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br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IG welding-brazing butt joints of in-situ TiB2/7050 composite and TA2 被引量:1
1
作者 Huan-huan Sun Yi-bo Ren +4 位作者 Yang Feng Hao-qiang Ba Dong Chen Chun-juan Xia Hao-wei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062-1070,共9页
Lightweight hybrid structures of Al MMCs and titanium alloy dissimilar materials have great prospect in the defence industry applic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join Al MMCs with Ti metal to achieve this structural de... Lightweight hybrid structures of Al MMCs and titanium alloy dissimilar materials have great prospect in the defence industry applic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join Al MMCs with Ti metal to achieve this structural design. In this work, in-situ Ti B_(2)/7050 composite and TA2 were firstly attempted to join by TIG welding-brazing technique. The result was that the intact welding-brazing butt joint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The joint presents dual characteristics, being a brazing on TA2 side and a welding on Ti B_(2)/7050 side. At brazing joint side, ER4043 filler metal effectively wets on TA2 under TIG heating condition,and a continuous interfacial reaction layer with 1 e3 mm is formed at welded metal/TA2 interface. The whole interfacial reaction layers are composed of Ti(Al Si)3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 but their morphologies at the different regions present obvious distinguishes. The microhardness of the reaction layers is as much as 141 e190 HV. At welding joints side, the fusion zone appears the equixaed crystal structure, and the grain sizes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ose of welded metal,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Ti B2 particulates from the melted Ti B_(2)/7050 on acceleration formation and inhibiting growth for the new crystal nucleus. The tensil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optimal welding-brazing joint is able to achieve 138 MPa. The failure of the tensile joint occurs by quasi-cleavage pattern, and the cracks initiate from the IMCs layer at the groove surface of TA2 and propagate into the welded me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TiB2/7050 composite TA2 TIG welding-brazing fabricat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柔性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粘弹性建模研究
2
作者 丁浩 刘显华 +2 位作者 王玺 白云峰 朱世根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4,共5页
基于柔性传感材料的传感单元虽具有灵敏度高、支持大变形等优点,但由于高聚物的粘弹性特性,导致迟滞、漂移较大,常无法应用于定量测量场景。针对一种织物基底柔性应变传感器展开研究,建立了可以有效描述其电阻松弛特性的二阶Zener并联力... 基于柔性传感材料的传感单元虽具有灵敏度高、支持大变形等优点,但由于高聚物的粘弹性特性,导致迟滞、漂移较大,常无法应用于定量测量场景。针对一种织物基底柔性应变传感器展开研究,建立了可以有效描述其电阻松弛特性的二阶Zener并联力-电学粘弹性模型;设计了拉伸和松弛实验,利用实验数据识别出模型参数。所确定模型在松弛情况下预测电阻变化与实测电阻符合较好,R^(2)在0.97以上,均方根误差小于0.55 kΩ。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力-电粘弹性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该传感器的粘弹性特征,对未来基于模型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测量精度建立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传感器 粘弹性模型 电阻松弛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液体微量泄漏定位检测织物的制备及检测系统设计
3
