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极点配置法柔性机械臂的谐振抑制
1
作者 李小彭 李泉 +1 位作者 上官朝伟 尹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2,101,共8页
为抑制柔性机械臂运动时伺服驱动系统可能产生的谐振,降低电机输出端的速度波动,提出了一种采用极点配置法设计比例-积分(PI)调节器的方法.依据假设模态法及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伺服电机驱动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其状态方... 为抑制柔性机械臂运动时伺服驱动系统可能产生的谐振,降低电机输出端的速度波动,提出了一种采用极点配置法设计比例-积分(PI)调节器的方法.依据假设模态法及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伺服电机驱动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其状态方程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分析了伺服驱动系统的传递特性.利用相同实部的极点配置法设计PI调节器参数,讨论极点自然频率比值、阻尼系数对系统评价指标的影响.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阻尼系数的适当增大有利于系统的稳定,但柔性负载的长度及转动惯量不宜过大;并与传统的Ziegler-Nichols法对比,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机械臂 伺服系统 振动抑制 极点配置 PI调节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炮口振动数据的随动系统主动抑振效果评估
2
作者 邱群先 高博 +2 位作者 许俊 赵英杰 李鹏飞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4,共5页
长期以来舰炮、火炮发射动力学仅围绕炮体机械振动系统开展研究,但由于结构阻尼固有的小量级特性使得减振设计效果不够,更多的只能是对已有炮体发射后的振动响应做出预测,忽视了随动系统作为高阻尼子系统在火炮振动系统起到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舰炮、火炮发射动力学仅围绕炮体机械振动系统开展研究,但由于结构阻尼固有的小量级特性使得减振设计效果不够,更多的只能是对已有炮体发射后的振动响应做出预测,忽视了随动系统作为高阻尼子系统在火炮振动系统起到的主体作用;提出“机电系统耦合发射动力学”观点;通过实测抱闸、随动带炮射击时的炮口振动误差,对炮体机械振动系统、炮机电振动系统的阻尼比等振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装备,随动系统参与炮振动系统时的阻尼比、减幅系数、振动衰减时间分别是仅靠炮体机械振动系统的4倍、2.55倍、0.25倍;随动系统不只实现带炮跟瞄目标功能,也具有对炮口振动的主动抑振功能;机电系统耦合发射动力学对促进舰炮、火炮,尤其是大后坐质量的电磁炮工程指标提升具有更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口振动 随动系统 主动抑振 机电系统耦合发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输入整形技术的交流伺服系统抖动抑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明 曹佳 徐殿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4979-4986,共8页
交流伺服系统中,联轴器、减速箱等弹性连接装置的存在,将导致高转速运转的伺服电机定位时负载末端存在残余抖动,必然会影响定位精度,严重时会对机床和加工设备造成损伤,因此必须对定位时的抖动进行抑制。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首先将伺服定... 交流伺服系统中,联轴器、减速箱等弹性连接装置的存在,将导致高转速运转的伺服电机定位时负载末端存在残余抖动,必然会影响定位精度,严重时会对机床和加工设备造成损伤,因此必须对定位时的抖动进行抑制。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首先将伺服定位系统建模为电机-负载双惯量模型,然后从频域角度分析抖动成因,并提出基于输入整形技术的定位末端抖动抑制算法,将输入指令和一系列脉冲序列进行卷积,得到新的输入指令发送给系统。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零振动(ZV)、导数零振动(ZVD)和极不灵敏(EI)三种输入整形器算法在不同负载惯量情况下的抑制效果、时间滞后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整形 前馈控制 定位末端抖动抑制 交流伺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陷波器的伺服系统共振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跃 黄宾 王志成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24-1629,共6页
