性能进行了研究。材料分析测试发现,形状规则的ZIF-8材料均匀分布于二维少层Ti_(3)C_(2)T_(x)的表面与层间,在界面处存在典型的异质结构。气敏性能测试表明:在225℃下,该复合材料对100μL/L NO_(2)的气敏响应高达98.35%,且是ZIF-8材料气敏响应的2.1倍。认为强导电的f-Ti_(3)C_(2)T_(x)与ZIF-8复合后形成的异质结构,不仅为ZIF-8与气体表面反应产生的自由电子提供导电通道,而且通过界面效应强化了复合材料表面气固反应时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进而显著提升了复合材料对NO_(2)气体的气敏性能。同时,f-Ti_(3)C_(2)T_(x)/ZIF-8复合材料的层状结构可以为目标气体分子向ZIF-8的扩散提供方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异质结构 气敏性能 导电通道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