作者 徐帅 杨晓芳 +1 位作者 毛雷 耿男男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7,共8页
机织结构的导电液体传感织物能检测微量导电液体的泄漏,但不能反馈泄漏位置。因此,基于交叉扫描原理设计了导电液体微量泄漏定位检测织物。该织物布边设有2n根导电经纱,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中的经纱通过重经组织与均匀布设的导电纬... 机织结构的导电液体传感织物能检测微量导电液体的泄漏,但不能反馈泄漏位置。因此,基于交叉扫描原理设计了导电液体微量泄漏定位检测织物。该织物布边设有2n根导电经纱,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中的经纱通过重经组织与均匀布设的导电纬纱交叉地电气相连,形成n^(2)个检测组合,对应织物经向上n^(2)个定位分区。采用织样机试织了含有6根导电经纱、9个定位分区的织物,并对织物进行了切片观察、电气测试、功能验证试验和适配检测系统的开发。结果发现:重经组织结构可以实现织物中导电经纬纱在交汇时的可靠绝缘;重经组织结构重复性良好,可以适应规模化生产;交叉扫描方式能正确反馈泄漏所在分区;由自动选通电路和导通鉴别电路构成的检测系统与织物匹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纺织品 电子织物 织物结构 液体传感器 检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微系统内嵌式智能轴承关键技术与应用展望
4
作者 韩清凯 赵宇来 +1 位作者 马树军 于长鑫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7,共14页
高性能滚动轴承作为重大装备的核心基础部件,其智能化需求在风电、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日益迫切.首先,分析了智能轴承的技术特点,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然后,重点讨论了感知微系统内嵌式智能轴承的系统组成、工作原... 高性能滚动轴承作为重大装备的核心基础部件,其智能化需求在风电、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日益迫切.首先,分析了智能轴承的技术特点,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然后,重点讨论了感知微系统内嵌式智能轴承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包括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感知机理与数字化传感技术、精密制造与装配工艺,以及性能检测与试验考核.最后,对智能轴承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与展望,为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轴承 感知微系统 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 传感器原位制造 状态监测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增强双网络水凝胶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诸葛承耀 黎顺洋 +1 位作者 吕汪洋 李楠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水凝胶和织物的复合可有效解决水凝胶力学性能差的问题,然而水凝胶和织物之间的弱界面强度,会影响其实际应用。本文利用聚丙烯酸(PAA)接枝弹性棉织物(PAFB)与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双网络水凝胶制备得到界面强度增强的PAM-PVA-P... 水凝胶和织物的复合可有效解决水凝胶力学性能差的问题,然而水凝胶和织物之间的弱界面强度,会影响其实际应用。本文利用聚丙烯酸(PAA)接枝弹性棉织物(PAFB)与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双网络水凝胶制备得到界面强度增强的PAM-PVA-PAFB柔性传感器。测试结果表明,PAM-PVA-PAFB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含有的植酸(PA)和乙二醇(EG)使其具有优异的抗冻性;能够识别1%~100%的应变,可应用于人体关节运动和面部表情的检测;PAA的引入,使水凝胶和织物之间以共价键形式复合,有效提升了界面强度,减少了两者之间的滑移。因此,PAM-PVA-PAFB应变传感器在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棉织物 接枝 应变传感器 抗冻 界面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织物型离电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蕊 叶苏娴 +1 位作者 王建 邹专勇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1,共9页
针对传统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灵敏度较低且不透气的问题,制备了一种采用碳纳米管修饰的非织造布为电极层,离子液体处理的非织造布为介电层的透气性全织物型离电式柔性压力传感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单一纤维接触角测量仪和全自... 针对传统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灵敏度较低且不透气的问题,制备了一种采用碳纳米管修饰的非织造布为电极层,离子液体处理的非织造布为介电层的透气性全织物型离电式柔性压力传感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单一纤维接触角测量仪和全自动透气性测试仪等表征与分析电极层和介电层。结果表明:全织物型离电式柔性压力传感器在低压范围(0~1.19 kPa)内的灵敏度高达2.89 kPa-1,具有0~224 kPa较宽的感测范围,较短的响应时间(50 ms),在超过1000次施压循环后仍然保持较稳定的相对电容变化;此外,还具有较好的透气率(225 mm/s)和超疏水性,其水接触角为159.5°。全织物型离电式柔性压力传感器对人体关节运动具有优异的识别能力,在运动监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 离电式柔性压力传感器 非织造布 碳纳米管 运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基柔性传感器在多模态人体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清 丛杉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58,共7页