为了有效解决伺服系统中由于机械刚度低产生的机械共振,利用Matlab对伺服驱动模型进行仿真,借助FDAtool设计了2阶直接II型陷波器,消除了伺服和负载组成的双惯性系统之间的共振频率。发现并分析了通带衰减参数对共振抑制的影响,在DSP上... 为了有效解决伺服系统中由于机械刚度低产生的机械共振,利用Matlab对伺服驱动模型进行仿真,借助FDAtool设计了2阶直接II型陷波器,消除了伺服和负载组成的双惯性系统之间的共振频率。发现并分析了通带衰减参数对共振抑制的影响,在DSP上实现了双惯性系统的机械共振抑制控制程序,提出了陷波器在实时系统上的实现算法,并用永磁同步电机与丝杠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共振得到了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 共振抑制 数字信号处理器 陷波器 实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_∞混合灵敏度的CMG框架谐振抑制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韩邦成 杨莲慧 李海涛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7-942,1089-1090,共6页
针对由谐波减速器的柔性、低阻尼引起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简称CMG)框架伺服系统产生机械谐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混合灵敏度的振动抑制方法。结合框架伺服系统动力学模型阐明了系统产生谐振的原理,分析了系统的谐振... 针对由谐波减速器的柔性、低阻尼引起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简称CMG)框架伺服系统产生机械谐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混合灵敏度的振动抑制方法。结合框架伺服系统动力学模型阐明了系统产生谐振的原理,分析了系统的谐振频率点,并将由于谐波减速器引起的谐波扭转力矩作为系统输出端的扰动,在速度环中设计了基于混合灵敏度的H∞控制器来抑制该扰动,从而抑制框架伺服系统的谐振。以1 000N·m·s的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有效地抑制了框架伺服系统的机械谐振,提高了框架伺服系统的速率输出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力矩陀螺 框架伺服系统 振动抑制 混合灵敏度 H∞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PSO算法优化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自抗扰跟踪控制 被引量:9
6
作者 蔡改贫 周小云 刘鑫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04-1912,共9页
针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由于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复杂时变性而导致的响应速度慢、跟踪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更高跟踪精度及抑制抖振能力的改进PSO算法优化的自抗扰控制(Improved-PSO auto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 针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由于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复杂时变性而导致的响应速度慢、跟踪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更高跟踪精度及抑制抖振能力的改进PSO算法优化的自抗扰控制(Improved-PSO auto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IPSO-ADRC)方法。首先,建立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误差状态空间方程,采用3阶跟踪微分器、扩张状态观测器及状态误差反馈律构建自抗扰控制器模型;其次,分析惯性权重递减PSO算法存在的早熟、易陷入局部最小值等问题,综合考虑粒子迭代次数及当前粒子与全局最优粒子间距离两个因素对寻优结果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PSO算法;最后,将改进后的PSO算法应用于所设计的自抗扰控制器中以提高控制性能。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PID控制和常规自抗扰控制,采用改进PSO算法优化的自抗扰控制具有位置跟踪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 高阶自抗扰控制 改进PSO算法 跟踪精度 抑制抖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嵌式快刀伺服机构的静态特性分析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席建普 李亚东 +1 位作者 刘同士 杨清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4-39,共6页
基于音圈电机驱动研制一种内嵌式快刀伺服装置,该装置结构紧凑,导向精度高,并运用Workbench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静态分析得到气浮装置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获得零部件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应力值;模态分析得到气浮装置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并... 基于音圈电机驱动研制一种内嵌式快刀伺服装置,该装置结构紧凑,导向精度高,并运用Workbench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静态分析得到气浮装置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获得零部件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应力值;模态分析得到气浮装置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并通过模态实验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刚性支撑可提高快刀伺服装置固有频率,能有效避免"共振"现象发生。该设计方案能够实现大行程高刚度切削加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刀伺服装置 有限元 模态分析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柔性机械臂系统的实验模型辨识及伺服速度抑振控制 被引量:10
