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纳斯地震区地壳浅部构造特征探测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成斌 孙振国 +1 位作者 顾梦林 杨晓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4-63,共10页
采用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 ,查明了玛纳斯地震区玛纳斯背斜的浅部地壳结构特征 .它主要由一个逆掩推覆构造体和两个局部背斜组成 ,存在一条盲断层和两条地表出露断层 .结合附近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 ,确定了每条... 采用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 ,查明了玛纳斯地震区玛纳斯背斜的浅部地壳结构特征 .它主要由一个逆掩推覆构造体和两个局部背斜组成 ,存在一条盲断层和两条地表出露断层 .结合附近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 ,确定了每条断层的活动年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地震区 浅层地震勘探 活动断裂 数据处理 发震机制 逆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带东北端浅部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 被引量:5
2
作者 黄伟传 葛洪魁 +1 位作者 杨微 宋丽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7-552,共6页
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开展了断层带浅部结构人工地震探测.针对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条件下的复杂波场和低信噪比的情况,在f-k波场分离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了折射波共中心点成像、面波速度反演、反射波叠加成像... 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开展了断层带浅部结构人工地震探测.针对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条件下的复杂波场和低信噪比的情况,在f-k波场分离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了折射波共中心点成像、面波速度反演、反射波叠加成像方法,进行了浅层断层和构造成像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综合解释,给出了断裂带浅部断层分布和速度特征.为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端动态监测提供了基础结构信息,所发展的断裂带快速响应探测技术对于地震应急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断裂带 人工地震 波场分离 浅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山前疑似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的浅层地震反射调查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保金 杨晓平 +1 位作者 酆少英 寇昆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6-91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汶川MS8.0大地震是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此次地震不但使NE向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而且,在成都平原区的什邡、绵竹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公路拱曲以及...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汶川MS8.0大地震是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此次地震不但使NE向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而且,在成都平原区的什邡、绵竹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公路拱曲以及带状的喷砂冒水现象。此项探测研究以出现在什邡市师古镇附近的疑似地震地表破裂带为切入点,通过采用可控震源以及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获得了深度15~800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和构造图像。结果表明,在地表破裂之下存在向平原区逆冲的隐伏断层和反向的逆冲断层,地震过程中隐伏逆断层的活动可能是近地表地层出现褶皱变形和地表破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浅层地震反射剖面 隐伏逆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岳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61-3177,共17页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 地震分区特征 基底走滑型和走滑逆冲型地震 浅层逆冲型地震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地震勘探在安阳市地震小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立柱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3-55,共3页
本文介绍浅层地震勘探在安阳市地震小区划中的应用实例,着重论述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技术措施,获得明显的地质效果。浅层地震勘探是城市地震小区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勘探手段之一。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地震小区划 安阳市 地震勘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