纤维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已成为构建柔性传感器的理想基材与传感单元,在多重生物监测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优势。文章系统综述了纤维基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从制备技术、性能调控机制到实际应用场景展开三维度分析,首... 纤维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已成为构建柔性传感器的理想基材与传感单元,在多重生物监测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优势。文章系统综述了纤维基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从制备技术、性能调控机制到实际应用场景展开三维度分析,首先详述智能纱线的种类、制备工艺及智能化性能;继而引用数据解析纱线基材特性、织物结构参数及应变方向对传感性能的量化影响规律;最后引出医疗监测与运动康复等典型应用场景,结合人工智能赋能的多元信号进行人体监测。纤维基传感器在穿戴舒适性方面具有重要突破,但其耐用性、服用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研究显示,纤维基柔性传感器在多模态人体监测,特别是运动健康监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智能纱线 多模态监测 人工智能 织物组织 应变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编间隔织物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佘叶美 彭阳阳 +1 位作者 王法猛 潘如如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6,共9页
针对目前部分柔性传感器制作成本高、过程复杂且难以一体化集成到纺织品中,限制其进一步发展与应用等问题,通过集成经编间隔织物与导电复合材料于一体,制备了具有优异传感性能的多孔导电柔性压力传感器,对其传感性能进行研究,并探讨了... 针对目前部分柔性传感器制作成本高、过程复杂且难以一体化集成到纺织品中,限制其进一步发展与应用等问题,通过集成经编间隔织物与导电复合材料于一体,制备了具有优异传感性能的多孔导电柔性压力传感器,对其传感性能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在人体运动方面潜在的应用和未来工业化生产的潜力。结果表明:基于经编间隔织物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在0~160 kPa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在10 kPa压力下响应时间为140 ms,恢复时间为166 ms,足以实时监测人体运动信号;在大于2000次循环按压后仍能保持稳定的电阻变化,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该传感器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可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编间隔织物 压力传感器 柔性电子织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 传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织物制备及其在人体运动监测中的应用
9
作者 董子靖 吴欣媛 +4 位作者 王瑞霞 赵华祥 钱利江 应城唯 孙润军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3,共8页
为改善炭黑(CB)导电层与织物基底的结合牢度和均匀性,提高炭黑导电织物作为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浸渍法获得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纯棉针织物,通过改善碳系导电填充材料在织物上的均匀度,提高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从而开发一种可监测... 为改善炭黑(CB)导电层与织物基底的结合牢度和均匀性,提高炭黑导电织物作为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浸渍法获得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纯棉针织物,通过改善碳系导电填充材料在织物上的均匀度,提高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从而开发一种可监测人体运动的柔性应变传感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表面形貌和结构,采用ZH-T0型电阻测量模块结合织物强力机,测试样品拉伸应变灵敏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与未使用壳聚糖改性的炭黑导电织物相比,壳聚糖对于织物的改性处理可使炭黑更均匀地包覆在织物上,赋予纯棉针织物良好的传感性能;在60%的应变条件下,电阻变化率达到332.37%,灵敏度为5.5左右,相对于未改性样品的电阻变化率提高了183.3%,灵敏度提高了175%;改性后的样品在不同频率、拉伸百分比和1000次往复拉伸中其拉伸应变性能保持稳定,在宽温度范围内可稳定使用。壳聚糖修饰的炭黑导电织物可用于监测人身体多个部位的运动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壳聚糖 导电织物 拉伸应变性能 人体运动监测 织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TDR的弹簧式光纤应变传感器研发与测试
10
作者 段文聪 李英明 +3 位作者 陶强胜 乔斌 刘少泽 安俊鹏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72,共6页
