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北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项素清 徐燕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0,共5页
利用MICAPS系统T2 13资料和实况资料 ,结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 ,对 2 0 0 2年 7月 16日发生在浙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 :前期大陆副高南侧的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为强雷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利用MICAPS系统T2 13资料和实况资料 ,结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 ,对 2 0 0 2年 7月 16日发生在浙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 :前期大陆副高南侧的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为强雷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 ;江南地区在高空暖中心控制下 ,出现了大范围高温天气 ,形成高温、高湿的大气层 ;北方冷锋和阶梯槽携带冷空气南下冲击副高西北侧 (浙北地区 )的不稳定层结 ,使对流强烈发展起来 ,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北地区 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MICAPS系统 雷达回波 卫星云图 雷暴 水汽 能量 动力抬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西风带飑线和台风飑线环境场特征统计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方翀 林隐静 +2 位作者 曹艳察 盛杰 朱文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5-974,共10页
利用2012—2015年3—9月华南地区的雷暴大风和雷达数据,挑选了华南地区20次典型飑线过程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华南地区的西风带飑线出现于春季和初夏,台风飑线出现于盛夏;3—4月的西风带飑线一般在凌晨开始发展,中午前后趋于减弱,而7—9... 利用2012—2015年3—9月华南地区的雷暴大风和雷达数据,挑选了华南地区20次典型飑线过程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华南地区的西风带飑线出现于春季和初夏,台风飑线出现于盛夏;3—4月的西风带飑线一般在凌晨开始发展,中午前后趋于减弱,而7—9月的台风飑线一般在中午或下午开始发展,前半夜趋于减弱。挑选了4次西风带飑线过程和4次台风飑线过程,使用2012—2014年的NCEP物理量分析场,在考虑季节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两类飑线各种物理量的异同点,结果表明:西风带飑线850 h Pa与500 h Pa的温差较大,台风飑线则是925 h Pa与700 h Pa的温差较大;西风带飑线低层暖平流较强但中层不明显,台风飑线相反;在西风带飑线造成的雷暴大风出现前,500 h Pa温度平流随时间的变化为显著负值,台风飑线则不明显;西风带飑线的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较台风飑线更强;台风飑线925 h Pa的相对湿度较西风带飑线小,在西风带飑线造成的雷暴大风出现前,500 h Pa以干平流为主而925 h Pa以湿平流为主,台风飑线则相反。对两种飑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雷暴高压的持续加强、扩大及相应冷池的扩大导致西风带飑线的不断加强发展,而台风倒槽的气旋性切变和高低压之间的等压线锋区可能对回波的生成和前期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带飑线 台风飑线 雷暴大风 物理量 雷暴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