8
作者 贾振 娄军强 +2 位作者 杨依领 陈特欢 魏燕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76-82,133,共8页
研究了伺服驱动的旋转柔性机械臂系统的实验模型辨识和伺服速度抑振控制问题。建立了从伺服电机的速度驱动信号到旋转柔性机械臂根部应变振动信号的传递函数模型,并对模型关键参数进行了实验辨识。实验结果显示辨识模型预测输出在伪随... 研究了伺服驱动的旋转柔性机械臂系统的实验模型辨识和伺服速度抑振控制问题。建立了从伺服电机的速度驱动信号到旋转柔性机械臂根部应变振动信号的传递函数模型,并对模型关键参数进行了实验辨识。实验结果显示辨识模型预测输出在伪随机信号和扫频激励信号下与实际结构动态响应的吻合度分别为78.8%和89.8%,证实了所建立模型和参数辨识结果的正确性,掌握了柔性臂在旋转过程中的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极点配置的伺服速度抑振控制方法。通过二阶系统最佳阻尼比确定了闭环极点位置,得到了闭环反馈增益。实验中旋转柔性机械臂系统在梯形速度曲线下的残余振动衰减时间缩短为3 s,其一阶固有频率振动幅值由77.5 dB衰减到32.9 dB。通过伺服电机速度控制实现了旋转柔性机械臂系统振动的快速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柔性机械臂 系统辨识 伺服速度抑振 极点配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内模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关节伺服系统振动抑制算法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宣睿 宋宇洋 +1 位作者 李秋生 肖曦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7-505,共9页
由于减速器的柔性导致工业机器人关节伺服控制系统存在谐振点,传统PI控制在极端位置指令下会出现振动。该文根据工业机器人单关节的弹性传动模型,基于内模控制原理提出一种工业机器人关节伺服系统振动抑制算法,通过在传统伺服控制器位... 由于减速器的柔性导致工业机器人关节伺服控制系统存在谐振点,传统PI控制在极端位置指令下会出现振动。该文根据工业机器人单关节的弹性传动模型,基于内模控制原理提出一种工业机器人关节伺服系统振动抑制算法,通过在传统伺服控制器位置环与速度环之间添加抑振滤波器实现振动抑制,无需额外的传感器与复杂的控制算法。仿真与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抑制机械振动,且具有较强的参数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关节伺服系统 振动抑制 内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有源阻尼的柔性关节机械臂伺服系统振动抑制策略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铠源 杨明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28,共9页
工业机器人中减速器等柔性传动部件会引起末端负载低频抖动,传统有源阻尼策略补偿转速反馈中全部频率分量,虽然具有抖动抑制作用,但由于对除振动分量外的其他频率同样补偿阻尼作用,因此降低了系统闭环带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 工业机器人中减速器等柔性传动部件会引起末端负载低频抖动,传统有源阻尼策略补偿转速反馈中全部频率分量,虽然具有抖动抑制作用,但由于对除振动分量外的其他频率同样补偿阻尼作用,因此降低了系统闭环带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有源阻尼策略,由位置指令不完全微分获取理想转速指令,并分别采用转速反馈与理想转速指令作差,及峰值滤波器的方式实现低频振动分量的准确观测。与两种传统有源阻尼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所提算法能够兼顾抖动抑制能力与动态响应性能。在此基础上引入相位超前环节,通过控制补偿电流的相位,增强算法鲁棒性。最后通过一台8 kg商用六轴工业机器人实验证明了所提算法能够将末端振动加速度幅值平均降低原来的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位置伺服 抖动抑制 有源阻尼 峰值滤波器 相位超前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驱动装置的滑模伺服控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真 王碧 陈国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1-218,288,共9页