为精确监测沥青路面结构的应变变化动态规律,基于光时域反射(OTDR)测量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研制了一种以弹簧式光纤螺旋缠绕结构为核心传感元件的应变传感器,并完成结构封装、标定与准分布式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传感... 为精确监测沥青路面结构的应变变化动态规律,基于光时域反射(OTDR)测量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研制了一种以弹簧式光纤螺旋缠绕结构为核心传感元件的应变传感器,并完成结构封装、标定与准分布式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的损耗和灵敏度主要与弹簧的节距、直径和缠绕圈数有关,初始损耗随着弹簧的节距和直径增大而减小,初始灵敏度表现出一种双重趋势:一方面随着初始直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初始节距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之趋势;当弹簧直径10.5 mm、节距13.5 mm、有效圈数3圈时,灵敏度和初始损耗分别为2.104和1.373 dB;在“加—卸载”标定试验中,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此外,传感器串联可实现准分布式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时域反射技术 传感器研制 分布式光纤 弹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微球传感电热织物的自组装法制备
11
作者 张金芹 李晶 +2 位作者 肖明 毕曙光 冉建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213,共12页
织物作为柔性传感器的基底因其可穿戴性和舒适性好而备受关注,但其存在灵敏度低、应变范围窄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法,利用阳离子改性剂对聚苯乙烯(PS)微球进行表面改性,负载带负电荷的氧化石墨烯(GO),制备了聚苯乙烯... 织物作为柔性传感器的基底因其可穿戴性和舒适性好而备受关注,但其存在灵敏度低、应变范围窄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采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法,利用阳离子改性剂对聚苯乙烯(PS)微球进行表面改性,负载带负电荷的氧化石墨烯(GO),制备了聚苯乙烯/还原氧化石墨烯(PS/rGO)微球复合织物。通过优化PS微球和rGO纳米片的二元结构,显著提高复合织物的应变传感和电热性能。采用线性伏安循环曲线和热成像技术对复合织物的电学性能和电热性能进行测试,同时借助数码精密万用表评估其传感性能。结果表明:该PS/rGO微球复合织物在0%~90%应变范围内的灵敏度高达10.44,且在不同应变、拉伸速度和百次循环测试中相对电阻变化率稳定,展现优异的传感循环稳定性;此外,该织物在20 V电压下87 s内能从19℃升温至64.2℃,显示出优异的电热性能,这些特性使得该复合织物在人体运动监测、热敷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球 氧化石墨烯 柔性传感器 电热性能 传感性能 涤纶/氨纶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及织物基电化学传感器与水系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2
作者 梁琦敏 鄢卓君 +2 位作者 李长昕 刘志锋 何思斯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5,共7页
为促进可穿戴传感技术与智能织物的融合,提升柔性传感器的穿戴舒适度与安全性,推动医疗保健模式向个性化、主动化和简约化方向发展,围绕纤维及织物基电化学传感器及其供能单元柔性水系电池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纤维基和... 为促进可穿戴传感技术与智能织物的融合,提升柔性传感器的穿戴舒适度与安全性,推动医疗保健模式向个性化、主动化和简约化方向发展,围绕纤维及织物基电化学传感器及其供能单元柔性水系电池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纤维基和织物基电化学传感器在监测汗液中离子和分子方面的制备方法与研究进展;以及作为供能单元的基于液态/凝胶态水系电解质的纤维基和织物基柔性电池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当前纤维及织物基电化学传感器与柔性水系电池面临的问题,并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可穿戴智能织物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器件 智能织物 电化学传感器 水系电池 柔性可穿戴 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柔性织物传感器的漏尿频次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金利 王政 +3 位作者 周知艇 李云飞 熊帆 李红平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1,共11页
为诊断每位尿失禁患者的漏尿频次,治疗尿失禁问题,在尿片中嵌入织物功能电极,连接到自制的可穿戴式尿失禁患者漏尿频次监测系统,制备出智能尿片,根据功能电极电阻值的变化监测漏尿的频次。结果表明:每个功能电极连续监测次数可达15次以... 为诊断每位尿失禁患者的漏尿频次,治疗尿失禁问题,在尿片中嵌入织物功能电极,连接到自制的可穿戴式尿失禁患者漏尿频次监测系统,制备出智能尿片,根据功能电极电阻值的变化监测漏尿的频次。结果表明:每个功能电极连续监测次数可达15次以上,平均准确率达86.2%,灵敏度达73.5 kΩ/(0.1 mL)。该系统提出了一种尿失禁患者监测漏尿频次的简便方法,也可用于患者评估基本健康状况;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智能柔性织物传感器的应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传感器 功能电极 智能尿片 尿失禁 漏尿频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织物柔性传感器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艳梅 罗莹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5,共8页
针对国内外织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科技文献数据库检索织物柔性传感器相关文献,导出中文文献1141篇,英文文献9573篇。通过CiteSpace绘制织物柔性传感器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外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合... 针对国内外织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科技文献数据库检索织物柔性传感器相关文献,导出中文文献1141篇,英文文献9573篇。通过CiteSpace绘制织物柔性传感器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外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分布,高被引文献分布,高频关键词,突现热点词等数据,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为未来织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提供量化数据支撑。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织物柔性传感器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国内发文量在2023年有所下降,且文章影响力不及美国;国内纺织领域学者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须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柔性传感器 CiteSpace软件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纤维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及其性能
15
作者 陈莹 沈娜弟 张露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0,共8页
由于受柔性电容式传感器介电层弹性模量的限制,目前电容器的性能如灵敏度等难以达到应用要求,为提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以聚吡咯复合蚕丝织物作为织物电极,羊毛纤维集合体作为介电层构建全纤维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对电极的织物结构和纤... 由于受柔性电容式传感器介电层弹性模量的限制,目前电容器的性能如灵敏度等难以达到应用要求,为提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以聚吡咯复合蚕丝织物作为织物电极,羊毛纤维集合体作为介电层构建全纤维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对电极的织物结构和纤维集合体高度进行优化分析;对传感器的电学及传感性能进行测试,并进行了应用探索。结果表明:面密度为69 g/m^(2)素绉缎聚吡咯复合织物方阻最小,为42Ω/□;纤维电容器以素绉缎聚吡咯复合织物作为电极,羊毛纤维集合体为介电层,且高度为1.4 cm时传感性能最优,在频率为10 kHz、电容最高为66 pF、压力为0~5 N范围内灵敏度最高为1.08 N^(-1)。该电容式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有望应用于肢体运动监测与公共场合安全监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 织物传感器 聚吡咯 纤维介电层 织物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复合材料涂覆式全织物基柔性压阻传感器制备
16
作者 肖渊 童垚 +2 位作者 胡呈安 武贤军 杨磊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60,共9页
针对目前织物基柔性压阻传感器制备工艺相对复杂、导电材料与织物结合度有限等问题,提出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炭黑(CB)为导电复合材料涂覆非织造布制备压敏层,采用微滴喷射技术在织物表面直接成形叉指型金属电... 针对目前织物基柔性压阻传感器制备工艺相对复杂、导电材料与织物结合度有限等问题,提出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炭黑(CB)为导电复合材料涂覆非织造布制备压敏层,采用微滴喷射技术在织物表面直接成形叉指型金属电极,制备织物基柔性压阻传感器的方法。当CB与MWCNTs质量比为3∶2时,对不同MWCNTs填充量下导电复合材料形态及制备的压敏层微观形貌观察,并研究其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最后对制得传感器的性能及应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导电材料在PDMS中分散均匀,导电复合材料与织物结合紧密;当MWCNTs质量分数为2.5%时,所制传感器灵敏度最高可达0.353 kPa^(-1),检测范围为0~25 kPa,响应/恢复时间为150/200 ms,最低检测限约为49 Pa,具有良好的重复稳定性(约1 600次)。此外,该传感器可识别出手指按压以及手指和腕部弯曲的压力信号,可应用于人体健康、运动等信号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 棉织物 非织造布 导电复合材料 涂覆法 银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体臂部的连续动态服装压力预测模型及准确性表征方法
17
作者 谢红 张林蔚 沈云萍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158,共9页
通过建立人体臂部与弹性压力臂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弹性压力臂套的穿套过程及人体肘关节着装后屈曲的2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人体臂部软组织外表面及弹性压力臂套随时间变化的等效应力;基于此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选取均方根... 通过建立人体臂部与弹性压力臂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弹性压力臂套的穿套过程及人体肘关节着装后屈曲的2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人体臂部软组织外表面及弹性压力臂套随时间变化的等效应力;基于此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选取均方根误差作为线性回归模型表征指标,以用于表征织物基传感器测试的准确性。最后对模型进行应用,在有限元模型中选取臂部肘关节外侧屈曲点处,提取此处随时间变化的应力曲线,基于曲线上的特征点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选取2种柔性传感器,将其缝制在与模型屈曲点处同样的位置,测试匀速屈肘时的电信号数据,并通过力电耦合模型将电信号转换为应力值。选取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表征线性回归模型的指标,对2种传感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一款传感器的测试值的回归效果与真实值的差距较小,可以认为此传感器运用于肘部弯曲测试准确度更高,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基传感器 连续动态压力 数值模拟 服装压力 人体臂部 压力臂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丝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嘉琪 汪宇佳 +2 位作者 王胜男 代方银 李智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2,共9页