针对空间站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高稳定对日跟踪驱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带运动规划和振动抑制的非线性快速终端滑模伺服控制方案。推导了太阳电池翼驱动状态方程、永磁同步电机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驱动装置传动间隙、静/动摩擦力矩切换等... 针对空间站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高稳定对日跟踪驱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带运动规划和振动抑制的非线性快速终端滑模伺服控制方案。推导了太阳电池翼驱动状态方程、永磁同步电机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驱动装置传动间隙、静/动摩擦力矩切换等非线性传动特性,在动力学建模基础上设计高次样条运动规划、位置环积分分离调节器、速度环快速终端滑模变结构调节器的组合控制系统。通过对太阳电池翼对日跟踪过程的仿真校验,表明设计的控制方案可实现大惯量、超低频太阳电池翼较高的驱动速度稳定度和较好的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太阳电池翼 伺服控制 快速终端滑模控制 挠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伺服电动机的振动抑制
12
作者 黄宾 马跃 田军锋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9-53,共5页
分析了振动产生的原因,从大量文献中总结了目前振动抑制的主要方法,对扭转振动和转矩脉动的抑制方法、从动态指标和系统结构上进行分析和对比,指出了目前振动抑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对振动抑制方法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振动抑制 扭转振动 转矩脉动 伺服系统 双惯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μ综合的弹性体导弹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13
作者 史籍宇 崔颢 陈星阳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1,共5页
基于鲁棒控制理论,针对弹性体导弹气动伺服弹性问题开展控制系统研究,通过建立导弹刚性弹性耦合全参数不确定性模型,在传统三回路控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μ综合鲁棒控制系统。频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强鲁棒性,足以应对弹性体... 基于鲁棒控制理论,针对弹性体导弹气动伺服弹性问题开展控制系统研究,通过建立导弹刚性弹性耦合全参数不确定性模型,在传统三回路控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μ综合鲁棒控制系统。频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强鲁棒性,足以应对弹性体导弹的强不确定性。时域仿真结果表明,μ综合鲁棒控制系统在保证时域指标的同时,相比于经典PID控制系统,弹体一阶振动幅值约为其10%,衰减时间缩短至约0.5 s,有效抑制了弹体的弹性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综合 鲁棒控制 弹性体导弹 气动伺服弹性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频振动抑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官鹏飞 区均灌 李慧颖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92-98,共7页
伺服系统以其高性能、高精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上。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由于滚珠丝杠等传动装置刚度有限,柔性连接方式易引发振动而影响其稳定性与精度。针对旋转进给伺服系统中存在的中频振动,提出一种基于二阶状态观... 伺服系统以其高性能、高精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上。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由于滚珠丝杠等传动装置刚度有限,柔性连接方式易引发振动而影响其稳定性与精度。针对旋转进给伺服系统中存在的中频振动,提出一种基于二阶状态观测器的速度扰动观测补偿中频振动抑制方法,由速度观测器观测出的速度与实际速度反馈相减,通过带通滤波提取振动信号,作为补偿给到速度反馈上,抵消系统振动,提高系统带宽并保持稳定性和精度。最后在不同的速度环增益下,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观测器 振动抑制 进给伺服系统 双惯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圆级倒装装备中伺服直驱轴的振动抑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贺云波 何作雄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5,共5页
晶圆级倒装装备中伺服直驱轴由于机械振动因素的存在,导致伺服系统的带宽难以满足设备中伺服直驱轴高加速度与高精度的使用情况。为了抑制振动、提高伺服系统的带宽,设计一款陷波滤波器并将其应用在晶圆级倒装装备的伺服控制系统中,通... 晶圆级倒装装备中伺服直驱轴由于机械振动因素的存在,导致伺服系统的带宽难以满足设备中伺服直驱轴高加速度与高精度的使用情况。为了抑制振动、提高伺服系统的带宽,设计一款陷波滤波器并将其应用在晶圆级倒装装备的伺服控制系统中,通过实验,证明经过滤波器处理之后的伺服直驱轴的带宽大大提高,并且其稳态误差在微米量级时其整定时间也能低至毫秒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圆级倒装装备 伺服直驱轴 振动抑制 陷波滤波器 精密运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