蚕丝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易加工性等,是应用于柔性电子领域的理想柔性基底材料。本文通过气液界面聚合法,在蚕丝织物、平板丝和静电纺丝素膜三种蚕丝材料表面实现聚苯胺的原位生长,成功制备出以聚苯胺为活性导电介质的柔... 蚕丝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易加工性等,是应用于柔性电子领域的理想柔性基底材料。本文通过气液界面聚合法,在蚕丝织物、平板丝和静电纺丝素膜三种蚕丝材料表面实现聚苯胺的原位生长,成功制备出以聚苯胺为活性导电介质的柔性基材,并将其组装成柔性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这为开发高性能、安全可靠和轻质便携的可穿戴电子产品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结果表明:三种蚕丝基柔性压力传感器中,蚕丝织物聚苯胺传感器具有最大的压力检测范围(16.27~504.79 kPa),拉伸变形可达20%,灵敏度仅为0.00129 kPa^(-1);静电纺丝素膜聚苯胺传感器灵敏度最高(0.01376 kPa^(-1)),但拉伸变形能力差,仅可拉伸2.3%;平板丝聚苯胺传感器压力检测灵敏度略高于蚕丝织物聚苯胺传感器,达到0.00134 kPa^(-1),线性检测范围为9.8~87.6 kPa。本文研究开发的蚕丝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在运动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织物 平板丝 静电纺丝素膜 聚苯胺 气液界面结合 柔性压力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银聚乳酸纳米纤维复合面料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小凡 李双燕 +5 位作者 王彩虹 崔振华 吴双全 张成蛟 姚理荣 徐思峻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聚乳酸(PLA)纳米纤维摩擦电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其驻极后易吸附细菌等微生物,影响面料耐久性和穿戴者健康安全。以PLA为保护剂原位合成纳米银溶液,所制备纳米银粒径集中于0~5 nm和10~25 nm。将上述溶液经静电纺丝得... 聚乳酸(PLA)纳米纤维摩擦电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其驻极后易吸附细菌等微生物,影响面料耐久性和穿戴者健康安全。以PLA为保护剂原位合成纳米银溶液,所制备纳米银粒径集中于0~5 nm和10~25 nm。将上述溶液经静电纺丝得到载银PLA纳米纤维膜,纤维膜直径由纯PLA纳米纤维的0.7~1.4μm降至0.4~0.7μm。载银PLA纳米纤维膜与导电织物复合后,面料的抗菌性能随PLA纳米银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最佳银质量分数为300 mg/kg,对E.coli和S.aureus的抑菌率均大于99.9%。复合面料摩擦电性能随纳米银含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银质量分数为300 mg/kg,开路电压(VOC)峰值提高15.33%。研究表明摩擦电最佳条件为:接触频率2.0 Hz、接触压力12250 N/m^(2),相应VOC最高为99.47 V,短路电流(ISC)峰值最高为1.17μA,最高输出功率为129.35 mW/m^(2)。复合面料在监测人体运动信号方面具有良好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传感器 纳米银 聚乳酸纳米纤维 复合面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感知织物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继淑 田明伟 李煜天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80,共9页
智能感知纺织品因灵敏度高、舒适性好、穿戴方便,可应用于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军事装备领域展现了巨大发展潜力和多样化应用,如监测士兵生理状态、战场环境、运动姿势等。本文以智能感知纺织品为研究对象,综述了近几年纺织基应变传感器、... 智能感知纺织品因灵敏度高、舒适性好、穿戴方便,可应用于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军事装备领域展现了巨大发展潜力和多样化应用,如监测士兵生理状态、战场环境、运动姿势等。本文以智能感知纺织品为研究对象,综述了近几年纺织基应变传感器、纺织基压力传感器、纺织基温度传感器、纺织基湿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及智能感知纺织品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同时分析了其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耐洗性、稳定性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问题,指出未来智能感知纺织品将能够实现更高精度、更快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并向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感知织物 应变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军事领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